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白茶哪年开始炒作的

找到约28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今天的武夷岩茶,仿佛昨日的铁观音

武夷岩茶在茶界走红,一点也不意外,就像十多年前喊着“谁喝谁知道”,风靡全国各地的福建铁观音。

曾经动辄上千元一斤的铁观音,即使放在今天也很“中产”,十多年前简直是茶叶中的爱马仕。那时候,铁观音仿佛是生活品味的象征。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费尽心思挑选着铁观音,央求着茶叶店老板再多给几斤好茶。

那时喝茶还简单得很,我猫在椅子上边吹着风,一边含着口铁观音,一边体会蔡澜先生的惬意描写:“家父好友统道叔是位入口洋货的商人,在他办公室中一直有个小火炉和古董茶具泡功夫茶。用榄核烧成的炭,是在他那里第一次看到。浓郁的铁观音当然是我最喜爱的。统道叔沏的,哥哥一早空肚喝了一小杯,即刻脸变青,呕得连胆汁都吐出来,我倒若无其事的一杯又一杯。”

那个年代,蔡澜先生是南方沿海城市低龄文青心中的人生导师,也是著名的美食家。铁观音也有点中国小资生活符号的意思。可是,当年读蔡澜作品的文青长大了,铁观音也早已淹没在名茶堆里。而今天的武夷岩茶,仿佛昨日的铁观音。

一、哪一根稻草压垮了铁观音?

2015年2月5日,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对铁观音当时市场现状做了简单的调查。从2011年开始,铁观音的销量直线下降,从2011年的滞销10%到2012年的滞销30%,再到2014年的滞销70%。2014年,北京马连道已经有半数以上经营铁观音的商户改换门面,改为经营普洱茶或者白茶。

1、农残是主要“黑手”?

安溪铁观音自起步以来,市场被迅速打开,一路高歌猛进。由于其市场需求量快速增大,供不应求,致使安溪茶园面积被大幅扩大,破坏了安溪县原有的植物生态,单一的茶叶种植背离了生物多样化原则,土壤退化严重,茶园病虫害加剧。在安溪的农村可以看到,房前屋后都是茶树,长势良莠不齐。农民盲目地追求铁观音的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进而出现农残超标的现象。

有人把铁观音的没落原因轻描淡写地说成农残超标,毋庸置疑,农残是铁观音没落的导火索。农残是困扰整个农业产业的毒瘤。很多茶类或多或少都存在农残问题,但为什么只有铁观音是一边倒?当然,粗制滥造的制茶工艺,低劣原料的以次充好,也是消费者对铁观音信心下滑的重要原因。

这年头,嘲讽铁观音有农残,几乎成了茶界一种政治正确,实在耐人寻味。

2、好坏全凭一张嘴

由于茶叶的主观性、复杂性,许多茶商存在“偷梁换柱”的情况,拿劣质的铁观音以次充好,赚取高利润。关于铁观音价格虚高等新闻报道,在某段时间常常见诸于报端消费者会有一种被愚弄欺骗的感觉。

有茶叶爱好者曾戏言,铁观音定价是“好坏全凭一张嘴”。同样一种工艺的铁观音,不同商家开价可相差数倍。因产地、山头、海拔、采摘时间、工艺、树龄等多种因素,商家有很大的自主解释权,政府对此很难监管。物价部门也作出过表态,茶叶定价问题不属于价格行政干预范围,如果商家明码标价,即便卖出“天价”,也是合法的。

不同工艺、不同规格的产品鱼龙混杂,价格从几百到上万元不等,作为普通消费者,该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茶叶呢?这对有心选购铁观音的消费者来说,是一种灾难。

3、竭泽而渔式发展

由于安溪铁观音茶受到市场热捧,安溪县周边地区纷纷“学习”,不仅在相邻的永春、华安、漳平等地引种,一些茶企还把铁观音引到省外,省外种植的铁观音风味与安溪种植的完全不同。当然,茶商在卖茶的时候只会对外宣称其茶品产自安溪。

在工艺上,安溪铁观音传统工艺是浓香型工艺,但自从清香型工艺问世,局面迅速改变。由于清香型工艺可以利用空调做青,提高了制茶效率,大大减少了制茶成本,迎合了茶商和市场的产量需求。技术是好技术,但过低的制茶成本让很多茶农开始疯狂增产,原来两天做几百斤,现在恨不得一天做几千斤(鲜叶),这种心态下,产品质量可想而知。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还愿意做浓香型,无他,耗时耗力。

原料的参差不齐,工艺上的重量不重质,使终端消费市场对铁观音产品的认知产生混乱,也彻底摧毁了消费者对铁观音的好感。

二、到底谁在热捧武夷岩茶?

前段时间和同行聊起,说岩茶会不会步铁观音的后尘, 铁观音的毛茶曾经也是几千一斤,现在的岩茶甚至犹有过之。动辄上万的肉桂,大几千的老枞水仙......

1、产量虽低,价值却极高

物以稀为贵,武夷岩茶受原产地区域范围内限制(武夷山原产地区域范围总共种植面积14.8万亩),而且大多数都只做一季,所以它算是六大茶类中的小众稀缺产品。

武夷山人沿袭历史传统,将景区核心区产的茶称之为正岩茶,核心周边高山区产的茶称为半岩茶,溪洲平地所产茶为洲茶。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约为70平方公里,除开风景区的布局规划,正岩茶园的面积并不能言大,茶园面积小,产量自然提上不去。据2016年数据显示,武夷山茶园面积约有11.5万亩,茶叶产量5200吨。

因武夷岩茶有着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商家炒作的资本。根据2016年度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获评627.13亿元,位居全国驰名品牌价值排序的第11位、茶类品牌第2名。

2、“一斤8000,已经很便宜了”

岩茶由于数量稀少,茶企在品控和供应链管理上就必须加倍严格。

笔者了解到的一个案例,某岩茶知名大品牌的产品竟被底下的经销商偷梁换柱,而且做出这种行为的还是该品牌的省级总代理,包装倒还是沿用品牌包装,茶就仅仅只能保证是茶了。至于科学管理水平较高的品牌商?笔者目前还没有接触到。

先抛开品牌不说,自营茶庄的情况也不太乐观。笔者曾经走访过一些店铺,表示要自己要买点岩茶,结果实在令人失望。要不就是茶根本不入流,香气没有,纯火味。好一点的给上一泡普通的茶,然后报上一个让笔者“有点事先走”的高价。

“一斤8000,已经很便宜了。”老板眼里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有趣的是,只要常逛茶叶市场,你就会发现卖岩茶的店家,永远都会有卖不完的牛肉、马肉......但武夷岩茶名岩产区满打满算面积也只有70平方公里。

3、天价年年有,今年到岩茶

“唉,武夷岩茶又涨价了。”某茶商透露,去年买一个茶农家的茶,一下进了一千斤,还优先结款。没想到新茶一出,这个茶农给的报价,比去年贵了两到三倍。

“茶价升这么多,茶农翻脸比翻书还快啊!”茶商感慨道。

做其它茶类的“贫苦同行”也很迫切想要了解:武夷岩茶,特别是肉桂越来越贵,动辄数万乃至十几万,它们到底贵在哪?

武夷山茶业局局长邓崇慧如此回答:“我们作为管理部门,一直有关注高价茶这个问题,但因为茶叶属于放开的市场经济产品,有需求才有价格,我们的行政手段无权更多地干涉产品定价。”

“不过我们在宣传上倡导对消费者有一个正确的导向——选择对的,不选择贵的。茶无上品,适口为珍,你可以去尝试不同的口味,再选择最适合自己口感与消费水平的岩茶。”

岩茶照这个势头发展,明年应该还会涨。而各种“肉”的过度炒作和市场的大肆哄抬,最终伤害的是单纯喜爱武夷岩茶的消费者和茶农的切身利益。当然,大部分茶农现阶段应该不会这么想。

记得莫言有首题为《赠星村茶厂主人》的诗:“武夷形胜地,茶叶堪称王。一袭大红袍,千里闻异香。品高何畏妒,味厚咒无伤。俯首勤耕耘,锁口止诽谤。”这首诗的前面几句,做茶的人应该少看,后面几句值得多看。

​文稿:【亚太茶业】全媒体-呵呵呵

声明: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征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在红茶、白茶、乌龙茶大省福建的省会开间普洱茶店,挑战到底有多高?

2019年1月16日晚上10点,老林开始打扫卫生。

老林总是在这个时候打扫卫生,就好像他总是在早上八点半打开大门一样——他那间被夹杂在兰州拉面和房产中介店面中的茶店,在这个时候则显得尤其醒目。


这是老林在这条福州鼓楼区最核心的街道上打扫的第21年零3个月。


当然,这也是他的茶店,在这条路上开设的第21个年头。


之所以在这里花如此大篇幅来描绘老林,是因为他几乎算得上是福州这个城市茶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在茶叶领域,福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当然,这与整个福建省的茶叶资源无比茂盛是分不开的。



这里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迄今为止的国外一直传颂的中国味道指的正是福州茉莉花茶;


这里是红茶的发源地,正山小种作为全世界红茶的鼻祖,现在还在热卖;


当年红极一时的铁观音,是福建安溪出产的;


现在后起之秀的白茶,也来源于福建的福鼎和政和;更不用说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武夷岩茶,不一而足。


而作为福建省会的福州,则几乎是家家喝茶,无论西东,可谓凡有水处皆有茶盘——而作为如此巨大的市场,当然是所有茶类的目标,称得上四战之地。


但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全中国都风靡追捧的普洱茶,却在福州遭遇了滑铁卢。



说到这里,不得不解释的是,并非说福州没有普洱茶,譬如老林就在2007年开始下易武收普洱茶原料压饼做茶,但比较尴尬的是,普洱茶在整个福州一直没有形成普遍消费品饮习惯,即便是再大的普洱茶品牌,在整个福州的销售也显得有些无力。



事实上,普洱茶大举渗透福州,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左右,那时候普洱茶刚刚在市场上兴起,攻城略地,一时间风光无限。那次,是普洱距离入侵福州成功最近的一次。


当时,福州市两个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上,几乎家家卖普洱,甚至普洱茶的专卖店占下市场的半壁江山,街上的茶店,甚至是铁观音等的品牌店里,普洱茶都是必备。茶客中间,不能说点茶马古道的事,不能拿出点老普洱分享,似乎入不了茶会的席。



所有人都知道结果,那个年代的疯狂和炒作毁掉了普洱茶大好的未来,2007年普洱茶的整体崩盘让整个福州的茶店谈普色变——在福州普洱市场上流通的那些,不能说没有好货,但,假货次品更多。


当时福州人喝的也并非是普洱,而是关于越陈越贵的传说,以及不断暴涨的普洱价格。


但不可否认的是,普洱茶在福州为数不多的忠实粉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


老林以及他几个一起喝茶的兄弟,也正是这种情况。


2009年,金骏眉开始引领了全国的红茶风潮,2010年,武夷岩茶开始登上舞台——对于普洱茶来说,这无疑是噩梦一样的情况,一夜之间,茶叶批发市场上曾经高悬的普洱茶招牌,被金骏眉和后来的武夷岩茶取代。


整个福州市场上专卖普洱茶的店铺不到5家,兼营普洱茶的店铺也超不过五家。


不得不说,这些坚持下来的店铺对普洱茶是真爱。他们不仅留下来,而且每一年坚持跑茶山收自己喜欢的普洱。


算得上是福州普洱茶的种子了吧。




第二次普洱入侵要算到2015年了。


这一次是以品牌茶企为核心的正规军了。以大益、陈升号等为代表的普洱茶品牌企业,先后在福州布点开店,一系列的活动和营销,试图攻下这座城池。


比如大益,最顶峰的时候在福州开过一家近200平的体验馆,还有另外不少于5家的门店;而陈升号一开始就以单店的方式精耕细作。


这次入侵与其说是冲击着福州普洱茶以外的市场,不如说是冲击了那仅存的屈指可数的几家还卖着普洱茶的小店。


随着普洱行业大资金的注入,千里之外的福州小普洱茶商门的散户小资金维持已非常艰难,再加上家门口的品牌大店冲击,几乎都只是守着早几年的仓库,艰难度日。



然而,虽然能吃掉原本仅属于小茶店的市场份额,但因为原本的蛋糕就太小,这些大企业依然嗷嗷待哺。开辟市场,培养客户依然是他们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事实上,在岩茶和白茶的交替打压下,仍然没有太大的起色。


而此时,在福州市场上,如日中天的茶叶是武夷岩茶和福鼎白茶。一个以历史文化和资源稀缺而著名,一个以天然养生为旗帜,各自精彩着。而远道而来的普洱茶,则成了它们的看客。



2018年,普洱茶似乎以第三种方式再次开始他们对于福州的入侵。


还是陈升号,在深耕细作福州市场多年之后,2018年的销售额很是上了一个台阶,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培养出来了一大批以陈升号普洱茶为审美取向的茶客,虽然这样的改变并非决定性的,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更长久的路。



我们无法预判未来的福州市场上,普洱茶到底能走到哪一步,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切都无比精彩。

2021年,白茶大涨价时代的开始

“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头要发癫。”这句清朝时期茶叶出口鼎盛时期流传在安徽休宁松萝茶产区的一句民谚,放到现在还依旧好用。

记得2018年时有人曾说:不是今年白茶价格偏高,而是最近这三年都很高.......

转眼又过了三年,再回头看,白茶价格已经一年比一年高,而且高的离谱,就拿银针茶青成本来说,前些年基本还是每年15%左右递增,今年增幅到了20%—30%,最高竟达到了40%。如去年银针茶青最高达到了160元一斤,今年最高甚至到了220元一斤。

这十年间中国茶产业的第一主角无疑是普洱茶,无论是茶博会、还是小茶会、还是坊间茶话题,无论是正面事件、反面事件、还是年度事件,都离不开普洱茶的身影。以至于云南版纳、临沧普洱茶产区成了茶界的延安,成了各路茶人每年必到的朝圣地。

而今,人们的目光已经转移到了白茶.......

人们厌恶茶叶炒作,人们诅咒市场崩盘,但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

2021年,很显然,不管你愿不愿意,白茶大涨价的时代已经到来。

本文从八个方面来分析白茶涨价的原因,也许有理,也许胡扯,看官自己斟酌。

一、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于普洱茶的体量,白茶还是小的可怜。

明面上白茶无非福鼎和政和两个产地,而以产品细分、制作工艺、知名度等因素来讲可以撑起白茶这面大旗的却只有福鼎一个,好比岩茶产区中的武夷山和建瓯之分。

据2020年最新官方统计数据:“福鼎市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0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3.24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53万吨;而政和官方2020年茶园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1.6万吨,其中白茶8700吨。两地白茶总产量3.4万吨,考虑到官方数据的水分(官方数据基本可以打折扣),加上周边市县的贡献,总量应该在3.5万吨左右。这个数量的确不大,要知道2020年浙江松阳浙南茶叶城当年的茶叶成交量就有8.09万吨。

如果按全国3.5亿人(保守数据,官方更大)喝茶群体中的1/10茶客喝白茶,即3500万人分3.5万吨白茶,每人只可得2斤。

这里的数字只是毛估,有可能喝白茶群体不到这个数级,或有人只喝了几两,有人藏了几十斤。当然很多省份都在生产白茶,就浙江省就有14个产茶县在试制白茶,而湖北白茶产量为2000多吨,贵州白茶产量更是达到了5000多吨。所以,除了福建,全国其他产区白茶总量应该也在万吨以上。

按现在的趋势,接近5万吨的产量放在当下的白茶消费者群体中还是不大,还成不了饱和状态。

二、茶品的属性

对于那些讨厌熟普、六堡的霉味(仓味),喝生普、绿茶胃难受,红茶又喝厌了的“茶精”们来说,白茶无疑是个大救星。要香气有香气、要甜度有甜度,而且滋味醇和、老少皆宜,多放几年还更好喝,还能增值。

这样的“好茶”哪里去找?

也正是白茶的这个属性,让它这几年迅速流行开来,流行的速度不亚于“病毒”裂变,就凭加起来不过40来万亩(还不如安溪的60万亩)两个核心产地哪里够市场消费,稍微一稀释就没了。

三、消费的增大

十年前我看人家喝寿眉时,心里暗骂一句(傻逼,这种粗老叶子还当宝贝一样泡了又煮)。

现在自己都收藏了一些寿眉动不动拿出来泡了又煮(自己喜欢的就不是傻逼)。

无论是广州还是哈尔滨,无论是厦门还是兰州,只要有茶叶市场的地方都有白茶;只要有茶叶店的地方就有白茶。

早些年茶叶界有好多圈,岩茶圈、普洱圈都是忠贞不渝的圈,老子就喝这个别的不入法眼。这几年白茶一火这些自负的“老子”们也甘愿当起“孙子”,喝上几泡珍藏的岩茶、普洱后再来一泡老白茶调剂一下,仿佛不调剂一下口味就赶不上潮流。

搞的绿茶老大哥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春很是情何以堪,茶客们对于几位老大哥只是春天应季尝尝鲜,而对于白茶的感情却是“四季如春”。

四、文化的加持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一件新闻、一个新事物一夜之间会被全社会所知道。科技让人类的文化传播变得如此轻松。

白茶的“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银针、牡丹、贡眉、寿眉、老白茶怎么分?.......选福鼎的银针还是政和的牡丹?......磻溪的茶好还是管阳的茶好?北方仓储好还是南方仓储好?白茶是如何做旧的?白茶会增值吗.......

10年前对于我们还完全陌生的茶品,这些年通过百度、公众号、知乎、头条等互联网平台随时可以学到,学到上百年或数百年前早已存在的知识、常识,学到我们感兴趣的一切东西。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出现、如果没有智能科技的应用,白茶的发展不会如此之快。

五、官方的暗示导向

如果茶商、茶企是战场上的士兵和将军,那么茶协应该是后方的军师和参谋(只是可惜我们的茶协99%都是尸位素餐的角色)。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两张表的时候,我想天下竟然还有这么不要脸的茶协,竟然冒天下之大不讳哄抬茶价。直到两年后再去看市场行情,才发现他们暗藏的高明之处。

解读表意,有三种声音。

福鼎茶协:我发的是市场参考价,并没有要求市场必须执行;我是发给茶企、茶商看的,你们消费者一定要当真那是你们的事哦。(内容有理、有节,合规、合法)

福鼎茶企、茶商:大家赶紧转起来,让天下人都知道福鼎白茶要涨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把盘子做大了大家才有肉吃)

消费者:看来福鼎白茶真的要涨了,连官方都发指导价了,赶紧买吧。(还是我的那句“名言”,天下茶客不懂茶者十有八九,茶叶消费从来都是从众心理)

福鼎茶协和福鼎茶企、茶商的双簧是唱的很成功的,广大消费者也很支持他们的表演。

当目的达到后,福鼎茶协当机立断取消后面一年一度的市场指导价,点到为止,过了会被千夫所指的,反正白茶涨价已经刹不住车了。

但从此以后,福鼎茶协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变得很高,放眼全国上千个茶叶协会,天下无二、一骑绝尘。

六、人工成本的上涨

当下不管是茶学专家、教授、学者、大师、院士们,都基本上沉浸在茶叶种植、茶叶评审、茶文化、茶叶制作、茶叶微生物等领域,只唱赞歌,不话危机。

茶叶种植面积早已供大于求、机械呆板的茶叶评审相当鸡肋、陈词滥调的茶文化已经变成院子里的垃圾、茶叶制作早已进入智能科技革命时代、微生物应用依旧纸上谈兵。原谅我在此篇文章中发了这段然并卵的牢骚,权威反正在你们的屁股底下,不用理我。

我认为未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危机在于两点,一是产业供需关系的改革,供需关系不改革,再好的营销手段都是狗屁。

二是日益紧张的源头劳动力,特别是采摘劳动力。一个三岁小孩都懂得道理,茶叶如果采不下来,再好的制茶设备有何用?再好的制茶师有何用?再好的茶文化有何用?再好的营销手段有何用?再好的茶叶深加工利用有何用?

本节严重跑题,最后说句人话,福鼎缺采茶工,政和缺采茶工,福建缺采茶工,全国缺采茶工,采茶工的成本占到了原料成本的一半,要命的是有钱还请不到采茶工。

七、资本的进入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有一位叫作石田梅岩的思想家曾说过:获利本为商贾之道,商人买卖之所得利,与武士之俸禄同。

任何商业行为都是逐利的,只有不断获利才有经济的长足发展,才有经济循环的动力。这些年股市、楼市行情都不好,有钱人的资本不会在家睡觉,就得找机会赚取更多的利润,如果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

如果是正常的供需关系,白茶价格绝不会涨到这么高,也绝不会有天价普洱和岩茶的出现。

而将茶叶这种原始且再生能力极强的农产品上升到赋有金融属性的商品那就另当别论了。商人有好坏,资本分良劣。当下白茶涨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人用资本的力量囤货居奇,来达到最大的逐利,而最终会把这些私利、私欲转嫁到社会(群体)和大众(消费者)身上。

八、通货膨胀的加剧

我父亲跟我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猪肉七毛钱一斤,但还是吃不起,现在二十多块一斤天天吃,都不想吃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家县城买一套房子只要五万块钱,现在买个地下停车位都不够。猪肉还是那块猪肉,房子还是那套房子,都没变,但购买它的成本翻了几十翻。

也就是说你十年前买的两百一斤的茶叶跟现在花一千买的茶叶是一样价值的,十年前的两百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则需要一千才能买到。

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具体体现,我不懂经济学,什么央行放水、降低准备金率、几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等原因导致了通货膨胀我不用去研究、也不想去深挖。只知道国家强盛了、大家生活水平好了,购买力加大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反正以后东西会越来越贵,白茶也会越来越贵。

后记:我想,未来八年、十年不敢说,但三年、五年内,白茶依旧会是肉眼可见的涨涨涨。也许到2026年(不用骂我,只是妄言啊),白毫银针的茶青价格可能会涨到500元一斤左右。实业难干、金融好玩,谁都想赚快钱,但长久以后,宏观外因加实际内因(具体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2021 ,普洱茶崩盘时代的到来》),这堆泡沫终究会破,一地鸡毛的那天终会来临,这符合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历史规律。

你要问我那天会是哪一天,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告诫你,你眼前的只是一堆年年都在生长的普通树叶而已,千万不要迷信。

——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