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在身体里

找到约5,348条结果 (用时 0.025 秒)

茶在杯子里是那样的安然

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也不知道人生有多长,在清水河边曾经看到过很多次的丧礼,石板街那些死去的人都穿的无比排场躺在巨大的棺材里,不说话,不吃饭,也没有笑容,而其它的人忙着做饭,吹喇叭,扭秧歌,放鞭炮。除了有一些人在哭以外,似乎大家都很开心!我对于死没有什么概念,甚至有时候,我幻想着躺在那个巨大的棺材里,不说话,不吃饭,也不笑,当然更看不到村子里人们的白眼!可是每当我这样想,我就觉得对不起外婆,因为我舍不得她.

夏天的夜晚,我经常爬到自家的柴垛上看星星,那满天的星星眨着眼,他们从不告诉我人生是什么,有时候,一颗星星拖着尾巴划落,瞬间没有了踪迹,我对自己说,它一定是眨眼睛眨累了,不想玩了,回家了。

我还经常能够看到夜空绽放的烟花,无比的灿烂和华丽,似乎能够装进我所有的梦想,可是,烟花如同流星,短暂的温暖和美好,那近乎极致的美丽,使我想把那些花朵种在外婆的花盆里面,只是绽放着,美丽着,不曾消失。

仰望天空,我思考的都是关于生死的问题,因为我究竟不出人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老七婆是老死的,王老噶哒的孩子才几岁就也死了,还有刘满家的是跳井死的,生命到底有多长?没有人告诉我答案。

我想,这些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这样短暂易逝吧,曾经我们仿佛把握住了,拥有了,可是,就像那烟花和流星,虽然美好却不能停留!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人生是什么,老七婆说过的,她说,人这一辈子,就是一场电影,电影散了,人也就散了,没有任何痕迹。

记得儿时,最为盼望的是一场电影的消息,早早的吃过饭,换上自己最干净的衣服,搬着板凳跑到石台子占一个好位置,坐在人群中,为银幕里的人喜和悲,爱和恨。一场电影,一个人的一生。那时,我经常想,是不是我的将来也像老七婆说的一样啊?也许有人跟着笑也许有人跟着哭,电影散了,人也就散了。为此,我经常躲在屋子里面哭。因为我不知道明天有多长,而我和外婆能够在一起多久。我和外婆外出的时候,我总是死死地抓住她的手,抓出了汗,也不敢擦,我怕我轻轻一放手,外婆就跑掉了。

多年以后,当外婆离开我,我知道,外婆的电影演完了,可是她留给了我这个世界上无人能及的爱。

当我经历了一场爱情,我在纸笺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你在彼岸灿若烟花

倾尽我一生的守望

因你 我相信了轮回

生生世世

我在这里

我总是在这里

等你

无论爱还是不爱

是的,当爱来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准备,当爱离开,我还是没有任何准备。可是爱情也像流星一样跑掉啦,可是爱情也像烟花一样消失啦,可是爱情也像一场电影结束啦!我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当我们在说永恒的时候,即意味着它不存在。而它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的期望和设想,所以,当我们经历人生,无论我们感知到冷暖,爱恨,都只是来源于我们个体的认知。

一个下午,我坐在窗下喝茶,一抹夕阳,一款陈年的普洱,红浓的汤色,入口即化,陈香,爽稠,不知它经历了多少时光的穿梭,似乎超越了尘世的喧器和执着,不似花茶曼妙,不似绿茶清香,不似岩茶婉约,不似铁观音香高,普洱茶只是一味的无味如水,它讲诉的是阳光照耀的高原上那片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神秘的古茶林,无论普洱茶的葉片是春天怀抱希望的芽头还是经历雨季滋润的秋茶,它们的命运都是被采摘,曬青,压成饼、砖或者沱状,它们谁也不清楚自己明天会去到哪里。所谓一期一会,一款茶有一款茶的命运,所有的普洱茶都在那里安静的享受时光的赐予,不急,不燥,和岁月一起变老,享受慢慢陈化的过程。

普洱茶知道自己的命运,它们从土地里来,完成茶的使命,依然回归土地!无论是倾尽一切美好的舞蹈,还是枯寂成泥土,普洱茶一直是普洱茶,不增不减,似曾有,似曾无。

曾几何时,我们认定了人生的目标和理想,我们在路上风雨兼程,无暇顾及沿路的风景,无暇顾及家人,当我们爬到理想的山顶,却发现,出发时没有带御寒的衣物,山顶风大啊!而我们一路上错过的也不只是那片美丽的油菜花,我们没有给父母洗过脚,我们忘记了友爱和责任,而这些当初都被我们认为是小事的,却都是大事!

茶在杯子里,那样的安然,它能够接受自己的命运,它明白自己的使命,所以,当我浮躁的心遇到茶,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灵魂,茶滋养的不是身体,它让我的神安然不动,让我的心平静如水。

历经近四十载春秋,没有人告诉我人生是什么,它真的像一场恋爱灿若烟花。它真的像一款陈年的普洱茶柔如水,淡如水,静如水。其实,我们无须知道人生是什么,人生不过是记忆里的一场电影,甚至是无数个被我们遗忘和记得的一个个梦而已,梦已逝,明天永不可知,也许人生之于我,只是把握当下,尽孝、读书、品茶。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摘自2013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原标题:灿若烟花无痕迹;作者:赵鸿)

禅茶一味,舒卷随性,聚散无形

云在青天外,浮着。自然、淡泊,舒卷随性,聚散无形。

原以为,读了那么多的经书,听了那么久的佛音,又在冥想中灵魂出窍,我已经不在三界内了,已经得到通达,可以像红尘外的老僧,以云为氅,甩一袭长袖,进退自在,笑对月落花开。

谁知,我刚一睁眼,就在生烟的寒水里看到了随形的皮囊,那臃肿,那虚荣,那迷恋一切繁华的影子,思绪万千!

我终究是无法看透世相的俗人,纵然喜欢空阔的山林,喜欢无人的小径,喜欢禅韵悠悠的溪流,对花草充满同情,我依旧不能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此,就这个样子好了,掸掸襟怀,把能放的东西放下,捡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做,不再把尘封的影集里,日渐发黄的照片看成向我发出焦急暗示的指令;不再幻想丛生,总是一副众人皆已醉去而我还醒着的样子;喜欢的老歌可以一听再听,不用再想是否是对生命的浪费!

人生如朝露,鸟儿愿飞就让它飞去吧,无论怎样叱咤,终要归于平静。

想安静的时候,点一支佛香,可以愣愣地望着它出神,也可以看它袅袅地明灭。

静静地,任时光荏苒,任世事幻化,心如止水与否,由他……

我要从一枚叶子发酵的水中,悟出口中的滋味如何由苦涩变成甘甜。

我要从嘴唇开始,从口腔的上颚一点点回味到舌,到喉乃至食道和胃。我要知道,它是如何一步步在占领的领土上,让那些受虏的部位慢慢改变初衷,并对之死心塌地。

我还记着自己最初是如何盯着那些游动在水中的精灵,为它舞之蹈之的样子陶醉,为它渐渐舒展的身体惊讶。我用一只手撑着下巴,连自己的影子在身后掉下都未能发觉。我原以为自己是个有定力的人,不曾想只是一片沉睡中醒来的叶子,就将我所有的骄傲击得碎如粉末。

我也曾想收集散落在镜片中的倒影,用身上的光斑一点点聚集成像,可是,在一杯杯的品啜中,我的欲望越来越淡泊,怀抱的执念也不断消失。

我不知道这些后果是如何造成,在反刍过所有的记忆之后,只记得那枚卷曲的叶子曾在我的手掌中发出过一次生命的轻微律动,只一次……

当我看着那片卷曲的叶子从水中张开,身体的某些神经随之被它一寸一寸地唤醒,我不明白这些不语的家伙,是如何懂得我最安静的时候,更渴望对话?

也许,并不是它们懂我,也许,它们只是习惯于在水复活……

管他呢,且吃茶去!

人生就是从一开始到一结束,起点即是终点。对吗?

面对这样的人生,人应该怎样,才能不再顾虑,继续前行的路程?

虽然,我借助任何事物都无法看清自己的内心结构,至少我可以看清别人。对吗?

我把能打量的时光都打量了,能抹除的痕迹都抹除了,空虚的屋子里,除了阳光和空气,我再也不用怕别人说些什么了?是这样的吧?

我摆脱不了影子,它时而在身左,时而在身右,偶尔也会跑到身前,大多时间它只是紧随在身后,它的动机明了,一切直白的事物都没有什么好怕的。对吗?

当然,我还是应该害怕黑暗的角落,如果我连自己的影子都无法看到了,还能看到什么呢?

该放纵的时候就放纵一次吧,当你从最低的低谷走向最高的山巅,你就会明白,所有的生活深度,不过是从一到万,再从万到一的过程。而这就是人生。对吗?

一是唯一,是一切。从开始回到的只能是开始,从起点回到的也只能是起点,就像水最终只会走回水……

是的,这一次,我不再置疑!

是什么让我充满期待的心慢慢恢复平静?

是什么拽着我出窍的灵魂缓缓回归肉体?

在每一根毛孔里涌动的气息,滋润着我的肌肤,也滋润着我的心事。它们一股股地冲突着,气流强劲却也温顺无比。它们在我的体内穿梭,经气血到肌肉再到筋骨,从绵密到轻松再到舒展,那抚拭了一个遍的感觉,似无骨的手掌,又似柔美的亲吻!

哦,还好,我是坐着的,在临湖的思绪中坐着,在微微的风浅浅地拈着的花朵下坐着,眼睛掠过了高耸的楼房,在远远的青山上迎迓丰美的绿色!

似乎,我所有的等待只是为了这一瞬得道的感觉,在平静的水中,在凡俗的人世,以出世之心,做一个与众不同的悟者。

但是,这一切都是空的,因为这些俗念,因为我的肉眼还不能在闪耀的阳光里看到最微小的灰尘。

所以,这一切都是空的,我心中所有的念头和在身体里抒散的余韵,不过是缘于那只淡袅轻烟的壶!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阿土(江苏新沂)。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有一种距离叫遗忘》《绝句那么美》,诗集《诗意故里·绝色新沂》】

泡在茶水里的民国大师

28万字的《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如28万片上好的芽叶,为我泡出了一大壶味道醇厚、鲜美无比的茶水,一个人躲进书房慢慢啜饮,仿佛是在与书中的16位民国大师一起有滋有味的喝茶,使我跟着茶水进入到了民国大师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感觉这本书为我展开了大师们的一个清澈如水晶的尘俗世界。读着这本浸透茶香的书,喝着杯中的紫笋茶,书里的茶香与杯中的茶香完全交融在一起,我已完全分不清到底是茶香还是书香,但有一点我很清楚,那就是谁想要拜见这16位民国大师,就请先与大师们喝一杯相逢一笑的茶,对于那些不喜欢喝茶的人,估计大师们也不待见,即使见了也会少了许多茶水一般流淌的知心话,可能是见了也还是相逢不相识。

《民国茶范》里的人物,个个耳熟能详,个个都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师,一页一页的翻阅时,16位民国大师从书中鱼贯而出,依次是茶博士胡适、不喝闲茶的鲁迅、茶人周作人、用功夫茶醒酒的梁实秋、茶大使林语堂、“He茶”的闻一多、逍遥做茶馆蟑螂的郁达夫、将学校命名为“中心茶园”的陶行知、逃课“泡茶馆”的汪曾祺、生前最后喝的是菊花茶的巴金、断食只喝茶的李叔同、茶僧苏曼珠、茶画大家丰子恺、冲泡苦茶的张爱玲、有茶癖的张恨水、失眠也要睡前喝茶的顾颉刚。就在大师们一一登台亮相的时候,大师们那些喝茶的故事、爱茶的故事,、推介茶的故事,、研究茶的故事,也徐徐在我的眼前呈现,那些点点滴滴的历史细节,充满了大师们的智慧和人格的力量,那些细细碎碎的文化真相,闪烁着大师们丰富多彩的志趣与性灵,大师们这些光鲜背影后的真实生活,使我能够真实地去触摸大师们走过的路,使我能够清晰地通过意念和想象真实地体验一把“与大师喝茶的日子”,即便我不是一个民国之人,但大师们在民国时的那些茶事与茶范,值得我认真反复的咀嚼寻味,从而慢慢在这些“文人中的茶人,茶人中的文人”身上,真切地感受着他们的体温、高度与学识、涵养,所以,《民国茶范》就像一壶极品好茶,让我欲罢不能,在酣畅的品读回甘中,我觉得自己的身体也都沾上了茶的味道,被茶水彻底浸润了。

队列整齐的16位大师,各有各的建树,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专长,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光辉,但每一位大师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喝茶,《民国茶范》以茶为主要的线索,讲述了茶与大师生活的密切关系,点明了茶与文化、与人生、与世态的因缘,用茶这个核心词汇,串联起了大师之间的交往、大师的品位以及那个时代的大师风范。透过大师们手里冒着热气、散发着清香的茶杯,我似乎亲眼目睹了大师们伏案耕耘的身影以及大师们谈笑风生的优雅,我仿佛看见了一杯杯有助大师创作灵思的茶的神奇效果,尤其是大师们一句句充满温情的人间茶话,使我看到了表面风流实则艰难的时世背后的一线曙光和希望,使我看到了时光交错中民国才子结伴而去的茶馆,使我看到了穿行草木间的历史碎片所展现的精彩,见识了中国文人的风骨,感受了中华文化的气息。

一定有很多的路径可以进入大师们的内心世界,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书,大都是以宏大叙事的政治、经济、思想的视角,来引领读者靠近大师,描写的都是一表人才的大师们的满腹经纶和尽情挥洒的才情,这难免使读者与大师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隔膜,而《民国茶范》选择的观察路径则是“开门七件事”的茶,是大师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是最普通的喝茶人际交往,是笑谈间端起茶杯的清欢,这样独具匠心的一个视角,这样别出心裁的一种侧写方法,我自然而然就会感到大师的亲近和温暖,就会获得一种平行的舒适感,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在我沿着大师们的生活轨迹眺望时,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就不再高高在上,就不再清冷孤寂,变得愈加平易近人,就算不曾谋面,我也仿佛与那段时光同在,有早已相识之感,不知不觉里因茶而互相信任,互相吸引,我不得不说,走进《民国茶范》,犹如走进了一个乱世中的风雅世界。

在《民国茶范》一书里,一个人人都知道都会书写的茶字,成了一个绝美的意象,不会轻易就被岁月的水泡淡,反而像普洱茶一样历久弥香。读完这本书我发现,16位主角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大师,不单单是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师,而是喜欢喝茶的普通茶人,走近这些大师,无需一颗敬畏之心,只要保留着一种虔诚的喝茶姿态就行了。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令我自豪的地方,那就是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和丰子恺都是我的浙江老乡,浙江人占了《民国茶范》的四分之一的江山,而广东的苏曼殊与天津的李叔同虽不是地道的浙江人,可成年后却长时期生活、工作在浙江,与浙江有着深刻的渊源,苏曼殊的墓就在西湖旁边,不远处还有李叔同的纪念塔,这从另一个角度又证明,浙江人历来就爱喝茶,我也是。

一点点走近《民国茶范》,一个个远去的先贤的身影跃然纸上,一个民国的鲜活生活就在眼前,历史舞台上那些大师们优雅的脚步,以及大师们喝茶时的爽朗笑声,尤其是那一颗爱茶的心和一双泡茶的手,构成了民国的一种风度和一道风景,从而让我懂得,在人间、人心、人情交融或者分割的时候,有一杯清茶就够了,在埋头赶路的时候,能够坐下来安安静静的喝茶就行了,在十有八九不如意的现实里,能够过着有茶的日子就满足了,就可以像睿智的大师们一样,在怀疑、否定、追寻、向往的嬉笑怒骂中自在的喝茶。

这么说应该不为过,《民国茶范》将普天下茶客的情怀指数撩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自然也将我喝茶的兴致推向了一个亢奋的状态,我一会儿放下茶杯端起书本,聚焦那个时代中万千人的典范,聆听民国大师的声音,一会儿又放下书本端起茶杯,在温暖的茶香中轻啜慢饮,不管窗外纷纷扰扰安心喝茶,在放下与拿起这两个相互交替的动作中,书看进了眼里,茶喝进了肚里,书香和茶香都无一泄露的存进了心里,书里的情怀和茶里的情怀交织着融进了我的血液里,我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大师们的茶范,了解了民国的风范,我知道了每一位大师都是岁月的流水冲泡的一片湿漉漉的茶叶,不管时光怎么变幻,依旧芳香袭人,依旧沁人心脾,我明白了大师们如此喜欢茶,是因为茶既是一种物质也是一份精神,哪怕大师们喝过的茶,最后虽然都从有味变得无味了,但无味其实就是至味。

放下《民国茶范》也放下茶杯时,思维清晰的我还在想:既然人生如茶,那就像大师们一样认真喝茶,天天喝茶。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胡胜光(浙江湖州)】

找到约5,220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