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高山生态茶板块

找到约6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武夷山为什么能够出好茶

在中国茶类的大观园里,武夷茶天资禀异,气质卓绝,岩骨花香,绝代风华。可以这样说,武夷茶卓绝的气质来自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更是其身后沉默的山峦和溪谷孕育的结果。今天,我们的目光从一片芬芳的武夷茶叶走开,走回群山深处,寻找武夷茶故土尘封的往事,解析一泡好茶背后的山场秘密。


一、两个区域 

广义上来说,武夷山人把武夷茶生长的山场分为两个区域:一、武夷山风景区;二、武夷山高山生态区。这种划分方法是对武夷岩茶产区的地形、地貌、生态、气候,以及各地的茶叶品质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在这两个区域内,武夷山主要的峰峦、坑涧、田地和村落星罗棋布。

武夷山风景区茶区自古以来就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地,区内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主要范围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


主要产地包括:三姑石——悟源涧——马头岩——三花峰——九龙窠——倒水坑——天心岩——杜辖寨——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慧苑坑——竹窠——章堂涧——鬼洞——丹霞嶂——燕子峰——北斗峰——曼陀岩——水帘洞——桂林——瑞泉岩——莲花峰——三仰峰——双乳峰——天游峰——桃源洞——北廊岩——大王峰——九曲溪——虎啸岩——一线天——狮子峰——马枕峰。


生态茶区位于武夷山景区西北边的高山地区。

主要地点包括:山口——长滩——吴三地——程墩——岚上——曹墩——黄村——星村镇。这些产区形成一条非常绿色的茶叶生态壁垒,为人类提供着天然的生态饮品。  

二、地形:铸就天然温室

武夷山脉的形成主要是在中生代白垩纪初,那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发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燕山构造运动,武夷山脉主要是通过这次地壳运动形成的。由于太平洋板块从东南方向与亚欧板块相碰撞,构造运动力来自东南方向,并遭到亚欧板块抵抗,因而形成了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格局。



燕山构造运动结果,使武夷山脉上升,两侧产生不少断陷盆地,今日的武夷山市区及风景名胜区当时就是个内陆湖盆,而且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湖泊。湖盆周围山地各类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大量的碎屑物质被水流带到湖盆里一层一层地沉积,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坚硬的沉积岩。今天我们从武夷山市区到度假区一马平川的情形就是那时地质构造的结果。


武夷山最有代表特色的山峰是那种向西倾斜的单斜山,是武夷山景区内最主要的山峰构造类型。究其地质原因,早在第三纪末武夷湖盆回访上升时,岩层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力,导致岩层东侧产生翘升,向西倾斜,因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单斜山或单斜断块山。


今天,我们在武夷山天心寺的公路旁依然还可以看到许多的单斜断块山。在武夷山景区里,为了便于记录,人们把比较有代表性的山石归纳为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岩大部分都是昂首向东,远观其景,仿如千军万马向东奔流,异常雄伟壮观。  

从植物学上考究,这种地形特征对武夷山的茶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屏障。每年的冷空气南下到达武夷山时,因受到山脉的阻挡不能直接南下东进。等冷空气积蓄能量越过武夷山脉,或者经福建东北部绕道到达时,冷空气已被暖化。武夷山因地形屏障而上升了热量气候带级别,丰富的热量带,为茶树铸就天然的温室。因此,武夷山的冬天比同纬度内陆的省份气温高了许多。

三、地貌:碧水丹山 

对于武夷山的地貌,梦笔生花的江淹曾一言以蔽之“碧水丹山”。

所谓的“碧水”首先得益于武夷山每年高达2000毫米的降水量,加上原始森林能保持较多的水份,大量防止水土流失。还有中国最美的溪流——九曲溪,以及被誉为武夷山母亲河的崇阳溪萦绕其间。因而崇山眉黛,碧水长流。

“丹山”主要形成于地质历史上的白垩纪和第三纪。那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武夷一带气候相当干热,沉积物质中的铁,主要是赤铁矿,在干热气候环境下,经氧化后变为红色或紫红色,这些碎屑岩人们通常称为“红层”。武夷山景区内的山就是由“红层”构成的,因而称为“丹山”。由于当时气候干热,有利于可溶性盐类积聚,故红层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钙,还有少量的石膏沉积。  

在海拔分布上,武夷山景区境内的茶园山场海拔大多在200~450米,海拔最高的三仰峰也只达729.2米。武夷岩茶的著名产区常常提到“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悟源涧就在景区内,平均海拔大致350余米。这些山峰整体高度落差大,高低错落,地形起伏,峰峦叠障,地貌上山地多平地少,加上这一带溪流河畔的砂土地,很大程度上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家园。

四、光照:散淡而从容

万物生长靠太阳,茶树的生物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形成,适当强度的光照非常必要。但是,因为茶树特殊的生物品质,光照过强,其生长反而受到抑制。茶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喜光怕晒的特性,它们更适合在云雾多、漫射光多的茶园生长。


武夷山每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云雾天气,从卫星云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经年云雾缭绕,这些云雾把强烈的阳光进行了有效的过滤,即降低光照的强度又增加了茶树益生的漫射光,对茶叶良好品质的形成效果显著。另外,在武夷山景区多沟谷坑涧,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而在沟谷坑涧里的茶园每天的光照都比较少,狭窄的地方每日光照不足五六个小时,光照也刚好适度。  

五、空气:远离尘嚣

茶树是天地至清之物,远离喧嚣,气乃生命之本。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原始植被,武夷山俨然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据统计,这儿空气里的负氧离子比城市地区高出几十上百倍。另外,长年的云雾缭绕,使得武夷山既温暖湿润,又凉爽安静,如果在炎热的夏日畅游其中,立刻三伏全消。武夷山的茶树涵养其中,逍遥自在,品质自然清高。


六、水分:恣意充沛和暗流涌动 

茶是喜湿植物。武夷山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另外,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东南处为迎风坡,每年东南季风来临时,冷暖流在此频繁交汇,降水充沛。

武夷山地区的年均降水量1600~22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一般在78%~84%之间。由于山区地势高差悬殊,所以区内气候的垂直变化颇为显著,大致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降水递增37.0~54.14毫米。

在武夷山湿润的条件下,茶树细胞的原生质保持较高水分、芽叶嫩度高、品质好,同时,因为水分充沛,有利于茶叶中有机物积累,提高氨基酸、咖啡碱和蛋白质的含量。  

喜湿怕涝是茶树的一大特性,若低洼地长期积水,排水不畅,茶树根系的发育受阻,也不利于茶树生长。武夷山岩谷峡隙涧的茶园土壤均为风化岩石,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不会存在洪涝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武夷山山岩的岩壁上长年湿润,在其表层下有暗流涌动,沟谷坑涧里,溪流叮咚,这些都是茶园天然的排水工程,既写意,又灵动。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武夷山为什么能够出好茶



在中国茶类的大观园里,武夷茶天资禀异,气质卓绝,岩骨花香,绝代风华。可以这样说,武夷茶卓绝的气质来自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更是其身后沉默的山峦和溪谷孕育的结果。今天,我们的目光从一片芬芳的武夷茶叶走开,走回群山深处,寻找武夷茶故土尘封的往事,解析一泡好茶背后的山场秘密。


一、两个区域 

广义上来说,武夷山人把武夷茶生长的山场分为两个区域:一、武夷山风景区;二、武夷山高山生态区。这种划分方法是对武夷岩茶产区的地形、地貌、生态、气候,以及各地的茶叶品质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在这两个区域内,武夷山主要的峰峦、坑涧、田地和村落星罗棋布。

武夷山风景区茶区自古以来就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地,区内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主要范围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


主要产地包括:三姑石——悟源涧——马头岩——三花峰——九龙窠——倒水坑——天心岩——杜辖寨——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慧苑坑——竹窠——章堂涧——鬼洞——丹霞嶂——燕子峰——北斗峰——曼陀岩——水帘洞——桂林——瑞泉岩——莲花峰——三仰峰——双乳峰——天游峰——桃源洞——北廊岩——大王峰——九曲溪——虎啸岩——一线天——狮子峰——马枕峰。


生态茶区位于武夷山景区西北边的高山地区。

主要地点包括:山口——长滩——吴三地——程墩——岚上——曹墩——黄村——星村镇。这些产区形成一条非常绿色的茶叶生态壁垒,为人类提供着天然的生态饮品。  

二、地形:铸就天然温室

武夷山脉的形成主要是在中生代白垩纪初,那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发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燕山构造运动,武夷山脉主要是通过这次地壳运动形成的。由于太平洋板块从东南方向与亚欧板块相碰撞,构造运动力来自东南方向,并遭到亚欧板块抵抗,因而形成了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格局。



燕山构造运动结果,使武夷山脉上升,两侧产生不少断陷盆地,今日的武夷山市区及风景名胜区当时就是个内陆湖盆,而且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湖泊。湖盆周围山地各类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大量的碎屑物质被水流带到湖盆里一层一层地沉积,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坚硬的沉积岩。今天我们从武夷山市区到度假区一马平川的情形就是那时地质构造的结果。


武夷山最有代表特色的山峰是那种向西倾斜的单斜山,是武夷山景区内最主要的山峰构造类型。究其地质原因,早在第三纪末武夷湖盆回访上升时,岩层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力,导致岩层东侧产生翘升,向西倾斜,因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单斜山或单斜断块山。


今天,我们在武夷山天心寺的公路旁依然还可以看到许多的单斜断块山。在武夷山景区里,为了便于记录,人们把比较有代表性的山石归纳为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岩大部分都是昂首向东,远观其景,仿如千军万马向东奔流,异常雄伟壮观。  

从植物学上考究,这种地形特征对武夷山的茶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屏障。每年的冷空气南下到达武夷山时,因受到山脉的阻挡不能直接南下东进。等冷空气积蓄能量越过武夷山脉,或者经福建东北部绕道到达时,冷空气已被暖化。武夷山因地形屏障而上升了热量气候带级别,丰富的热量带,为茶树铸就天然的温室。因此,武夷山的冬天比同纬度内陆的省份气温高了许多。

三、地貌:碧水丹山 

对于武夷山的地貌,梦笔生花的江淹曾一言以蔽之“碧水丹山”。

所谓的“碧水”首先得益于武夷山每年高达2000毫米的降水量,加上原始森林能保持较多的水份,大量防止水土流失。还有中国最美的溪流——九曲溪,以及被誉为武夷山母亲河的崇阳溪萦绕其间。因而崇山眉黛,碧水长流。

“丹山”主要形成于地质历史上的白垩纪和第三纪。那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武夷一带气候相当干热,沉积物质中的铁,主要是赤铁矿,在干热气候环境下,经氧化后变为红色或紫红色,这些碎屑岩人们通常称为“红层”。武夷山景区内的山就是由“红层”构成的,因而称为“丹山”。由于当时气候干热,有利于可溶性盐类积聚,故红层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钙,还有少量的石膏沉积。  

在海拔分布上,武夷山景区境内的茶园山场海拔大多在200~450米,海拔最高的三仰峰也只达729.2米。武夷岩茶的著名产区常常提到“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悟源涧就在景区内,平均海拔大致350余米。这些山峰整体高度落差大,高低错落,地形起伏,峰峦叠障,地貌上山地多平地少,加上这一带溪流河畔的砂土地,很大程度上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家园。

四、光照:散淡而从容

万物生长靠太阳,茶树的生物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形成,适当强度的光照非常必要。但是,因为茶树特殊的生物品质,光照过强,其生长反而受到抑制。茶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喜光怕晒的特性,它们更适合在云雾多、漫射光多的茶园生长。


武夷山每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云雾天气,从卫星云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经年云雾缭绕,这些云雾把强烈的阳光进行了有效的过滤,即降低光照的强度又增加了茶树益生的漫射光,对茶叶良好品质的形成效果显著。另外,在武夷山景区多沟谷坑涧,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而在沟谷坑涧里的茶园每天的光照都比较少,狭窄的地方每日光照不足五六个小时,光照也刚好适度。  

五、空气:远离尘嚣

茶树是天地至清之物,远离喧嚣,气乃生命之本。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原始植被,武夷山俨然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据统计,这儿空气里的负氧离子比城市地区高出几十上百倍。另外,长年的云雾缭绕,使得武夷山既温暖湿润,又凉爽安静,如果在炎热的夏日畅游其中,立刻三伏全消。武夷山的茶树涵养其中,逍遥自在,品质自然清高。


六、水分:恣意充沛和暗流涌动 

茶是喜湿植物。武夷山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另外,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东南处为迎风坡,每年东南季风来临时,冷暖流在此频繁交汇,降水充沛。

武夷山地区的年均降水量1600~22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一般在78%~84%之间。由于山区地势高差悬殊,所以区内气候的垂直变化颇为显著,大致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降水递增37.0~54.14毫米。

在武夷山湿润的条件下,茶树细胞的原生质保持较高水分、芽叶嫩度高、品质好,同时,因为水分充沛,有利于茶叶中有机物积累,提高氨基酸、咖啡碱和蛋白质的含量。  

喜湿怕涝是茶树的一大特性,若低洼地长期积水,排水不畅,茶树根系的发育受阻,也不利于茶树生长。武夷山岩谷峡隙涧的茶园土壤均为风化岩石,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不会存在洪涝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武夷山山岩的岩壁上长年湿润,在其表层下有暗流涌动,沟谷坑涧里,溪流叮咚,这些都是茶园天然的排水工程,既写意,又灵动。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临茶风起 豪气满仓—— 一片树叶书写的传奇之“起源说”

1939年,湖南人冯绍裘在云南顺宁(凤庆)创制了第一杯滇红茶,从此,临沧“滇红”享誉世界;

1985年,浙江人汤仁良倾尽大半生心血创制的以临沧茶为原料的“蒸酶茶”在耿马投产,打破了此前业界公认云南大叶种茶不能做绿茶的桎梏,打造了临沧茶的另一座历史高地;

2021年,冰岛老寨茶叶当年采摘权的拍卖中,一棵树龄500多年的古树茶,拍出了166万的价格,诠释了“玉树金叶”的财富神话,从隐匿深山,到名满天下,冰岛、昔归,让临沧茶又一次在“普洱江湖”登峰造极,盛名远播。

这是临沧茶的今生,是厚积薄发终于惊艳世界的故事,而这一切的起源,就深藏在3200年前濮人种下的茶树里,盛放在临沧2.4万平方公里的山川河流、葳蕤河谷间。

临沧茶,尊天下

世界茶叶起源中心

一直在中国乃至世界茶业版图上

书写着临茶前世今生的传奇

起源之地

临沧,有一棵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茶树——3200年。

3200年前,生活在澜沧江畔的濮人种下了这棵茶树。古人说,山中岁月不计时长。3200年的时光,似乎就在春雨冬雪、云卷云舒中悄然而逝。这棵古老的茶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沧海桑田,用一轮又一轮的年轮,一千年又一千年不变的茶香,记录下生活在澜沧江畔的人们,世世代代与茶休戚与共的历史画卷。

3200年后,这棵位于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香竹箐的古茶树,基部干径达184厘米,已长成世界上最粗最古老的栽培古茶树,通过考证,其年代可追溯至周武王时期,她被誉为“茶王之母”。因为她,茶业界盛传“临沧是茶叶起源地的中心地带”的理论得到最有力佐证。

临沧有古濮人的后裔布朗、德昂、佤族等23个世居少数民族。据记载,新石器时期,澜沧江流域以“忙怀型”新石器文化为代表的古濮人,在原始森林中,发现、采集、饮用了茶,那时称为野茶、本山茶、大山茶、大黑茶,进入农耕社会后,古濮人将野生茶逐步引为家种,古濮人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茶农。

距离香竹箐100多公里的东南方,漫湾电站附近的澜沧江边上,有一座记录云南大叶种茶栽培历史的知名山头——白莺山,在白莺山上万亩的区域内,保存了野生型、过渡型和人工栽培型的上百万株古茶树。这座处于“忙怀文化”核心区的云县白莺山古茶园,被誉为完整记录茶树从野生、半野生到栽培型驯化全过程的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国内外茶学专家认为,白莺山古茶园是目前已发现的可以看到茶树从野生到家种整个变化过程的地区,而且茶树种类最多样化,是茶树种质资源宝库,理应成为开展茶树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白莺山古茶树依村附寨,每日都守护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闻得见人间的袅袅炊烟。而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了,茶树记录了这里是古濮人活动的重要区域。白云苍狗,4000多年过去了,上百万棵古茶树,依然以勃勃的生机,见证、书写着人类茶树的栽培史和茶文化的历史。

万物有灵

千百年来

临沧人民都是茶的守护者

而茶

也在滋养和回馈着守护他的茶农

一代又一代

一世又一世

2015年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香竹箐3200年古茶树的鲜叶采摘价格拍出10公斤鲜叶采摘权1068万元的高价,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动辄几千上万元的茶叶价格,不断缔造着各地茶农身价倍增的财富故事,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至理名言。

昔归、忙肺、梅子箐、帕拍……如今的临沧,前有著名茶山势不可挡,后有小众山头后来居上,一幅名茶山林立的壮丽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

理想家园

1997年,一场罕见的大雪,厚厚的堆积在了整个勐库大雪山上。

待雪融化,半山腰至山顶竹林悉数被冻死,当地村民这才发现,原本密密匝匝的竹林深处,深藏着一大片葳蕤茂盛的野生古茶树。

这一大片古茶树林,有1.2万亩,树龄最大的在两千年以上。这个数据刷新了以往云南已知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的纪录。

至此,勐库古茶树群落进入人们的视野。

“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好茶叶必定产自于向阳山坡有树木荫蔽的生态环境之中。

江河纵横

群山叠翠

气候宜人

这是临沧地理区位

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的鲜明概述

临沧,位于云岭山脉和怒山山脉南端,澜沧江、怒江两水系之间,北回归线两侧。65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剧烈撞击挤压,成就了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特殊地形,无量山山脉、高黎贡山山脉东西拱卫呵护,印度洋北上的暖湿气流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南下冷空气交汇相持,让“两洋分水、太阳转身”这一独特地理区位的临沧,形成了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等多种立体气候类型。

著名的气候学家吕烔称誉临沧为“生物优生地带”,是茶树生长的“天堂”。临沧最低河谷海拔为450米,最高海拔为永德县大雪山3504米,以1000—2200米的山地居多,平均气温16.5℃—19.5℃之间,全年无霜期290天以上,年降雨在1100—1500毫升,四季如春;全年日照2000小时以上,光照充足且光质好,绿色植物氨基酸和儿茶素内含成分增大;土地为花岗岩、片麻岩发育的酸性黄壤、红壤和棕性森林土,pH值4.6—5.5之间,是大叶茶宜种和优质高产的一块热土。

临沧的地理、自然、生态“三大”核心因素,造就了临沧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卓越生态环境,构成了临沧茶叶品质的多样性,成就临沧成为茶树种质资源天然基因库和世界茶树地理起源中心和栽培起源中心。

成为茶树生长的

“理想家园”

村村寨寨采茶卖茶,家家户户种茶制茶,老老少少喝茶爱茶。对临沧而言,茶产业既是一个富民产业,也是一份情怀。临沧历届党委政府坚持发展茶产业、爱护茶产业,临沧的茶叶由解放前的10多万亩,发展到现在173.4万亩,其中,获得有机及转换认证的茶园28.8万亩、通过雨林认证的茶园5.79万亩、组织开展绿色认证茶园56.14万亩。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提出“在临沧建立世界第一流大茶园”构想,正在变成现实。

物竞天择

冰岛和昔归,像矗立在临沧的两个“茶坐标”,一个在高山,一个在河谷;一个温润香甜,一个豪气霸道。更像名震“普洱江湖”的倚天剑、屠龙刀,刀剑出鞘,引四面侧目、八方来朝。

冰岛村,地处大雪山半山腰,大雪山山顶终年积雪,山中云雾缭绕,原始森林密布,大叶种古茶树遍布其间。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双江勐勐土司派人选种200余粒在冰岛村种植,长成150余株,被誉为云南大叶品种英豪的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由此诞生。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双江傣族十一代土司罕木庄发的女儿嫁给顺宁土司,送冰岛茶籽数百斤,在顺宁繁殖变异后,形成了国家级良种凤庆长叶茶。据资料记载,仅1950年至1980年30年间,冰岛古茶园就外运茶籽300多万公斤,已被育成推广的许多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在冰岛村诞生500多年来,通过直接、间接传播,已遍及云南省内外和国内外茶区,这也揭示了勐库是勐库大叶种的原生地,冰岛古茶园是云南大叶茶的发祥地。如今,冰岛已是普洱茶中的NO.1,无论是价格和被追捧程度,都让业界其他茶叶望尘莫及,在茶叶之巅峰书写着无法被超越的“冰岛神话”。

昔归村,背靠大雪山,面朝澜沧江,形成了雾气大、湿度大、日照强度低、早晚温差大的河谷气候,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200毫米。昔归茶分布在海拔750—900米的半山之间,品质却出奇的好,在业界号称“茶皇后”。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但低海拔昔归忙麓山茶园却颠覆了这一认知,创造了另一种可能,这又何尝不是临沧茶谱写的又一传奇。

临沧茶树资源丰富,有野生茶树群落80多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古茶园11多万亩;有茶组植物4个系8个种,栽培品种上千种;有世界上最粗壮、最古老,树龄3200多年的栽培古茶树锦绣茶尊;有海拔最高、种群密度最大、抗性最强的双江县勐库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有完整记录茶树从野生、半野生到栽培型驯化全过程的云县白莺山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有云南大叶种茶发祥地双江冰岛古茶园;有蜚声海内外的普洱茶顶级古树名山——冰岛古茶山、昔归古茶山;有世界顶级古树红茶、古树白茶名山——凤庆锦秀古茶山、云县白莺山。

在澜沧江流域,在临沧市境内的高山河谷,漫山遍野的茶树自由生长。有关专家考证,这些生长在北回归线附近,海拔1600米以上的大叶种茶,是世界上质地最好的生态茶。正如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所言,“世界最好的茶叶在中国,中国最好的茶叶在云南,云南最好的茶叶在临沧。”

物竞天择

最美的春天

藏在茶里

最好的茶

产自临沧

查海霞  徐珊珊

来源:今日临沧,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