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单芽绿茶加工技术

找到约435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加工技术:优质黑茶渥堆工艺优化

黑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因其减肥、降血脂、调节肠胃等功能而广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制作黑茶(如青砖、茯砖等)采用的原料一般为一芽四五叶及以上成熟度较高的原料,外形比较粗大,其干茶外形和冲泡后叶底的美观度不佳,限制了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研究表明,鲜叶原料的成熟等级与其所制干茶的外形品质呈负相关,嫩度越高的原料越利于干茶外形的塑造。在传统黑茶加工中,所采用的成熟原料往往存在氟含量偏高而带来饮用安全问题,不利于黑茶的发展。

课题组曾对不同品种绿毛茶原料与黑茶品质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在将13个品种的绿毛茶原料进行渥堆发酵后发现,鄂茶10号所制黑茶干茶棕褐、汤色橙黄、陈香高长、滋味甜醇协调,综合品质优异。市面上流行的黑茶一般是以成熟度较高的原料加工制作,还未见以纯芽头为原料加工的黑茶。课题组首次以鄂茶10号的单芽为实验材料,采用三因素(湿坯含水量、渥堆温度和湿度)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法,进行黑茶渥堆工艺优化,旨在为优质黑茶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01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设备

2015年9月,晒青毛茶(鲜叶原料为鄂茶10号,单芽)购于湖北宣恩县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

加工设备:DHG-9246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和RXZ-328Z型人工气候箱(宁波江南仪器厂)。检测仪器:WSC-S型测色色差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AUY220型电子分析天平(Shimadzu,日本)、1260 Infinity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美国)和722N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

2、加工方法

试验设茶坯含水量(32%、35%和38%),渥堆温度(40 ℃、45 ℃和50 ℃)、渥堆湿度(70%、80%和90%)三因素三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处理组合见表1。首先将晒青绿茶原料混匀,然后每个处理取2.5 kg,采用喷洒方式,使茶坯含水量至设定数值;其次将充分吸收水分的茶坯放入茶筐,并在表面覆盖湿润纱布;最后将茶筐置于RXZ-328Z型人工气候箱进行渥堆发酵,每3 d进行1次解块翻堆,其中于第12 d前后扦样审评,以判断适宜的渥堆时长,最终确定单芽原料渥堆时长为13 d。茶叶渥堆结束进行烘干,初烘温度105 ℃,时间1 h。初烘叶摊凉回潮1 h后在95 ℃下复烘,至干茶含水量6%左右。

3、分析方法

参照GB/T 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单项审评满分为100,试验选用单芽试制黑茶,因此将外形分成外形形状和外形色泽单独加权,加权评分按照外形形状10%、外形色泽10%、汤色15%、香气25%、滋味30%、叶底10%计算品质总分。茶叶含水量测定采用120 ℃快速检测法。理化成分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茶多酚含量根据GB/T 8313—2018中的福林酚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根据GB/T 8314—2013中的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水浸出物含量根据GB/T 8305—2013中的减压抽滤法测定,儿茶素组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茶黄素、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检测采用有机试剂提取-系统分析法。干茶和茶汤色泽分析使用色差计法。

4、数据处理

数据结果表示为mean ± SD,实验重复三次。采用Excel和SPSS Statistics 20进行数据分析,并在p<0.05水平考虑显著性。

02

结果与分析

1、感官审评结果

各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如表2所示,外形色泽得分较高的为9号和5号,同为93分,渥堆发酵条件对单芽黑茶外形色泽得分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含水量>温度>湿度。研究采用的鄂茶10号单芽原料较为细嫩,所制干茶的外形紧细,形状美观,极差分析显示3个因素对外形形状得分的影响不显著。在汤色方面,6号处理汤色最佳(红明,93分),3号处理次之(红明,92.5分)。在香气方面,9号处理茶叶香气陈香较高(91分),之后为5号和8号处理。在滋味方面,8号处理的滋味尚甜醇(89.5),9号处理89分次之。在叶底方面,8号处理得分最高(92分),之后为5号处理(91.7分)和9号处理(91.5分)。

极差分析(表3)显示渥堆条件对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得分和总分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温度>含水量>湿度,得分最高的参数组合为A3B2C3,即茶坯含水量38%、渥堆温度45 ℃、渥堆湿度90%。

2、色差分析

各茶样干茶的色差参数和极差分析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不同正交组合条件对干茶L*值、a*值、b*值和b*/a*值的影响规律不尽相同。渥堆发酵条件对干茶L*值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含水量>温度>湿度,黑茶明亮度随茶坯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不同处理中,2号处理的L*值(亮度)最高(41.43±0.02),8号处理的最低(28.16±0.02)。对于干茶a*值,各因素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温度>湿度>含水量,随着茶坯含水量和温度的升高,干茶a*值降低。在9个处理中,a*值以1号处理最高(3.33±0.24),9号处理最低(-2.02±0.08)。同时可以看出,干茶b*值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其次是含水量和湿度。在不同处理中,b*值含量以2号处理最高(23.69±0.10),1号处理最低(17.79±0.20)。

结合审评数据(表2)可知,9个处理的干茶色泽均以红绿色泽为主,整体感官色泽表现为棕褐色,其中3号、5号及9号b*/a*值为负值,表示颜色偏绿,红色不显;其他处理b*/a*值为正值,其b*/a*值越小,红色色调占比越大。渥堆发酵条件对单芽黑茶干茶b*/a*值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湿度>含水量>温度,b*/a*值随着茶坯含水量的升高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升高而下降。这些结果显示单芽黑茶在渥堆发酵过程中保持茶坯的高含水量和适当降低温湿度,有利于干茶色泽品质的形成。

不同正交组合条件对鄂茶10号单芽黑茶茶汤的L*值、a*值和b*值影响如表4和表5所示。6号处理的茶汤L*值最高(45.37±0.05),5号处理L*值最低(40.73±0.03),L*值随着茶坯含水量和湿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含水量>温度>湿度。各因素对茶汤a*值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温度>含水量>湿度,在渥堆温度为45 ℃和茶坯较高含水量(38%)下所制黑茶的a*值较高。在不同处理中,4号处理a*值最高(9.37±0.04),6号处理最低(5.74)。茶汤b*值主要受茶坯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其次是温度和湿度。b*值随着茶坯含水量和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着湿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由表4可知,1、2、3、6号茶汤色泽以红绿色调为主,其余组以红黄色调为主。渥堆发酵条件对茶汤b*/a*值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含水量>湿度>温度。研究发现,对于单芽黑茶,在较高的茶坯含水量和湿度条件下渥堆发酵,茶汤色泽较为红明。

3、理化成分分析

不同正交组合条件对鄂茶10号单芽黑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如表6所示,极差处理如表7所示。茶多酚含量以2号处理最高(144.31±0.49 mg/g),9号处理最低(30.42±0.92 mg/g)。9号和5号处理因茶多酚含量较低,其滋味较为醇和(表2),其它组(1号、2号等)茶多酚含量较高的茶叶偏涩,并带有绿茶滋味。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元酚的混合物,其中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多酚类物质总量的70%~80%。

各处理对儿茶素组分含量的影响如表8所示,极差处理如表9所示。9号处理中儿茶素含量较低,这与茶多酚总量的结果相一致。研究表明,渥堆过程中的湿热作用会促进酚类物质(以儿茶素为主)生成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色素。茶黄素含量6号处理最高,达到0.78±0.01 mg/g,9号处理最低,仅为0.29±0.01 mg/g。茶红素含量2号处理最高,达到12.97±0.09 mg/g,5号处理最低,仅为5.58±0.34 mg/g。茶褐素含量则以5号处理最高(39.40±0.13 mg/g),2号处理最低(19.08±0.16 mg/g)。研究发现,茶褐素随着茶坯含水量的升高而升高,说明较高含水量的茶坯利于渥堆的充分进行。

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是形成黑茶滋味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在黑茶渥堆过程会因微生物作用、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含量大幅度降低,通过降低幅度可以判断渥堆的程度。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可溶性糖含量以7号处理最高(45.25±0.82 mg/g),9号处理最低(25.69±0.12 mg/g);游离氨基酸含量以1号处理最高(29.47±0.40 mg/g),9号处理最低(10.15±0.11 mg/g)。相应地水浸出物含量以1号处理最高,9号处理最低。

极差分析表明,茶多酚的变化受茶坯含水量的影响最大,而茶色素、可溶性糖等则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儿茶素组分受渥堆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如EGCG受湿度的影响最大,ECG和C主要受茶坯含水量的影响,而GC和EGC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讨论

在中国黑茶主要有普洱、茯砖、青砖、六堡茶等种类,不同黑茶的工艺存在差异,但渥堆工艺为黑茶工艺所共有的,且至关重要,制定适宜的渥堆工艺是提高黑茶品质的关键。渥堆是指以茶叶为基质,在湿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下发生一系列氧化、水解、聚合、次生代谢转化等反应,促进茶叶内含物质发生变化,形成黑茶特有品质。研究表明,黑茶渥堆时湿坯含水量、渥堆温度、湿度是决定渥堆好坏的关键因素。研究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渥堆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一般认为,黑茶渥堆应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进行。有研究表明当晒青毛茶原料加水量25%~35%,渥堆温度35~65 ℃,发酵室湿度70%~90%,利于普洱茶品质形成。试验同样发现较高的湿度环境促进了单芽黑茶品质的形成。在较高湿度下,茶多酚、可溶性糖等物质变化较大,渥堆发酵较为充分。值得注意的是,试验采用的是单芽原料,与传统粗老原料相比,茶叶经过洒水回软后,在渥堆过程中茶条之间更加紧密,密度大,更能保温保湿,这在赤壁青砖茶产区优质原料渥堆时已得到体现。不同的是粗老原料渥堆要求更高的温度(50~60 ℃)才能促进物质的转化,形成黑茶特有品质。而对于单芽原料渥堆,由于茶堆质地紧密,且叶质细嫩,不同部位渥堆进程较为一致,适度高温就能满足渥堆要求。

黑茶渥堆过程存在的湿热反应和微生物作用,会引起物质间发生剧烈变化,其风味物质的变化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和难点。研究表明,在黑茶的渥堆过程,主要以茶多酚为主体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一系列反应,生成茶色素、甲基化物质,并与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物质共同影响黑茶的品质。试验发现9号处理茶多酚含量最低,这可能是其滋味品质最佳的重要原因。茶多酚是形成黑茶品质的重要活性物质,在茶汤中呈苦涩味,有较强的刺激性,渥堆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降低有利于黑茶滋味品质的形成。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形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物质。茶黄素是茶汤“亮”的主要成分,茶红素是茶汤“红”的主要成分,茶褐素是茶汤“褐”的主要成分,由儿茶素氧化聚合形成的色素物质参与了黑茶色泽品质的形成。试验同样发现,在不同处理间,以茶多酚的差异变化最显著,并结合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色差等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因素对渥堆品质的影响。

试验首次采用鄂茶10号单芽原料加工黑茶,干茶外形紧细,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黑茶外形粗老的问题,丰富了黑茶产品。同时,由于茶树具有较强的聚氟特性,成熟度低的原料聚氟少,而成熟度高的原料往往累积氟较多。采用单芽原料加工的黑茶则避免了氟含量超标问题。结合工艺优化和生产实际,鄂茶10号单芽晒青绿毛茶渥堆适宜的条件为控制茶坯含水量35%~38%、渥堆温度45~50 ℃、环境湿度80%~90%。最佳工艺为茶坯含水量38%、渥堆温度45 ℃、环境湿度90 %。

作者简介:

李玉川

河南滑县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与品质调控。

倪德江

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与功能化学。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YFD1000401);湖北省水利厅科技项目(HBSLKJTG202001);云南省科技人才和平台计划计划项目(202005AF150075)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3年第1期文章《优质黑茶渥堆工艺优化》,页码:10-16,作者:李玉川,董晨*,陈玉琼,余志,陈学礼,黄申逵,陈省忠,倪德江*。

引用格式:李玉川, 董晨, 陈玉琼,等. 优质黑茶渥堆工艺优化[J]. 中国茶叶加工, 2023(1): 10-16.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滇红工夫茶的品质特征及加工技术

  滇红,云南红茶的统称,既包括云南生产的传统工夫红茶、红碎茶,也包括创新工夫红茶,是我国第一个以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的红茶,原产地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滇红作为我国出口创汇产品,享誉全球,香飘世界。1985年开始,滇红逐步从外销转为内销,从英国贵族尊称为“王子冠”的贵族饮品到国人熟知的大众消费品,消费者经历了不了解滇红茶到喜爱滇红茶。进入本世纪以来,名优红茶兴起,红茶旋风席卷大江南北,红茶产业蓬勃发展,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滇红与其他茶类产品一道作为健康饮品,走进千家万户。

  一、滇红的创制与发展

  19世纪,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红茶产业的崛起,动摇了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爆发,内地茶区生产凋敝,为了维持华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政府转移茶叶技术人员到西南大后方,开辟新的外销红茶基地,从而恢复出口创汇,支援抗日战争。

  1938年11月,中茶公司派专员郑鹤春、技师冯绍裘到达凤庆实地调研,冯绍裘以当地云南大叶种一芽二叶鲜叶原料制成红茶样品,其外形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中小叶种的红茶中前所未见,受到国内外茶叶专家的赞许和认可。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1939年3月,中国茶叶公司与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共同出资,在凤庆创建了第一个滇红茶厂——顺宁实验茶厂,由冯绍裘主持筹建,边筹建边投产,当年生产工夫红茶17.4吨,定名为“云红”,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设在香港的富华公司销往伦敦,产品因“形美、色艳、香高、味浓”,获得伦敦市场茶师的高度赞赏。

  1952年,滇红迎来了大发展,云南成立红茶生产技术推广大队,不仅在凤庆县境内茶区普及推广红茶生产技术,同时派出技术员到临沧境内其他产茶县及临近凤庆县的保山市昌宁县推广红茶生产技术,比顺宁实验茶厂晚建一年的勐海茶厂也将红茶作为重点茶类组织生产,之后云南境内红茶生产遍地开花,大滇红版图从此形成。滇红产区从原产地凤庆县12平方公里发展到临沧、保山、西双版纳、思茅(今普洱)、大理、德宏等地州。

  二、滇红凤庆产区生产情况

  凤庆是滇红发源地,多年来始终保持核心产区地位。凤庆县位于云南西南边陲,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干凉同季、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之美称。具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的优点(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日差较大);无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缺点(无台风、暴雨、寒潮、低温)。拥有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所需要的光、水、热、气条件,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恰到好处、奥妙天然。

  凤庆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良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制茶工艺,使凤庆茶从古至今享有盛誉。凤庆县先后被国家列为“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全国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

  三、滇红工夫茶的品质特征

  1、传统滇红工夫茶

  传统滇红工夫茶生产加工标准是以出口为导向,产品质量体系与国际接轨,并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生产加工标准样。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为凤庆茶厂,简称滇红集团),作为滇红茶创始厂家,1985年以前以生产出口红茶为主,并承担滇红实物标准样的制样工作。传统滇红工夫茶各级感官品质特征见表1。

  2、创新滇红工夫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对茶叶品质呈现特色化、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等多维度需求。2006年,滇红集团开发的滇红“经典58”,突破了滇红创制60多年来的外销红茶风格,产品形质并茂,受到市场欢迎,成为新时代滇红代表,深刻影响了滇红的消费和生产结构。在“经典58”的启发下,滇红集团又相继研发推出花香滇红中国红、高原红系列产品。2010年前后,以单芽为原料的高品质滇红茶逐步兴起,成为消费者追求的高端产品,2015年,滇红集团顺势推出高端小罐滇红。滇红集团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滇红工夫茶产品感官品质特征见表2。

图片描述

  四、滇红工夫茶的加工技术

  1、传统滇红工夫茶初制加工技术

  传统滇红工夫茶,以开展的一芽二叶、初展的一芽三叶和同叶质嫩度的单叶、对开叶的鲜叶为原料,要求原料细嫩、匀净、新鲜,鲜叶进厂后,对照分级标准严格验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初制四个工序制成红毛茶。

  (1)工艺流程和加工设备

  传统滇红工夫茶的制作工艺是吸收祁红工艺精华结合云南大叶茶树品种的特性及凤庆县的自然环境后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初制工艺包括匀撒萎凋、慢速揉捻、适度发酵和两次烘干。

  主要的加工设备包括萎凋槽、55型揉捻机(60型揉捻机)、解块分筛机、发酵筐、烘干机等。

  (2) 初制加工技术要点

  提高传统滇红工夫茶品质,鲜叶原料是基础,萎凋适度是前提,揉捻充分是关键,发酵协调是中心,两次干燥是保证,简称“初制把五关”。初制把五关,关关要相连,环环要相扣,看茶制茶,灵活掌握,科学处理,才能制造出品质优良的红茶产品。

  萎凋。常用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两种。自然萎凋是将鲜叶匀撒薄摊在萎凋帘上,每平方米摊叶0.5~0.75 kg,摊放8~16 h。萎凋间必需空气对流,掌握晴天稍厚、雨天稍薄,春茶稍厚、夏秋茶稍薄的原则。萎凋槽萎凋,摊叶厚度以15~20 cm为宜,先吹冷风30 min,后吹热风120 min,温度一般掌握在25~30 ℃,最高不能超过35 ℃,全程6~8 h可以完成萎凋,中间视情况翻拌2~3次。

  揉捻。揉捻室光线需充足,空气新鲜流通,一般以室温20~25 ℃,空气相对湿度85%~90%为好,如温度太高,相对湿度低,可以通过洒水增加空气湿度。工夫红茶要求分级揉捻,并揉捻充分,全程需要90~100 min,根据原料老嫩、萎凋程度不同缩短或延长萎凋时间。揉捻次数和加压原则,揉捻一般采用“两揉两筛”的方法。第一次揉捻,不加压10 min,轻压15 min,中压10 min,轻压10 min,下机解块分筛(5孔),筛底发酵,筛头进行复揉,轻压5 min,中压或重压30 min,轻压或无压10 min,再下机进行第二次解块分筛。加压掌握“轻、重、轻”的原则,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重萎凋的原料采用适当重压,轻萎凋的原料采用适当轻压。揉捻程度要求同批茶叶有90%以上紧卷成条,叶细胞破碎率达到80%左右,茶汁外溢,粘附在茶条表面,手捏粘手,茶条显浅黄绿色或局部泛红、青草气味强烈刺鼻。

  发酵。在正常的萎凋、揉捻基础上,发酵是形成红茶色泽、香味的关键。茶叶发酵从揉捻细胞破碎开始,但发酵不充分,需要进行单独发酵工序处理。发酵室要求大小合适,设置调温调湿设备,清洁卫生,空气清新,避免阳光直射,适宜温度25~28 ℃,相对湿度95%以上。解块分筛后的湿茶胚,应按筛底、筛面、批次、各级别、筛号分别盛入发酵筐内,依次放在发酵架上,置于发酵室内发酵。湿茶胚摊放厚度根据鲜叶老嫩、揉捻程度等因素综合决定,一般15~20 cm,嫩叶宜薄,老叶宜厚。揉捻后的湿茶胚通常是绿色或黄绿色,粘性较重,青草气味浓。在发酵变色中,首先是嫩茎、叶柄和主脉变红,逐渐转变为支脉变红到全叶泛红。需重视春、夏、秋茶发酵颜色不同,春茶呈桔红色,夏秋茶呈棕红色。由于同一批茶嫩度不一,发酵难于一致,故不能强求千篇一律。发酵时间大致需6~8 h,一般一、二级原料80%变为黄红色,三级以下原料有60%变为黄红色,青草气消失,并散发出类似熟苹果香味,手捏粘性减少,即可结束发酵,进行烘干。发酵过度的茶胚,叶色深红有浓厚的蜜糖香气,且香气低闷,冲泡后汤色暗红而浑浊,滋味平淡,叶底红暗多乌条;发酵不足的茶胚,香气不纯,带青气,冲泡后汤色欠红,泛青色,味苦涩,叶底花青。

  烘干。传统滇红工夫茶采取两次烘干,中间经过一段时间摊晾,第一次称毛火,第二次为足火。毛火应掌握高温快速的原则,迅速制止酶活性并散发叶内水分。毛火火温在110~120 ℃,从进茶胚到出毛茶胚大约需要12 min。毛火出来的茶胚,色泽大部分已转为黑乌、芽毫显露,不粘手,手握有柔软感,但是外干内湿,必须进行摊晾,使内外水分重新分布,干湿一致,摊晾厚度一般5~10 cm,时间30~60 min。足火掌握低温慢烘的原则,温度在100~110 ℃,继续蒸发水分、散发香气至足干,手捻成粉末,色泽乌润,香气浓郁,茶叶含水约为7%。

  2、创新滇红工夫茶初制加工技术

  创新滇红工夫茶是基于名优绿茶理论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在鲜叶采摘上实行嫩采,通常采单芽或一芽一叶,揉捻、发酵等过程的加工技术也进行了较大改变,甚至有的还引进了名优绿茶的造型设备和技术。

  (1) 工艺流程和加工设备

  创新滇红工夫茶的初制工艺流程为原料、萎凋、揉捻、发酵、初烘、造型、摊晾、造型、摊晾、毛茶包装等。创新滇红工夫茶的加工普遍缩短了揉捻时间,延长发酵时间,加工过程更加注重茶叶外形的完整和美观,增加了理条等造型工序,创新了直条形、曲形红茶。

  主要加工设备主要包括萎凋槽、55型揉捻机(60型揉捻机)、解块分筛机、发酵框、烘干机、理条机、炒锅等。加工生产设备更为现代化,目前,自动连续化红茶生产线部分茶企已引进使用,极大改善了红茶生产条件,萎凋槽萎凋方式已普及推广,加温方式从依赖柴煤燃烧向电热加温转型,发酵设备和技术进步很快,凭经验和“靠天吃饭”的生产条件明显得到改善,数控化发酵机、发酵室已普遍配置使用。

  (2) 初制加工技术要点

  创新滇红工夫茶,加工工艺体现重初制、平精制,形取名优绿茶的美观,质扬红茶的风味。外形保持芽叶完整,内含物浸出缓慢,易于调控茶汤浓度,适应分次冲泡的节奏,更加符合内销市场清饮习惯;内质突出香和甜,茶汤多呈现桔红或金黄色。以“经典58”产品为例介绍创新工夫红茶的初制加工技术。

  萎凋。萎凋选用自然萎凋或萎凋槽萎凋。自然萎凋是在室内自然温湿度条件下进行,把鲜叶均匀地撒在专门设置的萎凋帘上,每平方米撒0.6~1.0 kg,切忌重叠堆积,以免萎凋生熟不匀。一般8~12 h可完成萎凋,鲜叶平均失水40%左右。萎凋槽加温萎凋是把鲜叶均匀松散地撒在萎凋槽上,厚度在10~15 cm。加温萎凋时,温度控制在30 ℃以下,并按“先冷后热再冷”的顺序进行,一般鼓冷风30 min后鼓热风,在整个萎凋过程中需要翻叶两次,第一次将底层的萎凋叶翻到表层,继续鼓热风,待底层和表层柔软度基本一致时,再进行一次翻叶,直到萎凋适度,再鼓冷风30 min左右,下槽揉捻,萎凋时间在6~8 h。

  揉捻。揉捻是经典58外形优美的关键工序,相对传统工夫红茶的揉力要轻、揉时要短,加压是否合理、揉时或长或短,直接影响成茶品质。外形条索要求松紧适度,茶条紧卷,苗锋完整,挺直润泽。揉捻机选用55型或60型,萎凋叶投入量分别为15~18 kg和25~30 kg,揉捻参考时间为30~40 min。加压按遵循“无压、轻压、松压”顺序进行,即在无压状态下揉捻10~15 min,茶叶基本成条后,再加轻压10~15 min,再松压揉捻10 min,达到茶条紧卷,手捏有沾手感,但茶汁不外溢为适度,再下机进行解块去末,碎末茶另放处理,不进入发酵。

  发酵。将解块去末的茶叶盛入发酵筐,厚度8~10 cm,放入可调温控湿的专用发酵室发酵。发酵室温度28~30 ℃,相对湿度85%~95%为宜,全程参考时间6~7 h。茶叶色泽变化规律依次为青绿色、青黄色、黄色、黄红色、红色、深红色、暗红色。“黄红色”为经典58发酵适度的色泽。

  理条。采用往返振动型多功能理条机分两次完成。第一次理条,在冷机启动的情况下,提前10~15 min预热理条机。预热槽温达到一定温度后,投入发酵好的茶叶(如果是热机,直接投入即可),均匀分摊在理条机槽体中,理条10 min下机摊晾,失水率掌握在25%~30%。第二次理条,按照发酵的先后次序依次将茶叶均匀分摊在理条机槽体中,定型10~15 min,理条毛茶乌黑油亮,条索直,手感有一定软度,含水率达20%左右即可下机。下机后摊放在簸箕上或摊晾板上,均匀分层摊放,避免茶叶条形弯曲。

  烘干。烘干是把茶叶装放在特制的网筛中,放入12型手拉百叶烘干机烘箱底层,温度控制在80~90 ℃进行烘干,也可以用多功能提香机烘干。

  五、滇红工夫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目前滇红工夫茶在种植管理环节,采茶工不足矛盾突出,茶叶采摘不及时,影响名优茶的产量和质量;加工生产环节,茶厂普遍存在厂房拥挤、规划布局不合理,缺乏对优势茶类生产的评估分析。部分茶厂生产茶类“小而全”,红茶、绿茶多茶类并行生产,加工生产茶类不专,技术不精,产品质量不高。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染色红茶、糖茶、日晒红茶、高火香红茶,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小厂、个体加工户,为追求特、新、奇、异产品,盲目引种、嫁接改良茶树品种,在滇红产区造成混乱。

  针对农业劳动力不足,采茶工日益紧缺的状况,需要加大机采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中低档茶叶原料机采的基础上,重点从打造标准化茶园,推广名优茶机采和鲜叶分级技术,解决优质红茶原料采摘、分级等问题。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加强组织滇红茶生产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保证滇红工夫茶的产品质量稳定。积极引导加工者合理规划厂房,合理工艺布局,合理定位生产茶类,打破“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要根据茶树品种适制性、原料基础状况及茶厂技术优势,选择生产茶类。加强市场监管与贯标力度,打击、控制滇红工夫茶非正常品质的现象。对于引进茶树新品种、嫁接改良品种开发的新产品进行规范管理,建议以单一品种研制开发的产品名称要按茶树品种命名,避免产生混淆、误导。

  来源于:中国茶叶加工,作者:张成仁

2022年茶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可推动茶产品的高质量生产和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本期综述了2022年传统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与挑战,并结合时代和科技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茶叶加工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

绿茶加工技术发展与创新

1. 绿茶加工重要指标实现无损检测

茶叶水分含量是绿茶加工过程中重要的技术参数之一。2022年,不同学者通过机器视觉、近红外光谱等技术构建绿茶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预测模型,实现绿茶水分指标无损检测。

2. 绿茶加工关键工艺不断优化杀青、干燥是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最新研究表明,蒸青绿茶的香气成分含量显著高于炒青绿茶。且在绿茶加工过程中,适度的裹条有助于青草属性挥发性成分的散失和花果香属性挥发性成分的增加。微波足火有利于绿茶中叶绿素的保留,其色泽属性和综合感官品质均优于其他足火方式。3. 夏秋绿茶品质提升技术突破

研究表明,在摊放阶段为鲜叶补充光源可以有效改善茶叶品质。利用红光辐照夏秋茶离体鲜叶能够增加绿茶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使茶汤鲜爽味提升。另外,与传统滚筒杀青相比,采用微波杀青对秋季加工的绿茶具有较好的保绿和降低苦味的效果。

红茶加工技术发展与创新

1. 加工红茶的种质资源被不断开发

种质资源是茶叶风味品质形成的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茶树资源被研究和开发,如利用梅占单芽制成红茶,利用金萱和金牡丹品种夏茶制成工夫红茶,在汤色、滋味和香气表现较好。

2. 红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不断深入

红茶香气成分在不同萎凋方式下呈现的香型存在差异,研究发现,日光萎凋时,芳樟醇和香叶醇呈现较高的花果香;热风萎凋时,3-甲硫基丙醛呈现强烈的烘烤香。发酵是形成红茶汤色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较低的发酵温度有利于保持红茶汤色橙红明亮,促进茶黄素和茶红素的积累,而较高的温度则有利于茶褐素的形成。干燥能有效塑造红茶的感官特征,全烘有利于工夫红茶各项感官指标的协调。

白茶加工技术发展与创新

1. 白茶萎凋技术发展多样化

最新研究表明变温萎凋技术对不同季节白茶品质有明显影响,可以作为提高夏秋茶利用率的工艺手段。2022年,全自动流水线萎凋、玻璃阳光萎凋房等新的技术和仪器设备不断涌现,有利于白茶品质稳定。

2. 白茶干燥技术发展多样化

传统炭焙工艺虽然能提升白茶的花果香,但对茶叶加工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而电焙能保证白茶产品质量的统一,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力资源。近年来,一些新型、智能化的干燥技术不断被研发,为构建白茶干燥智能化系统提供了参数指导。

黑茶加工技术发展与创新

1. 黑茶加工工艺优化与创新

黑茶的品质与原料、加工过程等因素有重要关系。研究发现,渥堆发酵后的汽蒸工序对部分杂异气有去除作用,还能促进黑茶品质转化。研究证实,热风烘干、微波干燥等现代化设备干燥方式可以取代传统黑茶工艺中的晒干和晾干方式。

2. 黑茶加工关键微生物的研究

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对黑茶特征品质形成影响较大,其通过微生物代谢、胞外酶活性等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曲霉属如黑曲霉、冠突曲霉等真菌是导致黑茶品质发生变化的核心功能微生物。

乌龙茶加工技术发展与创新

鲜叶原料是影响乌龙茶品质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制乌龙茶的鲜叶以开面第二、第三叶位的单片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清香型铁观音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甘爽。萎凋对于乌龙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日光和室内萎凋叶的黄酮类化合物、黄嘌呤生物碱和几种氨基酸含量较鲜叶显著减少,有助于减轻萎凋叶的苦味或涩味。摇青工序不仅影响乌龙茶中α-亚麻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而且对香气形成尤为关键。

黄茶加工技术发展与创新

1. 黄茶闷黄工艺不断探索

已有研究表明,在杀青前对摊青叶进行厌氧处理有利于增加黄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促进黄茶品质的提升。另外,鲜叶低温处理和控制焙火时间也会对黄茶品质产生影响。

2. 数字化黄茶闷黄设备研发

黄茶闷黄普遍采用传统闷黄方式,有学者采用闷黄室内置多层输送带结构和温湿度控制系统,数字化控制茶叶闷黄的环境条件,避免翻堆对茶叶造成机械损伤,同时采用传感器在线监测结合视频监控、编程控制等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黄茶闷黄工序的智能化及规模化。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发展与创新

1.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理论研究不断突破

有学者运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窨花前、通花前、起花前和烘干前的茶样水分分布情况,为窨制过程中茉莉花茶温度和水分含量的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2.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不断创新

有学者研究茉莉花茶特征香气物质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得出了茉莉花茶的最佳香味工艺。通过降低堆高达到降低堆温、延长窨制时间的目的,为茉莉花茶新工艺的探究提供了思路。

当前茶叶加工技术发展的瓶颈与挑战

1. 特色茶树资源加工技术尚不成熟。

2. 茶叶加工设备研究进展较慢,新设备普及率不高。

3. 茶叶加工领域的综合型人才较少。

3. 茶叶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污染、卫生和茶叶出口等其他问题。

茶叶加工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农业系统的构建,未来茶叶加工技术将逐渐趋向于数字化、智能化和一体化,此外“绿色、环保、低碳”理念也应融入茶叶加工技术中,以促进茶叶加工技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2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