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学茶艺协会

找到约27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当代茶艺发展方向研讨会,中国茶艺下一个五年会怎样?

伴随着“十三五”逐渐远去的脚步声,中国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新的征程!

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大健康、大休闲、大时尚背景下,中国茶艺发展如何与时俱进?茶文化教育如何对接未来?

在未来的十五年内,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将为中国茶艺发展提供怎样的动力和引领?

这些吸引人的热点内容,都成为11月7日在京举行的“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研讨会”上热烈讨论、意犹未尽的话题。

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研讨会现场。

关键节点的“及时雨”

11月7日,深秋的北京,秋高气爽。“2020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天津市茶叶学会、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2020北京国际茶产业组委会协办,新中式袋泡茶“他山集”品牌支持的“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研讨会”,成为茶博会上一大亮点:行业人士将它称为中国茶艺领域的“及时雨”。

一是目前正处在茶艺师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朝着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向改革的关键时期。二是茶艺系列论坛紧扣行业需求,提供及时、有益的关键信息。

9月5日,当代茶艺发展研讨会暨茶艺师未来职业规划论坛在河南郑州举办。

9月5日,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在郑州策划组织了聚焦茶艺师物群体的“当代茶艺发展研讨会暨茶艺师未来职业规划论坛”,引起良好反响;

今次“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针对茶艺师教育培训机构,邀请到国内长期关注茶文化教育的专家、学者和京、津、冀、鲁地区知名茶文化教育机构教师,以及茶艺人员的用人单位(如茶馆)、茶企负责人,还有部分茶艺专业毕业的优秀学生代表共计近200人,大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茶艺人才培养,聚焦实践创新。

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张素娟,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沈冬梅,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优质茶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宁波,天津市北方茶文化艺术中心理事长王梦石,北汽技师学院教务科副科长 刘永利,北京市茶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宽磊,北京市茶业企业商会执行秘书长孙永伟,天津市北方茶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张娜,济南茶叶批发市场质检中心主任、茶艺师、评茶员培训讲师薛德全,北京清香林茶楼总经理刘毅敏等,作为特邀嘉宾莅临研讨会。深圳华巨臣实业集团副总裁向飞和主、承办单位领导出席研讨会。

茶艺必定会与时俱进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舒曼

研讨会上,首先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他认为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茶文化复兴至今,我国茶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茶艺就是中国茶文化的重点,是一种心灵语言与肢体语言对话形式,必定会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张素娟代表吴甲选赠字。

当代茶圣吴觉农之子——93岁高龄的吴甲选老人,听闻本次会议召开,虽年事已高不能亲临会场,特书写一副字以示祝贺,并请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张素娟莅临赠字。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主编安明霞代表主办单位接赠。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茶文化学院教授、茶文化学科带头人、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王旭烽发表演讲。

在主旨演讲阶段,首先由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茶文化学院教授、茶文化学科带头人、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王旭烽,发表题为《当代茶艺发展的实践创新》的演讲。

王旭烽认为茶艺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与外在呈现的一种体现,要不断创新挖掘。一是标准茶艺要坚持,将传统茶艺作为主流和基本精神,二是发展探索综合型的艺术表现,三是概念茶艺,把中国文化的符号、乃至哲学的表达放进去。能够为农茶利益和文化传播带来好处的,都鼓励尝试!

北京天下名山咨询公司创始人、中国茶叶行业“小产区”理论与实践的首倡者邓增永发表演讲。

接着,北京天下名山咨询公司创始人、中国茶叶行业“小产区”理论与实践的首倡者邓增永,做了题目为《当代茶艺如何更好服务茶产业?》的分享。

邓增永说: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当代茶艺如何更好服务茶产业,重点有十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他认为发展当代茶艺,融入茶企经营,更好服务茶产业是方向,最终要助力美好生活。

《当代茶艺教育现状暨未来发展报告》发布。

研讨会还发布了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编制的《当代茶艺教育现状暨未来发展报告》。

据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副主编赵光辉介绍,这个报告汇集了媒体十多年的积累,从历史维度总结了当代中国茶艺复苏、复兴和繁荣的脉络;又用调研汇总的数据,对整个茶艺教育、培训的结构做了量化呈现,便于大家准确把握茶艺教育历史和现状。

在研讨会的对话环节,嘉宾围绕两大主题展开深入、务实的讨论,为当代茶艺教育发展提出了很多切实的建议和意见。

第一组主题对话。

第一个主题:茶艺培训机构如何应对未来市场

在主持人天津市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国赛精选茶艺项目裁判员郝连奇带领下,北京东方国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志惠、东方茶仪女子学堂创办人安香主,河北省茶艺师协会会长、石家庄悠哉茶学院副院长郭耿珠,学广艺院(天津)培训学校校长张学广,太极茶道第七代传人、吴德泰布茶总师银汉晴等五位嘉宾,各自分享了他们的培训经验和发展建议。

第二组主题对话。

第二个主题:茶艺人才培养之难点与对策

由《茶艺实践指南》作者、北京茶艺专业创建者之一陆尧担任主持。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研究室主任、小茶人俱乐部负责人霍艳平,北京商贸学校副校长、茶艺指导教师、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茶艺)技能大赛裁判长尹世庆,北汽技师学院茶艺专业学科带头人于影,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王府茶楼董事长王晓芳,云南双江勐库立元号茶叶公司总经理刘元龙等五位嘉宾,分别从自身的茶艺培训发展历史、人才使用、发展前景等方面,总结了成功经验,提供了真知灼见。

研讨会上,由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茶文化学院带来的创新茶艺《清贫——可爱的中国》和《国际茶日——国际杯》两个创新茶艺,不仅让与会嘉宾看到了茶艺创新的成果,还为当代茶艺发展带来许多启迪和思考,令人久久难忘……

在历史与现实、实践与创新的交汇处,“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研讨会”凝聚业内精英,聚焦茶艺教育未来,大家相信在下一个五年、十年,中国茶、中国茶艺的明天会更美好!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总监制 / 赵光辉 监制 / 陈 浩 制作 / 王 璟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深度好文】当代中国茶艺复兴的希望在哪里?

国运兴,茶运兴。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也正迎来茶文化的大复兴!

在福建对岸的台湾岛上,茶连两岸,艺亦同根。茶艺首先在台湾兴起,拉开了中华茶艺的序幕。紧接着,得到大陆茶界的热烈响应,尤其是大陆十几亿人的大市场和日渐提升的消费能力,为茶艺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台湾不少茶人也来到大陆发展,波澜壮阔的茶艺大合唱随之在全中国极速上演,精彩纷呈,标志着两岸联手推动当代茶文化走向新的大复兴。

“茶艺”的由来

茶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国饮”,自神农尝百草时开始,中国人茶叶的消费方式不断演变进步。以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中华茶文化渐成一个独立完备的体系,其后又经历宋元明清近千年的创新与发展,凝结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由于历史的原因,茶文化于近现代一度陷入边缘境地。进入民国,战乱频仍,茶道低迷,之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制约了茶叶的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海峡两岸茶人共同努力,茶艺应运而生。经过40多年来不断发展、完善、壮大,在传承弘扬、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丰富多彩的新学科。

茶艺的部分内容,古已有之,但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始于80年前。而将其定名并赋予新的含意,则始于40多年前。茶艺一词,首创者应为茶学家胡浩川(安徽六安人)。1940年,傅宏镇辑纂《中外茶业艺文志》时,胡浩川教授在为该书作序时写道:“津梁(注:津梁即渡口和桥梁,比喻能起引导、过渡作用的事物或方法)茶艺,其大禆助乎吾人者”“今之有志茶艺者,每苦阅读凭藉之太少。”他所提的“茶艺”,涵盖了茶树种植、加工和审评之内的各种技艺,但并不包含当代意义上关于茶叶冲泡、品饮及相关礼仪服务之类的内容。而且,令人遗憾的是, “茶艺”虽然提出,但并没有引起业界的重视,成为空谷足音,未能得以流行。

1970年后,台湾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在寻求身份的认同,而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茶文化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1977年,时任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的娄子匡教授(浙江绍兴人),组织了一个“味茶小集”的茶会,邀来一批茶界人士,推动正确的饮茶方式。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另有人指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流传日本被其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会引起误会;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不容易被普遍大众接受、传播。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会者普遍认可接受了娄子匡提出的“茶艺”一词,以区别于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受到大家的赞同。笔者推断,出生于1907年的娄子匡极有可能看过《中外茶业艺文志》这本书,对序言中“茶艺”一词留有深刻印象,因而将其“信手拈来”,并赋予新的含意,谱写出妙词天成的佳话。


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范增平在《中华茶艺学》一书中写道:“1970年中期,台湾人民一方面受到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影响,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反省而认识到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有其优越性的存在。于是一群知识分子从中找寻,迫切地希望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因此,传统的民俗活动,一时之间热门起来,并俨然成为一种时尚,而最具民族文化亲切感的‘茶艺’,也就应运而生。”

台湾茶艺“茗星”多

台湾是现代中国最早提倡茶艺以及中华茶文化的复兴之地,涌现出众多“茗星”。吴振铎、李瑞河、范增平、林资尧、阮逸明、林馥泉、蔡荣章、吴智和、张宏庸、周渝都是台湾较早致力茶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茶人。

1977年8月14日,钟溪堓、林炳煌在台北市林森北路创办“中国功夫茶馆”,嗣后林馥泉、蔡荣章二人先后加入管理阶层,成为当代茶艺早期的重要人物。

1978年,台北市和高雄市分别组织成立茶艺协会,台北市茶艺协会由花松村任创会理事长,这是台湾第一个由民间组成的茶艺团体,高雄市茶艺协会由叶荣裕担任创会理事长。这两个地方性茶艺团体的出现,代表着“茶艺”已具有雏型。

1984年,李友然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开设“中国茶馆”,热心推动茶艺活动,多次提供“味茶小集”活动场所。

1980年,曾出任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创刊并主编《茶讯》的林馥泉,在台北“有记名茶”开办“茶艺讲座”,并出版《识茶小集》共5册茶书。同时,在《大华晚报》以“浅说识茶”“茶艺讲座”为主题发表有关茶艺的文章。

一位从法国学习服装设计回来的学者管寿龄,在台北市仁爱路开设了一家“茶艺馆”,同时经营茶叶和艺术品的买卖及餐厅业务,1979年取得正式经营执照,可以说是现代“茶艺馆”的发端。被台湾人称为“茶仙”的周渝,祖籍湖南长沙,1946年出生于重庆,1981年在台北创立紫藤庐茶馆,长期推广茶道美学,进行国际茶文化交流及文艺活动。

台湾茶人在茶艺理论、茶艺实践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绩。出版的著作有:范增平的《台湾茶文化论》《中华茶艺学》《生活茶艺馆》,张宏庸的《台湾茶艺发展史》,蔡荣章的《现代茶艺》《说茶之陆羽茶道》《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等。曾先后担任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秘书长的林资尧,长期致力于国际茶文化交流和茶道学,尤爱茶礼,促进茶礼生活化、社会化,为中国茶礼的建设开拓作出了贡献。

范增平对茶艺达到痴迷的程度,出力出钱、奉献自我。1981年,他辞去工作,捐出自己的财产,典卖掉两栋房子,专心致力于茶艺活动。先后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华茶文化学会”“良心茶艺馆”。“良心茶艺馆”内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和茶点给大众享用,馆内有价目牌,没有收费员,只有一个良心箱,来喝茶的人,自己凭良心付费,希望借此唤醒人们的良心。茶艺馆的收支不能平衡,范增平只有紧缩自己的开销,再苦也不退缩。当初下决心最少要开满三年,没想到竟然撑了十年。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成立

一个规模涵盖全台湾地区的茶艺团体——中华茶艺协会,由吴振铎、李瑞河、范增平等人发起,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2年9月23日在台北市中山堂成立。召开成立大会时,时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谢东闵(祖籍福建漳浦)亲自出席,并接受名誉理事长一职,对当时的台湾茶界是极大的鼓舞。首届理事长由茶叶大师吴振铎担任,秘书长由范增平担任,常务理事有天仁茗茶董事长李瑞河等人。吴振铎连任两届理事长,第三届的理事长为李瑞河的胞弟李瑞贤。

中华茶艺协会宗旨是宣传茶艺文化,提倡饮茶风气。经常举办茶艺讲座及各种茶会,积极推动各项有关茶艺的活动,提供茶艺咨询服务。创办会刊《中华茶艺》杂志,发行量最高达到二万份,出版有《茶艺大观》和《茶艺》丛书。使台湾的茶艺活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堪称台湾茶艺史上的黄金时代。

吴振铎1918年出生于福建福安,福建农学院毕业,大学毕业后先后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级茶叶职业学校教导主任,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示范茶场场长。1946年去台湾,任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首任场长。退休后仍在台湾大学教授茶作学及推广茶文化活动,著作有《吴振铎茶学研究论文选集》。他先后育成15个茶树新品种,其中尤以适制乌龙茶的台茶12号(金萱)及台茶13号(翠玉)最为人所称道。他一贯倡导饮茶风气,弘扬茶文化,为台湾茶业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台茶之父”。他认为:现代茶艺不仅讲究品茗的环境、美感与气氛,还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备水、备具、备茶、置茶、泡茶、分茶、奉茶、尝茶等。只有两方面兼备,才会使人在品茗之中产生舒适感和愉悦感,才能感受到浓厚的茶文化底蕴。

作为常务理事的李瑞河,热心地出钱出力,积极赞助茶艺协会。曾任茶艺协会秘书长的林资尧说:“每年天仁的捐款和李瑞河先生募来的钱,占协会经费的六成以上,但是,他从来没有要求协会为天仁做什么。”林资尧推崇李瑞河对茶艺的付出,说他在这方面是“台湾第一人”。

“茶艺中心赔本5年也没关系”

曾任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天福集团副总裁,现任陆羽茶艺中心董事长的李胜治,对40年前李瑞河先生一手创立的陆羽茶艺中心及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赞赏有加,认为这两个单位宣传推广普及茶艺功不可没,值得肯定。笔者深为赞同。

李瑞河出生于台湾南投茶农世家,1961年到台南创建天仁茗茶店。1968年,成立天仁茶业有限公司,在台北设立天仁茗茶店,并建天仁制茶厂……事业越办越红火。李瑞河从小就很着迷茶文化。他认为,强调茶文化,就等于告诉消费者,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还有更多的内蕴,值得细细品味。1977年,他在苗栗头份创建天仁茶园,内设陆羽馆,大力弘扬茶文化。同时,对台湾刚兴起的茶艺,他第一时间表示全力支持。

曾经轰动一时的“中国功夫茶馆”,两年后因为投资人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时任茶馆经理的蔡荣章想到李瑞河是茶业界的老大哥,自己虽然与他不相识,仍尝试写一封信,问他是否有意接手茶馆,但李瑞河认为茶馆经营不善,必事出有因,因此婉拒。茶馆随即倒闭。


一年后,蔡荣章在亚都饭店教饭店服务员学茶艺,刚好与天仁接洽买茶的事,而有机会与李瑞河接触。这次李瑞河主动问蔡荣章,有没有打算再度出山开茶艺中心,双方一拍即合。天仁衡阳路门市的二楼空着,李瑞河就把它辟做茶艺中心。陆羽茶艺中心由李瑞河独资创建,开头注资1000万元台币,后来再注资1000万元台币,于1980年12月成立。

李瑞河把这家茶艺中心取名为“陆羽”,为的是纪念唐代茶圣,体现他浓浓的陆羽情结。李瑞河聘请蔡荣章为总经理,开设“陆羽茶道教室”,教人如何泡一壶好茶,一时吸引许多人来学习茶艺。李瑞河投资茶艺中心是为推广茶艺,不为赚钱,因此一开始就把茶艺中心定位为“赔钱”单位。他想如果茶艺中心亏钱,可以拿天仁茗茶赚的钱来补贴。果然,茶艺中心第一年虽然打响了名气,但因为大部分的课程免费,收支结算下来还是亏损。蔡荣章汇报亏损消息时,李瑞河表示:“没关系,茶艺中心赔本5年也没关系。”

后来,茶艺中心推出收费的茶艺进阶课程,举行泡茶师评定考试,对泡茶师进行专业认证,组织茶艺表演;并开发泡茶用的壶具,由蔡荣章、林瑞萱夫妇设计,请陶艺家用高级土质制作。因为壶具的造型自成一格,具有实用与收藏价值,成为一大收入来源。从此茶艺中心开始有盈余,这样的结果,是李瑞河始料所未及的。

1984年,天仁又出资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李瑞河把林资尧从茶艺协会聘请过来主持这个基金会。原始基金是100万元台币,之后天仁每年拨款200—400万元台币,供基金会公益性运作。

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的使命和陆羽茶艺中心有所不同。茶艺中心是教人泡茶,讲究喝茶情趣的享受,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则重在“礼仪的培养”,以及对各种茶艺、茶文化的无偿支持赞助。

在秘书长林资尧的筹划下,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开发出各种茶礼,创有尊礼古圣先贤的祭孔、祭神农、祭屈原、祭陆羽等茶礼,体现大自然时节更替的四序茶会,以及五方献供茶礼、金色莲花茶礼、郊社茶礼、佛堂茶礼、教师节献茶礼等,使茶艺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在中华茶艺协会和陆羽茶艺中心、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及茶人的大力倡导下,台湾茶艺盛行,喝茶人群大为增加。同时将茶提升到“艺术品”的层次,价值感非凡,喝茶成为高雅的风俗。据有关资料,到1983年台北市大约有80家茶艺馆,到了1987年,台湾地区的茶艺馆达到500家左右。茶艺深入民间,蔚然成风。

“一般企业人士只重视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李瑞河先生却为整个产业的文化而付出,这点显示出他的宏观视野。”海峡两岸第一位茶叶博士阮逸明赞许道。


茶艺的核心是功夫茶文化

台湾与福建,两岸血脉相连。漳台两地人同祖、茶同根,亲情、茶缘特别深厚。祖籍漳州的台湾史学家连横(连战的祖父)在《雅堂先生文集》中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发源于闽南漳州漳浦的功夫茶习俗,在台湾同样有深厚的基础。笔者前几年去台湾时,曾在邓丽君纪念馆内看到她收藏的紫砂壶上百把,可见其主人对功夫茶的热爱。笔者最近采访两位年近八旬的台湾老茶人,他们回忆六七十年前,看到有些长辈们用紫砂壶泡茶,大些的紫砂壶配6只小茶杯,小紫砂壶配4只小茶杯。有时集会时也看到老人们围一起泡茶,叫做老人茶,与闽南的老人茶一样。兴起茶艺之后,台湾人泡饮功夫茶的风气十分普及,功夫茶不再是老人的专利,很多中青年人也乐此不疲,迷恋其中。

功夫茶,是把茶泡好、把茶品好的技艺,这正是茶艺倡导者们的初衷。打头阵的中国功夫茶馆,就鲜明地亮出功夫茶的旗号。一些人表示,功夫茶是指闽南的一种小壶泡茶方式,讲究泡茶器具以及水温的控制,泡起来很费“功夫”,代表着中国茗饮的最高水平。

台湾茶艺家吴德亮在所著的《台湾茶艺的兴起与传承》一书中写道:“台湾茶艺有别于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台湾独创的‘茶艺’一词系于1977年间,在茶界与文化人的激荡下所产生的。”“明清盛行的炒青条形散茶,不再将茶叶碾成粉末,而直接抓一撮茶叶置入茶壶或茶杯,并以开水沏泡饮用,称为‘撮泡法’,不仅简单方便,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从此广为讲究品茶情趣的文人雅士喜爱,开创饮茶史上的一大革命。而最典型的撮泡法就是盛行于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并流传至台湾的‘功夫茶’,是乌龙茶特有的泡茶方式,却也影响并带动了今日细品熟茶、把壶赏玩的茶艺风潮。”明确指出了茶艺与功夫茶之间的直接传承关系。

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张宏庸是最早研究茶艺的学者之一。他出版的《台湾传统茶艺文化》一书,以中国茶学理论为基础,分别论述台湾名茶、茶泉、茶器、茶术、茶人、茶所、茶食、茶宴等泡茶艺术。他认为:悠悠千载,茶不仅是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人们美化生活重要途径。品茶时,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嗅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极尽五境之美。要泡出这样的好茶,需要做好茗茶、茶泉、茶器、茶术四个方面。这些泡茶艺术与功夫茶密切相关。

范增平最早将如何泡茶总结出行茶十八步,具体有:临泉松风(煮水)、孟臣温暖(烫壶)、精品鉴赏(观茶)、佳茗入宫(投茶)、润泽香茗(温润泡)、旋律高雅(注水)、沐淋瓯杯(烫杯)、茶熟香温(斟茶入茶海)、茶海慈航(分茶入杯)、杯里观色(赏茶汤)、听味品趣(品茶)、品味再三(一杯茶分三口慢慢细品)、和敬清寂(静坐回味)等程序。这些明显是按照民间功夫茶的泡饮方法,加上文人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开创了艺术化描述功夫茶(工夫茶)冲泡啜饮程式的先河。

茶艺茶艺,核心是功夫茶技艺。在当今时代,要想冲泡出一壶(或盖碗)好茶、品出好茶,离不开功夫茶文化。

茶艺的广阔舞台在祖国大陆

正如知名台商李瑞河常说的那样:“台湾茶叶的根在大陆,我的根在大陆,台茶的出路也在祖国大陆。大陆有13亿人口,世界最大的茶叶消費市场,是茶产业的广阔舞台。”茶艺的兴盛,广阔舞台同样在祖国大陆!

1990年,事业正值巅峰的李瑞河,遭遇金融危机的打击,旗下的天仁证券亏损台币30亿元。他一肩扛起所有责任,变卖家产还债,保住了天仁茗茶。事业归零之后,亲友借钱相挺,他采用“侨商”的名义,选择到祖国大陆东山再起,重新出发。1993年2月1日,李瑞河在福州竖起了天福茗茶的大旗。当年9月,他在祖籍地漳浦签约兴建天福茶庄。此后,又在漳浦建茶厂、茶食品厂、茶具厂、高速公路服务区、唐山过台湾石雕园、闽南文化城……同时把天福茗茶连锁店开向全福建、全中国。

《诗经》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李瑞河事业上虽然遭遇过挫败,但对茶叶痴恋依旧,对茶事业爱之弥深,为茶艺、茶文化付出甘之如饴。他大力推广茶艺,天福茶庄开业典礼上,表演的就是天仁茶艺基金会研究发明的四序茶会(功夫茶泡法)。他要求各门店按照陆羽茶艺中心推广的小壶泡茶法,免费为客人泡功夫茶、奉茶。取之于茶,用之于茶。事业成功后回馈桑梓,芳草报故园。他投巨资建天福茶博物院,一年贴钱200多万元;投巨资创建天福茶学院(后升格更名为漳州科技学院),创办人李瑞河申明:建学校是公益性投入,本人及家族不要求一分钱回报;在天福茶博物院内,他竖立台茶之父吴振铎的雕像以纪念,并请吴振铎的学生阮逸明教授当首任院长(后兼任天福茶学院名誉副校长)。他将热衷于茶艺的二妹李素贞请来漳浦宣传茶文化,现任天福茶博物院院长,他将蔡荣章从台湾调来,聘为天福茶学院教授,任茶文化系首任主任,他招聘台湾南投青年李尚儒博士,来天福茶学院市场开发与营销系当讲师,后任系主任。他把茶文化、茶旅游、茶工业、茶教育、茶科研做到全国各地,创造了许多中国及世界第一……

茶文化迎来大复兴


两岸三通之后更促进茶人的交流。李瑞河在天仁事业兴旺时期,就几次到祖国大陆探路。1987年10月,台湾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1988年的4月,李瑞河即带领天仁7位主管到大陆考察茶叶市场。他们从广州开始,一路走访了景德镇、庐山、福州、上海、杭州、北京、长春等地。这趟大陆之旅持续一个多月,可见李瑞河进军大陆市场的决心之大。1989年5月,李瑞河派天仁总经理李瑞贤带队,由陆羽茶艺中心、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组成一支20多人的“华夏茶道访问团”,到大陆表演茶艺。访问团每到一地,都和当地茶文化界的人士交流,分享台湾茶艺发展的经验。在杭州,李瑞河多次拜访浙江省国际茶人之家基金会,捐赠一万美元,后来还将访问团巡回表演用的功夫茶车赠予“茶人之家”,以推动茶艺的发展。

吴振铎、范增平等人先后赴祖国大陆探亲、宣传茶艺。范增平上百次深入参访大陆18省市各产茶区及茶企,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推动并参与中华茶艺专业教育的设立和茶艺师认证考试制度的完成。他广泛采访两岸的茶人,自费出版了共7册的《中华茶人采访录》,为“茶人”下定义,为当代的中华茶人留下历史的记录。

同时,祖国大陆不少茶人积极研究茶艺,推出一批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茶文化的繁荣。正是鉴于当代茶艺的蓬勃发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中华民族正加快复兴,中国茶文化正迎来繁荣的黄金时期。以茶艺、功夫茶的兴起为主要标志,中国茶文化魅力无穷,古老又充满青春活力,她将助力我们身心更健康、社会更文明、世界更美好!

作者简介

严利人

漳州科技学院特聘教授

闽南功夫茶研究会会长

注:内容来源茶周刊,作者严利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展茶艺之美 扬工夫之韵 “天池茶农杯”第五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圆满落幕!

展茶艺之美,扬工夫之韵。12月23日,由广东省潮汕经济文化联合会、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天池茶农杯”第五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总决赛在第28届深圳国际茶博会上隆重上演,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工夫茶茶韵盛宴,尽显工夫茶文化独特魅力。

出席嘉宾

蔡凡深圳市宝安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潮州指挥部指挥长

吴木棠广东省政协委员、广潮联会长、深圳润德集团董事局主席

杨文标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茶促会创会会长、华巨臣集团总裁

麦安之潮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冯琼珍深圳市南山区人大原副主任

崔艺峰深圳市南山区文体局原副局长

刘少群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

杨文明深圳茶促会会长、华巨臣集团副总裁

叶汉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永明广潮联常务副会长、茶文化工作委员执行主席

陈怀远中国台湾著名茶人、台湾茶文化协会名誉理事长

廖子芳中国国际茶艺会会长、香港茶道总会会长

陈佩兰澳门茶艺专业人员协会会长

赵美玲南洋印记茶事馆创办人、南洋工夫茶资深讲师

余文心泉州工夫茶传播人、香港心月茶事教室创办人

方得顺深圳茶促会副会长、茶阅世界总经理

马日龙深圳茶促会副会长、天池茶农(深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金权广潮联常务副会长、嘉鑫辉煌酒业董事长

黄耀文广潮联常务副会长、广兴源董事长

黄如杰广潮联常务副会长、炜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委

郑广洲广潮联常务副会长、正法影业董事长

卓炳华广潮联副会长、君正财税集团董事长

蓝泽敏广东省政协委员、潮州市单丛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李凌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华南大区经理

周伟明深圳市汕尾商会秘书长

郑惠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茶艺(汕头工夫茶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林晓虹国家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一级评茶技师

林秋君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单丛茶制茶技艺(文氏)-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吴小丽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特聘茶文化讲师

陈媛国家级茶艺师、评茶师,广潮联秘书长

肖巧璇国家一级评茶技师、茶叶审评培训师

甄惠香国家星级茶馆评审员、国家高级制茶师

詹冬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艺传承人

许丽洁广东省茶叶学会信息与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陈锌深圳市国际茶艺协会执行会长

林大弟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专委会副会长

陈锐敏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专委会副会长

文国伟单丛茶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茶产业凤凰单丛首批十大匠心茶人

蔡淳林深圳市产业园区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杨经纬深圳市潮汕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黄丽敏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执行秘书长

邱秀第二届工夫茶大赛金泡手

吴欢第三届工夫茶大赛金泡手

林爱萍深圳茶促会茶香舞专委会副会长、第四届工夫茶大赛特别奖获得者

马梓恒潮州工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马苑瑞天池茶农(深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以及其他商协会代表,专家老师等

嘉宾致辞

潮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麦安之首先致辞。他表示,本次大赛是推动工夫茶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大赛为世界各地的工夫茶爱好者搭建了沟通交流、切磋茶艺的桥梁,也为全球爱茶人士提供了认识工夫茶、了解工夫茶艺和茶文化的窗口,对进一步传承弘扬潮州工夫茶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潮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麦安之致辞

广东省潮汕经济文化联合会会长吴木棠表示,工夫茶历史悠久,是中国茶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华巨臣集团紧跟时代步伐,以茶产业为发展核心,打造了近千场行业品牌茶活动,茶博会已成为潮汕知名品牌。而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作为茶博会亮点活动之一,为茶艺师提供切磋茶艺、展示水平的舞台,营造了茶艺竞技的良好氛围。并希望大家以本届大赛为契机,对接茶行业资源,为弘扬工夫茶文化、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广东省潮汕经济文化联合会会长吴木棠致辞

深圳茶促会会长、华巨臣集团副总裁杨文明表示,工夫茶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是一门独特而精湛的技艺,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未来,华巨臣将一如既往地推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工夫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工夫茶,让工夫茶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深圳茶促会会长、华巨臣集团副总裁杨文明致辞

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潮汕茶文化专委会会长陈永明表示,工夫茶,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工夫茶在国内多个地方流行,并逐渐发展至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期待通过赛事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工夫茶文化,让工夫茶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潮汕茶文化专委会会长陈永明致辞

广潮联茶工作委员会暨广潮联茶庄揭牌仪式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工夫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以“天池茶农杯”第五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总决赛举办为契机,广潮联茶文化工作委员会和广潮联茶庄启动仪式借此隆重举办。众多从事茶产业相关的企业家一起见证并参与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吴木棠会长为广潮联茶文化工作委员会杨文标主席、陈永明执行主席颁发牌匾

授牌仪式

杨文明会长为天池茶农颁发冠名商牌匾

为了感谢长期投身于传播工夫茶文化的杰出人士,大赛特意为他们颁发了“年度国际工夫茶文化推广大使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为在全球范围内弘扬“工夫茶”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无尽努力。

吴木棠会长、杨文明会长为年度国际工夫茶文化推广大使颁发证书

颁发裁判聘书

为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本次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继续秉承往届赛事的优良传统,特邀海内外工夫茶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评茶竞赛的裁判员以及著名的茶文化专家等业界大咖组成豪华专家评审团,为本次比赛保驾护航。

杨文明会长为初赛仲裁及全体裁判颁发聘书


吴木棠会长为决赛仲裁长、仲裁颁发聘书


杨文明会长为决赛裁判长、裁判员颁发聘书

巅峰赛事

比赛开始前,中国台湾著名茶人、台湾茶文化协会名誉理事长陈怀远老师作为本次大赛仲裁长表示,他将与大家共同努力,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和顺利进行。并希望所有参赛者能够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工夫茶的美,体验到工夫茶的魅力。

中国台湾著名茶人、台湾茶文化协会名誉理事长陈怀远老师致辞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叶汉钟老师作为本次大赛裁判长表示,他将与本次大赛的裁判团一起,以专业的知识和严格的标准,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并希望所有参赛者能够借此平台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技艺,保持平稳发挥,赛出水平、赛出风采,勇夺冠军,共同传承和发扬工夫茶文化。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叶汉钟老师致辞

赛事纷呈

择茶烹水,指尖飞扬,茶香氤氲,余韵悠长。伴随优雅的古乐,茶艺师们端坐在精致的茶席前,神态自若,气质高雅。他们优雅地展示茶艺,诠释工夫茶的韵味。凭借对工夫茶的独特理解和丰富经验,他们巧妙地将传统与创新相融合,依托精湛的冲泡技艺,充分展现了工夫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荣耀时刻

评委们分别从作品的原创性,选手的礼仪素养、茶席布置、冲泡程序演示、茶汤质量、时间把控等方面,全方位考核参赛者的专业技能素养。经过数个小时的激烈角逐,环环考验,比赛结果终于出炉。最终林东丽获得冠军,王桐获得亚军,吴辉淑获得季军。李银丹获得最佳茶汤质量奖,江淑伶获得最佳工夫演绎奖,许小蓉获得最佳工夫茶席奖,朱丽敏获得最佳工夫主题奖,黄嘉茵获得最佳网络人气奖,张萌获得优秀奖。

裁判长叶汉钟老师为本次大赛进行总结发言

冠军

林东丽

裁判长叶汉钟老师,深圳茶促会茶香舞专委会副会长、第四届工夫茶大赛特别奖获得者林爱萍老师为冠军获得者林东丽颁奖

亚军

王桐

本次大赛仲裁长陈怀远老师为亚军获得者王桐颁奖

季军

吴辉淑

大赛冠名商——深圳茶促会副会长、天池茶农(深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日龙为季军获得者吴辉淑颁奖

深圳茶促会潮茶专委会会长陈永明,澳门茶艺专业人员协会会长陈佩兰为最佳茶汤质量奖获得者李银丹颁奖

南洋印记茶事馆创办人、南洋工夫茶资深讲师赵美玲,泉州工夫茶传播人、香港心月茶事教室创办人余文心为最佳工夫茶席奖获得者许小蓉颁奖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茶艺(汕头工夫茶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郑惠丰,中国国际茶艺会会长、香港茶道总会会长廖子芳为最佳工夫演绎奖获得者江淑伶颁奖

国家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一级评茶技师林晓虹,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单丛茶制茶技艺(文氏)-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林秋君为最佳工夫主题奖获得者朱丽敏颁奖

深圳茶促会副会长肖巧璇、副会长甄惠香为最佳网络人气奖获得者奖黄嘉茵颁奖

广东省茶叶学会信息与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许丽洁、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特聘茶文化讲师吴小丽为优秀奖获得者张萌颁奖

展茶艺之美扬工夫之韵

“天池茶农杯”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作为弘扬工夫茶文化的传统赛事,已连续举办五届,旨在通过比赛的方式,深挖海内外工夫冲泡茶高手,以精湛的传统冲泡技艺,激发传承创新深度融合,交流中国工夫茶,传承茶文化;赋能中国工夫茶,推动工夫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工夫茶爱好者、专业茶人切磋技艺、展示才华的专业平台;汇聚海内外工夫茶代表性传承人、国家评茶竞赛裁判员、著名茶文化专家等行业大咖的工夫茶人才聚集地,打造行业顶级品牌赛事,塑造业界风向标。

本届大赛继续秉承“传承”的理念,特别设置工夫茶传承金奖杯,在奖牌上刻印特别金奖获得者姓名,并传承给下一届特别金奖获得者,以预示工夫茶大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

至此,第五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完美落幕,但工夫茶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其承载的精神与文化意义永不落幕,让我们继续相约下一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

来源: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6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