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树单条栽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科学种植百问百答:茶树如何种植?

(1)选择合适的季节

一般来说,要与种植地区的雨季相一致,在雨季前夕或开始时种植,容易成功。一般情况下,南方11月中下旬至12月天气不干旱时,此时土壤湿润,茶苗处于休眠期,秋植有利于发根,成活率优于春植。

(2)确定合适的种植模式

种植时需要考虑将来茶园机械化管理的适应性,如需要考虑茶行机械的通过性、机械调头处的设置等。主要有单条栽和双条栽两种。

①单条栽。种植行距1.3~1.5米,丛距25~33厘米,每丛种植2~3株,每亩用苗2500~4000株。在气温较低或海拔较高的茶区,行距可适当缩小到1.2~1.3米,丛距缩小到20厘米左右。

②双条栽。每2条以30厘米的小行距相邻种植,大行距为1.5米,丛距为25~33厘米,每丛种植2~3株,每亩用苗4000~6000株。与单条栽相比,双条栽成园和投产较快,同时保持了日后生产管理的便利性,目前已逐渐成为主要的种植方式。

(3)做好茶苗移栽定植

茶苗移栽前,先要在待种植的茶园内开好沟,沟深35厘米左右,施下底肥,宜选择无风的阴天起苗定植。实生苗的主根太长,可以适当剪短些。种植覆土后将茶苗轻轻向上提一提,使茶根在土中舒展,然后覆土踩紧,防止上紧下松,使泥土与茶根密切结合。移栽后若连续晴天,一般隔3~5天浇水1次,每次浇水要浇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湿润。

(4)做好保苗、补苗

茶苗移栽后,一般生长幼弱,根系浅,抗旱力差,因此要做好护苗工作。一般可采用铺草或浅耕来提高抗旱能力,以采用铺草防旱效果较好,比未铺草覆盖的茶园茶苗成活率提高20%以上。如果有缺苗的地方,应该及时补同龄茶苗,一般就地间苗补缺,或用“备用苗”补缺。补缺的方法和补后的管理,与移栽茶苗一样。

(5)及时防治病虫害

幼龄茶园由于苗木移栽导致前后生态环境改变,加上初期苗木生长势较弱,对病、虫的抵抗力不强,需加强病虫害防治。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行业标准:蒙顶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3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雅安蒙顶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雅安市名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雅安市名山区茶业协会、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四川蒙顶山茶业有限公司、雅安市蜀茗茶厂、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蒙顶山味独珍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省蒙顶山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杜晓、申卫伟、陈书谦、张瑜、韦燕伟、梁健、于英杰、魏晓惠、边金霖、夏家英、吴祠平、何春雷、李品武、李万林、代毅、钟国林、蒋丹。

蒙顶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蒙顶山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术语和定义、种植环境条件、茶树栽培、鲜叶采收、贮存和运输、生产追溯管理、加工场所、加工设备及人员、工艺流程、加工管理、品质控制与检验、产品管理、追溯和召回、记录和文件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蒙顶山茶区范围内蒙顶山茶的生产(种植)和茶叶(产品)加工全过程的技术与品控的规范性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4806.8 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 30375 茶叶贮存

NY 227 微生物肥料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产地环境条件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茶叶生产 tea production

指从茶园建设,到茶树种植、肥培修剪、病虫害防控,至鲜叶采收、贮运等农艺生产过程及其安全追溯管理。

3.2

茶叶基地 tea farm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一个或多个茶园组成的,种植茶树、采收茶鲜叶的农业生产单元。

3.3

茶叶加工 tea processing

按茶叶产品规格要求,对茶叶原料做各种技术处理工作(如改变外形、内质等)的总称。

3.4

初加工 first manufacturing

按毛茶规格要求,对鲜叶做各种技术处理工作(如改变外形、内质等)的总称。

3.5

精加工 refining

按成品茶的规格要求,对毛茶做各种技术处理工作(如剔除劣异、整理外形,改进内质,调剂品质,评定质量,划分级别)。

3.6

可追溯性 traceability

通过记录证明来追溯产品的历史、使用和所在位置的能力(即材料和成分的来源、产品的加工历史、产品交货后的销售和安排等)。

4 种植环境条件

4.1茶园立地

4.1.1 茶园选址

应选择在空气、土壤、灌溉水等自然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4.1.2 茶园道路

应根据茶叶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合理设置,并形成包括主道路宽3.5m~4.0m、支道路宽3.0m~ 3.5m、机械作业道路宽1.5m~2.0m、步道路宽0.8m~1.2m和地头道的道路系统。

4.1.3 立地条件

茶园一般应地处平地或缓坡,坡度应在25°以下,耕土层应厚于60cm,有机质不低于10%,地下水位低于1m以下,土壤酸度为4.5~6.5范围;茶叶基地应建立必要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

4.2 茶园环境

4.2.1 茶园应远离化工厂及其它对土壤、水体、气体等有毒有害各类污染源,距离主干公路 200m 以上。

4.2.2 茶园与主干公路、荒山、林地和农地等的边界应设立 50m~100m 以上的隔离沟、林带或物理障碍区。

4.2.3 茶叶产地环境的空气、土壤和灌溉水等质量指标应符合 NY/T 5010 的规定。

4.3 茶园建设

4.3.1 茶园的四周应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种植防护林,主要道路两侧可以种常绿树木,沟渠两边可以种植绿化树木,树木间隔 5m~10m,遮阴率控制于 10%~30%。

4.3.2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4.3.3 坡度 15°以下的缓坡地宜等高横坡开垦,梯宽应在 5m~7m 以上,长度 40m 以内;坡度 15°~ 25°以下的宜建内倾等高窄幅梯地,梯坡高宜低于 1.5m,梯宽应在 2.0m 以上,长度 40m 以内;初垦深度约 50cm、复垦深度 25cm~30cm,并破除土壤障碍层(如硬隔层、网纹层或犁底层)。

5 茶树栽培

5.1种植

5.1.1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所制茶类,并经过国家或省级审(认、鉴)定的茶树中小叶品种。

5.1.2 合理配置早、中晚生茶树品种,茶树种苗质量应符合 GB 11767 规定的 1 级、2 级标准,引种时应通过植物检疫,符合 GB 11767 的规定.

5.1.3 茶苗定植应适合机械作业要求,采取单行条植或双行条植的种植方式;单条植的行距 1.2m~ 1.5m,栽单株距 0.17m、栽双株距 0.33m,双行条植的行距 1.5~1.8m,列距 0.3m,栽单株距 0.17m、栽双株距 0.33m。

5.1.4 种植前按每亩 2500kg~5000kg 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为主,底肥深度在 30cm~40cm,种植茶苗根颈距土表 3cm 左右,根系离底肥相距 10cm 以上。

5.2 肥培

5.2.1 土壤管理

5.2.1.1 定期(每 2 年 1 次)监测土壤的酸度、肥力水平及重金属离子含量,保持土壤 pH 值 4.5~6.5范围,肥力良好,未受有害或有毒物品的污染。

5.2.1.2 幼龄期或台刈的茶园应间作绿肥、铺草或秸秆等措施保土蓄水;采取除杂草、修剪枝叶等措施维护树冠。

5.2.1.3 茶园土壤板结的应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改良土壤结构;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或树冠覆盖度大、或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5.2.2 施肥

5.2.2.1 合理确定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期、次数;实施茶园平衡施肥,应避免缺肥或过量施肥,防止偏施化学或矿物源肥料,宜多施有机肥。

5.2.2.2 施用农家肥应经堆肥腐熟、并无害化处理;不施用生活污水、淤泥及城市垃圾;微生物肥料应符合 NY 227 要求。

5.2.2.3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秋季开沟 20cm 以上深施;一般每 667m2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 200kg~ 400kg 或农家肥 1000kg~20000kg,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与其他所需养分。

5.2.2.4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及采收生产多次施肥,在茶叶开采前 15d~30d 开沟施入,沟深 10cm左右,一般每 667m2每次施用化学氮肥不超过 15kg,年最高用量不能超过 60kg,施肥后及时盖土。

5.2.2.5 慎施限用叶面肥,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 10d 停止使用,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 业部登记注册。

5.2.3 灌溉

茶园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节水灌溉;根据土壤水分、茶树长势、气候条件等情况,确定合理的需水量和灌溉时间;灌溉用水要求水质良好,未受污染,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

5.3 病虫害防控

5.3.1 综合防治

5.3.1.1 遵循“绿色防控,综合防治”方针,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及生物多样性,使环境条件对病虫危害不利,而利于天敌(益虫)繁衍。

5.3.1.2 综合运用防治措施,使病虫害控制在危害临界值内(见附录 B);限制使用化学农药种类、剂量及次数(见附录 A);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应符合 GB 2763 的规定。

5.3.2 农业防治

5.3.2.1 茶园新种或换种时,应选用对病虫害具有耐抗性的品种。

5.3.2.2 外地引种时,应进行植物检疫,不得随种苗带入(出)危险性的病虫草。

5.3.2.3 合理控制茶树病虫蓄源,通过春后轻修平茶蓬面,或秋末轻剪压低树冠,以降低病虫源越冬基数等;秋冬翻耕、结合施基肥,降低土壤病虫源,减少次年象甲类和鳞翅目害虫的发生;秋末清理根际落叶及表土深埋行间,以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5.3.3 物理防治

5.3.3.1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在田间设诱虫灯,进行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色性,进行色板诱杀。

5.3.3.2 对发生较轻、危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性的害虫,进行人工捕杀;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清除杂草。

5.3.4 生物防治

5.3.4.1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5.3.4.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5.3.5 化学防治

5.3.5.1 严格按指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茶园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见附录A。

5.3.5.2 宜采用低容量喷雾,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对茶丛中下部害虫,宜采用侧位低容量喷雾。

5.3.5.3 有限制的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见附录 B)。按照 GB/T 8321 的要求控制农药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5.3.5.4 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配药、施药,并做好人员安全保护措施。茶树主要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方案见附录 B。

5.3.5.5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及国家禁用农药。例如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 1605)、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氟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灭多威、硫丹、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

5.4修剪

5.4.1 修剪方式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树形、优化树冠及复壮树冠。

5.4.2 定型修剪

5.4.2.1 定型修剪目的是栽苗后每年剪、采培育高产树形、树冠;幼年茶树一般进行三次定型修剪。

5.4.2.2 第 1 次定型修剪于 75%~80%的苗高 30cm 以上,于栽苗时或当年栽苗剪口离地 15cm~20cm 处剪去主干(侧枝不剪),剪口内倾,留外侧腋芽。

5.4.2.3 第 2 次定型修剪于第一次修剪的次年当苗高 40cm 后,剪口离地 35cm~40cm 修剪去主干及主侧枝,剪口内倾,留外侧腋芽。

5.4.2.4 第 3 次定型修剪于第二次修剪的次年,剪口离地 45cm~55 cm 剪去以上全部的枝叶,适当留采。

5.4.3 轻修剪和深修剪

5.4.3.1 轻修剪

幼年茶树在定型修剪后应经过2次轻修剪,以扩大篷面、平整采面,在上次剪口上提高8cm~10cm平剪;成龄茶园每年或隔年在剪口上提高5cm平剪,以剪除细密枝、枯枝败叶,平整冠面。

5.4.3.2 深修剪

以剪除“鸡爪枝”更新树冠、恢复树势为目的,一般剪去叶层的一半,约10cm~15cm,深修剪后可维护4~6年左右。

5.4.4 重修剪和台刈

5.4.4.1 重修剪

对育芽弱、产量低的茶园,其茶树“未老先衰”或树冠衰老、枯枝多,但骨干枝健壮的茶树进行重剪复壮;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上旬,离地30cm~40cm剪除枝梢,重剪前秋冬施足基肥,重剪后后清园、中耕或浅翻、施化肥,剪后待新梢长至10cm左右,适当打顶采,并配合轻剪,加强肥水管理。

5.4.4.2 台刈

是一种老茶园更新复壮、恢复树势的措施,对重剪不能恢复树势的衰老茶树离地5cm~10cm处或齐地用台刈铗或割灌机剪去地上所有枝条,利用根颈不定芽的萌发,加强肥水管理,重新培育强壮树冠。

5.4.5 边缘修剪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以保持20cm的茶行间距,利于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以减少病虫害发生。

5.4.6 修剪枝叶的处理

修剪枝叶可留于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和粗枝应清除、运出茶园处理。

6 鲜叶采收、贮存和运输

6.1采收

6.1.1 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的加工原料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采摘原料标准适时、分批采收。

6.1.2 手工采茶应提(扳)采,不宜掐采、抓采或揑采,应保持完整、匀净、新鲜。

6.1.3 机械采茶应保证采摘质量,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园、土壤、茶树和鲜叶。

6.2贮存

6.2.1 采用清洁、透气性良好,内壁柔软、光滑,网眼竹编的茶蓝或篓筐盛装鲜叶。

6.2.2 采收鲜叶应妥善防护,不能暴晒、雨淋,并及时运抵室内或茶厂,防止劣变。

6.2.3 鲜叶贮存应放在清洁、通风、阴凉的场所,防止鲜叶劣变或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6.3运输

6.3.1 运输鲜叶的工具应清洁卫生,禁止与其他易污染的物资混运,防止污染。

6.3.2 鲜叶运输过程应避免直接日晒、雨淋,不得挤压、叠放,有足够空间、通风透气,保持新鲜,防止发热及劣变。

7 生产追溯管理

7.1投入品管理

7.1.1 肥料

7.1.1.1 肥料须从正规渠道采购,不应采购非法销售点销售的肥料、不合格的肥料、超过保质期的肥料。

7.1.1.2 肥料应贮存在专用区域,并有相应的防护设施;不与农产品、农药、污染物和废弃物等共同储存,以防交叉污染。

7.1.1.3 化肥储存区域应洁净、干燥、遮光、避雨、通风,使化肥不受阳光、雾气或雨水等因素影响。

7.1.1.4 有机肥料储存区域应适当隔离,以降低环境污染及对人类和动物生活卫生的影响。

7.1.2 农药

7.1.2.1 农药须从正规渠道采购。不应采购非法照销售点销售的、无登记证或临时登记证、无生产许可证或者生产批准文件、无产品质量标准及合格证明、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完整、超过保质期的农药。

7.1.2.2 农药应储藏于专用仓库。仓库应运离存放其他物品的场所,并符合防火、防盗、防雨、清洁、防腐,避光、通风、荫凉等安全条件要求,分类存放;配有农药配制量具、急救药箱,入口处应贴有警示标志。

7.1.2.3 剩余药液或清洗废液应根据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7.1.2.4 农药容器、包装物不应重复使用,应及时收回,妥善保管和处理。

7.2人员及管理

7.2.1 植保员

根据基地规大小,配备一定数量的植保员,负责对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预报、防治指导等。

7.2.2 培训

凡采购、使用、处理农业化学品的人员,以及所有操作危险或者复杂设备的人员都应经过必要的操 作技能和安全防护知识培训;采茶、修剪等人员应进行必要的操作技能和卫生知识培训。

7.2.3 卫生

工作队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不得在工作场所化妆、吃食物、吸烟和随地吐痰,采摘人员不得将个人物品放置在盛装鲜叶的容器内。

7.2.4 劳动保护

施药人员施药时,应穿着防护服。

7.3追溯管理

7.3.1 批次管理

7.3.1.1 生产批次

任何一地块采用同一种植管理模式在同一天采的同一品种为1个生产批;以1年为1个流水周期编号,共3位数。

7.3.1.2 产品批次号

为采收日期(yymmdd)+流水号+产品名称拼音首字母+基地所在省 (市、区)行政区域代码(6位) +基地名称拼音首字母,填写《产品采收及流向记录表》(见附录C)。

7.3.2 档案记录

7.3.2.1 生产档案

每个生产地块按应当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保留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记录。

7.3.2.2 记录

填写《生产基地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见附录D),记录应保留两年以上。

8 加工场所

制茶工厂

8.1.1 环境条件

8.1.1.1 茶叶加工厂所处大气环境应符合 GB 3095 中规定的三级标准要求,加工用水达到 GB 5749 的 要求。

8.1.1.2 建厂应选择地势干燥、水源清洁充足、日照充分的地方;远离排放“三废”的工矿企业,周 围不得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及其它物质的扩散性污染源,距垃圾场、畜牧场、医院、化粪池、化验室等 50m 以上,距农田 100m 以上,距交通主道 20m 以上。

8.1.2 厂区布局

8.1.2.1 厂区布局应根据加工规模和产品工艺要求,合理设置厂房、库房和其它用房的配比、位置及朝向,仓库应设在干燥处,厕所、锅炉房应处于下风口;加工区与办公区、生活区隔离。

8.1.2.2 厂区环境应整洁、干净,无异味,道路应硬化路面,排水通畅,地面无积水,绿化合理。

8.1.2.3 厂房应满足加工工艺对温度、湿度和其他工艺参数的要求,防止毗邻车间相互干扰。

制茶车间GH/T 1309—2020

8.2.1 环境条件

8.2.1.1 车间地面应保持坚固、平整、光洁、耐磨、卫生,排水良好,便于清洁和清洗;车间墙壁无污垢、浅色涂饰无毒;墙裙宜用白色瓷砖砌成 1.5m 高。

8.2.1.2 车间的采光、照明良好,光线柔和明亮、照度 500lux 以上,不改变在制品色泽,照明灯管还应添加防护设施,控制噪声低于 80 分贝(dB)。

8.2.1.3 车间通风、通气良好,粉尘多的车间或作业区应安装换气扇或除尘设备;杀青、干燥车间,应安装足够的排湿、排气设备;屋顶、墙顶设换排气窗口,便于清洁除尘。

8.2.1.4 车间应有防火、防鼠、防蝇、防虫措施,以防家畜、家禽和宠物出入的相应设施。如放置灭火器、安装防鼠板、安装纱门、纱窗、排水口网罩、通风口网罩、下水道隔离网等设备。

8.2.2 布局配置

8.2.2.1 车间内部设备应与工艺流程和加工规模相适应布置,能满足工艺、质量和卫生的要求。

8.2.2.2 初制厂一般配置贮青车间、主加工车间和毛茶包装车间等,各车间面积依据制茶种类、产量 和工艺合理配置;贮青车间按摊叶厚度不超过 30cm 或按每 100kg 鲜叶需 6m2~8m2配置,其它车间的作 业区不低于设备占地面积的 4 倍;车间层高不低于 4m,并多开门窗,宜用排窗双层斜屋顶。

8.2.2.3 精制厂一般配置原料车间、主加工车间和产品包装车间等,各车间面积依据制茶种类、产量和工艺合理配置;主车间的作业区不低于设备占地面积的 6 倍;车间层高不低于 4.5m,并少门多窗,宜用排窗双层斜屋顶。

8.2.3 卫生设施

8.2.3.1 加工车间入口应设更衣室,更衣室内配备足够数量的洗手、消毒、杀菌、干手设备或用品。

8.2.3.2 车间附近的厕所应处于清洁状态,厕所门不直接朝向车间,厕所附近有洗手设施、肥皂(非香皂)或洗手液、水和干手设备或用品。

8.2.3.3 应有相应的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及废弃物的设施,并便于清扫、冲洗,保持清洁。

9 加工设备及人员

9.1加工设备

9.1.1 设备要求

9.1.1.1 茶机设备应符合制茶品类及工艺流程的要求,根据年加工规模、日加工能力、单机效率及工序均衡等因素选型配套,合理配置设备规格与数量。

9.1.1.2 茶机用具的材质无污染,茶机用料允许使用铁、铜、不锈钢和食品级塑料;直接接触茶叶的设备及零件,不得使用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黄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材料;不宜用铜质材料制造揉切机的转子、揉捻机的揉盘等发生强烈摩擦的零部件。

9.1.1.3 大宗茶类加工设备的炉灶间、热风炉应设在加工车间隔墙外间,压力锅炉应另设锅炉间。

9.1.1.4 燃油设备的油箱、燃气设备的钢瓶罐和锅炉等易燃易爆设施与加工车间应有隔离墙,并至少有 3m 的安全距离。

9.1.1.5 震动强烈的加工设备应采取防震措施,可分离安装的大型风机设在车间外,车间内的噪声低于 80 分贝(dB),噪声低于 80 分贝(dB)。

9.1.2 设备维护

9.1.2.1 新购设备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锈油,每个茶季的开始及结束应对设备进行清洁、除锈和维保。GH/T 1309—2020

9.1.2.2 允许使用竹篾、藤条、无异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成的器具和工具,所用器具应清洗干净后使用,并随时保持清洁卫生。

9.1.2.3 茶机设备每次使用前应清洁干净,对转动零、部件要定期润滑,润滑油添加适量,不得外溢。

9.2加工人员

9.2.1 加工人员上岗前应经过生产培训,掌握加工技术和操作技能。

9.2.2 加工人员上岗前和每年度均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能上岗。

9.2.3 加工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场应洗手、更衣、换鞋、带帽;离开车间时应换下工作衣、帽和鞋,存放更衣室内;加工、包装场所应禁止吸烟和随地吐痰,不得用餐和进食零食。

9.2.4 包装、精制车间工作人员还需戴口罩上岗。

10 工艺流程

10.1蒙顶山绿茶

10.1.1 特色名茶

10.1.1.1 蒙顶石花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理(压)条→摊凉→整形→烘干→分选→拼配→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0.1.1.2 蒙顶甘露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初揉→复炒(烘)→摊凉→复揉→初干(炒或烘)→曲毫(炒)→分选→拼配→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0.1.1.3 蒙山毛峰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初揉→复炒(烘)→摊凉→复揉→初干(炒或烘)→理条提毫→分选→拼配→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0.1.2 特色优质茶

10.1.2.1 蒙山春露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初揉→复炒(烘)→摊凉→复揉→初干(炒或烘)→滚炒提毫→整理→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0.1.2.2 蒙顶山银毫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蒸汽热风杀青→冷却→初揉→炒(烘)→摊凉→复揉→初干(热风或微波)→理条提毫→烘干→整理→拼配→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0.1.2.3 蒙顶山玉绿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蒸青→冷却→粗揉→中揉→初炒(烘)→摊凉→初干(热风或微波)→精揉→烘干→抖筛→圆筛→拣梗→风选→拼配→定量装箱入库。

10.1.2.4 蒙顶山香茶工艺流程GH/T 1309—2020

鲜叶摊放→蒸汽热风杀青→摊凉→初揉→连续滚炒→摊凉→复揉→解块→连续滚炒→摊凉→筛分→风选→拣梗→拼配→炒香→定量装箱(袋)入库。

10.2蒙顶山黄茶

10.2.1 特色名茶

10.2.1.1 蒙顶黄芽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炒青→摊凉→初炒→包黄→复炒→堆黄→理压条→整形→烘干→分选→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0.2.1.2 蒙顶山黄毛尖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炒青→摊凉→初揉→复炒→堆黄→初干(热风或微波)→摊黄→烘干→分选→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0.2.1.3 蒙顶山黄毛峰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炒青→摊凉→初揉→复炒→堆黄→复揉→初干(热风或微波)→摊黄→烘干→分选→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0.2.2 特色优质茶

10.2.2.1 蒙顶山黄金叶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炒青→摊凉→轻揉→初理条→堆黄→复理条→摊黄→初烘→分选→拼配→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0.2.2.2 蒙顶山黄珍眉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炒青→摊凉→初揉→复炒→初堆黄→复揉→连续滚炒→复堆黄→干燥(滚炒)→摊凉→筛分→风选→拣梗→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0.2.2.3 蒙顶山黄大茶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炒青→摊凉→初揉→复炒→堆黄→复揉→摊黄→三炒→三揉→干燥(烘或炒)→筛分→风选→拣梗→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0.2.2.4 蒙顶山紧压黄茶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炒青→摊凉→初揉→复炒→堆黄→复揉→摊黄→干燥(热风或微波)→拼配→压制成形→脱模→烘房干燥→装箱入库。

10.3蒙顶山红茶

10.3.1 特色名茶

10.3.1.1 蒙顶山红芽工艺流程

鲜芽→萎凋(自然或加温)→初揉→初发酵(自然或加温)→初烘→复揉(或不复揉)→复发酵(自然或加温)→复烘→摊凉→做形(或不做形)→足烘→分选→拼配→复火→定量装箱入库。

10.3.1.2 蒙顶山红毛尖工艺流程

鲜叶→萎凋(自然或加温)→初揉→初发酵(自然或加温)→初烘→复揉→复发酵(自然或加温)→复烘→摊凉→做形(或不做形)→足烘→分选→拼配→复火→定量装箱入库。

10.3.1.3 蒙顶山红毛峰工艺流程

鲜叶→萎凋(自然或加温)→初揉→初发酵(自然或加温)→初烘→复揉→复发酵(自然或加温)→复烘→摊凉→足烘→分选→拼配→复火→定量装箱入库。

10.3.2 特色优质茶

10.3.2.1 蒙顶山红珍眉工艺流程

鲜叶→萎凋(自然或加温)→初揉→初发酵(自然或加温)→初烘→复揉(或不复揉)→复发酵(自然或加温)→滚炒→摊凉→复炒→摊凉→烘干→分选→拣梗→拼配→复火→定量装箱入库。

10.3.2.2 蒙顶山工夫红茶工艺流程

鲜叶→萎凋(自然或加温)→初揉→初发酵(自然或加温)→初烘→复揉→复发酵(自然或加温)→二烘→三揉→复烘→摊凉→足烘→分选→拣梗→拼配→复火→定量装箱入库。

10.3.2.3 蒙顶山红碎茶工艺流程

鲜叶→萎凋(自然或加温)→揉切→发酵(自然或加温)→初干→摊凉→足干→分选→脱筋毛→拼配→复火→定量装箱入库。

10.3.2.4 蒙顶山袋泡红茶工艺流程

鲜叶→萎凋(自然或加温)→揉切→发酵(自然或加温)→初干→摊凉→足干→分选→脱筋毛→拼配→复火→装袋→定量装箱入库。

10.4蒙顶山花茶

10.4.1 特色名茶

11 加工管理

11.1原料和加工过程管理

11.1.1 茶树鲜叶、毛茶应来源于蒙顶山茶区,茶用香花应来源明确、可溯源。

11.1.2 茶树鲜叶、毛茶等原料的质量应符合验收标准要求。

11.1.3 加工过程中,原料和在制品不应与地面直接接触。

11.1.4 加工过程中,原料和在制品中不得添加香精、色素和其他非茶类物质。

11.1.5 加工场所不使用灭蚊药、灭鼠药、驱虫剂、消毒剂等易污染茶叶、设备及用具的物品。

11.1.6 加工废弃物应及时清除、妥善处理,不得混放,以免污染茶叶、设备用具及生产环境。

11.1.7 加工设备所用燃料及其废渣应放在专门区域,并与加工车间隔离。

11.1.8 加工中应防止设备润滑油的污染,与茶叶所接触的金属部件,可以使用制茶专用润滑油(食用性)。

11.2初加工管理

11.2.1 茶鲜叶应合理贮青。鲜叶自然摊放厚度不应超过 30cm;用设备贮青时,按设备使用要求操作。

11.2.2 按不同茶类的制作要求,应采用相应的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及技术方案进行初制加工。

11.2.3 重点控制好每个工序的温度、时间、投叶量等工艺技术参数。

11.2.4 建立各初制工序的操作流程、品控规则、做好记录,并建立档案,便于追溯。

11.3精加工管理

11.3.1 毛茶入库应进行必要的审评、归并、或复火等初步整理,便于精加工时的取料需要。

11.3.2 毛茶出库应依据拟精制产品和等级,经过审评选料,合理配料,确定仓位,按仓单取料。

11.3.3 按不同产品的精制要求,采用相应的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及技术方案进行精制加工。

11.3.4 重点控制好关键机械设备的转速、风量、温度等加工技术参数。

11.3.5 应控制好每个工序在制品的外形、内质、水分等品质因子,确保精制产品的质量。

11.3.6 建立各精制工序的操作流程、品控规则、做好记录,并建立档案,便于追溯。

11.4再加工管理

11.4.1 再加工的茶叶原料应符合相应茶类产品标准的要求。

11.4.2 再加工茶的配料应符合要求,花茶加工可使用食用或药食两用的香花窨制。

11.4.3

按不同再加工产品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及技术方案进行复制等再加工。

11.4.4

应控制好各个工序在制品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对产品的外形、内质,从配料、工

艺和品控等关键环节确保产品质量。

11.4.5 建立各再制工序的操作流程、品控规则、做好记录,并建立档案,便于追溯。

12 品质控制与检验

12.1品质控制

12.1.1 茶叶加工应有获得职业水平评价资质的评茶员(检验员),从事茶叶品质管理及质量控制工作。

12.1.2 茶叶品控以感官评茶和常规检验相结合进行,采取对样、或非对样、密码盲评、或随机取样等评茶方式,对茶叶及在制品的品质特征及其变化等进行审评、实施品控;对茶叶及加工过程的温度、水分、湿度等进行常规检验、实施质量控制。

12.1.3 茶叶加工应规范品质标准,督导标准实施,协助品质改进及预防质量缺陷,建立完善品质保障体系。

12.1.4 茶叶加工应查找关键品控点及环节,编制原辅料验收、过程控制、成品检验及质量异常处理等系列品控流程图,作为品控操作流程。

12.1.5 茶叶加工应实行全面、全员及全程品控管理,品控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配合协作,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建立品控报表、记录完整、审核管理。

12.2质量管理

12.2.1 检验指标

12.2.1.1 各茶类产品的感官品质应符合该类产品标准的要求。

12.2.1.2 各茶类产品理化指标,包括水分、水浸出物、总灰分、粉末及碎茶含量等应符合其相应产品标准的具体要求。

12.2.1.3 质量安全指标:污染物限量应符合 GB 2762 的规定;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 GB 2763 的规定。

12.2.1.4 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12.2.2 试验方法

12.2.2.1 茶叶检验抽样按照 GB/T 8302 的规定执行。

12.2.2.2 茶叶制样及干物质测定按照 GB/T 8303 的规定执行。

12.2.2.3 茶叶感官审评参照 GB/T 23776 执行。

12.2.2.4 水分检验按照 GB 5009.3 的规定执行。

12.2.2.5 水浸出物检验按照 GB/T 8305 的规定执行。

12.2.2.6 总灰分检验按照 GB 5009.4 的规定执行。

12.2.2.7 粉末、碎茶检验按照 GB/T 8311 的规定执行。

12.2.3 检验要求

12.2.3.1 应通过自行检验或委托具备资质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原料和产品进行检验,建立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12.2.3.2 自行检验应具备与所检项目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人员按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

12.2.3.3 检验室应有管理制度,保存各项检验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应建立产品留样制度,及时保留样品。

12.2.3.4 应考虑产品特征、工艺特点、原料控制等情况及因素,合理确定检验项目和检验频次,以有效验证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净含量、感官要求以及其他容易受生产过程影响而变化的检验项目应增加检验频次。

12.2.3.5 同一品种不同包装的产品,不受包装规格和包装形式影响的检验项目可以一并检验。

13 产品管理

13.1库房管理

13.1.1 库房

13.1.1.1 茶叶库房周围应无异气,应远离污染源;库房内应整洁、干燥、无异气味。

13.1.1.2 库房地面应硬化处理,并有防潮、防火、防鼠、防虫、防尘等设施。

13.1.1.3 应防止日光照射,有避光措施及设施,一般应有封闭性,黑茶和紧压茶库房应通风、透气。

13.1.1.4 茶叶库房宜有控温、控湿的设施。

13.1.2 入库

13.1.2.1 茶叶原料及产品应及时包装入库。

13.1.2.2 入库的茶叶应有相应的记录(种类、等级、数量、产地、生产日期等)和标识。

13.1.2.3 入库的茶叶应分类、分区存放,防止相互串味。

13.1.2.4 入库的包装件应牢固、完整、防潮,无破损、无污染、无异味,并刷唛号、标识清楚。

13.1.3 堆放

13.1.3.1 堆码应以安全、平稳、方便、节约面积和防火为原则,而依据包装规格、牢固等适宜堆码。

13.1.3.2 货垛应分等级、分批次进行堆放,不得靠柱,距墙不少于 20cm。

13.1.3.3 堆码应有相应托盘为底垫,垫垛高度用不低于 15cm。

13.1.4 库检

13.1.4.1 检查货垛底层和表层水分含量变化情况,货垛里层有无茶叶发热情况。

13.1.4.2 检查包装件是否有霉味、串味、污染及其他感官质量问题。

13.1.4.3 检查仓库内的温度、相对湿度、通风、防雨、防潮等情况。

13.1.4.4 检查周期,应每月检查 1 次,高温、高湿、多雨季节应不少于 2 次,并做好记录。

13.1.5 管控

13.1.5.1 温度控制,库房应有通风散热措施,应有温度计显示库内温度,库内温度应根据茶类要求控制。

13.1.5.2 湿度控制,库房内应有除湿措施,应有湿度计显示库内相对湿度,库内相对湿度应根据茶类要求控制。

13.1.5.3 卫生管理,应保持库房内的整洁,库房内不得存放其他物品。

13.1.5.4 安全防范,应有防火、防盗措施,随时巡库,确保库房安全。

13.2包装、运输

13.2.1 包装

13.2.1.1 产品应包装出厂,产品包装应符合 GH/T 1070 的规定。

13.2.1.2 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应的卫生要求,包装用纸符合 GB 4806.8 的规定。

13.2.1.3 包装材料使用的粘合剂应无毒、无异味、对茶叶无污染。

13.2.2 运输

13.2.2.1 运输工具应采用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的运输工具。

13.2.2.2 运输时应有防雨、防潮、防爆晒措施。

13.2.2.3 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13.3贮存、记录

13.3.1 原料及产品应包装状态贮存于清洁、干燥、无异味的专用仓库,按 GB/T 30375 的规定执行。

13.3.2 原料及产品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

13.3.3 仓库的温度,绿茶宜低温贮存于 0℃~10℃,黄茶贮存宜控制于 10℃以下,其他茶类宜低于25℃;贮存的相对湿度,一般茶类宜控制 50%以下,黑茶贮存宜控制在 70%以下。

13.3.4 应制定贮存管理制度,原料及产品的出入库和运输应有相应的台账和记录。

14 追溯和召回

14.1追溯

14.1.1 编码、追溯

14.1.1.1 对鲜叶原料、毛茶原料、精制筛号茶、拼配成品茶和销售商品茶应分别确定可以追溯的唯一批号(五级编码)。

14.1.1.2 茶叶加工企业建立追溯流程图(详见附录 E),根据五级编码,使批号逐级对应、关联,以实现正(逆)向相互追溯、查找质量风险来源。

14.1.2 记录、留样

14.1.2.1 对应各个唯一批号作详尽记录,原料采购记录单应包括供应商名称、原料批号、产地、品种、数量、质量等信息;加工过程记录单包括原料名称、来源、批号、流向等信息,并做好外包装的标识管理;半成品记录单包括名称、批号、数量、仓位、质量等信息,并做好外包装的标识管理;拼配成品茶记录单包括筛号茶名称、批号、拼配比例、去向、数量、仓位等信息,并做好外包装的标识管理;出厂记录单包括成品茶名称、批号、数量、日期、产品去向、客户等信息,并做好外包装的标识管理。

14.1.2.2 对应各个唯一批号,逐一采样留存,建立样品档案,使样品与批号逐一对应,存样时间不少于 3 年;用于追溯管理的所有记录应保存 3 年以上,以备检索。

14.1.3 追溯管理

14.1.3.1 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应通过产品批号从成品到原料每个环节逐一进行追溯,通过批号追溯留存茶样,分析问题来源及影响,分析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14.1.3.2 经追溯和原因分析,可确认是某种原料的原因,应追溯该批次原料制成的其他产品批号,并通过检验确定其他相关产品是否合格。

14.1.3.3 如事后发现某批次的原料农药残留或重金属等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时,应通过原料批号、加工记录进行追溯,查清不合格原料加工的产品批号,并实施进一步的检验验证,作出处理意见。

14.2召回

14.2.1 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茶叶产品不合格召回制度。

14.2.2 当茶叶产品出现严重质量安全卫生问题时,应确认问题产品标记及产品批号,对需要召回的应制定召回计划,回收问题产品。

14.2.3 应通过产品批号从成品到原料每个环节逐一进行追溯,查找问题批号原料来源及供应商,实施连带质量责任制。

14.2.4 对被召回的茶叶,应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根据相关记录,查找原因,明确纠正措施。

15 记录和文件管理

15.1记录管理

15.1.1 应建立记录制度。对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客户投诉处理、产品召回等环节进行记录。

15.1.2 记录内容完整、真实,确保对产品从原辅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追溯。

15.1.3 记录应有记录人和审核人的签名,保存期不得少于 2 年。

15.2文件管理

15.2.1 应建立文件管理制度,对文件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各相关场所使用的文件均为有效版本。

15.2.2 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记录和文件管理,并留存备份。

A

A

附 录 A

(规范性)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

附 录 B

(规范性)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化学的防治方案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方案见附录B。

表B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方案

附 录 C

(资料性)

产品采收及流向记录

产品采收及流向记录表。

表C 产品采收及流向记录表

附 录 D

(资料性)

生产基地田间农事活动记录

生产基地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表D 生产基地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附 录 E

(规范性)

茶叶生产加工质量追溯

茶叶生产加工质量追溯。

图E 茶叶生产加工质量追溯图

来源:龚商闲谈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重庆市:特色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重庆市铜梁区安溪镇谭洪村特色茶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

2022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重庆市铜梁区安溪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学笃用尤其是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示精神,突出重点、注重成效,一手抓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一手抓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形成了成果持续巩固、振兴初见成效的良好局面。

一、调研工作开展概况

调查团队于7月9日至11日在重庆市铜梁区安溪镇和谭洪村深入开展三下乡实践项目,本项目响应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安溪镇和谭洪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其优秀之处加以推广,同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项目基于“解剖麻雀”的理念,重点调研了安溪镇谭洪村的茶产业的基本情况。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查阅资料、走访种植大户、普通农户以及采访安溪镇和谭洪村主要领导,获得了安溪镇谭洪村现阶段产业发展的一手深度资料。重点对特色茶产业涉及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有关建议。

二、重庆市铜梁区安溪镇“四驱联动”促发展

安溪镇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全镇分为4个村、61个社,共有户籍人口10209人,在村人口年龄多为50到60岁左右。2020年以市级成效考核中三个“零问题”目标实现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市级贫困村金滩村高质量脱贫出列,177户47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安溪镇“321”扶贫帮扶机制在全区推广,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成效考核中实现三个“零问题”目标。近两年来,安溪镇注重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特色茶产业四方面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明显,尤其是特色茶产业的发展已形成规模效应。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安溪镇现阶段共建成农村公路118.13公里,是之前全镇公路改造总里程的10倍。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压缩中转站,建成场镇二三级雨污管网3.2公里,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完成毓珠公园改造和裸露地面整治,建设滨河休闲健身步道,新增场镇绿地面积1200平方米,体育休闲设施3处,“小而精、精而美“的滨河小镇初见形象。开展农业宜机化改造45.33公顷,新修滴灌、水渠等设施约78公里,田间作业道22公里,新建山坪塘6口、蓄水池6口、提灌站2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改善生态环境。

安溪镇坚持生态发展红线意识,流域内主要河流水质持续稳定向好,森林覆盖率达到62%,保持在全区前列。全面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按照“一化两改三不见”的工作要求,逐村、逐路、逐院、逐户引导规范人居环境。积极利用人居环境积分制评比工作,引导督促群众有序堆放柴草、规范家禽圈养、清扫周围垃圾,保持室内卫生。大力实施房前屋后栽植桃树、李树等经济作物,努力“把乡村建成人们喜爱的样子”。定期开展河道清漂工作,建设穆家河生态湿地,常态化开展水质检测。扎实推进“户清理、村收集、镇转运”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在群众中推进更好的生活习惯。

(三)落实民生保障。

安溪镇严格落实五保、低保、贫困救助等惠民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镇209户325人享受低保,发放低保五保优抚救灾救济等资金1660.7万余元,其中低保725万元,特困362万元,优抚548.7万元,临时救助25万元。同时认真落实稳岗就业、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近五年来共组织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220人次;开发公益岗110个,一大批群众就近就业,同时,通过工作平台广泛搜集岗位需求信息、发布用工信息、提供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累计输出优质劳动力400余人次。

(四)发展特色茶产业。

安溪镇是重庆特早名优绿茶基地,共有茶叶园6500亩,其中谭洪村共有茶叶园6000亩,占到了总亩数的92.3%。安溪镇茶叶生长地地处山区,海拔在350米—780米之间,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漫射光多,日照时间短,湿度大,土壤属酸性黄壤,特别适合茶叶的生长。安溪茶“茶型如针、条索紧结、干湿皆绿”,汤色鲜亮,茶多酚含量高,含有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具有抗衰老、防癌、瘦身减脂、降血脂、改善消化不良的功效,目前产品是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广阔。

全镇还依托毓青山国家森林公园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茶场为基础建设了集科普、教育及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自然课堂,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土特产超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购买,有效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发展。今年谭洪村以纳入区农旅融合示范村为契机,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依托毓青茶山的独特生态气候优势,正在积极筹建青少年茶文化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成后将推动全镇乡村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当地群众和村集体增收。

三、安溪镇谭洪村茶产业现状

(一)发展历史

谭洪村茶叶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村民就大面积种植绿茶,2000年国家调整农村土地产业结构的政策,在靠山的四个社开始试种优质茶叶800余亩,引进四川名山的早白尖,福鼎大白,名山131等茶种。

为了茶叶产业的发展,2011年谭洪村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在2014年,谭洪村申请项目资金50万元,新修标准制茶工厂一个,占地2500余米,并成功引进了一家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绿茶加工企业——重庆市铜梁区龙毓茶叶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制茶工艺先进,市场前景好,供不应求,覆盖谭洪村、龙峰村6000余亩茶园,带动600余户茶农增收。茶叶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运行模式。

2017年谭洪茶叶专业合作社利用4社荒废的茶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打造茶旅融合,兼具茶叶种植采摘、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等功能。争取项目改善茶叶产业基地的路系、水系设施,带动全村茶叶产业发展,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价格,不断壮大村级新型集体经济,村集体实现年收入30万元以上。

2019年11月,谭洪村茶园成功申请无公害食品标志;2020年5月,由铜梁区教委、农业农村委等四个部门联合颁发了“铜梁龙茶文化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20年9月产品“龙毓秀芽”获得重庆市第十三届“三峡杯”名优茶评金奖。2021年1月成功申请绿色食品标志。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创建了谭洪村自己的茶叶品牌“原乡水蓝”。

安溪镇谭洪村经过20来年的发展,现本村有生态茶园6000余亩,已全部正式投产,常年产茶量已达400吨(鲜叶),产值达3000万元。近年来,谭洪村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谭洪茶叶专业合作社壮大该村绿茶扶贫产业。合作社不仅为广大茶农提供技术、销售服务,还引导有能力的建卡贫困户大力发展绿茶种植,助推脱贫增收,全村41户脱贫户均加入了合作社,其中30户脱贫户种植了绿茶,500余户村民主要靠种植茶叶营生,每年每亩绿茶叶可收入4000-6000元。团队从当地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加工、销售三大部分展开具体调研,具体内容如下。

(二)生产现状

1.生产条件

团队成员通过现场实地感受茶叶生长环境,并咨询谭洪村村干部、茶农,了解到当地茶树种植有以下有利自然条件:

(1)谭洪村位于海拔800米以上,常年云雾弥漫,多漫射光,温度适宜茶树生长;

(2)茶园基地坐南朝北且四处环山,太阳不会整天直射,日光多为斜射光,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3)安溪县境内山地土质多为酸性红壤和砖红壤;中性偏酸、富含化学微量元素。

2.种植原因

通过走访谭洪村戴盛发等资深茶农,团队成员了解到种植茶树有以下几点好处:

(1)劳动强度小,对身体的负担小。茶树种植与其他农作物种植相比,劳动强度低,劳动时间短;

(2)不消耗劳动力,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少;茶树种植对青壮年劳动力的需求少,老年人成为谭洪村种植茶树的主力军;

(3)当地政策补偿退耕还林每亩200元;政府政策鼓励农民种植茶叶;

(4)首批茶树苗由政府在四川进行选种,按人数、亩数分配给各个农户,不收费用,解决了茶树幼苗购买渠道问题,节约了农民种植成本;

(5)茶叶有固定市场,产品便于出售,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消耗少;谭洪村本村及周边设有加工车间,茶叶采摘后可以及时交易到车间进行加工;

(6)时间短,见效快,采摘期集中三个月,收获快;茶叶采摘集中在每年的3-6月份,获得收益的时间短,回报快;收益回报率高于粮食作物种植。

3.种植规模

通过与安溪镇镇长谷军的交谈,团队成员了解到:安溪镇谭洪村经过20来年的发展,现本村有生态茶园6000余亩,占全镇茶叶种植面积的的92%;已全部正式投产,常年产茶量已达400吨(鲜叶),产值达3000万元。近年来,谭洪村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谭洪茶叶专业合作社壮大该村绿茶扶贫产业。合作社不仅为广大茶农提供技术、销售服务,还引导有能力的建卡贫困户大力发展绿茶种植,助推脱贫增收全村41户脱贫户均加入了合作社,其中30户脱贫户种植了绿茶。

4.品种结构

在当地种植大户王发明的带领讲解下,团队成员在谭洪村茶叶优质鲜叶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到当地种植主要为以下品种:

(1)福鼎大白:

品种特征:小乔木型、中叶类。芽肥壮、整齐、密度大、多毫、产量高且夏秋茶原料不带紫色芽叶、色浅。适制披毫的雪芽、银峰、玉叶等扁形、直条形茶。

茶叶成分:福鼎大白一芽三叶百芽重63g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3%、茶多酚16.2%、儿茶素11.4%。

(2)福选9号:

品种特征:小乔木型、中叶类。芽叶绿色、整齐、密度大、茸毛较多,适制毛尖、竹叶青等名茶。茶叶成分:咖啡碱2.53%、氨基酸3.00%、茶多酚25.20%、儿茶素157.50mg/g。

(3)平阳特早:

品种特征:小乔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芽叶密度大,产量高。适制扁形、毛峰、碧螺春等多种茶类。茶叶成分:春茶含氨基酸4.8%、茶多酚22.9%、咖啡碱4.5%、水浸出物40.3%,酚氨比为4.8。

另外,团队成员通过茶农的口中得知,当地除了生产以上绿茶以外,还种植有小规模的“黄金叶”,该茶叶观赏性高,氨基酸含量高,适合女性,味淡,单价四千余元一斤,主要面向高消费群体销售。

5.种植方式

在与戴盛开先生的交谈中,团队成员了解了当地茶叶种植方式:

(1)土壤与环境:茶园应建在海拔350米----800米,坡度要达到25度以上的丘陵区,土壤的PH值要求在5.5-6.5之间。

(2)种植时间:最好在10月----11月进行,栽植的深度需要超过根茎部三到四厘米为好。

(3)栽植方式:1、采取单条成行式,行距要达到150厘米,穴距要达到30-35厘米,每个穴需要栽苗两颗;2、采取双条成行式,行距要达到150厘米,穴距要达到30-40厘米,每个穴需要栽苗两颗。每亩密度为4000株。

(4)修剪:幼茶阶段第一次在15-20厘米之间进行修剪;第二次在30厘米的地方进行修剪,第三次在40厘米的地方进行修剪,之后每次修剪提高5-10厘米。成年茶园一年修剪两次:一是在5-6月进行重修剪,二是在10-11月进行轻修剪,最迟不能超过11月底。3、衰老的茶树要进行台刈,在离地5-10厘米的地方进行台刈,一般在5月进行。

(5)施肥:一般采取开沟施肥,在离茶树根部15-20厘米处开沟施入,沟的深度需要达到40厘米,沟的宽度需要达到40-50厘米,每亩施有机肥300公斤,茶叶专用的复合肥和磷钾肥50千克,肥料混合搅拌后施入,施后覆土。对于不能开沟施肥的茶园,可撒施有机肥,并用竹竿抖动茶蓬,让肥料掉落入土。

(6)治虫:不施用化学农药,一年只用一次石硫合剂冬季封园,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捕杀各类害虫。

(7)清沟排水:要定时清理水沟,春季雨水多,若茶园排水不畅,茶树易受渍害烂根,造成茶芽迟发、减产。

(三)加工现状

1.加工过程

根据寻访潭洪村茶叶加工车间得知,茶的制作顺序可以分为采摘—摊青—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精制—包装这几个步骤。

采摘即采摘嫩叶,茶叶的采摘有严格的标准,芯叶的老嫩程度、匀整程度,以及采摘的时间都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

摊青就是茶叶鲜叶采摘后的摊放处理过程。摊青是茶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将茶鲜叶进行适度摊放并散失水分的工艺处理过程,一般摊青、装备由摊叶装置和送风机构组成,控制一定温湿度的空气均匀通过摊叶层面,使摊放叶按摊青要求均匀失水。

杀青也称之为炒茶,就是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酶活性,促进内含物转化和水分散失的工艺过程,这一过程对绿茶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杀青”一是为了杀死茶叶上的寄生细菌二是采用中温慢炒的方法可以保持茶叶原有的风味又可以使其干燥。安溪镇谭洪村所产的绿茶属不发酵茶类,所以车间操作的杀青温度遵循“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杀青到鲜叶变为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用手紧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黏性,并显露清香为适宜程度,此时应立即起锅,即杀青环节结束。

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形。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利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揉捻的目的,一是初步做形,二是使叶细胞破碎,提高成品茶的滋味浓度。在潭洪村绿茶加工中,揉捻一般是不可缺少的工序。

理条是绿茶做形的工序,目的是塑形、失水、显毫和提香。茶叶理条机理就是让茶叶在加热的容器内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达到茶叶卷紧条索的目的。

烘干是使含水量降低至炒锅要求,烘干工序的目的是使叶子在杀青的基础上继续使内含物发生变化,提高内在品质。在揉捻的基础上整理条索,改进外形,排出过多水分,防止霉变,便于储藏。最后经干燥后的茶叶才能达到安全的保管条件。

精制则是区分茶叶质量的好坏,潭洪村茶叶加工车间则是使用风选机达到这一效果。风选机是用来分离茶叶的轻重,去除碎片,茶末和夹杂物的机器。较重的茶叶抗风力较强,下落快,落在风源的近处,较轻的茶叶受风力作用后下落较慢,落在风源的远处。利用风力作用,从而实现轻重不同的分离。茶叶的轻重与茶叶老嫩、粗细密切相关,所以在外形相同的情况下,茶叶越细嫩,身骨越重实品质就越好。

2.加工技术

调研团队通过在谭洪村车间的调查中发现谭洪村目前的茶叶加工普遍采用机器加工。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摊青、杀青、揉捻、精选都采用了机器进行操作,替代了原先的人工操作。比如传统的摊青器材有竹匾、勃篮、摊青架等,而谭洪村的茶叶加工车间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摊青设备,有摊青槽、自动摊青机等。摊青槽,由槽体、通风板、鼓风机和撒叶装置等组成。风机装在槽体的一端,直接向槽体内供风,通风时间可视鲜叶状况和环境温度而定。茶叶的杀青、揉捻、精选等环节都有相对应的机器进行加工操作,如杀青机、揉捻机、茶叶烘干机、风选机等。

使用这种便捷的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谭洪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生产效率也会提高不少,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使市场竞争力上升,生产者的经济收益得到增加,大大加速了茶叶商品化的进程,推动了谭洪村乡村振兴的发展。机器对于茶叶温度、湿度的把控会更加科学、严谨,谭洪村为提高茶产品的质量现已采用机器进行加工制作。

(四)销售现状

1.销售模式

谭洪村的茶产业的销售模式主要以直接销售和旅游体验销售为主。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与帮助下,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土特产超市等,结合当地“自然课堂”种茶产业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并购买特色产品,有效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发展。

茶农采摘的鲜茶90%以上直接销售给加工厂进行加工,加工厂与固定的销售商对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固定市场且市场前景良好,茶农生产出茶叶后不用担心没有销路;茶农采摘的茶叶基本上可以实现就近加工,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少。由于现阶段游客数量较少,不到10%的农户会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自己炒茶制茶,并直接销售给游客。

2.销售价格

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团队成员得知:在2015年以前,农民将采摘好的茶卖给村里的小型加工厂,此时收益较低;在2015年以后卖给大型加工茶叶车间,收入有所提高。2021年加工厂给农民的每斤收购价为60元,今年上涨至每斤70元。

据团队调查,之前茶叶收购价格低是因为村内的加工厂只有一家,存在垄断行为。且本地茶叶加工厂销售状况不佳,生产的品种较为单一,只想让茶农种自己工厂想收购的茶,并通过压制茶农来进行压价,没有考虑好广大村民的利益。当地合作社社长走访周边区域和其他村镇后,发现其他厂家的茶叶收购价格更高,决定和当地政府沟通,将农户生产、采摘的茶叶卖给其他收购价格更高的加工厂。

2015年前当地政府为保护地方企业,不允许茶农将茶叶卖给外地企业。随后经过政府、茶农、加工厂商三方协商沟通,政府允许茶农向其他加工厂卖茶,打破存在的垄断行为,并通过企业间的竞争提高茶叶的品质。同时,本地加工厂有优先选择收购茶农种植茶的品种的权利,但要给茶农提供合理的报酬。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当地500余户农户投入到茶叶的种植队伍中并以此为生,每年每亩茶叶的收入为4000-6000元,具体价格因茶叶的品质而定。

3.文化宣传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当地注重对茶文化的宣传。茶是中国的“国饮”,自古以来便广受人们的喜爱;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当地积极宣传茶文化与茶的功效,旨在打造茶的文化价值,提高茶产品的附加值。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生产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收茶时间短,一年一收,采摘期只有三个月左右。收茶时间受茶品种和自然原因的限制较大。谭洪村茶叶品种多为不耐旱、惧高温的品种(福选9号、平阳特早、名选131),而当地夏季炎热、气温高,不适宜茶树生长,因此每年采摘茶的时期固定在3-5月份。

(2)劳动力青黄不接,老龄化问题严重。谭洪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由于当地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发展较为落后,且现阶段茶叶种植的收入明显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因此难以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村参与茶叶种植。

(3)基地建园标准不高,机械化操作偏低,茶园管理粗放,缺乏园区作业道,不便于机械化操作。谭洪村茶园建设于1990年,规划时间早,且当时的茶叶种植技术和种植理念较为落后,在茶叶种植结构和规模上考虑不全面、缺乏前瞻性,存在着种植密度过大、不同品种茶树混种的问题,导致茶园难以开展机械化作业,不再适宜现阶段茶叶种植的新技术、新趋势。同时谭洪村种植茶叶的劳动力多为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

(4)政府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效果不明显。谭洪村茶农多为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自身劳动素质低,对现代茶叶种植技术的学习能力不足,因此参加培训的意愿不高,同时政府培训的方式较为机械单一,针对性有待提高。

2.加工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茶叶品种杂乱,加工质量无法达到最优化。潭洪村实行规模种植的茶树较少,大多处于农户自主种植的零散分布状态,这类种植方式导致种植地区分散、品种混杂、茶叶质量良莠不齐。同时当地茶园建设时间较早,缺乏相应的种植经验,出现了不同品种的茶树混种在同一区域的情况。这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了在采摘茶叶时出现各个品种的茶叶混合的情况。而不同茶叶对加工的时间把握、温度、湿度等都会有不同的要求,茶叶的混合会导致成品茶质量降低、名优茶价值流失,从而使加工质量无法达到最优化。

(2)村内加工厂商规模小、设备单一、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低。随着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茶叶产量增加,潭洪村现有的加工车间已经无法满足茶叶加工的需要。目前我国茶叶生产设备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但是潭洪村制茶车间简陋,生产效率低下,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不高,收益也随之降低。同时当地的茶叶加工设备大多以单机生产为主,无法形成专业性强、配套能力高的生产线。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效果不理想,村合作社资金短缺,无法购买先进的加工机械,导致生产效率低,成品茶质量参差不齐。

3.销售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现阶段加工厂收购价格仍然较低,没有达到农户预期。谭洪村茶产业发展初期,只有一间加工厂,导致茶叶收购缺乏竞争,茶叶的收购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加工厂生产的成品茶品种较为单一,因此只想让茶农种植自己想收购的茶,并通过压制茶农来进行压价,使农民利益得不到保证。

(2)90%以上的鲜茶直接卖给茶厂,收入低、销售方式单一,手工制茶并销售没有形成规模。谭洪村农民虽然创办了农家乐、土特产超市,并建设了“自然课堂”茶叶产业园供游客参观、采摘茶叶,但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旅游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如旅馆、饭店等仍较为缺失,游客数量少。一方面使茶农难以自己手工制茶并直接销售给游客,只能将采摘的鲜茶卖给加工厂,这样的收入远低于茶农直接制茶并销售。另一方面使当地茶文化、茶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较低,直接销售渠道少,销售渠道局限于附近的加工厂和附近区域的消费者。

四、有关建议

(一)生产方面的建议

1.铜梁区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与技术指导,区农业部门牵头引进建立茶叶研究团队,围绕谭洪村目前茶叶品种的缺陷和自然环境条件,深度开发领域研究热点,研制开发适宜当地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茶品种。同时铜梁区政府加强在天然药物、功能食品、日用化工、功能饮料等领域与茶龙头企业合作,丰富当地的茶叶品牌,扩展销售渠道。

2.安溪镇政府抓实工业、实体经济、特色产业三大板块,一方面以谭洪村无人使用的100亩土地为基础,以安溪镇便利的交通路线为吸引点,承接5至6个占地较小的低耗能环保企业的组装环节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以谭洪村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点,以当地6000亩的茶园为依托,与铜梁区教育局合作开发“农耕文化”青少年实践基地,承接铜梁区各中小学校的实践科目。在解决至少60人的就业问题基础上,吸引当地劳动力回乡发展,并进一步让更多回乡的青壮年劳动力投入到茶叶种植和管理的工作上来。

3.谭洪村要坚持绿色科学种植。在种植方式上充分利用茶园作业道,引进推广茶园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绿色高效新技术新模式,同时示范推广茶叶种植专用有机肥料,推动安溪镇谭洪村茶叶生产向标准化、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逐步提高茶叶产量与质量。在人工作业上开展技术推广,推广使用手持式电动采茶机、大宗茶小型自走式采茶机、等机具,优化形成适宜当地的茶园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路线,减轻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茶叶种植水平,降低人工成本。

4.谭洪村政府加强现代化培训模式,通过手机、电视等平台对农民进行授课、培训,提供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课程供村民结合自身生产实际进行选择。谭洪村联合铜梁区农业局邀请茶叶专家,定期组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茶农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对重点茶区以及有强烈需求的茶农进行现场指导,切实增强茶农生产的专业性。

(二)加工方面的建议

1.由于谭洪村茶园种植时间较早,茶树生长已经定型,进行规模化改造的实施难度大。因此谭洪村可以利用数据化管理建造专门的茶叶品种数据库,对茶园内不同品种的茶树进行详细标注,并在采摘过程中通过分隔板将不同茶树分隔开后进行采摘作业,尽可能的减少茶树混种对茶叶采摘造成的影响,提高成品茶的加工质量。

2.谭洪村一方面最大程度发挥合作社的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将村内闲置的非农建设用地承租给企业,从中收取一定的租金进行融资,进而扩大现有茶叶加工车间的规模或新建一座标准化茶叶加工厂以适应潭洪村茶叶加工需求。另一方面,谭洪村茶叶加工厂应注重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着力形成配套能力高的一体化生产线,从而提升茶产业整体机械化水平,形成摊青、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精制“一条龙式”加工生产线,同时茶叶加工厂要注重清洁化生产,对车间卫生状况按国家标准严格管控,实现卫生条件好的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安全有效地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加工质量,保证潭洪村春茶如期上市。

(三)销售方面的建议

1.安溪镇政府部门加强茶农、加工企业之间的沟通协商,在维护茶农基本利益且不损害加工厂权益的基础上,加工厂按每年茶叶的实际行情对鲜茶叶进行收购,同时政府应当采取价格兜底的政策在行情较差时为茶农提供最低程度的保障,让茶农实现收入无忧,进而提高茶农生产的积极性。

2.安溪镇政府可以采取放宽茶叶销售渠道的措施,允许茶农将鲜茶叶销售到外地的同时,让谭洪村当地茶厂在收购价格合理的前提下有优先收购权,同时保证茶农和加工企业的利益。

3.安溪镇政府投资一千余万元打造谭洪村茶旅融合示范区,与铜梁区政府、教育局合作建设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实践基地,承接铜梁区各中小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吸引青少年为基础打造家庭旅游的营销模式,打破茶叶园旅游的季节限制,把谭洪村茶园打造成集茶文化、露营野炊、亲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于一体的旅游区,提高谭洪村茶园的知名度,进一步吸引游客来谭洪村茶园进行旅游。在谭洪村茶园知名度提升之后,谭洪村不仅能解决手工制茶销售难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直播带货、线上网店等形式丰富茶叶的销售渠道和方式,打造谭洪村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茶品牌。

(四)政府规划设计方面

从对谭洪村的探访可以看出,茶产业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是谭洪村无法独立解决的,而且是种茶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中央从顶层设计才能解决的。这样才可以保证脱贫攻坚的成果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一是出台《茶叶产业条例》或《茶叶产业法》解决在茶叶种植和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性问题以保障工作的连续稳定性;

二是各级政府要成立茶叶种植管理的部门,规避工作中出现的推诿现象,使茶产业有专门的机构来推进。特别是成立专门的技术部门,指导茶农生产茶叶过程中的一些出现的问题,保障茶叶稳产高产;

三是出台茶叶相关政策机制,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保护茶农的收成、提高茶农的收入;

四是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设立茶产业转移支付资金保证茶叶种植和工作经费的需要;

五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设立茶产业风险基金以解决农民因市场变故和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损失从而保障农民的稳定收入;

六是各银行设立茶叶种植专项贷款特别是无息贷款,保障农民临时资金的需要。

来源: 重报都市传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