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公道杯由来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煮茶的历史由来,如何煮茶?


煮茶,大抵是爱茶之人每到寒冬都心心念念的事吧!天寒地冻,围炉煮茶,三五好友,无论是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理,还是从闲语八卦到我不语,你也懂,都是不错的!

 

天气寒冷,一杯热茶就是最好的慰藉。小小的炉子上,有暗暗的小火不明不灭,壶里的水慢慢地被煮沸,冒出细密的水雾。屋子里的暖意晕染开茶香,让饮茶人也由身及心地逐渐温暖起来。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谈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常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谈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因而,煮茶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也可以独个自煮、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感受,能换来无穷的回味。

 

这样的意境也是今日的我们所要倾羡所要追求的了,为了让各位爱茶之人都能随心“煮茶”,我们不妨细细说下煮茶的历史由来,何为煮茶、煮茶需要择何种茶,何种炉具?

 

一、煮茶的历史由来


煮茶是茶艺的一种,古今中外皆有关于煮茶的记载和研究。我国人们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方法。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何为煮茶?


煮茶其实并非新形式,陆羽《茶经》中就有相关记载。陆羽煮茶法讲究技艺、注重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

 

所谓煮茶,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唐宋时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还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入调料。明清以后,则盛行泡茶。对于现代茶人而言,煮茶的价值更多是饮茶氛围的体验和煮茶形式的享受。


 

一般煮茶时会搭配轻缓的音乐、香道等内容,从器材准备、烧水到煮茶、品饮,整个节奏轻缓、舒适,并且富有形式感,通过肢体的静带动精神的静,可以让人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情绪的放松。

 

三、适合煮茶的茶品

 

“煮茶喝”虽好,但并非哪种茶都可以煮着喝。一般年份较长、全发酵,茶性甘醇浓烈的茶品比较适合用煮的方式品饮,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艺制程,或是经过时光的炮制,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寒凉,茶性趋于温热。此类茶品烹煮后不会因过于苦涩而难于下口,而温热的茶性用来驱寒又再适合不过。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下列茶品来煮茶比较合适:

1.发酵重的茶叶,如熟洱,老茶头,大黄片,红茶等。

2.陈年老茶,如老普洱,陈年铁观音,老白茶、陈年岩茶。

而铁观音、绿茶这类轻发酵的茶叶,沸水冲泡为佳,不宜烹煮。此类茶叶,煮后茶叶变黑,茶汤变紫,且有异味,难于入口。


 

四、煮茶用具

 

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煮茶的壶具,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

1、 炉具主要有:炭炉、电炉、酒精炉;

2、 紫砂壶、陶制壶、金属壶(主要是铁壶)、玻璃壶;

3、所用燃料:竹炭、木炭、电、酒精等

 

在日常煮茶中,茶友一般用电磁炉随手泡即可用来煮茶,若有电陶炉与陶壶的组合效果更佳。因为相较于电磁炉,电陶炉的加热更为均匀,同时也可以真正调节至“小火”(电磁炉的小功率加热多是用“加热-断电-加热”的方法模拟);而陶壶的保温性又远胜随手泡,因此“电陶炉-陶壶”组合烹煮的茶汤会更为圆润厚滑。



 

想要追求煮茶情趣的朋友,考虑用炭火+砂器的组合。此组合冬季寒室使用尤佳。须注意空气流通,避免室内空气一氧化碳含量过高。

 

在挑选煮茶的壶时,用耐煮透气的陶壶、可分析铁离子软化水质的老铁壶都是上乘,用高硼硅玻璃的壶,效果较好,尤其易观察内部煮物情况;煮茶的炉,潮汕的红泥小火炉最是喜人,风炉釜也不错,如是煮茶,还是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好;炭的品质决定着茶汤的品质,荔枝木、龙眼木制成的炭会有淡淡的果香,潮汕人喜欢的橄榄炭,火焰稳定,最适合慢火深煮,而最高级的备长炭则给茶以隽永的味道。

 

五、如何煮茶?

 

煮茶可以分为直接煮和冲泡后再煮两种方式。在煮茶之前,首先看看茶泡过没有。泡过的老茶,适合用温水煮茶,冷水煮茶速度较慢且感觉茶汤有点老;没有泡过的茶,洗茶后加冷水煮,更有利于把茶煮开。

 

其次,滋味较轻的如白茶、白鸡冠、铁观音等茶叶和螃蟹脚、金线莲等养生品就适合直接放进煮壶里面煮,而普洱茶之类滋味比较浓的茶叶则适合先使用盖碗冲泡五六遍后再拿来煮,这样既可以避免煮出来的茶汤过于浓烈,又可让老茶的精华完全释放出来。


 

煮茶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会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茶水比例。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严格,若是茶汤过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长烹煮时间便可;若是茶汤过浓,适量加水煮开即可。

 

推荐茶叶于冷水时加入壶中,烧开后改为小火烹煮(尽量调小功率,使茶汤始终处于将开未开的状态最好),同时揭开盖子(或侧盖),可散去茶品中的异味(比如熟茶的堆味),茶性也会更为温润。

 

六、品饮茶汤

 

推荐煮茶时间60~120分钟,如此茶汤方可达致浑厚温润的品质。烹煮后的茶汤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饮,同时炉具可保持小火加热保温。若是茶汤过于浓郁,可于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如此调节至符合个人品饮习惯的浓度即可。根据投茶种类(干茶or茶根,新茶or老茶)、数量、茶水比等,煮茶过程中还可续水数次,一切依据茶友面临的状况与个人口味进行调整。


 

煮茶的茶汤,顺滑甘甜,常带有点米香、棕香。茶汤颜色是品评茶汤的重要标准之一。注意,在品煮茶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转碗摇香。有诗云:"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正所谓相由心生,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状态转碗摇香后的汤花完全不同,总体汤花分为和谐型与不和谐型,其实这也是对人当下状态的反应。

 

七、什么是拼配煮茶?

 

除了烹煮一种茶品,茶友还可选择不同茶类的搭配烹煮。煮茶可以不局限煮某一种茶,将不同茶叶组合起来煮可以达到不同的养生效果。

 

比如我们在冬天常会将熟茶与老白茶以1:1的比例拼配后烹煮,老白茶会将熟茶的温热发散至全身,用于驱寒再适合不过。



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如何在这快的生活里,慢下来?有人说从煮茶开始,从喝茶开始。煮一壶茶,或许在水的沸腾之初让人惊奇,但耐心等待茶与水煎熬于红尘中的你我来说,也需要一份淡然和宁静,需要一种顺乎自然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心态,你自然会慢下来,能捧杯淡然品之,这未尝不是一场关乎于人的修行!煮茶使茶除了修身养性,更增添了几分温暖和岁月的意味。




曾经有古人说过:“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样的场景,特别是在寒冬慢慢长夜时,尤使人心向往之: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能让经过朔风寒冷的人从内而外地暖和起来,屋外雪压寒枝,炉内星火点点,茶汤鱼眼乍现,窗边疏梅暗香,杯中茶香流转,好一幅冬日饮茶乐融融的画卷。

盖碗的由来及使用技巧

  盖碗由碗身、碗托、碗盖三部分组成,也叫“三才碗”,明清时期非常流行。所谓“三才”,指的是天、地、人:碗盖在上面,叫做“天”;碗托在下面,叫做“地”;碗身居于中间,叫做“人”。从这样一副茶具中,人们可以体味出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思想。

  1.盖碗的由来

  关于盖碗起源,起源于唐之论,大体论据是出自唐人《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唐法门寺琉璃托盏

  相传唐德宗建中年间,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喝茶的时候,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她拿出一个碟子,把茶杯放在上面,端着碟子喝茶,这样就烫不着手了。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几经试验,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古代各式盖碗

  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

  今天人们使用的盖碗,即是崔小姐发明的茶托子的改良形式。盖碗茶不讲繁文缛节,无论是在人声嘈杂的茶铺,还是在装饰精致的雅室,捧一盏盖碗茶,用茶盖轻拨茶汤,总有馥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2.盖碗使用小技巧

  注水量:茶叶投置到盖碗后,入水只要水盖过茶叶即可,不能过多。入水时倒满盖碗必烫手。调整盖与碗边的出水缝隙,在不用滤网时尤其重要。

  倒茶手法:拿盖碗的手势不偏不歪,手指放在口沿上,沿着公道杯慢慢向下让茶水缓缓流出,茶水就不会触到手。如果盖碗拿偏了,茶水会沿着斜的位置流水,就极容易烫到。

  3.使用盖碗的礼仪

  除了泡茶、出水时间上的控制需要慢慢习得,用盖碗喝茶时的礼仪也需注意。坐姿要端正,头和嘴不前伸,也不能低头。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飘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可撇去浮起的茶叶等物。然后将茶盖呈倾斜状,送到嘴边,一口一口地慢慢饮,不能有声音。

  另外,盖碗还有另外一个礼节也要特别注意:客场时不能撇浮茶——那是暗示主人的茶不好。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盖碗不仅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并且适用于泡任何茶类,甚至被茶界人士称为“万能茶具”。所以想要品一杯好茶,盖碗才是不二之选。

  4.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通常来讲,盖碗的碗盖比碗口略小,呈倒扣的圆弧形。因盖缘和碗口紧密相接,中间没有缝隙,因此盖碗不仅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还可以保留茶的香气。碗身口大且外敞,打开碗盖,茶汤的色泽、茶叶的颜色即可尽收眼底。置于碗身下面的碗托,既能起到隔热作用,也可以令盖碗的整体造型美丽而典雅。

  鲁迅先生曾在《喝茶》一文中提到“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用盖碗喝茶,一定要趁热喝完,不能久浸,才能享受到鲜爽的茶香和甘醇的口感。我们也可以把盖碗当作泡茶的茶具,代替紫砂壶来使用,它出水快、散热快,和紫砂壶相比起来,茶汤的香气和味道都略有不同。

泡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茶人喝茶讲究茶道,茶器也必合乎其道。

茶书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为何单单赞赏盖碗?其中,自有道理。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有托不会烫手,有盖不会跑香。

一人,可以独饮,人多,可以当壶;在家,可随喝随泡,出门,方便携带,堪称是“万应茶具”。

01

喝盖碗茶的讲究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也会下降。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用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盖碗茶,须温杯,然后放入茶叶注水加盖。

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

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托又不会烫手。

品尝盖碗茶时,用茶托托起茶碗,拿盖子在碗口刮几下,使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自得其意,这便是盖碗较之其他茶器的好处。

在别人家做客时,主人奉上盖碗茶,客人要细细慢饮,若喝完一碗还想再喝,就不要喝完,在碗底留一点水,主人便会意会添茶;反之,客人将茶水饮尽,主人便不再盛情续水。

若是在茶馆,将茶盖放在桌面上,说明茶喝完了,茶博士便会来斟茶;若临时离开茶桌,便将盖碗放在竹凳上,跑堂的会把你的茶碗包括小吃代为看管。

02

爱茶之人

怎么能不懂盖碗的由来

盖碗,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流行于清代。盖碗的器型,有两种:撇口式、直口折沿式。碗盖,多扣于碗口内,偶有覆于碗口外部。

清乾隆 矾红描金龙纹高足盖碗

清乾隆 金地粉彩花卉盖碗 一对

清雍正 黄地铜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盖碗

清乾隆 矾红盖碗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盖碗(2件)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鱼藻纹带托瓷盖碗

盖碗胎质,一般有两种:瓷胎和紫砂陶胎。

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单色釉等品种。也有玉制或金制的盖碗,但多为摆件。

清 翡翠盖碗

清道光 松石绿地粉彩福寿纹盖碗

清乾隆 斗彩过枝竹石纹玲珑瓷盖碗

康熙年间,盖碗规格大小不等,器型多样,是饮茶用具的一大改进。

唐代,随着饮茶普及,有了专用的茶盏,后又发明了盏托。

【唐】鎏金小簇花紋銀蓋碗

盖碗茶起源于四川,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盖碗的发明还有一则传闻:

唐代宗宝应年间,有一姓崔的官员,爱好饮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聪颖异常。因茶盏注入茶汤后,饮茶时很烫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垫托在盏下。但刚要喝时,杯子却滑动倾倒,遂又想一法,用腊在碟中作成一茶盏底大小的圆环,用以固定菜盏,这样饮茶时,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致烫手。后来又让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称为“盏托”。此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清乾隆 青白玉雕饕餮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青花粉彩“一团和气”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亮粉玻璃描金盖碗

宋元直至明清,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茶盏,这就是盖碗的前身。

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03

盖碗茶的冲泡

「个人使用」与「多人使用」

盖碗原本是个人、单次使用的茶器,可冲泡后直接端给客人或自己饮用,这时的盖碗当杯;

盖碗也可作为茶壶使用,看得到茶汤,易于掌握浓度,可以直接欣赏泡开后的叶底,而且去渣清洗比壶来得方便,搭配公道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器组合。

04

个人使用

冲泡方式

温碗

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洗盖碗。

置茶

放入适量茶叶。盖碗一般的大小为140ml,若打算只冲泡一次,建议放2克茶叶。可依个人的喜好稍做调整。

冲水

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泡。

浸泡

注水稍满时则盖上杯盖浸润片刻。

饮用

端出奉茶。

打开碗盖,欣赏熏于盖底的香气,以盖子拨动茶汤,欣赏茶汤的颜色、茶叶舒展后的姿态,并使茶汤浓度均匀。

将盖子斜盖碗上,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以滤掉茶渣,按住盖纽,端碗饮用。正式场合连托端起。

多人使用

冲泡方式

温碗

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洗盖碗。

置茶

将茶叶置入碗中。

赏茶

持碗自己欣赏茶叶,再让客人欣赏。闻香时只取碗身与碗盖,欣赏后即行盖上盖子。

图片

冲第一道茶

冲入所需温度的热水,以绕圈方式将热水注入盖碗内,每片茶叶都得以充分滋润、受热,叶显清香。冲水高度以盖子不浸到水为原则。

浸泡

用杯盖翻动茶叶,使茶叶充分伸展,注水稍满时则盖上杯盖浸润片刻,即可出汤。

倒茶

将盖碗作为茶壶使用时,将碗盖斜盖,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滤掉茶渣。

拇指、中指按住盖纽,快速倾倒碗身,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内。

分茶

持公道杯将茶分倒入杯。

端杯奉茶

端起奉茶盘,放置茶盘前,请客人自行端取杯子。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

----《喝茶》

茶碗在盖、托之间,如人立于天地之间,顶天立地为君子之担当;碗中茶汤或浓或淡,经历过磨砺,才更能品味到苦涩之中沾染在舌尖的丝丝清甜。

盖碗的选择

盖碗的选择、使用也有一些小技巧

选盖碗:碗沿比较外撇的盖碗,注水的最高限离盖碗边缘有一段比较大的距离。类似这样器型的盖碗,同样注满水,捏着边缘也不怎么烫。

注水量:茶叶投置到盖碗后,入水只要水盖过茶叶即可,不能过多。有的人入水时很喜欢把水倒满盖碗盖住,这样不烫才怪。再说,水太多,泡出的茶也淡。

倒茶手法:拿盖碗的手势不偏不歪,手指放在口沿上,不要因为怕拿不稳而去捏着杯身。沿着公道杯慢慢向下让茶水缓缓流出,茶水就不会触到手。如果拿盖碗明显偏了,茶水也就会沿着斜的位置流水,这样极容易烫到。而且在倒茶时被烫,不得不停下来,稍微停下来,没倒出来的茶水又会重新在盖碗里浸泡茶叶,这时口感就会有所改变。

07

盖碗的“暗号”

盖碗的使用还有一些“暗号”,根据盖碗摆放位置的不同,其也蕴藏着一些特殊的意思:

一:茶盖上放点东西

在茶盖上放点东西,表示客人离开一小会儿,稍后会返回继续喝茶,暗示茶老板不要把盖碗收走。通常茶客会在碗盖上放片树叶,也可以在茶盖上放其他的小东西,类似火柴、小石子都是可以的。

二:茶盖朝下靠茶托

茶盖朝下靠茶托表示客人需要添水了,茶馆小二看到后就会主动上来添加。这个方式很含蓄的请求小二添水,不过此方法一般只能添两次。

三:茶盖立起放在茶碗旁

这种放置方式比较有意思,通常都是熟人才会干,意思是要赊账。如果茶客有朋友在场,自己钱没带够,这样可以暗示老板,下次再补,就能避免尴尬。

四:茶盖朝外斜靠茶托

这个姿势有来头:古时候有很多帮会,若外地帮会之人遇到难处,欲在本地寻求帮助,便会如此摆放......茶馆小二看到此暗示,就会在茶馆寻找,介绍彼此认识。

五:茶盖朝上放进茶碗

这种放置意思简单明了,就是告知茶馆老板,自己喝完了要走了,可以安排收拾桌子了。

来源: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