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清香

找到约9,250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松桃县大坪场镇:采茶正当时,片片茶飘香一年采茶季 茶叶清香富农民

春光初放,茶芽初展。采茶人踏着露珠结伴而行,腰挎茶篓分布在青绿的茶山间,熟练的手势在绿叶间上下舞动,一片片茶芽送入茶篓。

采茶工在认真采茶

在松桃县大坪场镇后屯村生态有机茶山,满山青绿,群山蜿蜒直下,茶树经历风雨,抗住整个寒冬的蛰伏,在春天里冒出千头万芽,春风微拂,浓郁茶香顷刻而出,清香四溢。“今天送小孩上学,来的晚了点,摘得不多”,“家里农活做完了,挺清闲的,我这几十岁了来采茶,一天还能挣个几十块的收入嘞”茶山里的采茶工一边熟练动作一边聊着趣事,一派恬静悠然的景象。

茶芽争春

中午时分,采茶工陆续来到后屯村武陵源有机茶叶有限公司茶叶加工车间,排队称重、结算工钱,满脸喜悦。车间工人对收到的鲜青开始轻柔均匀摊青,而后进行杀青、揉捻、造型、干燥、分选等工序,最后包装出售。青涩娇嫩的鲜叶经过揉捻和淬炼,才有了深度和韵味,饮一口,先有青涩苦味,后有回甘袭来。

“出售”茶青

据悉,松桃县大坪场镇生态有机茶种植区以后屯、镇江、干串等村为核心,茶叶种植面积约3000亩,这里的土壤原生态无污染,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清水秀,雾密云浓,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种植优势。通过引进松桃武陵源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对茶叶进行精深加工,采用电商线上线下销售经营,共解决劳动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茶青采摘3万人次。

茶青正等着杀青

近年来,大坪场镇以生态有机标准化茶园为示范带动,搭建茶产业相关平台,引入社会资本,以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利益连接模式,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以"打造有机生态无公害农产品”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切实做优做强做精茶叶产业这篇文章。

茶园一角茶青

图文:谭慧(松桃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崔平平:对一片茶叶的坚守

4月清风暖阳,慈利县三合镇大大小小茶园里的茶叶开始进入采摘期了,茶农们穿梭在茶园里开采今年的春茶。


4月4日笔者来到慈利县青年创业商会会企、张家界金慈银澧茶业,站在最高处远眺群山葱翠再俯瞰茶园,只见满坡茶园已是绿油油的一片,一行行茶树抽芽吐绿,泛着翠绿的茶芽显得格外诱人,沁人心脾的茶叶清香让人陶醉,茶姑们腰系茶袋,说说笑笑,双手上下翻飞,忙着采摘嫩芽初茶。走进制茶车间,一股春茶的清香弥漫在整个车间,只见员工们有的在筛、有的在揉、有的在捻.......大家都在有序的忙碌着,“清明节前后几天采摘的茶叶不仅品质最好,经过精细的制作程序,最后出来的茶汤浸人心脾。”金慈银澧茶业负责人崔平平告诉笔者:在制茶期间,要特别控制好茶叶的香气和色泽。为了让笔者直观的了解茶叶的制作流程,崔平平详细介绍了现代工艺制作方式和传统的制茶方式,他将采回来的茶叶放入一口温度已经达到200摄氏度左右的生锅中,便开始用双手不停地翻炒。“翻炒必须全程用手,凭借制茶人的感觉和经验掌控火候。”崔平平介绍说,“工具翻炒容易破损叶片,影响茶叶的品质。”“这些刚杀青的茶青,在杀青后有了韧性,已经是准茶叶了。”崔平平快速地用茶帚把“准茶叶”扫到竹筛中,迎接它们的是下一步的揉捻成形。“这些准茶叶要尽快冷却下来,成形才成得扎实,才能变成真正的茶叶。”崔平平用双手轻揉,茶叶在竹匾中翻滚,茶叶条索变得紧实,残留的水分和青涩味也在进一步散发。

80后制茶人崔平平告诉笔者,手工制茶非常辛苦,稍不注意就会被铁锅烫伤,年轻人不大愿意学。他认为,能不能做出好茶,和人的悟性、阅历都是分不开的。“其实喝一杯好茶可以很简单,在很多人看来,喝茶只是一件雅致、闲适的事,与日常生活有些距离。”崔平平认为,喝茶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将喝茶看作是一件生活化的事,喝茶自然就变得简单了。”2010年,崔平平大学毕业,他却放弃了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如果年轻人都留在了大城市,那我们的家乡怎么办。”说起回乡初衷,崔平平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读书那会儿每次放假回家,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留守下来的都是些老人孩子,看着大片茶山荒弃,就觉得非常可惜。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让年轻人都回来一起把家乡建设好。“我坚信山头上这些不起眼的小叶子藏着能让大家致富的新路子。”回到老家三合镇,崔平平筹集8万元借款开始起步,自学茶叶种植、生产技术,学公司运营管理方法,培养团队,最终由当初的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占地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从一个个体户逐步发展成为张家界市级龙头企业、湖南省优质初创企业。目前,崔平平创立的金慈银澧茶业公司规划了基地发展部、产品研发部、文化服务部等核心部门,推出了茶艺培训、户外茶会、茶旅体验等一系列茶文化体验活动;结合三合镇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产茶历史悠久的优势,探索出以红茶为核心产品,以“金慈银澧”为主推品牌,以“慈利茶·金慈红”为营销聚焦的品牌发展战略,深度开发完善产业链闭环,传承中国茶饮健康与美的文化,助推产业发展升级,公司生产的“金慈红”产品已经连续两年荣获湖南省茶博会名优茶评比金奖。

“这些年我们在做好自身产业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了社会公益和乡村振兴战略。”崔平平介绍说,2019年公司参与“千企帮千村”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中,直接帮扶200多户800多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领悟政策精神、了解百姓需求。开展了大量的入户调查走访工作,设立了专用文件柜存放茶农档案,每户一本,记录他们的家庭成员、茶叶面积、销售收入、基地培管等信息,深入了解他们的基地现状、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发展好的茶农鼓励总结经验推广并给予奖励,发展滞后的由合作社协助寻求解决措施,通过公司、合作社、茶农之间的良性协作,确保茶农建立有效茶园基地,实现20年以上的后期收益。公司也先后被授予“湖南省优质初创企业”、“张家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慈利县工会活动基地”、“全国巾帼农业示范基地”;他个人也先后荣获“慈利县最美创业”、“张家界市创业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慈利县劳动模范、全国乡村振兴先锋青年”等称号。

来源:掌上张家界(文/图黄岳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杨垸村:一片茶叶背后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置身梅川镇杨垸村宏米茶园,满眼鲜绿,清风徐来,沁人心脾的茶叶清香让人陶醉。近年来,在梅川镇党委、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杨垸村流转荒山300余亩,成立宏米茶业,大力发展白茶产业,年产白茶2000公斤,市场销售额达到320万元。而在此之前,杨垸村还是一个偏僻穷困的小山村。

因地制宜,小山村开启逆袭之路

杨垸村地处梅川镇和余川镇两镇交界处,地势较高,山多地少,地理位置较偏僻,村集体经济薄弱。想寻求发展,只能“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在“山”上做文章。

2016年,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协商研究后,决定开荒搞种植。但问题来了:“谁来种、谁来管”,这又成了摆在村两委面前一个难题。多方打听,村两委找到了种茶经验丰富的陈继敏,双方一拍即合,村里负责流转土地,他负责种植管理。说干就干,不到一年的时间,几百亩的荒山全部种上了绿油油的茶树,第二年便成立了“武穴市宏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

“当时为了推动本村产业发展,镇党委政府及乡村振兴局的领导们多次进行实地考察,给我们出谋划策。还特地拨付10万元启动资金,这些都极大鼓舞了我们的士气和干劲。”村党支部书记张柱英兴奋地说道。宏米茶园也不负众望,2021年第一年初茶就收获了约1000公斤白茶,市场销售额达到160万元。

共享幸福,群众成为家门口的“打工人”

有了产业便有了岗位,村民就有了未来。据统计,近年来,宏米茶业每年都能带动城乡当地及周边的乡镇村民就业5000余人次。

“最近天气不是很好,雨天只有百十号人采摘,天气晴好的时候,200多人同时劳作,场面壮观得很,每天能采摘大概2.5公斤鲜茶,有150元左右的收入,对于我们这个年纪,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且不比外面打工赚得少,还可以照顾家庭,一举两得,大家都可知足了!”62岁采茶工刘水娥笑着说。

“截至目前,已采摘鲜茶5千多公斤,销售额已达到180万元,仅采茶工的工资就支付了30万元。”陈继敏介绍。

如今的宏米茶园,从采茶、收茶、到炒茶、卖茶,已发展成大型产销一体化的茶场,茶叶远销全国各地。青山绿水之间,既装点了杨垸村村民的家园也装点了当地及周边村民就业致富的梦,更体现了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其中的要义。

下一步,杨垸村将继续在探索乡村振兴之路,提高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的科技水平,辐射周边更多的老百姓就业,持续稳定增收,让宏米茶园产出更多绿色、富民的“黄金叶”。

来源:古韵梅川(查庆庆、徐艾玲)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06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