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关于花茶的诗词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喝茶对身体的好处有什么?

首先,养心。无论是静坐茶案饮茶,还是随手带着保温杯;无论是上好的龙井,还是十五块钱一两的花茶。在茶入口时,绿茶的清幽,红茶的润口,白茶的淡然,黑茶的微涩,黄茶的甘爽,花茶的润泽,在一刹那宁静了心田。不同的茶带着饮者入了不同的境,在茶入口的那一刻,你是沉默的,感受着茶水滑入喉间暖了心田流通全身百骸。之后,有的人回味,有的人微微叹息,还可以看见有些人眼中的闪亮,可以从他眼中发现他的欣喜。

所以这饮茶的第一妙,是养心。有些人,古人抑或今人,对茶,茶水,茶具,饮茶的环境有讲究。如陆羽《茶经》中就指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对茶水的好坏做了界定。又如茶与茶具的搭配,多青睐绿茶对青瓷无盖杯、红茶对紫砂无盖、乌龙对紫砂盖杯等等。更有甚者,于山中泉边置一小屋,与山对饮,与鸟兽对饮,与清风对饮。譬如此类的搭配,旨在达到茶与心结合的最高境界,与自然合一。

其次,提升品味与交友。爱饮茶的人,善于交朋友,茶友很多,并且可以知心。茶把两个人的距离拉进了,在沏茶与对饮之间,两颗心顺着温温茶水,伴着淡淡清幽,渐渐地站在了一起。并非毫无间隙的黏在一起,而是两颗心就像是在泉水边,在青崖上,比肩站着。无论爱情抑或友情,最珍贵的不就是能站在彼此身边咩?so~

关于提升品味,饮茶的时候就光饮茶吗?于是有了各色各样的茶点。茶点是茶的一大好搭档。这很符合中国人的特点,吃喝不差。此外,饮茶与文化挂钩很大。喝茶吃茶点,然后干嘛呢?总不能一直这样吃成个胖子吧。所以,画呀,戏曲呀,诗词呀,赏花呀,等等兴趣爱好,在饮者身上萌芽。试想一下,沏上一壶茶,在桌案铺上白宣,干什么呢?画画,画国画。画什么好?画山水。好,暖茶浇心,挽起袖子挥毫。画得是酣畅淋漓啊。末了不过瘾,将杯中的茶恣意一洒,刹那间,碧了水,绿了山,入了自然。

另一益处则是养身。神农尝百草,绿茶解百毒,这传说是真假我不管,认真你就输了→_→但无论老人说,还是今人评,喝茶好这观点已经深入人心。

喝茶的好处概括有14条:

(1)茶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

(2)茶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

(3)饮茶对预防龋齿有很大好处。据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儿童经常饮茶龋齿可减少60%。

(4)茶叶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5)茶叶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6)饮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茶叶的抗老化作用是维生素E 的18倍以上。

(7)饮茶有延缓和防止血管内膜脂质斑块形成,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脑血栓。

(8)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

(9)饮茶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特别是乌龙茶对此效果尤为明显。

(10)饮茶可以预防老年性白内障。

(11)茶叶所含鞣酸能杀灭多种细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发生的肠炎、痢疾等。

(12)饮茶能保护人的造血机能。茶叶中含有防辐射物质,边看电视边喝茶,能减少电视辐射的危害,并能保护视力。

(13)饮茶能维持血液的正常酸碱平衡。茶叶含咖啡碱、茶碱、可可碱、黄嘌呤等生物碱物质,是一种优良的碱性饮料。茶水能在提内迅速被吸收和氧化,产生浓度较高的碱性代谢产物,从而能及时中和血液中的酸性代谢产物。

(14)防暑降温。饮热茶9分钟后,皮肤温度下降1-2摄氏度,使人感到凉爽和干燥,而饮冷饮后皮肤温度下降不明显。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比如喝浓茶会导致骨质酥松,茶会刺激肠胃,茶会冲淡药效,如果睡前喝茶还会导致失眠,那这也算是祸害吧,呵呵。

这就好像人参是一大补药,但是,对于一些处在病中虚弱但属于血旺的人,吃人参就相当于吃毒药。不过就像人们都看到人参的利大于弊,对于饮茶,也需要大家以客观的态度看待饮茶吧。所以啊,需要大家在适当的条件和时机饮茶,这样才有益。这就需要大家多多了解茶性了。


茶:天府之国给世界的馈赠

四川作为最早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地区,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直到唐宋,川茶产量都名列前茅。享誉古今的蒙山茶,从唐朝开始作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朝,一千多年不曾间断,这在中国茶叶史上也是罕见的。

起源于蜀地的茶,不仅为全国和世界带去了健康与美味的饮品,同时还衍生出了无数与茶相关的艺术与文化。

以成都为中心的天府之国对世界的影响,仅茶一项就足以流传千古。

白水虽好,却饮之无味,于是就有了各种饮料。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茶、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这当中只有茶起源于中国、兴盛于中国。

在古代,茶是大俗之物,俗到千家万户离不开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又是大雅之物,文人墨客对茶倾注了无数心血,文人七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更别提与茶有关的诗词、斗茶以及茶道等艺术衍生品。茶滋润了中国几千年,因此也有了“国饮”的美誉。

茶不仅在中国受欢迎,而且风靡世界,深受喜爱。茶叶走出国门的时间比丝绸略晚,大约从唐朝开始,经历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茶叶都是中国出口产品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关于茶的读音,都与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英语中的Tea,是由厦门音“茶”(Te)音转变的;日语茶字的书写法就是汉字的“茶”;俄语的“Yau”(茶)字,是由我国北方音“茶叶”两字转变的……茶不仅是饮品,还是一门优美的艺术品,更是让世界熟知的中国符号。

关于茶,大多数人却未必知晓,茶起源于蜀地。

在古代,成都不仅是茶叶重要的产地和商业集散地,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最为普及也最兴盛的城市。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茶叶市场,出现在成都周边的武阳。西汉著名文学家王褒在寓居成都时写下了《僮约》,文中两处提到茶叶:“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说明当时蜀地不仅流行饮茶之风,而且有了专门的喝茶器具,并对洗茶具有了一定的方法。那时武阳是蜀地茶叶交易市场和集散地。从西晋成都开设第一家茶馆以来,茶馆就成为这座城市大街小巷中一道别致的风景线,休闲安逸的饮茶人、精巧伶俐的茶博士、来来往往的手艺人,都诉说着成都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茶之风流”。

巴蜀堪称茶与茶文化发源地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话时期的神农氏。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相比遥远的神农说,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的记载无疑更加可信,“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南方八国伐纣时,巴蜀就将茶作为贡品献给周武王了。巴蜀之地的饮茶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堪称我国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将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做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进一步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蜀地作为茶的故乡,名副其实。据考证,茶叶人工种植最早之处,就在成都不远的蒙顶山上。

茶叶走出四川是在秦朝前后,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此后两汉魏晋隋唐这千余年中,四川一直是全国茶叶最重要的原产地和交易集散地。魏晋时期,蜀地的茶叶经济和饮茶文化取得了发展,西晋张载在诗《登成都楼》中对成都的茶叶生产和茶风日盛进行了描述,“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茶马贸易在唐朝兴起,北宋时进一步发展,成都及周边地区所产的蜀茶被政府辟为换取战马的“博马茶”,蜀茶的地位从生活用品一跃成为国家级战略物资。

今天蜀茶的地位虽不如唐宋时显赫,但其中还是有蒙顶甘露、工夫红茶、峨眉茶、竹叶青、蒲江雀舌等极品。著名茶联“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为茶叶起源地——蜀地的千年辉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是饮料,是必需品,是救命药

唐朝时,茶叶走向了世界。向西,茶叶随着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销往波斯甚至欧洲。彼时阿拉伯帝国兴起,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全球,东方强大的唐帝国吸引了无数阿拉伯商人云集。部分阿拉伯商人随商船漂洋过海时,因为饮食单调,容易患上各种疾病,甚至许多人因为营养缺乏而丧命途中。后来他们发现,饮唐帝国出产的茶叶可防治疾病,大大降低中途丧命的风险。于是茶在他们眼中,不仅是饮料,还成了救命药。

无独有偶,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将茶叶视为像粮食和盐巴一样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蒙古人就酷爱饮茶。

13世纪,蒙古人征战亚洲内陆的大部分区域,喝茶习惯沿着蒙古人开拓的商路与进军路线不断向西。加上宋代时,经过发酵晒干、紧压、烘制而成的砖茶技术普及,为茶叶长途运输奠定了基础。蒙古人获得这项技术后,将茶砖带到了阿富汗、波斯等地。波斯人渐渐也认可了饮茶文化,茶叶在当地成为必需品。随即茶文化又在土耳其、俄罗斯等地流行起来。于是,丝绸之路上最为畅销的商品,除了丝绸,又加上了茶叶以及饮茶所用的瓷器。及至清代,茶叶已成出口货物中比重仅次于丝绸的产品。

向东,茶叶随着日本僧侣来华交流进入日本,生根发芽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日本“茶道”。其中的奠基者当属都永忠与最澄两位高僧。都永忠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与最澄一同回国,在两位高僧的推动下,日本不仅喝茶,而且种茶,甚至发展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日本的茶道艺术依然带有明显的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气息,并保留着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地的佛家饮茶遗风。

东方赠予西方最有利之礼物

与成都人最钟爱花茶、绿茶不同,世界上销量最多的茶当属红茶。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她的嫁妆里就有几箱产自中国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世纪前,国外并不产红茶,只有通过中国进口,价格也高得吓人,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最爱。正因为茶叶稀少、价格高昂,许多拥有茶叶的上层人士都细心地将茶叶存放在上了锁的茶柜里,下午茶时间一到,女仆会用钥匙打开茶柜,取出红茶给主人或客人享用。甚至于当时许多富裕家庭的女主人腰间会挂着钥匙,像装饰一样,实际上是为防茶叶被盗。英国人热爱红茶,将喝红茶演变成了颇具西方特色的华丽文化,并将它随着英国的扩张,推广到了全世界。

对茶的喜爱,无论是学者还是文学家都不吝赞美之词。前伦敦医药协会主席杰鲍勒爵士在1915年4月出版的纽约《茶与咖啡》贸易杂志中说:“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必饮酒至死。”他认为“茶无疑是东方赠予西方最有利之礼物。”19世纪初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其诗体小说《唐璜》中有关茶的描述不仅文学性十足,还是十足的“心灵鸡汤”:“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国外茶事

日本“茶道”韵味悠长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所谓“茶道”,就是饮茶的道理、方法及其所应当遵循的规范。

日本茶道的流派有20多种,其共同遵循的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和”“敬”表示主人和客人和睦相处、互相尊敬;“清”“寂”则表示茶室要有优雅静寂的环境和古色古香的陈设,要有绘画、书法、古玩和插花,不论宾主社会地位如何,进入茶室就一律平等,刀枪等武器是不能带入的。茶道的饮茶用具、煮茶方法、茶室布置、礼节礼貌、交谈话题等,都有严格的规矩要求,如点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都有一定方式和程序,做起来必须一丝不苟。随着时代的进步,茶道的繁文缛节已削减了许多。

英式“午后茶”高贵典雅

历史上从未种过一棵茶树的英国人,却用中国的舶来品创造了一种独特华美的品饮形态,以其丰富的内涵和优雅的形式使“英式下午茶”享誉天下。

英国社会中,每一阶层都有其特殊的饮茶风俗,其中上层和中层社会的“午后茶”在英国的饮茶风俗中最有特色,也是一日中聚会交谈的最好机会。一首英国民谣这样唱:“当时钟敲响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傲慢与偏见》中的主角们用完餐后必有中国茶会,许多饮茶细节展现着英国人对生活品质的浪漫追求。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消耗在老式饮茶方式上,因此速溶茶之类快速方便的饮料应运而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1940年,英国开始了速溶茶的生产,据悉,英国人每年会消耗近20万吨茶叶,为西方各国之冠,堪称“饮茶王国”。

美国“冰茶”消暑解渴

美国是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和消费国之一。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多年来美国的冰茶市场欣欣向荣。冰茶的原料主要是红茶,先用红茶泡好,将茶水倒入放有冰块的容器内(或放入冰箱内)冷却,再加入柠檬和糖,成为一种饮料。这种冰茶不含二氧化碳,刺激性少,口感清爽,老少皆宜,在美国夏天很畅销。另有一种混合冰茶,是把冰茶和酒混合,这是成年人的一种解渴的饮料。由于茶叶廉价,美国茶叶消费量正在逐年增加,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在大城市办公室及工厂中,皆有茶供应。速溶茶和冰茶既卫生方便又经济实惠,很适于美国人的习惯,其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

注:内容来源成都日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意大利茶文化协会主席查立伟:“我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开始喝中国茶”

查立伟教授在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培训班上授课。

 

 

 

查立伟正在品茶。

 

位于意大利威尼斯的茶文化协会,汇聚了意大利一批爱茶人士,他们品茶、讲茶、研茶,致力于茶文化在意大利乃至欧洲的推广普及。协会主席是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翻译系教授、中文老师立维奥·扎尼尼。扎尼尼有个中文名字叫查立伟。近30年来,他一直在做一件事:让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认识、了解进而热爱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充满魅力,有股神奇的吸引力”

 

出生于1969年的查立伟盘着古典气息的发髻,显得格外儒雅。1988年,查立伟进入威尼斯大学攻读东方语言文学。谈及初衷,他表示,这是源于年少时对遥远的东方文化以及武术的兴趣和向往,“就是特别想找个机会好好了解中国文化。学中文是一个好方式,也是必要的途径。”

 

随着对东方文化的了解渐渐深入,查立伟爱上了中国茶文化,“中国茶充满魅力,有股神奇的吸引力”。让查立伟钟情的,不仅是那一抹清新的茶香,更是茶香背后浓郁的文化。茶,越接触就越了解、越喜欢,直至爱不释手,成了他近30年来孜孜求索的学术探究领域。

 

“上个世纪90年代,意大利喝茶的人不多,更别提能有机会喝到中国茶了,市场上卖的以调味茶和袋泡茶为主。”为了喝茶懂茶,查立伟跑遍了意大利华人开的饭店和茶馆,到处找茶。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积淀着悠久的茶文化,喝茶一定要去中国。”1990年,学了两年中文的查立伟获得了到当时北京语言学院进修的机会。在北京,他遍访北京的大小茶馆茶舍,“每次出去喝茶都是新鲜、有趣的经历,总能或多或少地学到新知识。90年代初,功夫茶尚未兴起,北京流行的主要是绿茶和茉莉花茶,茶叶店售卖的也以这两种茶为主。”用他的话讲,那些年,他见证了中国现代茶文化复兴的一个过程。

 

1992年,查立伟赴南京大学进修,接触并喝到了更多的中国茶。“我经常一个人跑茶园、访茶农、品各种茶。去过苏州的东山,到过杭州的龙井,参与过南京雨花茶的采摘和制作……”

 

对中国茶文化不能止于喜爱,更要好好研究

 

“来到中国,与茶近距离接触,对中国《茶经》《茶录》等著作反复研读,纷繁多彩、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让我着迷。”在中国与茶打的大大小小交道,让查立伟意识到,对中国茶文化不能止于喜爱,更要好好研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历来和中国文化及文人共生相伴,这当中大有故事。”查立伟自谦地说,他所做的研究仅是中国博大精深茶文化的一小部分,“除了物质文化,茶还有深厚的精神内涵。茶的精神渗透于中国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中国诸多文学作品中都冒着茶的香气。”

 

在日久岁深的中国茶文化历史研究中,明代茶文化最吸引查立伟。“晚明文人热衷于茶学,”谈起研究领域,查立伟滔滔不绝,“由于茶与简朴、隐逸等理想概念长期相关,明朝的文人都喜欢为自己塑造一个爱茶的形象。”

 

“明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阶段。从茶叶生产和饮用方式,到文人对茶饮前所未有的鉴赏热情,再到层出不穷的茶学著作的出版,明朝见证了茶文化的诸多重大沿革。在古代中国出版的关于茶学的著作中,有一半左右在明朝最后的100年诞生……”今年4月,查立伟在苏州大学一堂“晚明茶学的形式与意义”的精彩讲座,赢得了在场观众持久的赞叹与掌声——“一位意大利学者,竟然将‘中国茶’品得如此透彻。”

 

品茗吟诗,仰天赏月,静听山泉。古人与茶的情愫令查立伟心驰神往,“一壶好茶能修身养性。一个人独坐,细细品茶,品到佳处,豁然开朗,云淡风轻。”在与查立伟的交流之中,仿佛也读出了他身上的这股“清香淡然”。

 

“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茶,天天都能喝茶品茶对我来说是再理想不过的一种生活了。”

 

将中国茶文化这一雅趣引入意大利大学课堂

 

文茗斋是查立伟的斋号。恰如其名,查立伟以与人分享品茗之乐为己任,常在家泡一壶好茶,除了自饮,也用来招待朋友。

 

“中国有句话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茶的好处值得与大家分享。事实上,我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开始喝中国茶,这当然是我希望看到的。”

 

1999年,查立伟开始在威尼斯大学教授中文,并受邀在意大利各地举办了一系列面对各类不同受众的茶会,将中国茶文化这一雅趣领进了意大利的大学讲堂,让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在威尼斯、罗马、米兰等名城掀起热潮;作为意大利最早的中国茶文化推广者之一,查立伟还数次在意大利的电视节目上为观众讲茶、泡茶。

 

查立伟经常来中国参观名茶产区,拜访中国茶文化专家,并把这些所见所闻带回意大利。2000年,查立伟被任命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同年主办了“第一届意大利无我茶会”,邀请世界各地爱茶之人齐聚意大利,交流和分享茶文化。

 

自2005年起担任意大利茶文化协会主席之后,查立伟致力于为意大利所有有志于探究茶文化的人士架起一座沟通探讨的平台。“2016年我们在威尼斯大学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茶文化国际论坛,邀请全世界的中国茶文化专家来意大利交流、探讨和分享。今年的第三届论坛我们正在酝酿中。”

 

近10年来,中国茶叶在意大利的推广和销售快速增长,在罗马、米兰、那不勒斯等地都出现了专门销售高端及顶级茶叶的商店。“中国茶叶现在在意大利可谓是风头正劲,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对茶的兴趣渐浓,甚至有一个意大利年轻人去中国云南专门找了个山头做茶园。现在很多人都愿意尝试中国茶叶。”

 

作为健康饮品,中国茶叶得到越来越多意大利人的青睐。不过,在查立伟看来,饮茶人更需要了解茶背后的文化,“茶叶和原产地的关系,原产地的背景,如何更好地冲泡茶叶,古人的饮茶习惯和方式,这些关乎茶的种种知识,都需要进一步地普及,才能让茶文化在人们内心扎根,这也是我们当下正在做的事情。”

 

(来源:人民日报罗马;图/朱漪 摄)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