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关于花茶的广告语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综合产值破250亿元,硒博会推动恩施茶驶向“硒”望新蓝海

第八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

10月28日,第八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暨硒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在恩施开幕。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兴於出席并宣布开幕,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致辞,中国商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姜明授牌,中国工程院院士、恩施州硒产业发展首席顾问李培武作讲话;国际友好城市韩国堤川市市长金昶圭致辞;硒区代表陕西省安康市副市长周康成致辞;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致欢迎辞,恩施州委副书记、州长夏锡璠主持开幕式,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州委副书记尹达出席。

图丨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致欢迎辞

图丨恩施州委副书记、州长夏锡璠主持开幕式

会上,共有400余家企业,4000余款产品参展;签约重点招商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260亿元;达成采购协议52项,协议金额11亿元。

图丨第八届硒博会招商引资集中签约

自2014年以来,恩施已成功举办七届硒博会,累计开展了70余场主题活动,吸引了3500多家企业2万多个产品参展,近百家行业协会及商会、1500多家采购商及投资商参会。

恩施硒茶产业,成果丰硕

Hubei Tea Enshi Tea

开幕式上,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恩施州硒产业发展顾问程水源与恩施州副州长杨盛僚共同发布《中国硒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2》,为恩施州颁授“全国优质硒产品供应基地”匾牌、“湖北省恩施硒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匾牌、“湖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匾牌等。

图丨恩施“十大富硒土特产”授牌仪式

此外,在10月29日举行的硒科技创新发展大会科技成果交易拍卖会上,《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硒化修饰、靶向功能及产品高值利用研究》《富硒金观音系列茶产品加工技术及配套装备》等16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场签约。

图丨十大最美富硒有机茶园

“硒”品推介,茶唱主角

Hubei Tea Enshi Tea

第八届硒博会上,恩施各地以硒为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硒产品推介会。茶,无疑成为当然不让的主角。

恩施市举办“千年玉露·硒有恩施”专项推介活动。恩施市硒资源中心与湖北恩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作硒产业、“恩施玉露”推介;湖北一红一绿茶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茶艺表演及推介;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恩施州龙马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恩施市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分别作企业推介。

图丨恩施硒博会展馆

德米特有机茶、黄莲花茶、利川红等利川富硒土特产品纷纷在硒博会上“走秀”。并通过“生耕甘露有机茶获得了四重有机认证,是哪四重?”“利川红的广告语是什么?”等问答环节,对利川富硒茶等产品做了互动展示,现场气氛热烈。

图丨利川展馆

咸丰县重点打造咸丰白茶馆,馆内展示唐崖白茶等100余款特色农产;来凤县的 “一县一品”馆内,以来凤藤茶、来凤姜系列产品为主;“正山堂·巴东红”馆,工作人员通过巴东茶文化、茶历史向游客和茶商介绍茶产品,成为巴东茶产业的宣传大使。

图丨来凤——中国藤茶之乡

“含硒茶”变成“富硒茶”

Hubei Tea Enshi Tea

近年来,恩施州相继出台《全州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方案》《关于加强茶叶强州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形成茶产业发展全方位政策支撑体系,引导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同时,每年安排茶产业专项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整合资金近1亿元,带动社会资金近7亿元,全力支持茶产业发展。

图丨恩施鹤峰百鸟村百亩有机茶园

2022年底,全州茶园面积180.57万亩,投产面积150.89万亩。恩施市、鹤峰县超过35万亩,咸丰县、宣恩县、利川市超过20万亩,全州万亩以上乡镇达45个,千亩以上村达到368个。恩施、利川、巴东、宣恩、咸丰、鹤峰六县市入选“2022年度中国茶业百强县域”。茶叶基地总面积位居全省第一位,在全国地市州级产茶区中位居第四位。

全州茶叶市场主体不断壮大,规模以上茶企达到9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6家。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企业37家。

全州内建立茶叶销售店或体验馆达587家,此外,恩施州还支持企业在重点城市开设品牌形象店、体验店,以武汉、北京、上海等城市为主阵地建立销售店或体验馆874家。

线上茶叶交易商户达到421家,线上年交易额超过10.2亿元,“832”平台线上销售额常年保持全国第一。获得直接出口经营权企业17家,有直接出口实绩的企业15家,间接出口企业29家,在国外建立办事处或分装厂的企业3家,开辟了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典、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班牙、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2022年茶叶年出口量达4万余吨。

截至目前,全州茶叶加工(干毛茶)总产值达95亿元,“恩施玉露”产值突破30亿元,“利川红”产值突破16亿元,茶业综合产值突破250亿元,茶农户均茶叶收入超2万元。

图丨宣恩县伍家台生态茶园基地

恩施州茶产业协会秘书长胡兴明介绍,站在新的起点,恩施州将进一步以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思维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建设全国名优茶生产基地、全国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全国出口茶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茶谷”。

来源:请你喝杯湖北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白茶沙龙(一)云南白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扬:今天正好借这个机会。一方面聊下云南白茶话题,一方面也为我们昆明的茶文化氛围贡献一点活力。接下来我们让诗云带领我们进入这个活动的节奏。

诗云:欢迎各位嘉宾和小伙伴来参加我们的第11期白茶沙龙。肯定有很多小伙伴就好奇,茶叶进化论一直在讲熟茶,怎么发起这样的沙龙。

其实,白茶产业近十几年来发展迅猛,云南白茶更是蓬勃发展。这两年来,随之而来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议。今天,我们沙龙的主题是云南白茶的现状及未来,现场也可以喝到5款非常有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云南白茶。

今天好茶很多,沙龙开始我们暂不介绍嘉宾和各位小伙伴,在接下来的流程会给大家一一去介绍。今天的沙龙是发散性思维的一个沙龙。

关于白茶,我最早知道的是福鼎白茶,它已经有一套非常标准的体系了。云南白茶现在如果按照福鼎白茶的规则去做,我们做的能比它更好吗?这是第一个思考。我们云南白茶有古树茶的优势,有生态的优势,问题在于云南白茶是建立一套自己的标准,还是在福鼎白茶的标准之上,利用自己的原料优势去做得更好?今天的沙龙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的。

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看法进入我们品鉴加交流的一个环节。今天喝的第一款茶来自大邦白茶。下面有请大邦白茶的创始人娄自田先生花两分钟的时间介绍这款产品。

娄自田:为什么我们要来做大邦白茶呢?我抛砖引玉,讲一些趋势性的东西。

两年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对象主要是经销商,得出一个结论。普洱茶的零售确实很难出货,但云南白茶的销售还可以,也就是说云南白茶其实已经积累了很多消费者资源。但是在这里面没有一家专业做云南白茶的品牌,只是一些普洱茶企业在做,也有些企业尝试去做云南白茶品牌,但在市场端确实没有形成真正的云南白茶品牌。

我们觉得这是个机会,比当年普洱茶的机会还要好。这个其实得到很多数据的支撑。第一个数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12年中国白茶的产量是5700多吨,去年是94000多吨。从2017年开始最近这4年,增长的幅度非常大。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云南白茶基本上没有被统计进去。主要原因在于标准的欠缺。比如月光白,许多企业在生产时为了解决合法性问题,在包装上写了普洱茶的标准。

于是,我们就启动了大邦白茶这个品牌的建设。事实上,我们是品牌先行,产品是滞后的。我们在出租车的广告已经在做了,但产品还没出来。我们在广州茶博会上掀起了小小的高潮,从早到晚,展位上坐满了人。云南白茶受欢迎的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市场上期待云南白茶已经很久了。

刚才我们在下面喝茶,李扬我们分享了一个话题,即云南这边做的白茶跟其他白茶是怎样的一个做法?大邦白茶的做法好像是先去创造一套理论体系,然后去做事,通过产品的渗透,在市场上打成一个标准。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是非常愿意这样去做的。

前年,中国已经有14个省在生产白茶,去年增加到18个,连西藏那边的茶厂也在生产白茶。恩施玉露这边有个企业叫润邦,四川的竹叶青,都在生产白茶,生产高端白茶。

我们分析后认为有几个原因。第一,普洱茶的出货量这两年其实是受阻的,大家做普洱茶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整个库存量比较难消化。普洱茶的很多经销商都在寻找出路,在操作模式上,白茶是一种比较好的题目和素材。第二,中国绿茶产区主动寻求改变。绿茶产区很多,包括四川、河南、安徽都在做白茶,主动寻求改变。

去年,贵州某县县长带队来我们办公室交流了一上午。他们就说,我们绿茶产区为什么要做白茶?原因很简单,绿茶的保质期实在太短了,两三个月以后品质衰退,像龙井这种名茶一开始卖6000块钱,要不了两个月就只卖1000块钱,所以选择做成白茶。

从这些现象可以推测,中国白茶在未来两三年一定会达到一个疯狂的程度。所有省份都在找自己的特点,我们云南要跟着福鼎去走吗?对我们来说,不追求毫香蜜韵。这个词是福鼎白茶给自己的标签。我们云南白茶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就是要有我们自己的标准。像信阳毛尖、太平猴魁、龙井、碧螺春等,都有自己的标准,但它们都是绿茶。

我们认为未来的白茶会形成这样一个态势,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差异化,包括外形、口感、工艺等层面形成的差异。比如我们云南白茶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海拔高。在这些特点中,我们怎么去找到属于每一家企业的特点,以及标准是什么。就像同样是福鼎白茶,我们调研了几个比较大的品牌,他们的产品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都是福鼎白茶这个大的品类。

诗云:娄总是实战型的企业家,今天分享了好几个非常关键的地方。我真的不知道原来全中国有18个省在做白茶了。这些省份现在来做白茶,适制性怎么解决?娄总刚才引出了这个话题,我们就这个小点延展一下——绿茶做白茶好喝吗?

李扬:其实我在消化娄总刚才说的东西。听娄总一说,我的很多疑惑、想到的很多东西,娄总已经想过了。所以,这个事情请娄总先来说是对的。在娄总的发言之后,再来谈所谓适制性这些话题,显得格局太小了。局限于福鼎白茶,以福建白茶为纲的,可以去谈适制性。如果在娄总刚才说的各个省应该有各个省的标准,各个省有各个省的白茶这个情况下,我们再说适制性,好像就又说回去掉了。所以,待会如果有合适的话题再谈。

诗云:好的。现在大家品鉴的是大邦白茶,有没有茶友来跟我们分享下品饮感受?刚刚娄总还没有给我们介绍这款产品,先请娄总简单介绍下。

娄自田:我说一下工艺。云南白茶有一种工艺是月光白,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我们在分析各种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了复式萎凋,做72小时,用日光干燥。云南的气候特点保证用日光干燥,含水率9%是可以做到的。福鼎做不到这样,必须要烘。我们最近总结了云南白茶一个广告语:云南白茶,不揉不炒,不烘不焙不提香。好茶为什么要提香?我们最终选择了这样一个工艺做了一款森林白茶。具体的茶园在张家湾这一片。

诗云:好的,谢谢娄总的分享。现场请两位茶友分享下喝这款茶的感受?

茶世恩:这款茶,我们在写《云南白茶一本通》这本书时已经喝过。我们也采访了大邦白茶的另一位创始人李亚全李总。我觉得这款茶喝下来有惊喜,适口性很好,清甜。我们写书之前去做调研,去跟不同的商家去聊,好多人给我们反馈说云南白茶适口性好,普通消费者一喝就能感受到,它的茶汤、滋味会给你一个直观的口腔反馈。

施中琦:为什么选易武片区来做?还是,是不是想打一个森林茶的概念?

娄自田:不是专门选的易武,是做下来以后,易武的很好。还有无量山片区的也很好。景迈的也不错。当然,群体种的丰富度更好。选择森林茶,是因为这款茶在我们的产品体系里属于中间偏上的。我们自己有三个品牌:景珍白茶、古林白茶、大邦白茶,分别对应不同的产品体系。

诗云:接下来,请著名茶文化学者杨凯老师分享历史上云南白茶的状况?

杨凯:我们名称上的白茶和工艺上的白茶,怎么区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过去云南茶往往不这么叫,不光是云南茶,就是全中国的茶,其实它不是标准产品,每一个茶也不是按我们六大茶类分的,每一个茶都有自己的工艺。比如,普洱茶是一个大类,在过去,对西双版纳和普洱地区以外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整个滇西这一带都叫普洱茶。

但是你进了思茅进了版纳,你就发现看不到“普洱茶”,所有的茶它都有自己的名字,或者是地域的名字,或者是季节的名字。比如说,按季节来说,历史上我们的普洱茶可能就是分成芽茶,最早的生芽、蕊茶,完了又按季节分,就是夏茶、秋茶、谷花茶,像这种分下来,完了再有按地域分的大山茶、坝子茶等等。我们的茶类其实分得很细,如果你把它加工起来以后,每一种茶也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是没有统一的类的,工艺也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把茶加工成藏销的紧茶,加工成饼,它又是另一种工艺,过去是没有像我们现在的标准或者六大茶类的说法,它每一个都不一样。

这里头有一款茶应该就是历史上的云南白茶。是春天最早的生芽,过去进贡给皇帝的所谓“八色贡茶”里有两款散茶,一个叫芽茶,一个叫蕊茶。我们现在从汉文献的记录里找不到芽茶的记录,很多老人,他们也不知道这个茶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从英文的文献里能够找到它们,就是说芽茶是用春天最早的芽采下来以后,除了生晒没有其他工艺,这么一来就很明确,这个应该是一款白茶。

生芽之外,还有一款茶就叫熟芽。生芽和熟芽是不同的。很多人也在问我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生芽,最后我从英文文献里找到生芽,它就是一款白茶。按照英国人的说法,除了生芽,所有茶都可以叫普洱茶。这就是说我们最早在历史上,并且作为贡茶的,我们就是有白茶的。这个白茶其实跟福鼎的银针是匹配的。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茶公司进入云南,开始试制各种茶叶,做了老青砖、乌龙茶,也做了白茶,只是不确定当年用什么工艺。1942年以后,日本人打到缅甸,红茶出口受阻。勐海茶厂大部队撤离,留守人员每年都要生产白茶,很可能就是现在的这种白茶。他们收农民的鲜叶,16斤鲜叶里大概挑出1斤来做白茶。

跟这个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墨江的景星茶厂生产了一款茶叫寿眉。我看了相关记录,找到了当年做茶的汤仁良先生。2018年,他98岁,我就问他,你当年做的寿眉到底是什么工艺?老人家说我当年没做过寿眉。我把文件拿给他看,说这上头有技术主任是你吧。他说对,这就是我。当时它叫新华茶厂,隶属于墨江茶叶公司。他说我是茶厂的技术主任,这块写的本年寿眉制作数量基本没做。我就问他,本年没做,但你去年做了吧,是什么工艺?老人家说80年前的事了,记不住了,这个线索就断了,但这个东西当年是存在的。

那么这个寿眉是什么?我最后通过外国文献来解决这个问题的。19世纪,中国人在出口茶的时候,做了一个宣传画,把中国很多出口产品都给列出来,包括寿眉、椎脊茶,包括各种茶。陈椽先生在《茶叶通史》里写过椎脊茶,但是我问了安徽农大的各种专家,没有人知道什么叫椎脊茶,最后在这个画册上找到了。但是寿眉这种茶的工艺到底是什么工艺?是蒸青工艺还是白茶工艺,现在不是很清楚,可能要跟其他地区的出口材料对比一下,才能确认19世纪的寿眉是不是白茶。这是解放前的情况。

解放后,白茶是怎么兴起的?大概在2004、05年,普洱茶热起来了。这个时期,白茶在港台地区也很受欢迎。在港台的茶餐厅里吃早茶,你去点的话,它肯定会有普洱,有老寿眉,有菊花,或者菊普。我们一般都喝老寿眉,因为那会儿又便宜又好喝。

在这个时候,云南做普洱的人就开始说,现在普洱的味道有点单调,怎么去改进?有些人就吸取了白茶的工艺以及其他工艺,做了很多私房茶。所谓的私房茶,他们都把它命名叫普洱茶,没有叫白茶的,也没有叫乌龙茶的,反正这种茶香气都比较奇特。

后来他们就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说我们景迈山的月光白非常好看,背面是白色的,正面全是黄黑色、褐黑色。他们就说我们景迈山的白茶都是景迈山的少女半夜上山去采来的茶,全部阴干,不能见太阳。反正这故事很迷人,利于做销售,但是当年他们没有找到相应的归类,一直不承认这是白茶,一直说它是普洱茶。

后来,包括我们杨总(杨泽军)也开始做白茶,至于他们的白茶是什么工艺,待会让他自己来讲。其实云南普洱茶是有很多的,它根据云南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的特殊的茶性,发展出不同的产品。并且是在历史上,这些产品就是宫廷的贡茶。

注:文字根据沙龙现场整理,发言未经嘉宾和茶友审核,解释权归嘉宾和茶友。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成都)红茶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十大产区结盟共促发展!

10月19日,2023中国(成都)红茶产业发展大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圆满举行。

作为“2023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主论坛活动,本次红茶产业发展大会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成都市博览局指导支持,四川省市场营销协会、四川省供货商商会主办,四川省博览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茶道新生活、茶源地理联合策划执行。

大会重头戏是“红茶产区发展论坛”,由《茶源地理》系列丛书主编、中国小产区认证委员会茶产业副秘书长吴垠主持,湖北利川市政协主席、利川市茶产业链链长刘勇,安徽祁门县副县长胡文华,四川九龙县副县长陈强,筠连县茶叶(红茶)产业发展专班常务副组长谢明生,云南昌宁县茶叶产业专家组组长王洪斌,江西修水县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齐军,江西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林等全国红茶重点产区代表应邀出席。论坛围绕地域、品种、工艺、营销、政策扶持以及历史人文等话题,深入探讨各大红茶产区如何携手前行,共同努力推动红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红茶产区发展论坛

话题一:注重产区特色是关键

“祁门红茶为什么能香飘世界”,独特的“祁门香”究竟从何而来?祁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胡文华介绍“祁门香”和祁门独有的生态环境、茶树品种密不可分。祁门地处北纬30度的黄山西麓,生态绝佳,境内的自然保护区宛如原始森林,这样的生态赋予了一方好茶的自然基础;同时,制作祁门红茶的槠叶种是国家级的优良茶树品种。祁门香似花似果,自祁门红茶问世以来,它就以高香味醇、形美色艳著称于世,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就盛赞“你们祁门红茶世界有名”。

▲祁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胡文华

利川市政协主席、利川市茶产业链链长刘勇介绍,利川红茶“冷后浑”的现象特别明显,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公认,这些年利川抓住当地红茶的特色,打出了“花蜜香,玛瑙红,冷后浑”9字广告语,让许多消费者印象深刻。其中,“利川红1号”是目前利川红茶的天花板,这个品种是恩施州做茶树品种普查的时候,从当地品种的一个单株培育出来的。刘勇说这个品种来之不易,40多年前利川县特产局技术员宋本多在毛坝镇发现这个茶树品种的时候,当地只剩下两株了,他意识到这两株茶树的珍贵,在自己工资并不高的情况下,拿出两块五嘱托当地一个农民帮忙把这两株茶树看好,这才有了后来科研人员在这两株茶树的基础上,培育出“利川红1号”。

▲利川市政协主席、利川市茶产业链链长刘勇

昌宁县茶叶产业专家组组长王洪斌分享了昌宁茶产业的产品分布和结构,他介绍昌宁既有红茶,也有做白茶、绿茶。在红茶方面,比较著名的有野生大理茶树品种做出来的红茶,以琥珀金汤、花蜜香、冰糖甜著称;此外,全县有七条CTC红碎茶的生产线,在整个昌宁县的群众增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都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昌宁县茶叶产业专家组组长王洪斌

采摘时间早也是红茶发展的优势之一,筠连县就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方。筠连县茶叶(红茶)产业发展专班常务副组长谢明生介绍1957年,筠连县双腾乡苔草村有一个叫张银武的茶农上报了“早白尖”品种,说这个品种比当地的其他的品种要早15天左右,到了1984年这个品种就被评为国家级良种。2002年,科研人员从3万株早白尖中,选育出“早白尖5号”,不仅成为国家级良种,也是目前四川工夫红茶的典型代表。谢明生先生指出,川红要发展一定要仔细挖掘地方的优良品种,然后把它传承好。

▲筠连县茶叶(红茶)产业发展专班常务副组长谢明生

在众多红茶产区中,宁红是成名非常早的,修水县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齐军说江西九江修水县的茶叶“始于唐,名于宋,盛于清”。修水双井村是名茶双井白芽的产地,也是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的故里,他经常将双井白芽送给欧阳修、苏轼等师友,他们之间诗词唱和,留下了数百首关于双井茶的诗词,欧阳修甚至称双井白芽为草茶第一。到了乾隆末年,修水从武夷山引进了制作红茶的技艺,到了道光年间修水的红茶就比较出名了,尤其是到了光绪年间,全县大概有43万多亩茶园,年产红茶30多万担。1891年,来自修水的宁红被俄国太子赠送了“茶盖中华甲天下”的匾额;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更是荣获甲级大奖。齐军先生认为在红茶产业的发展、推广、复兴的过程中,修水茶业、宁红的历史都有许多值得深挖的地方。

▲修水县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齐军

话题二、抓牢茶叶质量安全是根本

昌宁县茶叶产业专家组组长王洪斌介绍,昌宁一直重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为了保障质量安全,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昌宁在每个村都设立茶叶的农药专柜;第二,每个村都有专门的植保员,由植保员负责经常巡逻茶园,检查农户对茶园的投入品,进行监督工作;第三,加大对茶农、茶企的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王洪斌分享如今昌宁除了有2.98万亩国际雨林联盟认证茶园,还有6000多亩的绿色食品基地认证;此外,已经通过有机茶园认证的茶园有2.2万亩,另外还有9万亩茶园的这个已经过了有机认证的转换期,有望在今年获得认证,届时,通过有机认证、绿色认证、雨林认证等权威认证的茶园,将超过昌宁全部茶园面积的一半。

除了茶园的种植端,在生产加工方面,昌宁也推动了初制所的改造,通过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的改造,实现食品的从茶园到茶杯的安全性。

利川市政协主席、利川市茶产业链链长刘勇也分享了利川茶园获得德国德米特认证的经验。德米特认证是有机农业领域里的最高品牌,目前利川有德米特认证茶园1006亩。刘勇女士介绍忠路镇的杨家坡茶园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做有机茶园,后来忠路镇一直在推动全域有机,如今已经获得有机认证的有17000多亩。

修水县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齐军先生说修水的森林覆盖率超过70%,要发展好宁红就一定要把这样的环境保护好,传给下一代。他说过去有一款宁红保健茶,本质上就是倡导健康的,而目前宁红也是朝着健康、绿色、有机的方向努力发展。

九龙县是一个养在深闺的茶产区,地处高原地区,在生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九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强先生介绍九龙是目前海拔最高的茶区,最高的茶树生长在海拔2828米。九龙的红茶借鉴了滇红制作工艺,高海拔、无污染的生态条件让九龙的茶叶通过了500多项的欧盟检测,达到0农残标准。

▲九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强

话题三、政府推动做大做强

推动红茶产业发展,一方面需要在品质、食品安全方面着手,另一方面如何让红茶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才能让红茶产业的发展充满生命力。

浮梁县在茶旅融合方面的经验值得各大产区借鉴。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林先生和大家分享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是浮梁茶“始于汉,盛于唐”的特点,加上当地高岭村是全国村长会议基地,在高岭村打造了一个“大唐茶室”,结合文旅餐饮、茶旅融合,展现大唐浮梁茶的盛貌;第二个与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茶叶的第7代传人合作,在拥有100多亩百年以上古茶树的茶园,打造一个茶旅融合的民宿。

▲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林

茶文化创新,除了文旅融合,用好国家的政策和资源也非常关键,比如说形成一些特色小镇、特色村,筠连县在这方面近年做了很多工作。筠连县茶叶(红茶)产业发展专班常务副组长谢明生先生介绍了筠连县在大力发展红茶为主的茶产业的过程,其中一个主要的抓手就是一村一品,重点乡村有20个。谢明生先生以迎新村为例,抓住川红特色小镇建设的机遇,建设红茶产业园,目前该村有茶园2.2万亩,13家茶叶加工企业中有8家属于规上企业,销售额达到6000万左右;整个村产值3.8亿,是全国的茶叶专业村。

祁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胡文华女士表示祁门县把祁红产业的发展作为强农富农,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第一产业。祁门围绕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打造世界红茶之都和全国首个全域茶园无农残城市的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方面是围绕这个绿色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和强化祁门红茶的品质保障。祁门建立了一个县乡村三级推力,政企民三级合力,奖培宣三级引力的“三三机制”,来落实责任推进网格管理,强化制度的保障,尤其是引导企业的带动共同构成一个全域茶园绿色防控的共同体;建成了国家级的祁门红茶标准化园区的示范区,来推进茶叶加工生产的清洁化、标准化和智能化。

第二方面是大力推进祁门红茶的品牌宣传。目前正在推进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中,祁门县是安徽省唯一的节点城市。通过积极举办万里茶道申遗的活动;世界三大高香红茶的对话;中国诗茶大会;以及即将在11月举办的万里茶道申遗,中、俄、蒙三国在黄山市召开的红茶国际论坛等一系列的这些活动,加强祁门红茶的品牌宣传与在社会上、世界上的影响力。

第三方面是大力推进茶旅的融合。祁门地处黄山市一府六县之一,拥有绝佳的生态和深厚的茶文化,祁门在原来的县委大院以及祁门红茶的最早的改良的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先后建成了祥源的祁门红茶博物馆,天之红的祁门红茶博物馆;同时,把祁门红茶的制作,历史以及品鉴,研学一体化打造,建设了一批茶旅融合的主题民宿,来促进茶旅融合,提升产业链。

第四方面是加大科技的投入,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早在2013年祁门就组建了祁门红茶产业发展局来统筹推进茶产业、茶人才以及茶科技的整块的提升,在政策上、人才培养上、产业升级上,给予政策指导;去年政府又成立了祁门红茶发展集团国企平台,集团在茶叶的基地建设、品牌的打造,以及茶叶的加工上都发挥了示范作用。

今年3月祁门红茶集团开发了安徽省首台套5G智能的茶叶生产线项目,在8月下旬安徽合肥召开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成功亮相,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胡文华女士说这些年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祁红产业的发展的,现在祁门红茶也作为万里茶道申遗过程当中,相关活动的专用茶;也作为黄山市国际会客厅的指定用茶。目前,祁门红茶的品牌价值达到了40多亿。

提到政府的支持作用,浮梁县在前几年托市收茶,帮助了很多茶农渡过难关。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林先生介绍前几年,浮梁对于茶农手里的茶叶全部托底收购。浮梁有10家省级龙头企业、26家市级龙头企业,还有3家国家级的合作社,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市场价积极的收购了茶农的茶叶。

在体现担当方面,利川市的国企也起到了领头的作用。利川市政协主席、利川市茶产业链链长刘勇女士说自从2018年4月28号东湖茶叙之后,利川红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但随之而来就发现利川190多家茶企在拼市场等方面做得都很吃力,当时最大的一家企业综合产值也就一个亿,整个的茶产业就显得小、散、活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去年的3月份利川成立了利川红产业集团,集团成立的初衷就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茶农受益。利川通过五个统一,即统一产业规划,统一品牌宣传,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生产规范,以及统一销售资源,来打造利川红的航母抱团出海。一年多来,运营效果显著,比如说在产业规划上,通过利川红产业集团统筹申报项目更加科学,并形成合力,现在每年有4,000万的产业资金用在茶产业上;品牌宣传上,通过节日、会议、文学作品、文艺作品、创作“利川红”歌曲等方式传播,利川红的知名度逐渐打开了。

随后,九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强先生则分享了在杭州西湖区的帮助下,通过这个东西部协作机制,养在深闺的九龙绒巴茶今天才有机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从品牌到企业推动的支柱案例,筠连县茶叶(红茶)产业发展专班常务副组长谢明生先生分享了川红“黄金白露,领袖红茶”的故事。

关于茶叶如何渗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昌宁县茶叶产业专家组组长王洪斌先生和大家讲述了茶在彝族同胞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他说彝族人早上起来就要烤小罐茶;讨媳妇的时候,在媳妇进家门的时候,要把茶叶拌米撒在新娘的身上;在敬山神的时候,可以没有酒,但是必须要有茶;人感冒发烧,用糊米茶、姜糖茶祛湿祛风。现在,为了让昌宁这些茶文化、茶俗更加发扬光大,在中小学开设了这个茶文化,每周必须有一节课是讲这个茶文化;在这个中小学开展知茶识,明茶礼,爱家乡的茶文化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当他们长大后出去读书,他要去读书就成为昌宁茶文化,茶品牌的传播大使。

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林先生分享历史上,浮梁上交的茶税相当于全国的3/8,他希望通过对茶产业的重视,做好三茶统筹的工作,让茶叶对国家的贡献可以恢复到历史的盛况。

▲《茶源地理》系列丛书主编、中国小产区认证委员会茶产业副秘书长吴垠

最后,吴垠主编总结茶首先是富民的,也只有农民富裕了,产业才可持续。同时,茶产业也需要品牌化,只有品牌化之后这个产区的茶的附加值,才有机会通过税的形式来反哺当地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一条生生不息的链条。

成立“红茶产区发展联盟”

论坛结束后,云南昌宁县、江西修水县、浮梁县,湖北利川市、宜都市,安徽祁门县,湖南茶陵县,四川九龙县、筠连县、荣县等全国红茶主产县(市)的代表举行了“红茶产区发展联盟”成立仪式。

产区代表拿着装有各自产区茶园土壤、代表该产区典型性风味茶叶的盖碗,按顺序依次倒入一个玻璃缸中封存,表达同一片中国土地,同一杯中国茶,同时也象征着大家是相连的,只有携手共进才能更好推动红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书记王云为各产区代表颁发联盟证书,并将“红茶产区发展联盟”首届轮值主席牌颁给荣县茶产区代表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伍祁君先生。


▲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伍祁君

伍祁君先生对组委会的信任与兄弟产茶县的支持表达了感谢,他介绍荣县位于四川省南部是有悠久历史的产茶区,产茶历史有2,000多年是川南优质早茶区,荣县是中国花茶之乡,主要产品是荣县花茶。伍祁君先生荣县将与兄弟产茶县的各类茶,尤其是广受欢迎的红茶,融入荣县花的元素,把花朵芬芳与茶香分享给更多的人。接下来的一年,荣县将为大家服务好,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欢迎大家到荣县来,观荣县美景,喝荣县花茶。

至此,2023中国(成都)红茶产业发展大会圆满结束。

当天下午,吴垠主编还对利川市政协主席、利川市茶产业链链长刘勇女士,九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强先生,筠连县茶叶(红茶)产业发展专班常务副组长谢明生先生,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林先生,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齐军先生,昌宁红茶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李忠文先生等红茶产区代表进行了专访。

作为“2023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主论坛活动,本次红茶产业发展大会是一次整合产区共促发展的积极探索,活动受到产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一致肯定。未来,成都茶博会将与更多专业机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致力于开展更多有影响力的行业配套活动,助推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

来源:四川茶博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