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氨酸茶最多

找到约1,333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抹茶是什么茶?关于抹茶的十问十答

  随着国民经济增强,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对食品多样性的要求,抹茶及其产品逐渐走进市场并深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但在大家的一般认知里,抹茶源于日本,其实不然。抹茶始于中国,最早起源隋朝,兴于唐而盛于宋,并传播到日本。既然抹茶源自中国,那么我国抹茶的最大产区在哪儿?品质如何?今天,茶周刊全媒体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聊你不知道的中国抹茶!

  1、什么是抹茶?

  在我国,根据国家标准《抹茶》(GB/T34778—2017)的定义是,抹茶是采用覆盖栽培的茶树鲜叶经蒸汽(或热风)杀青、干燥制成的叶片为原料,经研磨工艺加工而成的微粉状茶产品。而日本茶业中央会对抹茶的定义是,覆盖下栽培出来的茶叶不经过揉搓直接干燥得到的碾茶,然后将此碾茶碾磨出来的茶粉称之为抹茶。

  2、市面上的茶粉都可以称为抹茶吗?

  不可以!除了抹茶,市面上还有绿茶粉和超微细绿茶粉为原料调制的食品。绿茶粉是茶青原料经过加工厂简易加工、研磨、筛选后分成均匀且颜色鲜艳的粉状茶。超微细绿茶粉是采用幼嫩茶鲜叶经保色处理和脱水干燥后,将绿茶瞬间粉碎成300目以上的绿茶粉末。

  所谓目数,是指物料的粒度或粗细度,一般定义是指在1英寸×1英寸的面积内有多少个网孔数(1英寸=2.54厘米),即筛网的网孔数,物料能通过该网孔即定义为多少目数。

茶树遮阴是制作抹茶必须的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国内国外,一般栽培环节未经过遮荫覆盖工艺的肯定不得称为抹茶!

  关于为什么需要“遮荫覆盖”,日本学者竹井瑶子的研究提供了很好地答案。她表示:“覆盖遮荫改变了光照强度、光质、温度、等环境因素,因而影响到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露天茶不含B-檀香醇,除低级脂肪族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外,其他香气成分的含量明显低于遮荫茶。"

  经过覆盖的绿茶叶绿素和氨基酸明显增加,类胡萝卜素为露天栽培的1.5倍,其氨基酸总量为自然光栽培的1.4倍,叶绿素为自然光裁培的1.6倍。

  3、抹茶有等级之分吗?

  根据我国标准《抹茶》(GB/T34778-2017)的规定,抹茶分为一级和二级,两个等级抹茶的粒度(D60)必须小于或等于18μm,水分控制在6%以下,总灰分不得大于8%,茶氨酸总量分别为1.0%和0.5%。

  《贵州抹茶》标准(DB52/T1358-2018)在国标的基础上,增加了特级抹茶等级,要求这一等级茶氨酸总量不得少于1.5%,农残标准也控制更为严苛。

  4、茶叶是如何加工成抹茶的?

  抹茶主要是以碾茶为原料经过较复杂精制工艺和特制研磨设备加工而来,碾茶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鲜叶储存→鲜叶处理→蒸汽杀青→散茶冷却→碾茶炉干燥→叶茎分离→二次干燥→叶梗分离。

  据测算,6斤茶树鲜叶加工制成1斤碾茶,1斤碾茶可加工0.85斤抹茶。

  5、我国抹茶的主产区在哪儿?

  目前,我国抹茶的主产区在与日本相隔几千里的贵州。2015年,鉴于抹茶市场的巨大需求,以及传统茶暴露出的局限性,贵州省贵茶集团率先研究在贵州开发高品质抹茶产品的可行性。

  6、为什么在贵州发展抹茶产业?

  贵州发展抹茶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生态优势。贵州是茶树起源的核心地带,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史;是全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全景高原茶产区;茶叶的营养成分、水浸出物含量丰富,是老百姓愿意喝、喝得起的健康好茶。

  二是茶树资源优势。贵州不仅茶园面积有优势,还有大量的新种植茶园,茶园规划设计起点高、基础设置配套好,全部采用无性系适制良种进行种植,具有发展机采机制的基础。

  三是标准优势。贵州通过完全创新“联盟模式”,将种植、初加工、精加工、市场销售整个产业链的企业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如贵茶联盟的“五统一”,即:统一种植管护技术、统一农资管理采购、统一生产加工技术、统一欧盟质量要求、统一包装市场销售。

  四是技术优势。贵茶集团与日本大型餐饮连锁企业泉盛集团和日本制茶企业原田制茶、抹茶专家等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共建抹茶研究院等方式,共同深入研究和发展抹茶技术,为抹茶产业发展作支撑。

  五是政府决心。贵州省铜仁市委、市政府作出将铜仁打造成为“世界抹茶之都”的战略决策,将进一步延长茶产业链条,提升茶产品附加值,提高茶产业效益,力争将铜仁市建成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打造成为国际抹茶文化中心和交易中心。

  7、为什么贵茶集团成为抹茶产业发展先驱?

贵茶集团茶园基地。

  贵茶集团是贵州省最大的龙头茶企之一,产品始终坚持做欧盟标准,拥有完善的核心供应链和庞大的茶园基地。2014年2月,贵茶集团牵头组建“贵茶联盟”。近年来,“贵茶联盟”朋友圈不断壮大,从最初的28家茶企发展到61家茶企,涉茶面积14万亩,涵盖了22个县(市、区),陆续有企业加入贵茶联盟这个大家庭。

  8、贵茶集团如何发展抹茶产业?

  目前全球市场上约70%的抹茶用于食品添加剂,20%用于饮品,10%用在药妆等行业。据测算,未来5年全球抹茶需求量还有较大需求缺口,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更好的支撑抹茶产业发展,贵茶集团先后与日本多家抹茶专业研究机构、制茶设备企业、抹茶生产加工企业合作,全套引进、消化并改良日本抹茶生产全套技术。

贵茶集团抹茶车间。

  2017年,贵茶集团打造的贵茶产业园和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公司落户铜仁市江口县,在这座占地340亩的产业园中,用于精制抹茶加工的“抹茶综合车间”总长278米,宽4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

  2018年底,贵茶开发的“欧标抹茶”实现首次对外输送。很快,在远销日本的抹茶包装袋上,产地一栏出现了“中国贵州江口”的字样。

  贵茶集团还在贵阳开设了贵茶欧标抹茶研究所,推出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抹茶饼干等各式各样的新产品,消费者还可以在店员指导下亲手制作抹茶拿铁,体验抹茶文化。

  9、什么是“欧标抹茶”?

  欧盟是世界上农药MRL(最高残留量)标准制定最严格的地区之一,进口茶叶时对农药残留的种类及限量要求非常严格,仅是对样品的检测就多达495个项目(国内仅有100多个检测项目),将抹茶产品对标欧盟市场极具挑战。贵茶集团迎难而上,直接打出“欧标抹茶”的旗帜,致力于从一开始便占领抹茶的质量高地。

  制作“欧标抹茶”所采用的品种,是贵州省目前种植面积最多的绿茶树种“福鼎大白”。为打造“欧标抹茶”,贵茶集团专门建立了14万亩的欧盟标准茶园,从源头就按欧盟标准控制茶叶质量,并在贵州全境组建有61家茶企组成的贵茶联盟,开发符合标准的优质茶园。

  按照国际标准,抹茶细度达到800目(15微米)即可食用,但贵茶集团“欧标抹茶”的细度远远高于此,达到了900目至1300目,口感方面相较于市面上的一般抹茶更加细腻。

  10、普通的消费者,如何挑选好抹茶?

  一、看品牌。大品牌、大企业对产品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作支撑、加工设备设施也更专业,特备是涉及食品,大企业的产品品质、安全都会更有保证。

直饮抹茶

  二、看产地。抹茶的品质根本决定因素在于茶青鲜叶的品质,而茶青的鲜叶品质又由气候、土壤、环境等因素决定,正所谓“种得其味,制得其形”,好的抹茶一定是出自于生态环境优良的产区。

  (资料来源:茶周刊)

我国茶产业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不懈奋斗下,终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产业先行。

茶产业是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是茶农增收致富的产业。在我国茶叶主产区,县域茶业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水平,茶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意义非凡。

文章围绕茶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茶产业振兴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的关系,统计了11个省级行政区、337个贫困县茶产业发展和脱贫摘帽的情况,梳理了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径,以期为带动茶产业继续做好防止返贫、持续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01茶产业振兴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

1、茶产业与贫困地区地域同构

目前我国茶园面积约150万公顷,遍布近20个省区近千个县市,其中大部分省区的数百个产茶县属于贫困县。全国22个省级行政区内的832个国家贫困县中,产茶的省级行政区就有16个,与茶产业有关的国家贫困县有337个,其中三分之一以茶叶为支柱产业;近几年的全国重点产茶县中(100强),接近一半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茶产业与我国贫困地区存在十分紧密的地域同构的关系,在茶产业的助力下,这些产茶贫困县均已实现脱贫摘帽。一片叶子成就的大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战重要的决战决胜战场,也成为了贫困地区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靠。

2、茶产业与贫困人口产业协同

安溪县既是千年古县,又是人口大县,也是安溪铁观音的故乡。曾经安溪县是福建省最大的贫困县,1985年贫困人口31.37万人、占全县人口39.6%。安溪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以茶脱贫”战略,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组织化和良好管控提高茶叶品质及效益。经过多轮大规模扶贫,实现由贫困摘帽到基本小康,再到全国百强的“三大历史跨越”。由国家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安溪县“以茶脱贫”的模式成为众多产茶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典范。

▲福建安溪茶园

近年来,各大产茶区、产茶县持续做好茶的文章,带动当地茶农增收致富。

如贵州茶产业辐射带动356万人,带动贫困人口34.81万人,脱贫17.46万人;广西三江茶产业覆盖全县98个贫困村,2.15万户贫困户,从2000年起茶产业已带动8.5万人脱贫;广西昭平县茶产业覆盖全县35个贫困村,惠及贫困人口2.5万人;陕西汉中市在脱贫攻坚中1.15万户2.67万人依靠茶产业实现脱贫。

“安溪模式”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各地有效推广,上百万茶农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3、茶产业是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模式的典范

地处浙西北山旮旯里的安吉,曾是有名的贫困县。随着“白叶一号”的推广以及安吉白茶的兴起,百姓将山林改成了茶山,效益大涨,成就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佳话。

致富不忘党恩,先富帮后富。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该村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愿意捐献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如今,这片致富的“金叶子”已在四川省青川县、湖南省古丈县、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雷山县落地生根,白茶产业发挥了重要的增收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作用,是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模式的典范。

▲浙江安吉茶园

02脱贫攻坚关键期茶产业发展概况

1、省级行政区脱贫攻坚关键期茶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国家在全国共划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区,共14个片区,其中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7个片区适合发展茶叶,茶产业成为当地扶贫的核心产业。

图1分析了这7个片区的11个主要产茶省级行政区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2012~2019年)茶叶产量和茶园面积的变化趋势。

▲云南昌宁古茶树

·茶叶产量增长最多的是云南省,2012~2019年间增加16.55万吨,湖北省、贵州省、四川省产量增量也超过了10万吨。

·产量增幅在28%~168%之间,其中贵州省增幅高达168%,其次是陕西省达127%,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西省产量增幅也超过70%。

·茶园面积增加最多的贵州省,2012~2018年间增加220.92万公顷,其次是四川省、湖北省和云南省,分别增长104.57、96.05和83.84万公顷。

·茶园面积增幅在18%~90%之间,贵州省增速最快,其次是江西省、陕西省和湖南省。

这些片区茶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2、产茶县脱贫攻坚关键期茶产业发展情况

在我国茶叶主产区,县域茶业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水平。

图2统计了部分全国重点产茶县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2012~2018年)历年茶叶产量的变化趋势,在所统计的42个重点产茶县中,除个别产茶县产量比较稳定外,多数产茶县茶叶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茶叶产量增幅超过100%的有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巴东县、湖南宜章县、湖南阮陵县、贵州西秀区、云南临翔区、云南永德县、云南绿春县共8个县。

·茶叶产量增幅超过66.7%的还有安徽裕安区,湖北恩施市、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湖南石门县、安化县,云南昌宁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云县、沧源佤族自治县,江西修水县,共计20个县。

·茶叶产量增幅超过33.3%的还有安徽岳西县、金寨县,贵州黎平县、丹寨县,云南凤庆县、勐海县,江西上犹县,河南光山县,共计28个县。

03我国产茶县脱贫摘帽概况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共有337个贫困县以茶产业为脱贫产业,其中云南省70个,贵州省65个,四川省35个,广西壮族自治区31个,超过20个的还有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布的国家贫困县历年摘帽名单,对337个涉茶贫困县脱贫摘帽的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最早实现脱贫摘帽的涉茶贫困县主要有江西吉安县、井冈山市,重庆万州区、黔江区、丰都县、武隆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四川南部县,贵州赤水市。

涉茶贫困县脱贫摘帽主要集中在2018~2019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别有100个和14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表1统计了全国重点产茶贫困县的脱贫摘帽时间,45个全国重点产茶贫困县全部在2017~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其中2017年8个,2018年22个,2019年15个。

全国重点产茶县是根据自身条件打造形成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推动茶产业结构变革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

04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径

1、产业政策引领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各省根据当地茶产业发展的不足与短板,纷纷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从宏观层面、全局角度引领茶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安徽黄山茶园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于2018年3月出台《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皖政办[2018]7号)。

·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于201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江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5]22号)。

·2011年以来,河南省制订并实施《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9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广西茶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办发(2019)117号),制定了广西茶叶发展目标。

·四川省政府于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四川茶业强省意见》1号文件。

·贵州省出台《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0年)》等文件,2020年贵州省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贵州首部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

·云南省政府先后发布《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和《云茶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2021年,湖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进一步加强茶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继续将茶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河南信阳茶园

2、创新联结机制

在落后产茶县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创新联结机制的出现,有利于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带动茶农分享茶产业链增值效益,从而有力助推茶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贵州省湄潭县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欧盟标准湄潭模式,以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减少成本,增加茶叶产值。

·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基地村民委员会和村支部委员会成立茶叶专合社,让茶农入股专合社,共同出资建立加工厂,现已辐射茶园基地30667公顷,带动17万户茶农,其中12531户成功实现脱贫。

·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动承接1500万株(5000亩)“白叶一号”茶苗在受捐的“三省五县”产出茶叶的加工、销售和品牌运营工作,努力发挥供销茶企的责任与担当。

·福建正山堂茶业责任有限公司将标准化的名优红茶加工工艺与技术推广到贵州普安、湖南古丈、河南信阳、四川广元、湖北巴东等茶区,带动各省红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和生态经济。

▲正山堂·巴东红茶业

3、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茶产业技术标准是规范茶叶生产,提高茶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2019年以来,各省市和相关团体大力推进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订工作,完善茶叶标准体系的建设。

安徽省发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松萝茶》等11项地方标准和3项团体标准。云南发布19项地方标准和7项团体标准,其中保山市发布9项完整的《保山市茶叶标准化生产综合技术规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花香型做青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等12项地方标准。贵州省发布《贵州抹茶》等15项地方标准和17项团体标准。湖南省发布《地理标志产品古丈红茶》等5项地方标准和30项团体标准。江西省发布《针形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等23项地方标准。湖北省发布6项团体标准。四川省发布《茶树小绿叶蝉测报调查规范》地方标准和9项团体标准。

落后产茶地区茶叶行业标准化意识的提升强力助推当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将进一步增强当地茶业的竞争力。

4、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与发展

打造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有利于整合区域优势品牌,提升区域茶叶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扩大区域茶叶产业规模,增加茶叶产品附加值,是实现稳定致富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大湘西地区是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为此,“潇湘”茶公共品牌坚持以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发展,激发贫困地区产业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安化县15万贫困人口中因茶脱贫人口达9.4万人,成为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成功典范;石门县茶产业带动全县20万涉茶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沅陵县茶叶茶产业带动全县贫困户5680户、1.8万人脱贫。

胡晓云等研究了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当地就业人员的变化,2018年普洱茶、信阳毛尖、湄潭翠芽和恩施玉露4个区域公用品牌分别带动了就业人口1050万、132万、35万和12万,普洱茶不仅是带动就业过千万人口的品牌,而且十年间(2009~2018年)增长率达650%,年均复合增长率23.7%,平均每年新增91万人。湄潭翠芽十年间销售额从2亿元增至69.1亿元,增长率达3347.6%。恩施玉露品牌价值从2.9亿元增至20.5亿元,增幅达608.6%。

这些茶区以品牌为抓手,整合多种扶贫方式协同作战,优化资源,合力共赢,有力促进了我国落后产茶区实现整合扶贫的效果,是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的有效推进途径。

5、精准帮扶

截至2020年5月,安吉县共向“三省五县”捐赠“白叶一号”茶苗425公顷。其中包括首期向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贵州省普安县和沿河县捐赠358公顷,以及2019年向贵州省雷山县捐赠67公顷。

“白叶一号”茶产业在贫困地区产生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脱贫。首期捐赠四县已累计兑现土地流转费228万元,惠及农户605户,户均增收近3800元;组织贫困群众约6.7万人次务工,累计发放劳动报酬776万元;覆盖的1871户6133名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前为1862户5839人)中已有1548户5505名贫困人口脱贫,白茶产业发挥了重要的增收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作用。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也纷纷开展相应举措对落后产茶县展开精准帮扶。杭州市与恩施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通过稳链、补链、延链、强链,完善当地茶产业链,从而促进茶产业全面提升,四年多的杭州市与恩施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直接带动全州36.36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助力全州八个县(市)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2012年以来以项目为纽带,以平台为依托,通过派出科技副县长、团队特派员、个人特派员,开展组团式科技服务与对口帮扶工作,带动农民创业创新,通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以科技创新示范县和标准化示范县为中心辐射全国主要茶叶产销地区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网络,科技服务进一步覆盖浙江、福建、四川、湖南、贵州、云南等省40余个产茶县的政府、企业、市场等,对其茶叶加工的机械化和标准化、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和控制,茶叶深加工和副产物高值利用、茶叶跨界产品开发及技能人才培训等茶叶全产业链进行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活动。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创新提出“六位一体”(选定一个区域、签订一份协议、确定一名联系专家、编制一份规划、实施一批项目、应用一批新成果)的区域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和“三长战略”(县市长+董事长+院所长)的科技帮扶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为促进消费扶贫的精准有效,及时发布产销、标准、政策信息及专项报告,为产茶县(市)政府提供权威参考;通过各类展会平台,宣传推介贫困地区优质茶叶;持续支持湖南、贵州等省贫困地区进京推广茶叶;引导并发挥会员单位中龙头茶企的带动作用,开展精准扶贫。

浙江大学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号召,专门成立景东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书记校长两位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在云南景东开启脱贫之路,立足景东县古茶树资源优势,优化茶产业链管控,促进精准扶贫,合作开发的“紫金普洱”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05茶产业继续助力乡村振兴的展望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各茶区纷纷大力发展茶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茶行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茶产业成为337个涉茶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数百万茶农及从业者实现增收致富的主要力量。

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在过去几年茶产业发展的历程中,仍有部分茶区的茶产业是以盲目扩张茶园面积等较为简单粗放的形式发展的,这种模式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茶业的发展,但是效益较低,且在当前茶产业结构失衡、茶资源过剩的形式下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在“十四五”开启之年,落后产茶区应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继续做好持续脱贫、防止返贫,推进乡村振兴,让实现三大跨越的“安溪模式”和先富带后富的“安吉模式”在祖国大地全面铺开,星火燎原。

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针对我国茶产业各地发展不平衡问题,持续加强生态茶园建设,从源头提高茶树的健康、茶叶的品质和安全、茶园环境的生态化。

加强“机器换人”理念和实践在茶园管理和鲜叶采摘领域的应用,加强清洁化、连续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推广与应用,推进我国茶产业现代化进程。

持续深入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的绿色、高效、高质、高值化创新进程,推动抹茶、速溶茶、粉茶、茶多酚、茶黄素、茶皂素、茶氨酸等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的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的进程、力度和强度,并从政策和金融层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强度,充分利用创新链延长产业链,提升当地夏秋茶资源及中低档茶资源的价值链。

加大“评茶员(师)”“茶叶加工工”“机械制茶师”“茶园管理师”等茶叶技能型人才、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人才和标准化人才等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中茶院茶园管理师培训

2、加强茶业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

茶业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茶产业全域进行数字化管理,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茶产业结构转型成工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茶叶数字化生产建设示范项目(浙江更香有机茶业)

目前,以智慧茶园、数字化智能生产线、RFID防伪溯源等为代表的茶业数字化技术已逐渐成熟,并已在浙江、福建等茶区推广应用。

·深入推广智慧茶园技术,提高茶园管理能力,实现对茶叶品质和安全的全程可追溯。

·应用茶叶连续数字化生产线,实现从鲜叶进厂到初制茶完成柔性调控及全程连续化、机械化、智能化加工,提高产品品质的稳定性,降低成本。

·加强防伪溯源技术在茶叶智慧管理方面的应用,系统解决行业面临的消费防伪判别、仓储盘点烦琐、茶叶全产业链溯源及品质安全等问题,智慧地消除茶叶真伪难辨的消费盲区。

后发展茶区应多汲取先进茶区的管理经验,加强茶业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3、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各地应借助当地文化底蕴优势,在深度挖掘各地特色历史茶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展开三产融合工作,促进茶产业链不断延伸。

一方面通过打造茶文化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将各产茶区当地的旅游资源与茶产业相结合,推出茶园生态游、加工体验、个性定制、茶旅研学活动等精品旅游线路,不断丰富茶旅活动。

另一方面通过建设茶业三产融合综合体,持续开展茶庄园、茶叶特色小镇、茶产业园等综合体的建设,打造集生产、销售、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体。

▲安溪桃源有机茶庄园

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扶持政策,规范茶旅游市场秩序,加快整合区域范围内的茶叶和旅游资源,加快改善茶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设施建设,增强茶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

施林佐

《中国茶叶加工》杂志责任编辑,浙江省供销社团工委委员,中茶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现已发表论文10余篇,翻译国家标准3项。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施林佐,石琳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武夷岩茶“岩韵”新解

【摘要】什么是武夷岩茶的“岩韵”?如何认定与表述之?茶界与学界众说不一,莫衷一是。所谓“岩韵”,是指武夷岩茶在品饮过程中所产生的以感官体验、化学特征、诗性精神及审美升华为内容的从生理感官到精神审美的综合感受。

【关键词】武夷岩茶;岩韵;感官特征;化学特征;诗性精神;审美感受。



  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中国乌龙茶的翘楚。武夷岩茶独具的“岩韵”,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高低的专用术语。2002年6月国家批准确认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感官标准中,“岩韵”是否明显,成了武夷岩茶品质优次的重要标准之一。


  什么是“岩韵”?如何认定与表述之?茶界与学界众说不一。张天福先生认为,所谓武夷岩茶的“岩韵”,其品质特征应具备3个内容才能体现出来:第一品种香显(如水仙、肉桂),第二茶汤里也有这品种的香气即香味结合,第三品饮后有回味(喉韵),余韵犹存,齿颊留芳[1]姚月明先生认为,武夷岩茶首重“岩韵”(指其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滋味浓而愈醇,鲜滑回甘[2];陈德华先生认为,“岩韵”是武夷岩茶在特殊的生态环境、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精湛的制作加工工艺等共同作用下,最终由品种特征所表现出的“武夷地土香”[3]曾震中先生认为,清代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指出的“活、甘、清、香”四字,就是历代茶痴或茶人所述的“岩韵”所在[4]……据黄贤庚先生归纳,武夷岩茶“岩韵”的认定与表述主要有品种香、地土香、风土香、“香清甘活”、“岩骨花香”、中药味、石头味、棕叶香、青苔味、杯底香等多种说法,不一而足。[5]



  上述诸家多把武夷岩茶的香与味结合,使抽象的描述紧密贴近感官感受。但感官感受终究是难以捉摸的,也因此造成在阐释武夷岩茶“岩韵”时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表述。究其原因,可能是到目前为止茶界与学界大多拘泥于对武夷岩茶物质层面的感官体验——岩味——的描述,侧重在讲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茶”;而忽略了对作为精神层面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之“茶”的岩茶在品饮过程中的审美感受——韵味——的传达之缘故。


  什么是韵?《说文解字》解释:“韻,和也。从音員聲”;换句话说,声音和曰韵。韵的本意是指音节韵律,后来逐渐演化到指人的精神状貌,再扩大到对艺术作品的品评。北宋诗人范温认为“有余意谓之韵”,就像“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也”[6]。推而广之,不惟范温所谓的“声外之音”,包括形外之态、言外之意、诗外之情、画外之趣、书外之神、茶外之味……等等都可以用韵字来描述。


  而武夷岩茶的岩韵,其实就是武夷岩茶所特有的“茶韵”。


  何谓“茶韵”?著名茶文化专家寇丹认为:“茶韵,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国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体验的总和,非仅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指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余味不尽,茶外之味。凡因茶赋予的,故称茶韵。”[7]




  据此,笔者认为:所谓“岩韵”,顾名思义,就是指品饮武夷岩茶时所产生的特有的韵味。它含有两重涵义:一是武夷岩茶的物质基础,包括武夷岩茶的茶树品种及其生长所独具的生态环境、科学的栽培技术、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等因素相辅相成有机组合而体现出的优异的、不同于其它茶类品种的品质特点与化学特征;二是在品饮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韵味,包括品饮武夷岩茶时从生理感官到精神审美的色、香、味、美、韵等逐级提升的综合感受。一句话,“岩韵”是指品饮武夷岩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以感官体验、化学特征、哲理表征与精神特征及审美特征为内容的,从生理感官到精神审美的综合感受。


一、“岩韵”的感官特征


(一)感官特征:


  外形紧结壮(重)实、乌润;香气浓烈甘爽;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或金黄清澈;滋味浓厚醇爽、岩韵明显;叶底匀亮、红边鲜艳明显。


(二)形成原因:


  1、外形:武夷岩茶除了武夷水仙为小乔木大叶种茶树外,其它(肉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武夷白牡丹、武夷金桂、金钥匙、北斗、白瑞香、金凤凰)均为灌木中叶种茶树。这种茶树的茶青(鲜叶)内质肥厚、外壁坚硬。如果套用江浙一带的小叶种茶的绿茶制作方法的话,就会生涩苦辣,无法饮用。所以,只能采用武夷山独有的制茶方法,在摇青过程中破坏其一部分叶脉,使其内部茶汁外流、氧化。发酵至30%左右时,热炒,使其停止发酵;之后,揉捻成形,焙干收藏。故,外形紧结壮(重)实、乌润。叶底匀亮、红边鲜艳明显。




  2、香气:武夷岩茶鲜叶各香气成分以醇类物质为主。不同品种鲜叶主要香气物质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


  在香气总量上,成正岩>半岩>外山趋势,不同品种香气总量不同,肉桂总量是水仙的2倍左右,种类更多,从而表现出肉桂香气高锐,水仙清幽的得气特征;不同产地鲜叶香气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质,也有独有的香气物质,且同一香气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品种及不同产地各自的香气特征。


  对武夷岩茶香气成分分析认为,芳樟醇氧化物、橙花叔醇、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吲哚、顺茉莉酮、茉莉酮内酯和茉莉酮酸甲酯等是构成岩茶典型特征香气。


  在鲜叶香气成分中,测出的香气成分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醇、吲哚、茉莉酮酸甲酯,橙花叔醇,表明武夷岩茶香气物质以鲜叶香气成分为主,部分通过后期的加工产生新的香气成分,最终形成岩茶香气馥郁,锐则浓长,清则幽远的香气特征。[8]


  3、滋味:2003年,湖南农业大学黄建安、施兆鹏等6位茶学专家为探讨福建乌龙茶特殊的“岩韵”与“音韵”的物质特性,选取2002年度出品的4个产自武夷山市的武夷岩茶(水仙王、水仙、大红袍、肉桂)和4个产自福建安溪县的铁观音茶(观音王1、观音王2、铁观音1、铁观音2)茶样,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对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含量分别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岩茶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及酚/氨值较高,其岩韵韵浓而凝重闽南铁观音茶游离氨基酸含量、酯型儿茶素占儿茶素总量之比较高,其音韵韵厚而幽长


  将黄建安、施兆鹏教授的检测结论与“国家标准——武夷岩茶产品感官指标”(标准代号GB18745—2002)[9]进行比对后,我们可以将武夷岩茶的感官特征大致表述为:外形紧结壮(重)实、乌润,香气浓烈甘爽,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或金黄清澈,滋味浓厚醇爽、岩韵明显,叶底匀亮、红边鲜艳明显。




二、“岩韵”的化学特征


(一)武夷岩茶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岩韵的关系


  茶叶中含有多种矿质元素,如钾、钙、镁、铁、铜、锌等,这些元素不仅对茶叶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也是茶叶营养价值的重要表现。


  武夷岩茶以岩韵而著名,主产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山土壤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贡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组成。正岩茶园土壤含砂砾量达24-29%,孔隙度50%,土壤通透性能良,土层好,各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酸度适中,出茶岩韵明显[10]。因此,茶叶中金属元素对武夷岩茶的独特风味有很大的贡献。


  武夷学院化学系李卫林、马森两位学者,通过选取采自武夷山岩茶生产基地的大红袍、肉桂、引种铁观音与福建宁德地区柘荣县所产的绿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武夷岩茶中影响岩茶品质的铜、铁、锰、镁、钙、锌6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岩茶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钙、镁、锰、铁的含量与绿茶比较有明显的优势[11]。


  我们知道,一般茶叶中微量元素含量分布,镁(Mg)、锰(Mn)、钙(Ca)的含量在500~2000ppm之间;而铁(Fe)、铜(Cu)、锌(Zn)的含量在5~500ppm之间。李卫林、马森通过对以上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系以及肉桂中Mg、Mn、Ca的含量与前述文献数据接近,而Fe的含量与前述文献数据相差较大。这一方面与岩茶茶种有关,武夷山引种的铁观音的铁和锰的含量与岩茶存在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与武夷山的土质条件有关,以土质构成来划分,武夷岩茶(紫色土茶园)、洲茶(砂土茶园)、外山茶(黄土茶园),其土质的差异在茶的品质上有明显的差别。岩茶中六种金属离子的含量保持相同的规律,即镁的含量最高,钙的含量次之,然后是锰、铁、锌、铜。而不同茶种相比较,武夷岩茶中大红袍和肉桂的各元素含量相差甚微,这与茶种有关,二者存在很深的亲缘关系,种植的地理环境也相同;引种的铁观音在元素铜、锌、锰的含量上有比较显著的差别,从这一对照说明,茶种对土壤中不同的元素的吸收和聚集作用有较大的差异;以绿茶作为对照,也进一步印证土壤条件以及气候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同时说明不同茶种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以及聚集作用也是不同的。


  在以上6种元素中,镁能激活谷酰氨合成酶、茶氨酸合成酶以及谷氨酸脱氢酶,而且对饱和或者不饱和脂肪族的羟类、醛类、酮类以及酸类的合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对茶叶的呈香物质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武夷岩茶的岩韵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茶中的高含量


  锰的存在会加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而且是茶树代谢中多种酶的活化剂,可以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活动,还能促进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提高茶叶品质方面有特殊的贡献。


  岩茶品质不仅与各生化成分总量有关,而且与各成分之间的比例有关。正岩土壤化学环境各因子对鲜叶内各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作用和程度不一样,鲜叶全锰含量与土壤全锌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即土壤全锌量越高,鲜叶全锰量也愈高;鲜叶全钾含量与土壤全钾含量、鲜叶全氮含量与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成显著负相关,即土壤全钾、交换性钙含量越高,鲜叶全钾、全氮量越低,其它相关系数均小于相关系数r的临界值。氨基酸与鲜叶全氮、儿茶素总量与全硼成显著正相关,酚氨比与鲜叶全氮成显著相关,即鲜叶全氮、全硼含量越高,氨基酸、儿茶素总量也越高。其它相关系数均小于显著水平的临界值。




(二)岩韵的化学特征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年第2期发表黄建安、施兆鹏等6位茶学专家的《乌龙茶“岩韵”与“音韵”的感官体验及化学特性》一文,该文为探讨福建乌龙茶特殊的“岩韵”与“音韵”的感官特征与物质特性,选取2002年出品的4个产自武夷市的武夷岩茶(水仙王、水仙、大红袍、肉桂)和4个产自福建安溪县的铁观音茶(观音王1、观音王2、铁观音1、铁观音2),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对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含量分别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岩茶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及酚/氨值较高,其岩韵韵浓而凝重;闽南铁观音茶游离氨基酸含量、酯型儿茶素占儿茶素总量之比较高,其音韵韵厚而幽长。


  该实验结果为我们呈现了武夷岩茶的下列化学特征与岩韵的关系:


1、几种主要呈味成分的含量及其与岩韵的关系


  表4结果表明,同属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与安溪观音茶两个系列的品质各有侧重。岩茶系列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而氨基酸含量稍,这是滋味厚重的物质基础;而其酚氨比大,使滋味浓厚,在岩韵体验上属浓爽的范畴。而观音茶系列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少,平均较岩茶少3.51%,咖啡碱较岩茶少0.57%,而游离氨基酸总量则多0.39%,酚氨比大大低于岩茶(低7.64),但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在乌龙茶中属醇爽范畴。岩韵来得快;喉感明显,韵浓而重;音韵清爽略显柔和,韵厚而幽长。


2、儿茶素、氨基酸组分含量及其与岩韵和音韵的关系


  (1)儿茶素各组分含量。实验表明,岩茶与观音茶的儿茶素总量,EGC,DL2C,EC,EGCG有着与茶多酚类似的趋向,即观音茶的上述成分含量少于岩茶。而没食子酸酯部分(EGCG + ECG + GCG)之和占总量之比,却是观音茶多于岩茶(观音茶为51.25%,岩茶为46.52%),这使得观音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虽然均低于岩茶,但在味感强度上仍保持一定的水平;又由于观音茶的水浸出物含量仍然较高,故滋味仍具一定的厚度。观音茶系列醇厚度较好,回味幽长,这是音韵的主要内涵之一,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酯型儿茶素的比重大是其物质基础。


  (2)氨基酸各组分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氨基酸组分测定的结果表明,岩茶氨基酸组分含量超过0.7mg/g的有谷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茶氨酸;观音茶氨基酸组分含量超过0.7mg/g的有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茶氨酸。这些具鲜味的氨基酸无疑是岩茶体现岩韵、观音茶体现音韵的重要物质基础,尤其在缓和与降低多酚苦涩,增进回甘中起着很好的作用。由于观音茶的氨基酸含量更高,使其在韵味的体验上表现出更加鲜爽隽滑


  通过比对,武夷岩茶的“岩韵”与铁观音的“音韵”体现在内含化学成分的含量上,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及酚氨比值均以岩茶高于观音茶,故岩韵体现浓重之感;游离氨基酸含量,则观音茶高于岩茶,故音韵体现醇爽而幽长。



三、“岩韵”的哲理表征与精神特征


(一)武夷岩韵的哲理表征


  浸透在武夷岩茶中的哲理观,主要表征无非两条:和为贵、适口为美。


  武夷岩茶初啜微苦,继则回甘,性和不寒,具有独特的品质。其冲泡与品饮过程,重在凸显“岩韵”,品其“岩骨花香”之胜。其泡饮方法,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斛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12],开汤第二泡香气初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香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的香气,有如袁枚一般感觉:“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12]。惟其如此,方能品尝到如清朝两江总督梁章钜在其晚年作品《归田琐记》中所归纳的武夷岩茶的“香、清、甘、活”的“岩韵”品质。烹则调和水、火、味,饮则品其苦、甘、和。武夷茶文化所彰显的武夷岩茶的烹煎之道,其核心乃是传统中国文化中“和为贵”的中和思想。和,其实也是武夷岩茶岩韵的哲理表征。


  武夷岩茶的焙制目标,以适口为美。适口是辩证的,因时、因地、因材、因人而异。


  适口为美首先要合乎时序。在造制岩茶的原料选择上,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开采,夏茶在夏至前采摘,秋茶在立秋后采摘。为了保证岩茶质量,对采摘嫩度也有严格要求:过嫩,则成茶香气偏低,味道苦涩;太老,则香粗味淡,成茶正品率低。明代许次纾1597年撰《茶疏》,提出了“江南之茶,……惟有武夷雨前(茶)最胜”[13](P144)的看法。他认为:“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13] (P148)”否则,岩茶入口,则无适口的“香、清、甘、活”之“岩韵”美。


  武夷岩茶的制作,虽有操作规程,但又必须随品种、温度、湿度的变化而“看茶做茶”。加工做青时,采取两晒两晾,重轻结合,看青做青,双炒双揉、去沤提香、成条为主,初焙、复焙,熟化香气,色味俱全,是“岩韵”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的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二)诗性:武夷岩韵的精神特征


  “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精神联系。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总是要借助与政治的某种联系,才能刺激出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压抑和生命意志的冲动,从而使渺小而普遍的个体获得历史意义。另一方面,这种联系一旦浓得化不开,个体的情感与审美需要则会成为牺牲品。只有谐调这两方面的矛盾,才能在这个民族中打开一种既现实又超越、既符合社会规律又满足精神利益的日常生活程序”[14](P150)。这个在北方崇酒尚武的文化圈中愈演愈烈的矛盾,却在江南嗜茶尚智的文化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武夷山偏居一隅,远离政治的中心,有一种由于政治伦理浓度相对较低因而过得十分滋润的日常生活。这种诗化的日常生活,可以看作是地处江南的武夷地区的主旋律。


  在传统的武夷山乡土社会,村民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在户外展开。百姓于劳作之余,同样需要一种情感交流和宣泄的休闲形式。于是在武夷山区,始于唐、盛于宋的饮茶风习渐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官府欢宴到友朋聚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到处洋溢着茶的清香,到处飘浮着茶的清风。这种把所有的生命机能与精神需要都停留在最基本的衣食本能中的原生态里,一切政治伦理的异化及其所带来的生命苦痛,实际上被消解得一干二净。这就是众里寻她千里度而不得的、与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诗性精神。

武夷岩茶的岩韵文化,从两个方面阐释了这种日常诗性生活的要义:一是生活理念,二是生活实践。


  从根本上讲,南北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义和实用主义生活方式的对立。北方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来自墨子,它的最高理念是“先质而后文”,其具体表现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这种克勤克俭的生活观念和风尚一旦走向极端,也就等于一笔勾消了有限的生命个体在尘世间享受的可能。[14] (P153~154)




  而武夷岩茶透露出的武夷岩韵文化,其折射出的日常生活理念和艺术实践方式,不外乎二:一是勤于动脑动手。如何对待你的日常生活,即一个人到底愿意在不直接创造财富的消费和享受上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是在通常的物质条件下,要过一种更富有的人生所必须突破的一个心理瓶颈。二是赋予武夷岩茶以形式和韵味的高超技术,使之不仅实现它最直接的实用功能,更同时实现包含在它内部的更高的审美价值。这就涉及到关于武夷岩茶的工艺美术或技术美学理念的落实和表现。这不仅需要足够的知识,更要要一种审美的眼光。这种超功利的日常生活的审美精神,是由于武夷山人肯在日常茶事上下工夫、创新,而随其审美感觉越来越精细和敏感,进而创造出来的把生活和艺术、实用与诗意融和到一种极致的境界。


  “生命最显著的特征和最重要的形式应该是创造和生活,当然包括休闲生活。就像大自然的休闲生活表现为云雾风烟一样,人类则以吃喝玩乐为休闲生活的基本形态。并通过这样的形态让自己活出情趣、品位、潇洒、风采来。”[15]在中国,自古至今,很会生活的文人士大夫们都曾这样活过并且活着。我国自1995年5月起开始了五天工作制,1999年9月又实施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每个长假日7天,这就意味着国人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形成的休闲产业正快速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休闲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的慰藉。将休闲上升到文化范畴则是指人的闲情逸致,为满足人的诸多需要而建构的一种文化欣赏、文化创造的生存状态或生命状态。作为武夷岩茶文化灵魂的“岩韵”集中体现为广博、散淡、恬静、闲适,很容易让人获得暂时的自由生命,这就是其为什么总为渴望走出现实世界喧扰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




四、“岩韵”的审美进程


  感受武夷岩茶的韵味,是一种高级审美活动。当我们暂时脱离尘世的喧嚣、以平和冲淡的心态进入武夷岩茶的品饮活动时,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种从感官体验到心理愉悦然后到达审美感受的逐级提升的、探寻武夷岩茶韵味的审美之旅。


  1、赏茶之美。茶主将岩茶干茶放入白瓷盖碗或紫砂壶冲泡之前,一般都会让座上宾客赏茶并为客人讲茶,这一步骤是对客人的欢迎与尊重,便于客人观察了解岩茶的外形与其它茶类的差异,引领茶客进入寻韵的旅程。初次接触武夷岩茶的客人,会觉得声名远播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外形紧结粗壮肥厚重实、形似乌龙,与扁平光滑的龙井、芽叶细圆紧直翠绿完整的信阳毛尖、卷曲成螺的碧螺春茶都不类同。当主人告诉我们,武夷岩茶有着“乞丐的外表,皇帝的内质”的特点时,我们的审美好奇与审美期待就会被唤醒,朦朦胧胧觉得与外表俊秀形似美男的龙井、圆直翠绿状比少女的信阳毛尖、卷曲成螺柔如稚婴的碧螺春比较起来,武夷岩茶就如同一位持狼牙铁板高唱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其粗拙的外形下可能蕴涵着一种拙朴的阳刚之美。


  2、闻香观色之美。当我们端起“若琛”杯准备品饮之前,主人会提醒我们闻香观色。这时,你会发现高品质的武夷岩茶香气或鲜锐浓长入鼻直冲脑门,或幽清高远挟带大自然的花果之气,仿佛武夷山灵山秀水异草奇花被水乳交融般纳入眼前这小小的茶杯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浑融之美。你还会惊奇地发现:白瓷杯中的茶汤金黄明亮甚至深橙黄褐,金黄的茶汤与雪白的杯底所呈现的色彩对比,叫人不禁产生视觉上的美感;这种高贵温暖的金黄色茶汤,既让人想起帝王宫禁佛庙禅寺的专享之色,亦让人想起古老的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土与金两大元素,更令人联想到武夷山独特的富含微量金属元素和砂石的烂石砾壤以及金瓦青砖晨钟暮鼓下的“大红袍”祖庭天心禅寺的佛禅文化与斯茶斯汤的不解之缘。


  3、品饮之美。品饮武夷岩茶,不必如在西餐厅用餐那般寂静,而是一杯三啜、用力吸吮;但持杯握盏则须讲究“三龙护鼎”,堪比享用西餐时的优雅。武夷岩茶的啜饮过程,动则啧啧有声,静则文气高贵,兼具刚、柔二美。


  茶汤入口,初品者如饮汤药,口味浓重苦涩,溢齿盈腔,充满刚劲的“霸气”,有如醇厚爽列的高度白酒、麻辣刺激的巴蜀川菜;细细品味,慢慢发觉苦尽甘来、口舌生津、齿颊留芳。个中况味,是我们茶饮经历中不曾多见的。如果你在一杯又一杯地尽享口舌之福的余暇,调动你的文化积累,你就会渐渐进入到唐代茶痴卢仝的《七碗茶诗》中所描绘的那种“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韵味十足的飘逸之境,令人回味无穷。此情此境,你会顿悟“茶如人生”苦尽甘来的哲理;你会体悟到滚滚红尘中,一个人能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茶饮活动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4、人文之美。当你慵懒地坐卧在宽大的扶手靠椅或者悠闲地围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桌边品茶论道之时,你还会发现:自信满满的施茶者神情从容淡定宠辱不惊,呈现出一种雍容豁达的茶人气质;茶主在看似不经意间,细心地根据茶友的口味来调整岩茶的冲泡时间而控制茶汤的浓淡,让茶客在淡淡如君子之交的茶饮活动中,体会到茶德茶礼中所包蕴的一种久违的被人尊重、体贴的温润的人文精神的翩然归来,人与人之间因为功利而高筑的壁垒顷刻间坍塌瓦解,发觉心与心的距离原本并不那么遥远。你会禁不住感叹:生活着,是多么的美好!


  最后,当你结束品饮活动,与主人一起起立“尽杯谢茶”之时,你除了感念大自然与施茶者的慷慨赐予使你得以尽享口腹之乐遣兴怡情而外,它还会唤醒或强化你心灵深处处世为人的传统美德:知德感恩。


  如果你对出产武夷岩茶的武夷山的历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的话,你还能从武夷岩茶的品饮活动中,体悟到包含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蕴涵的“沉郁”之美、以白玉蟾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所蕴涵的“飘逸”之美及以扣冰古佛为代表的佛禅文化所蕴涵的“空灵”之美的“三美合一”的浑融之美。“沉郁”有如武夷岩茶的拙朴外形、浓锐香气与淳厚甘爽之内质;“飘逸”有如武夷岩茶高风绝尘、雅趣独得的韵味,它是一种觉醒的主体意识对束手缚脚的正统理学思想的消解与中和;“空灵”有如品饮武夷岩茶时领悟永恒空寂之本体的体验而得到的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禅悦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澄澈融儒家的沉郁、道家的飘逸、佛禅的空灵于一体的“三美合一”的浑融之美,其实质是一种“中和”之美,它不仅是武夷岩韵也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所在。


  综上所述,当消费者在品饮由特有的茶树品种、优良的生态环境、科学的栽培技术、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等因素相辅相成有机组合而体现出优异品质的武夷岩茶之时,因个体的文化积淀的深浅与审美品味的高下而产生的缘于感官(视觉、嗅觉、味觉)体验所引起的生理快感、诗性精神、审美享受、哲理觉悟的综合感受,就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虚实相谐的武夷岩茶的“岩韵”。

本文仅做知识分享,感谢茶百科供稿。

找到约1,318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