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玻璃泡茶下面出水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一个小秘诀,提高你泡茶的香气

  关于冲泡,龙园君听过很多道理,比如,正式冲泡前要温杯、洗茶,冲泡时要用新沸的,不能是反复烧开的水,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喝茶要温茶淡饮等等。

  喝普洱茶多年的龙园君,今天要透露一个秘诀,可以让你冲泡普洱茶时,更好地释放它的香气和滋味。冲泡普洱茶,总结就一个字:“转”。

  1、怎么转,转杯子吗?

  俗话说:欲泡好茶,先择好器。龙园君还是推荐有条件的茶友尽量使用盖碗。盖碗观看茶汤与茶底方便,且散热性好,不易闷坏茶。可以泡出普洱茶的原味。而对于纯熟的冲泡高手,用盖碗能泡出你不敢相信的变化。

  下面龙园君就要敲黑板划重点了:泡普洱茶,要让茶随水转。以一个容量在125——150cc的盖碗为例。水烧开后,等壶里的沸水平息,然后采用定点注水,壶嘴离盖碗3厘米,同时壶嘴与盖碗内壁成15-30°斜角。

  刚注水时,水流要冲在碗底收腰处,出水要粗要急,当水流沿着盖碗旋转时就会带动茶叶也旋转起来,茶叶的香气被激发出来,明显的花果香和茶香让人陶醉。

  如果是新茶,冲泡的时候尽量不要盖盖子,老茶则可以,因为新生茶盖了会有焖熟的味道。当然还有一点,冲泡普洱茶水温要高,通常用95——100℃的沸水。可别小看水温,它对香气和滋味都有很大的影响,水温低的话,普洱茶的香气是不易充分展现出来的。

  2、你精心泡出的茶,怎么鉴赏?

  冲泡好的普洱茶汤盛在玻璃公道杯中,晶莹剔透,极具观赏性。尤其是生态环境佳、做工优良的茶叶泡出的茶汤,汤色明艳透亮,看起来就要赏心悦目。紧压普洱茶因为运输、撬茶时可能造成一些碎渣,是允许有一些茶碎末沉在杯底的。

  品饮经验丰富的普洱茶高手,看一眼茶汤就可以对茶叶品质有个初步判断:主要看其深浅和明亮度。原产地生态优良、茶树长势良好,制成的茶必然清澈明亮;制作工艺精良,没有加工缺陷的茶,茶汤亮度自然好,不会发灰发暗。

  如果你一眼看过去就准确判断茶叶品质,不妨先看再喝。如果能印证自己的判断,说明你的品鉴水平又提高了。喝的时候,主要从滑感、回甘感和润喉感来评判。好的普洱茶滋味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舌根生津。而差的普洱茶滋味平淡,甚至会让舌根两侧感觉不适,有“涩麻”感。喝完之后,再看看叶底是否完整,是否柔软。如果色泽匀亮,叶片完整,叶质柔软,就更加可以肯定这款茶的不俗品质了。

 

盖碗、玻璃杯、保温杯,不同的白茶冲泡方式,请适时调整投茶量!

【01】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润养着一代代的国人。

煎炒烹煮煲,焖炸蒸烩汆等丰富的烹饪技巧做出来的菜肴,牢牢抓住了不少国人的中国胃。

但是,中国菜似乎是最难学习的菜系。

不少做菜教程里,都是放油适量,放盐少许的操作。

中国菜肴烹饪里的适量,实在是难以准确把握的一门精髓。

若是将这些调料比例更加精确些,对于中国美食的传承和传播,更有裨益。

品饮白茶,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投茶量多寡的问题上,若是随性而行,也是难以得出一杯好茶的。

不少专业的品茶中,都会用到精准的克秤,以便冲泡出最为适宜的茶水比例。

茶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品饮白茶,若想茶汤滋味更好,在投茶细节上,可要多加留意了。

投茶量多一点,或是少一点,滋味都有不同,下面来具体细说。


【02】

投茶量过多,滋味太浓,不利于健康。

在品饮白茶的时候,长期饮用过浓重的茶汤,对于身体健康有着影响。

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弱的人士来说,更是如此。

白茶的制茶工艺简朴,不揉不炒,保留了大量的自然本味。

在新白茶中,富含有许多的茶多酚、茶氨酸等,分外鲜爽提神。

但若是茶汤中,茶水比例太过浓重,茶多酚、咖啡碱物质过多释放,茶味会苦涩不堪。

经过多年存放之后,白茶在静静的沉淀转化过程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随着转化,含量逐渐升高。

品饮老白茶,强大的自由基可以抗氧化抗衰老,此外对于高血糖、高血脂人群来说,也有着很好的保健功效。

但是冲泡白茶的时候,茶味同样不宜过浓重。

品茶,适口为珍,过犹不及。

因此,在品饮白茶的时候,需要注意适时的调整投茶量。

品质好的高山老白茶,内质丰富,在品饮的时候,投茶量可以稍微减少。

品饮白茶,冲泡和煮饮两种不同的方式下,投茶量也是不同的。

在品味白茶时,梗叶条索完整的白茶,表面都附着一层厚厚的蜡质层,有利于内质物徐徐释放。

叶片破碎情况较多的白茶,内质物在冲泡时,失去了缓冲,一遇水变会磅礴而发。

因此同样的白茶,碎茶情况较多的情况下,投茶量也要注意适时调整。

此外,茶汤的浓淡,还与个人的口味喜好和冲泡习惯有关系。

若习惯闷泡出水,茶味自然会浓重异常。

因此,品饮白茶,投茶量的多少,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

下面简单例举一二,白茶的品饮,投茶量到底该怎么定。

但是老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品饮白茶的时候,最佳茶水比例到底如何,还得依据茶友们的口味和实际泡茶情况,具体来定。

毕竟,实验才能出真章,品饮白茶,下文的投茶量比例,仅供茶友们参考。

【03】

白瓷盖碗冲泡白茶,需要投茶多少?

110ml标准大小白瓷盖碗冲泡白茶投茶5克,这是一组最佳的黄金配比。

盖碗冲泡白茶,5克的投茶量,是与白瓷盖碗的特性离不开关系的。

【白瓷盖碗的特性】

在市面上,最常见的白瓷盖碗器形,容量在110ml左右,不大不小。

这样标准大小的白瓷盖碗,除了方便投茶量的确定外,实际的好处也不少。

大小适中的盖碗,抓握提起出汤的时候,手感适宜,利于倾倒出汤。

试想下,若是过大的盖碗,在提起的时候,分量重,这般笨重的盖碗,在单手提起来出汤的时候,容易把握不准,轻者将盖碗打翻,重者则会引起烫伤。

而容量过小的盖碗,也日常泡茶中,也有不实用的地方。

试想,若是容量过小的白瓷盖碗,冲泡秋寿眉散茶,梗叶虬髯的寿眉老翁,根本无地安放。

此外,容量过小的盖碗,投茶量不好把握,容易使得茶汤过浓重。

要是二三好友共同品茗的情况下,容量过小的盖碗,泡出来的茶汤并不便于分饮。

【盖碗冲泡快出水,茶味不易浓】

因此,在市面常见的标准大小白瓷盖碗中,投白茶5克冲泡是没有问题的。

盖碗的器形设计为敞口大肚的模样,这样一来,在冲泡的时候,可以快速的倾倒沥出茶水。

不会使得白茶闷泡在其中,导致茶味过于浓重苦涩。

对于内质丰富的白茶来说,在用盖碗冲泡的时候,需要掌握快出水的秘诀。

天下武功,为快不破。

盖碗冲泡白茶,在前五冲的时候,是最需要快出水的,此时,坐杯是极大的禁忌。

注水完成后,盖上杯盖,在前五冲时,快出水最佳的是,5秒内彻底将茶水沥干。

此时若是动作稍慢,白茶内质过多释放,茶味会变得苦涩不堪,还会影响后续冲泡的耐泡性。

在随后的冲泡中,茶友们可以根据茶汤颜色变化和个人口味,适时延缓出汤时间。

【04】

保温杯、玻璃杯泡白茶,投茶量需注意什么。

对于冲泡白茶来说,最佳的品饮方式,是用白瓷盖碗冲泡。

感受白茶一冲冲不同的风味和口感变化,最为悠然。

但在实际生活中,为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泡茶品茶,保温杯、玻璃杯也属于泡茶的选择。

那么,用保温杯、玻璃杯冲泡白茶,投茶量需要注意什么么?

用不同的茶具泡茶,投茶量需要适时调整。

在用保温杯、玻璃杯泡白茶的时候,由于茶叶长时间的浸泡其中,投茶量需要减少。下面来细看。

【保温杯泡白茶,要注意什么?】

天气渐冷,为了随时方便有温热的茶汤可饮,保温杯成了不少茶友的泡茶选择。

保温杯由密封保温性能极佳的内胆组成,能长时间保持高温。

保温杯这一高温闷热的环境,对于风味鲜爽的白茶来说,实在不是一个泡茶的好选择。

若是想用保温杯品饮白茶,更建议先用盖碗冲泡白茶后,将茶汤倒入保温杯中存着,方便品饮。

若是用保温杯直接泡白茶,这样高温闷热的情况下,300ml的保温杯,投放1克-1.5克白茶干茶即可,投茶过多,滋味会苦涩浓重不堪。

在使用保温杯泡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内胆的清洗,否则茶垢容易集聚其中,容易滋生细菌,并不卫生。

茶友们在选用保温杯的时候,需要选用品质过关的,内胆不宜出现铁味等,影响茶香风味。

【玻璃杯泡白茶,需要注意什么?】

通透小巧的玻璃杯,是不少都市人群的泡茶方便选择。

在办公桌前,随手拿玻璃杯泡上一杯馥郁清香的白茶,提神清爽。

看着玻璃杯中的茶叶片上下漂浮,也不失为一种极佳的休闲放松体验。

对于玻璃杯泡白茶来说,300ml的玻璃杯,投茶1.5克-2克即可。

由于内质丰富的白茶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投茶量不宜过大,过多投茶,不仅会造成茶水出现苦涩味,影响口感,还会造成茶叶的浪费。

天气渐冷,拿玻璃杯泡白茶,散热快,需要及时趁热饮用。

若是放置到完全冷却,白茶汤水的风味会有所影响。

【05】

白茶煮着喝,投茶量大有讲究。

天气渐冷,冬日煮白茶,暖身舒心,正为适宜。

若将白茶煮着喝,投茶量需要怎么调整呢?

先看看看什么样的白茶适合拿来煮。

白茶制茶工艺简朴,保留大量的天然营养。

在新白茶中,内质处于尚未收敛的状态,一冲泡,鲜爽的风味得以激发。

因此,这般急性子的新白茶,若是拿来煮着喝,是不适合的。

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白茶的内含物变得收敛,陈年的白茶,风味变得甘醇温和。

因此,经过时间沉淀的陈年白茶,适合拿来煮。

无论是陈了一两年的陈白茶,还是存上了三年五载或是年份更久的老白茶,都适合拿来煮着喝,茶汤滋味分外绵柔悠长。

将白茶煮着喝,由于长时间的沸煮,投茶量需要减少。

就拿煮三年陈的老寿眉饼来说,直接煮干茶的情况下,注水400ml情况下,搭配2.5-3克即可。

将白茶煮着喝,若想茶味更醇美甘香,也有不少细节需要注意。

一是:水沸投茶。

茶壶中的水烧到沸腾状态后,再投放茶叶。

对于内质丰富的老白茶来说,若是冷水投茶,滋味会提前过多释放,会造成滋味偏重。

二是:沸煮时间不需要过长。

第一壶茶水,投干茶进去后,沸煮上半分钟,即可出汤品饮。

第二壶茶水,可以稍微延长至沸煮一分钟。

一次类推,茶友们可以根据茶汤颜色浓淡变化,适时调整。

三是:后续煮茶续沸水、留母汤

第一壶茶汤煮好后,需要留1/5的汤水以作母汤,方便后续煮茶的滋味中和。

能后续煮出来的茶,滋味更好,让白茶更耐煮。

在后续煮茶过程中,需要添加沸水注入煮茶。道理,和前面沸水投茶是一样的。

注意好这两个细节,可以让后续煮出来的白茶,风味更佳,也更耐煮。

【06】

在品味悠悠鲜爽的白茶时,想起来一个故事。

近代文人胡适曾经创作过一个知名的人物,差不多先生。

用来对处世不认真态度的讽刺。

在为人处世之中,敷衍苟且自然是不可行的。

品茶,也有同样的智慧。

在品饮白茶的时候,差不多就行的投茶量,也是不可行的。

随意抓一把,多一点、少一点,都会对茶味造成影响。

因此,茶友们在品味白茶的时候,对于投茶细节的多寡要注意。

根据不同的品饮方式,适时调整投茶量!

中国茶器具演变史

中国茶器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器具的混用

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和喝酒的碗。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更没有茶具的记载,就像古代无“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

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茶还没有专门饮茶的茶具,但对饮茶的器具已比较讲究了。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

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3、第一个专用茶盏

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器具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茶道”诞生,陆羽写成了 《茶经》,从而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但在民间大量存在的还是以陶瓷的碗,盏饮茶。碗和盏的区别是:碗大,盏小;碗可以吃饭喝酒,,盏只能用于喝茶。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配有浅盘式茶托。

1、唐代的南青北白茶具

陶瓷更突显茶的颜色,保持茶香,且不烫手,所以很快出现了陶瓷的专用茶具。唐代最著名有南北两大名窑。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窑,专门生产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台的邢窑,专门生产白瓷茶具。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赋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制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越瓷似玉”“邢瓷类银”“邢瓷如雪”“越瓷像冰”。白瓷茶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的卷唇。

青瓷茶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在唐代,邢窑的白茶盏“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越窑的青瓷有“陶成先贡吾君”的荣耀。南北瓷窑生产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2、宋代的五大名窑

到了宋代,饮茶更为普及和讲究。特别是斗茶成风,更是推动对饮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窑、名盏争相出现。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窑。

(1)汝窑。在河南宝丰。宋时宝丰属汝州,所以称汝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以釉色纯而闻名天下。

(2)官窑。官办的瓷窑,专门为皇宫贵族烧制瓷器。北宋时设在开封,南宋时设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窑(景德镇)。官窑主要生产青瓷,对青釉的色之美特别重视,工艺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3)钧窑。在河南禹县。宋时禹县属钧州,故称钧窑。是北方青瓷一派发明了制瓷史上“窑变色釉技术”,釉色青里透红,灿若云霞。如天青釉带托茶盏、玫瑰斑茶碗都是绝世珍品。

(4)哥窑。在浙江龙泉。龙泉窑有章氏两兄弟,都是以生产青瓷为主,在当时评选全国五大名窑时,哥哥的瓷窑被选中,故称哥窑。哥窑以纹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5)定窑。在河北曲阳。宋时曲阳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生广白瓷为主,瓷质坚密细腻,质薄有光,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闻名,如黄釉木纹瓷茶杯。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使黑釉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永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在此叙述。

4.茶壶的前身一一汤瓶

在宋代的“点茶”实践中,对汤瓶进行了改进,成了小而轻的注水专用工具。汤瓶是唐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点杀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汤瓶就成了注水的专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轻。有盖,平底,瓶嘴细而长,高出瓶口。出口圆而细,以便点茶时注水合理控制。汤瓶为后来茶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致此,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食用变为了饮用,而人们的饮茶方式也从煮茶发展到了点茶,对茶具和茶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点茶法的出现更加表现了当时人不同于前人对物质、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甚至点茶法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的茶道影响颇深。

三、明代茶器具

明代是我国茶叶“创新采制”“开创千古饮茶之风”的改革年代。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废团茶为散余,推动了散茶发展,名茶辈出,饮茶由点茶改为泡茶。泡茶程序简化,饮茶工具减少。

1.由繁到简,茶具减少

唐代较老的茶饼,只好用“煮茶法”。宋代龙团凤饼很细,弃煮而用“点茶法”。

不论“煮茶法”,还是“点茶法”,都是程序复杂,茶具繁多。

明代散茶冲泡,就比较简单了,撮一点茶放在杯(壶)中,沸水一冲就可以喝了,所以宋代泡茶也叫“撮茶法”。

这时饮茶只需烧水的壶、泡茶的杯(壶)就可以了。

由于是散茶,储茶器具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这时的饮茶器具主要是三大件:烧水壶、泡茶杯(壶)、储茶罐。

2.壶的兴起

壶是在汤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壶,它比碗,盏更容易保温保香,干净卫生,可以独饮,也可以几个人分饮。

所以很适合散茶冲泡。壶由大逐渐变小,《茶笺》中载:“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明代的茶壶主要是景德镇的白瓷壶和后来的青花瓷壶及宜兴的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除了它自身的特点外,还得益于明代散茶的出观、泡茶方法的兴起。

3.茶碗由黑变白

由子明代散茶绝大部分都是緑茶,茶泡在碗(盏)中,碧汤绿叶,在白色的映照下更是赏心悦目。黑色却没有这种效果。

因此,宋代独领风骚的黑色茶盏,随着"点茶”的消失,而逐渐退出茶具市场,兔毫盏也成了一种历史文物。

由于泡茶的需要,白瓷越来越精,艺术价值越来越高,造型美观,料精式雅,古称“甜白”。

景德镇的瓷窑成了全国白瓷中心,在明代一度封其为官窑。

景窑所生产的白瓷茶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做工出神入化,成为艺术精品,把茶具推向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代茶具除了弃黑从白以外,宜兴的紫砂茶具也迅速兴起。

它使众多的饮茶者爱上了颜色古朴、红润、造型精美,泡茶“既不夺其茶香,又无熟汤之气”的紫砂壶。

4.茶罐地位的上升由于明代是散茶,绝大多数是易变质的绿茶。因此,茶叶的储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各窑都制出了盛茶的“罂”,造型各异,雅致大方。如景德镇的青花瓷茶罂和宜兴的紫砂茶罂。

综合明代茶具主要是白瓷壶、紫砂壶,碗(杯),罐三大茶具。

四,清代茶器具

清代茶器具基本沿用前朝的茶具,没有根本的变化。

因为饮茶仍是明代的泡茶法,所以茶具的变,只是在原来的框架上更加细化、精确。但是,也出现了几个亮点。

1.茶具制作工艺有了长足发展

清代的制壶艺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陶瓷茶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色彩纷呈、争奇斗艳。

景德镇瓷茶具在釉色上取众之长,尽人工之巧,花样繁多,不断翻新。除了生产五彩瓷外,还创新生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釉。

至此,中国的瓷器茶具由青瓷白瓷、黑瓷到彩瓷,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

2.新茶具争妍斗艳

清代的茶具另一个亮点是新材料、新茶具的不断出现,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如福建的脱胎漆茶具、锡制茶具,玉、水晶、玛瑙茶具。四川的竹制茶具、海南的植物(如椰子)茶具等,相继出现,造型独特,各具一派。

3.三才碗的兴起

盖碗虽然产生于唐代,但到清代康熙年间才骤然兴盛,成了茶具的主体。

从宫廷到贵族,再到民间都兴起了这种三件套的“三才碗”。

它寓意着儒家的天地人和的哲理,用它喝茶,有盖利于保洁保温,且内壁渐敛利于茶叶沉积,且能凝氤氲,茶香久不能散。

碗敞口利于注水,内壁渐敛利于茶沉积,托可防止茶水溢出,又避免端之烫手。

用它品茶,一手托碗,一手持盖,先以盖慢慢拨动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使茶汤上下翻动,茶味浓淡均匀,再细品茶香。

展示出端庄沉稳、从容不迫的风度。盖碗不但可一人品饮,也可以代替茶壶,配以小型茶瓯几人品饮。

盖碗多种多样,但较为庄重的是黄釉盘龙盖碗,多为宫廷使用。青花瓷盖碗,多为文人雅士使用。

四、当代茶器具

茶具进入近代,五彩缤纷,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我国茶叶发展到今天,有六大茶类上千个品种,不同的茶,要求有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适用茶具。我国地域广大,56个民族,每个民族对茶的要求,对茶具的喜爱,都有所不同,因此茶具要有多样性。归纳起来有古陶茶具,细瓷茶具、紫砂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漆器茶具、石玉茶具、竹木茶具八大类。但现在应用最多的还是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三大种类。

1.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主要产自江苏宜兴。传说是古代有一个异僧在宜兴蜀山发现朱、紫、米黄颜色的陶土,这种陶土可以烧出多种颜色的器皿。烧出的器皿表面会发出若有若无的紫光并呈现出漂亮的立体的粒子感。所以人们称它为“紫砂”。

紫砂茶具的出现推动了饮茶的艺术化,而茶艺又促进了各种紫砂茶具的出现。

紫砂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质。它气孔多而细,气密度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吐纳特点。当遇热时气孔张开,将壶中贮有的茶香吐出。当壶冷时将茶香纳入。同时紫砂壶不怕骤冷骤热。泡茶不变味。隔夜茶不馊。

紫砂壶形、色多样,美观大方。表面装饰高雅。紫砂壶千姿百态,就形体而论主要分三类:一是几何形,二是自然形,三是筋纹形。紫砂的各种颜色是在1000C~1250C的窑火里,制作者匠心独运而烧出来的。不管是紫、褐、红、黑、黄、青等几十种颜色都是温润自然,永不褪色。紫砂茶具表面装饰高雅,常与文人墨客的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融为一体。

2.温润细腻的瓷器茶具

瓷器是中国最著名的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览我国的瓷器茶具共分青瓷、白瓷、黑瓷、彩瓷。

(I)温润如玉的青瓷茶具

青瓷起源于商,到唐代已经成为我瓷釉的主流,它是以玻璃质的透明淡绿色的青釉制成,瓷色纯净,青翠欲滴,既明澈如冰,有温润如玉。制出的茶具质感轻薄,圆滑柔和,陆羽非党推崇,他说"越瓷上”"越瓷如玉”“越瓷青,青则益茶”。唐代最著名的瓷窑就是浙江余姚的越窑,如越窑烧制的青瓷莲花盏,是一代名盏。到宋代,五大瓷窑中的哥窑青瓷盏,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驰名中外。明代主要是炒青绿茶,用青瓷茶盏泡茶,青中透绿,更能衬托出茶汤碧绿之美。所以青瓷茶具在明代达到极盛。

(2)细腻透明的白瓷茶具

白瓷起源于南北朝,那时的釉色并不纯白,白中泛灰。到了唐代河北邢窑才烧制出优质白瓷。邢窑出的白瓷茶具质地细腻透明,壁坚而薄,色泽纯洁,器型稳重,线条流畅。唐代是煮茶,汤色较重,用白瓷碗喝茶更能衬托出鲜艳的茶汤,所以唐代白瓷茶具非常盛行。到元代以后,景德镇的白瓷茶具更是完美精致、纯洁典雅,外部绘有名人书画加以点缀,艺术性更浓,价值更高。

白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茶具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也为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茶具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工艺基础。

(3)绀黑如漆的黑瓷茶盏

黑瓷起源于晚唐,鼎盛于宋。黑瓷茶具的兴起得益于宋代的“点茶”,崇尚茶白,风行斗茶。宋代的饮茶方法是“点茶法”,要在盏中打击出白沫,调制出“水丹青”。特别是宋徽宗皇帝赵佶写了 《大观茶论》,把斗茶之风推向了高湖,而黑茶盏有助于对茶白的衬托,益于“水丹青”的出现。所以建窑成了全国的名窑生产地,烧制了不少适合宋代斗茶的黑釉盏。如兔毫盏就是最好的斗茶宝碗。它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通畅,细如兔毫。茶汤入盏,放射出五彩缤纷的点点光辉,非常适合斗茶。

(4)五彩缤纷的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起源于唐,兴盛于明清。它是在白瓷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瓷器发展到高峰的标志。它吸收了青瓷、白瓷所有的优点,并增加了彩釉的烧制,从而使我国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彩瓷茶具中最负盛名的还是景德镇瓷窑烧制的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四大类茶具。

景德镇瓷器始于汉,兴于唐宋。青瓷、白瓷扬名天下。元明时期,景德镇成了全国烧瓷中心。在明代一度被命名为官窑。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为鼎盛,成了中外闻名的“瓷都”。

景德镇的茶具在唐代有茶盏、执壶;在宋代有斗笠碗、茶盏、执壶;在元代有执壶、茶碗、茶盅、茶盏;在明代有僧帽壶、压手杯、扁壶等。清代除了前代的茶具外,又出现了提梁壶、把壶、扁方壶、茶杯等。景德镇瓷茶具最大量的还是青花瓷茶具。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青花瓷茶具。

3.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古代叫琉璃茶具,最早所说的就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茶碗。这说明中国的玻璃生产最早始于唐代,虽然造型简单原始,透明度较低。但它是我国现代玻璃茶具的原型。古代的琉璃茶具,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低、生产落后、成本高、价值贵,所以大都是作为皇家供佛之用。宋代,独特的高铅琉璃面世,元代民间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清代北京出现了琉璃厂,所做的琉璃制品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到民间。

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玻璃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古之珍贵的琉璃成了物美价廉的玻璃,玻璃茶具也遍及寻常百姓家了。

玻璃茶具,是用含石英的砂石、石灰石、纯碱等混合物、在高温下熔化,成形,再经冷却后制成的。它外观秀美、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非常适合泡茶,特别是绿茶。

现代玻璃制作工艺简单且容易操作,所以玻璃茶具造型多变、装饰多样。颜色从无色到各种有色玻璃。种类有水晶玻璃、金属玻璃、磨砂玻璃、乳浊玻璃等。

玻璃茶具更是无所不有,茶杯、茶盏、茶托、茶壶、茶海、茶匙、茶漏、茶盘等,几乎所有的茶具都可以用玻璃做成。所以玻璃茶具成了当今最普遍、最大量、最受人欢迎的饮茶器具。

(来源:茶馆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