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树虫

找到约1,236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2023贵州茶业科技年会热点分享——《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控》

2023贵州茶业科技年会2023年10月19日-20日在贵阳花溪孔学堂成功举办。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所植保创新团队成员李帅博士在科技年会上作了专题报告《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控》,现将录音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下面是李帅博士的报告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是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树植保创新团队的李帅,下面由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贵州茶园主要的病虫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有哪些。

茶树病虫害种类特别多。单是茶树害虫世界上便有1000余种,我们国家有400多种,一般按照不同的危害方式分成4类:咀食类害虫,即直接用口器咀食茶树的;吸汁类害虫,主要是刺吸茶树叶片或枝条汁液为生的一类,这两类是发生比较普遍的。另外两类是钻蛀性害虫和地下害虫,这两类发生为害报道相对偏少。茶树病害方面,全世界有500多种,我们国家有100多种。从茶树六大器官来看,茶树各个部位无不受病虫的侵扰,尤其是叶部病虫害种类多,发生最严重,对茶树造成的危害最大。

贵州茶园通常我们讲有三病三虫,是最重要的病虫害,病害包括茶饼病、茶炭疽病、茶白星病,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棍蓟马、茶黑刺粉虱。近年来,贵州茶园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包括新发现的一病两虫,即茶褐芽病,山香圆平背粉虱和贡山喙蓟马。

下面,我们先认识一下上述病虫害。

茶饼病,主要危害茶树嫩叶、嫩梢、叶柄。染病初期叶片呈现淡黄色或淡红色近圆形透明斑,后病斑正面凹陷,背面突起,形成疱斑,其上覆一层灰白色或粉红色粉末,最后粉末消失,形成淡褐色枯斑。

茶白星病,是山地茶园非常的严重一种病害,尤其是高山地区,贵州高海拔、多云雾的地理环境特点几乎各地山区茶园都会有,只是每年可能在不同的地区所发生危害的情况不一致。受害叶片被侵染后,初生褐色小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边缘有紫褐色隆起线,中央呈灰白色,上生黑色小粒点,后期数个病斑合成不规则大斑,叶片常畸形扭曲,易脱落。

(茶白星病危害症状 李帅供图)

茶炭疽病,与前两种病害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主要为害成熟叶片,而且不同品种上的发生严重程度不同,比如龙井系列品种较其它品种发生危害更重一些,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水渍状,常沿叶脉蔓延扩大,逐渐成为褐色或红褐色大型枯斑,至后期叶片组织完全枯死,病斑呈灰白色。病斑形状大小不一,常引起叶片扭曲。大型红褐色枯斑有时可蔓及叶片的一半以上,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全部分界限明显。病斑正面散生许多黑色、细小的突出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茶炭疽病危害症状 李帅供图)

茶小绿叶蝉,从图中可以看到是1龄、2龄、3龄、4龄、5龄若虫和成虫的形态,该虫以若虫和成虫吸取茶树嫩茎和嫩叶的汁液进行为害,受害较轻时,芽叶失绿、老化,叶脉变红;受害重时,焦边糊叶,茶芽不发,无茶可采。小绿叶蝉的严重为害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一片茶园某一轮次无茶可采,所以一直以来便是茶叶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

(点击图片查看茶小绿叶蝉危害症状)

茶棍蓟马,主要形态特点是通体发黑,但是在腹部背面可见明显的白色条纹,主要以成虫、若虫锉吸为害茶树芽叶,受害叶片呈条状疤痕,甚至芽叶枯焦、脱落,仅留芽头。该虫的发生为害是比较有地域性特点的,贵州发生最为严重,在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也有,但暴发性为害报道较少。

茶黑刺粉虱,若虫黑色贴附于茶树叶片背面,喜成群聚集为害,成虫有翅会飞,这个害虫主要以若虫吸取茶树叶片汁液为害。取食后排泄蜜露,招致病菌和灰尘,引起煤烟病,严重时可致使茶园一片漆黑。图中展示的是受害严重茶园的样子,给我们带来的直观感受,除了茶蓬最顶上新发的嫩叶是绿色的以外,其余叶片均为黑色,严重影响茶树光合作用,茶叶品质和产量也随之下降。

茶褐芽病,这是我们所在湄潭地区新发现的茶树病害,主要危害状是在芽头与第一叶之间会出现褐色斑块,芽叶被采下后短时间内褐化遍及整芽,使茶叶失去经济价值。创新团队的杨文博士等人对其进行了研究报道,发现此病害由茎点霉真菌引起,并且开展了针对性的防控研究。目前,该病害在当地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山香圆平背粉虱,也是我们茶叶所新发现的茶树害虫,与普通的白粉虱相比,成虫形态上可见前翅具3浅褐色翅斑,起初的发现地也是在湄潭地区,但是后面经过我们的调查,以湄潭为中心,在整个遵义地区算是常见的害虫了,目前全省有13个县市有分布为害。它的为害特点与茶黑刺粉虱很像,主要是若虫取食叶片的汁液,造成危害,发生严重的茶园煤烟病严重。

贡山喙蓟马,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害虫,我们团队前期调查发现目前在我省已经30多个县市发生。这个害虫隐蔽性很强,最初很难发现茶园有这个害虫,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仅在未展开的和部分展开的嫩芽和嫩叶为害。初期受害芽和叶尖端和基部变为浅褐色,伴随芽叶生长,后期会形成图片展示的叶面渐卷曲、凹凸、畸形,甚或芽头层层剥落和叶片脱落。

上面我们已经对贵州茶园的主要的病虫害有了认识,接下来问题来了,它们该如何防控呢?

谈到防控措施,刚才高博士讲了,我们茶树病虫害防控也遇到了一些新挑战,如何在防控病虫害的同时给大家呈上一杯干净叶?国家层面来讲,对此提出了要求,农业农村部提出:“建设一批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茶园,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在这方面,我们省里面更是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其中,出台的“贵州茶园禁用农药名录”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名单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几十种,这些政策都对贵州茶园整体质量安全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保障作用。此外,省里还为贵州出口茶园制定了“贵州出口茶园禁止使用的农药名录”,该名录依据出口国家不同,如日本、摩洛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分别进行了指导。如果公司想要往出口茶这样方面发展,需要严格控制相应农药的使用,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旦使用,茶叶几乎都会检测出农残超标,导致出口受限的情况,给茶企自身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既然,国家和省级层面都作出了要求,那茶园绿色防控的措施究竟有哪些呢?主要下面几种——生态防控,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物理防控,还有化学防控。在这里多说一句:并不是说茶园绿色防控就一点化学农药都不能施用,这是一个被误解的观念。

生态防控方面主要是茶园套种、间作其它有一定功能性的植物,通过增加茶园的植物多样性,从而增加了动物、微生物多样性,提升了茶园整体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茶树、害虫、天敌之间关系更加趋于自然、平衡,进而降低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各地区有不同的方式,种植不同的花草树木,在茶园里构建不同的生态系统。

农业防控主要是采摘修剪、开沟施肥、翻耕松土、研发新的茶树良种等。比如,贵州省茶叶研究所选育的适宜贵州本地的优良茶树品种“黔茶1号”便是不错的品种,该品种苗木粗壮,成活率高,成园快,成园后长势明显好于现在的许多品种。茶园每年的采摘也会带走相应得带走茶树病虫害,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采代防”。

生物防控方面,应用的主要是生物体,如天敌、病毒制剂、白僵菌、绿僵菌等寄生菌制剂,以及生物(次生)代谢物的活性成分,如一些植物源农药、性诱剂等。

化学防控,一定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产品、剂型,用好器械,要对症下药,混合、轮换使用农药,要注意安全间隔期的问题,力争在降低使用量的情况下,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化学防控是作为病虫害暴发的应急防控措施,茶园绿色防控还是应该尽量减少化学防控的次数。这里跟大家讲一下,为什么现在贵州茶园要禁用水溶性的农药?因为,农药在茶叶上会存在残留,当我们喝茶泡茶的时候,部分农药会被浸出来到茶汤里面,而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的浸出率与农药在水中溶解度密切相关,水溶性农药在水中更易溶解,因此,在茶叶生产中使用降解快、残留低、水溶解度低的农药(脂溶性农药)替换水溶性农药,让我们的茶汤更加安全放心。

好了,绿色防控技术的理论讲完了。那各种主要病虫害该怎么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呢?

1.茶树主要病害防控策略与时机:

我们把白星病和茶饼病放在一起来说,这两种病害发生特点相近,主要是在3、4月,还有9、10月等雨雾天气多、天气比较凉爽的时候发生严重,都喜欢危害嫩叶。因此,第一条防控策略便是:在低温高湿期来临的这一段时间,尽可能少一些幼嫩叶片。我们可以通过强采、机采、修剪等措施抢收茶青,让茶园里嫩叶在特定时期尽量少一些,减少病害侵染几率。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因为生产的原因调整不过来,那就需要应用第二条防控策略:把握用药和防控的时机,在病害高发期来临之前提前预防。可以使用抗生素类杀菌剂和免疫诱抗剂相结合的方式,提前施用。病害防控最主要是预防,而不是治理。同时,还需要注重冬管,可以使用石硫合剂或矿物油封园降低来年病原菌发生基数。病害防控可以选用的药剂:免疫诱抗剂可以选用氨基寡糖素、赤·吲乙·芸苔等;杀菌剂可以选用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嘧啶核甘类抗菌素等。研究表明,氨基寡糖素、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对茶饼病防效可达73.05%和85.14%;“中生菌素+多抗霉素+氨基寡糖素”或“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赤·吲乙·芸苔”对茶白星病防效为69.36%-81.39%。

2.茶树主要虫害防控策略与时机:

(1)茶小绿叶蝉和茶棍蓟马:

这两种害虫一般是混合发生的,均喜吸食茶叶幼嫩部位汁液,卵分别产在嫩茎皮层组织和嫩叶叶肉组织内,针对这些特性制定策略:通过手采、机采或修剪,在害虫大发生的时候,尽量少的保存幼嫩的芽叶。大发生时注意防控时机:在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用药。从发生期上看,这两种害虫在春茶采摘结束之后,5、6月份这1-2代发生一般较重,一定注意防控,不然容易导致第一轮夏茶无茶可采。除了农业防控措施外,应急防控药剂选择上可选用除虫菊类植物源农药,以及虫螨腈、联苯菊酯、噻虫嗪等化学农药。

此外,针对茶小绿叶蝉,近期国内以及团队的试验表明,双丙环虫酯(英威)对茶小绿叶蝉防控效果特别好。其主要原理是干扰小绿叶蝉弦音器,使其丧失协调性和方向感,进而迅速停止取食,最终饥饿而死。双丙环虫酯在湖北、安徽、重庆、浙江、广西等省份均做了防控试验,药后1天的防效在不同地区均在90%左右,药后14天仍有75%-85%的防效,也就是说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建议亩用量25毫升。我们团队今年也在贵州思南县大坝场镇、晴隆县碧痕镇清韵茶业公司等地做了田间实验,防控效果均在90%以上,施药两周后进行茶叶农残检测其残留量均低于0.01mg/kg。图中展示的是近期在贵阳茶园实验防控区和对照区的茶叶长势对比情况。

2023年9月,双丙环虫酯(英威)登记作物新增加了茶树,因此,可以作为茶小绿叶蝉的应急防控药剂使用。

(2)茶树新害虫贡山喙蓟马的防控策略:

“以采代防”,提高芽叶利用率,选择适用药剂,把握用药时机。该害虫与茶棍蓟马不同,一般只在嫩芽里面藏匿为害,因此采摘和修剪对其防控效果均较好。药剂的筛选方面,我们团队也做了初步的试验,溴虫腈、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的效果均较好。用药时机选择上,由于该害虫在太阳光线强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在叶面上,但是光线较弱时会从芽内钻出至叶面取食为害,因此建议在阴天(不下雨)或晴天日落的时候使用药剂防控。

(3)粉虱类害虫防控策略与时机:

与上述3种重要害虫不同,茶黑刺粉虱和山香圆平背粉虱主要以若虫在茶树中下层成叶和老叶背面刺吸为害,成虫多在上层嫩叶背面栖息。大家都知道茶叶中下层用药防控很难,因此,防控策略是选择成虫期进行防控,防控时机选择第一代成虫。因为,第一代成虫发生比较整齐,其余3代成虫发生不整齐,发生期长,不利于防控。第一代成虫一般4月中下旬为发生高峰期,这个时期如果春茶采完了,建议大家及时进行药剂防控,防控后再进行修剪,修剪会带走大量虫卵。如果茶树本身比较衰老,或者茶园受害严重(就像前面展示的图片一样茶园一片的漆黑),还是建议大家对茶树进行重修剪或者台刈。药剂选择上可使用除虫菊提取物、联苯·噻虫啉等。

介绍了前几种重要的病虫害了以后,还有一个害虫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茶网蝽。该虫在我国许多地区区域性的暴发成灾,引起了广大茶人的注意。目前,对这个害虫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层面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防控技术模式。防控策略和时机:在秋季第二代害虫发生期进行防控,药剂选择该虫高敏感性的联苯菊酯或高效氯氰菊酯。秋防的优点是好多地方秋季不采茶,不影响茶叶生产,且离春茶采摘时间比较长,有足够的时间使得农药进行降解,消减农残,安全性好。此外,还可以利用茶网蝽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农业防治,发生危害严重的茶园,由于茶树上中下层叶片均受害,而茶网蝽卵产在叶片组织内,因此轻修剪往往效果不好,必须把这些受害的叶片全部修剪才可以达到好的防控效果。

团队基于一系列的研究与示范应用,在2021年团队提出的“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达欧标生产技术模式”,作为重点农业主推技术在全省进行了推广应用。下面图片展示的是我们团队在全省各地开展试验示范工作及茶园基地长势。

此外,团队孟泽洪博士的公众号“茶与虫”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的认识我省常见的茶园害虫。

来源:黔茶资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树害虫性信息素防控技术应用

为降低茶叶农药残留,茶叶科技工作者开发了许多非化学农药病虫害防治方法,其中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就是性信息素防治技术。

1. 性信息素虫口监测在茶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茶蚕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为害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近年来在海南、湖南、安徽和广东等省份局部区域为害较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我国海南和安徽地区茶蚕性信息素进行分析鉴定,并明确了适用于茶蚕虫口监测的性诱剂配方。使用该性诱剂对海南五指山地区茶园的茶蚕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监测,结果证明利用性信息素监测茶蚕是一种准确、高效的方法。监测数据显示,海南五指山地区5—10月共有2代茶蚕发生。自5月7日调查第一代成虫,低虫口密度持续约1个月,至6月7日成虫虫口增加,6月17日达到虫口高峰,10 d后虫口密度降低。第二代成虫虫口自7月27日开始增加,8月7日达到高峰,虫口高峰持续时间较长,到9月7日后虫口开始下降。

长期以来,日本茶园主要依靠黑光灯监测虫情,自茶园害虫性信息素被陆续鉴定后,逐渐应用性信息素监测装置监测茶园害虫发生情况。目前广泛利用性诱剂监测茶小卷叶蛾、茶长卷叶蛾、茶细蛾、桑盾蚧等害虫。日本国立蔬菜茶叶研究所植保课题组已经连续30年利用性诱剂对静冈地区的三大主要害虫——茶小卷叶蛾、茶长卷叶蛾、茶细蛾进行监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指导害虫防治和研究种群生态提供了指导。

日本商品化的茶园虫情监测专用性信息素产品

2. 性信息素交配迷向在茶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茶小卷叶蛾是一种重要的茶树芽叶害虫,是为害日本茶园最严重的一种害虫,可造成20%以上的减产。因此,日本对茶小卷叶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83年茶小卷叶蛾的性信息素迷向剂商品问世,在日本静冈县全面推广,将2种卷叶蛾均含有的性信息素组分顺-11-十四碳烯-1-醇乙酸酯作为2种卷叶蛾通用的性信息素迷向剂推广应用,使用该性信息素的迷向丝最初几年的迷向防治效果达到96%。

日本茶园的性信息素虫情监测装置与效果

推广使用十几年后,迷向防治效果下降到50%以下。长期使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的地区,茶小卷叶蛾已经对顺-11-十四碳烯-1-醇乙酸酯产生了抗性,从而导致雄虫对低剂量顺-11-十四碳烯-1-醇乙酸酯不敏感。为消除茶小卷叶蛾对单组分迷向剂的抗性,将茶小卷叶蛾其他3种性信息素组分按比例添加后,茶小卷叶蛾抗性种群的迷向防治效果又上升到 99%,新的茶小卷叶蛾迷向剂重新在日本登记销售并使用。最近,日本科学家在原有迷向丝的基础上又开发出迷向绳,新产品的优势在于不再需要将大量的迷向丝均匀悬挂于茶园,只需将迷向绳绕茶园一周固定好即可,进一步节省了人力成本。

3. 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在茶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目前,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在茶树害虫防治中应用面积最大、最为成功。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被鉴定报道以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灰茶尺蠖的性信息素诱杀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完成了性信息素比例、剂量、缓释载体、诱捕器类型、诱捕器高度和诱捕器间距等主要应用参数的研究,形成一整套诱杀技术,即灰茶尺蠖性信息素2种有效成分以4∶6的比例,1 mg的剂量下具有最佳的引诱活性;性信息素以异戊二烯橡胶塞为缓释载体对灰茶尺蠖雄虫具有最好的引诱效果,效果优于硅胶塞和PVC毛细管;筛选的各种诱捕器中,船型诱捕器最适合引诱灰茶尺蠖;当诱捕器置于茶树上部25 cm时,引诱效果最好;诱捕器保持15 m的间距时,诱捕效率最高。

长期虫口调查发现,性诱剂诱杀技术对灰茶尺蠖成虫种群密度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4—10月的24次调查中,共有15次处理区的灰茶尺蠖虫口密度显著低于对照区,尤其在每代成虫的羽化高峰期,可显著降低雄成虫虫口密度,降低雌蛾交配成功率。进一步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使用灰茶尺蠖性诱剂防治1代成虫,下一代幼虫虫口防效为49.27%,连续防治2代成虫,下一代幼虫虫口防效为67.16%。由于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和环保的特点,自2017年开始小面积示范推广以来,应用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已在17个省(市) 推广应用,总面积超过1万hm²。

展望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农业主导产业,在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和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茶叶良好的经济效益,茶农为保证稳定的产量,生产中过分依赖于化学农药,给茶叶质量安全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尽管目前茶叶的质量合格率在农产品中处于优秀地位,但作为健康饮料,人们对茶叶质量安全的要求更为严苛。因此,生产上亟待一些新的防控技术来替代或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采用性信息素对有害昆虫进行防控,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害虫的可行途径之一。应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防治具有灵敏度高、防治效果好、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及价格低廉等特点。

近年来,茶树植保科技人员在茶树害虫性信息素鉴定、高效配方筛选、高效配套装置研发、应用技术研发和求偶通讯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科研攻关。茶树害虫性信息素产品逐渐系列化、配套应用技术逐渐成熟化、应用面积逐渐规模化,相信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茶树害虫性信息素防控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英茶王虫口红茶荣获“2019清远市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产品”称号!

  2019年11月5日,2019首届粤菜产业发展(清远)国际论坛暨第十届清远鸡美食旅游文化季闭幕式及颁奖晚会在凤城广场举行,至此,历时三个多月的大会圆满落幕!

  颁奖晚会上,清远市农业局领导现场颁发了“2019年清远市名特优新农产品评选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产品”荣誉牌匾,英德市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英德红茶(虫口红茶)荣登其中,从参与评选的115个名特优新农产品中脱颖而出,成功荣获“2019年清远市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产品”称号。

▲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曹总(前排右一)与其它获奖者合照
▲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曹总(第二排右十)上台领奖
▲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曹总(前排右四)上台领奖

  虫口茶的由来

  英茶王茶园每年五月份,有一种叫茶角胸叶甲的茶树害虫羽化成虫,咬噬茶树的嫩梢芽叶,整片叶子布满了大自然的杰作一一艺术感的虫洞。在茶树与茶角胸叶甲的抗争中,茶树因小虫子的咬噬而产生的自愈能力,促使茶多酚以及芳香醇的含量增加,而且茶叶酯化过程中产生了富含烯醇类及芳香脂类的天然花蜜香。制作出来的茶叶就香甜,醇滑,极富感染力,我们风趣地称之为:虫口茶,并使其成为了英茶王专属的标志性产品。

  茶树茶角胸叶甲的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3.5—3.8mm,宽1.8—2mm,雄体长3.2—3.4mm,宽1.5—1.7mm,体翅棕黄色。头颈短,头部刻点小且稀,复眼椭圆形,黑褐色。

  茶树茶角胸叶甲的生活习性:广东年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于四月底成虫羽化,五月进入成虫危害盛期,五月底开始减少,六月初就没有了,天敌有蚂蚁、黑步甲、毛列步甲等。

  茶角胸叶甲羽化成虫,几日之间就能咬噬掉茶树的嫩梢芽叶,对茶树危害很大,由于茶角胸叶甲这种甲壳虫的虫害期大概一个多月,耐药性极差,一般茶园会打农药以减少虫害稳产。但在英茶王生态茶园基地内,从2007年开始至今都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以培育生态示范茶园。致使在英茶王生态茶园基地内虫害年年如期而至,茶园减产严重。

  但是有失必有得,英茶王曹总通过仔细斟酌、创新、亲自制作这种被茶角胸叶甲咬噬后的茶青,几经艰辛制作出来的虫口红茶,品尝起来更加甘醇甜滑不说,还有浓郁的花蜜香,喝过的茶友赞不绝口。致使每年五月期间,英茶王生态茶园基地内都要上演一场“人虫大战、虫口抢茶”的激烈场景。

  在曹总刚接手茶厂时,茶园基地的茶树被虫子啃得满目疮痍,满眼萧条,曹总很为难,如果要生物防治和诱捕,人工、诱捕工具等成本就会增加,如果任其生长,茶园每年五月份的茶芽又几乎失收。后来,曹总决心让大自然生物链自由抗争,保持自然的生态环境,所幸在实行原生态方式管理茶园的几年后,茶树开始出现蜘蛛等生物,这些生物恰好就是茶角胸叶甲的天敌,这些生物和茶角胸叶甲相互制约,茶园里的茶角胸叶甲虫害逐年减少,茶园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花香蝶自来,茶香人自品,公司将昆虫咬过的茶青做成“虫口茶”,受到了广大茶客的青睐、追捧。

  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的虫口茶自上市以来,凭借独特的口感,醉人的香气,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屡获大奖。

  2019年虫口红茶荣获“2019年清远市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产品”称号。

▲英茶王的“虫口红茶”荣获“2019年清远市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产品”称号

  2019年虫口九号被推荐为“2019中国茶叶集群品牌联盟(秋季)红茶超级单品。”

▲英茶王的“虫口九号”被推荐为2019中国茶叶集群品牌联盟(秋季)红茶超级单品

  衷心感谢大家对英茶王产品的支持与认可,在坚持“种好茶、制好茶、售好茶”的路上,我们步履不停,未来可期!

找到约1,20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