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公道杯历史

找到约19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乾坤。今说公道杯

中国人将茶视为“饮中君子”,因为在国人眼中茶可行道、明性、雅心、德人。

也正因如此,茶自古以来就备受国人喜爱,久而久之,便也形成了内涵丰富、礼制各异的茶文化。

且文化的体现不仅仅在茶的本身,茶具同样如此,公道杯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公道杯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作为茶具使用的,而是酒具。

用于茶艺上的公道杯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中国台湾传入内地。用作茶具的公道杯与古时流传下来的有所区别,不变的是杯中丰富而独特的内涵。西汉·戴圣的《礼记·礼运篇》中提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为大家共享。

公平、公道的大同社会理想是中国人们一直追求的,这样的思想也体现在人们生活中。文学作品、戏剧,甚至是一个茶具,都能体现“公道”的思想,公道杯正是如此。

公道杯,以公道为名,自然也是因为公道之意。

泡过茶的人都知道,无论是用盖碗还是茶壶泡茶,出汤的时候总是会因为时间上的差异而让茶汤的浓淡有所区别。

为了能够均匀茶汤,人们把泡好的茶先倒入公道杯中,使茶汤中和之后再分斟出来,让喝茶人都能喝到浓度一样的茶汤。

中和后分斟,正是契合了儒家“中和为用”以及“和谐”的思想。

而公道杯,是“和”思想的载体,也是体现。当然,这样的做法最是公平,也不负公道之名。

追溯公道杯的历史,明朝时期,县官为了讨好朱元璋,遂命当地的瓷工制出了“九龙杯”。杯子极为精巧,盛酒只能浅平,不能过满。满则会漏掉,一滴不剩。

可是皇帝不知其理,在宴会上有意关照喜欢的臣子,就将臣子的酒杯斟满酒,结果适得其反。这给了朱元璋“为君治臣,要公道,勿偏心”的启示。

后来,朱元璋“九龙杯”改名为“公道杯”,寓意杯之公道。同时这个典故中也蕴涵着“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的道理,提醒世人为人处世讲究公道,不可贪得无厌。

再看今朝,用于茶艺的公道杯,与没有嘴的敞口茶壶相似,但开口处做了一些改变,使汤杯更便于倒茶。

杯子一般由透明的玻璃制成,一来,透明的杯子能更好的观察汤色;二来,也唯有透明最能体现公平、公道无私心的意蕴。

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乾坤。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哪怕仅仅是一个公道杯,其中的内涵亦是说不尽,道不完。

来源:华茶号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高埗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探访宝藏 穿越历史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白居易

茶,味浓香永,自古以来便为文人墨客所爱。直至今日,喝茶仍然是大多数人闲暇解闷的不二之选。然而,喝茶的人虽多,可若说起茶道来,真正了解的人却又很少。

今天,我们想同大家介绍一家东莞的民间博物馆: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在这里,你想了解的茶文化通通都有。

一个能让你动情的地方

从城区过了高埗大桥即刻抵达这件民间博物馆,到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走一趟,就像穿越历史,遍揽历史烽烟,和那些器具、故纸对视,就像和时间老人对望,生活万象活灵活现起来,还有那些蕴含的人生哲理也与你不期而遇。

乐人谷博物馆以“茶”为主题,分为序厅、茶叶展示、茶具展览、文献展出、茶书陈列等多个展室。林林总总摆满了年代久远的“老物件”,茶器、茶票、茶罐、茶书、陈年茶饼,乃至茶饰物、茶家具、制茶器械等呈现眼前。

无论你是品茗懂茶的茶客,是茶台永远茶香氤氲,茶友云集的老茶仙;或者是独爱一杯好茶,嗜茶如命的如菊茶人,或是坊间流传着藏茶传奇故事的茶痴,抑或是像我这样,只喝白开水的茶小白,只要你走入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你一定能与你过往的一段经历相遇,茶与你的过往故事碰撞、发酵,乐人谷一下子就把你带到过去的时光,把你的情感带进去,让你的情感泛起涟漪。

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就是有这个力量,绵密、沉稳、厚重,一种巨大的内敛的力量,让你在流连其中的时候,不自觉内心被茶文化所打动。

乐人谷,有着所有博物馆一样的气质,安静、淡然,那些时光里的“宝物”,在橱柜的暗淡里熠熠生辉。

这里有三大展区:藏茶为主的陈年老茶系列、茶器系列、茶票系列。还有千年“茶马古道”与“一带一路”展示专区,展示着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我在“茶马古道”藏茶展区停留。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场面生动还原在玻璃橱窗里,“茶马古道”风情,与藏茶林林总总的藏品,便在这宏大的叙事场景中一一展开。那些尘封在牛皮里的老茶,被草编捆绑,也被岁月裹挟,安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古驿道里的风霜雨雪。我看到那些齐齐整整的老茯茶,牛皮纸上印刷着“康砖”的字样,粗狂的印刷字体憨直又生动,一下子把我带入了童年。

那加了青盐熬制的奶茶,用的不就是这种茯茶吗?奶茶在寒气中升起袅袅白汽,给人最大的抚慰。多年前,在青海藏区采访,牧民在早晨的寒气中熬奶茶的情景,也一下子又跳到我的眼前。

一块静静躺在橱窗里的陈年砖茶,瞬间连通你过往的岁月,穿越时间来到你面前,你在博物馆看展,四下安静,但你的情感被冲击了。也许,这就是博物馆对于个人的意义。

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有着8000件(套)的藏品,每一个藏品的后面,都有故事,与我可能是老旧的砖茶,与你可能就是一方茶票、一枚印章、一盏茶盅。它需要你细细看,仔细品读。通草画上描摹的制茶工艺、金粉漆器茶叶罐上的镌刻、特供时代小罐茶上的样板戏、出口回流瓷中的“族徽瓷”、一张1940年跟茶叶有关的股票、一张中英文对照的祁门红茶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证书……

你在时间的河流里徜徉,你能读出无限乐趣。

方寸间隐藏世间百态

你一定要去看看“公道杯”。

一个青花色杯子,杯中一小瓷人,只要杯中倒入的茶水漫过瓷人脖子,整杯水就会从杯底流出,一滴不剩。“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求公道,不可贪得无厌。谦受益,满招损,贪则返贫,过犹不及。”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馆长叶志强,特别推介访者都来感受一下这个“公道杯”。

现在馆内有“公道杯”的文创产品,文创品将杯子中间的小人换成东莞的市花“玉兰”,大家可亲手体验,古人智慧,感悟人生。

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馆内藏品,是馆长叶志强20年的收藏集合,年代从宋朝起跨越元、明、清、民国至今,与茶文化相关的有尽收其内,其中最大特色,也是全国茶博物馆中最突显价值的,是这里的“茶票”部分。

一千多张“茶票”,一般都是孤品,种类多,有故事,亦有研究价值,尤其是字画、古籍和一些旧时票据等。

一张光绪年间的茶票上,娟秀的字体写着一个诉讼官司的判决结果,一个英国商人卖茶经商出现纠纷,细细看可见当时纠纷细节;

一张民国时期的茶票上显示,已经有用贵州茶充当云南茶的现象,茶叶工会召集数十家茶商签字承诺,诚信经营。从密集的印章上,可见各种茶品牌,这些都是一个个茶商用自己的品牌在做承诺;

仔细研究这些茶票,一幅茶文化的画卷就慢慢在眼前展开。它们都是泛黄的沉默的故纸,但同时也是鲜活的记录者,记录着那些和茶有关的活色生香的生活。茶文化、茶经营理念、品牌观念、包装意识、广告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等,你都可以在这些茶票方寸间感受的到。

商人可见围绕着茶自古犹来的品牌意识,美术设计者可见大众审美的流变,学者可以看见社会经济活动的变迁,而普通如我的游客,可以单纯看到好玩的掌故。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就如一个万千历史的收纳盒,随便抽出一个物件,便会扯出一个纷繁芜杂万象百态来。

很多你不曾知道的,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博物馆还有3个关注东莞茶山的专柜。你以为东莞不产茶,实际上并不是。一本东莞《茶山乡志》,记载了南北朝时期有僧人在茶山镇种茶的历史文字片断,证明着东莞茶文化的久远。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位于大岭山森林公园的茶园照片,另外还收藏了为数不多却极为珍贵的同一时期东莞本地所产的“大岗茶”。

每一个角落都有诗意的表达

在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流连,你可以看到诗意的表达,每一个历史纵切面,它都用一种恰到好处的陈列语言来展示,灯光、饰物、文字说明。走过“茶马古道”的时候,不经意触响的马帮铃铛,让你瞬间感受到“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意味。

乐人谷的设计感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从步入博物馆的第一个台阶开始,便开启你的茶历史之旅。在一步一步走向2层的过程里,你可以看见楼梯的墙壁上,设计着中国茶文化的历程,从神农发现茶叶起,到宋代茶文化高峰,到现代茶叶的兴盛,乐人谷用空间设计语言,把你带入一种氛围。

还有一整面墙的全国茶叶地图,一种非常超前的设计。每个省区域高低不同,是根据茶产量多少而呈现高低错落,让人一触摸即意会,而数据图表等元素的设计更是有着极为新颖的表达。

你会发现,乐人谷的陈设和设计很高妙,这里还体现在它的文创周边产品设计上。陈列架上,可见乐人谷的原创作品,都极具设计感,高级而清淡,品味不凡。

在这里有一个可以聚集30人的小场所,可研讨,可清谈,可举行各种茶文化主题活动。老木家具,清茶伺候。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想清欢不仅仅是芦蒿清雅的时令菜,也是一种逐清雅明心智的追求。案几上的几枚风干石榴、博古架上一个充满意趣的陶器,看似随意,其实都在指向一种诗意的表达,茶文化的浸染如温润小雨无处不在,散落在空间里的每一个角落。

“东莞的茶文化有外来和多样性的特点,无论形式怎么变,茶文化的根源、本质和固有的形态及精髓仍然要保持和呈现,这也成为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的使命。”叶志强如是说。

最后要说的是,来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绝不能行色匆匆和,一定要慢下来,它是一个宝藏,需要你细细品味,认真挖掘,时光沉淀的东西,值得你花时间温柔以待。

注:内容来源东莞时间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煮茶的历史由来,如何煮茶?


煮茶,大抵是爱茶之人每到寒冬都心心念念的事吧!天寒地冻,围炉煮茶,三五好友,无论是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理,还是从闲语八卦到我不语,你也懂,都是不错的!

 

天气寒冷,一杯热茶就是最好的慰藉。小小的炉子上,有暗暗的小火不明不灭,壶里的水慢慢地被煮沸,冒出细密的水雾。屋子里的暖意晕染开茶香,让饮茶人也由身及心地逐渐温暖起来。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谈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常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谈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因而,煮茶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也可以独个自煮、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感受,能换来无穷的回味。

 

这样的意境也是今日的我们所要倾羡所要追求的了,为了让各位爱茶之人都能随心“煮茶”,我们不妨细细说下煮茶的历史由来,何为煮茶、煮茶需要择何种茶,何种炉具?

 

一、煮茶的历史由来


煮茶是茶艺的一种,古今中外皆有关于煮茶的记载和研究。我国人们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方法。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何为煮茶?


煮茶其实并非新形式,陆羽《茶经》中就有相关记载。陆羽煮茶法讲究技艺、注重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

 

所谓煮茶,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唐宋时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还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入调料。明清以后,则盛行泡茶。对于现代茶人而言,煮茶的价值更多是饮茶氛围的体验和煮茶形式的享受。


 

一般煮茶时会搭配轻缓的音乐、香道等内容,从器材准备、烧水到煮茶、品饮,整个节奏轻缓、舒适,并且富有形式感,通过肢体的静带动精神的静,可以让人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情绪的放松。

 

三、适合煮茶的茶品

 

“煮茶喝”虽好,但并非哪种茶都可以煮着喝。一般年份较长、全发酵,茶性甘醇浓烈的茶品比较适合用煮的方式品饮,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艺制程,或是经过时光的炮制,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寒凉,茶性趋于温热。此类茶品烹煮后不会因过于苦涩而难于下口,而温热的茶性用来驱寒又再适合不过。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下列茶品来煮茶比较合适:

1.发酵重的茶叶,如熟洱,老茶头,大黄片,红茶等。

2.陈年老茶,如老普洱,陈年铁观音,老白茶、陈年岩茶。

而铁观音、绿茶这类轻发酵的茶叶,沸水冲泡为佳,不宜烹煮。此类茶叶,煮后茶叶变黑,茶汤变紫,且有异味,难于入口。


 

四、煮茶用具

 

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煮茶的壶具,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

1、 炉具主要有:炭炉、电炉、酒精炉;

2、 紫砂壶、陶制壶、金属壶(主要是铁壶)、玻璃壶;

3、所用燃料:竹炭、木炭、电、酒精等

 

在日常煮茶中,茶友一般用电磁炉随手泡即可用来煮茶,若有电陶炉与陶壶的组合效果更佳。因为相较于电磁炉,电陶炉的加热更为均匀,同时也可以真正调节至“小火”(电磁炉的小功率加热多是用“加热-断电-加热”的方法模拟);而陶壶的保温性又远胜随手泡,因此“电陶炉-陶壶”组合烹煮的茶汤会更为圆润厚滑。



 

想要追求煮茶情趣的朋友,考虑用炭火+砂器的组合。此组合冬季寒室使用尤佳。须注意空气流通,避免室内空气一氧化碳含量过高。

 

在挑选煮茶的壶时,用耐煮透气的陶壶、可分析铁离子软化水质的老铁壶都是上乘,用高硼硅玻璃的壶,效果较好,尤其易观察内部煮物情况;煮茶的炉,潮汕的红泥小火炉最是喜人,风炉釜也不错,如是煮茶,还是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好;炭的品质决定着茶汤的品质,荔枝木、龙眼木制成的炭会有淡淡的果香,潮汕人喜欢的橄榄炭,火焰稳定,最适合慢火深煮,而最高级的备长炭则给茶以隽永的味道。

 

五、如何煮茶?

 

煮茶可以分为直接煮和冲泡后再煮两种方式。在煮茶之前,首先看看茶泡过没有。泡过的老茶,适合用温水煮茶,冷水煮茶速度较慢且感觉茶汤有点老;没有泡过的茶,洗茶后加冷水煮,更有利于把茶煮开。

 

其次,滋味较轻的如白茶、白鸡冠、铁观音等茶叶和螃蟹脚、金线莲等养生品就适合直接放进煮壶里面煮,而普洱茶之类滋味比较浓的茶叶则适合先使用盖碗冲泡五六遍后再拿来煮,这样既可以避免煮出来的茶汤过于浓烈,又可让老茶的精华完全释放出来。


 

煮茶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会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茶水比例。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严格,若是茶汤过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长烹煮时间便可;若是茶汤过浓,适量加水煮开即可。

 

推荐茶叶于冷水时加入壶中,烧开后改为小火烹煮(尽量调小功率,使茶汤始终处于将开未开的状态最好),同时揭开盖子(或侧盖),可散去茶品中的异味(比如熟茶的堆味),茶性也会更为温润。

 

六、品饮茶汤

 

推荐煮茶时间60~120分钟,如此茶汤方可达致浑厚温润的品质。烹煮后的茶汤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饮,同时炉具可保持小火加热保温。若是茶汤过于浓郁,可于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如此调节至符合个人品饮习惯的浓度即可。根据投茶种类(干茶or茶根,新茶or老茶)、数量、茶水比等,煮茶过程中还可续水数次,一切依据茶友面临的状况与个人口味进行调整。


 

煮茶的茶汤,顺滑甘甜,常带有点米香、棕香。茶汤颜色是品评茶汤的重要标准之一。注意,在品煮茶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转碗摇香。有诗云:"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正所谓相由心生,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状态转碗摇香后的汤花完全不同,总体汤花分为和谐型与不和谐型,其实这也是对人当下状态的反应。

 

七、什么是拼配煮茶?

 

除了烹煮一种茶品,茶友还可选择不同茶类的搭配烹煮。煮茶可以不局限煮某一种茶,将不同茶叶组合起来煮可以达到不同的养生效果。

 

比如我们在冬天常会将熟茶与老白茶以1:1的比例拼配后烹煮,老白茶会将熟茶的温热发散至全身,用于驱寒再适合不过。



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如何在这快的生活里,慢下来?有人说从煮茶开始,从喝茶开始。煮一壶茶,或许在水的沸腾之初让人惊奇,但耐心等待茶与水煎熬于红尘中的你我来说,也需要一份淡然和宁静,需要一种顺乎自然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心态,你自然会慢下来,能捧杯淡然品之,这未尝不是一场关乎于人的修行!煮茶使茶除了修身养性,更增添了几分温暖和岁月的意味。




曾经有古人说过:“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样的场景,特别是在寒冬慢慢长夜时,尤使人心向往之: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能让经过朔风寒冷的人从内而外地暖和起来,屋外雪压寒枝,炉内星火点点,茶汤鱼眼乍现,窗边疏梅暗香,杯中茶香流转,好一幅冬日饮茶乐融融的画卷。

找到约19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