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古茶树博物馆

找到约819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普洱茶再发现】白莺山:古茶博物馆

  这里是茶叶的会所,是上千年来不同种类的茶树和谐生长的家园,谁也不知道当年,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召集如此众多的茶树在此集合,以群体的方式,共同展示着茶叶这种滋润苍生的植物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2006年9月5日,当我第一次穿行在白莺山巨大的古茶园里时,我发现那里的每一棵古老茶树,都是关于时光的传说。很多年来,它们就那样无言的生长,历经雨雪风霜,并在今天以勃勃的生机,带给茶人一份惊喜和感动。、

  

  白莺山古茶园自然博物馆

  白莺山位于临沧市云县的漫湾镇,是“忙怀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早在4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而那满山的古茶树,与这块土地上的最早的居民,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种相生相伴的历史?

  

  白莺山

  白莺山过去又叫白鹰山,虽然“莺”和“鹰”只是一字之差,但却隐藏着一个故事。相传白莺山村边有一个水潭,潭边是茂密的森林,时常有成群结队的白色大鹰在此栖息,远远望去,宛若一棵棵大树开满白花,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白鹰山。但在遥远的古代,鹰为生存,常常啄食村民饲养的家禽,人与鹰的矛盾逐渐激化,还发生了人鹰之战,之后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与人和谐相处的“白莺”,于是当地人就把白鹰山有意与成了白莺山。据郑有林先生说,白莺山原被称作“阿维”,最早生活在那里的村民是布朗族,据说他们是来自于三江源头的崇山峻岭之中,因躲避战乱,不远千里迁徙到此地,并从此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在白莺山,至今民间还有顺口溜:“阿维人来阿维人,烤罐苦茶献祖坟”,也有快板“阿维中山好地方,茶树成林满山岗……”而景东和南涧一带的茶商,至今仍然把白莺山生产的茶叶称作为“阿维茶”。

  

  作者与第23次上白莺山的云县茶办主任左成琳

  很多年来,茶叶一直是白莺村村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植物。一年四季,苦荞是当地人的主粮,而茶叶不仅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更为他们与外界换回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莺村至今也还不通公路,当地的茶叶运输,仍然采用最原始的马帮驮运。在白莺山蜿蜒曲折的山道上,不时还能见到一串串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岁月的履痕,也是当地村民生活维艰的见证。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交通的不便,使得白莺山有幸地避免了古茶树的大面积砍伐,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难得的“自然遗存”。

  在白莺山,茶树的品种非常的丰富,有当地茶农称的黑条子茶、白芽子茶、藤子茶、柳叶茶、红芽口茶、豆蔑茶、大叶本山白芽口茶、贺庆茶,至于十三不靠的茶树,当地的人则将它称为二嘎子茶。这些茶树与本山茶和勐库茶一道,构成了一园多古茶品种的独特景观。生活在白莺山的人,不仅能准确分清不同种类的茶树,而且为每种茶树评选出了它们的茶树王,甚至有了茶树为媒成就美好姻缘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仅白莺山和相邻的核桃林两个村12400亩区域内,就保存了野生型、半野生型和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数百万株。专家说,白莺山古茶树种类多样,变异繁多,不仅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而且展示了从野生茶树到栽培茶树不同阶段的演变历史。

  

  白莺山古茶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神则灵。平凡的白莺山,因郁郁葱葱的古茶树而成为无数茶人心中的圣地。作为云南古茶树保护得最好的一个区域,白莺山有着自身神奇的历史。有资料显示,一百多年前,白莺村就开始以“赶茶会”的方式来推动茶叶的发展。白莺山早年有一座道庙,过去叫大河魁星阁大殿,现在被人们称为“大河锁水阁”,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人们都会在那里举行一个斗茶会。届时,每个族的族长,会带上精心采制的茶叶,在那里进行现场泡制,并请参会人员轮流品尝。然后分出一、二、三级茶族。一级茶族有一定的货币奖励;二级茶族奖励200市斤贡茶;三级茶族奖励100市斤贡茶。而这些奖品,则由三级以下茶族进行准备。同时,赶茶会又要求获奖的茶族,要采集本族茶奖茶品的茶子,送给三级以下的茶族作为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当时,这种以品茶、评茶并佐以物质鼓励的方式来推动茶产业发生的活动,曾在白莺山周边产生很大的影响,每年举办茶会的时候,都会有数千人,上千匹马云集白莺山,他们中不乏外地的客商,带来了白莺山人生活所需的盐巴和布匹,也带走了白莺山回味绵长口留余香的茶叶。

  

  白莺山古茶园

  据说,当年举办赶茶会时,都有活动的详细记录,而且被装订成册,存放在大河锁水阁内,可惜的是这些记录白莺山茶文化历史的资料,被后人有意损毁了。所幸的是,作为茶文化历史的另一种记录:茶树,却被保留了下来。因为茶树,已经成为了白莺山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你可以在那里,频繁地看到百年古茶树随着地生长在人家的庭院中、大门边、古道旁,真正与人们相伴相生。每一年的清明,当地人在祭扫祖墓时,都会奉上一杯清茶,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若遇老人去世,人们也习惯用红布包上一撮茶和米放在他的嘴里,意思是民以食为天,而茶是生命之源,死了也不能忘记的。此外,如果死者还未成年,则只在死者的嘴中塞茶,表示生命有限,而传承祖宗种茶的事却没有结束。

  

  作者购买白莺山本山茶王的茶叶

  也许正是日常生活中与茶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才成就了白莺山成为今天的古茶树博物馆。


【普洱茶再发现】白莺山:古茶博物馆

这里是茶叶的会所,是上千年来不同种类的茶树和谐生长的家园,谁也不知道当年,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召集如此众多的茶树在此集合,以群体的方式,共同展示着茶叶这种滋润苍生的植物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2006年9月5日,当我第一次穿行在白莺山巨大的古茶园里时,我发现那里的每一棵古老茶树,都是关于时光的传说。很多年来,它们就那样无言的生长,历经雨雪风霜,并在今天以勃勃的生机,带给茶人一份惊喜和感动。


白莺山古茶园自然博物馆


白莺山位于临沧市云县的漫湾镇,是“忙怀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早在4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而那满山的古茶树,与这块土地上的最早的居民,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种相生相伴的历史?


白莺山


白莺山过去又叫白鹰山,虽然“莺”和“鹰”只是一字之差,但却隐藏着一个故事。相传白莺山村边有一个水潭,潭边是茂密的森林,时常有成群结队的白色大鹰在此栖息,远远望去,宛若一棵棵大树开满白花,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白鹰山。但在遥远的古代,鹰为生存,常常啄食村民饲养的家禽,人与鹰的矛盾逐渐激化,还发生了人鹰之战,之后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与人和谐相处的“白莺”,于是当地人就把白鹰山有意与成了白莺山。据郑有林先生说,白莺山原被称作“阿维”,最早生活在那里的村民是布朗族,据说他们是来自于三江源头的崇山峻岭之中,因躲避战乱,不远千里迁徙到此地,并从此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在白莺山,至今民间还有顺口溜:“阿维人来阿维人,烤罐苦茶献祖坟”,也有快板“阿维中山好地方,茶树成林满山岗……”而景东和南涧一带的茶商,至今仍然把白莺山生产的茶叶称作为“阿维茶”。


作者与第23次上白莺山的云县茶办主任左成琳


很多年来,茶叶一直是白莺村村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植物。一年四季,苦荞是当地人的主粮,而茶叶不仅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更为他们与外界换回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莺村至今也还不通公路,当地的茶叶运输,仍然采用最原始的马帮驮运。在白莺山蜿蜒曲折的山道上,不时还能见到一串串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岁月的履痕,也是当地村民生活维艰的见证。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交通的不便,使得白莺山有幸地避免了古茶树的大面积砍伐,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难得的“自然遗存”。


在白莺山,茶树的品种非常的丰富,有当地茶农称的黑条子茶、白芽子茶、藤子茶、柳叶茶、红芽口茶、豆蔑茶、大叶本山白芽口茶、贺庆茶,至于十三不靠的茶树,当地的人则将它称为二嘎子茶。这些茶树与本山茶和勐库茶一道,构成了一园多古茶品种的独特景观。生活在白莺山的人,不仅能准确分清不同种类的茶树,而且为每种茶树评选出了它们的茶树王,甚至有了茶树为媒成就美好姻缘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仅白莺山和相邻的核桃林两个村12400亩区域内,就保存了野生型、半野生型和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数百万株。专家说,白莺山古茶树种类多样,变异繁多,不仅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而且展示了从野生茶树到栽培茶树不同阶段的演变历史。


白莺山古茶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神则灵。平凡的白莺山,因郁郁葱葱的古茶树而成为无数茶人心中的圣地。作为云南古茶树保护得最好的一个区域,白莺山有着自身神奇的历史。有资料显示,一百多年前,白莺村就开始以“赶茶会”的方式来推动茶叶的发展。白莺山早年有一座道庙,过去叫大河魁星阁大殿,现在被人们称为“大河锁水阁”,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人们都会在那里举行一个斗茶会。届时,每个族的族长,会带上精心采制的茶叶,在那里进行现场泡制,并请参会人员轮流品尝。然后分出一、二、三级茶族。一级茶族有一定的货币奖励;二级茶族奖励200市斤贡茶;三级茶族奖励100市斤贡茶。而这些奖品,则由三级以下茶族进行准备。同时,赶茶会又要求获奖的茶族,要采集本族茶奖茶品的茶子,送给三级以下的茶族作为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当时,这种以品茶、评茶并佐以物质鼓励的方式来推动茶产业发生的活动,曾在白莺山周边产生很大的影响,每年举办茶会的时候,都会有数千人,上千匹马云集白莺山,他们中不乏外地的客商,带来了白莺山人生活所需的盐巴和布匹,也带走了白莺山回味绵长口留余香的茶叶。


白莺山古茶园


据说,当年举办赶茶会时,都有活动的详细记录,而且被装订成册,存放在大河锁水阁内,可惜的是这些记录白莺山茶文化历史的资料,被后人有意损毁了。所幸的是,作为茶文化历史的另一种记录:茶树,却被保留了下来。因为茶树,已经成为了白莺山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你可以在那里,频繁地看到百年古茶树随着地生长在人家的庭院中、大门边、古道旁,真正与人们相伴相生。每一年的清明,当地人在祭扫祖墓时,都会奉上一杯清茶,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若遇老人去世,人们也习惯用红布包上一撮茶和米放在他的嘴里,意思是民以食为天,而茶是生命之源,死了也不能忘记的。此外,如果死者还未成年,则只在死者的嘴中塞茶,表示生命有限,而传承祖宗种茶的事却没有结束。


作者购买白莺山本山茶王的茶叶


也许正是日常生活中与茶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才成就了白莺山成为今天的古茶树博物馆。


文/  选自阮殿蓉著《普洱茶再发现

图/排版  六大茶山

七彩云南寻茶季: “会跳舞”的古茶树——老乌山正山春古茶开采啦!

今日(4月10日),老乌山正山春古茶正式开采!

老乌山开采现场

走进老乌山深处,群山绵亘,蜿蜒起伏,重峦叠翠,峡谷深切,湖光水色,溪壑萦纡,村落古旧······一片片古茶园散落在老乌山的箐沟、凹地、山梁之间。

老乌山深处的古茶园

原料品控部驻茶山工作人员同茶农采茶

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

老乌山,属无量山系,是澜沧江东岸的著名茶区,自古是银生辖地,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绵延数十公里。

老乌山海拔15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390—1502毫米,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是典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地。

云雾缭绕的老乌山

七彩云南老乌山开采现场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老乌山多为丹霞地貌,深层烂石密布,茶树在长期的生长中与烂石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出之茶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

老乌山保存的古茶园面积超过万亩,茶叶种植总面积近4万亩,被专家称为“活的古茶树博物馆”,同时也是普洱市26座著名古茶山之一。

鲜嫩待采的老乌山古树茶菁

老乌山藤条茶——“会跳舞”的古茶树

老乌山种茶历史悠久,在几百年以前便采用了藤条茶的养护方式。藤条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片嫩叶。

起风时,纤长的枝条随风摇摆,害虫不易附着,形成天然的防病害能力。另外,藤条茶树的养分会被充分输送到枝条尖上的芽叶上,形成“顶端优势”,其内含物质非一般茶树可比。

“会跳舞”的古茶树——藤条茶

在摊晾中的老乌山古树茶菁

骨风岩韵、老枞凝香

老乌山古树茶,具有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的特点。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尤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

乌润显毫的老乌山古树晒青毛茶

骨风岩韵、老枞凝香。让我们共同期待2022年老乌山的第一缕茶香!

找到约80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