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道电视剧

找到约8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杨治武:万里茶道与民族融合、世界商业文明、“一带一路”的关系

2021年7月8日,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八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余位万里茶道领域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和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万里茶道申遗”学术研讨会。北师大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公众号近期陆续推送研讨会上专家发言整理。

杨治武

山西省文化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听了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的发言,对我可以说是醍醐灌顶、脑洞大开,是一堂生动的晋商文化课,对今后做好各方面工作,相信一定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本人是在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工作,研究院是依托山西大学创建的一个智库机构。这些年,有幸参与到与“万里茶道”有关工作中。我本人是山西祁县人,就是乔家大院所在的这个地方。我们祖上基本上也是晋商。我的爷爷就在张家口做生意,到去世都没回来,埋在那儿了。我的老舅舅等很多亲戚,都是在包头、呼市这一带。可以说,我们的先人很多都是万里茶道的亲历者、先行者。我从小对晋商、对万里茶道有了一些朴素的认识。

在我的印象里,实际上这一条茶道真正受到重视,对山西来讲是从2004年。当时李长春同志视察山西,来到乔家大院。看完乔家大院博物馆之后,他就非常感慨,讲山西应该弘扬两种精神,一种是“太行精神”,一种是“晋商精神”。而且当时给“晋商精神”提了四句话16个字:“节俭勤奋、明理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这是李长春同志2004年提的。他在提完“晋商精神”之后,又明确地给山西的几位领导讲,建议把乔致庸和乔家大院的故事,改编成一部影视剧。我们还记得,2006年年初,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电视剧连续剧《乔家大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万里茶路、晋商茶路,现在我们更多的提法是“万里茶道”,才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熟知。

事实上,在电视剧《乔家大院》出现之前,山西就曾经做过很多关于晋商的片子,影响比较大的作品有纪录片《晋商》,电视剧《三晋源票号》等,但是都没有像电视剧《乔家大院》这样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因此,这部电视剧获得中宣部表彰的“五个一工程”奖。《乔家大院》小说剧本的创作可以说很艰难,一波三折,几易其稿。因为那个时候,学界研究晋商钱庄票号的很多,研究茶路的很少。最后由将军作家朱秀海老师主笔,在对晋商史料进行了研究之后,又在祁县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走访考察工作,最终完成了《乔家大院》小说剧本的创作。中央电视台热播正好是在2006年正月下旬,在两会期间达到高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踊跃收看并热议。李长春同志在两会期间专门到山西代表团参加讨论。可以这样讲,一部《乔家大院》电视剧,引起了全国上下对这条茶路、对晋商的关注。

继《乔家大院》电视剧之后,山西推出了一部晋商题材的话剧《立秋》,也获得中宣部表彰的“五个一工程”奖。我记得两年的时间就在全国巡演了266场。在台湾地区演出的时候,当时安排了三场演出,结果最后演了一周都走不了,引起极大的反响。为什么一部话剧《立秋》能够在台湾地区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关键是《立秋》所反映的晋商精神打动了观众。我们海峡两岸同根同脉、同祖同源,有共同的血脉和文化基因。2007年恰逢中国话剧百年,在“话剧百年”纪念大会期间,胡锦涛同志亲自接见了话剧《立秋》的主创人员,是又一次对晋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万里茶道”。首次提出是在2013年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主旨演讲。赵文耀秘书长刚才也讲了,以前的学界是“万里茶路”或者“茶路”,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把“万里茶道”提升到中俄“世纪动脉”、中俄友谊的一个高度,这就是“路”和“道”的差异。

2017年6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又一次提到了万里茶道和晋商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晋商横跨欧亚九千里,称雄世界五百年,“豪商大贾甲天下”,彰显的就是开放的精神。他把晋商精神总结为五句话20个字:“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这是至今为止对晋商精神最为全面、最为准确、最为恰当的概括总结,对我们在新时代继续研究晋商文化,弘扬晋商精神,推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回顾一下万里茶道和晋商精神,到今天为止,仍然有很多东西是没有很好地去挖掘、去研究的。这一次在北师大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王宏新院长的牵头组织下,举办以“万里茶道申遗”为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会,是研究万里茶道、晋商精神的一个重要视角,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新时代意义。

我认为万里茶道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应该需要我们重新定义一个学术的逻辑。我们过去把万里茶道的研究仅仅局限在这条路上,以及它相关的节点城市,仅仅是以茶说商,以商说道。我们恰恰忽略了,万里茶道为什么在明清时代突然成为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之前晋商在干什么?晋商和茶叶的关系是什么?晋商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着,而且晋商和民族融合大的历史背景是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研究万里茶道,我觉得应该把握三个关系:

#第一个是万里茶道与民族融合的关系,这是一个新的视角。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晋商存在的历史脉络,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一下子晋人有了聪明才智。在民族融合的每个重要历史阶段,山西都不会缺席。在隋唐时候李渊起兵,17个开国元勋里面9个是山西人。这些人在大唐建立以后,丝绸之路主要的商帮也是晋商。东晋时代,法显大和尚在《佛国记》中就记载了,在尼泊尔、斯里兰卡的寺庙当中都能发现有晋人的身影,就看见晋人贩运来的陶瓷丝绸等物品。此外,从海上回来坐的船上面也有晋商。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应当注意,要把万里茶道和民族融合的关系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因为,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第二个是万里茶道和整个世界商业文明史的关系。当时通过万里茶道,就把我们文化和文明的触角以商业的形式伸向了欧洲。中华民族其实不仅是通过万里茶道、丝绸之路,还一直通过很多种方式在对外交往,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所以万里茶道和世界商业文明关系是什么?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第三,研究万里茶道和新时代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中国现在有大概5000万亩的茶园,每年中国现在生产的茶叶是280万吨。我们的茶园面积和茶产量都是世界第一,这个数字从来就没有变过。只不过从贸易上来看,在清朝鸦片战争的时候,有人做过统计,当时中国的茶叶贸易占世界的98%,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到建国1949年,据统计,我们在世界的茶叶贸易份额占了不到2%。大部分的份额都是英国的。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的茶叶出口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我认为,让中国茶再次飘香世界,这是我们今天的使命。我们要构建新时代的“万里茶道”,实现新时代的“货通天下”和茶香天下,让世界人民生活更美好。

总结一下,我说的这三个关系:万里茶道与民族融合的关系、与世界商业文明发展的关系、与“一带一路”的关系,应该重新定义和解构。

其他的就不展开讲了,但是有一个建议:今天的研讨会之后,应该尽快和国家文物部门沟通达成共识,把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尽早纳入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体系当中,为申遗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同时,我也建议共同发展研究院牵头,整合国内优质资源,联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启动“万里茶道文化生态保护规划”这一项工程。我们万里茶道申遗要想提速,首先我们要对沿线的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在做保护发展规划过程当中,那些不一致、不协调的问题自然就会解决。同时,从学术的角度,要在中蒙俄乃至更大的范围内推动形成学术共同体,学术先行、文化先行。

再次感谢王院长,感谢北师大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感谢大家今天给我们这么丰富的文化滋养。我也真诚地欢迎在座的诸位经常到山西、到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晋中祁县昭馀古城,走一走,看一看,喝杯山西的汾酒,吃点山西的老陈醋,品味山西的面食。

谢谢大家。

追剧也能习茶!电视剧教你如何正确地喝茶!

最近火热上映的电影《007》中,

有个镜头一闪而过:

邦德打开自己的武器库,

分门别类整整齐齐,

有一层居然收藏着一套下午茶茶具!

洁白无瑕,可不就是

made in China的瓷器吗?

原来007的生活方式也离不开茶~

可惜这不到2秒的镜头,没来得及截。

这让小编想起中国电视剧里

也越来越多植入茶的元素。

其中不少为大家科普了正确的茶知识,

这不仅为电视剧本身添光添彩,

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广。

下面,就为大家细细盘点吧!

《琅琊榜》

喝茶,让心静下来

《琅琊榜》根据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剧中的主角梅长苏外号江左梅郎,形象风雅,为人机智多谋,才气横溢,对于塑造这样一个才子形象,当然少不了茶,有梅长苏的地方,总会有茶。思索之时,泡上一壶心爱的茶,让心静下来,让时光慢下来,思路也会慢慢清晰明了。

梅长苏与豫津景睿三两知己相聚,轻酌慢饮,畅谈心语,茶陪伴了他们的一段快意时光。有时候梅宗主也许只是想停下来静一静,告别外界的喧嚣,那就泡上一壶清茶,让茶来清润心田。

《长安十二时辰》

带你穿越回唐朝去“吃茶”

去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长安十二时辰》,无论是唯美的画面,还是优雅的喝茶礼仪都展现的淋淋尽致,处处都彰显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唐朝人饮茶不叫喝茶,叫吃茶。因为唐代喝茶不光要放盐,还有可能放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子皮、薄荷叶等等一切你可能在烧烤摊上能吃到的调料。

第五集太子召见李必,伏在案前随意煎茶,采用的便是陆羽在《茶经·六之饮》提到的庵(yan)茶法:“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

《长安十二时辰》在茶具上也是相当考究,唐朝人喝茶都是用碗,不用杯。而且细看会发现,他们用的杯子,就是当时刷新人们对瓷器审美的秘色瓷。

《人民的名义》

喝茶亦能体现为官之道

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然每每回想依旧让人印象深刻。不知细心的茶友们有没有发现,剧中有很多喝茶的场景,导演这样安排一定是别有用心的。

达康书记手握绿茶与客人畅谈

从汤色和茶叶姿态可以看出李达康喝的应该是龙井或者翠芽之类的绿茶。绿茶能使人沉稳,宁和,平静,更有利于他提神醒脑,冷静思考。

高育良与祁同伟喝茶畅谈

高育良所冲泡的茶与李达康所喝的茶很相似,再者高书记用先润再冲的手法,很符合龙井茶的冲泡手法。

细心观察,剧中两位主要人物所喝的茶,很可能就是“西湖龙井”,这与他们的身份定位很相符。

《延禧攻略》

皇后娘娘的普洱品茶指南

之前频上热搜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魏璎珞见富察皇后多食一块萨其马积了食,特地准备了普洱茶,而这云南的普洱茶正好具有消食解腻的功效。

普洱茶自清朝起贡,直至清末罢贡,在清史上作为宫廷贡茶,长达两百余年。像早年的“金瓜茶”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普洱紧压茶,专为上贡朝廷而制,故名“金瓜贡茶”。清代认为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

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可见这看似泼辣的小宫女实则心思入微,懂得不少。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代人的正确喝茶方式

《知否知否》的故事背景设立在宋代,上到小姐下到大娘,无一不是会玩茶艺的。点茶极其讲究,由一道道繁琐的过程组成,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有泡茶过程中的美感。

剧中盛家老太太请孙嬷嬷来教导盛家三姐妹礼仪,其中有一项就是点茶。可见在宋朝官宦之家,点茶是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哦。而且在剧中很多场景中,都能看到点茶的场景,可见茶已经深入到生活中了。

茶叶要研磨成粉,取少许于盏中,先注水用茶筅搅拌成膏,再注水打成汤面,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让茶汤形成美丽的白色泡沫可是技术活,且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

《鸡毛飞上天》

成功人士的喝茶之道

《鸡毛飞上天》里的陈江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他是这么解释茶道的,“茶是好东西呀,吸天地精华,占尽五行八卦,你算算啊,金木水火土,没有一样它没占的。但是呢,它也受尽人间煎熬,风吹日晒雨淋,最后被铁锅炒被开水泡,这才能泡出它自己的香气来。”

“吃小苦不够,要吃大苦,心变大了以后,才能扛得住压力承受得了委屈,眼界才能不会那么狭隘,人这辈子一定要活得敞亮,活得大气。”

除了茶的品质如此,喝茶还能让自己心静,慢慢品味人生,这样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现状,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拥有一个好的心态。

《赤壁》

喝茶,平定焦躁之心

说完电视剧,我们再来说说电影,《赤壁》是由吴宇森导演执导的系列电影,投资近6亿人民币,重现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这部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乔为曹操奉茶的场景。

小乔:“别急,先观汤色,闻茶香。”

曹操:“这烹茶最难的是什么?”

小乔:“茶叶,火候,水质,器皿。”

“比较难的是煮水......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此时用茶,茶品最佳。腾波鼓浪,为三沸,再煮的话,水就老了,不能喝了。”

赤壁之战是祸起“小乔”,但最终却凭着小乔的一杯茶水赢得天下。曹营帐中,茶巾上翻转的那双纤纤玉手,温柔而娴熟地拨弄着茶具:煮水、淋杯、沏茶、出汤......她泡的茶平定了曹操的骄躁之心,平定了天下!

喝茶是一种生活艺术,而将喝茶放进影视剧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在影片中,茶可以满足剧情的需要,或体现时代背景,它更像是一个沉默的“配角”,所以,我们也期待在未来能有更多的优秀电视剧,为我们展现茶的独特魅力!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传承茶艺事业 促进文化交流—记世界著名茶道家叶惠民



  叶惠民教授世界著名茶道家,近代中国茶文化开拓先鋒,创造了两个健力士世界紀录(世界最大型茶会)及(世界最高山峰-喜马拉雅山泡茶)。一九九六年评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及二零零九年世界杰出华人。他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五个创会发起人其中之一。香港茶道总会创会会长、世界茶文化专家委员会主席、国际专业茶艺师总会会长、香港饮食文化学会创会会长丶国际茶道联合会(中、日、韩)副会长、香港茶艺报主编、中国茶叶大典副主编(列入中国八五重点出版工程)、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加拿大茶文化总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茶艺会创会会长,日本国际茶道丹月流顾问、新加坡茶艺联谊会顾问、澳门中华茶道会顾问、中国法门寺博物馆茶顾问、深圳市茶艺协会顾问、江西省婺源县荣誉市民、香港老战士联谊会荣誉会长、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茶文化課程)讲师、香港特区政府职业训练局中华厨艺学院(大师级中厨课程——茶及茶宴)客席讲师、浙江树人大学(茶艺部)客席教授、江西省茶業学院荣誉院长、粵港澳大湾区惠民创意生活教科文公园创办人丶香港茶艺中心创办人/教授、音乐创作人。



  叶惠民教授在香港开展茶文化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弘扬茶艺、服务社会、以茶为本、多元发展一直都是叶惠民教授茶文化的发展路线。叶惠民教授编著:《香港茶艺小百科》、《香港茶艺特辑》、《香港茶会日志》、《朱泥壺的世界》、《中国茶文化(海外版)》等。


  1988 年以來,先后创办雅博茶坊、香港茶艺中心、岭雅博茶园、香江茶道制服团队、中国国际茶艺会、香港茶道总会、国际专业茶艺师总会等。参与香港特区政府邮政署首次出版之香港茗艺邮票制作,香港话剧团之茶话剧谁谴香茶挽梦回活动。与 TVB 合作香港第一套“茶”电视剧《茶是故乡浓》,而继电视剧后又尝试了茶主题的话剧和原创茶歌。叶教授表示目前自己在筹备一部与“茶”相关的电影,正在写剧本大纲。为了为自己的“茶”电影取经,叶教授还到刘青云主演的新电影《神行太保》中客串了一把,更笑称:“等了一日有一句对白,赚了一个饭盒,还是吴孟达亲自给的,简直比《喜剧之王》里的周星驰待遇还好了!”


  叶惠民教授重视茶文化教育,1988年已开办茶文化课程,1990年创办儿童茶艺班、1993年伤残人士茶艺班…等,至今用西方童子军制度创立香江茶道制服团队,全方位推广茶文化,有少年团、青年团、领袖团、长者团及伤健团。1999年开始的叶惠民的马拉松茶会先后完成世界最大型茶会、最高山峰泡茶、客家土楼茶会、尼加拉大瀑布茶会、赛车场上的茶会、蒙古大草原的茶会、沙漠上的茶会......等。在推广茶文化方面也不遗馀力,除开设各类茶艺训练班和茶艺师专业课程之外,也曾支持本地创作的茶话剧和电视剧,更曾举办保持最大型茶会世界纪录的香江世纪茶会。近年,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的他将茶文化活动从香港拓展到大湾区,不仅去内地各城市及澳门考察,更积极建立据点、注册分会,将过去几十年在香港做的教学和推广之事于大湾区内延续,特别是种茶方面也将有新的发展。原来他早在1994年便于粉岭开发了一片试验茶园,但距离他种一座茶山的目标仍有距离,而大湾区和前海正可以将他的计划变为现实,香港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但始终太小,设茶园成本昂贵,而传统文化必须要落地生根。


  他位于惠州博罗占地 850亩的惠民创意生活教科文公园将正式注册,融合教育、农业科学和文化,园内将设有多座不同主题的文化馆,除以茶文化为主体外,还有陶瓷、书画、中草药、戏曲、饮食文化等多所场馆,并耕地种稻、设池养鱼,集合展览、课程、休閒等多种功能,预计明年投入使用。教科文公园还吸纳到不同的机构参与工作,如香港饮食文化学会和香港茶道总会等。在他看来,博罗的一小时生活圈和各项优惠政策正是港人港企踏入内地的跳板,而教科文公园的设立,既是他携香港茶文化在大湾区内交流学习的重要据点,也是海外人士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




  叶教授早前带领一班香港青少年去中山和惠州交流探访、分享茶文化,两地既交通方便,悠閒生活和饮食文化也由来已久,惠州市博罗县的罗浮山更是茶产地,两地便成为叶教授所选择的交流学习重要据点。他表示,茶也是古代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货品之一,所以这种大湾区内的交流别具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粤港融合。交流不仅带领香港青少年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使内地更了解香港,香港茶文化的发展路线与内地不同,茶道既吸纳传统,又融入西方元素。


  叶教授将茶文化归纳为三个领域,即文化艺术、农业科学和商业经济,中国茶文化几千年历史曾遇到断层,文化艺术方面停滞不前,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复兴,而这种复兴其实是由香港和台湾开始,而香港茶文化发展是以文化艺术为重心的,可以与内地互补优势。另一方面,他认为大湾区为香港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较好地解决了本地市场萎缩、消费人群不足的问题,大湾区其实是我们的出路,但现时选择在前海注册的文艺类公司还是少之又少。


  提起茶文化,不少人首当其重想到内地几大茶叶产地,而原来在茶园罕有的香港,也有自己茶文化发展的独特路线,香港非茶产地,六大茶类在香港都可以见到,流派丰富、器皿繁多而各派泡茶方式複杂。同时,香港茶文化融入了西方元素,例如在茶杯的选择上非常讲究,茶碗饮普洱和清淡绿茶,细茶杯则饮铁观音等浓香茶,这与西方饮葡萄酒用不同酒杯的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他指出茶道也被注入香港精神,直接而实际,由于香港都市人生活节奏快,所以在饮茶习惯上撇除花巧,目标是用最短的距离和最少的动作饮到茶。


  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使香港人可以重认中华文化的宝贵内涵。这项工程结合文字媒介、影音媒介、严谨的课程、各种形式的演讲及活动,然后有系统地渗透各阶层,成功地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茶文化亦得以在香港扎根生长。同时亦毫不吝啬地肩负起各地茶文化交流切磋的重要任务。他坚决认为当代的茶文化必须赋予现代气息,但又绝不能背弃传统;应该从学习传统的摸索过程中,注入现代的美学思想,使之更为亲近我们的生命;热切希望融铸富有香港本土特色的茶文化传统。



  作为一名来自印尼的华侨,叶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排华时代的风潮,经历过国家积弱受欺的年代,对国家的认同感尤为强烈。长期受西方教育的他曾经对中国文化认识不深,因而开始寻根之旅,偶然接触到在中国文化中有几千年历史的茶,体会到茶带出的和睦、清心等的思想,他表示:茶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之一,是健康饮品,更是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中国传统思想的体现,而晚辈向长辈敬茶、斟茶认错、结婚饮新抱茶等,茶背后也代表了中国人的礼节和交际方式。叶教授现在是 Tea 1 Music 唱片公司的总监,他自述做音乐也是由茶开始,从最初的传统戏曲到现时的原创广东流行音乐,他始终坚信,茶是源自生活的艺术,若无法与现代接轨便会失去生命活力,所以决心将保留下的传统精华注入现代生命,做现代古典的茶音乐。

  叶教授喜爱茶与音乐,近年专注作曲填词投入音乐创作,2015 年创作了“香港第一首原创茶歌”《 一杯清茶写逍遥》。与越剧出身的何赛飞相识多年,也是因“茶”结缘;一拍即合,共同演译出这首充满韵味的原创茶歌。以后也会继续推出新的茶歌。也是他在茶文化和音乐创作两个领域的结晶。


  叶惠民教授介绍称,他与何赛飞相识多年,最初因“茶”结缘。正当叶教授苦于在香港找不到合适的歌手来演绎的时候,越剧出身的何赛飞自荐上阵,没想到与叶教授一拍即合,共同演绎出这首充满韵味的茶歌,而这首《一杯清茶写逍遥》也是何赛飞个人的第一首原创流行曲。


  叶惠民教授还透露,这首茶歌的诞生,总共经过了三个阶段,先是通过钢琴打好草稿,然后再通过软件进行试编并尝试加入更多民乐元素,最后才找到了何赛飞来担任主唱,诞生了最后的完成版。他告诉记者,“想写“茶歌”已经很久,以后也还会继续推出新的茶歌。”

找到约8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