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壶和公道杯

找到约587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茶席除了“干泡”和“湿泡”,还有“干湿结合”

星 / 期 / 一

学点专业知识,你会更懂喝茶


我们通常会把茶席分为湿泡和干泡。


湿泡就是一个大茶盘,无论是洁具还是弃掉的茶水,通通往上面倒;干泡就是台面上都不沾水,水全部都要倒入水盂中。


湿泡有它的便利性,干泡能保持台面干爽清洁,今天杯小茶就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布置了一个“干湿结合”茶席。



当喝茶的客人比较多时,可以采用这种“干湿结合”的方式,茶盘上可以直接倒水,方便主客,而其他部分又保持干爽,整个茶桌的布局还是以干泡法为主体。



一个面积不大的可以走水的茶盘,功能类似于壶承,操作面积更大一些,这是茶席中“湿”的部分。



因为茶盘是长方形的,故公道杯与茶壶相对放置,视觉效果更好,倒茶时,可用左手给左侧客人倒茶,再换到右手给右边的客人倒。



大多公道杯要高于茶壶,今天所选用的茶壶和公道杯高度相当,如此相对摆放,有一种对称和均衡的美感。



茶道六君子中的茶漏,就是这个竹圈,可以使盖子放得更加稳当。相当于盖置,只是放置的形式不同。



杯子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如果单列一排会有点单调。可以分为两排错开放置,更有层次感。还可以摆成有一定弧度的波浪形。



即使没有插花,仅仅是一抹简单的绿色,这种鲜活和生机,永远是茶席上的点睛之笔。



以往的干泡茶席,水盂一般都放在一侧,另一侧的客人很不方便倒水。所以今天设计这个“干湿结合”的茶席,可以走水的茶盘置于茶桌中间,就很适合人多的场景。下次招待6人以上的客人

泡茶时没有公道杯,怎么办?

星 / 期 / 一

欣赏美美的茶席,开启美好的一周



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泡茶都会用到公道杯。用公道杯可以均匀茶汤,也方便给客人分茶。


也有人觉得,茶汤过了一遍公道杯,水温会降低,香气也会减少,因此不赞成用公道杯。之前也有介绍过潮汕功夫茶席——在一个可盛水的盘子上,三只杯子摆成一个品字,用茶壶或盖碗在其上边旋转边出汤。


其实,还有一种方式,不需要公道杯,也不需要盛水盘,出汤的形式比较特别,因此也要配合不同的茶席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把壶里的茶汤倒入公道杯,我们称之为“出汤”。为的是把茶水分离,避免茶叶久浸苦涩。那么,在不使用公道杯的情况下,就得选用一个方便出汤的茶壶了,今天杯小茶选用的是一把侧把壶,出汤速度很快。



为了保证茶汤的均匀,出汤时先从左到右每杯倒入1/4的茶汤,再从左到右倒茶,重复3~4次,直至壶中水倒干净。这种出汤方式与潮汕功夫茶的类似,但因为是干泡法,倒每一杯之间有“收水”(或叫“断水”)这个动作,侧把壶用起来就非常顺手了。



以这种形式倒茶,需要选用比较高深的茶杯,不容易往外溅水。此外,壶中的茶汤必须倒尽,因此壶与茶杯的容量必须匹配好,壶中的茶汤正好够这几只杯子倒入7分满的茶量。



通常来说,茶壶应处在桌面的正中,杯子放在茶壶的前方一排的位置。但由于今天特殊的倒茶方式,杯子置于右方会更好操作。茶具的布局,一定要以实用为前提。



当然,如此依次出汤,速度自然比直接出汤到公道杯中慢。所以,适度缩短浸泡时间,提前出汤就很重要了。当然,选择浸出速度慢、滋味不易苦涩的茶,也可以避免出汤慢而茶汤过浓的问题。这次泡的是熟普。

茶席的形式有很多,学会了基础的布局之后,发动想象力,可以适当做出一些调整。

记得有个设计师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无用”的美是有限的,“有用”的美是才无限的。意思是,一个东西用起来不方便,即使再美,你也会因为它的使用不便而渐渐不再觉得它美。

设计好茶席之后,自己试着泡一泡茶,也试着坐到客人的位置,看看是否方便泡茶和饮茶,视觉上是否令人愉悦。如果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是”,那这个茶席设计就很成功了。

最后来欣赏一下今天茶席上摆得小植物,是不是挺好看的?其实是花盆中不经意间长出来的一丛杂草呢。

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乾坤。今说公道杯

中国人将茶视为“饮中君子”,因为在国人眼中茶可行道、明性、雅心、德人。

也正因如此,茶自古以来就备受国人喜爱,久而久之,便也形成了内涵丰富、礼制各异的茶文化。

且文化的体现不仅仅在茶的本身,茶具同样如此,公道杯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公道杯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作为茶具使用的,而是酒具。

用于茶艺上的公道杯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中国台湾传入内地。用作茶具的公道杯与古时流传下来的有所区别,不变的是杯中丰富而独特的内涵。西汉·戴圣的《礼记·礼运篇》中提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为大家共享。

公平、公道的大同社会理想是中国人们一直追求的,这样的思想也体现在人们生活中。文学作品、戏剧,甚至是一个茶具,都能体现“公道”的思想,公道杯正是如此。

公道杯,以公道为名,自然也是因为公道之意。

泡过茶的人都知道,无论是用盖碗还是茶壶泡茶,出汤的时候总是会因为时间上的差异而让茶汤的浓淡有所区别。

为了能够均匀茶汤,人们把泡好的茶先倒入公道杯中,使茶汤中和之后再分斟出来,让喝茶人都能喝到浓度一样的茶汤。

中和后分斟,正是契合了儒家“中和为用”以及“和谐”的思想。

而公道杯,是“和”思想的载体,也是体现。当然,这样的做法最是公平,也不负公道之名。

追溯公道杯的历史,明朝时期,县官为了讨好朱元璋,遂命当地的瓷工制出了“九龙杯”。杯子极为精巧,盛酒只能浅平,不能过满。满则会漏掉,一滴不剩。

可是皇帝不知其理,在宴会上有意关照喜欢的臣子,就将臣子的酒杯斟满酒,结果适得其反。这给了朱元璋“为君治臣,要公道,勿偏心”的启示。

后来,朱元璋“九龙杯”改名为“公道杯”,寓意杯之公道。同时这个典故中也蕴涵着“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的道理,提醒世人为人处世讲究公道,不可贪得无厌。

再看今朝,用于茶艺的公道杯,与没有嘴的敞口茶壶相似,但开口处做了一些改变,使汤杯更便于倒茶。

杯子一般由透明的玻璃制成,一来,透明的杯子能更好的观察汤色;二来,也唯有透明最能体现公平、公道无私心的意蕴。

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乾坤。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哪怕仅仅是一个公道杯,其中的内涵亦是说不尽,道不完。

来源:华茶号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7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