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白茶3000一斤

找到约7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贵州岑巩县:白茶采摘忙 群众喜增收

春暖花开,茶香满园。走进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中洞村猴子坡的380亩白茶基地里,只见山坡上的茶树郁郁葱葱,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让人心旷神怡。几十名采茶工人迎着暖阳,身垮竹篓,穿梭于茶垄间熟练地采摘春茶,绘成了一幅春来茶事忙的诗意画卷。

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中洞村猴子坡白茶基地,采茶工人正在采春茶。吴念 摄

“采茶一定要注意,是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新芽,稍微用力一提就可以了,一定不能掐,否则茶叶会发黑,从而影响品质。”正在茶园指导采茶工采茶的向年华是大有镇中洞村村民,2013年,茶园建成后,勤劳肯干的他被聘请到基地当起了管理员,每个月3000元钱的工资,还交五险一金,这是种了半辈子庄稼的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大有镇坚持“农旅融合、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白茶产业,鼓励农户以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收入挣薪金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刚采摘的茶青。吴念 摄

“一天可以采四五斤茶青,20块钱一斤,有100来块钱,工资都是现结,这个月我都挣了2000多块钱了,茶园老板还管吃管住。”正在采茶的大有镇大有村村民杨子英高兴地说。

据了解,猴子坡白茶基地从建园以来,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质量兴茶为导向,秉承“让消费者喝上干净茶、放心茶、安全茶”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行茶园去化学农药工程,不仅提高了茶叶品质,保护了生态环境,当地村民还依托基地,在家门口当上了“产业工人”,领上了“固定工资”。

郁郁葱葱的白茶。吴念 摄

“基地施放的都是发酵后的羊粪、鸡粪等有机肥,除草也是进行人工除草,所以除了需要大量采茶工外,每天都有15至20个工人在做茶树管护,给我们邻近的老百姓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向年华说。

当地适宜的气候和温度,使得中洞村猴子坡的白茶具有香气浓郁,回味甘甜等特点,深受到浙江、广东及省内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中洞村猴子坡白茶基地。陈敏 摄

“今年,基地预计茶青产量达3000斤左右,每五斤茶青制作一斤干茶,每斤干茶价格在400至1500之间,生产的茶叶都是订单销售的,销路不愁。”向年华说。

一片茶叶带富一方百姓。下一步,该基地将按照“提档、增产、全利用”的要求,继续提高茶园管护水平,提升茶叶品质,把茶产业同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结合起来,延伸茶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让白茶产业真正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陈敏、吴念)

来源:人民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独山:千亩茶山春意浓

高山春露早,茗树发新芽。春雨过后,位于独山县玉水镇的贵州森林森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茶叶基地,漫山遍野的茶树焕发勃勃生机,茶树枝头悄然冒出翠绿的芽尖,第一批春茶正式进入采摘期,茶农纷纷抢抓春茶价优时机,及时采摘供应市场。

近日,笔者走进该公司千亩茶叶基地,茶农三五成群,穿行在茶垄间,手指在茶树上不停翻飞,娴熟地将一个个嫩芽采摘下来,放入身后的茶篓里。

贵州独山千亩茶山春意浓。

贵州森林森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孟韦能告诉笔者,该公司是2017年通过招商引资进驻玉水镇的,由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都很适合白茶生长,经实地考察后,公司通过独资方式流转了1100亩土地进行茶叶种植。

“目前,我们共种植了1000余亩茶叶,主要是安吉白茶、黄金叶、奶白茶三个品种,每年的茶青产量在8000斤到10000斤,炒制出的干茶在2000斤到3000斤之间,每年收入大概在80万到100万。”孟韦能说,在平时的种植、采摘、管护等期间,基地有务工人员40人左右,一到采摘期,基地每天需要近300人的采茶工,高峰期用工量达1000人。

近期,随着基地400余亩茶叶进入最佳采摘期,为了赶在清明节前完成采摘,基地雇用了附近300余名村民,按照市场价格,以一斤茶青25元计算,熟手的群众一天可拿到近200元,手生的群众每天也可拿到100元左右。

贵州独山茶。

“采茶不能乱采摘,茶叶的邻片不能采,一定要按照‘一芯一叶’的标准进行采摘。”基地里,公司技术人员王加勇正在茶树旁一边讲解技术一边进行示范采摘,他告诉笔者,针对部分村民是第一次采茶的情况,公司每天都会派出技术人员上山,耐心地指导村民采摘茶叶,保证采摘茶叶的品质和质量。

“我们所说的‘一芯一叶’是绿茶采摘的标准,清明前的茶青非常嫩,要按标准进行采摘,才能获得‘好茶’咧。”王加勇介绍道,自己种茶已有29年,在基地担任技术指导6年,作为带班技术指导,王加勇不断提升自己采茶技术的同时,手下也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采茶能人。

来自玉水镇本寨村的黎自英便是王加勇手下的一名采茶能手。黎自英告诉笔者,从茶场建成以来,她就在基地务工,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家庭,通过认真学习采茶技术,如今的她已是茶场的半名技术人员,有时还要教大家如何采茶。

“早上六点,我们就开始上山采茶了,这几年我都在茶园务工,现在一天可以采摘七八斤左右,一天大概有200元的收入。”谈起这份工作,黎自英脸上满是笑容。

近年来,玉水镇积极抢抓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机遇期,认真分析研究全镇各村实际,并采取“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方式,建立产销利益链接机制,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目前,该镇茶叶种植面积7000余亩,入驻企业2家、加工企业2个,茶产业初具规模,切实帮助当地及周边群众实现就近务工,带动全镇群众增收致富。

下步,玉水镇将继续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围绕“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方式,以龙头企业促产业转型升级,以延链补链强链促融合发展,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积极发展茶叶种植,促进茶产业壮大,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图/文 柏玉迪)

来源:新浪网、金台资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余庆县以“茶产业”铺就“致富路”——茶香溢满山 苗乡展新颜

“一上隔山门,稀饭几大盆,两边起波浪,中间淹死人。”这是在贵州省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万里村广为流传的一句老话。说的啥?“万里村隔山门组交通不便,村民生活困难,喝碗粥都难见几粒米。”56岁的万里村党支部成员、种茶大户朱光发想起过往,总忍不住“自嘲”几句。

万里村的情况在余庆曾极其普遍。深山阻隔,给当地群众的致富梦想平添了几分艰难。种茶,种好茶,种出能带农致富的高品质茶,成了最近几年余庆县从县领导到茶农的共同心愿。2018至2022年间,余庆连续五年荣膺“中国茶叶百强县”,2022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1.3万亩,产值6.8亿元,6万余人从事茶产业,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如今,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


余庆县龙溪镇花果山茶叶基地内党员志愿者与当地群众一起采摘茶青。

从一株发错货的白茶苗开始

茶以春为贵。晚春时节,当记者走进万里村隔山门组的茶山,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白茶浓绿柔软,一棵棵茶树上冒出鲜嫩的芽苞,采茶工人肩挎竹篓穿梭在茶园中,尽是一派忙碌景象。刚进茶园,朱光发就和采茶工交流起来,指导他们提高采摘的技术和水平。

“今年茶叶价格好,我这200多亩地预计能赚50万至60万元。”朱光发说,近几年隔山门22户村民家家都在种茶,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少的一年也能赚个十多万元。”

但最初鼓励大家走上“种茶”这条路却并不轻松。“要想让老百姓富起来,必须选对产业,要想办法让大家都加入进来才行。”朱光发深谙其理。

2012年冬,余庆县政府茶叶中心从外地采购一批绿茶苗免费发给花山乡万里村村民试种。翌年春,村民发现绝大多数茶苗都水土不服,难以存活,纷纷选择放弃。

但朱光发却不信邪,他一遍遍地上山“找答案”,意外发现了几株长势良好的茶苗,只是吐出的嫩芽是白色的。朱光发起初以为是病树,请专家看过后才知道,这并不是病树,而是白茶,应该是当时发茶苗时误掺进来的。

同时,贵州省农科院专家也对隔山门的土壤条件进行详细检测,结论是这里的土质和气候非常适宜种白茶。于是在误打误撞下,朱光发果断开始了种白茶的尝试。但毕竟有了之前的失败教训,很多村民心存抵触,“2013年,全村只有8户人家跟着我种,总共就600多亩。”朱光发说。

在种植过程中,他慢慢了解到白茶种植讲究很多,管理方式、肥料配比都有很多门道。为了解决这些种植难题,朱光发专门组织村民一起去“白茶之乡”浙江安吉取经,学习施肥、管护、剪枝等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试验,白茶种植在隔山门取得好收成,仅朱光发家就收了8000多元的茶青,而且品质上乘,不少浙江、安徽的茶商前来采购白茶芽。

在老朱的带领下,从2014年开始,村民纷纷在自家地里开始种茶,种植面积迅速达到1300余亩。村民张福喜的转变就很有代表性。

“以前对种茶一点都不了解,朱光发三天两头到家里做工作,我就种了70亩。现在轻轻松松收入几十万元,关键是比种烤烟轻松多了。”张福喜喝着自家地里产出的白茶,满脸笑意。

在村党支部的组织带领下,2018年,全组22户一户不落都开始种茶。如今,全村白茶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一斤茶青能卖到近200元,隔山门组2022年的总收益达500余万元,辐射带动本村1000多人。茶叶加工厂更是星罗棋布,不少村民都开始自己办厂,大型的有11家,每天可以加工三千到五千斤茶叶。

在家采茶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万里村是余庆全县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今,茶产业在余庆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爸爸,县里给我们这些留守儿童颁奖了,还有200元奖金。”2010年腊月的一通电话,让已是福建一家公司副总、年收入百万的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村民骆地刚心里五味杂陈。

“在外面挣再多钱,如果失去了对孩子、老人的照料和陪伴,也是没有意义的。”如今,已是贵州省政协委员的骆地刚回想起自己当年的创业经历,仍不胜唏嘘。

于是,骆地刚和妻子坚定地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但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光是土地流转就让我伤透脑筋,山上的地常年无人耕种,杂草丛生,即使这样一些村民仍不愿意流转。”骆地刚说。

此外,由于没有种茶经验,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便和工人一起从除草、修剪茶树等基础工作做起,还到处拜专家、访名师,一年有近半时间奔波在外出学习考察的路上。

日积月累,这位昔日的管理能手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方向:从高起点出发,建立从种植、加工到包装的一条龙生产体系,以产品质量取胜,即使面对茶产业周期长、见效慢、前期资金压力大等难题,他仍坚持品质优先的思路。

为了做大茶产业,骆地刚一边扩大自有基地,另一边则成立专业化公司,牵头成立余庆县松烟镇他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配套加工厂,开拓市场销路。目前,骆地刚的“凤香苑茶业”已是全县最大的茶企,集研发、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公司生产的“干净茶”已成知名品牌,并通过与浙茶集团的合作,成功打入欧洲、非洲市场。企业现在仅在二龙村自有基地就达3000多亩,辐射带动272户茶农种茶,其中还包括原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茶叶种植面积共达1万余亩。

如今,凤香苑公司年产苦丁茶80吨,大宗绿茶、红茶、白茶分别达到300吨、150吨和100吨,2023年预计产值可达8000万元以上。“每年我们会为周边村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临时用工时长近8个月,为当地创造至少8万人次的就业机会,每年发放工资就达950余万元左右,周边农户每人为公司打临工,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

二龙村村民胡茂平说:“在家门口采茶可比外出务工强多了!现在村里人都在附近茶山采茶,凤香苑公司直接收购,每年差不多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谁还愿意到外面打工呀。”

今年的采茶季,只见三五成群的采茶工人与到茶山骑行的骑友,构成了春日别样风景。以茶为媒,二龙村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2022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科技赋能“小叶苦丁茶之乡”

如今的余庆,已将视野瞄向了茶产业的未来。如何以科技赋能,将传统产业纳入科技化的升级轨道,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了这个山区县面临的考验。

“小叶苦丁茶是我们余庆的特色产品,原来都是散户种植、加工,手法都很原始,且只进行一次发酵,茶里很多有益物质就流失掉了。”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省级科技特派团余庆县技术团长骆衡介绍。

作为长期致力于小叶苦丁茶科技研究的骆衡,是土生土长的余庆人,他告诉记者,余庆享有“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的美誉,这种茶在当地被称作“绿色金子”。但由于种植技术、产品研发上一直没有突破,导致苦丁茶产业发展缓慢。

骆衡说:“小叶苦丁茶品种繁多,药理成分具有较大差异,生长环境和种植方法都不一样,因此种苗的鉴定和种植技术的标准化非常重要。”

为了规范种植技术,骆衡亲自带领团队,从全县种植小叶苦丁茶的基地中鉴定出7个品种,并针对这7个品种进行系统性的成分分析,根据成分最终确定了2个优势品种,在当地茶农中进行推广种植。

在专业的技术指导下,基于余庆小叶苦丁茶老叶片智能化采摘技术和小叶苦丁茶蓬状种植技术,余庆县白泥镇桂花村建立小叶苦丁茶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余亩,2年生小叶苦丁茶亩产量达到每亩1万余斤,实现亩产值近2万元。

除此之外,2020年起,总部设在遵义的贵州泰和集团也开始在余庆县开拓小叶苦丁茶业务,首先将重点放在优化加工工艺上面。“现在都进行二次发酵,既去除了寒性,还提高了有益物质含量。”泰和集团总经理毛远忠说。

小叶苦丁茶属于药食同源的产品,为了提高制作工艺,泰和集团成立了博士工作站,邀请来自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大专院校的5支团队12名专家,研发制造了一套荣获15项专利的智能化生产加工设备。

目前,泰和集团结合小叶苦丁茶的加工和药理作用,积极拓展产品类型,现在投入市场的就有牙膏、茶酒和茶饮料三种。公司自建小叶苦丁茶示范基地600余亩,还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新建、扩建种植基地1万余亩,带动农户种植面积约10万余亩。2023年以来,泰和集团实现收入2300万元,带动438户1530人增收,人均增收3000余元。

来源:农民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