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宫廷普洱图片

找到约9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水煮大益(三十八):通过大小龙柱谈宫廷普洱

在大益的熟茶中,大小龙柱圆茶一直为茶客所称道。因为其棉面纸包装采用了极具代表性的宫廷黄,也因为名字带有一个“龙”字外加其产品定位,不少人将其看做大益宫廷普洱的代表作。

关于龙柱圆茶,有不少人说大益传承了过去的皇家贡茶。首先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龙柱圆茶是熟茶,而渥堆发酵技术成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清朝在1912年就已经结束了,中间相差了半个多世纪,再怎么传承龙柱圆茶也跟皇家贡茶搭不上。但是这龙柱圆茶确实也属于大益宫廷普洱的代表作,这跟熟茶的诞生却有着很深的渊源。


据勐海茶厂的一些老人们说,当年从广东学习归来,各家便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渥堆发酵技术做进一步的研究,勐海茶厂曾经按照毛料的级别分别做测试,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的标准分五个等十个级,即一等一级、二级,二等三级、四级,三等五级、六级,四等七级、八级,五等九级、十级。

其中一等一级最为细嫩,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芽头。用最细的毛茶发酵出来的熟茶外观精细,茶汤浓郁醇厚,为了像曾经的贡茶致意,当时人们就称其为“宫廷普洱”,早期都是以散茶的形式对外销售,后来才有了茶饼。

图片来源:大益茶

到此大小龙柱的由来也就一清二楚了。至于不少人关心的传承,虽然没有具体的历史记载,但也有个历史传说,大家权当故事听好了,至于几分真几分假,那就见仁见智了。

相传在清中后期,在易武一位茶号的老掌柜生了病,恰逢到了置办贡茶的时候。少掌柜就代替父亲率领马帮带着大量普洱茶前往数千里之外的北京城。相传在路上突然遇到大雨,恰好又没有避雨的地方,于是茶就淋了雨。等到了北京城,他们所携带的普洱茶已经发酵了,这位少东家一看慌了神,手足无措下便想着干脆自尽好了,这样就不会因为办砸了贡茶而全家受到牵连。就在准备悬梁自尽的时候,他落脚的旅店中的店小二突然出现,问清原委后也是感叹这位少东家时运不济。

在二人的交流中,小二激起了极大的好奇心,要知道普洱茶在当时乃是皇家贡茶,寻常人家别说喝一口,就是见都没见过。于是乎小二当即泡了一壶茶,那红宝石般的茶汤令所有人眼前一亮,那浓郁的滋味也令所有人赞不绝口。于是小二就鼓励少东家,有道是死马当活马医,干脆就把这普洱茶进贡上去,说不定能使皇帝龙颜大悦呢。

这位少东家也是把心一横,按照小二的话照做了。说来也巧,皇帝果然如小二说的那样龙颜大悦,不但给了这位少东家一笔丰厚的赏赐,还把未来的置办贡茶的差事全都交给他们家。如今易武老街那块“瑞贡天朝”的匾额据说也跟这个传说有些关联。

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假我想现在已经很难验证了,但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想要将普洱茶千里迢迢运往北京,中间难免也会被风吹雨淋,是不是在偶然间进入了现代渥堆发酵的过程,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把大小龙柱看成当年贡茶的延伸,倒也有几分向当年的贡茶致敬的意思。

最后回到宫廷普洱这一系列茶品上,在我看来普洱茶必须要向前发展。除了要打造出满足大部分茶客需要的口粮茶,也需要学习古人做茶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用最好的原料,最精湛的工艺去打造媲美当年皇室贡茶般的存在,我想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大家以为呢?

图片来源:大益茶

来源: 作者:兰陵王 大益行情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新茶、老茶、生茶、熟茶的冲泡技巧

  普洱新茶、老茶、生茶、熟茶的冲泡技巧

  新生茶

  茶性上很接近绿茶,冲泡中要避免出现“熟汤味”,因而水温要略低,出汤要快。

  关键在于把握好其原料特征,如茶树品种、茶区特点、树龄、生态等。原则上滋味浓强的水温略低,浸泡时间要短,滋味清淡的则相反。

  新熟茶

  正常情况下,新茶与老茶相比,有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茶汤不够透亮,香气不够纯正,滋味不够醇厚,而且常带有一些令人不是很愉快的感觉,比如“堆味”和较重的苦涩味等,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通过高温洗茶以去杂味,略降温冲饮,冲泡节奏略快以避免苦涩味和“酱汤”状。完整地冲泡品饮新茶(从浓到淡到无味),可以确定茶的贮存价值,判断其是否有潜力。

  老生茶、老熟茶

  老茶一般要求高温醒茶、高温冲泡。

  相对来说,老生茶投茶量要低于老熟茶,而冲泡水温老熟茶要略高。对于许多老生茶,在泡与泡的间隔开盖,

  使叶底稍稍降温后再续泡,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妨试试。历经多年时光的沉淀,有的老茶因贮存不当而有异味,我们可通过高温和多次洗茶来尽量排除,

  选用紫砂壶冲泡对杂味也有很好的修正作用。

  条索的松紧重实程度

  一般而言,较紧结重实的茶投茶量较小,而冲泡水温略高,水温高可以充分醒茶。

  紧结茶一散开,溶解速度就会很快,所以投茶量相对要少。对于有些年头的紧结重实的茶要注意控制冲泡的节奏,通常是“前紧后松”,洗茶慢,出汤快,经过出汤较快的数泡之后,

  可以缓一缓节奏,让茶休息休息,你会惊喜发现,一杯好茶又在手中。

  粗老、细嫩程度

  较细嫩普洱茶(如宫廷普洱)不耐泡,多可用“留根冲泡法”,即每泡茶汤不出尽,以保持其滋味的稳定性。

  水温也要适当控制,避免“煮茶”,尤其要杜绝高温、多次、长时间洗茶而导致茶内有效成分的无谓流失,失去品味和饮用价值。粗老茶因内含物减少则要大大增加投茶量,延长冲泡时间,可采用高温冲泡,甚至煮饮。

  发酵的程度

  发酵过度的茶叶滋味淡,需用沸水冲泡,

  并延长浸泡时间,反之则出汤要快,否则就浓如酱汤难以入口。

  匀齐整碎度

  茶叶较碎,其浸出物溶解也快,出汤相对的就要快。

  储存情况

  好的原料、好的加工、好的储存,这样的茶品就是最好冲泡的,浓淡冲相宜,怎么泡都好喝。

  若储存中略有问题,如稍有杂味,则可适当增加洗茶次数。若是茶品因储存不当发生了变质,就算再贵的茶也都不具备品饮的价值了。

  投茶量

  这是个相对的问题,根据饮者的饮茶习惯、饮茶人数、用具大小等相对而定。

  一般而言,生茶较熟茶少,新茶较老茶少,细嫩者较粗老者少。对于特别粗老的茶,取出出多的部分,继续冲泡就可以了。所以在决定投茶量时,大可不必小心翼翼。(来源:尚廷坊普洱茶,图片来源:茶友网图库)

“宫廷”属于技艺的传承还是匠心的标准?

  “宫廷”--原指古代帝王生活办公的处所,但随着封建帝制的消亡,宫廷也逐渐成为了高大上的代名词了。皇家御用的东西会差吗?所以林林种种的宫廷产品跃然市上。

  宫廷产品究竟是什么?大概有以下几类,首先是按照古时皇家御用的样式制造出来的,如宫廷衣饰、宫廷家具;其次是因为产量稀少且珍贵因此冠以宫廷二字以显其贵;最后便是真正从古代宫廷流出的产物。

  提起宫廷,在茶人的脑海中估计都会显现出“宫廷普洱”,那现代的宫廷普洱就是按照以前贡品普洱茶的生产方式制造的吗?

  云南普洱茶在清朝作为贡品最早可以溯源到康熙五十五年,以土贡的形式上呈。到雍正七年,在思茅设立宫办的茶叶总店,指派“通判”官员亲自掌管总茶店,从此岁贡天朝,云南普洱茶才正式列入贡茶案册。

  贡茶采制严谨,讲究“五选八弃”,即选日子、时辰、茶山、茶丛、茶枝,弃无芽、叶大、叶小、芽瘦、芽曲、色淡、食虫、色紫。制作前要先祭茶祖诸葛亮,掌锅揉茶师傅要沐浴斋戒,这才“请锅”。揉茶师傅用双手在热锅内提、翻、抖茶等,身边有人专门为其擦汗,因为御用贡茶是不许滴半点汗水进去的。

  贡茶制成后,县、府、道的官员们要会同“恭选”,好中选好。把选好的团茶、饼茶、蕊茶之类,用黄包袱包好;散茶盛入瓶中、茶膏盛入锦缎木盒,也用黄布包好。

  贡茶从现在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到元江共经过17个“栈口”,到昆明后,巡抚衙门销差验交,再由督抚大吏派人恭送进京。

  百年贡茶路,千年茶马道,只为皇家一杯饮。那么作为贡茶的普洱茶会受到皇帝青睐吗?还是如电视剧所演,皇家只饮龙井茶、六安瓜片这些名优绿茶呢?

  “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来足夸雀舌”、“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嗜茶一生的乾隆皇帝对普洱茶的评价。然而在清朝皇帝中谁是普洱茶的铁杆粉丝,那当属光绪帝了,据档案记载光绪年间“皇上用普洱茶,每日用一两五钱,一个月共用二斤十三两,一年公用普洱茶三十三斤”(古代一斤十六两)。末代皇帝溥仪也曾回忆到“清宫生活习惯,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

  皇帝每年都不放过品茗普洱头贡茶的良机”。清宫品重普洱茶的风尚得以扬播,故有“普(洱)茶名重天下”之说和“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的历史记载。

  那么现在我们熟知的宫廷普洱也就是如此吗?目前市场上的宫廷普洱是普洱熟茶,是经过渥堆发酵后的普洱茶。宫廷普洱熟茶最早是源于20世纪90年代,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专门筛了特别细嫩的料,取名“宫廷普洱”,后来市场就把这种级别的普洱熟茶称作“宫廷级”。

  宫廷普洱熟茶茶菁细嫩,芽头多且饱满,显金毫。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有粘稠感。按照普洱茶精制工厂以往的做法,宫廷普洱的级别高于特级(普洱散茶)1-2个级别。等级之高,芽头之多,产量之少,始为宫廷级普洱熟茶。

  古时的“宫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意味着最高质量;现代的“宫廷”是原料等级的标准,蕴藏着普洱醇香。当贡茶不再重现,我们当惜宫廷旧景,品赏金芽,把挽樽杯,当尽饮熟茶陈韵。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梁瑞祥

  责编:周文龙

  原文标题:“宫廷”属于技艺的传承还是匠心的标准?

  作者:安益君   来源:大益茶饮

找到约8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