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国外茶标志

找到约374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云南茶史:从“人类走出非洲”谈起

为什么要谈人类走出非洲,经过西亚、南亚,再从东南亚进入东亚?因为这样可以搞清楚云南古代的四大族群——百越、百濮、氐羌、三苗是怎么回事。正是这四大族群,加上汉人,在云南数千年的迁徙融合,不但利用驯化茶树,还不断提升茶叶的种植、加工水平,并从事茶叶的运输与贸易,发展茶文化,从而构成了云南三千年茶史。

从大历史角度解读云南茶史

本文尝试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将云南置身于中华、印度、东南亚三大文明版块交汇之地,用大历史的方法,来梳理云南茶叶发展的深层次逻辑。也就是云南茶叶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三大文明版块交融影响之结果,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产物,是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军事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其深刻地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

也就是我们谈论云南茶事,不能脱离时代发展背景,要跳出专业主义的桎梏,将云南茶叶放在一个更恢宏的时空里加以审视与考量,不但要抚摸其关键性的细节,也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全貌,不但要做静态分析,更要在历史长河中做动态分析,推演其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壮大。

它的前因要从“人类走出非洲”说起,而它的兴起很可能受到巴蜀先进农耕文化的加持,即从简单利用与驯化野生茶树之原始农业走出,进入了“濮人种茶”之全新境界,发出了云南茶叶文明的第一缕光。濮越人从靠近巴蜀大地的金沙江流域,南迁到怒江中游、澜沧江中下游,建立了古哀牢国。到了东汉,哀牢归汉,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永昌郡。濮人种茶,横跨了金沙江故土、哀牢国、永昌郡三个时期。到了唐宋之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茶由濮人种茶时代,进入了银生茶时代,种茶的主体民族,由濮人,变成了濮人跟乌蛮两个民族为主。再就是明代兴起的普茶,标志着云南茶进入了普洱茶时代。

在濮人种茶、银生茶时代,云南茶叶深受巴蜀茶文化影响,濮人与乌蛮系民族是茶叶种植的主体。而到了普洱茶时代,云南茶叶深受江南茶文化的影响。元朝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民族越过澜沧江、哀牢山、元江一线,也即进入了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些南下民族或多或少都跟茶叶有关,继濮人、乌蛮种茶后,汉人、三苗系、百越系等许多民族也种茶,从而将云南茶产业推向全新的高度。

文章还指出,明代中前期,滇西茶区要比滇西南茶区发达。明代后期滇西南茶区开始爆发,以“普茶”之名义登上历史舞台,但只是一种知名度高的“土茶”。普洱茶由“土茶”到“名茶”的关键一跃,是由清顺治到雍正年间完成的,其中吴三桂与鄂尔泰居功至伟!

濮越人南迁与“濮人种茶”的兴起

如果坚持人类走出非洲之观点,那么东亚的现代人就是外来的。东亚现代人来源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北来说,二是南来说,三是西来说。近年的基因研究,以为南来说更靠谱,也就是从东南亚北上云南、四川,抵达黄河流域,或者从云南、越南东进珠江、长江流域。东南亚早期人类迁居东亚,有两个入口处,一是云南,二是云南东南部、越南、两广。从前一个入口处北上的东南亚人,到了金沙江流域,分两支,一支北上抵达黄河流域,成为汉藏语系诸族,另一支沿金沙江、长江东进,到了长江中游、汉水一带成为荆蛮,也就是百濮族群与三苗集团。三苗族群,很可能是从百濮族群中分化出来的。从后一个入口处东进的,占据了中国南方,成为百越族群。

中国文明之摇篮,其实是三个中心,除长江、黄河流域的古文明之外,还要加上巴蜀文明这个源头。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之所以灿烂,在于其是上古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印度文化西来、东南亚文化北上、南方的越人文化西进传播到金沙江流域、黄河流域文化南下,与古蜀原生文化相融合,从而诞生了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根据中国史书记载,黄帝、大禹与古蜀国、古巴国渊源颇深,由此可见,上古时期中原与巴蜀大地的交流就非常深入。

云南在四千年前以百濮为主,两三千年前,古越人从两广迁居金沙江流域,与当地的土著民族濮人混生共长,成为濮越人。同时他们深厚巴蜀文化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商王朝、周王朝,形成了强大的压力集团,给中国西南地区带来强大的向心力与压力。其压力表现在,一方面商周,乃至其继承者秦汉,要向西南扩张。另一方面,西北的氐羌在华夏——汉人的打击下,纷纷沿横断山脉间,由北到南的河谷地带不断南迁,由青海、甘肃、陕西进入四川、西藏,再进入云南,直至缅甸、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在中原势力不断南下,氐羌一波接一波地南迁,原本居住在金沙江流域,洱海、滇池一带的濮越人,被迫放弃故土,迁居大理南部、保山、德宏、临沧、普洱、版纳,建立哀牢国。拥有较先进农耕文化的濮越人,来到遍布野生茶树的怒江中游、澜沧江中下游,他们发挥技术优势,利用与驯化野生茶树,从而让云南茶史由蒙昧进入了濮人种茶时期。

金沙江流域为古巴蜀文明的南部边地,而巴蜀大地是人类茶树种植文明的起源中心。很有可能,作为深受巴蜀文化影响的濮越人,其在离开金沙江流域故土之前,就掌握了较为先进的茶树驯化技术,并培育出较先进的茶树品种。

在濮越人南下之前,怒江中游、澜沧江中下游的原住民是濮人的亲戚——吉蔑人(孟高棉族群)。吉蔑人也利用驯化野生茶树,只是水平很低,属于原始农业,野生茶驯化的重大突破是由后来南迁过来的客族——濮越人完成的。其带着先进的茶种与驯化技术南下,大幅度改良与提升了怒江中游、澜沧江中下游的茶叶驯化栽培水平。

傣族主力南征,版纳成为茶叶重要产区

虽然濮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哀牢国,后改为永昌郡。但是直到公元7世纪之前,濮越是个尴尬的存在,北有中原王朝的压迫,南有强大的吉蔑人,濮越人主要称雄于永昌郡中部,北部是氐羌与汉人说了算,南部吉蔑人说了算。虽然有不少濮越人迁居永昌郡南部——临沧中南部、普洱中南部、西双版纳等地,但他们要依附当地强大的吉蔑人来生存。

公元七世纪起,濮越人中的傣族开始崛起,连带跟随其千年之久的小弟——布朗、佤、德昂之先民也受益。濮越人主力从永昌郡中部南下,征服永昌郡南部的吉蔑人。吉蔑人这个本地人(本人)要不战败南逃,要不融入濮越群体,这样一来濮越人真正成为了版纳、临沧、普洱的主人。

因此,七世纪是濮人种茶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之前是澜沧江中游为濮人种茶的核心区。之后茶叶种植文明随傣族主力南征而扩张到澜沧江下游,也就是版纳一带。

这样一来,唐代的《蛮书》所说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就好解释了。为什么不是西双版纳,而是景东及其周边产银生茶?因为在唐代,云南茶叶种植的核心地带在澜沧江中游,并开始向下游转移。其南下步伐,跟傣族征服吉蔑人的节奏一致。从转移,到形成主产区,需要时间,唐代可能是版纳茶的酝酿时期,到了宋元才真正成为主产区之一。唐人樊绰写《蛮书》的时候,银生茶的核心产区还在澜沧江中游的景东一带,版纳茶处于发展的初期,不够有名。

七世纪起,傣族从澜沧江中游南下,征服了强大的吉蔑人,通过两三百年的扩张,到了南诏灭亡,大理国兴起的公元十世纪,傣族控制了保山、景东以下,乃至泰国北部、缅甸北部、老挝中北部、越南西北部之广大地区,形成了以德宏、缅甸掸邦高原为中心的西部,以泰国清莱、清迈为核心的南部,两大傣泰老掸民族集团。版纳、普洱南部属于南部傣族集团(大集团),临沧、德宏、保山属于西部傣族集团(大集团),普洱北部、元江,属于靠内地的景东傣族集团(小集团)。由傣族统治的重心可以看到,已经西移、南移。西移催生了强大的麓川王国(统治中心在德宏瑞丽),南移诞生素可泰王国(泰国中部)、景迈王国(即八百媳妇国,泰北、缅甸景栋)、勐泐王国(西双版纳)、勐老王国(老挝)。

随着勐泐傣族王国的建立,澜沧江下游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其也将正在由澜沧江中游向下游转移的濮人种茶事业,推向了新高度。通过宋元的酝酿,到了明代,云南茶产业由唐宋的银生茶时间,终于进入了明清的普洱茶时间,澜沧江下游也于明代取代了澜沧江中游,成为云南茶的核心产区。

云南三大茶区及种茶民族来历

在谈及普洱茶崛起之前,我要说一下云南茶叶三大主产区——滇西南茶区、滇西茶区、滇南茶区。

滇西南茶区以澜沧江中下游为主,主产区为版纳、普洱、临沧东部、大理南涧,滇西茶区以怒江中游为主,包括保山、德宏、临沧西部、大理云龙等地,滇南茶区为元江中下游,包括红河、文山、玉溪的新平与元江。滇西、滇西南茶区的主要范围在阑沧江哀牢山以南,滇南茶区在元江以南。

在唐代以前,澜沧江、哀牢山与元江是云南两大族群——氐羌与濮越的分界线,北边是氐羌人为主,并与汉人结盟的天下,南边是以濮越人为主,并不断南征吉蔑人的世界。唐代起,氐羌血统浓厚的乌蛮系民族,开始大量越过澜沧江、哀牢山、元江南迁。

越过红河的乌蛮,以哈尼族、彝族为主,故滇南茶区的种茶人以哈尼族、彝族、壮族、傣族为主。明代起三苗集团由贵州迁入滇南、滇西南,故滇南、滇西南茶区有不少苗族、瑶族种茶。此外还有拉祐族的支系——苦聪人,迁到滇南茶区的新平、金平、绿春一带,也会种一些茶。

越过哀牢山、澜沧江进入滇西南茶区的乌蛮,以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为主,跟古哀牢国遗民——布朗族、佤族、傣族一起种茶。

拉祜族是宋元开始从洱海地区迁居滇西南、滇南。拉祜族可谓最后南迁的氐羌系民族之一。其来得最晚,好地方都被先来的傣族、布朗族、彝族、哈尼族占了,拉祜族只好住在山高、贫瘠、偏远的地方,而且还要接受先来的傣族土司统治。住坝区的傣族,将山地民族分三六九等,在山区最先来的傣族小弟——布朗族是老大,然后是后来的彝族、哈尼族,最后是迟到的南迁民族——拉祜族。由于处于被压迫的最底层,清代以来,拉祜族族的反抗也是最剧烈的,为追求生存权,其一次次在滇西南茶区起义。在双江、景谷、镇沅、墨江等地,拉祜人起义被残酷镇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被赶出了双江、景谷与镇沅,最终在孟连宣抚司的地盘做大,生生在孟连傣族的统治范围内,割下最大一块,作为拉祜族的核心统治区——倮黑大山。这就是如今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越过澜沧江进入滇西茶区的,以彝族、景颇族为主,其跟当地原住民德昂族、佤族、布朗族一起种茶。同为氐羌系的景颇族、傈僳族则早在汉晋南北朝就渡过澜沧江南迁腾冲到密支那一带的中缅边境,到了明代以后景颇人南下德宏,与傣族一起成为德宏的两大主要少数民族。景颇族及其小弟傈僳人也种茶。彝族在滇西的历史要更复杂一些。早在汉代前后,就有一些氐羌人渡过澜沧江,迁居滇西,他们构成永昌郡的乌蛮。南诏国蒙氏就是永昌乌蛮这一支别种,由永昌迁到巍山,建立南诏小国,再挥师北上灭了其他五诏,建立强大的南诏王国。因此,唐之前,滇西有一些彝族先民,但不多。彝族大量迁居滇西是元代以后的事。

明代“三宣六慰”与滇西茶区之兴衰

将三大茶区及种茶民族的来历介绍清楚了,就将进入本节的主题,即在明代中前期滇西茶区的份量,重于滇西南茶区,明代后期版纳的古六山茶区异军突起,普茶变成云南人的“士庶所用”,这标志着滇西南茶区开始超越滇西茶区。而滇南茶区一直是打酱油的,不过比起非主产区的滇中、滇东北茶区还是要强得多。

为什么滇西茶区在明代中叶以前要比滇西南繁荣?这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造成的,几千年来,滇西一直比滇西南发达,因为滇西是先进的印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结合部,早在两千多年前,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将两大文化连接在一起,其连结的枢纽之地就是保山、腾冲、密支那一带,构成哀牢、永昌文化的核心地带。南诏国经略滇西、缅北,被称为“西开寻传”,建立了丽水(金生)节度、永昌节度,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在南诏文化与南印度巴利语文化的滋养下,随着南诏的衰落,缅人与傣族,相继在缅甸中部、北部、滇西崛起,汉藏语系的缅人建立了强大的蒲甘王朝。在元朝的打击下,蒲甘王国没落,德宏、缅甸掸邦高原的西部傣族势力崛起,在元朝后期、明朝初期,建立了强大的麓川王国。明朝通过三佂麓川,肢解了麓川王国,将滇西、滇西南、缅中、缅北、泰北、老挝中北部纳入中国统治范围,在边疆地区设立“三宣六慰”。明代对滇西、缅北的经营,要远大于对西双版纳等滇西南地区的经营。在明代的强力统治与大力经营下,滇西与缅北,甚至缅中连成一片,出现了永昌、腾冲、江头城、八莫等繁华的商贸中心,云南人、广东人纷纷跑到缅甸做生意。这其中就包括茶叶贸易。繁荣的边地贸易,必然带动滇西茶区的兴起。

滇西茶区的衰落,跟缅甸东吁王朝在16世纪中叶的崛起有关。东吁王朝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东南亚霸主,灭国无数。在东吁王朝的攻击下,中国在中缅边疆苦心营造的土司体系——三宣六慰体系崩溃,木邦、孟养不再属于中国,甚至有段时间西双版纳、孟连、德宏的一些地方都被缅甸占据。虽然后来,西双版纳与孟连回归中国,但还要对缅甸上贡——“花马礼”。也就是车里与孟连实际上由中国控制,但名义上两国共管。

明人朱孟震在《西南夷风土记》中说,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被携者亦数万,顷岁闻天兵(指明朝军队)将南伐,恐其人为内应,举囚于江边,纵火焚死,弃尸蔽野塞江。”

这段记载反映的是,中国人在缅甸江头城做生意的有几万人之多,东吁王朝与明朝打仗,给旅居缅甸的华商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东吁王国的崛起,滇西缅北繁荣的中缅贸易不再,滇西也由沟通的枢纽之地,变成保守、封闭、落后的边地。滇西茶产业发展也因此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时代将接力棒交给了滇西南茶区——明代后期,普茶成为一种比较有名的地方特产。

普洱茶由“土茶”到“名茶”的关键一跃

明代的版纳茶虽然是云南之大宗——士庶所用皆普茶,但中原主流文化认为其太土,上不了台面。

明万历年间谢肇淛的《滇略》中说:“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明代李元阳在《大理府志》载:“感通寺在点苍山圣应峰麓,有三十六院,皆产茶树,高一丈,性味不减阳羡,名曰感通茶。”

明代云南全省的茶叶种植加工总体落后,茶叶主产区滇西南,有普茶而无名茶。而非茶叶主产区的昆明、大理一带相反还出名茶。大理感通茶、昆明太华茶,都是没多少产量的寺院茶。也许僧侣种茶、制茶、饮茶文化,更容易与中原士大夫精神相通,于是被内地士子记下来了,当成云南名茶——“性味不减阳羡”。而普茶也被他们记下来了,说是大众不入流的茶,饮之,勉强比直接喝水强。整个明代,云南靠内地,文化相对发达的保山、大理、昆明、楚雄,乃至昭通、曲靖,产茶不多,但有名茶,多以寺庙茶闻名。滇西南产茶多,其中古六山的普茶名气最大,但不是名茶,而是土茶。

普洱茶由土茶变成名茶,是由清顺治到雍正年间完成的。

明朝后期到清朝,滇西南成为江西人后裔——石屏人西进南下的主要地区。为什么石屏人注重滇西南的拓殖,因为普洱、车里有盐矿与茶叶,孟连宣抚司及缅甸木邦有大银矿,都是利润丰厚的产业,从而掀起来了江西人、石屏人、湖南人、四川人到滇西南淘金的热潮。即所谓“穷走夷方急走厂”。

16世纪以来,滇西南茶区的强势崛起,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带来的淘金热,走的是以矿(盐、银)养茶之路数。二是国家的大力扶持。前文说过,中缅边境来自缅甸的压力太大,明代的东吁王朝,清代的木梳王朝,与明朝、清朝都发生大规模的惨烈战争,迫使中央帝国在中缅边境退守忍让,以和为主,保持现状。在滇西方面,来自缅甸的压力太大,故清代为稳固边疆计,要大力开发以前统治薄弱的滇西南。还有南明的残余势力在中缅边境一带活跃,甚至以开发银矿为名义,纠集了数万名矿工,跟木邦土司打联手,形成了势力强大的明朝遗民集团。这就是清政府经略滇西南的时代背景。

推动普洱茶由土茶变成名茶,有两件事起了关键作用。第一件是,经吴三桂争取,普洱茶纳入在云南永胜开展的与藏区的茶马贸易,这是普洱茶大规模进藏的开始。二是鄂尔泰在古六大茶山推行改土归流,并颁布茶法与贡茶制度。这加速了古六山的汉化进程,并将普洱茶带入了贡茶时代,从而“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杜文秀起义、中缅棉花贸易与普洱茶产销地区的扩大

最后谈一下,杜文秀起义、中缅棉花贸易与澜沧江中游茶区的崛起及销区的扩大。

杜文秀起义,应该是云南多民族集体起义,回族以杜文秀为首,彝族以李文学为首,哈尼族以田政为首。杜文秀起义对滇西、滇西南茶区的主要影响有三:

一是起义冲击了汉族、傣族两个统治民族,造成澜沧江、哀牢山以南的傣族土司纷纷南逃,而逃避战乱南下的汉人,以及以政府军面目出现的汉族官员与军队,深入夷方,取代傣族,成为滇西南、滇南的统治民族。也就是说,滇西、滇西南的土司地迅速汉化,新来的汉人将当地已经存在的,小规模的茶产业做大做强,这就是清朝同治年间以后,除古六山之后,云南越来越多的地方产普洱茶的原因。普洱茶种植由澜沧江下游向中游扩张,由滇西南茶区向滇西、滇南茶区扩张。

二是南洋商道的开辟。杜文秀起义,造成古六山北上贸易通道受阻。因祸得福,普洱茶的南洋市场开发出来了。

三是回族茶商的崛起。回族善经商。杜文秀是回民,手下许多回民参加起义军,深入滇西、滇西南茶区,其中一些人搞懂了普洱茶之后,肯定要做茶叶加工、运输与贸易。杜文秀起义被镇压后,一些回民部下逃到缅甸、泰国、老挝,许多就做滇缅、滇泰贸易,这样回族就构建了一张国际贸易网,也将茶叶带到四方。

云南回民,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也就是西北的回民渊源颇深。云南回民做茶叶生意,除了开拓南洋、西南三省,对西北市场的开拓有何贡献,尚待研究。以如今的甘肃回族茶商,把持云南绿茶的西北市场来看,回族控制滇茶的西北通道,可能跟清末、民国陕甘与云南回族商人的互动有关。这些甘肃现代回族茶商,其先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做滇青为主,90年代转向滇绿为主。其在滇西南、滇西收购绿茶,在楚雄禄丰广通茶叶批发市场集中交易,然后上火车运到兰州,再分销到西北诸省。由现在推及晚清,滇茶西北市场的打开,回族是否立一大功?

滇西南第一次淘金热,是盐银,带动了澜沧江下游古六山的兴起。这是石屏帮的贡献。第二次是中缅棉花贸易的淘金热,云南的腾越帮、鹤庆帮、喜州帮、玉溪通海帮,乃至四川商帮参与,以棉花纺织业构建了西南三省之商业贸易版图。

缅甸盛产棉花,而中国西南地区缺棉。四川盛产丝绸,云南产茶叶。这样一来,缅甸与西南几个省份围绕棉花、丝绸、茶叶,以及其他的特产,就构建了一张庞大的商贸网。

这些商帮除了经营棉花、棉布、丝绸之外,也做茶叶、玉石、毛皮、大烟、日用品、土特产、五金生产生活工具等赚钱生意。为什么西南三省喝不发酵的沱茶、方砖、散茶,就是这些商帮的功劳。从缅甸进口棉花,川销滇茶,缅销川丝,是当时一些大商帮的经营重点。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为大理喜洲“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子珍(镇圭),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滇川贸易,在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其经营方针是:滇茶销川藏、川丝销缅、缅棉销滇、滇藏药销川。主要靠长途贩运,调剂余缺获利。

最后总结一下,清代以来普洱茶几大市场的开拓及种植区域的扩张:

吴三桂:让普洱茶大规模进藏。

鄂尔泰:普洱茶瑞贡京城。

杜文秀起义:南洋商道的开辟,普洱茶种植由澜沧江下游向中游扩张,由滇西南茶区向滇西、滇南茶区扩张。

棉花国际贸易:让沱茶走向繁荣,普洱茶开辟四川、重庆、贵州北部新市场。

回族商人介入茶叶:跟滇茶西北市场的打开有何关系,尚待考证。西北市场,是建国后普洱茶边销的主要市场,相反销往西藏的不多。计划经济年代,云南的滇青主销西北;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西北人喜欢喝云南的烘青绿茶,成为滇绿的三大核心市场之一。另两大为云南的本土市场、北方市场。北方人喝的花茶,其百分之六十的原料来自云南的烘青茶。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那些“跟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的茶品牌,现在怎么样了?(二)

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十周年的到来,总结成果与达成新的协议、合作共进,“一带一路”蓝图正恢弘向前!在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带一路”为中国对外贸易打开了一条通道,诸多中国茶叶品牌也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时至今日,这些茶品牌在国外市场发展的如何?茶企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贸易中获得了哪些便利?国外茶消费市场与国内市场有哪些不同?“一带一路”国际茶贸易产业科技创新院和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为大家整理了国内茶区茶叶品牌“一带一路”贸易情况。

NO.5借力“一带一路”

让自贡市荣县茶香飘世界2022年10月28日,“一带一路”中国·荣县茶产业国际合作推介会举行。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阿尔及利亚等国驻华大使馆使节及茶叶协会、茶企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方式,与荣县茶产业协会、茶企进行深入交流并签订协议。

据了解,荣县自古产茶,产茶制茶历史已有2000余年,经过多年的发展,荣县现建成现代茶产业基地21万亩,有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等茶叶加工企业43家,年粗加工3万吨、精制加工6万吨,培育有龙都香茗、绿茗春、春兰芗、黄金叶等中国驰名商标、四川著名商标等品牌10余个,开发花茶、绿茶等各种茶叶产品100余个,茶叶年总产量2.25万吨,综合产值近3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荣县茶产品质量上乘,远销摩洛哥、俄罗斯、印尼等国,年出口绿茶产量2.4万吨,占全省出口茶总量的35%以上,出口茶产值近5亿元。预计到2025年,荣县将实现茶叶综合产值50亿元。

NO.6夹江绿茶:抢占中亚“新赛道”

飘香“一带一路”

乘着中国—中亚友好合作的东风,近年来,乐山市夹江县出口茶承接千年茶乡的产业优势,搭载“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拓展中亚市场,谱写了中亚绿茶出口的辉煌篇章。

2022年9月19日,“中国夹江‘中—吉—乌’国际茶叶专列首发仪式”在夹江县木城镇华义茶业举行。披红挂彩的出口茶大卡车,陆续从厂区发往成都青白江火车站,从铁路海关口岸出发,满载815.5吨、价值264.65万美元的精制干茶“夹江茶叶出口中吉乌专列”直达中亚,标志着夹江绿茶首次以专列形式走出国门。

青衣江水滔滔,千年茶乡香飘。夹江县位于四川茶叶C型分布核心区,青衣江穿境而过,与峨眉山山脉同宗同源,灵山秀水中孕育出茶叶这片瑰宝,成为了千年古县一张靓丽名片,时至今日在千佛岩仍可见证到茶马古道的遗迹。

在历史的新交汇点,夹江县坚持全省“千亿川茶产业”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精制川茶出口引领示范区”建设,培育了“青衣江茶”区域公共品牌,建成高标准茶叶基地30万亩,创建了以出口茶为特色的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先后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绿茶出口发展第一县”。2022年全年茶产业综合产值75亿元,夹江县农民人均因茶收入超过一万元,茶产业逐步成为夹江县乡村振兴第一产业。

在夹江茶成功开通“中—吉—乌”出口专列之后,华义茶业又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建立了四川省内企业在中亚地区的第一个海外仓。总面积3180平方米,可存放茶叶超过1000吨,成为川茶出口中亚的桥头堡,再次拓展了中亚茶叶市场销售渠道。

从茶马古道到“新丝绸之路”,夹江县出口茶直通中亚,开辟了川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大通道,更收获了富民强县、弘扬中华茶文化等诸多效益。

NO.7湖南黑茶飘香“一带一路”

刘仲华院士团队研发推动黑茶新品“出海”

刘仲华院士团队研究黑茶20年,研发“诱导调控发花”“散茶发花”“茯砖茶数控全发花”新技术,构建清洁化、机械化、标准化现代黑茶加工技术体系。黑茶新品走进蒙古、马来西亚、阿联酋、德国、荷兰、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飘海外。

据悉,在蒙古农村,产自湖南的青砖茶特别受追捧,当地牧民喜欢用青砖茶泡奶茶喝,去除体内油腻。该国市场上的青砖茶70%来自中国。而中国销往蒙古的青砖茶,七成产自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

“每年6月是订货旺季,目前已有多家国外客商前来订货洽谈。”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外销员刘晓杰说,青砖茶经国际铁路运输到乌兰巴托,主要销售蒙古农村市场,有少部分被当地茶厂压碎制作传统茶叶产品。

“今年计划预定100万元黑茶。”一位达成订货意向的蒙古客商告诉记者,他在当地开了多家超市和茶叶店,专门销售青砖茶。

湖南省茶业集团总工程师吴浩人说,刘仲华院士团队研发的黑茶加工新技术应用后,茯砖茶14天就可以发金花,品质显著提升,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产品综合效益提高了50%。“集团旗下除了传统的‘三尖三砖一花卷’黑茶产品,还研制了龙珠、袋泡天尖等创新产品,满足国外茶友的需求,出口中东、东欧量价齐升。”

2021年,黑茶获得海关总署进出口商品编码,成为湖南唯一进入“中欧100+100”互认互保名单的地理标志产品,拿到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2023年,湖南黑茶首次出口美国,出口量达到1960公斤。

“产品取得了欧盟(荷兰)健康食品进口许可证、美国FDA登记进口许可、欧盟(比利时)最佳风味食品证等,还得到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波兰等国客商青睐。”吴浩人表示,据统计,速溶黑茶至今累计岀口创汇200多万美元。

速溶黑茶在迪拜世博中国馆进行了重点推广,备受国外客商青睐。

NO.8梧州六堡茶为何能在“一带一路”火起来?

梧州是著名的侨销茶——六堡茶的发源地,早在数百年前,六堡茶就从梧州的西江出发,通过联通桂、粤、港、澳,直通南洋的“茶船古道”远销东南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商品之一。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十年来,这条新丝路上涌动着合作共赢与无限商机,六堡茶也再度“一叶风行”下南洋,借助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市场,让中国茶叶飘香世界。

2013年,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燕带着“年轻”的天誉来到马来西亚推介,更直观地了解到马来西亚友人对六堡茶的情谊。

2019年的夏天,吴燕再赴马来西亚,与九牧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就“金马茶仓”项目签约,通过九牧公司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铺开销路,每年出口价值100多万美金的六堡茶,而 2023 年的目标预计突破500万美金。

2019年,吴燕跟随广西经贸团到马来西亚推介梧州六堡茶。

六堡茶市场不止东盟。2023年3月中旬,吴燕随着广西经贸代表团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王国出访,面对面对接了当地6家企业,签约意向合同30万美元,期待继续把六堡茶品牌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在中东市场做大做强。

“‘茶船古道’这个品牌起步晚,结合非遗文化主推海外市场。品牌的成立就是为了通过贸易的形式去讲好‘茶船古道’的故事,让世界更加了解梧州六堡茶。”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勇坚介绍,公司成立于2016年,拥有标准化茶园基地608亩,主打“茶船古道”品牌,通过南宁、广州、上海的合作经销商,产品已经销往东盟、欧美等地。

目前,六堡茶重走“茶船古道”,仍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不断开拓日本、韩国等RCEP国家以及法国、秘鲁乃至中东地区等海外市场。

畅销海外的“黑盒、黄盒、山水盒”中茶六堡茶。蒋文婷 摄

根据统计,当前梧州市有SC认证茶企103家,出口备案企业13家,登记在册的茶企共有5338户。越来越多的中小型茶企正在努力破圈,借助非遗文化的力量,抱团出海,通过“茶船古道”让六堡茶漂洋过海。

数据显示,2022年,梧州出口六堡茶达518.7万元,梧州六堡茶公用品牌价值37.64亿元,被评为“2022中国茶叶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即使在疫情的冲击下,2021年六堡茶出口均价仍保持在同年全国出口茶叶均价的2.35倍。

梧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孙本旭介绍,未来梧州将争取自治区及国家“一带一路”项目的扶持,打造集六堡茶设计研发、品牌创意、外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外贸平台,针对目标市场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和跨境电商平台,建立六堡茶国际化官网,不断增加梧州六堡茶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识别度,进一步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壮大,将六堡茶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NO.9福州茉莉花茶香飘“一带一路”

在武夷山下梅村,一个由茶叶、竹筏、浪花及半个地球仪状的基座组成的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小村庄,正是300多年前“万里茶道”起点。

福建是我国主要产茶区之一,全省300多万亩茶园盛产红白绿青多种茶类,历史上曾以外销蜚声中外。茶路繁盛时,武夷山的茶叶从下梅村码头出发,一路穿越亚欧大陆,抵达俄罗斯恰克图。而在更早之前,闽茶便已从泉州等地港口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在位于福州市的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福兴茶叶加工厂流水线上拍摄的罐装的茉莉花茶(2023年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近年来,福建大力推动做大做强做优茶叶出口,多彩闽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不断拓宽。

据统计,2022年,福建全省茶叶出口金额超35亿元,同比增长6.9%,品牌化、高端化初现端倪。

泉州安溪是乌龙名品铁观音之乡,也是茶叶出口大县。2022年,全县茶叶出口近1.5万吨,销往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

该县龙涓内灶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春茶季已经收到来自东南亚的订单约5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超两成。联合社理事长陈敬敏说,他们的茶叶现在“原料茶变为成品茶”“大宗货变为精加工”“从产品出口到品牌出口”。

参加国际展会、开设专卖店、进行品牌巡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福建茶叶品牌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

“我们将持续深化‘闽茶海丝行’活动,发挥闽茶文化推广中心作用,支持重点茶叶龙头企业在境外设立闽茶品牌旗舰店,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畅通闽茶外销渠道。”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采茶女工在福建省政和县铁山镇大红村“白鹭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采摘二春白茶茶青(2022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一带一路”国际茶贸易产业科技创新院

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深化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国科协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由中国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批准,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牵头,联合国内外涉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共同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茶贸易产业科技创新院。

创新院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产业需求,充分利用民间科技、贸易促进渠道,输出我国茶叶领域的成熟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动学术交流合作、科学传播普及、人才流动、技术转移、民心相通等层次合作,促进茶叶科技、茶叶贸易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我国在国际茶叶科技治理体系中的能力和地位,为全球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分会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只此青绿 觉农·翠茗,一杯新茶敬茶圣”主题征文系列报道之③论古今茶人精神

摘 要:茶人精神历经千年,经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赋予各种含义与内涵,我国茶业从事者众多,年轻茶人队伍壮大,继承发扬茶人精神,有利于促进华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还有助于推进创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茶人;茶人精神;吴觉农

茶人,早期的含义是指专门从事茶叶采摘生产工作的人,该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陆羽《茶经》:“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茶人负以采茶之。”这里的茶人是指背着籝采集茶叶之人【1】。《茶经》问世之后,茶人一词便广泛出现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并逐渐被赋予了采茶人、精通茶事的人、从事茶叶生产的人、爱茶人等各种新的含义。新时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茶产业的扶持、茶文化传播的助力,茶人的概念也在更新、范围在扩大。当今的茶人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茶业从业者、茶业相关领域从业者以及爱茶人士。

“茶人精神”一词,由已故原上海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钱梁教授率先提出,所谓“茶人精神”一方面来源于茶树的风格、茶树多生长于深山之中,陡峭岩石之上、不畏严寒、不惧酷暑、生生不息、常采不败。茶叶经猛火淬炼,反复翻炒,砥砺磨砺,历经苦难却并未自暴自弃,依旧焕发蓬勃的生机;茶人精神同时也是历代茶人艰苦奋斗、热爱专注、坚守信念、不畏艰难、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茶人的队伍进一步地壮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时代的茶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追求,与之相对应的茶人精神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古代茶人精神

唐代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的问世将茶提升到了文化与精神的高度,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茶人精神的开端。陆羽在其开篇写道:“茶之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自此,精行俭德被称为我国古代茶人精神的核心之一,成为了一千多年来中国茶人的品格标准。“精行”意指希望茶人身体力行,事无大小、亲历亲为,而非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俭德”要求茶人严于律己、不慕名利【2】。纵观陆羽,一生事茶、躬身实践、笃行不倦,游历全国各个产茶地区,又博览群书,广采博收、搜集相关资料,撰写了有史以来首部茶叶相关著作《茶经》,“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他所作的这首《六羡歌》便是其俭德精神的自白【1】。陆羽的一生与茶叶密不可分,他以茶叶的品格来要求自己,用行动诠释着中国传统茶人的精神内涵。

陆羽的《茶经》对茶人提出了要求,苏轼根据《茶经》中的“南方之嘉叶”,将茶拟人称为“叶嘉”,为茶立传,定名《叶嘉传》。其书中所提到的“叶嘉精神”即是陆羽“茶人精神”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叶嘉传》中以茶喻人、借人说茶,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并追求人格独立与自由的形象,他既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儒家思想的仁爱之心,也有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清净无为。在他身上所体现的“出世与入世”既是茶叶“沉与浮”时的两种姿态,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态度。茶是叶嘉,叶嘉是茶,这便是苏轼笔下的茶人精神【3】(茶人精神的践行者)。

二、近现代茶人精神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诸多饮茶国家茶道的发源地。中国的茶产业也曾领先于世界各国。但后来国外茶产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加之当时晚清政府闭关锁国,腐败无能,国内动荡不堪,华茶产业由盛转衰。在祖国内忧外患、茶产业百废待兴之时,以吴觉农为首的老一批茶人不畏艰难,不惧困苦,鞠躬尽瘁为复兴中国茶业挺身而出。吴觉农先生为华茶产业奉献一生,身体力行,爱国、探索、实干精神贯穿始终。他的茶人精神便是近代以来与祖国共进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那一代茶人精神的代表。

(一)救图存亡,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纵观吴老,汝之一生,赤子之心,有心报国。”【4】先生既改名“觉农”,有身先士卒为中华农民探寻觉醒道路之意,将自己的一生与中国以及其农业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日留学期间,他撰写了《茶叶原产地考》一文,掷地有声地向世界宣布中国才是茶叶的发源地。归国后,他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发表了《中国农民问题》、《三民主义与中国农民》、《农民与青年的新觉悟》与《庚子赔款与中国农民》等数十篇文章【5】,其中《中国农民的问题》探讨并总结出当时中国农业所迫在眉睫的困难。为中国农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此外,先生虽是阳春白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爱国情怀远远不限于体现在其对于农业、华茶产业的付出。他也在自己的领域为祖国抗击国内外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1927年,“四一二”血案后,吴泽农不仅与与胡愈之、郑振泽、周予同等人联名抗议国民党,还在家中掩护过共产党人,与一众爱国人士保持着很好的友谊。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有义之士纷纷投身于这场抗日救亡的战役之中,1938年,吴觉农率一批茶人于武汉筹备对苏贸易,用茶叶换取装备武器,同年提出并实施《管理全国茶叶出口办法大纲》,大大提高了茶叶销售的效益,拓宽华茶在海外的贸易市场,并将收入捐给军队用作抗战经费。

(二)崇尚科学,不断进取的探索创新精神

先生知识渊博,态度严谨,呕心沥血茶学科技之创新。早在《中国茶业改革方准》一文中就从茶叶栽培、制作、流通以及国家专门行政制度方面分析国茶落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此后数十年间他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机械设备与制作方法。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茶叶研究所。在当时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教务长孙寒冰等有识之士的支持下,创设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叶系——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系(现安徽农业大学茶学院)。1950年,当时已是新中国农业部副部长的吴觉农先生提出“要倡导机械造茶,提高茶叶的品质”。1978年在农业部召开的中国农学会和各分科学会会议上又指出应了解茶叶化学组成、生长规律,实行一整套生物化学管理。

先生在新中国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其茶人精神的鲜明特点。

(三)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家精神

“实干精神”就是坚持干:粉碎四人帮后先生80多岁的高龄,依旧奋斗在华茶一线,考察西南,并且多次提出与西南、华南发展茶业的计划。积极发展中国红细茶与红碎茶,并在1978年至1980年这一年多的时间内,提出于海南、川南、云贵、两广建立优质茶叶基地的建议,可见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实干精神”就是刻苦干:先生创立的茶叶研究所地处武夷山中,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生活坏境十分艰苦。雪上加霜的是,日军的飞机还经常进行轰炸。但先生依旧与一批爱国学者胸怀鸿鹄之志汇集坚守于此艰苦奋斗三年之久,进行了栽培与育种方面的科学实验,对于红绿茶制作方法、制茶机械的改进、制茶过程中化学变化的研究,编辑出版了《万川通讯》、《武夷通讯》等一系列刊物,翻译了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这些成果所代表的吴觉农与老一辈茶人的实干精神难得可贵。

“实干精神”就是灵活干:有了苦干、坚持干还远远不够,做事情要掌握方式方法,多走捷径,灵活应对各种工作任务。吴觉农先生积极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思想与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杜绝闭门造车。多次著文分析国茶落后的原因,并在制造技术上指出,印度茶制作时多室内发酵,多用机械,温度适当、火力均匀,日本茶采用蒸叶法,高温短时间去除氧化醇素,保留茶叶鲜叶色泽。而国茶依旧采用手工制作、工艺落后,容易影响口感。先生的这些建议对华茶制作技艺的改进以及品质的提升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三、新时代茶人精神

吴觉农等老一辈茶人所倡导的茶人精神属于特定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鼓舞性和启发性。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的急速发展,“茶人精神”在今时今日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作为蹒跚学步的新一代茶人,一方面应人茶合一,致力于继承发扬前辈谦逊内敛、坚韧不屈的“茶人精神”。另一方面,要倡导独属于我们新时代“茶人精神”。

(一)不辞劳苦、不怕困难的吃苦精神

《本草·木部》有记载:“茗,苦茶也,味甘苦、微寒、无毒。”茶具有苦寒之性,这种清淡又苦寒的特性并不仅仅拘泥于茶叶本身的滋味,田间地头汗流浃背、埋头苦干、辛苦劳作的采茶人;还是刻苦钻研、求学好问、天天试茶、月月制茶,日积月累以求掌握更为精进的技术的制茶师,茶的苦味也正是茶人们工作生活的缩影和其清苦悠远的精神境界。但是近年来,由于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社交app的出现,愈来愈多的人变得眼高于顶,醉心于资本编织的幻境之中。一些年轻的茶人不愿意去吃苦,去积累,去往一线、田间地头、茶厂实实在在地做一件事,这也导致注入茶产业的优质新鲜血液越来越少。然而,一件事情的成功绝非是空想得来的,人生如茶,苦后回甘,茶的滋味大有乾坤,如同人生一般,有多少次赴死才有多少次重生。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茶人,生活在和平年代,并不需要像前人一样经历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残酷,需要披荆斩棘、负芒披苇,在黑暗中探索出路。但这并不是停止不前的理由,我们要以老一辈茶人为榜样,发扬“吃苦精神”以蓬勃的姿态面对人生。

(二)无私的奉献精神

茶树生长于僻谷荒野,并不似娇嫩的作物一般需要日夜呵护,它自给自足,不顾供养薄厚,也不顾恶劣天气、严寒酷暑,每当春回大地,茶树便抽枝发芽,供人采摘,无私奉献,直到生命的尽头。茶圣吴觉农先生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便投身于茶业事业,历经风雨七十载,鞠躬尽瘁、锲而不舍地为华茶创业育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现代茶人精神中非常突出的一点。在以茶为业、以茶谋生的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年轻一代应该恪守本分、秉持初心、淡薄名利、不求回报、一心一意服务于祖国茶业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勤恳无私地为全人类造福。

(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这样一个颇具沧桑感的词汇,指力求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不计得失地追求其完美的本身,“匠心精神”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当代的茶人精神一定包含着匠人精神。中国的饮茶文化中,非常注重茶叶本身,因此在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等方面都应该聚心凝神。越是醇香浓厚的茶叶,越是源自于匠心,越需要茶人们倾注心力去制作完善。培育方面,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茶树的品种合理地去制定育种方案,而不是一昧追求茶叶产量和上市时间早晚而选择大量施肥;采摘方面,要符合“早、勤、嫩”三大要点,使用合适的采摘手法以保证茶叶的口感;制作方面,既要有对传统工艺的真诚,也要懂得用科学灵活的方式对传统进行调整。我们要对每一株茶树,每一片茶叶都倾注心血,让工匠精神融入其中。

(四)创新精神

中国茶叶的产量一直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近几年茶叶出口量以及国内茶叶的消费情况却不容乐观,茶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调,仅依靠传统冲泡的茶叶消费方式很难彻底解决目前茶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开阔视野寻找新的赛道去寻找出路。如推广新的茶叶饮用消费方式,像最近流行的新式茶饮就能帮助加快茶产业中部分中低端茶叶的消费,与之类似的还有瓶装茶饮料、袋装茶等;或者是跨界融合,各产业之间交叉渗透,利用网络进行茶叶销售的互联网+以及茶旅融合等等;又或者根据大环境对茶的使用方式进行研发改变,如疫情后由杭州茶息文化创业有限公司推出的茶息口罩。在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时达茶人要跟上新时代的节奏,保持敏锐嗅觉,以新致胜。

(四)廉洁精神

茶向来有清俭、淡雅之意,饮茶也是优雅与恬淡的文化行为,历史上更有以茶代酒的历史典故,清廉节俭是茶人自古以来的品性,也是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倡导的大方向。我们要跟紧党和国家的脚步,行为端正,勤俭节约,将“精行俭德”的茶人精神发扬光大。

结语:

茶人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时代主旋律中一个美妙的音符。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创造一个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社会环境,我们作为“Z时代”的年轻茶人,既是茶文化、茶产业的传承人,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茶人精神”并贯彻发扬新时代茶人精神,聚时如同熊熊的火焰,在国家需要之时挺身而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散时应如山野间盛开的雏菊,悬浮在苍穹之上闪闪的明星,将毕生精力化作阵阵茶香,传遍万家。

参考文献

[1]蒋泽艳.关于茶人概念及其精神的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 2019(4):3.

[2]张畅.大唐茶文化的精魂——《茶圣陆羽》与唐代茶文化[J]. 2021(2018-5):10-14.

[3]李学昌.茶人精神的践行者——苏轼笔下的叶嘉[C]//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2016.

[4]王理平.祭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J].上海茶叶, 2014(1):1.

[5]许洪新.弘扬吴觉农先生的茶人精神[C]//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

(注:本文为“只此青绿 觉农·翠茗,一杯新茶敬茶圣”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作品。)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6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