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金丝饼茶下关茶厂金丝饼茶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杨凯:百年沱茶源流考

  

1902年,在云南省大理县和凤仪县交界的下关,喜洲商人严子珍、杨鸿春与江西商人彭永昌三个人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成立一个贸易商号,三人都是小有成绩的商人,此前,他们多次合作,在云南、四川等地货物往来,金钱拆借,三方对相互的人品、能力都甚为佩服,严子珍和杨鸿春还结成了亲家。

永昌祥合伙人杨鸿春像

他们共集资白银一万一千多两,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一笔钱了,在重组“永兴祥”老号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叫永昌祥的商号,并把总号设在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下关,经营生丝、茶叶、布匹、洋货、药材等生意。

那时,滇西既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所有货物都靠人背马驮。运输能力的低下致使资金周转缓慢,要想赚大钱,就必须去更远的地方,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永昌祥从云南运出茶叶,从四川运来生丝,从西藏运来药材,从缅甸运进洋货。初期,他们的茶叶大多购自巍山,有一定实力后,他们就派人到思茅、景谷、勐库采购茶叶。他们扶持下关的作坊为他们的茶叶拣选、分级。起初,他们去景谷学习了姑娘茶,也就是馒头型茶的压制方法。姑娘茶重四两。这种如馒头形状的普洱茶,“形色味皆盛,所出无多,价亦数倍,多为外人购去。即在滇省,殊不易得。”

那时他们是否加工过一些饼茶或者藏销牛心紧茶,还不明确。即使有,量也很少,不是主力产品。

1911年,杨鸿春以父丧守孝,退出永昌祥,1916年,彭永昌也退出了永昌祥。尽管两家都退出了永昌祥,但他们在昆明的住宅仍然互相通联,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永昌祥成立后,改革工艺,在姑娘茶的底部开窝,既便于干燥,也便于运输。他们先生产了十担这种窝头型的茶,销往四川。云南话里称一小堆一小堆的东西为“一坨”,同时,云南的月饼也是这种形状,重量与姑娘茶相似,称为“四两坨”。也许,就因为这个“四两坨”的“坨”字,这种新出现的形状就在小范围内被称为了“坨茶”。又因为四川有个沱江,他们就将“坨”字改为“沱”,“沱茶”大行天下。试制阶段的沱茶可能仍是用思茅和勐库原料,因为那时凤庆种茶时间不长,名气也较小。从他们1923年注册的商标上我们可以看到,“本记向在云南迤西下关,不惜工本由普洱各茶山自行提办春尖普茶,发各埠销售。贵商光顾,请认招牌为记。”可见,到1923年的时候,他们还没有主打凤庆、勐库牌,而是说自己卖的是“上品普茶”。早期的沱茶由于较多地采用普洱茶,汤色介于红绿茶之间。

苍山下的茶马古道(杨士斌收藏)

最初生产沱茶主要有三家,他们是永昌祥、德瑞利、奚记。形制为每筒5圆,每个重8~9两。这与稍后出现的景谷沱茶每筒4圆是最直观的区别。

随后几年,沱茶在四川大卖。永昌祥开始用各种原料尝试生产。由于凤庆的茶种植未久,条索漂亮,白毫凸显,滋味却有些过分尖利,因此,他们用比较厚重的勐库茶作为主要的基茶,凤庆茶作撒面,定型成永昌祥沱茶的标准。此时的沱茶有两种汤色,上等货呈绿汤,很明显,原料考究,加工及时,芽叶细嫩。中等和下等沱茶,汤色则偏红,按严子珍二子杨克成的记述,美国人认为他是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产品。

1930年,永昌祥把在下关成立了的茶厂改为永昌祥下关茶厂,生产关庄沱茶,分为本牌沱茶和副牌利记沱茶两种,用料均为凤庆料和勐库料。随后,他们又在昆明成立永昌祥昆明茶厂,用景谷料、勐库料、凤山料生产景关沱茶。除沱茶外,下关茶商们的另一个拳头产品是蘑菇头形状,用料更粗老的藏销紧茶。藏销紧茶和沱茶的搭配使得下关毛茶应用更合理,更生态,细嫩原料和粗老原料都有出路。

最初,严子珍派他的侄子严钦(严志成)在昆明负责分号事务,后来,永昌祥业务扩大,他们把总号迁到昆明,总号业务逐步交给长子严錞(严燮成)办理,严志成成立了自己的商号明达昌,严子珍则更多地处理家乡和地方的公益及慈善事业。他和喜洲同乡发起创办下关电站、喜洲电站,带头捐巨款给抗战前线,修桥浚河,兴建平民工厂,主持在喜洲建设小学、中学、师范学校、苍逸图书馆、苍逸医院,合资建设喜洲医院及附设的助产学校,练团兵,防土匪,购义地,葬孤魂……据喜洲文胆,参加过公车上书的赵甲南先生统计:“总计捐助地方教育文化及公益慈善事业,举其著者,殆已达国币一百余万元。”换算成现在的币值,应该有两个亿了吧。

在永昌祥的带动下,沱茶的经营者们都集中到了下关。1938年,他们在下关成立了“下关茶业同业公会”,公会负责协调各茶厂之间的矛盾和合作,订立春茶开盘价格和各商号头拨春茶收购数量定额。头拨春茶收购完后,二拨春茶以及二水茶、秋茶则不受同业公会控制,可以自由买卖。

此时,在下关经营沱茶的企业已有30余家,除喜洲、下关商人外,还有川号(四川商人,他们也是沱茶生产的主力)、腾冲、鹤庆、蒙化(巍山)、顺宁(凤庆)等地的商号。

1941年,康藏茶厂成立时下关、丽江、巍山、四川等地的民间股份。

1941年,蒙藏委员会的格桑泽仁以西康商人的身份与云南中茶公司合作,在下关成立康藏茶厂,主营藏销紧茶。康藏茶厂成立时,下关、顺宁(今凤庆)、中甸等地的茶商也入了股,这使得康藏茶厂不止代表公营企业,也注入了云南本土的生产资本和技术,使他的技术线索更清晰,康藏茶厂的商标是宝焰牌。

几乎与康藏茶厂同时,矿业银行在下关成立了自己的西南茶厂,用凤凰商标生产沱茶,销往四川、重庆等地。西南茶厂在形制上别出心裁,它的沱茶每筒6圆,尽管也是在下关生产,确与下关的5圆和景谷的4圆都不相同。

在四川及长江流域,永昌祥的沱茶是行业的标杆,他的品质最佳,价格最高,各茶馆都以经营永昌祥沱茶做招徕。据曾任昆明市商会会长、成昌茶号合伙人的下关人李琢庵之子李范高回忆,当年他在四川读同济大学,他经常去位于叙府(现称宜宾)的永昌祥分号去玩,尽管当时李范高的父亲也做茶,但他对永昌祥的茶品还是赞不绝口。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永昌祥分号有一个铜制的大长嘴壶,有客人来时,就从铜壶里倒茶,至今,李范高还常常记得当时的滋味,终生不忘。

而新成立的康藏茶厂,也把学习、调研的对象聚集在永昌祥、喜洲的另一个著名茶号复春和以及四川著名的百货业领头羊宝元通号的沱茶和紧茶生产上。然而,各家原料配比、重量都不同,比如,永昌祥总技师陈思贤记录的工艺如下:

1、本牌沱茶:每圆重九两二钱。

勐库茶六成,凤山茶四成,系一般用料。如头批茶系以三七成配料:三尖二两,二盖三两,底茶四两,外加白毛尖二钱(以上都全用明前春茶,不参加其他)。

2、副牌沱茶:每圆重八两二钱。

凤山茶六成,勐库茶四成,计三尖二两八钱,二盖一两九钱,底茶三两五钱。春尖杂茶可参用一部分;其中并可参用春中一部分在底茶内,最多不能超过三成。

3、正记牌沱茶:每圆重八两二钱。

二水尖二成,春中三成,春尖五成(可以用比较次点的)。三尖二两三钱,二盖一两九钱,底茶四两。

(在本牌茶抽出粗茶面,可掺入三几成在正记牌内)。

以上重量都是以老秤计算。

按原文用“成”字,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地区原料品种和采摘时间先后的品种的比例。如一、二,两项牌子的头一个成字指在临沧、双江等县出产的勐库茶和凤庆县出产的凤山茶。而第三项牌子的头一个成字则指在清明节前后采摘二水茶、春中茶、春尖茶。第二,是指每一品种茶叶经过拣选以后的品级。如第一项牌子的第二个成字(所谓三七成)则是指三尖二两加毛尖二钱共二两二钱算30%,二盖三两加底茶四两共七两算70%。三尖是最细的茶条,揉制时放在沱子的顶面,又称盖面茶;二盖较粗,放在中间;底茶最粗,放在底层。而各级茶叶的品种即照第一个成字的比例搭配,然后再称斤两。

从这个配方可以看出,本牌沱茶的特点在于:(1)勐库品种用得多;(2)全用头批明前春茶;(3)细茶条拣制认真,分量适合。其中勐库春尖香味浓郁是重要关键,凤山春尖则还兼备“看样”好。

——杨克成《永昌祥简史》

1950年,新中国茶业公司派员接收了旧中茶康藏茶厂,并将其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下关茶厂”;1952年,下关茶厂接收原属云南矿业银行的下关西南茶厂。

1956年,永昌祥将自己下关茶厂厂房卖给中国茶叶公司下关茶厂的合同。

1956年公私合营后,私营茶企消失,下关茶厂变成大理(下关)唯一继承沱茶传统的茶叶企业,其产量,也是云南省茶企翘楚。同时他又是国家边销茶重点企业,1970年代渥堆熟茶发明后,更成为云南省沱茶、小沱茶(金弹子)、小包装茶(袋泡茶)最主要的茶叶出口企业。

从商标上看,1952年的中茶牌复兴沱茶,到1959年的苍洱沱、红印沱,再到南诏沱茶、松鹤沱茶、金鸡沱茶、金花沱茶、宝焰沱茶、大众沱茶、云南沱茶、下关沱茶、销法沱茶、503沱茶、金丝沱茶、金弹子等,使用最多的商标是“中茶”、“松鹤”,其次是“下关沱茶”,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商标,比如“金花”,比如“宝焰”,比如在欧洲注册的“Tuocha”等。

从永昌祥诞生算起,下关沱茶已经兴旺了113年,从沱茶诞生到当下,也已百年。百年中,商战波浪起伏,沱茶工艺精益求精,沱茶一直把持着自己的阵地,坚持着自己的形制,在川渝间,进而扩大到全国,清香四溢。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2015年8月刊

作者丨杨凯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圈揭秘丨从普洱茶价潜规则说开,聊聊我心中的好茶标准

现在市场上的普洱茶,价格从两位数到六位数不等。价格便宜了,我们担心便宜没好货。品质上去了,价格却又高不可攀。

很多新入门的茶友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价格的二难问题。这茶自己确实喜欢喝,但是它值这个价钱吗?有没有更便宜更好喝的茶?

今天,就来聊聊怎么才能买到好喝不贵的普洱茶!

普洱茶价不透明

普洱茶价格不透明,确实也是饱受人诟病的一点。但从客观上讲,这不仅是国内茶行业都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且受以下几种因素制约,短时间很难改变。

价格忽高忽低,首先是因为茶叶原料的价格悬殊。老班章和冰岛等名寨原料每年都供不应求,但更多的不知名产区卖得很便宜也无人问津。

其次,是因为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老茶存世量的不断减少,必然会造成价格上涨,各大品牌的定价方案和销售战略,市场炒作引起的溢价,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最后,市场价格的无规律浮动也是客观因素之一,由于分销渠道和合理利润等原因,从线上和线下购买的同一款茶,价格都有很大差异,更别说其他茶了。

市场变化莫测,产区每年的收成情况,良莠不齐的产品,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普洱茶价格的高低起伏,那普洱茶的价格就真的无法判断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拿像陆离这种资深茶人举例,过手的普洱茶不计其数,品鉴能力过硬,对市场行情也很清晰,因此价格上还是很敏感的。

但对于这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尤其是刚入门的茶友来说,又该如何判断一款茶价格的合理与否呢?

好茶是判价基础

找到喜欢的好茶,问价才会有意义。普洱茶的生茶熟茶,拼配方式,陈放年份,大小品牌等分类众多,个人喜好不同,都会有所偏差。

每个人喜欢的茶不一样,能接受的茶价也不尽相同,你让一个只喝熟茶的人去买班章生茶,那价格很低他也不会接受,反之亦然。那什么才是好茶呢

普洱茶千山千味,最讲究适口为珍,因此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人心中的好茶,就是那款三天不喝想得慌,饭后睡前来一壶,而又好喝不厌的茶!

不信的话。不妨请茶友闭眼思考一个问题:你最想喝到是什么茶?是偶然喝过一次,却再也找不到的无名茶?还是备受追捧,市价极高的明星茶?

不管是什么茶,只要是你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的,就是你心目中的好茶标准。

知道什么是好茶,也就明白了坏茶是怎么定义的,而明确了市面上各种茶的好与坏,才是判断茶价的基础,毕竟只有当自己形成有一系列判断方法后,才不会随着忽高忽低的茶价起伏。

当然,想喝上一壶好茶,还需要建立在对普洱茶冲泡,品鉴知识的基础上,品鉴是评价的前提,而冲泡又是品鉴的前提,因此自身的基础能力一定要牢靠。

那有这么一种普洱茶,价格既不高,口感也合适,能作为长期的消耗品,也能提升自己的品鉴能力呢?就是万千老茶客都在选的口粮茶!

入门的最佳产品

口粮茶这三个字不是官方名称,而是老茶客给起的很形象的一个名字。由于个人标准不同,每个人符合“口粮茶标准”的普洱茶都不一样,但性价比属性是一定具备的。

但想要挑到一款好喝放心,实惠健康的口粮茶,需要多年的品茶经历,那经验不足的新手又该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口粮茶呢?陆离总结了几个方面,供各位茶友参考。

安全健康记心间

首先,茶叶的本质是食品,那食品安全当然排在首要位置。有些茶友不舍得扔掉快发霉的普洱茶,就想通过每天品饮尽量消耗掉,这绝对是要不得的。

既然天天都要喝,那为什么不选安全放心的产品呢?选茶时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在之前的选茶专题文章里,陆离一共总结了9大方面,茶友们可以按需查阅。

除了之前所讲到的外形汤色等能被观察的因素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对普洱茶的安全和口感影响很大,那就是仓储环境。

好在仓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试茶来感受,有时候老板卖的茶仓储情况不佳,还总说这就是陈味,来哄骗一些喝茶不多的小白。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暂时将听觉“屏蔽”,而是通过入口后的具体口感来判断,不管商家吹得再天花乱坠,自己的舌头都是不会骗人的,喝起来有愉悦感的茶,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茶价亲民不心疼

“口粮”这个词,就很能说明人们对其的希望,鉴定说就是品质不错,性价比极高,可以像吃饭一样每天都能品饮,消耗率极高的一些普洱茶。

因此真正符合口粮茶的普洱茶,价格一定很亲民。一片357g的饼茶,最贵也不过300元,这样每天喝起来时,就不会因为“肉疼”而影响品饮体验了。

而对于一些茶友来说,一天几十块的茶叶消费,还是有些不舍得,那这时就需要学会捡漏了,多建立一些稳定的货源渠道,就有机会以超低价拿到好茶。

拿自己举例子,过去十多年最常喝就是下关沱茶,大厂出品,质量有保障,口感也很适合自己,是很棒的口粮茶。

而去年年底时,陆离认识的一个藏家就因为资金问题,以跳楼价放出了一些藏了十几年的好茶,陆离趁机捡漏了几件07年的凤牌特级金丝带,算起来一斤不过100多。

合理的价格,是其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前提之一。而这款茶的价格到底值不值得买,茶友们心里都有一杆秤。

阳台手持实拍

口感稳定有传承

口感稳定与品牌传承。是长期口粮茶存在的前提。我之前在一位茶友那,偶然喝到了一款小厂出品的好茶,口感非常舒适,价格还不高,顿时想将其作为长期的口粮茶方案。

等喝完友人赠送的这几饼茶后想再购买,却发现偌大的茶叶市场,找不到与之前相同的茶品了。

嘿,我就不信这个邪了!抱着这个想法,连续买入了几款,品牌相同但年份不同的。回到茶室里急匆匆一尝,却失望地发现,与自己印象中的口感完全不同。

这件事已经过去快十年了,然而直到现在,我也也没有再遇到那种口感的茶,这种与心目中的最佳口粮茶失之交臂的感觉,真的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所以说,我认为有资格被评为口粮茶的普洱茶,除了性价比,品质不错,质量安全等老生常谈的因素外,能保持口感一致,并持续在市场输出也很重要。

这不仅是有感所发,而且也是业界内的一线大厂,与二线新茶的差异之一。

经常出现在老茶人茶桌上的口粮茶,很多都是一线大品牌,这是因为这些茶品是有系列传承的,茶厂以3到5年为一直周期,在保持所有系列口感稳定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做品质提升。

选择这些大厂生产的经典普洱茶,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由于拼配工艺成熟,即使每年的原料有所不同,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口感。

冲泡简单易上手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是,口粮茶的冲泡不能太娇贵,作为饭后的日常消遣,如果每次都需要精准把控水温,严格选用茶具,那未免也太累了。

更别说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哪有那么多时间尽心伺候一款茶啊,嘴馋时随手一泡,照样能展现自己品质和口感的,才符合口粮茶的概念。

从“快手茶”这个角度来看,铁饼太硬,每次撬茶都要花力气,蘑菇坨造型独特,每次撬茶都不好下手,难度较大,耗时较长,可能就不适合做品饮频率极高的口粮茶。

一些茶厂也注意到了口粮茶这个大市场,推出了一些方便快捷的产品来迎合消费者需要,有的做成了和即饮茶类似的小包装,一包就是一泡,热水一冲就能品饮。

还有的在压制工艺下功夫,大大简化了品饮流程,比如中茶的手撕饼茶,双陈普洱的“年代秀”,下关的便携茶砖,七彩云南的迷你沱等等。

虽然这些创新茶的市场认可度不一,但缺点大多集中在“新型茶的口感不如饼茶沱茶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方便快捷的品饮方式,确实是大众所需。

其实,如果真的想建立一套成熟的茶价评判体系,上面这些点都只能帮你少走一些弯路,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大量品饮,在这里投入的时间精力可省不得。

文章的最后,再告诉茶友们一个能够事半功倍地提高品饮能力的办法,那就是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茶友圈子,买茶饮茶有人带,成长速度非常快。

最后,祝愿各位茶友,都能找到那款好喝不贵的口粮茶!


90年代省茶司改革:普洱茶产业影响最深远事件之一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在发生一次巨大而深远的转型,私营经济逐步放开,国企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有活力,国家有财力,个人有动力”,成为了全国改革的主旋律。

不过,归口贸易系统,体制属中央地方双重领导的省茶司,受旧时计划思维影响依然颇深,不仅出口上行政程序的惯性依旧,制度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那些清闲的云南省茶司部门职工,靠着大锅饭和铁饭碗混日子。

不过,就在众人“一张报纸一杯茶,吹牛谈天一整天”之时,一场异常彻底,声势浩大的大变革即将来临,这就是普洱茶产业影响最深远事件之一的——省茶司改革。

面目一新的省茶司

第一次变革出现在1991年11月11日,为规范公司名称,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要求总公司所属的12个省、市茶叶口岸公司按规范名称更名,由此,“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更名为“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

这次更名,对公司的实际经营没什么影响,应客户需求,出口的“云南七子饼茶”绵纸上的公司名称也未变更,但却折射出了管理权限的变化,“省”与“分”的去除,弱化省茶司的地方属性,强调各省茶司只是总茶司的下属单位,也为日后省茶司与分属地方的云南茶苑集团对峙多年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变革出现在邓公南巡后,这也是真正影响到普洱茶产业的一次大改革,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巡讲话,国企如何从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渡、如何打破铁饭碗、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率等成为了全国热议的问题,市场开始全面发展,经济极为活跃,而省茶司也决心变革。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和酝酿,省茶司宣布完全改组原有部门,除部分承担核心保障职能的部门外,其他部门全部打散,三人以上就可自由组合成一个新部门,负责人成为模拟法人。


部门职能上充分放权,实行部门承包责任制,各部门之间可以自行生产、收购、品控、内销、出口,收入分配上,上班时间也打破了过去的8小时工作制,由职工自行商定休息时间。

职员收入上多劳多得,各部门创收所得,在按比例上缴公司后,即可自由分配给部门内成员,同时也要自负盈亏,公司只提供需要偿还的初始资金,人员工资、水电伙食都会纳入成本,觉得自己有能力的,甚至可以选择面积更大的办公室,没有部门要的职工则按待岗处理,只发放基本生活费。

在短暂的混乱后,公司内人员迅速重组,一时间涌现出18个大的业务部门,而三五成群的小部门则多达70多个,每个部门都可以自主经营业务,省茶司的业务面一下子就拓展开来,初步具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普洱茶部的数次变革

为了创收,那几年的省茶司职工充分利用部门优势,承接的业务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比如原包装科职工除了绘制茶品包装外,还接过外部的药品包装,广告设计等业务,比如富华公司职工因为位于经济前沿的深圳,经营过椰汁、矿泉水、雀巢咖啡等众多品类,再比如一些有外贸渠道和资源客户的职工,自行生产了一批批高端外贸级茶品,出口到欧洲、日本、韩国等海外地区。

图片2002年金帆S272盒装散茶,出口欧洲茶品,

相较于其他部门,主管普洱茶的原特种茶部职工面临的压力则更大,这主要是因为库存,当时主销区香港市场都是少量多次的订货,等这批茶叶消耗完了才会来电要求再发一批,而考虑到生产周期和规模效应,茶厂又是大量少次地生产,多的货就先放在仓库,再加上生产的滞后性,以及部分熟茶需要存放散去堆味等原因,很多货都压在仓库里了。

由于历年来的库存积压,特种茶部每年都需要向公司上缴茶叶库存价值的10%,作为资金占用费,再加上银行利息、人员工资、经营成本等各项开支,是典型的重资产经营模式。

另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收款周期,当时做外贸都是先进货,再出口,茶叶到货后,通过当地银行向进口方银行委托收款,收款形式有即期信用证收款、远期信用证收款、托收收款等等,如果订货商没有及时付款,库存茶叶所占用的资金压力就会更大。

也正是因为以上原因,特种茶部的经营效果一直不太理想,于是在1996年,省茶司对普洱茶的经营进行了第三次变革,原特种茶部改为“普洱茶部”,后来又分出一部和二部,而公司则继续专管最核心的销法沱业务,沱茶业务也从特种茶部分列出来,由昌金强任沱茶部经理,红茶、绿茶、普洱茶则全部放开。

时代浪潮下的茶厂与茶商

生产端的大变革,也影响到了市场端,由于职权放开,各部门都能到茶厂采购普洱茶,也都能到海外市场找客户下单,港澳头盘商制度顷刻瓦解,南天公司在得知无法保证茶叶专供后,也不再继续下单,再加上香港回归前夕的移民潮,出现了大茶庄抛售老茶库存等情况,一时间香港普洱茶市场大乱,众多老茶货源发生转移。

不过,混乱终究是暂时的,经过数年的摸索与调整,到1998年左右,省茶司改革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完成改革的省茶司,在全国12个中茶分公司和云南省15个外贸进出口公司都名列前茅。 

此时,自由交易的茶叶市场也已初具雏形,只要你带着预算和意愿来到省茶司,就有人能带你找到茶厂和原料,定制出属于自己的茶品,一时间,港台茶商、福建茶商、广东茶商,乃至东南亚茶人,韩国茶人都通过省茶司旗下的各个部门定制茶品。

与此同时,原先的普洱茶定点生产企业制度也不再符合时代需要,省茶司就将这些订单分散到众多茶厂,也刺激原先的几大国营茶厂转变经营策略。

其中,效益低下的昆明茶厂,从地价昂贵的老螺蛳湾市场附近搬到市郊的十里铺,由原昆明茶厂审评科长带领部分旧员工继续生产,其他员工或转职,或改行,不复昔日繁荣。

而本应破产倒闭的勐海茶厂,则在阮殿蓉厂长的带领下起死回生;下关茶厂则依然是国家指定的定点边销茶生产企业,业务短暂低迷后就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茶企龙头。

茶叶市场变天,诸茶企曲折求生存,巧合之下,原大渡岗茶厂供销科副科长陈世怀与富华业务员太俊林合伙创业,在易武建立昌泰茶行,首批茶品即为99易昌号,而为台湾茶人定制易武茶的芳村茶人叶炳怀,遇到了正寻求来料加工业务,缓解茶厂资金困难的勐海茶厂厂长阮殿蓉女士,开启了勐海茶厂来料加工茶历史。

到2002年左右,珠三角地区吹起一股普洱热,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国,一时间,普洱茶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投资品,省茶司更是门庭若市,订单量直接爆满,面对这些海量订单,省茶司只好授权给许多小茶厂生产。

这些茶品,大多使用最经典的“云南七子饼茶”包装,但内飞上大多没有茶厂名称,而是“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品”,或者是八中茶标,有些茶商的定制茶还有差异化需求,比如要求自己选择原料、绵纸,在茶饼里夹些红金丝带、大叶片,或者直接在绵纸上印个记号等。

混沌未明的市场,五花八门的定制茶,真假难辨的八中茶,有人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有人将这一时期的茶品一棒子打死,而真相其实是茶叶总体产量大增下,劣茶的数量自然也会随比例一并增加。

而且,并不是说这一时期没有好茶,正相反,很多定制茶的品质还高于常规厂货,只是当时因为各种原因不被看好,后来才被市场发掘,如99易昌号,99大渡岗,以及勐海茶厂来料加工时期的很多定制茶都是很好的例子。

回顾这段历史,90年代定制茶品大量涌现的黄金时代,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港台市场对普洱茶的旺盛需求,更离不开富华公司的牵桥搭线、各地茶人的制茶心愿、以及省茶司的充分改革...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