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道之盖碗茶

找到约8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茶味人生:“扬派茶艺” 品味“扬州慢”

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写下“吾乡茶肆甲于天下”。可见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产茶之悠久,茶道之兴盛。

美丽的瘦西湖畔,扬州泊心园茶艺藏匿于此。来到这里,你可以伴着悠扬琴声,细品一盏好茶,享受静雅体验氛围。茶是扬州人文的重要部分,“早上皮包水”可见一斑。扬州泊心园传承并研习了具有扬州人文特色的“扬派茶艺”。“扬派茶艺”有何特色?发展如何?

拜师求艺多位行业“领军人物”

开创独具扬州特色“扬派茶艺”

“请品茶。”在扬州泊心园,茶艺一级技师、“扬州茶会”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王莹向茶友们演示具有扬州人文特色的“扬派茶艺”。

谈及“扬派茶艺”有何特色,王莹说,区别于其他茶艺,“扬派茶艺”有很多的细节的讲究,注重茶的色香味韵,讲究水质、茶器、冲泡技艺,也讲究氛围营造、艺术呈现和人文体验等。每个地方的茶艺流派,呈现出当地的人文特点,扬州因为“慢”和“雅致”融入了茶,形成了独特的“扬派茶艺”。

王莹大学毕业后就在老家盐城做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后来因举家搬迁至扬州才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潮汕工夫茶把我带进了茶的世界,我至今保留着其中一款福百祥品牌的茶。因为对茶的喜爱,从2013年正式开始全身心投入扬州茶文化的创意和传播,梳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王莹说。

作为“扬派茶艺”的创始人,王莹仍然奔赴在学习茶艺的道路上。“我每年都会前往全国各地进行三四次的茶文化进修,向王岳飞、王旭峰、周海燕等茶艺前辈学习。”王莹说,大运河推动了扬州茶文化的发展,让全国各地的茶叶汇聚于此,也让东南西北各种流派的茶艺在扬州都有呈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潮汕工夫茶到北京大碗茶再到四川盖碗茶,我综合了各个流派体系和扬州的雅致慢生活形成了‘扬派茶艺’,让扬州茶文化有了自己的派别。”

“扬州茶会”累计举办超两百期

上万人学习体验扬州茶文化魅力

“‘扬派茶艺’不是我独有的,我只是一个开创者,我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人来传播‘扬派茶艺’。”王莹说自公司成立以来,致力于传播和研究中华茶文化,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茶会活动。“我们经常通过举办‘扬州茶会’这样的形式去宣传‘扬派茶艺’。截至目前,扬州茶会举办超两百期,上万人学习、体验扬州茶文化魅力。”

扬州茶会包罗万象,茶事、茶俗、茶道、茶艺,一应俱全地表现出来。为保护扬州茶会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莹申报的“扬州茶会”已经成为邗江区级非遗文化项目。王莹的泊心园团队有部分茶艺师毕业于茶学系,在各大高校的“扬州茶会”课堂上通过老师推荐来的。泊心园已与多个高校合作,建立订班培养、校企共建、合作办学的茶艺人才输送基地,确保扬州茶会能更好的延续下去。

“扬州茶文化一度繁荣,我们要把富有扬州人文特色的‘扬派茶艺’推广出去,那才有价值、才是我们要做的。”王莹说,近年来,团队接待来往于扬州的各类重要客人,成功策划承办各种主题茶会和茶席空间布置,并将“扬派茶艺”通过茶会的形式做到了厦门、昆明、沈阳、长沙等城市。

文创产品“扬派茶礼”深受欢迎

“扬派茶艺”真正被大众所接受

每年烟花三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来到扬州瘦西湖一睹扬城美景,瘦西湖畔的泊心园自然成了游客休闲品茶的好去处。王莹在向茶友沏茶、讲茶文化的同时,也希望游客不仅能体验到“扬派茶艺”的魅力,也能在回家时能带走唇齿间的一抹茶香。

在泊心园,各式各样的茶具和茶器摆放整齐、陈列于橱窗之中,多款独具扬州特色的文创产品精致典雅、惹人注目。“我们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颇受大家欢迎。”王莹告诉记者,针对本地茶友,泊心园精选知名品牌茶、应季组合搭配,倡导以茶养生;针对外地茶友,“扬派茶礼”主导本地绿杨春和绿杨红。从包装创意到茶叶搭配,无不体现了扬派茶艺的人文特色。

“这件作品的图案我选择了寓意吉祥的凤凰和牡丹,色彩搭配方面十分具有冲击力。”王莹随意拿起一件文创产品向记者展示。王莹之所以在文创方面独具设计感,是因为她前期系统性学习了色彩、文化、搭配等方面的知识,为其后期的产品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正不断研发扬州茶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比如传递扬州人文的茶品、茶器,茶与地方文化融合的礼品等,并将茶文创融入各景区旅游和高星级酒店服务中。”王莹说,希望通过这些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扬派茶艺”和“扬派茶礼”。

来源:江苏省茶叶学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代高僧大德与蒙顶山茶之五||禅惠大师与蒙顶山茶

       经过多年的挖掘、梳理、总结,现在我们把蒙顶山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提炼浓缩为茶祖文化、贡茶文化、茶马文化、禅茶文化、茶艺文化。其中,谈到茶艺文化,就不得不提及蒙顶山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和这项茶技的发明者宋代高僧禅惠大师。

一、禅惠大师出家为僧的缘由
       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 年)年间,名山有一名士,才思敏捷,风流倜傥,但久考不第,难登仕途。他想仿效“三苏父子”找雅州太守雷简夫写信推荐而成名的路子,去拜见郡守吕由诚。吕郡守早就听说这位不拘小节而出口成章的才子,就和他开了个小玩笑。当他说明来意后,便送给他一个信封,内装“僧勒”(准许出家当和尚的官府文件)。这位才子回家后,就削去了头发,次日一早,骑马就去蒙顶山找天宁长老叩头表示要学习佛法。长老说:“哪有当和尚还乘马出入的呢?”他随口念诗一首:“文殊驾狮子,普贤跨象王。新来一个佛,骑马又何妨?”长老感到此人才思敏捷,有顿悟灵性,遂即收他为徒,取叫“禅惠”。从此,他在蒙顶山潜心研究佛理,得禅宗真谛,著有《禅惠语录》传世。南宋中期王象之编纂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这部古籍详细记录了他的事迹。至今,蒙顶山还有不少有关他的传说。后山的黄崖,据传就是当年他参禅打座的地方(现修有“禅惠之庐”作为纪念),右侧有一危岩,像重叠的书卷,是他所著佛教真经的保存处。

二、禅惠大师是蒙顶山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的鼻祖
       禅惠大师在蒙顶山修行悟道,参透“茶禅一味”之真谛,练就了一手有武功禅趣的掺水方式铜壶茶技,被称为“千年活化石”,经僧俗茶人世代相传。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茶技只在蒙顶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上世纪九十年代,由知名茶人、已故蒙山茶场知青成先勤等人重新挖掘整理并弘扬。这一茶技一经向世人展示,即获得了国内外爱好茶艺人士的好评,如今已成为世界茶文化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三、蒙顶山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为保护传承弘扬蒙顶山茶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蒙顶山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是四川盖碗茶长嘴铜壶斟水技艺,属刚健派,在冲泡阶段表演。将铜质、壶嘴长达85厘米的专用提梁壶中的沸水在一米开外,用十八个武术动作造型准确无误地注入茶碗中,融传统茶道、杂技、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于一炉,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式式龙行云动,招招景驰浪奔,令人目不暇接,心动神驰。这十八个动作为:吉龙献瑞、玉龙扣月、惊龙回首、乌龙摆尾、祥龙行雨、白龙过江、潜龙腾渊、威龙出水、青龙入海、异龙行天、战龙在野、神龙抢珠、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龙咏天外、猛龙越海、龙转乾坤、游龙戏水。

       蒙顶山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表现出一种刚健向上的艺术风格,以阳刚之美独树一帜,成为茶文化中一道独特景观。近年来,在国内外许多重大茶事活动中,蒙顶山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成为宣传蒙顶山茶的一张靓丽名片。央视、凤凰卫视等国内外几十家电视台都先后进行过专题报道或者新闻报道。蒙顶山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还先后在韩国、法国、德国、奥地利、阿联酋、新加坡、日本、荷兰、美国等众多国家表演,以刚劲有力的表演形式,绽放着蒙顶山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走出国门,亮相世界,为保护、传承、弘扬蒙顶山茶文化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雅安市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文学》《四川画报》《四川文艺》和今日头条、中华名茶网、茗边、茶友网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件)。作品多次入选《2019四川诗歌年鉴》《雅雨清风——雅安70年文学作品精选集》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


作家与茶

茶是清淡之物,作家是幻虚之人,二者必成朋友。在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作家与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有诗人李白、王维,亦仙亦僧,以茶催化自己;词人陆游,更是对茶咏叹不绝。近代以降,作家更是不分中外,对茶的描述与品位越来越多。盖因近三四百年以来,中国茶叶出口英国,由英国波及其他国家,狄更斯等国外作家对茶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早年以“三泡”之说来比喻喝茶,多少还有些流俗;后来到西方国家引介中国茶文化,他是典型的安逸派文人,和周作人当有一比。在骨气方面,周作人无法和他的哥哥鲁迅先生相比。虽然周氏兄弟二人反目的原因,至今仍为文坛难以解除的公案,但二人对喝茶的态度,也可看出两人生活态度之断然不同。周作人把喝茶当生活,讲究自我享乐;鲁迅把喝茶当作人生要事,乐于分享他人,他的好友日本作家内山完造先生在他的书店向顾客施舍茶水,鲁迅也甘愿奉献茶叶以相助。这是鲁迅呐喊品质的外露,与周作人虽为同胞兄弟,两人终因气质不同而分道扬镳,是在所难免。

说着说着就想到了汪曾祺,汪先生最值得回忆的时光,就是在西南联大时的喝茶清闲之时。昆明茶室,有大茶楼小店铺之分,汪先生那时是一介穷书生,喝不起好茶,也不能像他后来写的《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垒起三星灶、铜壶煮三江”那么潇洒,只能邀二三学子或同道,在昆明小茶店里卖弄文人骚情。汪先生精于茶道,与其小时在高邮养成的习惯有关。高邮是苏北的一座水城,往来人多,歇脚、等船,需茶解乏消磨时光。城内茶馆与牌局相伴而生,演绎着小镇人的凡俗生活,也正因为这样的人间烟火气,让汪曾祺的散文有着直接打通读者任督二脉的功夫。

陆文夫先生喝茶,堪与汪先生有一比,写作时,一本书,一支烟,一杯茶,构成文人独有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茶分多种,即便是喝茶,最低种的茶是茶末,茶末也有高末、低末、灰末之分,陆先生是断然不喝灰末的。多年以来,他一直坚持喝高末,体现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尊严。读到他的文字,哑然失笑之余,还是感到些酸涩。

老舍先生能耐,一部《茶馆》描述了三代人的精神生活,五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茶馆里表演,这要作家具有怎样洞穿世事的能力?老舍先生是把人间事,做成了茶饼,然后泡出来给观众喝,只有身手不凡的作家,才有这样的大手笔!只是他后来把自己变成了一枚茶叶,泡进深水,让后人猜测那湖的温度。

我在北京,很少约作家朋友喝茶,倒是有一位女作家,喜欢喝各类花茶。有一次她请我品茶,菊花的黄和玫瑰的红,在玻璃杯里荡漾开去,犹如女作家的作品。受人敬重的冰心老人,生前最喜欢喝茉莉花茶,晚年特别喜欢喝菊花茶,看着菊花在杯子里铺散开。她的文字,透着朵朵花香。

鲁迅先生最喜欢用盖碗茶喝茶,是因为他有过用长袍捂茶没有喝出好茶滋味来的经验教训。鲁迅体会到好茶要有好茶具,这盖碗茶是有很多讲究的,上盖为天,下托为地,中间的茶碗代表人,掬一尊盖碗茶,天地人则合二为一也。

对茶的态度,也是文人文风的体现。被人尊为“茶博士”的胡适,他的少年好友,算作他本家长辈的茶叶商,原打算以他的名义做茶叶广告,被他断然拒绝。

古今作家对茶叶的态度,里面真是藏着很多学问。读读作家们的茶学问,必有收获。

(摘自2019年3月17日《新民晚报》第14版“夜光杯”栏目;作者:戴荣里)

找到约7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