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80年代易武圆茶古茶树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新易武,病了。

遵友人嘱,写一篇介绍易武的,如下:

引言

2014年,云南茶市重新登顶,山脚热,山上更热,每个山头寨子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收茶客,林总在易武花了1500万巨款收茶,这是易武在沉寂多年后,又迎来的一个大资金。

这次收茶算是创下了几个第一,第一次有规模性厂家进入易武,第一次有规模性的资金收购古树春茶,第一次不是砸向固定资产而是流向收茶。

第一次大规模收购易武古树春茶?

很多人会奇怪我这样说,我也奇怪,我只能这样说,绝大部分消费者喝到的只不过是足够“性价格比高”的“纯料古树”而已。

也许大家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厂家开着浩浩荡荡一长串皮卡车,到处进寨子,到处收茶叶,然而,事实上呢?。。。。

有时候,真金白银收古树,却是未必。至少现实是有理想未必能变现,林总也一样吃了大亏才下山的。

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次事件的影响,这之后,收鲜叶而不收干茶成为易武茶山常态,这股风从易武刮到古六山,再刮到勐海,直至席卷全省,至于现在,收古树必收鲜叶,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流程。

至于茶山上流行的跳过中间商取利、江城当易武、老挝当高杆、弯弓当薄荷塘更是家常便饭。

有茶客言,这都是由于易武人太聪明了。

易武人祖上绝大部分是红河州的石屏人,据说现在的易武话也不是版纳话,是石屏话,或者是基因里就有做生意的血统。

之一

从景洪到易武,有两个半时的车程,一半是高速,一半是国道,过了勐醒就一直是爬山,都是盘山道,如果习惯平原地区开车的,最好还是不要自驾,安全起见,打一张车上山,我记得大约是3、400块。

易武茶比较复杂,小山头众多,细分严重,产量小,不像老班章一个寨子就有足够的量,所以,老班章的厂家多,茶商多,玩家也多,而易武不是,玩家的数量远远超过厂家。

易武茶出名早,这和李师程会长有关,1993年的时候,思茅开了一个普洱茶的会议,以前云南茶产业开会都是由省茶叶公司代表省政府主持,属于典型的行业会议,这次不同,是云南茶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一次标志性的会议。

李师程时任地委书记,思茅也是当时最大的茶叶产区,李书记是易武人,祖上开过茶庄,易武茶自然就引发了市场的重视,会议之后,政府组织了一系列恢复圆茶制作,挖掘易武老茶庄历史的工作,易武茶也就宣传了出去。

之二

去易武必得去古镇,围绕这个古镇有很多历史故事,有真有假,只不过,这些现在都不重要了。

古镇是真的古镇,不像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是新建的古镇,已经没有了古镇的味道,古镇的建筑则都是建国前的老建筑,窄巷子里的每个房子每个细节都值得深深的琢磨,你要探头进去望,那就是悠远的历史了。

古镇就在易武镇旁边,从镇中心的电影院那里有条路上去即到,以前这一段是石板路,不知何故,现在改成了水泥路。

古镇在2014年之前还很少有新房,大部分都是民国时候的建筑,从古镇的底部向上看整个古镇,层层叠叠,不亚于任何一座古镇的风景。

14年做古树,古镇的农户都发了财,大部分都翻修成了钢筋水泥房,之前的景色不再。

古镇的最高处即是茶马古道的始发地,据说之前马帮(或者说牛帮更准确)运送茶叶都是从此地出发,由易武到昆明是一条线,到下关,到越南等等。这个地点很好找,至今也有几颗高大的老槐树,一说上千年,我不是植物学家,不知道树龄准确与否,只不过,每年上易武,我必定会到参天的古树下发发呆。

今年去,有两个小姐姐做直播,两个小姐姐不太好看,软软的普通话很好听,我坐在比较远的地方抽烟,始发点是个巨大椭圆的平台,好像有种回声筒的作用,两个人的声音很清晰,她们在介绍易武茶:茶汤金黄,茶色油亮,口感饱满,中正柔和,香气高扬带蜜香,回甘持久。

我边抽烟边在想,茶汤金黄,回甘持久,大家都这样讲,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卖掉茶呢?

无论怎么说,还是祝福她们,都是在宣传易武茶,宣传云南茶,我希望她们生意好,参天大树之下必有好运气。

之三

从镇子出来,到了易武的牌坊往右拐三四公里的国道,再左拐爬坡往上走就是高山寨,高山寨是最早出名的一批寨子茶,其茶细腻柔顺,很有特点。这里保留了一片相对来说树形完整的古茶园,80年代古茶树其实也是砍过的,只是砍过一次后就再也没有砍,版纳的生态实在是很好,三四十年茶树长得又高又粗。

以前概念没有这么多,一边走到麻黑,一边走到高山寨,就算是进入核心产区了。

从高山寨寨门前的国道往前走,沿途是薄荷塘、杨家寨这些寨子,茶地则是在离寨子很远的原始森林深处。茶客若要理解“生态”二字,必得去这些地方。

只是这几年森林公安管的严,茶季是不允许游客进入的。

以前每到收茶季,易武漫山遍野都是密密麻麻的收茶客,这两年不准上山,游客的数量在急剧减少。游客少,销量也直线下降,茶客看不到茶树,是不敢收茶的。

茶客不守树,茶叶想收又不敢收,虽然大小树发芽时间有先后,大部分明前茶都是小树茶,然而,上到茶山的茶客谁又愿意拿自己的资金和看不到的鲜叶去对赌?

这几年,茶叶大发展,易武的原始森林种下了无数的小树茶,采收量是远远超过大树茶的。

有一年,易武一个小山头炒作茶王树,被当地政府制止,制止的原因大概在于森林防火、生态破坏这些问题。但是,从市场层面来理解,酒香也怕巷子深。

好多人,拼命标新立异,不还是怕市场忘记?

易武茶区在李书记退休以后,推广都是在逐年递减。恢复易武圆茶制作,记录老茶庄历史,集中几十家作坊共同拿到一个QS,易武博物馆,这是事件都是老书记牵头,每一件都是可圈可点的易武推广大事件。

如今政府层面的广告在减少,民间的炒作被制止,方向到底往何处去,估计谁也弄不清。

之四

国道边第一个寨子是曼洒村,此曼洒非彼漫撒,曼洒周围是小树茶,并没有古树。

漫撒其实是古名,指的是现在普洱茶核心的古茶区,并没有一定准确的地理意义,只是收茶客把易武周围的几个村的茶叶都划归到易武,而更远的(大致)刮风寨、丁家寨、杨家寨、马趴寨等等划归到漫撒。

所以,有时候收茶客对消费者说易武茶区,漫撒茶区,大家都还有点莫名其妙。从地图上看,最近的是落水洞,一条直线下去,高山、丁家寨、杨家寨、茶王树、滥田、弯弓、薄荷塘、多依树、一扇磨,最远的是天门山,都在一条直线上,也都是好茶集中的区域。

沿国道过曼洒、曼乃,过了倮德村就是江城地界了,一直传说的用江城茶替换易武茶的大通道就在此。

这几年,易武茶保护的意识逐渐提高,毕竟这是自毁身家的事情,除非客户出价实在太低,比如香港客商要求是100元一公斤的“易武茶”,还得按芽尖是芽尖,二梭是二梭的做,那就只能是用江城茶叶了。

从易武镇的上段走刮风寨方向,一路经过曼秀、落水洞、麻黑、大漆树,这几个寨子相连,相距也不远,不过一两公里的距离。

从麻黑分路出去到刮风寨就比较远了,约有十多公里远,这段路一直是毛路,道路烂、窄不说,有一段特别陡峭,这十来年我每年都去茶山,刮风寨也仅仅去过三四次。

之五

易武街头上,今年开始一些小山头小寨子的广告牌被摘除,原因据说是很多古树茶都是属于自然保护区,茶树采摘权属于国有还是私有说不清,只是管理权属于茶农。

把小山头去除,这只是茶农这个环节做得到,市场则无法控制,市场到处可见薄荷塘,多依树,天门山,弯弓这一类小山头的名字。

2010年,借着茶市翻红,易武茶逐渐开始复苏,12年之后易武茶最早开始裂变小山头,今天市场流传的薄荷塘、多依树、一扇磨、天门山、蟒蛇箐等等小山头,都是这时期之后细分,甚至迟到2016年、2018年还在不断细分。

细分的结果是易武茶反而又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了,要说好茶,遍地皆是,要是谈量,一个山头也没有,资本进不来,大资金来了也无处使力。

和老班章不同,老班章由众多农户控制资源,易武现在细分的小山头有些就是几户茶农所有,甚至就是一个家族所有,这在很大程度上掐灭了大资本进入的途径。

当然,有利有弊,“纯净度”更容易保持。

前两年有个古树坊品牌在薄荷塘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在茶博会造势,结果一个茶农的朋友圈曝光,根本就没有收购。一个茶农的朋友圈就可以刷爆全中国,一个朋友圈足以毁灭一个大品牌。这就是现在互联网的现实。

这还不像老班章,大一点的茶厂用税收就可以说服当地政府弹压。

易武绝大部分都是做毛茶,做初制,即使精制,联合茶农成立合作社就可以解决税收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易武茶再出名,当地政府颗粒无收。

没有收入,也就没有管理,也就没有服务,这是福还是祸?

之六

易武茶好,这是公认的好,你要翻历史书,书中都会告诉你,易武茶为代表的古六山就是清代的“国标茶”,普洱茶就是古六山茶,这在清代是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的。

但是,易武茶好喝不好卖,要论名气,前有班章后有冰岛,两者的名气现在都远远超越易武,甚至曼松茶也盖过了从前的老大。要论价格,不上不下,要说贵,不如老班章、冰岛茶,要说价廉物美,又根本谈不上。

从渠道上来分析,正是因为玩家多,导致推广的渠道远远弱于勐海厂家的渠道,两者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任何人都知道的道理,量变到质变,易武茶又如何追?

从每年茶客的流向也看得出,勐海由于厂家集中,每到春茶季,茶客无数,虽然绝大部分人都会来易武转一圈,然而,都是游玩的兴致大过于采购。

现在的茶价透明,茶树资源透明,做真茶,价格高了山下接受不了,做假茶,茶农没说好,茶农第一关就过不去。

虽然灯下黑的案例也不少,只是现在喝茶人口感刁钻,思维敏捷,能上到易武的茶客都非等闲之辈,哪里又是前十年的光景了。。。

文章来源:吴疆 吴疆说普洱 (非常感谢原创分享文章,好文章贵在分享)

易武,普洱茶复兴的策源地

正如曾经绽放过的历史荣光一样,易武在现代普洱茶的全面复兴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标号级”普洱茶时代。96真淳雅号、98顺时兴易武春尖、99易昌、99绿大树、首批99大渡岗、一片叶、陈远号等颇具传奇色彩的茶品,就是那一时期易武茶复兴过程中留下的精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老字号及制茶古法被慢慢寻回,新的品牌逐渐开始萌芽,为后来普洱茶的全面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普洱茶是如何在台湾热起来的?

现代普洱茶的复兴,台湾是重要的肇始地之一。普洱茶进入台湾,大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台湾人日渐富裕,生活也就开始讲究起来。所以到1980年的时候,台湾茶人除了讲究茶叶本身之外,也开始讲究茶壶的适茶性,一般粗制滥造的台湾大陶壶,或者是大瓷壶俨然已经看不上眼,于是台湾茶人把眼光聚焦到更为雅致的宜兴紫砂壶上,并奇迹般地形成了长达20年的紫砂壶收藏热潮。

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内地,当时与台湾还没有直接的贸易渠道。台湾火热的紫砂壶需求,只好通过香港走私到台湾,利润高达数十倍。这样的暴利,让往返港台两地的走私船络绎不绝。

刚开始时,普洱茶与紫砂壶走私并无关系。但后来,走私者本能地要把货船尽可能地塞满,于是也会顺便夹带一些港货回台,普洱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进入到台湾。

不过最初,普洱茶在台湾的境况并不好。因为价格十分便宜的缘故,普洱茶进入台湾后逐步攻占了中低端市场,让买不起高山乌龙茶的贩夫走卒也能基本满足饮茶需求。但台湾人最初称呼普洱茶为“臭浦茶”,从中也能看得出,很多台湾人还是不能接受普洱茶的滋味。

那时卖普洱茶的台湾茶商往往会说:“你不喝没关系,因为普洱茶不是喝的,是拿来养壶的,你看这黑黑稠稠的茶汤,最适合养壶了,一砖熟茶养壶出来的效果抵得上十斤台湾茶,省钱呀,而且喝不完的茶汤还可以浇花,茶渣可以当肥料……不买茶也没关系,你买我一把壶,我送你十砖茶……”

普洱茶在台湾,就是以这种半卖半送,甚至是“连哄带拐”的模式,逐渐推广开的。在这种推广过程中,不伤胃的普洱茶让许多常年喝乌龙茶导致胃弱胃痛的饮茶者有了极佳的替代性茶品,这些人不见得是中低阶层的茶人,也有许多高端茶人,甚至是专业茶人和精英茶人混于其中。也正是中高端茶人的进入,在品饮过程中慢慢发现普洱茶的美妙,于是一些高端老茶,比如印级茶和号级茶开始进入台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普洱茶在台湾生根发芽的关键期。在这10多年间,部分台湾茶人慢慢地从较为低端的熟茶一直喝到高端的老生茶,并且体验到老茶的美妙滋味,于是开始有了寻根普洱茶原产地的想法。

台湾茶人触动易武茶复兴

很多历史,往往是在无意中或者是偶然间被书写的。比如,96真淳雅号。这款由吕礼臻定制的茶品,其价值与风味在普洱茶界与市场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启动了易武茶的复兴。

1994年,台湾茶人首度走进他们心中普洱茶的圣地:易武。

留存于世的号级古董茶中,诸如宋聘号、福元昌号、同庆号等,基本都来自易武。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易武以至古六大茶山是落寂的,甚至是无名的。这种境况,一直到1994年才开始出现转变。而这,与台湾茶人的到来不无关系。

1993年4月,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在思茅(今普洱市)举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也同期召开。这两个会议邀请了来自中、美、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专家近200人参加。邓时海以学者的身份,参加了研讨会并以“越陈越香”为主题发表了一篇论文,成为台湾茶人对普洱茶参与研究的开端。

1994年8月,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议结束后,以陈怀远、吕礼臻、曾至贤为首的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一行20余人,辗转来到易武开始了普洱茶的“朝圣之旅”,只因为许多号级茶的内票上都写着“易武正山”四个字。在当时,普洱茶已经成为台湾茶界的共同话题,而且在市场的推波助澜之下,普洱茶的市场行情开始逐步趋热。

当吕礼臻一行来到易武时,负责接待的当地领导对此感到相当惊讶,因为他认为易武什么也没有,当地人也早已不再生产普洱茶。经过副乡长李佳能的介绍,吕礼臻一行拜访了前任乡长张毅,因为张毅曾经在著作中提道茶,便请他为这群千里迢迢到易武找茶的台湾爱茶人做简报,带他们参观易武老街。

那时的易武,虽然家家户户仍在采茶,却早已没有茶庄茶号林立的景象,成了西南边陲一座偏远而落后的小镇,曾经的历史荣光早已湮没在山林间,无论交通还是食宿都非常的不便。易武老街上,同庆号的旧址已经翻修,宋聘号已经在20世纪70年代被烧毁后改建成易武小学,迎春号、福元昌号、车顺号、同昌号等旧址,也因无人管理而荒芜。看到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普洱茶重镇,呈现出如此落寂的一幕,给陈怀远、吕礼臻等人带来极大冲击。但也正是这一幕,让吕礼臻的心中生出一个有些冲动的想法,让易武茶再次走向复兴。

96真淳雅号的诞生

吕礼臻或许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即兴的想法,即将唤醒沉睡了半个世纪的易武。当这样的想法一旦萌芽便难以遏制,于是1995年吕礼臻再次来到易武,并与张毅谈好合作,委托张毅以野放易武大树茶为原料,以传统的手工石磨压制工艺,试制“真淳雅号”。

在真淳雅号的生产和易武茶的复兴过程中,有一个名字是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这个名字就是张毅。生于1941年的张毅,曾任易武乡乡长。不过,他对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重新发掘与梳理,则要更早一些。

从搜集制作七子饼普洱茶的各种传统工具,到向老一辈健在的传统制茶老师傅、茶庄庄主或传人请教,到深入各古茶山、村寨实地考察,收集人文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张毅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口述实录。而这,也是当年吕礼臻选择找张毅合作“真淳雅号”的原因,因为他是足够了解易武茶历史传承的人。

但张毅毕竟不是做茶人,而且当时的易武,也早已经不再生产普洱茶产品了。在此情况下,张毅在吕礼臻的协助下,找到了一位曾经在宋聘号做过茶的老师傅李官寿来指导,并找到了旧时的石磨,开始从揉捻、压制等环节还原古法制茶工艺。

1995年,以易武野放大树茶为原料的真淳雅号开始生产。不过,由于茶农没有按照标准进行采摘,将大小茶树混在了一起,所以第一批茶菁全部被拒收,只做了10多公斤的七子饼茶带到台湾展销。而且属于实验产品性质的,做工粗糙、工艺较差,几乎未能存世到现在。

经过多次试验后,1996年春收到了符合一芽三叶标准的茶菁并试做成功,吕礼臻正式下单,制作了现代第一片传统手工茶饼“真淳雅号”,数量3吨,这批茶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易武地区第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乔木大树料普洱茶。

此后在1997年,吕礼臻又定做了一批真淳雅号,数量也是3吨。现在我们说的96真淳雅号,基本就是这两批由吕礼臻定制、张毅制作的产品,一共6吨。

1996年张毅退休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做茶实践上。1998年他创办了“顺时兴”茶庄,并制作出了现在普洱茶界已成传奇的19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

在一定程度上说,96真淳雅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里程碑。作为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其出现对后来的易武茶树立了标杆式的口感,并引领标号级时代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台湾茶商的式微

标号级普洱茶时代的早期,台湾茶人对普洱茶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在96真淳雅号之前的1995年,邓时海的《普洱茶》一书在台湾正式出版。这是第一本专门介绍普洱中老茶的书籍,尽管书中的部分内容是有争议的,但其对推动普洱茶的全面复兴贡献较大,让普洱茶成为显学。也是在1995年,邓时海在普洱委托当地茶厂以乔木四级春茶生产了一批“云海圆茶”。

无论是真淳雅还是云海圆茶,这两批茶用现在眼光来看都是具有实验性质的,但无意中也引来了台湾茶人前赴后继地远赴云南做茶的风潮。

不过那时资金规模小,大多是以个人名义或两三好友一起到茶山找个小茶厂定制一批茶,数量不大也缺乏品牌概念。早年在高雄经营紫砂壶的庄荣洁,原本一直从香港拿老茶回台湾销售,1988年开始有了自己定制普洱茶的念头。庄荣洁并没有走邓时海、吕礼臻的模式,而是直接找广州芳村的叶炳怀合作,凭借叶炳怀的关系与勐海茶厂搭上线,并由叶炳怀委托云南茶山的收料人上山收料,然后拉到勐海茶厂来料加工,这片茶就是普洱茶界鼎鼎有名的“99绿大树”。

早期进入易武及古六大茶山的台湾茶人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1994年与吕礼臻一起来到易武的陈怀远。严格地说,当时的陈怀远不是专业的茶人,而是一位摄影家兼爱茶人。按陈怀远的回忆,他最早开始喝茶是1983年在台北,当时接触到的就是普洱茶,所以对普洱茶有着一窥究竟的好奇心。当时在台湾,喝普洱茶都会提道“易武”两个字,可以说易武几乎是可以与普洱茶画上等号的。1990年,陈怀远回到台南定居,并在文南路创设了“嘉木堂·逸茗轩”,早期以古董字画、家具和茶具为主。

第一次到易武后,陈怀远出于对普洱茶文化及六大茶山的热爱,不辞劳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地跋山涉水,反复多次深入六大茶山进行调查研究。不但拍摄了大量的易武图片资料,还促使普洱茶的传统制茶工艺在乡政府以及当地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地揭开了谜底。2001年,陈怀远在易武经过10多次考察后,创办了嘉木堂,开始生产陈远号普洱茶。

现在,1995-2005年间的这10年,被茶界看作是易武茶复兴的10年。这10年间,易武茶的崛起和名声大震,都跟台湾茶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期间台湾茶人也有着绝对的普洱茶话语权。易武也留下了一大批后来被无数人追捧的茶品,比如96真淳雅、98顺时兴、99易昌号、99绿大树等,易武茶区开始逐渐再现昔日辉煌。

但当台湾茶人的运作手法被内地茶商接受并学习后,普洱茶的话语体系渐渐地就与台湾茶人没多大关系了,台湾茶商在普洱茶市场领域逐渐式微。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普洱古树茶概念的形成及发展

现在古树茶已经成普洱茶的重要名片,也是普洱茶的两大热点和卖点。随着古树茶概念的火暴,市场上假古树茶、假古树熟茶大量出现。

更为可笑的是假的古树老茶也大量冒出来了。如果了解古树茶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就会知道所谓古树老茶一定是假的。因为古树茶概念和产品出现的并没有那么早。

古树茶概念较早提出的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时期使用古树茶制作的产品也开始出现,但是在包装纸上正式印上“古树茶”文字的,是2000年之后的亊情了。

在古树茶概念的提出和产品制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何仕华,所以茶界也有称他是“古茶第一人”。他在1985年送检了原来认为不能饮用的“野生栽培茶”,证明可以饮用。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出现的古树茶概念文字的产品就是1997年何仕华制作的"澜沧景迈千年古茶"。当然这个产品上还没出现完整的"古树茶"三字。

97年何仕华“澜沧景迈千年古茶”

较早的用古树茶原料制作的普洱茶产品出现在90年代中期,港台茶人在易武、勐海用古茶为原料制作了真淳雅号和云海圆茶,并没有用"古树"、"老树"的文字。

真淳雅号

97年出现了定制的"老树圆茶"和"澜沧景迈千年古茶",还是没有"古树茶"字样。99年的绿大树和易昌号虽然用了古树茶原料,但仍没有"古树茶"字样。2000年前后一段时间,很多用古树茶原料制作的产品上,多数使用的是文字是"野生茶"或"野生栽培茶"。

97老树圆茶  

99绿大树

99易昌号

正式使用古树茶文字到包装上是2001年之后。2001年何仕华的茶包装使用了“古茶树茶”,2002年澜沧古茶公司包装使用了“野生古树茶”字样,之后“古树茶”概念和文字才逐步推开。

2001何仕华古茶树茶

2002澜沧古茶“野生古树茶”

古树茶的第一波推广与普洱茶的推广是同步的。在这个方面普洱市政府作出很大努力与贡献。普洱市政府推动的三个活动产生了重大推广作用:

2005年“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历经8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公里;

2007年的“百年贡茶回归普洱”活动,迎贡茶车队历经9个省市,行程万里。

这两个活动时间长,涉及区域广,影响巨大。

2007年思茅市更名普洱市,普洱市成为以茶命名的城市。

2007年笔者出版的《品鉴普洱》一书介绍了乔木老树茶(古树茶)的品鉴方法并推介了二十多古树茶区,对推广古树茶起一定作用。当时书中将介绍的茶区统称为"乔木老树茶"。因为当时自已对古树的定义是300年以上,而所介绍的茶区中有好几个达不到300年。至于基本认同超过100年就算古树茶,是之后的亊情了。

2007年杨中跃著《品鉴普洱》 

2011年杨中跃著《新普洱茶典》

2007年普洱茶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不论古树茶还是台地茶,价格从突然暴涨几倍到暴跌几倍。大量资金投入收购炒作普洱茶,几十吨、几百吨的抢收,盲目的,不顾品牌品质的收。

07年以前云南所产的茶叶最多是制成绿茶,其次是红茶、花茶。07年大部分做成了普洱茶。由于原料供不应求,小叶种茶、绿茶很多混入普洱茶中。2007年全国存储下来了多少普洱茶无可计数。

2007年普洱茶暴跌后,市场的低迷推动了品质选择。品质优秀的古树茶开始突显地位,真正进入了古树茶的大发展时期。古树茶的价格也不断上升,每年涨价没有停止过。以老班章为例,05年是80元左右一公斤,07年暴涨到1000元一公斤。08、09年降到400元一公斤。2020年12000元一公斤。

而普通的台地茶毛料07年一度涨到近百元一公斤,之后大跌,时至今日,普通的台地茶毛料才二三十元一公斤。


找到约3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