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战争

找到约663条结果 (用时 0.109 秒)

《茶叶战争》十周年座谈会6月18日在昆明举行

6月18日上午,《茶叶战争》出版十周年座谈会在昆明洲际酒店举行。专家学者、茶行业从业者围绕《茶叶战争》进行了精彩发言,严谨思辨的态度,犀利独到的观点,令与会嘉宾感叹受益匪浅。

本次座谈会由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昆明网络文学协会主办,福海茶厂承办,蒲睿文化协办。座谈会获得了西南林业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大学万里茶道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学院等多家机构的学术支持。座谈会的主题是“茶文化的创作与传播”,《茶叶战争》出版十年,热销40万册,是茶界的长销书,也是畅销书。此次座谈会的召开,是为了以茶读史,从一片茶叶中审视晚清的衰亡之路,解读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心理,探索全球茶叶贸易百年风云。

一段关于《茶叶战争》的宣传视频拉开了座谈会帷幕。《茶叶战争》作者周重林开场致辞,他说:“这本书的生命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写这本书最初的动因,是以茶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历史。近200年以来,中国、英国、美国与印度四个大国,其国运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茶叶改变了世界格局,茶运与国运密切相连。我个人的命运也因为这本《茶叶战争》而发生变化。10年前,因为要宣传《茶叶战争》,便随手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接着开了一个书店,现在这个名叫“茶业复兴”的公众号已经成长为茶行业的头部自媒体,而专卖茶书的猫猫书店,已然变成了茶人的精神粮仓。”

此外,周重林还谈到他的另一个身份:昆明城市IP网络推荐官。他说:“今年四月被昆明市委网信办聘任为昆明城市IP网络推荐官,作为推荐官,身上自然多了一份使命,如何更好的推荐茶文化、地方文化成为目前正在思考的问题。”

座谈会由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云南开明文学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温星主持,温星表示:“此次座谈会不仅是云南茶文化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场中国当代茶文化的盛宴。周重林是当代青年茶学者的标杆人物,是当代青年茶人的领袖。福海茶厂作为茶企典范,他们的文化担当和历史担当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主持人,温星认真介绍每一位专家学者、茶行业从业者,同时,围绕大家对《茶叶战争》一书或毫无保留的赞美,或尖锐深刻的讨论,均给予客观全面的总结与回应,反映了他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主持能力,使得现场氛围活泼、热烈。

座谈会上,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云南省作协原主席、云南省文史馆馆员晓雪首先发表观点,他说:“《茶叶战争》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观点,作者的论证有理有据,我读了感觉很震撼。云南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这本书对云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加强对茶叶发展的历史性的认识,对茶文化发展的认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

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范建华认为:“《茶叶战争》不仅仅是一本茶文化科普书,更是观察社会、观察历史的新的综合体书籍。周重林是一位青年学者,他通过研究,总结出茶叶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东西。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文笔很好,很值得一读。但我认为,一些涉及重大历史的观点可以更严谨些,比如英美因输入茶叶而兴盛、中国因输出茶叶而衰落的结论,我认为欠妥。工业文明的发展绝不是喝茶喝出来的,原因很复杂,建议大家去读一读张宏杰的《盛世的饥饿》。当然,《茶叶战争》的作者也没有错,它不是历史书,一家之言是可以的。”

西南林业大学原党委书记、西南林业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昌山给予《茶叶战争》高度的评价,他说:“一本书能够成为畅销书、名著,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好:写得好、做得好、卖得好。这本书有40万的销量,说明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这也鼓励着众多写书的人,只要书好,就不缺读者。关于书中的观点,最大的启示是从一片叶子切入来看历史,走入重大的历史节点,解释重大的历史时间。这本书既然是学术著作,那么书中提出的观点就是可供继续探讨的。云南有很多研究茶、写茶的学者,我认为产生了云南的茶文化现象,正是因为有周重林这样一群学者。我对云南的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充满了信心,也期待这本书的发行能早日突破100万册。”

云南省农业厅原厅长、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客座教授王敏正称:“我是《茶叶战争》最早的读者,我手中的版本是2012年的,我数了一下,重林写的茶书我读过了8本,远超我读其他写茶的作者的书。《茶叶战争》的视角很好,茶界、文化界、历史界和经济界都会感兴趣。在云南,普洱茶的普及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年轻人没有接触过茶,很多人有喝茶的习惯,但其实不了解茶文化,因此,我们宣传茶文化的任务很艰巨。在普洱茶的当代复兴过程中,文化要起到先导作用。据我了解,去年云南省卖出去的货,其中9000多万件是茶叶,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云南的茶资源十分丰富,茶将是云南未来的重要产业,茶文化、茶叶科技推动经济发展,茶产业前景辉煌。”

原《光明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任维东认为:“周重林先生能写出这样一部好书,因为他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颇有几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品格。要读懂《茶叶战争》,需要紧密结合当今时代背景来观察对比,才能很好地领会本书的教益。虽然云南茶文化研究蔚然成风,但十分缺乏像《茶叶战争》这样针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从茶叶贸易纷争的剖面来深入分析、解读历史及国际文化冲突的力作。因此,该书出版后,获得过‘年度图书’、‘十大好书’、‘风云图书’、‘东亚版权创意图书’等荣誉,重印多次,有了英文版与繁体字版等。《茶叶战争》的学术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上有创新,观点上颇有新意,叙述方式上摒弃了论文式的老套表达,而采用了国际上流行的讲故事和散文化的叙事,使本书通俗易懂、好读、好看。《茶叶战争》既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也是一部颇具学术性的茶文化专著。要写出《茶叶战争》这样一部力作,那是需要相当的才气与勇气的,刚好周重林具备了这‘两气’。”

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冉隆中表示:“这本书确实让我打开了眼界,书里用大量文献和历史事实,试图证明一个重要观点:鸦片战争本质上其实是茶叶战争。周重林认为,两者都是因为茶叶——即贸易逆差引发鸦片补偿及其战争。这个论断极其重要,当然也需要更多论著的应和与补充。而且,不仅应该引起学界关注,更应该引起相应政府部门的重视,因为它的意义已经超出茶文化研究范畴本身。据我所知,周重林以茶为研究写作的对象,深耕细作已达二十余年,前后出版各类茶书二十多种。他的一些茶书影响很大,发行很广,读者甚众,其中有普通读者、业内专家。一些作品,达到现象级的高度,这其中就有《茶叶战争》,这本书为什么能够畅销而且长销?值得我们思考。”

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文史馆馆员蔡毅回复了冉隆中先生提出这本书为什么会畅销的问题,他说:“我认为是书名好、观点新、材料可靠。这三点作者都做到了,超越前人。把茶叶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几乎是前所未见的,而且书中的观点和书名一致,极为难得。关于茶叶的书汗牛充栋,但大多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而“茶叶战争”这四个字会让你眼睛一亮、头脑发热,是惊世骇俗、独一无二的,是原创的思维。作者查阅了大量的书籍,从其中精挑细选了可供自己使用的内容,观点和思想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是这本书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周重林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研究和国运、历史、民族复兴联系在一块,这是做学问的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学习的榜样。中国和英国、美国的关系,以及茶运和国运的问题太大了,茶叶是重要角色,但不是主要原因,晚清中国为什么衰落,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当时中国人的眼界和知识都是狭隘的,茶叶是诱因,如果没有茶叶,我想也会有其他因素。一本书能引发我们对国运,对历史深深的思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会长、云南省文史馆馆员黄懿陆表示:“这是中国学术界、茶叶界应该高兴、铭记的一天。我深有体会,做学问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很高兴有这样一群人在坚持弘扬、发展中国茶文化。这本书有三高:高年代、高价值、高立意。学术著作要卖40万册是很难的,虽然难,但学术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吕才有首先提出疑问:我们如何认识茶书?之后他解答到:“人们习惯性从自然科学角度理解茶书,这本书名为《茶叶战争》,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与自然科学无关。我们一直讲茶叶是“和平的饮料”,通常从“和”认识茶,从未想过一片小的茶叶可以引发战争。这本书把我们对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认识浓缩到一片茶叶,小茶叶引发大战争、引发大思考。其次,对于云南茶的发展,我们肩负着使命与担当。现在是喝茶的时代,喝茶喝的是健康,小叶子是大产业,小叶子是大事业,小学科是大舞台,小茶杯也是大健康。这片叶子承载着文明的传播,一片叶子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大家为美好生活,为享有这片叶子共同努力。”

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杨海潮表示:“《茶叶战争》这本书具有一些全球史的意识,对一些历史趋势的把握有着独到的见解,例如分析明代的俺答汗为什么软硬兼施,要和明朝做生意、要买明朝的茶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仿效以喝茶为象征的汉族的精致生活、文明生活。我们将其与茶叶进入欧洲的早期历史作个比较,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读史可以明智,从茶的角度来说,当代中国学者暗中模仿日本茶道,很多做中国茶道的人其实不愿意或读不懂中国古代茶书,这些都是要认真反省的地方。周重林当年为了写《茶叶战争》这本书,花了很多时间去读清代的外交史料、海关报告等文献,很值得我们学习。”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覃延佳认为:“在长时段的历史观照下,茶曾经是沟通华夏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的桥梁,见证了中国陷入被动挨打的悲惨历史,而今又成为与世界各国交往、交流的重要媒介。由此观之,《茶叶战争》所揭示的宏大历史画卷,在当代的全球茶产业体系与茶文化传播中,又有了另外一番图景。这种串联国家、文明与他者的物质与文化力量,将构成新的文明互动编码,为人类在未来的互相认识与交往中提供新的路径。故此,我认为只有在全球化的综合情境中引入跨文化交流的自觉,才能促使基于不同社会而产生的文化秩序在未来世界中形成新的“并接结构”,为人类构筑新的文明共同体提供路径。”

福海茶厂营销副总经理方树宏是一位从事茶行业营销12年的营销人,他站在营销角度对《茶叶战争》展开解读,他说:“《茶叶战争》解决了从事茶行业的方向认知问题。这本书从大历史观角度关于茶运与国运的论述,让我们深层次的理解了‘盛世兴茶’的缘由,当下中国走向全面复兴,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茶叶无疑是一个值得投身其中的朝阳行业。《茶叶战争》从历史文化角度,对茶叶贸易的梳理,对中国茶发展的思考,提供了综合素养养成的土壤,让茶者品饮一杯茶时,更喝懂了其中历史、文化,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普洱茶。《茶叶战争》出版的10年,正是中国茶高速发展的10年,有了文化层面的高位引领,特别是源自云南,茶叶源头本土作家的潜心研究,更加弥足珍贵。希望有更多像周老师一样致力于茶行业的作家,写更多茶文化著作,为我们从事的茶行业积蓄深厚的文化土壤。”

此外,方树宏还分享了茶企品牌热衷于茶文化传播的原因,他说:“对我们国家而言,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享用已4700多年历史,茶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生活需要,促进三产融合、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茶,是传承,是财富,也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鉴于茶的多重属性,我们在品牌运营时,与消费者沟通时,提供优质产品是基本面,讲好茶文化,传递更多文化层面的服务,才能建立品牌的完整度和美誉度”。

专家学者和茶行业从业者的精彩发言结束,福海茶厂×《茶叶战争》创意联名班章有机茶&铂金限量款礼盒发布。联名产品发布仪式由云南文史馆馆员晓雪、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冉隆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范建华、西南林业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昌山、高级记者任维东、《茶叶战争》作者周重林先生、福海茶厂董事长杨新源先生共同发布。此次联名礼盒的发布,不仅为了完成茶与书的相遇,更是要让更多人通过喝茶、通过阅读,真正领略中国茶的魅力。

《茶叶战争》简介:

《茶叶战争》是一本以茶叶为主线的书,17—19世纪,茶与中国、英国、美国、印度四个大国的命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茶而引发的战争,包括中英鸦片战争、第一次英国侵藏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在内,改变了世界历史,也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塑造。“为何英国、美国以茶而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走向衰亡?作者从这一问题出发,梳理参考上百种文献资料,以翔实的史料、客观的记录、通俗的文笔,还原真实历史,层层揭示其背后的深刻原因。不仅聚焦中英贸易战、中美关系、茶叶话语权、茶文化边疆等议题,同时全景展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茶叶置于宏观的历史语境中,解读晚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深入洞察茶运与国运的纠葛。透过一杯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衰败的王朝,收获的也不只是那些廉价的屈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那杯茶,是怎样到了手中,又是怎么丢失的。所谓的全球化,在那个时间里,又是怎样展开的。(记者 姚云霞 以上图片来自福海茶厂)

来源: 昆明信息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四场茶叶战争改变世界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起源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在“一带一路”的时事背景之下,茶业界正在实现产业升级,再度复兴中国茶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福建是国家倡议“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山海侨优势凸显,大有可为。在【茶世界】里读懂茶,从茶里看世界。

 

四场茶叶战争改变世界历史

中国人最先发现了茶叶的妙处,并将之介绍到全世界。这使得世界发生了一种奇怪的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国家的人无法离开中国的茶叶。在那时,中国却是茶叶的唯一生产国,这使得茶叶成为中国在经济和外交的重要筹码,可也给中国带来灾难,甚至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

 

清河堡战争

张居正以茶驭夷终惹祸

说到拿茶叶作为筹码,清乾隆历史学家赵冀有一段著名的“以茶制夷”的论述:“中国随地产茶,无足异也。而西北游牧诸部,则恃以为命。其所食膻酪甚肥腻,非此无以清荣卫也。自前明已设茶马御史,以茶易马,外番多款塞。我朝尤以是为抚驭之资,喀尔喀及蒙古、回部无不仰给焉。”

的确,自明朝起,茶叶就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这就是因为饮食结构的问题,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甚至远远高于中原民族。

公元1575年,明朝终于结束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进攻方是蒙古汗图们札萨克图率领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

引发这场战争的,却是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茶叶。

此前三年,明万历皇帝刚刚登基,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当时的茶叶贸易为官方垄断,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于是民间私茶、黑茶兴起。首辅张居正上任后决意打击民间走私,于是出台了暂停茶叶边贸的诏书。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和惩办违法官员。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马上重开边境茶叶贸易。建州女真首领王兀堂,甚至向明朝辽东巡抚张学颜提出:只要能开放清河茶马互市,他情愿“请得纳为质子”。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开放茶市的人质。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三年的血战让茶叶贸易回到了原点。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

《恰克图条约》

乾隆拿茶叶让俄罗斯听话

不过一时一势,张居正过分严格的茶叶政策,使得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狗急跳墙,拼死一搏,明朝惹了不少麻烦事,但到了清乾隆时,清朝却能通过向俄罗斯禁售茶叶而让俄罗斯乖乖听话。

1728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自此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的市场。后来因为俄罗斯窝藏中方罪犯加上俄罗斯人在边境抢劫,乾隆曾三次下令关闭恰克图市场,分别为1762年-1768年,1778年-1780年,1785年-1792年,加起来有15年之多。这15年,大清对俄罗斯展开了贸易制裁,外禁皮毛入,内禁茶叶出。这15年间,俄罗斯至少损失了500万卢布。

1750年,乾隆就点出了俄罗斯的死穴,“俄罗斯地虽富庶,而茶布等物,必须仰给内地,且其每年贸易,获利甚厚,不能不求我通市,中国因得就所欲以控制之。”俄罗斯后来便乖乖听话。

赵冀如是说:“俄罗斯则又以中国之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其入口处曰恰克图。后有数事渝约,上命绝其互市,禁大黄,勿出口,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今又许其贸易焉。天若生此二物为我朝控驭外夷之具也。”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其实是茶叶战争

我们再来引用一段赵冀的话:“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其番舶来,所需中国之物,亦惟茶是急,满船载归,则其用且极于西海以外矣。”

这种“惟茶是急”的情况至少是一直维持到了清末。工业革命之后,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对中国趣味趋之若鹜,而茶叶便是其中一种。那些年,一部荷兰话剧 《茶迷贵妇人》,已经在整个欧洲风靡了半个世纪,不止是话剧本身,还包括话剧里的主角们。下午茶,已经改变了英国人的日常起居生活,也随之改变了整个贸易格局的重心。

而欧洲当然也有不少贵重、甚至能推动中国生产力的物品,值得中国与之交换,如此便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了。可是,清朝当时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物华天宝,对许多西洋之物没有丁点的兴趣,只看重白银。

无奈的英国人以及其他欧洲人只好用白银与中国换茶叶。这使得英国在1710年到1760年的半个世纪里,相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非常巨大。这个国家的白银几乎耗尽。在此期间,英国向中国支付了2600万英镑的白银。如果要把它换算成中国方式的“两”计量单位,那就在后面至少乘以四。

1773年的夏天,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带到了这里。夜晚,《仲夏夜之梦》正在加尔各答的剧院里上演,在印度这部巨著的名字被翻译成《爱神的春梦》。

作为英国的贵族,哈斯丁斯保持着饮中国茶的习惯。他在品味武夷茶和莎翁喜剧的时候,心里正在盘算着,整个全球贸易的平衡。也就是在那一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那个夏天,困扰在这个英国绅士心头的一个大问题是,该不该和中国进行鸦片贸易。

起先,出于道德或者是这种非法贸易的恶劣影响,这个英国人对鸦片贸易选择了否决态度,他说,这种毒品不是生活的必须,仅仅是奢侈品中的有害物,不应该被允许。但这种道德没有持续多久,英国人就改变了主意,从表面看,好像还是武夷茶的原因,因为英国人为购买这种叶子,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白银。

那一年,最终英国人倒向了以鸦片换茶叶的政策。可历史走到这一步,则是赵冀所不能想象的了。

之后的故事,也就不必赘述了。

 

美国独立战争

茶叶造就美国独立

更让赵冀无法想象的是,漂洋过海的中国茶叶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中国只好白银,而英国人太爱茶叶。

当时,全球最大的白银产地是美洲,英国用来与中国交换的白银大都来自美洲。美洲每年产出的白银有一半最终落入了清政府的口袋。

到了18世纪70年代,美洲的白银产量持续减产,英国人依靠白银购买茶叶的希望看来越来越小了。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中国人对于英货一如既往的冷漠,整个18世纪,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

随着英国国内茶叶消费的不断扩大,通过东印度公司,漏向中国的白银也是节节上升。到了七年战争以后,英国和法国在海外殖民地的这场世界大战,搞得英国财政捉襟见肘。战争结束,英国立刻爆发了金融危机,政府极度缺钱,将手伸向了海外殖民地。1764年,针对北美殖民地颁布的一系列的税收,第二年再颁《印花税法》。

到了1773年,英国人的《茶叶法》引发了波士顿那场针对中国茶叶的运动,两年后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了。

当北美被殖民者不满英国,因而当地居民塞缪尔·亚当斯率领60名自由之子化妆成印第安人潜入商船,把船上价值约1.5万英镑的342箱(约为18,000磅)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来对抗英国国会,最终引起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分享,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茶叶战争vs粮食战争!200万吨茶叶库存,中国茶叶的最后底牌

一粒粮食,一片茶叶。

不仅仅是日常吃的米饭、喝的饮料。

中国茶叶,产量巨大。年产近300万吨,累计库存超过200万吨。

庞大库存,占用了资金和成本,未来一段时间,库存也很难去掉。然而,如果没有庞大的库存。中国茶叶,早被人吃得渣都不剩了。

-01-粮食战争

1956年,美国大豆染上毁灭性寄生虫,大豆几乎到了绝收的边缘。

但他们在中国松花江平原的野生大豆里,找到了寄生虫抗体,并将抗体转移到大豆中,度过了危机。

在松花江黑豆的基础上,他们还利用转基因复制出一种高转化、高产能,低成本的大豆种子,并在全球申请了专利。

一场搅坏全球大豆市场的阴谋开始了。

免费的东西最贵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可以跟全世界做生意了。

那一年,转基因种子进入中国。他们把转基因种子“免费”送给中国农民种植。

转基因种子产量和出油量都很高,还免费使用。淳朴的农民只相信土地,他们开始大量推广转基因种子。

然而,转基因种子进行过基因改造,没有繁育能力,不能作为种子再次繁殖。

2003年,中国传统大豆种子被免费的转基因打得一败涂地,几乎没有了市场。

这时候,臭名昭著的转基因种子公司,突然向世贸起诉,说中国农民盗用其科技产品。

农民被迫停止种植,只能另寻新种。但被转基因占领的大豆市场,无论种子还是大豆,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中国企业,只能向美国求购。

这时,美国农业部突然说:北美产区天气极端,导致大豆减产8.12%。随后,华尔街资本配合表演,疯狂拉升大豆价格。

2005年初,国际大豆上涨到4400元/吨,中国只能以4300元/吨的价格购买了900万吨大豆。

中国买大豆,主要是榨油,把大豆买进来之后。美国又宣布:不好意思,库存统计出了问题,去年大豆丰收,降价。

就这样,中国企业接盘后,大豆价格拦腰截断。大豆一度跌到2200元/吨。

豆油的原材料暴跌,豆油价格也跟着跌。以高价接盘大豆的中国榨油企业,根本活不下去了。

比如,中国粮油企业以4300元/吨的价格买进大豆原料,榨油后,可以卖5900元。但此时,市场大豆价格2200元/吨,榨出油来能卖3000元。

3000元的售价,只相当于4400元大豆原料的三分之二。如此一来,中国粮油企业,自己的原料比别人的成品售价还高,根本活不下去。

这时候,四大粮商A(美ADM)、B(美邦吉)、C(美嘉吉)、D(法路易达孚)出手了

美国控制的粮商,用低价控制了中国85%的粮油企业。

拼的,就是储(库)备(存)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国际粮价又涨了一波,四大粮商蠢蠢欲动,开始囤货,拉动价格。

中国也没闲着,中储粮放出大招:抛售储备粮。

四大粮商一个瞪着一个:我们4家控制了全球80%的粮食,不信拉不动你的粮价。

中储粮抛出多少,四大粮商全收。他们想着:等你没粮食的时候,让你眼巴巴看着我操控粮价。

四大粮商,见粮就收,梦想买光中国的粮食。

中储粮半个月抛售一次粮食,价格涨,每周抛售一次,价格还是在涨。到后来,干脆每天都抛出储备粮。

四大粮商再厉害,手中的资金毕竟有限。看着中储粮深不见底的仓库,他们终于还是慌了,心里一万个没底:你们家到底有多少粮食。

官方对外宣布:粮食储备1亿吨,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四大粮商心理彻底崩溃,差点一口老血喷进太平洋,险些把四大粮商中的邦吉逼到被收购的边缘。

中国粮食,凭着深不见底的储备,守住了饭碗。

-02-茶叶战争,并未结束

茶叶,古代中原王朝的战略物资。

明朝张居正,清朝乾隆帝,都是以茶制夷的高手。手段也很简单:你不听话,我就不给你茶喝。

19世纪20年代,英国商船满载着黄金白银,到中国买茶叶。英国,实在经不住茶叶的诱惑。然而,茶叶偏偏只是中国有。

一年又一年,英国当流氓抢来的钱,都进了大清的腰包。如果一直买下去,大英的家底,迟早会被败光。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输入鸦片。道光帝派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完败。

英国原以为大清好歹是个青铜,谁知道,大清是一堆烂泥。就这实力,还想要日不落帝国花钱买茶。

失去的茶叶定价权

1849-1853年,英国派出皇家园艺协会的罗伯特福琼,先后两次,偷走了中国茶叶。20年以后,喜马拉雅山南麓种出了大吉岭红茶。

英国殖民地的茶叶投入生产,中国失去了茶叶垄断权,茶叶出口一落千丈。

1903年,中国茶叶出口占世界出口的33.09%。1921年,占比下降到8.79%。不再是一流茶叶强国。

此时,英国殖民地的茶叶,却是风生水起。

1890年,印度茶叶出口超过中国。1903年,英国殖民地肯尼亚种植茶叶。

英国通过殖民地供给和茶叶拍卖,绕开了中国茶叶供应链,垄断了世界茶叶的定价权。

167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伦敦举行第一次茶叶拍卖。

垄断了世界茶叶中转的东印度公司,规定:销售的茶叶,都必须由东印度公司进行估值、分级和拍卖。

也就是说,你的茶叶值多少钱,你说了不算,东印度公司说了算。

在东印度公司的游戏规则下,1861年,英国殖民地、印度加尔各答茶叶拍卖市场成立。1883年,英国殖民地斯里兰卡,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成立。

直到今天,世界茶叶主要交易方式,仍然是英国人主导的拍卖。也就是说,世界茶叶定价权,在英国(掌握茶叶定价权,就能操纵市场)。

茶叶战争,并未结束

世界茶叶,表面上各做各的生意,其实背地里,跟大豆战争一样,暗潮汹涌。

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等,看着不产茶的英国拿着茶叶定价权,谁不想把这个肥差抢过来?

比如,世界第一茶叶出口国,非洲小国肯尼亚。1956年,在内罗毕成立了自己的茶叶中心,为的就是挑战伦敦拍卖市场的权威。

1969年,拍卖中心搬到港口城市蒙巴萨,还是为了挑战英国的游戏规则。

茶叶战争,和粮食战争一样,从未结束。茶叶定价权的争夺,才是当今世界茶叶市场的本质。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0年,中国茶叶出口34.88万吨。2021年1-5月,我国茶叶累计出口量13.57万吨,比去年同期下滑5.8%。

出口连续下滑,因为:我国茶叶客户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低迷,出口以绿茶为主。

更因为:英国主导的世界茶叶贸易里,中国茶叶不通过拍卖流通(去年,我国茶叶出口减少,但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可欢了)。

所谓农残,所谓抽检不合格。在不加入英国主导的茶叶定价权面前,多喘一口气,都是错。

看清了这一点,我们会更清楚,该怎么看待中国茶叶的不足。

首先,中国茶叶交易

国内的茶叶交易,并不是通过拍卖。这也是西方人总用农残给中国茶叶穿小鞋的原因。

有人觉得印度有茶叶局管理,我们没有。这是中国茶叶卖不过印度的原因,甚至还有人吹捧印度茶叶拍卖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透明、高效。

然而,印度茶叶拍卖的背后,是英国人制定游戏规则。

如果中国茶叶也这么玩,意味着:我们的茶叶值多少钱,不是中国人自己说了算,而是英国人说了算。中国3000亿茶产业,完全是为英国人做嫁衣。

比如,冰岛老寨古树茶,我们觉得值5万元/公斤,但英国人觉得你的茶叶只值得3美元/公斤。

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年产茶叶近300万吨,3000亿茶叶市场,只值90亿美元。我国8000多万人靠茶为生,90亿美元,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人。

所以,中国茶叶需要的:从来不是茶叶拍卖,更不是学印度学斯里兰卡学阿猫阿狗,而是做好自己。

制定自己的茶叶标准,让茶叶少一点炒作,抵制虚高的茶价。让消费者买茶放心,让消费者都喝得起茶。

如此,既满足国人茶文化的需求,又做大茶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其次,我国茶叶库存

目前,我国茶叶保守估计也超过200万吨。

这些庞大的库存,堆在仓库里,占据了仓储,占用了资金,甚至很难变现,把很多茶商拖垮在卖茶的路上。

然而,家中没有库存,会是怎样一番场面。

市场绕不开供求,如果中国没有茶叶库存,还要去国外购买茶叶。国际市场,英国人操纵茶叶价格。大豆的悲剧,又会再一次上演。库存,是压力,但也是防范危机的底牌。

正是有几百万吨茶叶堆在家里,几乎匹敌其它产茶国一年的产量。我们才能坐在家里,品着名优茶,吐槽茶圈江湖往事,笑看茶界几多风云。

所以,对待茶叶库存。茶叶就像家中的粮,应该有,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多存点也无关紧要。

但更重要的是:茶叶年年产,要把库存变现。

写在最后:

粮食也好,茶叶也罢。

表面云淡风轻,背后都不太平。

你我凡夫俗子,能在碌碌尘世中,捧一杯茶,阅一本书,望天上云卷,看庭前花开。

在平凡的生活里,喝自己喜欢的茶,做自己喜欢的事,见自己想见的人,已是相当不易。

一杯茶的背后,不仅是一份喝茶的愉悦感,更是一方民生。

中国茶叶,做好自己,要卖到世界,只有两条路: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茶叶深加工;

夺回世界茶叶定价权。

来源:巡茶纪,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5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