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战争之5

找到约248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四场茶叶战争改变世界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起源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在“一带一路”的时事背景之下,茶业界正在实现产业升级,再度复兴中国茶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福建是国家倡议“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山海侨优势凸显,大有可为。在【茶世界】里读懂茶,从茶里看世界。

 

四场茶叶战争改变世界历史

中国人最先发现了茶叶的妙处,并将之介绍到全世界。这使得世界发生了一种奇怪的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国家的人无法离开中国的茶叶。在那时,中国却是茶叶的唯一生产国,这使得茶叶成为中国在经济和外交的重要筹码,可也给中国带来灾难,甚至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

 

清河堡战争

张居正以茶驭夷终惹祸

说到拿茶叶作为筹码,清乾隆历史学家赵冀有一段著名的“以茶制夷”的论述:“中国随地产茶,无足异也。而西北游牧诸部,则恃以为命。其所食膻酪甚肥腻,非此无以清荣卫也。自前明已设茶马御史,以茶易马,外番多款塞。我朝尤以是为抚驭之资,喀尔喀及蒙古、回部无不仰给焉。”

的确,自明朝起,茶叶就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这就是因为饮食结构的问题,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甚至远远高于中原民族。

公元1575年,明朝终于结束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进攻方是蒙古汗图们札萨克图率领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

引发这场战争的,却是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茶叶。

此前三年,明万历皇帝刚刚登基,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当时的茶叶贸易为官方垄断,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于是民间私茶、黑茶兴起。首辅张居正上任后决意打击民间走私,于是出台了暂停茶叶边贸的诏书。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和惩办违法官员。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马上重开边境茶叶贸易。建州女真首领王兀堂,甚至向明朝辽东巡抚张学颜提出:只要能开放清河茶马互市,他情愿“请得纳为质子”。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开放茶市的人质。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三年的血战让茶叶贸易回到了原点。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

《恰克图条约》

乾隆拿茶叶让俄罗斯听话

不过一时一势,张居正过分严格的茶叶政策,使得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狗急跳墙,拼死一搏,明朝惹了不少麻烦事,但到了清乾隆时,清朝却能通过向俄罗斯禁售茶叶而让俄罗斯乖乖听话。

1728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自此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的市场。后来因为俄罗斯窝藏中方罪犯加上俄罗斯人在边境抢劫,乾隆曾三次下令关闭恰克图市场,分别为1762年-1768年,1778年-1780年,1785年-1792年,加起来有15年之多。这15年,大清对俄罗斯展开了贸易制裁,外禁皮毛入,内禁茶叶出。这15年间,俄罗斯至少损失了500万卢布。

1750年,乾隆就点出了俄罗斯的死穴,“俄罗斯地虽富庶,而茶布等物,必须仰给内地,且其每年贸易,获利甚厚,不能不求我通市,中国因得就所欲以控制之。”俄罗斯后来便乖乖听话。

赵冀如是说:“俄罗斯则又以中国之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其入口处曰恰克图。后有数事渝约,上命绝其互市,禁大黄,勿出口,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今又许其贸易焉。天若生此二物为我朝控驭外夷之具也。”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其实是茶叶战争

我们再来引用一段赵冀的话:“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其番舶来,所需中国之物,亦惟茶是急,满船载归,则其用且极于西海以外矣。”

这种“惟茶是急”的情况至少是一直维持到了清末。工业革命之后,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对中国趣味趋之若鹜,而茶叶便是其中一种。那些年,一部荷兰话剧 《茶迷贵妇人》,已经在整个欧洲风靡了半个世纪,不止是话剧本身,还包括话剧里的主角们。下午茶,已经改变了英国人的日常起居生活,也随之改变了整个贸易格局的重心。

而欧洲当然也有不少贵重、甚至能推动中国生产力的物品,值得中国与之交换,如此便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了。可是,清朝当时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物华天宝,对许多西洋之物没有丁点的兴趣,只看重白银。

无奈的英国人以及其他欧洲人只好用白银与中国换茶叶。这使得英国在1710年到1760年的半个世纪里,相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非常巨大。这个国家的白银几乎耗尽。在此期间,英国向中国支付了2600万英镑的白银。如果要把它换算成中国方式的“两”计量单位,那就在后面至少乘以四。

1773年的夏天,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带到了这里。夜晚,《仲夏夜之梦》正在加尔各答的剧院里上演,在印度这部巨著的名字被翻译成《爱神的春梦》。

作为英国的贵族,哈斯丁斯保持着饮中国茶的习惯。他在品味武夷茶和莎翁喜剧的时候,心里正在盘算着,整个全球贸易的平衡。也就是在那一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那个夏天,困扰在这个英国绅士心头的一个大问题是,该不该和中国进行鸦片贸易。

起先,出于道德或者是这种非法贸易的恶劣影响,这个英国人对鸦片贸易选择了否决态度,他说,这种毒品不是生活的必须,仅仅是奢侈品中的有害物,不应该被允许。但这种道德没有持续多久,英国人就改变了主意,从表面看,好像还是武夷茶的原因,因为英国人为购买这种叶子,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白银。

那一年,最终英国人倒向了以鸦片换茶叶的政策。可历史走到这一步,则是赵冀所不能想象的了。

之后的故事,也就不必赘述了。

 

美国独立战争

茶叶造就美国独立

更让赵冀无法想象的是,漂洋过海的中国茶叶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中国只好白银,而英国人太爱茶叶。

当时,全球最大的白银产地是美洲,英国用来与中国交换的白银大都来自美洲。美洲每年产出的白银有一半最终落入了清政府的口袋。

到了18世纪70年代,美洲的白银产量持续减产,英国人依靠白银购买茶叶的希望看来越来越小了。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中国人对于英货一如既往的冷漠,整个18世纪,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

随着英国国内茶叶消费的不断扩大,通过东印度公司,漏向中国的白银也是节节上升。到了七年战争以后,英国和法国在海外殖民地的这场世界大战,搞得英国财政捉襟见肘。战争结束,英国立刻爆发了金融危机,政府极度缺钱,将手伸向了海外殖民地。1764年,针对北美殖民地颁布的一系列的税收,第二年再颁《印花税法》。

到了1773年,英国人的《茶叶法》引发了波士顿那场针对中国茶叶的运动,两年后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了。

当北美被殖民者不满英国,因而当地居民塞缪尔·亚当斯率领60名自由之子化妆成印第安人潜入商船,把船上价值约1.5万英镑的342箱(约为18,000磅)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来对抗英国国会,最终引起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分享,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茶叶战争vs粮食战争!200万吨茶叶库存,中国茶叶的最后底牌

一粒粮食,一片茶叶。

不仅仅是日常吃的米饭、喝的饮料。

中国茶叶,产量巨大。年产近300万吨,累计库存超过200万吨。

庞大库存,占用了资金和成本,未来一段时间,库存也很难去掉。然而,如果没有庞大的库存。中国茶叶,早被人吃得渣都不剩了。

-01-粮食战争

1956年,美国大豆染上毁灭性寄生虫,大豆几乎到了绝收的边缘。

但他们在中国松花江平原的野生大豆里,找到了寄生虫抗体,并将抗体转移到大豆中,度过了危机。

在松花江黑豆的基础上,他们还利用转基因复制出一种高转化、高产能,低成本的大豆种子,并在全球申请了专利。

一场搅坏全球大豆市场的阴谋开始了。

免费的东西最贵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可以跟全世界做生意了。

那一年,转基因种子进入中国。他们把转基因种子“免费”送给中国农民种植。

转基因种子产量和出油量都很高,还免费使用。淳朴的农民只相信土地,他们开始大量推广转基因种子。

然而,转基因种子进行过基因改造,没有繁育能力,不能作为种子再次繁殖。

2003年,中国传统大豆种子被免费的转基因打得一败涂地,几乎没有了市场。

这时候,臭名昭著的转基因种子公司,突然向世贸起诉,说中国农民盗用其科技产品。

农民被迫停止种植,只能另寻新种。但被转基因占领的大豆市场,无论种子还是大豆,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中国企业,只能向美国求购。

这时,美国农业部突然说:北美产区天气极端,导致大豆减产8.12%。随后,华尔街资本配合表演,疯狂拉升大豆价格。

2005年初,国际大豆上涨到4400元/吨,中国只能以4300元/吨的价格购买了900万吨大豆。

中国买大豆,主要是榨油,把大豆买进来之后。美国又宣布:不好意思,库存统计出了问题,去年大豆丰收,降价。

就这样,中国企业接盘后,大豆价格拦腰截断。大豆一度跌到2200元/吨。

豆油的原材料暴跌,豆油价格也跟着跌。以高价接盘大豆的中国榨油企业,根本活不下去了。

比如,中国粮油企业以4300元/吨的价格买进大豆原料,榨油后,可以卖5900元。但此时,市场大豆价格2200元/吨,榨出油来能卖3000元。

3000元的售价,只相当于4400元大豆原料的三分之二。如此一来,中国粮油企业,自己的原料比别人的成品售价还高,根本活不下去。

这时候,四大粮商A(美ADM)、B(美邦吉)、C(美嘉吉)、D(法路易达孚)出手了

美国控制的粮商,用低价控制了中国85%的粮油企业。

拼的,就是储(库)备(存)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国际粮价又涨了一波,四大粮商蠢蠢欲动,开始囤货,拉动价格。

中国也没闲着,中储粮放出大招:抛售储备粮。

四大粮商一个瞪着一个:我们4家控制了全球80%的粮食,不信拉不动你的粮价。

中储粮抛出多少,四大粮商全收。他们想着:等你没粮食的时候,让你眼巴巴看着我操控粮价。

四大粮商,见粮就收,梦想买光中国的粮食。

中储粮半个月抛售一次粮食,价格涨,每周抛售一次,价格还是在涨。到后来,干脆每天都抛出储备粮。

四大粮商再厉害,手中的资金毕竟有限。看着中储粮深不见底的仓库,他们终于还是慌了,心里一万个没底:你们家到底有多少粮食。

官方对外宣布:粮食储备1亿吨,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四大粮商心理彻底崩溃,差点一口老血喷进太平洋,险些把四大粮商中的邦吉逼到被收购的边缘。

中国粮食,凭着深不见底的储备,守住了饭碗。

-02-茶叶战争,并未结束

茶叶,古代中原王朝的战略物资。

明朝张居正,清朝乾隆帝,都是以茶制夷的高手。手段也很简单:你不听话,我就不给你茶喝。

19世纪20年代,英国商船满载着黄金白银,到中国买茶叶。英国,实在经不住茶叶的诱惑。然而,茶叶偏偏只是中国有。

一年又一年,英国当流氓抢来的钱,都进了大清的腰包。如果一直买下去,大英的家底,迟早会被败光。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输入鸦片。道光帝派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完败。

英国原以为大清好歹是个青铜,谁知道,大清是一堆烂泥。就这实力,还想要日不落帝国花钱买茶。

失去的茶叶定价权

1849-1853年,英国派出皇家园艺协会的罗伯特福琼,先后两次,偷走了中国茶叶。20年以后,喜马拉雅山南麓种出了大吉岭红茶。

英国殖民地的茶叶投入生产,中国失去了茶叶垄断权,茶叶出口一落千丈。

1903年,中国茶叶出口占世界出口的33.09%。1921年,占比下降到8.79%。不再是一流茶叶强国。

此时,英国殖民地的茶叶,却是风生水起。

1890年,印度茶叶出口超过中国。1903年,英国殖民地肯尼亚种植茶叶。

英国通过殖民地供给和茶叶拍卖,绕开了中国茶叶供应链,垄断了世界茶叶的定价权。

167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伦敦举行第一次茶叶拍卖。

垄断了世界茶叶中转的东印度公司,规定:销售的茶叶,都必须由东印度公司进行估值、分级和拍卖。

也就是说,你的茶叶值多少钱,你说了不算,东印度公司说了算。

在东印度公司的游戏规则下,1861年,英国殖民地、印度加尔各答茶叶拍卖市场成立。1883年,英国殖民地斯里兰卡,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成立。

直到今天,世界茶叶主要交易方式,仍然是英国人主导的拍卖。也就是说,世界茶叶定价权,在英国(掌握茶叶定价权,就能操纵市场)。

茶叶战争,并未结束

世界茶叶,表面上各做各的生意,其实背地里,跟大豆战争一样,暗潮汹涌。

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等,看着不产茶的英国拿着茶叶定价权,谁不想把这个肥差抢过来?

比如,世界第一茶叶出口国,非洲小国肯尼亚。1956年,在内罗毕成立了自己的茶叶中心,为的就是挑战伦敦拍卖市场的权威。

1969年,拍卖中心搬到港口城市蒙巴萨,还是为了挑战英国的游戏规则。

茶叶战争,和粮食战争一样,从未结束。茶叶定价权的争夺,才是当今世界茶叶市场的本质。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0年,中国茶叶出口34.88万吨。2021年1-5月,我国茶叶累计出口量13.57万吨,比去年同期下滑5.8%。

出口连续下滑,因为:我国茶叶客户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低迷,出口以绿茶为主。

更因为:英国主导的世界茶叶贸易里,中国茶叶不通过拍卖流通(去年,我国茶叶出口减少,但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可欢了)。

所谓农残,所谓抽检不合格。在不加入英国主导的茶叶定价权面前,多喘一口气,都是错。

看清了这一点,我们会更清楚,该怎么看待中国茶叶的不足。

首先,中国茶叶交易

国内的茶叶交易,并不是通过拍卖。这也是西方人总用农残给中国茶叶穿小鞋的原因。

有人觉得印度有茶叶局管理,我们没有。这是中国茶叶卖不过印度的原因,甚至还有人吹捧印度茶叶拍卖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透明、高效。

然而,印度茶叶拍卖的背后,是英国人制定游戏规则。

如果中国茶叶也这么玩,意味着:我们的茶叶值多少钱,不是中国人自己说了算,而是英国人说了算。中国3000亿茶产业,完全是为英国人做嫁衣。

比如,冰岛老寨古树茶,我们觉得值5万元/公斤,但英国人觉得你的茶叶只值得3美元/公斤。

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年产茶叶近300万吨,3000亿茶叶市场,只值90亿美元。我国8000多万人靠茶为生,90亿美元,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人。

所以,中国茶叶需要的:从来不是茶叶拍卖,更不是学印度学斯里兰卡学阿猫阿狗,而是做好自己。

制定自己的茶叶标准,让茶叶少一点炒作,抵制虚高的茶价。让消费者买茶放心,让消费者都喝得起茶。

如此,既满足国人茶文化的需求,又做大茶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其次,我国茶叶库存

目前,我国茶叶保守估计也超过200万吨。

这些庞大的库存,堆在仓库里,占据了仓储,占用了资金,甚至很难变现,把很多茶商拖垮在卖茶的路上。

然而,家中没有库存,会是怎样一番场面。

市场绕不开供求,如果中国没有茶叶库存,还要去国外购买茶叶。国际市场,英国人操纵茶叶价格。大豆的悲剧,又会再一次上演。库存,是压力,但也是防范危机的底牌。

正是有几百万吨茶叶堆在家里,几乎匹敌其它产茶国一年的产量。我们才能坐在家里,品着名优茶,吐槽茶圈江湖往事,笑看茶界几多风云。

所以,对待茶叶库存。茶叶就像家中的粮,应该有,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多存点也无关紧要。

但更重要的是:茶叶年年产,要把库存变现。

写在最后:

粮食也好,茶叶也罢。

表面云淡风轻,背后都不太平。

你我凡夫俗子,能在碌碌尘世中,捧一杯茶,阅一本书,望天上云卷,看庭前花开。

在平凡的生活里,喝自己喜欢的茶,做自己喜欢的事,见自己想见的人,已是相当不易。

一杯茶的背后,不仅是一份喝茶的愉悦感,更是一方民生。

中国茶叶,做好自己,要卖到世界,只有两条路: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茶叶深加工;

夺回世界茶叶定价权。

来源:巡茶纪,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百年战争与小罐茶的阳谋

历史上曾经有一刻,东方和西方的两大帝国因为两种植物而兵戎相见,一种是罂粟,一种便是山茶。前者制成鸦片,后者制成茶叶。


自先秦起,华夏文明的先民们便将山茶制成茶,两晋起,逐步变成一种文化。


十九世纪中叶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掌握制茶及产销全流程的国家。从种植/采摘/加工/炒制到批发和销售。


大英帝国通过罂粟-茶叶的贸易换得中国的茶叶,若无鸦片,英国从全世界掠夺的白银将大量流入中国。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直接导致罂粟-茶叶的贸易平衡崩溃,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中,英国一举击垮了摇摇欲坠的大清,英国得到了香港岛,以及大陆五处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


与此同时,英国开始“盗窃“中国茶叶的一切。并于其殖民地印度大规模试验种植及生产茶叶。但他们进行了创新,那便是通过大工业流水线的方式提高了产能,效率和稳定性。


 

1888年,英国入侵西藏,这次又是因为茶。与1840年不同,这个时候,英国人已经在印度种植了大规模的茶园,自明代以来所构筑的无形中国茶叶长城轰然倒塌。


 

茶叶战争在经济社会学上,具有不可忽略的社会地位。但近些年来,我们对茶叶的定位基本沦为普通的生活饮品的一而已种。


以上内容记载于《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书中还提到:从茶传播、贸易、饮用形成的茶马古道,事实上造就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形成了因茶而就的想象共同体,之后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垫底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是为历史学者所忽略的,无他。在宏观史学里,茶叶所扮演的角色实在是跟时代趋势无法比拟的,但尽管如此,茶叶从唐至晚清,以及远涉重洋,其发挥的文化功用却是无可替代的。



就在英国因“茶”入侵西藏之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扛着枪走上前线的大兵们,喝的却是咖啡,以保持清醒头脑和作战状态。


而在英国垄断下的茶叶海外市场,征收高额税收,此时的咖啡就成了极佳的替代品。又迅速乘上工业革命的东风,伴随战争,速溶咖啡和罐装咖啡从美国进入了欧洲和东亚。


而中国茶,好像也正是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开始,失去了话语权。英国依然享有英式红茶的美誉,日本的抹茶制品和茶道文化,还闻名海外。


中国,茶的发源地,却捉襟见肘,拿不出像样的、高品质的可规模化的茶叶品牌。


这并非中国的过错,但确实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文化,在面对高速扩张的工业文明时,掉队、落后了。


我们传统语境下”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生活情味,被恶狠狠地摔在地上,还踩了两脚。这不断得提醒着我们国人,不变,那就要挨打。


大约200年过去了,历经百年屈辱,东方巨龙又一次破茧重生。改革开放迄今四十年,商业文明浸透到各行各业之中,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城镇化,一切都焕然一新,但茶叶,这个国家除了瓷器和丝绸外,最值得炫耀的名片,却没有什么本质性变化。


仿佛和整个商业文明的进程隔绝了,与世无争,也碌碌无为。


挤满超市货架的英国茶包,开在高档商场里的新加坡TWG。再一次地提醒我们,不变,不言,不争,就依旧没有一席之地。只能翻翻老黄历,“想当年,我们还有《茶经》……”


虽然同为“茶”,但中国茶与西方茶,从产品到品饮方式,甚至产业逻辑,都已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


所以,这一次的“求变”,中国没有可以直接“拿来主义”的工业流水线,没有能够效法的流水线,也没有已经订好标准的贴牌OEM。中国人必须自己去定义,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茶品牌,我们在哪些社交场景需要“茶”,而它的标准又是什么?


这是一种复兴。也是新的构建。



纪录片《茶界中国》里有一段这样的记录,茶人陈必芳曾渴望将制茶技术传承给小儿子。但是在一场车祸中,小儿子去世了。只能将千里迢迢外做厨师的大儿子召回老家来继承衣钵。


但从片中来看,大儿子其实并不热爱,只是出于责任感来做这件事情。


这其中折射了中国目前茶行业遇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制茶技术即将后继无人。


工业化,或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路径。


工业化 ,这三个字说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做起来是非常难的,时至今日,全球大多数区域都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工业体系。18世纪时,英国没有一家工厂能够生产喝茶用的陶瓷杯。直到后来,经过几轮技术迭代,才实现了突破。


在无数的场合和文章中,我不厌其烦地强调,中国拥有目前全世界最完善的终端制造业产业链及集群,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拥有全球素质最高的工人,这三点意味着对茶叶产品生产方式的改造变成了一种可能。



英国及其殖民地引领了茶叶工业化的1.0时代。


提问:目前哪个国家是第一大茶叶出口国?

 

答: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是肯尼亚(曾经是斯里兰卡)后三者都曾是英国殖民地。


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其气候使得茶叶品质良好,英国人每年消费15万吨茶叶  30%来自肯尼亚。在肯尼亚有超过500万人从事茶叶生产,茶叶创造了其45%的外汇。


但是无论肯尼亚,印度,还是斯里兰卡生产的茶叶在中国人眼里都不能叫茶叶。


而全球范围内,短期内依然是英国人主导着茶叶的工业化和产销。


而在日本,自唐代日本将中国茶引入本国,国人一直将其视若珍宝。根据日本清凉饮料协会的数据:茶饮料2015年的消费量是55亿升,一举超越碳酸饮料成为最大品类。这是另一条工业化的路线。


我们再来看中国茶叶市场的一些基本事实。(此段援引自《被看轻的小罐茶》)


以下是农业部的数据。中国茶叶的产量逐年提升,到2017年是258万吨。再看中国海关的数据:2017年同年出口量是35.5万吨。也就是每年基本上15%左右的产量是出口的。其他是内销。

2017年当年出口金额是160995.5万美元。平均4533美元/吨,2.26美元/斤,按照2017年的汇率来算(6.8)差不多15.1元/斤。


我国茶叶外销的基本事实是:当做和食用油差不多的农产品毫无附加值地销售。而在宋代,仅福建安溪一地,与之有茶叶贸易的国家就多达58个。


目前,我国的茶叶基本处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阶段。本质原因是我们的茶叶行业停留在了农业时代。我们需要对这个产业进行革新与升级。



中国茶要实现工业化和标准化,难在哪里?其最根本的难点,是中国的“经验思维”,向西方“科学思维”的转换。中西茶叶百年之战的第一次失利,就败在过于依赖基于人的经验,而没有将经验转化成理性,即“流程化”与“标准化”。

 

举些简单例子,西方茶包、咖啡、果汁、可可,以及钻石和西医,都完成了品类和行业的社会化和标准化 。而像传统的中医、玉石、红木、中国茶,始终停留在手艺人代代相传的阶段,过于依赖人的经验,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行业“大师“。



工业化和标准化,恰恰就是一个“去人化”的过程,通过将人的经验流程化,实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向科学思维转型分两步走,第一进行分解,第二确立标准。分解阻碍中国茶产业工业化的特有、具体问题。这里需要简单科普一下中国茶分类。

 

中国茶除了茶叶类别上的不同,从产品属性上,可大致分为名优茶和大宗茶两类。


名优茶是中国茶与西方茶最大的区别,它不仅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中国茶博大精深的制茶技艺,更是中国茶魅力的极致表达。与大宗茶简单茶味上区隔之外,名优茶讲究色、香、味、形全方位的品饮感受。


所以,名优茶在原料和制作工艺上,就有极高的讲究。名优茶使用季节和嫩度最合适的原料,经常有原产地保护和特定的品种,原料等级的差异和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品质和等级的差异。


而大宗茶在生产上比较粗放,对品质要求比较低,全程机械化以实现低价。所以出口的原料茶,西方广泛饮用的红碎茶,基本都可以归为大宗茶,甚至在国人眼中,这都不能称其为“茶”。


但目前占全世界茶叶出口总量80%的,都是机械化加工的红碎茶。


中国茶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是要完成名优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而这其中,原料、工艺的标准化是关键。

 

名优茶原料的问题,在于稀缺性:产地、气候、时间,都会对原料的产量和等级,产生巨大的影响。名优茶不同于烟、酒、咖啡等植物深加工产品,茶叶即便一天时间的差异,品质差异就会很大(西湖龙井有早一天采是宝,迟一天采是草),高等级原料,一年的采摘周期,短则3天,多则不超过一周。


同时,再加上天气等因素,导致了原料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名优茶讲究色、香、味、形全方位的享受,工艺的不同,决定了香气口感等的差异,而制茶工艺,在中国茶人的手中,就像中医一样,祖祖辈辈都的都是靠口传身教,并没有形成标准化。


上述,是真正阻碍中国茶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关键。


针对这些问题,小罐茶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分解茶产业链,上游农业需要不同产区的集约化;中游生产需要标准化;下游消费端需要品牌化,培养头部品牌。通过产业链的布局,从底层彻底完成中国茶产业链的变革。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我们一步一步,从茶产地采摘源头来看。

 

古徽州,今黄山市加上江西婺源。中国茶叶的集大成之地。


古徽商中十之五六,从事茶叶经营。 


故考察徽州对于了解茶行业有重要的意义。


上周我亲探了小罐茶的黄山生产基地及茶园。因为这家公司目前是中国茶叶界工业化最领先的公司之一。在《被看轻的小罐茶》一文中,我收到了接近600条评论的谩骂,但我依然相信理性的力量,讨厌反智,更不喜欢情绪化。实地考察是我永远坚持的真理,如果考察发现自己错了,我也会写文章承认。


在原料端,我看到了小罐茶制定了严格的采摘和挑选标准。


无论是原料的产区、采摘的标准、采摘的时间,都有明确且严格的要求。


在现场,我就看到有的茶农起大早辛苦一天采的鲜叶,因不达标而被拒收,只得匆忙离开,再奔去收购标准低的工厂。


在产品侧,看得到的地方是小罐茶定义了新的喝茶方式:铝罐分装,一罐一泡。但看不到的地方是:小罐茶设立了3道农残检测,6道精选挑茶工序的标准。


传统茶厂常规流程会涉及鲜叶挑选、机器分级、机器除杂和人工初拣4道流程。但小罐茶除4道常规流程外,又增加了两道人工精拣。在小罐茶黄山工厂,80多名工人每天从一堆茶叶中挑出了几根黄叶、老梗,都要逐一记录数据。这个步骤在绝大多数茶厂是不存在的。因为洁净度这一项,小罐茶每斤增加成本大约在100元左右。下图是我在现场拍摄的。



上图是工厂里的墙贴,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严格的细分和考评。


实话说,虽然我参观过很多工厂,不乏领先科技型企业,但是这是我见过最高标准的茶叶厂了,基本上是拿科技企业的标准来做了。


挑选完成后,便是自动灌装流水线了:标准化称重、标准化装罐、标准化覆膜、标准化封装……十道工序后,就是完全的已封装可销售的成品。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非常震撼。就是灌装车间的大门有两道门,人先进入第一道门,关闭后再打开第二道出去。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防止空气对流,影响茶叶品质。这个操作我只在国际级的巧克力厂见过。


对于品质的苛刻要求,恰恰最能体现的就是一个品牌的决心和底气。


小罐茶目前在黄山投资了15亿元建造一个工业4.0工厂,目前正在施工中。这个工厂给了人们很多想象空间。


此外,小罐茶还与众多国内外顶级科研机构,比如通过AI智能技术,研发智能采茶机器人,智能挑茶机器人,希望这些机器人可以精准识别单芽、一芽一叶等各等级茶叶鲜叶并采摘,精确完成各种茶叶内各种不同杂质的挑选等等。


这也是中国农业产品后起的优势:博采众长,搞来最先进的设备,从小步测试到全线装配。刚需、高频的产品,在供应链做到极致,既能降本提效,对现行的产业链也会发挥鲶鱼效应。让更多不规范的小作坊、小产商,经历一次变革。


小罐茶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全产业链的布局。通过纵向打通产业链,横向多品牌布局,最终实现供应链和渠道的共享,实现规模效益。为此,小罐茶在各个上游基地,已经开始按照生态化种植的要求,在建立示范茶园;在各个核心产区,建立上游工业化的初制工厂,在黄山按工业4.0建立中央工厂,并成立了“茶叶工业装备中心”和“茶叶研发中心”两个研发中心;在市场端,除了瞄准高端的小罐茶,针对大众和年轻的新产品线也很快就会上市……



一个真正以科学化市场思维的茶叶生态链,或许正在成型。


其实我真正挺的不只是小罐茶,而是这一类突破传统思维茶叶企业我都支持。只有更多的类似的企业才能真正将中国茶叶引领到世界。



制茶工艺,尤其对于名优茶,是民间代代流传的手艺,是上千年传承的经验,在时间长河的打磨中,与人们的口味、需求、偏好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


太宝贵,太难以复制,却太容易遗失了。工业4.0的出现可以使得机器愈发接近,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行为能力。也使得传承变成了可能。


这里就要说到小罐茶之前一轮巨大的舆论风波的核心问题了。这个“大师作”到底是什么情况。首先,“大师作”确实存在不同解读的空间,这个小罐茶已经被网络彻底教育了,但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故意忽视他的价值,甚至误读他的价值。


小罐茶的创业核心最重要的纲领之一是:建立标准。


这可以说是实现产品“工业化”的标志。标准一旦建立,将拥有“制空权”。


茶产业的权威标准,就是我们本土的、业界公认的大师们。消费者会有各种渠道去了解他们的制茶故事,但是把他们的手艺和经验变成工业标准,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经之路。


只有把整体的经验分解,用标准化的流程和步骤去量化,才能量化这些宝贵经验,将随时可能失传的手艺解救下来。最大化地利用,提高整体的原材料和制成品水准。


所以,大师作,并非是大师手工做,而是大师将多年练就的技艺,变成标准,融入整个生产环节,确保品质。


在原料端,大师会设定原料标准。

在制茶环节,大师会提出工艺参数、要求指导生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数与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实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杀青温度、时间等。


因此虽然有现代化的制茶设备,但大师一定会全流程监控和把关,甚至通宵达旦工作。


目前小罐茶的大师+现代设备模式,初步的完成了名优茶的工业化,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


所以,和大师一起研发如何将大师的技艺数字化和智能化,真正完成中国名优茶的工业化变革,是目前小罐茶需要攻克的难关。


最后,产品加工完成后,大师还要和小罐茶审评人员一起对茶叶的品质审评,只有达到品质要求的茶才可以出厂。


也许也还有匠人、有心人还会继续传承手艺,数年如一日,那可能将演化成另一种茶中的精品。但大众的需求,只有工业化才能满足。



如01、02所说因为基础的制茶工艺已经被西方盗走。中国在低端线上竞争是毫无优势的。但是全世界人都知道“茶”来自中国,最好的茶依然在中国。这一IP势能依然存在。


提问:什么是符合当下品牌战略?


答:我认为他不是简单的广告和所谓定位,在今天他是一整套产品开发+供应链整合+工业化+认知+广告营销+渠道的复合战略。


我们需要的是,基于这个时代的消费者特征,供应链优势,先进技术,国内外形势来制定一条既快速又扎实的作战计划。



中国茶曾经以农产品形态走出去过,但没有品牌,未来的中国茶,需要以品牌走出去。代表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生活方式,影响全世界。


故而我坚定地认为全球市场的茶叶战争的下半场,是中国茶企业通过市场端的品牌化(尤其是高端线),加工端的工业化(尤其是利用好工业4.0),上游端的生态化来实现真正实现市场上的飞跃。


在大宗茶的标准化、工业化上,西方茶叶品牌,已经远远的走在了中国茶的前面,但中国茶,尤其是名优茶,以其独特技艺所造就的色、香、味、形,一旦完成真正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升级,并实现产品和品饮方式的创新,足以对西方茶,形成一次强有力的反击。


另一方面,以喜茶和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中式茶饮,也在以另一种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去重新定义这个市场。



而在量变引起质变之时,在大师手艺和现代工业磨合之后,我们才能重构现代茶产业的标准和规则,才能继续陆羽们的使命,续写新时代的《茶经》,讲述中国茶的新故事。


怎么讲好这个故事?


在我做进击波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其实都感觉到一种话语的缺失。我们的企业,从传统到新兴领域,从制造业到零售业,都有欣欣向荣之势,几乎都具有实干的蛮力,但缺乏讲故事的能力。


整个世界,除了看到涌进各国商场“买买买”的中国大军,还需要看到中国的“文化叙事”。


这是中国面临的新一轮全球竞争:如何让“民族品牌”跻身世界品牌之林,如何在中国经济不断崛起的现实中,让世界领略到中式哲学的幽深与务实,中国生活方式中追求的清欢与情味。


如幽幽茶香,清淡,而有味。


这不仅仅是品牌的使命,也符合了消费者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的必然趋势。当厌倦了种草、剁手,从兴奋到失落的无限循环;当疲惫了蹦迪、唱K,从狂喜到低落的情绪过山车。我们也可以重新拾回“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人间清味。

 


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征服了小亚细亚吉拉城。

 

当时他写信给罗马友人报捷时,只骄傲地写了三个拉丁语单词“veni ! vidi ! vici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去吧,去征服世界。



后记:


此篇可看做《被看轻的小罐茶》之续文,之所以会有《被看轻的小罐茶》一文,因为我发现了潜藏在纷乱表象底下,小罐茶与传统茶企的本质不同:科学化思维,工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和品牌化体验。这是小罐茶与传统茶企在底层逻辑上的本质差异,而这种逻辑,恰恰是中国茶从经验思维向科学化思维转变的关键。底层逻辑就像是操作系统,会深层次的影响一个企业的所有行为,如果这种思维,能变成是一个产业共性的思维,那中国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但我们很多人太容易被情绪和舆论引导了。这并不利于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进击波财经授权转载,作者沈帅波,仅供学习使用。「茶叶江湖」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当如发现本公众号信息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其立即删除。

找到约24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