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禅宗与茶道禅宗与茶道

找到约216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茶道到底是什么?这部音乐剧讲清了!

4月13日晚,随着谢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型茶文化史诗音乐剧《茶道:一叶乾坤》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光启剧场连续两天的首演,落下帷幕。

这是近年来少有的茶主题史诗音乐剧,其艺术性、创新性、文化性都值得称道。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观剧之后,为大家详细解读它的艺术价值、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用穿越的梦,领略中国茶文化五大代表性时期

熟悉中国茶历史与文化的人们都知道:中国茶历史悠久、内容浩繁,如何在短短一个半小时内,为观众清晰表现中国茶的历史文化经纬,本身就是个挑战!

大幕徐徐拉开,主人公“华炎”走上台来,一个巧妙的设计,让华炎进入梦乡……

观众眼睁睁看着一个人做梦是什么感觉——

跟随着主人公华炎,跟随着他的梦境,一一先后穿越“远古盘古时期”“上古神农时期”“唐”“宋”“明清”,这五个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清晰展示了中华茶文化发展演进的脉络,也用极强的代入感,让观众体验感受了作为中华文化精粹之一的茶文化的缘起与蓬勃、演进与生机。

用角色的真,细致入微传递中华茶文明的薪火

在台上,“华炎”既是做梦人,也是梦中人。

先是化身盘古,呈现开天辟地的恢弘场景,见证第一片茶叶的诞生;

继而变身神农,为拯救受毒物困扰的族人而日尝百草,最终在山巅处发现神草——“茶”;

到大唐盛世,他经历了“茶圣”陆羽跌宕非凡的一生,留下《茶经》三卷;

来到开启“茶道即心道”的宋代,他领略茶入万家的繁华,重现禅茶最著名的公案——吃茶去的典故;

进入明清时期,他又踏上了丝绸之路,护送着中国的茶到达世界各地。

在台下,观众在声光电营造的氛围,跟随着“华炎”的脚步,在角色认同中,完成了一次中华茶文明在内心的薪火相传。

艺术价值,开启茶与传播的交融探索

《茶道:一叶乾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舞台剧,它以交响乐+舞蹈+故事的艺术表达方式,融合3D全息技术,从盘古开天辟地,纵贯唐、宋、元、明、清,通过“华炎”的这场穿越之旅,带领观众乘着一叶茶叶,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一次中国茶叶历史观光之旅。大幕徐徐合上,但观众用经久不息的掌声,来表达对演员们出色表演的震撼和感动。

《茶道:一叶乾坤》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和新华网联合出品,本身就蕴含着文化与传播两个象限碰撞携手后的诸多可能。从演出实效看,也的确开启了一个重要的尝试。

认识价值,启迪当代茶文化传播

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沿革,要想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茶文明茶文化,于今人而言是有距离和难度的。

但《茶道:一叶乾坤》通过创新和艺术集成,生动演示了历史上中国茶的制法、用法和饮法等一系列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上古时期的生食法、隋唐以前的煮茶法、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元明之后的泡茶法,按照时间轴把茶叶的使用方法展示给观众,在全剧梦境的转换中,流畅地阐释了中国茶的变迁史。

同时,也演绎了我国茶道流派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陆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四大茶道流派,即贵族茶道、雅士茶道、民间茶道和禅宗茶道。

相信从剧院走出来的观众,一定会在茶叶知识和文化上收获满满。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评价道:“《茶道:一叶乾坤》演得非常好,全剧通过主人公华炎在古代各个朝代穿越的历史过程,验证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茶的故乡是中国,茶道来源于中国’这样一个事实。其实,茶有三个层面能给人带来愉悦:首先是生理层面,通过茶的味觉,给我们带来生理的快感;其次是精神层面,茶道就是通过一种精神上的教化给我们带来人生修为的追求;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就是茶能带给人们和平,有一句俗语叫‘茶和天下’,茶能给人们带来和谐与宁静。茶的这三个层面,在《茶道:一叶乾坤》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文化价值,春风化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茶道:一叶乾坤》是一部关于茶的梦,这梦既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细腻情感,既是“茶梦”,又是中国梦。

沿着主人公“华炎”的“茶梦”主线,观众在穿越中,一起感受体味他的经历与成长,从中追寻到茶道的内涵——茶道即天道,茶道即人道,茶道即心道。

在该剧尾声,观众还随主人公“华炎”将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传播到日本、英国、斯里兰卡。这个剧情是正本清源,向观众传递该剧的核心之一——茶道,来源于中国,而必将再度兴盛于中国。

《茶道:一叶乾坤》于一叶之中,讴歌了中华文明的悠久,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也折射出中华儿女乐观善良的天性;更是对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添砖加瓦。

演出结束后,剧组人员与观众见面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观看完全剧后说,《茶道:一叶乾坤》立意和主题皆好!以史诗音乐剧的形式表现横跨数千年的茶文化历史,难度颇大。而由茶道而及人道、大道,所承载的中华哲学和美学精神,极丰富深邃,需要我们去彰显。

在一抹茶香的感动中,相信很多观众内心对于历史、对于文化的敬畏与自信,正在被悄然唤醒……

来源于:茶周刊,作者赵光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与日本:产自中国的茶,如何变成了日本的“道”?

茶叶是中国人十分自豪的本土作物,在古代中日交往的过程中,茶叶被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僧人带回祖国。长期盛行礼制的日本人,从他们对中国古代礼仪规矩的理解中创设了独特的日本茶道。今日就跟着瓷儿来了解一下日本茶道中的精神礼仪吧!

一、茶叶的起源与日本的优势

茶本是中国的产物,茶叶在字面意义上指的是“茶树的叶子和芽”。茶叶在我们国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在周晚期逐渐被人们纳做菜食。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东南部的山区居民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浙江余姚田螺山出土了我国最早的茶叶。西汉的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曾提到过“荈诧”(音译:chuan cha),意思是已经收集过的晚茶。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

品茶在中国的形成一种习俗可以说是到了西晋以后的事情。由于政治动荡、礼制败坏,本由达官贵人们享受的茶叶才有机会流入民间,茶叶遂成为百姓在饮酒之外的又一重消遣对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导致了大批士人南迁。这几种社会因素相交结合,就催生了中国的民间饮茶文化。

可是,为什么源于中国的饮料会在日本形成一种独特的茶道文化?在日本本土发展的过程中,饮茶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消遣,转而成为了超越其食用价值的一种精神文化。日本人常常将茶道看作是衡量一个家庭有无品味的标尺。在访友或聚会时,参观茶社、品味茶香逐渐成了日本人闲暇之余的高尚追求。

魏晋士人品茶论道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国土面积多为山地,并且多有森林覆盖。由于受到洋流的影响,冬季的日本比起同期的中国来讲要更为温暖,而夏季的日本则要比中国更多些清凉气。日本不仅仅气候温凉,且在海风的吹拂下相当的湿润。这样优异的气候条件为人们将饮茶、吃茶形成习惯创设了可能。

二、泡茶形式的演进与改良

从7世纪早期开始,日本僧人就将中国的茶道艺术带回了本国国内。僧人坐禅时强调长时间的冥想,而茶叶在最初被他们视为一种能够提神醒脑的饮料。这个时期日本人泡茶还仅仅是利用晾干了的茶叶,多以饮用中国南方种植的春苷茶叶为主。

8世纪,在中国唐朝流行的砖茶经由水路传入日本。直到镰仓时代的早期,日本人一直都将茶砖分开,直接浸泡入热水中等待其入味。但在中国,人们常常是将茶叶磨制成茶粉引入小茶碗中。这种做法直到13世纪初才开始在日本流行。这种类型的“抹茶”在今天仍然被运用于正式的茶道。将抹茶放入温水中泡制而并非是用沸水冲散,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口感。

流行于中日的砖茶

三、“西风东送”与日本的“采撷”

虽说日本文化与中国一衣带水,善于吸纳他人精华的东洋人不仅吸收了中国的汉字文化、传统典籍,而且还在古时长期同中国进行“贸易”,从中国处获取了方方面面利益。说到茶道文化,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中国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并不认同日本茶道的特殊性。如果您有幸亲身体验一次日本的茶道,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虽说茶道文化本就起源于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核,并且杂糅了道家讲求清净无为、谈玄尚虚的特殊个性。但日本人却将其笃信的佛教禅宗思想容纳到了“中国茶道”中去,由此得以将其充分发挥、改造,由是得以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茶道最初进入日本后,就成了禅宗“悟到”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僧弥们将饮茶当作追求“心之寂定”的必要手段,将茶叶看作西方传来的“神树之实”。

极富特色的日本茶室

正式的日本茶道讲究一种叫“三交”的特殊关系,即:与群相交、与灵相交和与神相交。第一交,是日本人重视现世生活的一大表征。与群相交,指的是利用茶道达到疏通亲人朋友之间感情的功用。在共同品味茶香的同时,更将彼此之间的感情升华超格。

第二交与灵相交,并非指与“灵魂”相交的意思。此处的“灵”指的是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植物、树木、花草、虫鱼等等。日本人的思维中遗存着古老的原始自然崇拜思想,他们的神灵常常能够以一种“自然神”的形象出现。山、林、风、水都可以作为崇拜和假想的对象,比如知名的富士山就是日本人最崇敬的处所。与灵相交可以翻译为同自然相交,日本人大户人家往往将茶社单独放在靠近丛林的空旷地块上,讲究的就是在平静之中要有的那种精神。

《日日是好日》剧照

第三交是“与神交”,日本人相信利用茶道可以促成人与神的沟通。因故日本人十分重视拿捏茶道的规矩,会精心选用最适合本节气的茶叶来品味。在参与日本的茶会时,与会者们往往能够被茶艺人的端庄态度所感染和吸引。在茶室内阵阵清香飘荡在空中的同时,参与者们可以通过个人的感受进入一种被称作“笃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印度教和佛教的冥想。

此外,日本茶道还讲求“和、敬、清、寂”四谛,并将之作为一种务必恪守的礼仪规范。“四谛”被用来修身养性的同时,还能够对行礼者本身起到气质提升的作用。

和,指的是上下有序、有理有节和上下调和。这种注重中庸和协调的情调,是从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继承过来的。静,要求沏茶和品茶时要保证相对的安静。日本人认为,只有在平静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品味茶香、体会茶道的精髓。清,讲究的是茶经沉淀之后的清澈,以及道家“清净无为”的理想。寂,指日本人追求的一种“幽寂”境界,在外表现为茶社和茶室的环境干净整洁,在内透露着“沉稳安静”的美学思想。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精要

文史君说:

日本茶道也并非是“万世一系”的,对于茶道有不同理解的大师都创建了他们自己的流派。比如著名的三谷流、古市流和小笠原家茶道古流都是如今还在活跃的。无论茶道的流派有多不同,他们在布置茶室的时候都有类似的讲究。在进入茶室之前,客人们还必须经过“茶庭、拜画和净手”三道工序。茶庭是方便客人静心的一道场所,在这里通常布置有幽静的竹子和蜿蜒的石子路。拜画,是客人们拜祭主人在茶室前悬挂的画像。一般画像都会是主人家煊赫一时的前辈,也可能是一幅风景画。如千利休在《南方录》中所言“没有比挂轴更重要的道具了。”它表明着茶室的主题和意图。净手,寓意着主客都放下尘世的负担,安心的去享受品茶的过程。

来源:茶叶集市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业复兴:中国为什么没有日本式茶道 ?

  今天我们讲讲《茶之书》,这一次我下了功夫,想给大家带来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我估计日本作家冈仓天心写的《茶之书》,在茶书里头,其传播率仅次于陆羽的《茶经》。


  刚好我给新版本的《茶之书》写了序,我的朋友萧秋水买了一本《茶之书》,她告诉我”非常好看,《茶之书》根本不是讲茶的”。市面上的《茶之书》有很多译版,昨天我看了一下当当网文化榜和生活榜,我发现两个榜单排在前五位的就有一本是写茶的书,说明最近几年爱茶喝茶的人多了起来。


  (冈仓天心,1863-1913)


  有的人把《茶之书》买回去非常失望,三万字的书只有五千字左右讲茶,那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的呢?


  《茶之书》是讲东方式的审美,从我们的儒释道,讲到了空间、人,讲到了茶。


  有一个著名的茶梗要讲讲:很多人拿着《茶之书》的的日文版说,不懂日文就不要研究《茶之书》了,这就闹笑话了。其实冈仓天心写这本书不是用日文写的,而是用英文。我请教了很多人,都说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文字优美,甚至美国的高中教材都引用了《茶之书》的内容,他们从这本书不是学习认识茶叶,而是从这本书了解东方美学,这一点很了不起。


  他为什么用英文写呢?他不是写给日本人或者中国人看的,他是站在东方人的角度写给欧美人看的。整个行为过程都是围绕“为什么”这个问题,告诉欧美人我们日本不是他们认为的那个样子,就像我们一直说云南人不是穿着少数民族的衣服,骑着大象,牵着孔雀。冈仓天心选择茶作为切入点,告诉欧美人日本真正的情况,冈仓天心有三本非常著名的书,除了《茶之书》还有《觉醒之书》《理想之书》。


  二十世纪初期,欧美人是以武力征服东方,我在《茶叶战争》里谈到过,大英帝国把东方作为征服的对象,马克思说过一句很霸道的话:“他们不能再现自己,只能通过别人再现”,当年英国人入侵埃及的时候,只谈对埃及的认识,压根就不谈武力有多少。


  武力不重要,认知才重要。这是萨义德谈“东方学”的一个核心。也是后来许多学者反驳的核心。冈仓天心是较早反驳的人,而不是一味地投奔到西方的怀抱了。我们今天之所以会被打动,也与此有关。


  想想当年英国才上千人就把印度管理下来,为什么?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冈仓天心处在这样一种历史压力下,要对西方说什么?


  《茶之书》里他谈到了许多中国的事情,比如宋朝人对待茶的理念和唐朝的人不一样,不仅如此两个朝代的人,他们的生命观也不一样。中国人在1900S,对生活已经没有热情,而宋代的时候中国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有很多哲学思想家,很丰富的物质文明。今天我特别要说的是,为什么宋人会喜欢梅花,喜欢苦茶,就是与高度物质文明有关。


  冈仓天心说日本人为什么保留了文明,是因为他们成功抵御了蛮族(宋元)的入侵,保留了中华文明。


  那么宋明之学和唐朝有什么不同。唐朝人视为象征的东西,宋朝人在寻求的过程中更为现实。在宋代,人们认为天地不是世间万物反映出来的,而世间万物本身就是天地。涅槃掌握在我们手中,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让人感兴趣的是过程,最关键的还是经历完成的过程。


  在宋代人看来探寻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令人神往,而不是非要得出一个结果。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体悟到了生命,体悟到了美。而不是一定要得出一个结论。这就说明人和自然是一种结合是非常自然的,被赋予了意义。


  饮茶不是一种消遣行为,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途径。


  日式茶道网络图片


  我们今天谈到的仪式感非常重要,在宋代,喝茶的时候都要在佛祖面前烧香拜佛,沐浴更衣。我以前举过一个例子,苏州有一个僧人,听说苏东坡要来了,就跑很远过去,沐浴更衣去给他泡茶,以佛祖的名义聚集在一起。苏东坡也在诗中表达了不仅仅在乎当时的环境,泡茶的姿势多么优美,而是在乎你为了给我泡茶跑了几百里路。很多人走了很远的路,等了很长的时间就是为了喝一杯茶,他把这种仪式感做得很足。


  说到仪式感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学校,上课班长一喊“起立“,大家就齐刷刷起来,一起喊“老师好”,这就是仪式感。在传统中国,仪式感非常重要,比教什么,学什么都重要,所以冈仓天心谈到,为什么中国人对茶道丧失信心,就是被蒙古人摧残,之后到了明代,我们把抹茶法丢了,而是选取直接泡茶的淹茶跑法。把宋代的那套礼仪丢了,到了清代又被满族人淡化了,到了他那个年代我们就彻底丢掉了那套礼仪,但这一点我不太同意。

  日式茶道网络图片


  他那个年代,他很有危机感,他是以中华文明的继承者自居的,其实大部分日本人都是如此,过去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冈仓天心特别强调,日本人在抹茶的时候有个茶筅,看起来起就是就是一把刷子,我仔细比较过,宋代的茶筅和今天的日本用的很不一样,他更像一个木刷子,到了明代就演变成清理桌上的碎屑用的叫“竹帚”,而不是像日本人那样打茶粉。


  在明代有个著名的养生高手叫高濂,他写过一本书叫《遵生八笺》,里面写了很多养生学和大量的茶的内容。他和屠隆在为《茶笺》做注释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茶筅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所以制茶工具断代了,朱权发明了茶灶,把茶淹起来。形成了抹茶道和煎茶道的一系列东西,这些是冈仓天心的一个观念。


  他还有个立场,他认为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下午茶很相仿,先生和女士们的下午茶很优雅,我们的茶道也很优雅。


  我前段时间谈到一个观点,中国茶东渐,在日本形成了茶道。它被视为宋代文明的遗留,茶西传后,就形成了英国的下午茶。下一讲,我讲麦克法兰的《茶叶帝国》,会专门讲下午茶。日本茶道与下午茶这二者完全不一样,日本茶道就是注重仪式感,造景、着装、插花、器皿;在英式茶,也讲究场地,但注重的是聊天的内容。


  我们做的茶业沙龙就是注重聊天,李乐骏的弘益大学堂就是注重的仪式,那种穿越感很强,我第一次见尚高德老师,就是在大茗府,他穿着宋代的衣服,带着全套的茶具,很有气场。


  我参加过许多不说话的茶会,这种形式很强的茶会叫“止语茶会”,很注重仪式感。像我这样的就喜欢和大家交流,就搞了沙龙这种开放式的茶会。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我们可以选择日式或者英式。


  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明清以来中国茶遗产就是“工夫茶”,《茶经》让我们喝茶有序规范,“工夫茶”其实是延续了这种有序与规范。工夫茶本身就是纯中式的,它一直在发展,到现在全中国都在使用。


  3年前我去勐库,到茶山,当时那里很交通落后,茶农一直喝罐罐茶,今年我去他们就开始喝工夫茶了,他们就开始喝工夫茶了,学会用盖碗泡茶,全国各地都开始用工夫茶的泡法,工夫茶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今年大家还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普洱茶。


  冈仓天心提到,100年前近代中国茶不过是一个很美味的饮品而已,与人生理念毫无关系,中国长久以来苦难深重,已经剥夺了对生命探寻的意义,他们变得暮气沉沉,注重实际不再拥有崇高的境界,失去了诗人与古人,青春与活力的想象。他批评说,失去了唐代的浪漫色彩,宋代的礼仪也没有了,变得暮气沉沉庸俗。


  他这个例子就和我们当下很像,每天忙的蝇营狗苟,忙着赚钱,连坐下来喝一杯茶的工夫都没有。想想不是很可悲么?我经常在机场宾馆厅,遇到那些家财万贯,却低头匆忙吃方便面的人,难免感慨。


  《茶之书》第一部分谈到,人情之饮,日本人为了改造禅茶一味,说茶树是达摩累了,眼皮里面长出来的,那个时候中国早就有茶了,他把茶史缩短了一大截。吴觉农在日本留学就说“你把我们中国茶史缩短了很多。”


  冈仓天心最著名的一句话说“茶道是什么?,茶道就是对残缺的崇拜,”他在书中说“在我们明知不完美的生命当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这句话很美。


  今天为什么很多人去日本学茶道,因为学怎么样做止语茶会就相对容易,二是我们需要仪式感,需要这样的美感。


  第二部分谈的是茶的流派;第三个部分是禅与茶。


  第四章讲茶室,怎么样来布置茶室,来自维摩诘,他说学佛不一定要剃度出家,三个榻榻米,虽然小,但可以容纳一个人,也可以容纳十万人。我现在看,就不奇怪了。比如我们的茶业复兴,一年也来了2000多个人。


  我们每个人表面看起来要做一个大师,我们渴望优雅,但要如何面对最世俗的生活?我们每天起来就要刷牙洗脸上班。冈仓天心就说,他们每天到茶室,源于对茶的热爱,就要把茶室每一个角落清理整齐,每个器皿也要洗的干干净净。清扫是门艺术。艺术欣赏就是建一个空间,空间很小,但是干净整洁,他们在茶室挂画,并欣赏它。

  京都待庵茶室,千利休设计网络图片


  他举例说明我们到了一个小的茶室,不要烦,要和它发生关系,学会欣赏艺术,他举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例子,书中写到“终有一天,伯牙来到古琴面前,他伸出一只手抚摸琴身,仿佛骑士在安抚野马一般,随后伯牙拨动琴弦,开口唱起世纪自然高山流水,霎那间梧桐木的所有都涌现出来,又一次春天的香檀气息在枝叶间留恋,又一次四溅的瀑布沿着峡谷纷纷落下,对着含苞待放的花朵展开笑颜,转眼间又听见恍恍惚惚的夏日之声,虫叫、蝉鸣,细雨朦朦······一个琴声里面把四季景物做了一个再现。”


  我们喝茶也是如此,春天喝茶是什么感觉、夏天又是怎样,四季带来的不同感觉,艺术层面我们来和他发生关系,很大层面和我们的情操有很大关系。茶从一开始作为药饮的植物,慢慢的变成了和儒释道相关的,那是我们的认知行为导致的,因为我们听得懂它是这样的,我们才会有这样的艺术欣赏,


  茶道本身培养了我们卓越的鉴赏力,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精神境界。所以说,每个人的习惯和经历都会形成一种特定的认知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大师。所以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最终目的做铺垫的,茶也是、花草都是。


  第六部分花道,他也谈到我们如何在花道中提我们的鉴赏力。


  第七部分,也是我谈的最多的一个部分,茶道大师千利休之死,很多读者在读到这一部分都哭了,丰臣秀吉把千利休赐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日本人的茶道?


  刚刚我们谈到了茶道,著名学者孙机写过《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他94年写过一篇文章,他说中国为什么没有日本茶道,是因为中国和日本历史背景不一样,对茶的看法不一样。他把中国茶理解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关系,他把茶理解为一个物质,不把喝茶当作一个宗教行为,他还举例,茶神陆羽,在唐代生意好的时候被人供奉,生意不好的时候被当成茶宠浇开水,他就举例茶神天天被浇开水,在日本看来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实在是太实际了。


  孙机的学生叫扬之水,她谈到我们今年的雅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茶不是从哪里来的,而是原本我们就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传统的雅生活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罗胖振宇提出的消费升级,就是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升级为琴棋书画诗酒茶。


  中国第一种雅生活是读书,有钱的人才买的起书,读书闷了就有了抚琴、最后有了棋、所以有钱人读得起书、懂音乐、智商高、有才、加上一壶茶,中国古代的生活就形成了,到了晚清茶馆变成了青楼,现在茶馆变成了打麻将的场所,所以现在我们要从恢复传统,很多人谈把茶馆恢复就是恢复东方美学,我也是这样认为。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为什么那么火,他其实谈的是一种文化的消失,刺激了东方也刺激了西方,告诉西方人我们曾经有很多好东西,我们才是文明人。西方国家最优雅,绅士淑女诞生地英国,不也在下午茶里找到文明落脚点么?


  那中国为什么没有茶道,是因为文明的丢失,从蒙古的入侵到满族入关,打乱了秩序。人民的生活不安稳,就不可能有心思坐下来喝茶,到了明代“茶筅”都消失了,文化传统丢了。

  侘寂风格的茶碗,16世纪网络图片


  现代,很多人随口就谈“匠人之心”、谈工艺,有用吗?我们读《茶之书》,其实很冒险,里面文字优美,但我们也会不安,在东方美学看来,茶已经不是一种饮料而是一种东方文明,过去我们对这本书的褒贬就是在这里。


  今天我们谈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中国为什么会有日本茶道,我们谈“茶文化”,日本人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钱钟书说日本茶道是,“东洋人弄的茶道太小家子气,”比如茶道就是喝叶子的沫子,钱钟书喜欢立顿的袋泡茶,回到中国喝不到,就和杨绛就喝滇红和安徽红茶拼配出来的红茶,说到拼配是从英国人在印度种茶搭配各种调料制作出英式红茶,而很多人所谓的正山、纯料所指的拼配就不是一个概念。


  梁实秋写《喝茶》,开篇就写我不善品茶,不懂《茶经》,不懂道,整个贯穿其中,最后谈到工夫茶中的火炉距离七步,他很怕说错,小心翼翼。周作人有篇文章谈吃茶,说徐志摩谈到日本茶道,茶道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他读过《茶之书》这本书,还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序言就讲30年代出过《茶之书》,他为了写序言把冈仓天心的三本书都细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为什么中国没有茶道呢?因为中国人对道和禅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没有宗教阻碍了茶道的诞生,茶道是宗教的行为,所以中国人太世俗了。


  中国没有阶级,而茶道这样的风雅之事在日本高端的阶层才有,受到禅的影响,表面看周作人的这种观点说的通,千利休就是为丰田秀吉泡好茶,就出名了。更早的,荣西和尚也是用茶治好了将军的病,但在中国也难道不是这样,陆羽写《茶经》难道不是得到了权贵的支持才得以推广?宋代更是,连皇帝都参与了茶推广,所有的精致都是士大夫的玩法,那为什么到了民国这些风雅之事就没有了,人们开始喝袋泡茶,周作人喝茶都被人骂,大家可以参考我们的著作《民国茶范》,所以我觉得不成立。


  茶的第一个属性就是药理,第二个是通灵,第三个是心境,所有人喝了都很愉快,最后才是饮品。民国时期的人,钱钟书、周作人都去留过学,同期的冈仓天心用英文写《茶之书》宣扬茶道,铃木大拙向西方人宣扬禅宗,著名的苹果之父乔布斯就是铃木大拙的信徒,家里只有台灯,铃木大拙的存在注主义影响了很多西方人,所以这两个日本人很了不起,还有我的偶像村上春树,他是当下对世界影响很大的日本人。这三个日本人一个谈茶、一个谈禅,一个写小说,而我们没有这样的人物。


  100年前懂英文的日本人积极的向西方介绍东方的文化,这三个人对话西方,我们也对话西方,但中国似乎从西方搬来的更多,忘记了输出。现在,难道我们不该反省反省?现在谈一带一路,也许是说茶最好的时机。


  来源:茶业复兴

找到约19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