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吉白茶种植

找到约798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钱义荣:安吉白茶种植“带头人” “服务群众永不止步”

他是安吉白茶种植“带头人”,用实实在在的收益,打消老百姓种茶的顾虑;他是农业“百事通”,农民们遇到任何种植方面的问题都会找他帮忙解决;他还是安吉白茶“推销人”,推动安吉白茶打出了响亮的品牌……

钱义荣(前)在指导村民学习种茶技术。受访者供图

他就是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农业农村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钱义荣。1987年,18岁的他从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吉乡镇做农技员,从此扎根乡村,服务“三农”30余年,今年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走进溪龙乡黄杜村,万亩茶园连绵起伏,一幢幢农家别墅错落有致。

时间回拨到20多年前,黄杜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乡里离县城远,靠山吃不饱。1997年,溪龙乡决定发展安吉白茶产业。然而,因当时整体收入水平低,“白叶1号”种植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失败概率高,村民们顾虑重重,种植意愿不强。

作为乡农业办公室的负责人,自己不种谁敢种?钱义荣站了出来。冒着可能没有收成的风险,他说服家人,带头试种了7亩安吉白茶。接下来两年里,他跑农科院、找懂行人,边学边种边摸索,终于克服重重困难,“白叶1号”获得成功。

试种有了收益,钱义荣又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耐心帮农户算看得见的经济账,让大家树立信心。对于一些想种茶却没钱没技术的困难群众,钱义荣为他们担保贷款,并手把手教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安吉白茶在溪龙乡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家家户户靠一片小小的叶子致了富。

安吉白茶产业不断做大,带动溪龙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全乡白茶种植面积2.2万亩,亩均产值3.3万余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4.8万元。

“茶叶修剪要注意哪些”“茶园里的小飞虫要怎么防治”……采茶季过后,黄杜村万亩茶园迎来管护期。一垄垄茶树间,钱义荣耐心指导从各地赶来“取经”的茶农。在他们心中,钱义荣不仅是致富“领头人”,更是“双脚沾满泥土,脑中充满智慧”的现代农业“百事通”。

“遇到茶叶病虫害、施肥等问题,钱义荣要跑到山上现场指导。寒冬酷暑,只要有需要,钱义荣都第一时间赶去,他是农民身边的贴心人。”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

从茶苗试种到万亩茶园,溪龙乡茶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次,茶园大面积暴发虫害,出现大量黑刺粉虱,大家都焦头烂额,急得团团转。”盛阿伟介绍,“正常年份一亩安吉白茶最少能产鲜叶50公斤,而当时有农户40亩茶园只采了35公斤鲜叶,拿到市场上还无人问津。”

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钱义荣判断此次虫害的暴发与滥用农药化肥有关。因为施药过多或用了菊酯类等广谱性农药,茶园里蜘蛛等黑刺粉虱的天敌遭遇了灭顶之灾,黑刺粉虱大量繁殖,最终酿成虫灾。这一判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后来给出的结论不谋而合。

钱义荣积极倡导生态种植,指导茶农合理使用药肥,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他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茶园管理办法,使原来的害虫小绿叶蝉变成茶农增产增收的好帮手,还建立安吉白茶农事规范电子手册,让每一户茶农有了操作指引……如今,万亩茶园茶树的茶龄虽然已接近30年,但依然绿意盎然、高产高值。

安吉白茶打开市场后,钱义荣又开始谋划茶产业“后半篇文章”。他推动抱团发展,牵头成立由规模茶企组成的安吉白茶茶产茶商会;他倡导安吉白茶溯源认证,牵头完成全乡1005户3889块共计19510亩规模茶园的电子茶园证确权工作,大幅增加安吉白茶附加值……

2018年,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作为专家组成员,钱义荣多次奔赴捐赠地义务蹲点、帮扶指导,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种植基地多为地偏路远的贫困村,十几个小时车程是常有的事。“看到茶苗茁壮成长,再苦再累也值得。”钱义荣说。他先后30多次赴湖南古丈县、四川青川县和贵州普安县、沿河县、雷山县等3省5县种植基地,累计行程10万余公里。

心愿最终变成现实。“村里茶叶长势一年比一年好,村容村貌、百姓生活也因为‘白叶1号’越变越好。”湖南古丈县翁草村党支部书记石流堂说,这两年在钱义荣实地指导和视频教学下,村民不仅学到了规范化种植、高标准管护技术,还摸索出了茶旅融合的新路子,村民的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服务群众永不止步。”面对荣誉,钱义荣坚定地说。(记者 孟祥夫)

《人民日报》(2022年09月20日06版)

来源:人民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吉白茶:“三茶”统筹发展 共走富裕路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安吉时,赋予安吉白茶“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重要指示,转眼二十年过去,安吉白茶品牌价值已达45.17亿元,连续12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年产量超2000吨,产值超32亿元,如今,在全国种植的“白叶一号”已达400余万亩。从“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到“一片叶子共富八方百姓”的星火燎原之势,浙江省安吉县是如何推进安吉白茶产业“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的,让我们走进安吉,走近安吉白茶。

不是白茶的安吉白茶

看上去,汤色清澈明亮,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外形形似凤羽,色泽翠绿间黄;闻起来,浓郁的清香,犹如清晨的微风拂面,清新自然;喝一口,顺滑甘甜、淡而清雅、滋味爽口,留下的余味略有回甘,伴随着清新的茶香,让人感到舒适和愉快。它,不是白茶的“白茶”——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常被人误以为是白茶,实则为六大茶类中的绿茶类,为绿茶的变种。安吉白茶的茶树是一种珍罕的变异品种,属于低温敏感性茶叶。

它的叶色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白,其阈值在17℃~23℃,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因此被称为“白茶”。

提起绿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认为绿茶苦涩感重,但安吉白茶就是这么一款“小清新”,安吉白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而氨基酸是鲜爽的来源,正是因为安吉白茶茶多酚、咖啡碱少,氨基酸含量多,所以喝着就会觉得鲜爽清甜,苦涩味不明显,即使久泡也不会太苦涩。

图片宋茗茶博园

安吉的好山好水,孕育了“形如凤羽、色如玉霜、甘甜清澈”的安吉白茶。近年来,安吉白茶产业保持健康高速增长态势,从2003年到2023年的20年间,面积从2.5万亩增长到20.06万亩、产量从150吨增长到2008吨、产值从1.5亿元增长到32亿元,全县从业人员10万人,带动周边20万人就业。安吉白茶被纳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原产地证明商标认定、中国驰名商标认定,每年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800元。

一片富了八方的“金”叶子

1980年,天荒坪镇大溪村千米高山中发现150年的野生安吉白茶树,经原安吉县林业科学研究所茶叶技术员刘益民先生和盛振乾先生选育成功后,“白叶一号”被“请”下了山,在溪龙乡黄杜村“安了家”,安吉白茶产业也按下了发展的“启动键”。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安吉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就已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专门成立安吉白茶开发领导小组,鼓励农民发展白茶产业。

1997年的黄杜村还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山多地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低于全省全县平均水平,属典型贫困村。为了致富,村干部曾带领村民办过竹制品企业、拉丝厂、铸铁厂等,种植过红竹、辣椒、板栗、杨梅、菊花,但始终没有富裕起来,仍在解决温饱和致富的边缘徘徊着。

同年,溪龙乡提出“在山区村种植1000亩白茶助农增收”,“白叶一号”开始在黄杜村安家落地,黄杜村由此开启了脱贫致富的航程,“干部带头、以点示范、科技指导、政策扶持”,在一套严密的“组合拳”之下,安吉白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名到驰名,走出了一条“规范化茶园管理、品质化生产加工、一体化品牌推广和多元化市场营销”的发展道路。

白茶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到200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茶农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黄杜村调研白茶基地,在听取了安吉县如何富裕一方百姓的工作举措后充分肯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如今的溪龙乡黄杜村,安吉白茶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2022年人均产出超过7万元,更有着“中国白茶看安吉,安吉白茶看黄杜”和“中国白茶第一村”美誉。

2018年4月,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肯定他们的做法,强调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当年10月起,扶贫茶苗被陆续送往湖南古丈、四川青川和贵州普安、沿河、雷山等地种植。

“我们困难的时候,大家都帮助我们,现在我们富裕起来了,也要用我们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别人。”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

经过5年努力,有近3000万株捐赠茶苗已经在贵州、四川、湖南等3省5县扎下深根。除了茶苗,安吉还多次派驻技术人员指导当地茶农,目前已累计派出100多批次、600多人次的蹲点指导。从安吉黄杜村出发,从东到西,跨越数千公里,这些茶苗在更多山村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据了解,2022年,3省5县6217亩“白叶一号”共计采摘鲜叶6.5万余斤,生产干茶1.46万余斤,产值超过770万元,2064户6661人受益,人均增收1162元

科技赋能白茶产业提质增效

三月的江南是烟雨中的江南。连日的朦胧细雨,使得茶山更有国墨山水的韵味,采茶工人穿梭于茶树之间,俨然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茶树间的一座小围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安吉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推广研究员赖建红介绍道:“这是我们的智能虫情测报系统,可以随时查看茶园里的病虫害情况,不过由于安吉白茶大多只采一季春茶,因此采摘期不需要防病治虫,即使偶有病虫害,保障品质安全,也是采用物理方法。平日里,许多茶园则采取‘茶企+基地+订单’的模式,对有机肥、农药等实行统一采购,以保证投入品的安全。如果对产品不放心,像企业、合作社、大户都配备了农残快速检测仪,随时可进行自检。”

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赖建红研究员很早就开始思考怎么把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运用到白茶产业上去。

“安吉目前开沟施肥的开沟机有4000多台,运输化肥的轨道有18万多米,安吉白茶已经完成了100%的机械化加工,我们已经逐步从单机生产向连续化、清洁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这座茶园的厂家龙王山为例,从鲜叶进厂到出茶,整个车间原来可能要100多人,现在整个车间不到10个人就能完成整个加工过程,产能从过去一天12个小时加工2000斤,到现在10个小时可以生产1万斤,这是个绝大的飞跃。”

这场智能化变革,源于元丰茶叶机械为龙王山茶叶公司打造“数字工厂”,从茶叶摊青到成品,全程可控可视。龙王山茶叶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目前有6条数字生产线,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大屏就可全程掌控所有生产线。“在我们这个智慧化车间内,不仅能对炒茶过程进行精准调控,提高茶叶品质,还能让茶叶生产真正实现智能化、规模化。”安吉龙王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潘元清说。

“又是一年采茶季,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让我们的技术员去白茶生产厂家现场了解生产需求和及时调整设备,有了这些第一手的信息才能推进设备功能的升级。”安吉元丰茶叶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余钇磊望着空荡荡的厂房说道。

据了解,元丰茶叶机械服务安吉县3200多家茶农、茶企,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目前已为多家茶企打造了“数字工厂”。余钇磊说,接下来,企业将全力推进安吉白茶全流程智慧化生产,将茶理转化为机理,为规模茶企打造“数字工厂”,实现规模茶企茶园可视化、摊青智能化、车间清洁化、生产标准化、包装连续化、销售数据化全覆盖。

为了保障白茶品质,安吉不仅在生产端严格把控,在消费端为了让大家喝得放心也是下足了功夫。目前安吉白茶已建立了从茶园建设,到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再到市场消费的一整套“管到底”标准,构建起品质保障的“防火墙”。依托安吉白茶产业大脑,以“一码四标一监制”为抓手,对全县20.06万亩茶园开展数字测绘及图斑入库,完成1.7万户茶农确权登记,并“一对一”设立茶园数字身份证(茶园证),实现白茶产业资源分析、病虫害预警管理分析、加工过程分析、市场管理分析等多方面功能,确保了从茶园生产管理、储运交易、加工包装等环节全程数字化管控,以“数字赋能”推进安吉白茶产业创新发展。

安吉白茶产业大脑

此外,通过划定安吉白茶保护区,实施分级保护管理,强化原产地品牌保护,形成了“政府引领、协会监管、共同参与”的品牌管理体系。安吉白茶品牌下的龙王山、宋茗、芳羽、极白、艺福堂等十多个知名子品牌形成的企业集群,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安吉白茶实现了从无牌、创牌到名牌的蝶变,成为绿茶界的奇迹。

讲好茶故事白茶产业融合发展

宋代的四雅之一“点茶”所用之茶以新为贵,点茶要先将饼茶碾碎,置于盏中待用,以开水4次向盏中注入少量沸水,将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沫饽渐生,形成粥面。“哇!原来古代人喝茶前有这么多步骤。”孩子们全神贯注,紧盯着茶艺老师的每一个动作。

这是宋茗茶博园的一场研学实验活动,安吉宋茗茶博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束永香告诉记者,本次研学活动融入了自然教育,让孩子们接触安吉白茶,变身“小茶师”,种茶、观茶、品茶、赏茶艺,感受触手可及的茶香,如寻珍宝,得之喜然,品之满足。

自2022年11月,安吉白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一次让安吉白茶名声大噪,也让宋茗茶博园客流量大增,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体验安吉白茶的制作技艺。

“宋茗坚持以茶文化引领茶产业,茶科技推动茶产业,三茶统筹发展为理念打造一流的茶博园,要讲好茶故事,让茶叶拥有新的内涵,将茶文化展示与多元化茶旅融合,让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庄园、茶山变金山。让参观者从‘视、听、嗅、味、触’全感官体验,从而感受茶史、茶业、茶事、茶人、茶论、茶器、茶俗的缩影。同时这是一个弘扬安吉白茶文化,打造茶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平台,给予安吉白茶品牌赋能,探索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延伸。并普及茶叶科技、茶历史、茶文化知识,推动全民饮茶,促进消费,倡导茶为国饮,科学饮茶的健康生活方式。”安吉县政府驻企指导员方旭东介绍。

据了解,宋茗茶博园以1600亩白茶原料核心基地和千余亩森林为基底,以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的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农技应用水平最高、经营综合效益最好的现代茶业庄园,走在了“三茶”统筹发展的最前列。开园以来,每年吸引参观人数30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突破6000万元。

在茶文化的推动下,不止茶博园火了,也带火了当地农村休闲经济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户近500户,通往茶博园6公里道路两旁矗立着大小数十个茶农自产自销的茶叶经销网点,白茶加工厂、超市、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多年来,安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凭借绿色、健康、安全的品质基础,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溪龙万亩白茶园、龙王山茶园、东坞林茶山、安吉宋茗茶博园、大山坞茶园等,都是拍照、采茶、踏春骑行游玩的好去处,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白茶产业融合发展起到有力支撑。

从一棵白茶祖,到全国四百万亩“白叶一号”,从单一白茶种植再到茶旅融合发展,安吉白茶已在茶叶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三茶”统筹发展让安吉白茶产业坚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如今,在安吉无处不有茶文化,无处不有茶科技,这条高质高效,坚持共同富裕的安吉白茶产业发展之路,让农民更有赚头,产业更有盼头,和美乡村建设更有奔头……

作者:本刊记者 童海燕 杨平 贺陆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2023年第5期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屹峰茶叶:依托安吉白茶产地优势 高山上种植有机美味

沏一杯热茶,捧一卷诗书,于窗前或书台,品茶汤的甘甜醇厚,享阅读的书香气息,悟人生的岁月静好,这样的生活可谓是无比的惬意。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的愈发重视,人们品茶时,不仅仅有茶叶就好了,对茶叶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安吉白茶为例,以前人们喝安吉白茶,只在乎茶叶是不是安吉产地所产,如今,人们不仅要求茶叶必须是安吉县所产,而且对安吉白茶的安全性和健康性越来越重视。而这就使得高山有机安吉白茶以及种植高山有机安吉白茶的品牌越来越受欢迎,像知名品牌屹峰茶叶便是其中之一,其依托安吉白茶产地优势,于高山上为人们种植有机美味。

(图:屹峰茶叶安吉峰盛茶场实景图)

“安吉白茶树,以及安吉县独特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等地理环境,是上天赐予我们安吉县人的财富,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为人们带去高品质纯净健康的优质好茶,便是我们的使命。”有着二十多年安吉白茶种植、销售经验的屹峰茶叶创始人朱屹峰先生曾经这样说道。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使命,屹峰茶叶从创立之初,便于安吉县的众多高山中,寻找到位于安吉县天目山脉东段与我国四大避暑山庄莫干山相连的高山区域,建立了面积约500亩的安吉峰盛茶场,这里平均海拔700余米,山峦叠嶂,绿荫环抱,林海茫茫,既远离城市的污染,又拥有充足的光照、充沛的雨量、温和的气候以及蕴含丰富有机物的土壤,是种植珍贵高山有机安吉白茶的绝佳之地。在这里种植的安吉白茶叶片肥硕、色泽鲜嫩、白毫显露,冲泡后,清香高扬、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是上等的高山有机安吉白茶。

(图:屹峰茶叶有机种植)

而为了发挥出这块宝山的优势,保持安吉白茶的高山有机品质,屹峰茶叶还为该茶场建立了有机管理模式和品质可追溯体系,以人工种植、人工除草、施有机肥、人工采摘、鲜叶加工等人工种植方式,保证种植过程的天然无污染,让屹峰茶叶的安吉白茶茶汤更清澈、滋味更清爽、营养更丰富、安全有保障,而印在产品外包装上的可追溯二维码,则可以让消费者了解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安心。同时,屹峰茶叶还组建了一支技艺成熟的采茶队伍,分批多次早采、嫩采,并坚持勤采、净采、不漏采,保证茶叶的良好茶质,并提高茶叶的产量。因此,屹峰茶叶的高山有机白茶不仅一芽一叶,芽叶成朵,大小均匀,而且还有雨前一级、雨前特级、明前特级等多种高品质的高山有机安吉白茶。另外,在制茶工艺方面,人工采摘后,屹峰茶叶还以恒温摊青、茶叶分拣、名师炒制、成品冷藏等程序,保证高山有机安吉白茶的高品质。

(图:屹峰茶叶高山有机安吉白茶)

依托安吉县产地优势,加上屹峰茶叶自身的努力,如今,屹峰茶叶不仅为众多消费者带去了高品质的高山有机安吉白茶,而且其安吉峰盛茶场还获得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而关于未来,为了让消费者可以品尝到更多高品质的安吉好茶,屹峰茶叶还将种植有机功夫红茶等多种有机好茶,并通过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的合作,将高品质的安吉有机好茶带给更多消费者,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原标题:依托安吉白茶产地优势 屹峰茶叶在高山上种植有机美味

注:内容来源上海热线,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9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