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徽州茶文化大学论文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祁红茶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那些事(上)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我的安农校友兼老师丁以寿教授,看了拙作《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的祁门茶》(2023年8月3日发表于《徽茶》公众号)后,随即转发推送并打来电话,命我再写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徽茶事。师命难违,只得匆匆捉笔,草成小文,献与同好共欣赏、相与析。

回眸历史,公元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堪称国际博览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作为赛会主办国,极尽展现综合国力之能事,理念超前,设施先进,布展新颖,场面神奇,颇具开创性。中国高调参展,规模空前,赛品丰富,成果巨大,很具典型性。而中国参赛过程复杂曲折,困难重重,更具故事性。”⑴

尽管时光已经流逝了一百多年,而国人的“巴拿马赛会情结”却一直挥之不去。时至今日,国内众商家,仍以自己的产品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为殊荣,视巴拿马赛会获奖为莫大荣光。这是近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

当然,驰名中外,名满天下的祁门红茶也不能免俗,“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是必选的宣传祁红茶、宣传祁门县之广告词、推介语。有关祁门红茶在巴拿马赛会上获奖的故事更被演绎得跌宕曲折,扑朔迷离。

那么,祁门红茶究竟在巴拿马赛会上获得了什么奖?获奖的经过又是怎样?是哪些机构和个人选送的出品获奖?这些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笔者认真查阅相关史料,进行实地考察,作了细心考证。下面,就让我们宕开那尘封己久的历史画卷,翻检那已沉睡百多年的故纸,来重述这段真实的获奖故事,去领略祁红茶当年的风采。

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航及人类发现太平洋400周年,1912年2月,美国塔夫脱总统宣布,将于公元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而此时,在太平洋彼岸的东方,一个两千余年封建君主制度刚刚终结,新的共和制政体国家——中华民国刚刚诞生。

为鼓动中华民国参赛,美国政府相继派出人员来华游说。首先来华的是美国太平洋沿岸各商埠总商会特使与巴拿马太平洋赛会特使罗伯特·大来。在南京,他拜访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转达美国政府的邀请,商议中国派遣商会代表访美事宜。

民国2年(1913),大来再次来华,继续游说和鼓动。5月2日,美国政府正式承认北洋政府和大总统袁世凯,成为西方列强中最早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这使得北洋政府和袁世凯总统大喜过望,成了中国决定参赛的催化剂。北洋政府随即决定应邀赴会,指定工商部负责筹备参会事宜,并成立直隶于工商总长的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承担筹备赴美赛会的一切具体事务。

5月24日,大总统袁世凯任命原南洋劝业会坐办陈琪为赴美赛会监督并兼任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局长。

北洋政府工商部为此通电各省都督、民政长:

民国四年,美国巴拿马运河开通纪念博览会。上年,曾准美政府通告,本部当派陈君锦涛前赴巴拿马择定地址。现奉大总统简任前南洋劝业会总办陈琪为赴美赛会监督,兼充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局长,于六月二十八日在西长安街设立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所有关于巴拿马赛会一切事宜,均由该局办理。特此电闻,希赐接洽,并祈转该管官厅团体,嗣后即行按照该局所订章程、办法,切实筹备,实纫公谊。⑵

陈琪(1878—1925),字兰薰,浙江省青田县人。早年毕业于我国最初之军事学府——江南陆师学堂,因才气出众,深得张之洞、刘坤一、端方、张人骏等晚清名公巨卿的赏识和重用。1901年赴日本考察军事却结缘博览会事业,终身奉献于近代中国的博览会事业。先后以南洋劝业会坐办和中国筹办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局长兼赴美赛会监督处监督身份,成功组织、参与了南洋劝业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他的不朽业绩赢得学界的高度评价,被尊为“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之第一人”。

图/陈琪像

“中国物产,向以丝茶为出口大宗。中国筹备出品赴赛,亟应多多输出土产,从此扩张海外销路,以抵制欧货之输入,此为吾人最须注意之点。”“此次筹备出品赴赛,即为我国挽回利权之一大好机会,倘能征集全国之土产运送美国会场,必有无数之品物足以供外人之需要,而外人一一得而见之,为我之销场。即论丝茶,亦因此比赛,研究改良,以图出口额之恢复。”⑶司法总长伍廷芳在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开局仪式上的演说开宗明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抵御外货入侵,彰显国货优势,图谋中国自身发展,成为当时朝野各方及赛会筹办者之共识。

图片来源/陈琪主编:《中国参与巴那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1916年

为尽可能多的征集全国优秀出品,事务局通令各省成立出品协会,各市成立物产会协助筹备。还相继编印下发了《巴拿马赛会中国出品总则》《巴拿马赛会中国出品人须知》《筹备巴拿马赛会展览会出品审查规则》等,指导各地有序开展筹备工作。

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为此次世博会参赛出品的组织和征集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基础。许多省份在征集参赛出品时,基本上就按照南洋劝业会获奖名册按图索骥,凡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奖的商家,一律敦请提供出品赴美参赛。

事务局还选择出品门类中几个大宗产品,由事务局牵头召开征求意见会,请各主管衙门提出改良出品之意见建议,以提高征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农产品门类中,丝茶为必选。

下面就是当年专题研究茶叶出品的会议纪要:

本局因茶叶出品亦为我国此次赴赛一大宗,近来印度、锡兰、日本茶盛行欧美,以至华茶有江河日下之势,亟应设法改良,以投外人之嗜好,而扩固有之利权。特于九月一日午后二时,在局内特开茶叶出品讨论会,研究调查方法及包装办法。略纪如左:

甲,调查时应注意事项

(一)我国制茶,向由妇女用手足摩擦,致蒙外人不洁之诮。此次赴赛须调查其出品,勿须改用他法制造。此应注意者一;

(二)我国茶商资本充足者本不一而足,此次赴赛须请大资本家出品,并须指导其对于海外贸易之方法。此应注意者二;

(三)前次南洋开劝业会,有南洋群岛侨商制茶机器出品,此项机器所值仅二千余元,制茶甚佳,此次赴赛应先招募侨商回国,集合各茶商,改用机器制茶。此应注意者三;

(四)羊楼峒制茶往往于蒸茶时不待水干即行销售于市,或以伪混合致失茶之真味,此次赴赛务须征集干洁出品。此应注意者四;

乙,制茶时须参考事项

(一)机器制茶须参考日本及华侨之制法;

(二)手工制茶须参考日本以木板代人之手足擦磨及云南普茸茶之制法。按云南普茸茶制法系雇未及笄之女子入山,用手采茶叶。釆回时亦用手擦磨洁制成茶。

丙,茶之包装方法

茶之包装,我国商人向不讲求。如前赴圣路易赛会所用粗呆木箱,外观殊属不雅,且有用纸包者,外人多蔑视之。此次赴赛,所有茶之出品,亟应改良包装。查日本用圆洋铁管装茶。印度用方洋铁管装茶,内又置有圆筒密盖,不使茶之香味散发,其法甚好。现在广东、安徽等省改用方漆盒或玻璃瓶装茶,尚有可采。兹拟由泰丰公司制成立方式扁盒装茶,分半磅一盒、一磅一盒、二磅一盒余,用大箱运到美时,随卖随装。⑷

筹备巴拿马事务局还就相关出品,分别致函有关产区的商会、同业公会,提出相应指导意见。下面的这份公函就专指茶业。

筹备巴拿马事务局公函

三年函字八十四号中华民国三年二月四日到

迳启者,此次筹备赴美赛会,原为恢复国产名誉,扩张海外贸易之要图,征集出品自应将国中固有之产物力求改良,以资比赛。查红绿各色茶叶,为我国特产,往年运销海外,获利甚丰。徒以俎于习惯,未尽改良,反让他国后起,攘我利权,以致茶业凋零,可为浩叹。当此赴赛之际,凡属产茶地方,正宜趁此机会,亟图振兴。复查我国茶质究比日本、印度诸国为佳,美洲各国乐于购买。只因制法与装饰等事不如日印,致不合彼邦之嗜好。

本局对于茶叶出品一项,叠经邀请海内专家开会讨论,所有讨论结果及调查改良报告等书,陆续登入通告,以资各地参考。兹为征集出品起见,特再函达贵会。务于接到此函之日,即为设法转行通告各茶商,从宽预备出品或合同出品。俾得特别装饰,藉资广告,致其制法务求精良,装法须用方式双盖洋铁点锡等瓶,重量分半磅、一磅、两磅、五磅、十磅,装入封固,以便装箱。或用各种定制陶瓷、瓷器为瓶贮之,以期投其所好,上为一举两善之道。至各茶商如有志愿赴赛自备川资,前往会场实地考究者,尤望贵会极力提倡,一俟本局订定出品人赴赛规程,再行备函发阅,相应函达,即祈祷查照为荷。⑸

1913年12月12日,筹备巴拿马事务局专门邀请教育、农林、财政、交通等4家主管衙署集议征集出品工作。农林部特派技正谢恩隆⑹,佥事章祖纯等与会。这次会议商议决定:

征集物品之后开会展览,为赛会应有之手续,本局原拟联合展览会规则,将全国区为四处,其地点为天津、汉口、上海、广州,由各省就近附送。该四处联合开会展览,旋因各该省多有自愿在本省区域开会者,有因出品较少不开会展览者,故除广西、黑龙江两省物品附入江苏在上海小南门江苏出品协会开会展览外,其余各大省均在本省省城或繁盛商埠定期陈列展览。⑺

在筹备巴拿马事务局的统一调度和协调下,直隶(今河北省)、江苏、安徽、山东、浙江、四川等省出品协会分别于1914年6、7月间,举办筹备巴拿马赛会出品展览会,各自先行展览比赛。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安徽省出品协会展览会于1914年6月20日开展。江苏省展览会于6月1日在上海陆家滨启幕。

各省会期长短不一。

“1914年7月,筹办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移驻上海。移局驻沪后,适值江苏出品展览会举办。陈琪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逐日亲赴会场,会同各员认真甄择、严定去取’。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赛会事务局在赛品包装上‘实与有力’,‘迭次邀集协会人员在本局开会集议,特别装饰及妥慎包装办法’。上海茶叶会馆、安徽茶叶协会在征集游美茶叶出品过程中,各商极为踊跃。筹办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多方指导改良方法,并嘱造具中英文说明书,以便抵美后代为广送。”⑻

1914年6月16日,北洋政府农商部组建出品审查团,“审查团分三路前往:北路赴直隶、山东、奉天、吉林;中路赴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南路赴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出品不多的边远省份,并入附近省份,或由该省就近派员审查。”⑼

根据《筹备巴拿马赛会展览会出品审查规则》的规定,审查员对各地筹备巴拿马赛会展览会出品,进行认真审查、检选上报,并由农商部分别给奖。

在1936年6月由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刊印的《祁门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中,载有一张祁门红茶获农商部奖凭的影印图片(见下图)。文曰:

农商部奖凭

第壹仟零叁拾伍号

出品地安徽省祁门县南乡程村碣,出品者仙茗,品名红茶,春馨茶庄。前项备赴美国巴拿马赛会展览会出品,业经本部审查评定,给予一等奖凭,以示鼓励。此证。

农商总长周自齐

中华民国四年十月三十日发给

图片来源/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祁门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43页

此书是在介绍祁门茶业自治组织时引出该奖凭,文称:“组织历史最久者,当推祁门县茶业同业公会。该会创立于前清光绪二十四年,原名茶业公所,至民国二十一年始改今名。该会设于祁门县城内,民国二十三年之会员数目,计有一百九十八名,以茶号为单位,红青茶号均已在内……该会之职务仅在对外代表茶商交涉问题,转达上海商情,调解同业争执等事,至茶业本身之应加兴革事项,则从不顾及,抑且无力举办。每年只于茶季前召开会议一次,并翻印农商部奖凭,发给各茶号。”⑽

在该农商部奖凭的左边印有两行说明文字:“原系农商部发给祁门茶业公所一等奖凭,今由本公会遵式翻印,发给商号,以杜假冒。”

(该奖凭在翻印时出现明显错误,正确的行文应该是“出品者:春馨茶庄;品名:仙茗 红茶。”)

郑建新、倪群编写的《祁红史话》一书中,也收有一帧祁门高塘同人豫茶庄所获“农商部奖凭”的影印件(见下图)。与程村碣春馨茶庄“农商部奖凭”相比较,除奖凭上方双旗图案不同外,其奖凭编号、发文日期、行文版式等几无区别。

图片来源/郑建新、倪群:《祁红史话》,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6页

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时,还发现了茶业之外类似的农商部奖凭记载。

曾经在祁门工作多年的雷维新先生,著有《徽州痴人随感录》一书。在《贫承祖业欣欣否》一节,记述了他对徽州万安罗盘传人的采访,其中写有这样一段话:“吴水森至今还保留着民国四年由农商总长周自齐署名的‘农商部奖凭’,凭文曰‘兹项备赴美国巴拿马赛会展览会出品业经本部审查评定给予二等奖凭以示鼓励,此证。’”⑾此奖凭行文格式与上述祁红茶奖凭相同。

《我与故宫五十年》中也有一段对漆器奖凭的描述:“又提过一个‘描金红漆八瓣盒’,是在民国以后买进去的,上面还贴着制作商号所得的奖凭缩印本,这个奖凭的话,是:‘农商部奖凭,第壹叁贰号。出品地:直隶省。出品者:隆和。品名:漆器。前项备赴美国巴拿马赛会展览出品,业经本部审查评定,给予四等奖凭,以示鼓励。此证。农商部部长周自齐。中华民国四年七月三十日发给。’”⑿

以农商总长周自齐名义颁发的“农商部奖凭”在民间应该还有不少。

那么,这些“农商部奖凭”颁发的是到底是个什么奖呢?

1914年4月30日,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对外发布了《筹备巴拿马赛会展览会出品审查规则》。其中规定:“审查员对于出品之优劣,须以评点分别之;九十点以上为最优等,八十点以上为优等,七十点以上为中等,五十点以上为及格。”“得最优等者奖给奖章,得优等者奖给金牌,得中等者奖给银牌,及格者奖给铜牌。”“审查员审查告竣后,须分别列表,拟定等第,封呈农商总长核定,发表给奖。”“各审查员竣事后,须会同编造各种统计,呈由农商总长核定,刊登政府公报。”⒀

翻开民国4年(1915)的《政府公报》,从1201期开始,分期连续刊载了《农商部咨送四川广东云南巡按使赴美赛会出品应得奖凭咨送转发文第1797号(附清单)》《农商部咨送直隶等省按使赴美赛会出品应得奖凭咨送转发文第1798号(附清单)》。这就是经农商部核定后,以农商总长名义下发各地筹备巴拿马赛会出品展览会的奖励名单。

包含有直隶、安徽、江苏(含上海)、湖北等省的第1798号咨文是这样写的:

农商部咨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广西巡按使赴美赛品应得奖凭咨送转发文(第一七九八号)附清单

为咨行事。案查筹备赴美巴拿马博览会赛品,曾由各省办理出品协会当经本部派员分途审查在案,兹由本部汇集各该员审查报告,详加覆核,分别等第,给予奖凭,以示鼓励。计贵省所有出品应得奖凭共若干张,相应连同清单咨送贵巡按使查照转发,并希见复可也。此咨。

农商总长 周自齐

中华民国四年七月三十日

图片来源:中华民国《政府公报》1915年第1202期

在安徽省的奖凭清单里,头等奖全省有两名,由祁门茶叶公所的红茶和休宁胡开文的各种墨分享。

安徽各地选送的多款茶叶分获其他等别奖凭。(见下图)

图片来源:中华民国《政府公报》1915年第1214、1216期

(题外话:上引的《政府公报》中,发现祁门胡叙生的磁土和祁门胡元龙的磁土分获安徽省二、三等奖凭(图中蓝线标注))

上海、汉口是当年徽茶的主要集散地,也是祁门红茶外销的重要口岸,数十家洋庄茶中间商——茶栈就开设在上海和汉口。在江苏省(注:当时上海隶属江苏省,直止1927年成立上海特别市)和湖北省的奖凭清单里我们发现众多的茶叶获奖,由于早年的茶名没有现在这么规范,在清单中不乏有产于安徽,产于祁门的红绿名茶(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到,直接标有祁门产地名,上海忠信昌选送的祁门茶获江苏省筹备赴美博览会赛品头等奖凭,汉口祥和选送的祁茶获湖北省三等奖凭。

图片来源:中华民国《政府公报》1915年第1204、1234期

在安徽省及直隶省的奖凭清单里,笔者还找到了休宁吴鲁衡日规罗针获二等奖及隆和漆器获四等奖的记载(见下图),也进一步印证了前文有关“农商部奖凭”来源的判断。

图片来源:中华民国《政府公报》1915年第1203、1214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陆续发现的“农商部奖凭”,实际上是经农商部审核批准,颁发给以省为单位举办筹备赴美博览会出品展览会展品的获奖证书。这次各地获奖的展品是我国赴巴拿马博览会参赛出品的主要来源。

祁门茶业公所选送的祁门红茶,在安徽省出品展览会获农商部头等奖凭,并未注明是由哪家茶庄(茶号)生产,它荣获是团体奖,是整个祁门茶区集体的荣誉。也就是说,只要是原产于祁门的红茶(或者是祁门茶业公所的成员茶号),均可共享该项荣誉,并有获取茶业公所翻印农商部奖凭作为宣传品的权利。

这样一来,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发现的祁门红茶农商部奖凭编号都为相同的第1035号,如春馨、同人豫……。至于奖凭上方之双旗图案是五色旗,还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坊间一直有所疑问和争议,就可以解释为祁门茶业公所翻印农商部奖凭的时间不同(注:1928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五色旗结束作为国旗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到此为止,一些困扰多年的问题都能够说得通了。(待续)

【注释】

⑴ 王勇则:《图说1915巴拿马赛会》,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7月,第1页。

⑵ 赵宁渌:《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第1卷(1912—1928),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第896页。

⑶ 同上。第897页。

⑷ 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编辑:《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通告第二期》,1913年11月,第36、37页。

⑸ 张一婧、俞菊美:《1915年中国参加巴拿马赛会史料选编》《云南档案》,2013年第11期,第21-22页。

⑹ 谢恩隆,字孟博。广东番禺人。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肄业。历任民国政府农商部技正及秘书、农商部技监、安徽省教育厅科长等。1915年4、5月间,谢恩隆偕农商部佥事陆溁来祁门茶区调查,初步选定祁门平里创办农商部模范种茶场,并合撰《调查祁浮建红茶报告书》,在农商部主办的《农商公报》上连载。这份调查报告详细记述了祁浮建红茶的沿革、产地、栽培、制造、成本、捐税、茶号等情况,是早期研究祁门红茶的一份经典论文。

⑺ 陈琪著;陈渔光,苏克勤,陈泓主编;《陈琪文集 中国近代早期博览会之父》,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90、191页。

⑻ 王勇则:《图说1915巴拿马赛会》,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7月,第74、75页。

⑼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正中书局 1982年版,第955页。

⑽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祁门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36年,第43页。

⑾ 雷维新:《徽州痴人随感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41页。

⑿ 那志良著:《我与故宫五十年》,黄山书社2008年,第19页。

⒀《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 第一卷 》(1912—1928下)第908、909页。

来源:徽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1851年伦敦世博会——拉开围剿中国茶叶的大幕

作者简介:

李方顺

资深翻译,贵州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翻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茶文化”刊物特约撰稿学者。


1851年伦敦世博会


1851年,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其工业革命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其掠夺全球资源和财富创造的工业成果,英国在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1851年,随着最后一批12838株茶苗运抵印度大吉岭,总共2万多中国茶树种被偷运到了印度,至此,史上最大商业间谍罗伯特•福琼完成了他潜入中国腹地侦盗中国茶种的使命,得意地站在了喜马拉雅山麓的英属印度殖民地茶园里,指点茶山,展望着大英帝国宏伟茶业的发展蓝图。1851年,福琼将潜入中国徽州侦盗中国茶叶时弄到的茶叶染色添加物悄然寄回伦敦,在第一次世博会上向全世界展示,并将部分样品提交给伦敦药剂师协会的药剂师进行化验分析,并撰写论文在“大英化学协会”宣读和出版。于是,英国以“毒茶”之名拉开了围剿中国茶叶的大幕,一场以茶叶为核心的史上最大贸易大战在全球悄然展开!



要不是看到史上最大商业间谍罗伯特•福琼亲笔写的英文游记,谁会想到170年前的英国竟然谋划了如此惊心动魄,却令大清帝国浑然不知的贸易大战。


请看福琼在他《Journey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游记中的两段英文:


I procured samples of these ingredients from the Chinamen in the factory, in order that there might
be no mistake as to what they really were. These were sent home to the Great Exhibition last year,
and a portion of them submitted to Mr. Warrington, of Apothecaries' Hall, whose investigations in connexion with this subject are well known. In a paper read by him before the Chemical Society, and pub-lished in its ' Memoirs and Proceedings,' he says, —"


我从中国茶厂弄到了这些染色原料样品,搞到这些样品是为了明确无误地弄清楚这些染料到底是什么东西。我把这些样品于去年(1851年)寄回伦敦并提交给了“万国工业博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并将部分样品提交给了“药剂师协会(Apothecaries' Hall)”的沃灵顿先生(Mr. Warrington),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声名卓著。他在皇家化学学会宣读了他撰写的论文,并在其公开出版的“研究报告及论文集”中写道:


Mr. Fortune has forwarded from the north of China, for the Industrial Exhibition, specimens ofthese materials (tea dyes), which, from their appearance, there can be no hesitation in stating are fibrous gypsum (calcined), turmeric root, and Prussian blue ;the latter of a bright pale tint, most likely from admixture with alumina or porcelain-clay, which admixture may account for the alumina and silica found as stated in my previous paper, and the presence of which was then attributed possibly to the employment of kaolin or agalmatolite.”


“福琼先生从中国北方向“工业博览会”所提交的材料(茶叶染料)样品,从外观上看,毫无疑问,属于纤维石膏(煅石膏)、姜黄根,以及普鲁士蓝。后者呈浅色,鲜艳夺目,很可能混杂有矾土或瓷泥,这样的混合物,正如我所发现并在早前的论文中所论述的那样,会生成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因为其中使用了高岭土或滑石原料。”


当时,由于分析化学和显微镜检测的出现,食品掺假得以检测,并能很快确定掺假使用的材料,英国人当时吃的面包、牛奶、奶酪和茶叶都查出了严重的掺假问题。1851年到1855年,英国著名的《柳叶刀杂志》刊载一系列的调查和科学研究文章,引起了英国议会的大讨论。代表英国食品制造业的英国议会会员们对科学界和坊间谴责的食品掺假行为极力辩驳,坚持认为食品掺假没有什么危害,掺假的食品都是来自英国本土以外,并把大辩论的焦点集中在茶叶、香料和药材的掺假问题上,尤其是茶叶掺假,被推上了这场大辩论的风口浪尖。



英国人强调说,茶叶掺假并非自19世纪开始,而是从17世纪茶叶开始输入英国时就已经存在,因为茶叶当时输入英国时价格昂贵,更容产生掺假谋利的行为。茶叶掺假者或许是中国茶叶生产商,或许是英国批发商和零售商,并列出了当时最为普遍的4种掺假茶叶:


1、真实假茶(毒茶),即茶末—有的或使用别的树叶,掺沙土混合,通过类似淀粉的东西粘合成小颗粒状,然后染色制成红珠茶或绿珠茶。有的“毒茶”是用茶末加沙土或茶渣,使用诸如稻米类的胶状物质进行粘合而制成所需大小的颗粒状,最后适当染色处理,制成红茶或绿茶。


2、混充再利用假茶:这类假茶通常使用陈茶,加上山楂果树和黑刺李植物树叶,再加上废弃茶叶混杂在一起,通过再次揉捻、染色和烘干制成。


3、化学染色茶叶,尤其是绿茶,通常是采用化学方法染色制成。1844年,英国药剂学家罗伯特•沃灵顿首次将大量的绿茶样品用来进行了化学分析和显微镜测试,并向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提交检测报告称:“从一系列的检测看出,所有进口的绿茶都是经过普鲁士蓝或硫酸石灰,或石膏粉等上色或染色制成,有的是使用黄色或橙黄色植物染料染色制成。”


4、再烘干假茶,通常是简单地把陈茶再次烘干后转售再卖。


如此,英国堂而皇之地坐实了他们喝了百余年的中国茶叶为“毒茶”之说。


实际上,根据记载,英国人自己很早就有制造假茶的活动。早在1818年的3-7月份,伦敦就发现11宗茶叶造假案。最为典型的是一位食品杂货店商,他在伦敦戈德斯通(Goldstone St.)的房屋设施里制造假茶。他低价雇人从伦敦市区的树篱采摘黑白刺叶来制假红茶和假绿茶。适合制作“红茶”的树叶投放到铁锅里煮、烘烤,然后进行干燥处理,再用手进行揉搓而制成卷曲形状,用洋苏木紫红色染料将假茶叶染色,这样就制成了“红茶”。而“绿茶”则是采用铜板锅紧压加工和干燥处理,然后添加荷兰黄绿色及有毒铜绿染料进行染色处理,使假茶看起来绿色绽放。最后将假茶和真茶混合在一起,高价出售谋利。最终这位名叫帕尔默(Palmer)食品杂货店老板被判刑并处罚金840英镑。



“纯正”印度、锡兰茶:19世纪英国篡写的另一部世界茶史
自1851年福琼把中国茶种偷运到印度开始种植后,英国迅速在印度阿萨姆和大吉岭创建茶叶公司,建立大型茶叶种植基地,并将印度茶叶标榜为“纯正茶叶”大肆吹捧,同时把中国茶叶冠以“毒茶”的污名予以围剿,逐步逐出英国市场,并称中国茶叶是外国势力对英国的阴险入侵。

由此,英国展开了一场把茶叶转化为智力殖民和英属印度农业的“纯正”化运动,公然宣称19世纪是英国开始书写茶叶历史的世纪,在强调茶饮为“英国价值”的象征的同时,也篡写历史,把茶叶的原产地改写成英国,茶园殖民地指南还规定了制茶的工艺。


接下来,英属印度和锡兰殖民地被认为是“英国”茶园地,茶的种植和生产被认为符合“英式”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要求,所生产的茶叶也打上了“English”标签。1882年,一位名叫塞缪尔•贝尔登(Samuel Baildon)的英国人非常滑稽地说中国茶树实际上是属于“已经退化了的纯正茶种标本”,且称印度茶叶为纯正茶云云。


贝尔登还声称,因为中国不具备好茶生长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因此不得不造假。相比之下,所有印度茶叶“可以绝对保证纯正”云云。


其实,贝尔登之流的荒谬之言根本不值一驳。如果真如其所说,为何英国还要密派福琼冒着生命危险潜入中国腹地侦盗中国茶种呢?而福琼作为一名杰出的植物学家,为何只字不提印度纯正茶树种呢?!


显然,犹如司马昭之心,贝尔登之流的险恶之意不证自明。


在鼓吹纯正印度茶的同时,更对中国茶人极尽诽谤之能事。“中国茶农傍晚一边抽吸大烟枪,一边把他们茶园种植的茶叶装上船,然后长途运输贩卖,既不在乎质量,也不在乎利润。”


如此这般一边贬损中国茶叶,一边吹捧印度茶叶的伎俩,在19世纪晚期的英国纷纷登台表演。1883年,一位名叫Gordon Stables的博士公然地说:“毫无疑问,印度茶叶在国外毫无造假行为,而中国茶叶造假之技艺简直到了科学的程度。”这位英国博士更文绉绉地称:“如若确保英国饮茶大众道德之雅健,则须确保茶品物理特性之纯正”。同时鼓吹说,印度茶叶“是未来之茶。”并号召大家加入英国殖民地种植主,成为英国饮茶人,参与本土茶叶种植和茶叶消费活动。印度茶叶种植园主则对英国人说:“We are all one—one sovereignty, one queen or empress. Our interests are identical”(我们同为一体,同一主权,同一女王或皇后,我们拥有一致的利益)


教科书灌输英式“爱国茶”思想1872年,英国一位名叫爱德华•摩尼(Edward Money)的中校军官出了一本教科书,向英国大众信誓旦旦地保证说:“印度有足够的土地生长英国及所有其殖民地所需的茶叶。”可见当年英国人的勃勃雄心。到1873年,印度的茶园面积发展到75,000公顷,生产茶叶1500万磅;到1888年,达到8600万磅。至此,英国以印度茶叶取代中国茶叶而把控全球茶叶市场的格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1880年代,英国出版了林林总总的教科书向英国大众灌输英式“爱国茶”思想,宣传印度茶叶,详细描述了茶叶的种植、好茶的冲泡方法,以及干茶和冲泡后看起来的状态等。相反,这些教科书大肆渲染华茶为假茶叶的氛围,如克劳德•鲍尔得(Claud Bald)在其《印度茶叶:文化与制造》(Indian Tea: Its Culture and Manufacture)一书中发表谬论称:“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其粗制茶叶不可能保持绿色,所以他们要施用技巧,往茶里添加染色的东西。”他同时宣称:“the general feeling of planters in India seems to be distinctly opposed to artificial colouring of any kind as being undesirable; the finished greens are made only for certain markets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natural greens are not accepted”(印度茶园种植主们给人普遍的感觉是他们似乎明确反对任何不良的染色,而染色的绿茶只为不接受天然绿茶的特定市场(美国)而制作。”


这位鲍尔得先生真是不打自招,露出了狐狸尾巴:其实英属印度殖民地也生产染色的绿茶,不过他们自己不喝,而是销往北美市场,给美国人喝。由此可见英国人的双重价值观和做人不实诚的虚伪德行。


当时英国的教科书把分析化学方法宣传到了茶叶消费者的家里,目的是让消费者自己对茶叶进行判定。其次是打破人们对茶叶的神秘感,使茶叶的种植过程公开化。教科书清楚地阐述了茶叶生产的“科学化”体系,证明其现代化和英国化的种茶和制茶活动,由此证明印度茶业的科学化,以及印度茶叶的纯正性,强化了其英国商品的正统性。


甚至,英国人更是把茶叶造假问题上升到确立和维护阶级价值和性别理想的高度,声称茶叶掺假已危及整个“美德”及行为体系。英语词典Cassell’s Dictionary (1877-1879)将饮茶作了女性美德体现和英国化的特别定义:“英国人,尤其是英国女性饮茶,已到了如此的程度,即做英国男人,就应吃牛肉,而作为英国女人,则应懂得喝茶。”如此这般,把反茶叶掺假说成是一场捍卫生活方式的纯正、正直和真实的斗争。这场令茶“英国化”的运动持续进行了一个多世纪,从实践和思想上奠定了茶为英国“本国”固有而非外国产品的基础。


1880年代,英国殖民地茶的地位得以确立,印度茶和锡兰茶被认为是无掺假和无污染的茶叶。因而,印度和锡兰茶叶被认为是具有卫生之脑的英国人的“爱国之饮”。 “华茶依然是用原始的手工方式掺假、种植和生产,而印度茶叶则全部运用科学方法,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设备生产,茶园资本化程度高,可批量生产。英属印度和锡兰茶叶系‘非手工制’,令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之心智因为知识而有了归属。”


在不断进行茶叶“去中国化”宣传的同时,英国也不断地以茶叶生产科学化的理念引导英国的饮茶大众,强调茶叶进口科学检测、预包装和茶业本身的“英国化。”


为此,英国于1881年在印度组织并成立了“印茶联合会(Indian Tea Association)”,总部设于伦敦和加尔各答,分会则遍设于全印产茶区域。该联合会设有“科学研究部(The Scientific Department)”和茶叶试验站(Tea Experimental Station)”,投入巨资用于研究最经济生产方法、改良栽培与制茶品质等基本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该会创设了“对外宣传局(Propaganda Campaign)”,专事对外宣传,尤其是大规模在美国烹饪学校,传授印度茶叶的饮用方法,并通过报章杂志和播音台向美国人灌输有关印度茶叶的常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伦敦还开展反华茶贸易(Anti China Tea Trade Campaign)的大规模宣传活动。英国这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以北美为例,如美国原本是饮用中国绿茶为主的国家,但受英国在美国大肆宣传印度和锡兰茶叶的影响,逐渐改喝红茶。


1897年,一位名叫David Crole 的英国人在其教科书中大肆美赞“英式”茶为英帝国开疆拓土丰功伟绩之体现,系大英帝国价值之代名词。把印度茶和锡兰茶称为“本国茶”,把华茶贬称为“外国茶”,并豪情满怀地展望说一定会赢得一场贸易大战的胜利!


“The displacement of this foreign tea ought only to be a mere question of time, and I really can see no reason why we should not confidently look forward to a time when we shall be exporting British-grown tea into China itself”


“取代中国茶这样的外国茶叶只是时间的问题,我真的没有任何理由不充满着信心地展望有朝一日,我们将把英国种植生产的茶叶出口到中国本土去。”


果如其人所料,时隔100余年后,代表英国的立顿茶叶终于出口到了中国本土。对此,度娘百科介绍说:“1992年,立顿进入了全球喝茶历史最悠久、饮茶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短短5年之后,立顿就在中国百家商城系列调查中获得茶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


凭借着一句英文广告词“Direct from tea garden to the tea pot”(从茶园直到茶壶),瞒天过海,不止是博得了世界饮茶者的芳心,更是赢得了拥有数千年喝茶历史的中国人们的信赖,国人似如久逢甘露,以欢呼雀跃的姿态拥抱着立顿的到来,溢美之词,可谓俯拾即是,请看:

“诞生于1890年的立顿,拥有纯正英国血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百年制茶工艺,风靡多个国家。奉行从“茶园到茶杯”的品牌理念……”


我们不禁要问:英国不产茶,何来“纯正英国血统”?

历史不会依原样重演,但会换个版本进行。“从茶园直到茶壶”、“拥有纯正英国血统”,这不正是英国人19世纪到20世纪初所宣传所用的语言吗?

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开始全面围剿华茶的这场史上最大的贸易大战,硝烟未散,我们在以包容、开放的博大胸怀拥抱世界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失去了记忆而忘记了历史!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1851年伦敦世博会——拉开围剿中国茶叶的大幕

1851年,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其工业革命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其掠夺全球资源和财富创造的工业成果,英国在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1851年,随着最后一批12838株茶苗运抵印度大吉岭,总共2万多中国茶树种被偷运到了印度,至此,史上最大商业间谍罗伯特?福琼完成了他潜入中国腹地侦盗中国茶种的使命,得意地站在了喜马拉雅山麓的英属印度殖民地茶园里,指点茶山,展望着大英帝国宏伟茶业的发展蓝图。1851年,福琼将潜入中国徽州侦盗中国茶叶时弄到的茶叶染色添加物悄然寄回伦敦,在第一次世博会上向全世界展示,并将部分样品提交给伦敦药剂师协会的药剂师进行化验分析,并撰写论文在“大英化学协会”宣读和出版。于是,英国以“毒茶”之名拉开了围剿中国茶叶的大幕,一场以茶叶为核心的史上最大贸易大战在全球悄然展开!

1851年伦敦世博会

要不是看到史上最大商业间谍罗伯特?福琼亲笔写的英文游记,谁会想到170年前的英国竟然谋划了如此惊心动魄,却令大清帝国浑然不知的贸易大战。

请看福琼在他《Journey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游记中的两段英文:

I procured samples of these ingredients from the Chinamen in the factory, in order that there might be no mistake as to what they really were. These were sent home to the Great Exhibition last year, and a portion of them submitted to Mr. Warrington, of Apothecaries' Hall, whose investigations in connexion with this subject are well known. In a paper read by him before the Chemical Society, and pub-lished in its ' Memoirs and Proceedings,' he says, —"

我从中国茶厂弄到了这些染色原料样品,搞到这些样品是为了明确无误地弄清楚这些染料到底是什么东西。我把这些样品于去年(1851年)寄回伦敦并提交给了“万国工业博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并将部分样品提交给了“药剂师协会(Apothecaries' Hall)”的沃灵顿先生(Mr. Warrington),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声名卓著。他在皇家化学学会宣读了他撰写的论文,并在其公开出版的“研究报告及论文集”中写道:

Mr. Fortune has forwarded from the north of China, for the Industrial Exhibition, specimens ofthese materials (tea dyes), which, from their appearance, there can be no hesitation in stating are fibrous gypsum (calcined), turmeric root, and Prussian blue ;the latter of a bright pale tint, most likely from admixture with alumina or porcelain-clay, which admixture may account for the alumina and silica found as stated in my previous paper, and the presence of which was then attributed possibly to the employment of kaolin or agalmatolite.”

“福琼先生从中国北方向“工业博览会”所提交的材料(茶叶染料)样品,从外观上看,毫无疑问,属于纤维石膏(煅石膏)、姜黄根,以及普鲁士蓝。后者呈浅色,鲜艳夺目,很可能混杂有矾土或瓷泥,这样的混合物,正如我所发现并在早前的论文中所论述的那样,会生成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因为其中使用了高岭土或滑石原料。”

当时,由于分析化学和显微镜检测的出现,食品掺假得以检测,并能很快确定掺假使用的材料,英国人当时吃的面包、牛奶、奶酪和茶叶都查出了严重的掺假问题。1851年到1855年,英国著名的《柳叶刀杂志》刊载一系列的调查和科学研究文章,引起了英国议会的大讨论。代表英国食品制造业的英国议会会员们对科学界和坊间谴责的食品掺假行为极力辩驳,坚持认为食品掺假没有什么危害,掺假的食品都是来自英国本土以外,并把大辩论的焦点集中在茶叶、香料和药材的掺假问题上,尤其是茶叶掺假,被推上了这场大辩论的风口浪尖。

英国人强调说,茶叶掺假并非自19世纪开始,而是从17世纪茶叶开始输入英国时就已经存在,因为茶叶当时输入英国时价格昂贵,更容产生掺假谋利的行为。茶叶掺假者或许是中国茶叶生产商,或许是英国批发商和零售商,并列出了当时最为普遍的4种掺假茶叶:

1、真实假茶(毒茶),即茶末—有的或使用别的树叶,掺沙土混合,通过类似淀粉的东西粘合成小颗粒状,然后染色制成红珠茶或绿珠茶。有的“毒茶”是用茶末加沙土或茶渣,使用诸如稻米类的胶状物质进行粘合而制成所需大小的颗粒状,最后适当染色处理,制成红茶或绿茶。

2、混充再利用假茶:这类假茶通常使用陈茶,加上山楂果树和黑刺李植物树叶,再加上废弃茶叶混杂在一起,通过再次揉捻、染色和烘干制成。

3、化学染色茶叶,尤其是绿茶,通常是采用化学方法染色制成。1844年,英国药剂学家罗伯特?沃灵顿首次将大量的绿茶样品用来进行了化学分析和显微镜测试,并向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提交检测报告称:“从一系列的检测看出,所有进口的绿茶都是经过普鲁士蓝或硫酸石灰,或石膏粉等上色或染色制成,有的是使用黄色或橙黄色植物染料染色制成。”

4、再烘干假茶,通常是简单地把陈茶再次烘干后转售再卖。

如此,英国堂而皇之地坐实了他们喝了百余年的中国茶叶为“毒茶”之说。

实际上,根据记载,英国人自己很早就有制造假茶的活动。早在1818年的3-7月份,伦敦就发现11宗茶叶造假案。最为典型的是一位食品杂货店商,他在伦敦戈德斯通(GoldstoneSt.)的房屋设施里制造假茶。他低价雇人从伦敦市区的树篱采摘黑白刺叶来制假红茶和假绿茶。适合制作“红茶”的树叶投放到铁锅里煮、烘烤,然后进行干燥处理,再用手进行揉搓而制成卷曲形状,用洋苏木紫红色染料将假茶叶染色,这样就制成了“红茶”。而“绿茶”则是采用铜板锅紧压加工和干燥处理,然后添加荷兰黄绿色及有毒铜绿染料进行染色处理,使假茶看起来绿色绽放。最后将假茶和真茶混合在一起,高价出售谋利。最终这位名叫帕尔默(Palmer)食品杂货店老板被判刑并处罚金840英镑。

“纯正”印度、锡兰茶:19世纪英国篡写的另一部世界茶史

自1851年福琼把中国茶种偷运到印度开始种植后,英国迅速在印度阿萨姆和大吉岭创建茶叶公司,建立大型茶叶种植基地,并将印度茶叶标榜为“纯正茶叶”大肆吹捧,同时把中国茶叶冠以“毒茶”的污名予以围剿,逐步逐出英国市场,并称中国茶叶是外国势力对英国的阴险入侵。

由此,英国展开了一场把茶叶转化为智力殖民和英属印度农业的“纯正”化运动,公然宣称19世纪是英国开始书写茶叶历史的世纪,在强调茶饮为“英国价值”的象征的同时,也篡写历史,把茶叶的原产地改写成英国,茶园殖民地指南还规定了制茶的工艺。

接下来,英属印度和锡兰殖民地被认为是“英国”茶园地,茶的种植和生产被认为符合“英式”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要求,所生产的茶叶也打上了“English”标签。1882年,一位名叫塞缪尔?贝尔登(SamuelBaildon)的英国人非常滑稽地说中国茶树实际上是属于“已经退化了的纯正茶种标本”,且称印度茶叶为纯正茶云云。

贝尔登还声称,因为中国不具备好茶生长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因此不得不造假。相比之下,所有印度茶叶“可以绝对保证纯正”云云。

其实,贝尔登之流的荒谬之言根本不值一驳。如果真如其所说,为何英国还要密派福琼冒着生命危险潜入中国腹地侦盗中国茶种呢?而福琼作为一名杰出的植物学家,为何只字不提印度纯正茶树种呢?!

显然,犹如司马昭之心,贝尔登之流的险恶之意不证自明。

在鼓吹纯正印度茶的同时,更对中国茶人极尽诽谤之能事。“中国茶农傍晚一边抽吸大烟枪,一边把他们茶园种植的茶叶装上船,然后长途运输贩卖,既不在乎质量,也不在乎利润。”

如此这般一边贬损中国茶叶,一边吹捧印度茶叶的伎俩,在19世纪晚期的英国纷纷登台表演。1883年,一位名叫Gordon Stables的博士公然地说:“毫无疑问,印度茶叶在国外毫无造假行为,而中国茶叶造假之技艺简直到了科学的程度。”这位英国博士更文绉绉地称:“如若确保英国饮茶大众道德之雅健,则须确保茶品物理特性之纯正”。同时鼓吹说,印度茶叶“是未来之茶。”并号召大家加入英国殖民地种植主,成为英国饮茶人,参与本土茶叶种植和茶叶消费活动。印度茶叶种植园主则对英国人说:“We are all one—one sovereignty, one queen or empress. Our interests are identical”(我们同为一体,同一主权,同一女王或皇后,我们拥有一致的利益)

教科书灌输英式“爱国茶”思想1872年,英国一位名叫爱德华?摩尼(Edward Money)的中校军官出了一本教科书,向英国大众信誓旦旦地保证说:“印度有足够的土地生长英国及所有其殖民地所需的茶叶。”可见当年英国人的勃勃雄心。到1873年,印度的茶园面积发展到75,000公顷,生产茶叶1500万磅;到1888年,达到8600万磅。至此,英国以印度茶叶取代中国茶叶而把控全球茶叶市场的格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1880年代,英国出版了林林总总的教科书向英国大众灌输英式“爱国茶”思想,宣传印度茶叶,详细描述了茶叶的种植、好茶的冲泡方法,以及干茶和冲泡后看起来的状态等。相反,这些教科书大肆渲染华茶为假茶叶的氛围,如克劳德?鲍尔得(Claud Bald)在其《印度茶叶:文化与制造》(Indian Tea: Its Culture and Manufacture)一书中发表谬论称:“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其粗制茶叶不可能保持绿色,所以他们要施用技巧,往茶里添加染色的东西。”他同时宣称:“the general feeling of planters in India seems to be distinctly opposed to artificial colouring of any kind as being undesirable; the finished greens are made only for certain markets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natural greens are not accepted”(印度茶园种植主们给人普遍的感觉是他们似乎明确反对任何不良的染色,而染色的绿茶只为不接受天然绿茶的特定市场(美国)而制作。”

这位鲍尔得先生真是不打自招,露出了狐狸尾巴:其实英属印度殖民地也生产染色的绿茶,不过他们自己不喝,而是销往北美市场,给美国人喝。由此可见英国人的双重价值观和做人不实诚的虚伪德行。

当时英国的教科书把分析化学方法宣传到了茶叶消费者的家里,目的是让消费者自己对茶叶进行判定。其次是打破人们对茶叶的神秘感,使茶叶的种植过程公开化。教科书清楚地阐述了茶叶生产的“科学化”体系,证明其现代化和英国化的种茶和制茶活动,由此证明印度茶业的科学化,以及印度茶叶的纯正性,强化了其英国商品的正统性。

甚至,英国人更是把茶叶造假问题上升到确立和维护阶级价值和性别理想的高度,声称茶叶掺假已危及整个“美德”及行为体系。英语词典Cassell’s Dictionary (1877-1879)将饮茶作了女性美德体现和英国化的特别定义:“英国人,尤其是英国女性饮茶,已到了如此的程度,即做英国男人,就应吃牛肉,而作为英国女人,则应懂得喝茶。”如此这般,把反茶叶掺假说成是一场捍卫生活方式的纯正、正直和真实的斗争。这场令茶“英国化”的运动持续进行了一个多世纪,从实践和思想上奠定了茶为英国“本国”固有而非外国产品的基础。

1880年代,英国殖民地茶的地位得以确立,印度茶和锡兰茶被认为是无掺假和无污染的茶叶。因而,印度和锡兰茶叶被认为是具有卫生之脑的英国人的“爱国之饮”。“华茶依然是用原始的手工方式掺假、种植和生产,而印度茶叶则全部运用科学方法,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设备生产,茶园资本化程度高,可批量生产。英属印度和锡兰茶叶系‘非手工制’,令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之心智因为知识而有了归属。”

在不断进行茶叶“去中国化”宣传的同时,英国也不断地以茶叶生产科学化的理念引导英国的饮茶大众,强调茶叶进口科学检测、预包装和茶业本身的“英国化。”

为此,英国于1881年在印度组织并成立了“印茶联合会(Indian Tea Association)”,总部设于伦敦和加尔各答,分会则遍设于全印产茶区域。该联合会设有“科学研究部(The Scientific Department)”和茶叶试验站(Tea Experimental Station)”,投入巨资用于研究最经济生产方法、改良栽培与制茶品质等基本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该会创设了“对外宣传局(Propaganda Campaign)”,专事对外宣传,尤其是大规模在美国烹饪学校,传授印度茶叶的饮用方法,并通过报章杂志和播音台向美国人灌输有关印度茶叶的常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伦敦还开展反华茶贸易(Anti China Tea Trade Campaign)的大规模宣传活动。英国这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以北美为例,如美国原本是饮用中国绿茶为主的国家,但受英国在美国大肆宣传印度和锡兰茶叶的影响,逐渐改喝红茶。

1897年,一位名叫David Crole 的英国人在其教科书中大肆美赞“英式”茶为英帝国开疆拓土丰功伟绩之体现,系大英帝国价值之代名词。把印度茶和锡兰茶称为“本国茶”,把华茶贬称为“外国茶”,并豪情满怀地展望说一定会赢得一场贸易大战的胜利!

“The displacement of this foreign tea ought only to be a mere question of time, and I really can see no reason why we should not confidently look forward to a time when we shall be exporting British-grown tea into China itself”

“取代中国茶这样的外国茶叶只是时间的问题,我真的没有任何理由不充满着信心地展望有朝一日,我们将把英国种植生产的茶叶出口到中国本土去。”

果如其人所料,时隔100余年后,代表英国的立顿茶叶终于出口到了中国本土。对此,度娘百科介绍说:“1992年,立顿进入了全球喝茶历史最悠久、饮茶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短短5年之后,立顿就在中国百家商城系列调查中获得茶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

凭借着一句英文广告词“Direct from tea garden to the tea pot”(从茶园直到茶壶),瞒天过海,不止是博得了世界饮茶者的芳心,更是赢得了拥有数千年喝茶历史的中国人们的信赖,国人似如久逢甘露,以欢呼雀跃的姿态拥抱着立顿的到来,溢美之词,可谓俯拾即是,请看:

“诞生于1890年的立顿,拥有纯正英国血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百年制茶工艺,风靡多个国家。奉行从“茶园到茶杯”的品牌理念……”

我们不禁要问:英国不产茶,何来“纯正英国血统”?

历史不会依原样重演,但会换个版本进行。“从茶园直到茶壶”、“拥有纯正英国血统”,这不正是英国人19世纪到20世纪初所宣传所用的语言吗?

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开始全面围剿华茶的这场史上最大的贸易大战,硝烟未散,我们在以包容、开放的博大胸怀拥抱世界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失去了记忆而忘记了历史!

作者简介

李方顺

资深翻译,贵州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翻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茶文化”刊物特约撰稿学者。

来源:坤冰观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