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道之器

找到约1,320条结果 (用时 0.037 秒)

唐代茶道之器|器之美,当物之用

茶道通常与成套完整的茶器密不可分。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一套完备的茶器,这是他对中华茶道的重要贡献。《四之器》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茶器的尺寸、材质、功能甚至装饰,共计二十四组二十九件。大者厚重如风炉,小者轻微如拂末、纸囊,无一不备。

陆羽又在《九之略》中特别强调:“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对于在都城生活的民众,或者王公望族之家,一套整全的茶器是茶道技艺的重要载体。



在《四之器》的中,陆羽按照煎茶道的程序,罗列了八大类茶器。

类一为生火用具:风炉(灰承)、筥、炭撾、火筴;

类二为煮茶用具:鍑、交床、竹筴;

类三为烤茶、碾茶和量茶用具: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

类四为盛水、滤水和取水用具:水方、漉水囊、瓢、熟盂;

类五为盛盐、取盐工具:鹾簋(揭);

类六为饮茶工具:碗、札;

类七为盛器和陈器工具:畚(纸帊)、具列、都篮;

类八为清洁用具:涤方、滓方、巾。

第一类 


茶器首先要具有实用之美,无论是选材、尺寸、形状等,都要从实用的角度来考虑。


比如风炉,是用来烧炭生火、支锅煮茶的器具,通常用铜铁铸造而成;筥,是用来存放木炭的筐子,一般用竹条或藤条编织而成;炭撾,是用来把大块的木炭敲碎的工具。由六棱形的铁棒做成,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握处细,手握的一头套一小环作为装饰,也可做成锤形,或者斧形;火筴,又叫火筯,用来把木炭夹入风炉,用铁或熟铜制成。

第二类 


鍑,用来煮水的容器。它用生铁制成,这种铁大都用作耕刀锄具,将其精炼后铸成鍑。鍑的里层以土作模,外层以沙作范。


鍑耳成四角形,口缘宽阔。长脐使中心部位容易煮沸,中心部位易沸,则茶末易扬,茶味醇正。洪州(江西洪州)以瓷器作鍑,莱州(山东莱州)用石器来做,石和瓷都能做成雅器,但质地不够坚实耐用。

用银来制作鍑,十分洁净,但过于奢丽。瓷、石作鍑显文雅,银鍑洁净,但还是铁鍑比较实用。


交床,是用来放置铁鍑的木架,呈十字形;竹筴,是用来搅拌茶末溶于汤中的茶器。用桃、柳、蒲葵木、柿心木制成,长1尺,两头用银包裹。

第三类 


夹,是用来夹茶叶的小竹器,一般用小青竹做成,长1尺2寸,在1寸处做节,自节上剖开以便夹茶。青竹枝因受炙烤,自然产生津润,并散发洁净的香味,借助这种香味,使得茶的滋味越发香醇。为了经久耐用,也可用精铁或熟铜来制作。

纸囊,用来包储炙好的茶叶,使得茶香不易外散,一般用剡溪地区产的又白又厚的藤纸缝合而成;

碾,是用来碾茶的,包括堕和拂末。茶碾以橘木制作最佳,其次是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茶碾内圆外方,内圆可使堕易于运转,外方则使得碾身不至于晃动。标准的茶碾长9寸,边宽1寸7分;堕的直径3寸8分,中间部分厚度1寸,边圈部分厚0.5寸,中轴为四角形;拂末用羽毛做成;

罗合,罗是罗筛,合是盒子。罗筛筛下的茶末用有盖的盒子储藏。罗筛用剖开的大竹条弯曲成圆形,再蒙上纱布或绢布制作而成;合用竹节制成,或用杉木制成,表面涂上油漆。盒高3寸,盒盖1寸,底2寸,口径4寸;则,用来盛茶、量茶的茶匙,可用海贝、蛎蛤制成,也可用铜、铁、竹等制成匙状。

第四类 


水方,用稠木、槐木、楸木、梓木等木板拼制而成,内外的木缝都用油漆涂缝,以防漏水。每个水方可盛水1斗;漉水囊,用来过滤水杂质的用具。

囊的骨架用生铜制成,这样水侵后不会产生苔秽和腥涩味。住在林间谷野的隐居者,也用竹、木来制作,但并不经久耐用。


囊用青篾丝编织而成,曲卷成囊形,缝上绿色的绢,点缀上用翠玉制成的装饰物,然后再做一个绿色油布袋来贮存它。囊的圆径5寸,柄长1寸5分。

瓢,用来舀水的容器,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雕成;熟盂,用以盛放开水,可盛水2升,用瓷或陶制作。

第五类 


鹾簋(揭),用来放盐的瓷制容器,圆径4寸,可以是盒形、瓶形或者壶形;揭,是取盐的匙具,用竹制成,长4寸1分,阔9分。

第六类


碗,用来盛茶汤,越州产的为上品,鼎州(陕西)次之,婺州(江西)再次,岳州(湖南)又次,寿州、洪州(江西)更次。

札,用来洗茶器的刷子,用栟榈皮夹缚在茱萸木中间,或用一段竹子,在竹管里装上一束栟榈皮,形状像一支大笔。

第七类 


畚(纸帊),放碗的容器,用白蒲卷编而成,可放碗10只。也可用竹编成筥,用剡溪产的纸帊折缝成四角形的袋子,也可放碗10只。

具列,用来收藏和陈列全部的茶器,用木或竹制成床形或架形,可用扄从外关插,长3尺,宽2尺,高6寸。

都篮,用来贮放全部器物。篮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外面用宽的双篾作经,再用细的单篾缚住,交错地编压在双篾上,编成方眼,使得篮子玲珑精巧。都蓝高1尺5寸,长2尺4寸,宽2尺,篮底宽1尺,高2寸。

第八类 


涤方,用以盛放洗涤后的水,由楸木板制成,制法同水方,可容水8升;滓方,用来盛放茶滓,制法像涤方,容量5升;巾,用来清洁茶器,用一种粗绸布做成,长2尺,共做二块,交替使用。

当然,《茶经·九之略》中也讲了茶具的精简之法,以符合茶人具体的茶饮需要。“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从实际出发的精简茶器,反映了陆羽懂得调和的茶道境界。


这种调和精神是茶人布置茶席的核心思想。唐代茶道与茶器文化相呼应,表现了唐人内心世界的自足和自信,也让唐人茶器在规则法度之内展现出精细蕴约之美。


作者:唐婉约丨弘益茶道美学研究员

南开大学硕士,研究兴趣涉猎中西文化与文学,近期关注中国茶道美学研究。

•本期编辑 兮浅

•图片来源:网络

茶道 | 茶器第二

茶道|茶器第二

茶器是茶道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日本茶器又与中国的有不小的差别。

       上次和大家简单地聊了聊抹茶道,那么今天就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抹茶道的用具吧。首先说说必不可少的茶碗。日本茶碗在设计上,追求实用性与艺术性,同时考虑手感,以及茶碗碰到口唇那一瞬的触感,力求让目之所及,指之所触,鼻之所嗅,口之所品乃至心之所想皆感受到茶的美妙。以产地来分,日本茶碗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也就是从中国进口的精美的唐物茶碗,从高丽进口的朝鲜茶碗,还有自产的和物茶碗。唐物茶碗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天目茶碗,由在浙江天目山修行的僧人带回日本,因此得名天目盏。而日本将天目盏分为油滴天目、灰被天目、禾目天目、玳玻天目、木叶天目、曜变天目等几类。当然,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茶碗也不仅有建窑、吉州窑等窑的天目盏,其他的种类也有不少。比如龙泉窑的蚂蝗绊。

收藏家临宇山人个人收藏的禾目天目盏(中国称兔毫盏)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油滴天目盏

德川美术馆的油滴天目盏

静嘉堂曜变天目盏——稻叶天目

静嘉堂曜变天目盏——稻叶天目

藤田美术馆的曜变天目盏

大德寺龙光院的曜变天目盏
玳玻唐花天目盏

玳玻龙天目盏

野村美术馆的灰被天目

木叶天目盏

蚂蝗绊

明末景德镇的“祥瑞”

 

       以上都是精美的唐物茶碗。随着“草庵茶”的盛行,茶人又逐渐欣赏更为朴素的高丽茶碗。高丽茶碗以线条粗陋、造型随性为特点,种类繁多,极具简约之美。比起奢华的唐物茶碗也更加符合茶道侘寂的美学。

青井户柴田

 

        和物茶碗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乐烧”。乐烧是一种彻底表现千利休美学思想的茶碗,融合了中日朝三国技术的茶碗。乐烧虽看似粗朴,实则精心制作之产物。乐烧完全由手捏制,加以刀削成形,因而器形都不完全规整,正符合了物哀之美。同时乐烧是在素烧后多次上釉并通过“二次烧”制作而成,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讲究。此外知名的和物茶碗中知名的还包括着荻烧、唐津烧等等。日本还流传着“一乐二荻三唐津”的美称,它们也都别具特色。

秃 乐烧茶碗

荻烧茶碗

三岛唐津茶碗

九谷烧和歌茶碗

茶罐

      日本的茶罐分为茶枣和茶入,同时茶入要以仕覆来包裹。使用时茶杓用从茶罐中取茶。

      茶枣

茶枣

茶入 九十九发茄子

松屋肩冲茶入仕覆茶杓

        茶筅

        茶筅是用竹子制成的烹茶工具。根据其竹穗根数的不同可分为平穗(16本)、荒穗(36本)、野点(54本)、常穗(64本)、数穗(72本)、八十本立(80本)、百本立(100本)、百二十本立(120本)等,依次可做出不同浓薄品质的抹茶。

       茶炉

       日本茶道在室内设炉,用茶釜加热所用之水,用柄杓取水冲茶。

柄杓

       关于茶具就先简单和大家聊这么多。如果大家还有兴趣,可以再深入了解一些我没介绍到的茶具种类哦。最后来几张茶具的全家福。

 

看茶道之丑,方知它的美

要说茶道之美,让我们先来细数茶道之丑陋,方知茶席、茶人、泡茶喝茶到底美在何处。

什么是茶道之丑陋?

泡茶的人要讲究茶叶、茶器及用水,但是须知道适可而止,除非想要开收藏馆当鉴赏家。泡茶者讲究茶与器、水质与煮水方式是为了要把茶泡好,不是为了讲究而讲究,然后迷失在种种考究中,东西拿上手又一脸恐慌唯恐摔碎,还要在泡饮前给大家背诵各个稀罕物的资料,尽显矫揉造作,这就是被茶与器物驾驭了的泡茶者,怎么看怎么别扭,谓之丑。

泡茶的原因要单纯,就是为了喜欢喝茶。因为常常泡茶,渐渐地知道一些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窍门如何才能将茶泡得更好,所以会追求一些质地较佳的器物来发挥茶性。

在追求的过程,会用自己喜爱的茶叶来做试泡,看出其中好坏高低;各种材质的器具、各种水质水源水温、各种煮水的方法、浸泡时间试几轮,最终会找到一套“目前最佳”的泡茶器,而且还要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可负担的,这岂不美哉?

使用与自己实力相应之器泡茶是自然而然从生活实践中精进,日复一日将水到沟成,这门功夫才会活在身体里灵魂中。

比起泡茶喝茶,有些人更耽溺于炫耀茶席的奢华、及彼此间的虚名,得意洋洋地披露各个茶具茶叶得来不易,万金难买的故事,企望着众人的称赞和崇拜,还美其名为“分享”。

品茗者也对此进行附和赞美,这种事情虽然并非什么大奸大恶,然而看他们自满的神情,等着大家来赞美的虚荣心,却怎么说也说不上美了。

那些不在乎泡茶喝茶真正的意义,只重视茶的表象如茶叶茶具的价格高低、是否师出名家、谁才配有话语权等问题的泡茶者,倘若人们不来赞美他的“分享”,最终还会得来一个嫉妒或没品味的恶评。

有些失去主见的人,每每参加茶会即亦步亦趋在权势者的身边,声声阿谀迎合,以为这样便能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如此乖离茶道的模样,可谓是一件非常丑陋之事啊。

茶道要表现美,但我们不要“美”只允许用唯一一种方式来表达,更何况这种种炫耀本身的富贵或才艺,以及竭力向人讨好与奉承之事情对茶道的养成毫无意义。

茶道的美由“茶之心”与“茶之形”融合一块成一表现方法,“茶之形”即:茶席上要使用哪类茶具(像上述所言,现今很多人卖弄华丽阔气之器物)、茶席如何布局与构图、泡茶者要穿何种服饰以致手手脚脚要怎么摆放等等做法,是不能跟风流行,或要求制定标准的。

茶席怎样设置才美,茶人要穿什么服装来泡茶才美,与泡茶者的生活背景有关,他都读过什么书听过什么音乐去过哪些地方?他所经历过的事物让他生出感悟长见识,从而可用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茶道妙趣。

故此,茶道之美不要太拘泥于表面形式,不要去规定只用某风格才是好,另外一些不一样的就不好。

“茶之心”是什么呢?

是:泡茶的心态纯粹,没有杂念,即只为了泡好茶,喝好茶;茶会时别想着要特别表演你的泡茶能力给人物看,以博取他们的好感。泡茶喝茶过程一心不二,意念都专心集中在茶上;不仅仅只是知道茶法步骤而已,是真诚的心安理得地可将茶泡好。不参杂利害观念,跟随自己的热情快乐地泡,美就出现了。

原创:许玉莲

来源:茶道传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84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