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饼名字叫黄

找到约10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万万没想到:这种茶饼居然用法律规定重量

数字茶开启

70年代对云南茶叶出口来说,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1973年昆明茶厂开始自营出口普洱茶,当时主要是通过每年的广交会来进行。1973年出口了茶叶10.2吨,金额1.63万美元,可谓小试牛刀。

1974年卖出去12.37吨,金额达到2.53万美元。

1975年出口了104吨,金额23.43万美元。

▲70年代的广交会

到1985年,昆明茶厂普洱茶出口到港澳等地竟达1560吨,金额达到250万美元!之后几年普洱茶出口港澳一直保持在1000多吨的规模上,占到全省普洱茶出口总量的8成以上。

而随着出口量的增大和品种的增加。在装箱、海关、储运等环节容易混淆,因而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辨别和管理方式,所以唛号茶(数字茶)便应运而生。

▲70年代7572大票 (竖式大票,85年以后大票为横式)

▲八八青饼的大票

这就跟我们使用的身份证一样,为了管理公民信息,我们身份证中的数字同样具有含义:有经验的人可以简单地从身份证号识别出一个人的年龄,居住地等信息。

1976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当时还叫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下发了一个普洱茶编号的文档,档案全名为《云外茶业第84/85号— 关于加工生产普洱茶的样价及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所以在1976年前后出口的一些茶叶,就这样被编号了。

▲70年代的7572(熟茶)

以著名的7572为例,前两位为该款茶最早开始生产的年份(即配方的创始年份),第三位为此产品的茶叶综合等级,第四位为茶厂编号。(昆明茶厂为1,勐海茶厂为2,下关茶厂为3,普洱茶厂为4)。

7572的意思就是75年的配方,综合茶箐等级7级,勐海茶厂生产。

七子饼茶

普洱收藏市场上,生产于那个年代的7572、7542、7262、7582、7592、8582、8592、7692等。到今天都成了经典,市场上通常称这些普洱茶为“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这个称呼从何而来呢?

▲70年代明星茶品: 七子大蓝印

首先把茶叶做成饼状,方便运输和销售,是很古老的事。目前已知最早的记录在三国时代,当时魏国的张揖在著作《广雅》中记载了“饼茶”这一名称。

以前茶叶生产分布在各个茶号中,所出的茶饼有大有小,形制并不统一。但在清代,普洱成为宫廷贡品,献给皇帝用的茶饼当然不能前后不一,于是就由国家命令规定好茶叶的装运方式,以及重量。

《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1735 年)提准,云南商贩茶, 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 1800 克),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一个冷知识是,虽然名字上叫“马帮”,但实际上在民国时期使用的其实除了马,还有骡子和牛。骡子是马与驴的杂交,体型比马小且灵活,行走敏捷,更适应云南的山路。而且负重比马更强,一般骡可以载重80-120公斤,日行30公里。所以一匹骡子可以驮运一引或者两引茶饼。

牛主要使用于普洱、顺宁、永昌、腾越等地方。报酬比马稍微低廉。装货量及行程与马没有多大 的差 别 。这些马较少的地方。一般都使用牛来运输货物。

牛早上5点钟就可以动身,午后稍微休息一会。然后一直可以走到晚上很晚。因此在行程上和马相比没有多大的区别。装货量每一头约为150斤,一天行程约为50华里。

1917年东亚同文学院调查报告

所以,不少七子茶其实是从牛背上运出大山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概念中,“七”这个数字是很被推崇的,“七”隐喻着多子多福。把七饼圆茶捆为一筒, 始为清朝的定制。

▲《清人画胤禛行乐图轴》细节。右侧石台上有一套茶具箱,摆放好了茶碗、茶壶等物。

为什么要这么做?猜想可能因为当时运输时,是将茶饼堆成筒状,挂在马身两侧的。一引为32筒,大约是57.6公斤。

当时的马帮,每一头牛或者每匹马,驮的重量差不多正好是一引或者两引茶饼,茶叶运输的包装形制定确定了,无论对于北京宫廷,还是对云南马帮来说都是好事。

越陈越香

七子饼茶,是中外历史上,用国家法律来规定外形、重量、包装规格的唯一茶品。可谓“农业时代的工业标准操作”。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祝贺家和万事兴。而事实证明,不仅仅对云南人民,对港澳人民乃至东南亚侨胞来说,七子茶饼都很受欢迎。

而到了70年代,云南茶人们发现,“七子茶饼”这种包装规格,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和凝练,已经在海内外积累出很高的声誉。于是自然而然地采取了这种历史悠久,又有很高市场认可度的包装形式来销售普洱茶。

▲七十年代黄印“认真配方”(生茶)

“黄印”系列茶品从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完全能体现印级茶向七子饼茶过渡的产品。印级版面的黄印,称为”中国黄印“;七子饼黄印中有【绿字黄印】与【黄字黄印】之分,其中【绿字黄印】出现的时间更早,内票有三个版本,分别为:“认真配方”、“适度发酵”及“加重萌芽”;此款为:70年代【绿字黄印】“认真配方”,是最早期的绿字黄印圆茶。

此茶经历四十余年陈化,苦涩尽褪,陈香正统,茶汤内劲深厚显樟香,质地轻盈饱满,厚润无穷;不愧为普洱茶收藏界的里程碑茶品。

试想下,逢年过节,远在他乡回来过节的子孙辈们,提“七子茶饼”来祝贺。寓意“合家团圆”,确实非常应景。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到今天,最有名的七子茶——7542系列,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作为被市场誉为“评判普洱生茶品质的标准产品”,7542这种经典七子茶价格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普通人似乎难以问津。

▲70年代七子小黄印

是不是说老茶只有7542、7572这些经典才适合新手接触呢?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茗六福创始人王蓝女士从20多年前就开始接触普洱。她认为,数字茶代表的是国营时代这几十年的一个经典制作,因为是拼配茶,水平比较综合,时间的链条够长,随着普洱茶行业的发展,收藏和品饮市场为大众所认知,数字茶,也成为了评判普洱茶的一个标准。

上世纪90年代末,勐海茶厂开放“加工定制”模式,常驻一线的经营者们纷纷上山做茶,开启了百花齐放的普洱茶定制时代,一直延续至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数年之后,以山头划分原料的茶品、古树茶、小微产区的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2010年已经形成了新的局面。纵览普洱茶的发展,可以看见,每一次的转变都使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可以投资和品鉴的茶品也越来越丰富。认知普洱茶,从数字茶开始入门,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时间可以让一个茶品陈化,但能否“越陈越香”,还需要茶本身内质优秀,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实现更高的收藏价值。收藏普洱茶与所有藏品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此——普洱茶作为“可以喝的古董”,在收藏过程当中乐趣多多,包括反复品味细细琢磨一款好茶的乐趣,与好友分享优质茶品的乐趣,通过长期持有优质的茶品收获增值的乐趣。

7572,是熟茶经典唛号,是现代普洱历史上规范生产和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产品,被誉为“评判普洱熟茶(普饼)品质的标准产品”。

101-7572,是2011年第一批的7572,经过10年陈化,纯润回甘,香甜可口。

来源: 抱朴财经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许久以来我一直以为,古人喝茶的方法庶几与今相近,且不曾生疑。终是因为浅陋与粗疏。待到认真留意了一番,愕然良久,方知相去甚远矣。今人是喝茶,古人是吃茶;今人是清饮,古人是杂饮;今人是冲泡,古人是煎煮。一盏茶饮讲述着古往今来品茗赏茶的变化。

要讲古人怎样喝茶,一般从唐代说起。原因大抵有二。一是茶饮之风至唐大兴。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穷日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封氏闻见记》)陆羽有句话讲的很形象,很接地气,叫“比屋之饮”。你想想看,寻常巷陌、竹篱茅舍,家家茶香醉人,茶气氤氲,该是一幅多么温馨的场面!茶饮之风盛兴,茶饮之法必孕育其中。二是《茶经》问世。“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陆羽所倡导的煎茶法,风行于世,被后人奉为煎茶道,开我国品茶艺术之先河。既为先河,自当由此说起。

几年前,我在《九州大戏台》看过一出越剧《陆羽问茶》。戏中陆羽献给唐皇(代宗)的茶,唤“羽儿茶”。它的另一个名字叫“渐儿茶”。因陆羽,字鸿渐,昵称“渐儿”而得名。据说,他的救命恩人智积禅师(陆羽是个弃儿,被智积拾得收养),是个嗜茶、“别茶”的和尚,只一口啜饮,便知是否“渐儿茶“,且非“渐儿茶”不饮。我在一些茶书中,也读到过类似的记载。每每惊叹于禅师鉴茶之明,陆羽“渐儿茶”之妙。

唐代赵璘《因话录》中记载,陆羽 “始创煎茶法”。此即“渐儿茶”,又称“陆氏茶”。因文人雅士纷纷效法,亦名“文士茶”。这种茗饮方式,在唐代十分盛行。简言之:喝茶时先取一块茶饼(唐代的茶是紧压制作的饼茶、团茶),在火上烤,然后用茶碾研成细末,过箩,用水煎至三沸,将茶末、茶汤舀到茶碗,一起喝下。

煎茶依然遗存着“吃茶”的习俗。古代识茶之初,人们尚不谙制茶,多是直接咀嚼鲜叶。汉魏以迄初唐,出现了一种半制半饮的煮茶法:“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三国.张揖.《广雅》)就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成粥吃。晚唐杨晔《膳夫经手录》有同类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这种茶杂饮式的煮茶法,迨至中唐以后,为煎茶法所取代,新的茶饮方式遂“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陆羽.《茶经》)

按《茶经》记述,煎茶的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箩茶、投茶、搅茶、酌茶等。过程颇为繁复,且每一道程序都很有讲究:譬如,炙茶,素常叫烤茶。一定要烤到呈“虾蟆背”状时,方可逼出香气,煎出好茶来。《茶经》云:“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此之谓也。遥想火光明灭,映红了夜色,此时,邀两三友人,静坐凉台,汲泉煮茶,饮一杯仙茗,那一刻,该是何等的清逸超然。

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煎茶需用风炉和鍑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接下来就是投茶和侯汤。侯汤意为等待煮茶的水开,唐代煎茶用鍑(即敞口锅),可以直接观察到水沸的全过程。

侯汤是最富煎茶特色的一道程序。水烧至“沸如鱼目,微有声”(《茶经》,下同),为第一沸,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再烧至“缘边如涌泉连珠”,为第二沸,此时要舀出一瓢水备用,随即用“则”(茶匙)量茶末,投入水涡里。再烧至“腾波鼓浪”,为三沸。此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培育茶汤使表面出现更多的汤花)。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烧开水这样的日常细事,在煎茶中被演化为一种令人瞩目的茶艺。茶因水而重生,水因茶而清香,水与茶实现了一次完美的“行为艺术”。

最后一道程序是酌茶:即分茶入盏。这是煎茶最出彩的时刻,煎好的茶汤会浮出许多汤花,此时茶的香气达到最佳状态。汤花有三种:看起来细而轻的叫“花”;薄而密的叫“沫”;厚而绵的叫“饽”。唐代认为汤花是茶叶“精华”,“茗有饽,饮之宜人”。(《桐君录》)。酌茶就是把三种汤花分均匀,否则,每盏茶的味道就会不同。

茶汤嫩绿中带着黄色,似雪的汤花浮于其上,相互映衬,别具趣味。诗人品茗之时,兴之所至,常有吟咏,以遣情怀。唐代赞美煎茶汤花的诗句,不胜枚举。如白居易的“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睡后茶兴忆杨同州》)刘禹锡的“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西山兰若试茶歌》)皇甫冉的“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元稹的“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一字至七字茶诗》)曹邺的“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故人寄茶》)等。

陆羽在《茶经》中说过一句很动感情,又颇“伤人”的话。认为加上葱、姜、橘皮等调料,煮成的茶杂饮,“斯沟渠间弃水耳”,斥言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每读至此,我仿佛看到他一脸鄙薄,乃至不屑的神情。转而一想,也难怪其声色俱厉,似有失大度。唐初那种粗粝的煮茶,与精益求精的唐煎相比,着实是蓬头垢面,难登大雅。

唐煎结束了粗放的饮茶方法,开创了细煎慢啜的品饮方式,这一变化在饮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把沏茶的技艺提升为茶艺,把简单的喝茶升华成美好的艺术享受,创造出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使人们在碧沉香泛,细饮浅酌之中,陶醉于一种恬静、淡泊、忘我的禅境,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

倘若有某个茶艺团体,要演绎一场回味唐朝的晚会,我想,几乎无需任何改动,只管按唐煎的程式,一场场走下来,便是一曲引人入胜的大唐遗风流韵。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袁振生)

大益生肖史五(五)英雄骏马:蛇饼炮灰实锤了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个有点点骚的普洱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35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彩蛋还在

· 本人笔墨实属辣眼,故由夫人代笔,但是内容确是由我编写的

不同于大长虫的阴寒与惊悚,在我国的汉字文化中,带有“马”字的正面成语可能是生肖里面最多的,不胜枚举。尤其是每一次马年的春晚上,都会变成一场大型的成语秀,不同于龙的高高在上,虎的凶猛狂野,马,是一种相对温顺的动物,但又不乏铿锵有力,我认为,马更符合传统的中国人形象。

之前说到蛇饼毫无亮点,这个结论仅仅是在生肖系列中,放到整个大益产品线中,还是对得起臻品的名号,再不济,蛇饼也能确保生肖的下限,称之为生肖系列的守门员也不为过。蛇饼的「不走心」,我认为不排除是为了成就马饼的可能性,回到时间线上,我们不难发现两款产品都是在同一年发布的。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同时规划的两款产品,也许,大益认为与其让人们的期待值从0上升到100,不如试着从-100上升到+100,200分的落差,双倍的快乐。因此,我们看到马饼发布前后的诸多动作。

马饼是史上最早的一款生肖产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马饼是唯一拍摄了宣传片的,前无古人,后面有没有来者我还没查到

马饼第一次推出了两款产品,前无古人,后有来者

第一次线下9个城市举行了一场公益拍卖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版面来看,马饼的设计也是创新的,寥寥几笔的笔锋勾勒出的骏马形象,让人眼前一亮,加上贯穿马身的钻石光斑,将自身的贵族气展现的淋漓尽致。朽叶黄的大底更是脱离了传统的中国风大红大紫的喜庆审美。而800g的珍藏版马饼,虽然保留了整体的设计风格,但是由于分量更足,面积更大,显得更加大气,那场面,丝毫不压于第一次看到苹果6plus的心态。

马饼的设计,可以说是生肖系列从迎合人们的审美,过度到引导人们的审美。无论是横向比较同年其他品牌的马饼还是纵向比较大益自己历年的生肖产品,英雄骏马在版面上来看,都可以说是一个超脱时代设计。不得不说,大益的内部团队的整体审美提高了。

原料用回了勐海大树茶,算是众望所归,并且经过3-5年时光自然醇化,此举也让蛇饼成为14年前唯一的一款澜沧江大树茶,当然,后面的猴饼也用了一样的原料。马饼特藏版更采用了传统手工石磨技艺加工而成,配以大益首款茶品配套定制纪念邮票,极具纪念价值。

以上每一个环节的革新,都是用钱砸出来的成果,但羊毛是出羊身上的,一系列的大手笔,最终体现在价格上,但是配货价便破天荒的翻了一倍有余,标准版与珍藏版分别来到了7480元与6160元。有幸在网上查到了相关配货的信息,标准版英雄骏马,标准店可配4件,形象店可配8件。珍藏版好像是众生平等,标配一件,具体信息未找到,如有错误还望指正。

马饼发布前的2013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将近十年的大益产品拉出来,在2020年的今天,每年保底都会有一款产品,价格突破10万,或者突破过10万。但2013年独领风骚,没有一款产品跑到6位数,甚至迈过8万这个门槛的,有且仅有早春乔木一款。情况雷同的2015年,云起目前价格卡在9万,但是这款产品是从14万下来的。2013年,是人们心中的崩盘前夕,属于「最后的疯狂」范畴,因此,我们可以片面认为,2013年是普洱的小年,或者说大益的小年。

· 截止发稿前的13年四大天王,截图源自东和

2013年开始,有一个好消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大平台开始完善明星产品的价格走势,因此,马饼从问世至今,也有了一条清晰明朗的行情表。

马饼标准版(上)珍藏版(下)走势· 截图源自东和

相比前面提到的早春乔木,丹青的话题性应该更强,作为一款极富争议的产品,名字是真的好听。本是绘画用的颜料,在唐代诗人陈子昂作品中,便有「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而回到大益的产品中,丹青是大益“轻发酵”技术的处女作,就口感来看,有回甘,苦涩味显,香气甜香,带醇浓,汤色红浓明亮,明显的生熟兼而有之,喜欢它的人吹上了天,Awsome!Amazing!赞不绝口。不喜欢它的人纷纷表示什么玩意儿,日了狗了,恨不得塞回工厂里重新加工。它注定能吸引一部分人,也会被更多人所摒弃,所以它是普洱这一小众行业里面的小众产品,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轻发酵还在,因此,我认为这也是从迎合用户过度到引导用户的尝试。

回看2013年的大益产品布局,平庸是真平庸,但是平庸的好处,便是门槛不高。那一年的普洱班,在大益同学的带领下,几乎复刻了07年的炒茶盛世,当然,主要还是炒大益。你说你是普通茶商,那你就一档口老板,但你要是表示自己玩大益的,你就是期货操盘手,喝茶品茗间,决胜千里之外,整个身子骨都不一样了。这一年,卖茶叶的不一定能赚,但是玩大益绝对不会亏。反映在每一个茶人的脸上,人人面如桃花,慈眉善目。邻里和蔼可亲,嘘寒问暖,市场俨然步入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但凡你在市场遇见的那些阿姨,普遍都是「阿姨我不想努力了」的那种阿姨。

不仅仅是芳村,这群阿姨在云南也同样存在,有数据显示,2013年普洱老茶风头之劲可谓“一时无两”,一改往常平稳向上的态势,呈45度角“发射线”’飙升。往年年均升值幅度在10%-30%之间。但是2013年仅半年的时间,价格普遍飙升30%以上,个别内质特别优秀的品种,升值幅度更是达到50%。新茶方面,台地茶普遍涨幅为20%-30%,古树茶的涨幅则在50%以上,名山茶更是倍涨。

回顾13年前,普洱圈近十年的行情,即使有07年崩盘事件的影响,但是部分普洱老茶的升值幅度依旧超过1000倍,跑赢了股票、房产、艺术品等所有投资品种。有数据指出,以勐海茶厂出品的普洱老茶“大白菜”系列为例,由十年前的10余元/片(357克),飙升至13年10000+/片(357克),价翻千倍。这么一看,所谓的崩盘,更多还是对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产生了误会,而导致的个人崩盘,就市场而言,不过只是一场阶段性的回调。哪怕这个阶段有点长,覆盖面有点广。有些人还没见到曙光,便倒在了黎明。市场从来都没有崩盘,崩的是自己。有些朋友,维持一天的早中晚三餐都能导致个人资金崩盘三次,你还跟他扯个贾斯丁 · 比伯儿?

2013年,吴总写了一年的博客,但是发现反响并不是很好,博文阅读量跟茶不多先生在全网的阅读量差不多,对于我而言,能够有幸与集团掌门人处于同一个水平线,是让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但是对于吴老板来说,与这就是一种耻辱了。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加速了互联网的「碎片化」进程,吴老板的分享平台,也逐步向微博靠拢。

人设方面,虽然指掌大益集团这样体量的企业,但我认为吴老板内心深处,自我认知还是一名「文艺中年」,旨在成为一名传播茶文化的使者,不争不抢,在成为尔虞我诈的商场中,化身一股清流,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觅一方知音那种。为此,我翻遍了吴总2013年全年的微博,可以拍着胸脯告诉大家,吴老板并没有过多宣传自身的产品,年初的蛇饼,吴老板用一条微博带过,年尾的马饼,吴老板微博都懒得发了,吴老板,这tm可是双倍快乐的马饼啊!

对于很多热衷炒茶的朋友,吴老板告诉大家:

也揭示了普洱茶涨价的原因是炒作和炒作带来的副作用。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的。

蛇饼上市前晚,吴老板分享的一本书的读后感。

马饼上市当天,吴老板宣传着自家的基金会。

以上总总,可以再次佐证,吴老板在微博上,或者说互联网上给自己竖立的人设,更多是倾向于文化的传播,而非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测,吴老板指掌的大益,已经脱离了商业买卖这类低级趣味,更像一个将军,沉迷于战场上的列阵布局,排兵布阵,活成了13年众多茶人心目中,幻想的自己。品牌大起大落,皆在掌握。当茶人茶商还在第一层为了生活与物质奔波的时候,2013年的吴老板可能跑到了第五层。

2013年还有一件事可以哔哔下,云南迎来了两位贵宾——马云、李连杰两人携手,先后拜访了景迈、南糯山两座古茶园,他们此行的目的谁也不清楚,当时大家都以为马云可能会进入普洱茶行业,这还了得,一时流言四起,谣言纷飞,马家普洱,不得镶个金边裱起来的那种?

“正当所有人都激动不已的时候,两人就回去了。。。

正当所有人觉得马老板不过走马观花走走过场,两人的普洱产品发布了。。。

正当所有人觉得普洱行业迎来强力推手即将变天,两人再也没聊过普洱了。。。

大佬就是这样,反复教育刁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日常煎熬着普通人,常年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马老板的这款普洱叫「茶禅一味」,分生熟饼,当时发售价为2999元一饼(357克)的,配货……是没有配货的,就这个价格,依然一饼难求。原料什么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有了马老板的名号,原料其实也不那么重要了。

马饼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07年的动荡,史称,「普洱崩盘了」,那么马饼后的14年,史称,「普洱又崩盘了」。但是按照时间线来看,今天还讲不到那里,我们就留着下次再聊。

————彩蛋————

首先非常感谢您可以看到这里,任何人。

12月20日拜读了星茶汇的文章《生肖“牛饼”——前来觐见》,整篇文章行云流水,短小精悍,不足千字的篇幅,竟然也挂上了7张配图,实乃楷模。但是第二张图表数据与本人之前的推文《【大益生肖史(一)】重温「瑞虎呈祥」,走出个虎虎生威?》存在高度雷同。当然,数据源于网络,理论上来说,我能找到的数据,贵平台也是可以找到的,但我并不认为你能找到和我一模一样的数据,因为截止本文推送前,此表格依旧处于信息完善阶段,所以,有些数据是我编的。

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贵平台可能是站在一个500万注册资金的有限公司高度,用着自己平均四位数阅读量的公众号以「原创」的名义在赤裸裸的抄袭一个由个人运营的,刚起步不到半年的,利用上班时间划水创作的,平均阅读不足400的,提前注明不接受转载的,沧海还亏了不少钱的……小公众号的一张图?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这种剽窃让我倍感不适。在我承认您是「真的牛批」同时,本人也第一时间发了朋友圈,并且向腾讯方面提交了侵权投诉,但是奈何个人声势不足,朋友圈很快就刷没了,侵权认证也需要时间等待结果(后面会公知),故决定在贵平台方主动与本人协商处理这件事之前,我会在后续的生肖系列中每篇都挂出本文的彩蛋内容,以供周知。

另外,贵平台复制过去的版本还有三个错别字,对应,不是对于,凰后,不是凤后,善美祥羊,不是善美喜羊。作为平台方,我认为这是不该犯的低级错误。同为文字工作者,看到实属辣眼。这里我已经做好了贵平台的水印,并且会放在后续文章的图表配图上。

致星茶汇的公众号作者,您可在聊天界面回复“我想白嫖”即可获得当天推文的图表内容,并且已打上了星茶汇的专属水印。我保证,这些内容是授权给贵平台的,并且,确保内容不会有错别字。

不谢。

注:

【大益生肖史】属于【大益茶史】的番外篇,旨在以生肖作为线索记录大益近十年的战略操作与布局,借古鉴今。

找到约9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