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80年代易武圆茶古茶树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新易武,病了。

遵友人嘱,写一篇介绍易武的,如下:

引言

2014年,云南茶市重新登顶,山脚热,山上更热,每个山头寨子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收茶客,林总在易武花了1500万巨款收茶,这是易武在沉寂多年后,又迎来的一个大资金。

这次收茶算是创下了几个第一,第一次有规模性厂家进入易武,第一次有规模性的资金收购古树春茶,第一次不是砸向固定资产而是流向收茶。

第一次大规模收购易武古树春茶?

很多人会奇怪我这样说,我也奇怪,我只能这样说,绝大部分消费者喝到的只不过是足够“性价格比高”的“纯料古树”而已。

也许大家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厂家开着浩浩荡荡一长串皮卡车,到处进寨子,到处收茶叶,然而,事实上呢?。。。。

有时候,真金白银收古树,却是未必。至少现实是有理想未必能变现,林总也一样吃了大亏才下山的。

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次事件的影响,这之后,收鲜叶而不收干茶成为易武茶山常态,这股风从易武刮到古六山,再刮到勐海,直至席卷全省,至于现在,收古树必收鲜叶,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流程。

至于茶山上流行的跳过中间商取利、江城当易武、老挝当高杆、弯弓当薄荷塘更是家常便饭。

有茶客言,这都是由于易武人太聪明了。

易武人祖上绝大部分是红河州的石屏人,据说现在的易武话也不是版纳话,是石屏话,或者是基因里就有做生意的血统。

之一

从景洪到易武,有两个半时的车程,一半是高速,一半是国道,过了勐醒就一直是爬山,都是盘山道,如果习惯平原地区开车的,最好还是不要自驾,安全起见,打一张车上山,我记得大约是3、400块。

易武茶比较复杂,小山头众多,细分严重,产量小,不像老班章一个寨子就有足够的量,所以,老班章的厂家多,茶商多,玩家也多,而易武不是,玩家的数量远远超过厂家。

易武茶出名早,这和李师程会长有关,1993年的时候,思茅开了一个普洱茶的会议,以前云南茶产业开会都是由省茶叶公司代表省政府主持,属于典型的行业会议,这次不同,是云南茶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一次标志性的会议。

李师程时任地委书记,思茅也是当时最大的茶叶产区,李书记是易武人,祖上开过茶庄,易武茶自然就引发了市场的重视,会议之后,政府组织了一系列恢复圆茶制作,挖掘易武老茶庄历史的工作,易武茶也就宣传了出去。

之二

去易武必得去古镇,围绕这个古镇有很多历史故事,有真有假,只不过,这些现在都不重要了。

古镇是真的古镇,不像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是新建的古镇,已经没有了古镇的味道,古镇的建筑则都是建国前的老建筑,窄巷子里的每个房子每个细节都值得深深的琢磨,你要探头进去望,那就是悠远的历史了。

古镇就在易武镇旁边,从镇中心的电影院那里有条路上去即到,以前这一段是石板路,不知何故,现在改成了水泥路。

古镇在2014年之前还很少有新房,大部分都是民国时候的建筑,从古镇的底部向上看整个古镇,层层叠叠,不亚于任何一座古镇的风景。

14年做古树,古镇的农户都发了财,大部分都翻修成了钢筋水泥房,之前的景色不再。

古镇的最高处即是茶马古道的始发地,据说之前马帮(或者说牛帮更准确)运送茶叶都是从此地出发,由易武到昆明是一条线,到下关,到越南等等。这个地点很好找,至今也有几颗高大的老槐树,一说上千年,我不是植物学家,不知道树龄准确与否,只不过,每年上易武,我必定会到参天的古树下发发呆。

今年去,有两个小姐姐做直播,两个小姐姐不太好看,软软的普通话很好听,我坐在比较远的地方抽烟,始发点是个巨大椭圆的平台,好像有种回声筒的作用,两个人的声音很清晰,她们在介绍易武茶:茶汤金黄,茶色油亮,口感饱满,中正柔和,香气高扬带蜜香,回甘持久。

我边抽烟边在想,茶汤金黄,回甘持久,大家都这样讲,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卖掉茶呢?

无论怎么说,还是祝福她们,都是在宣传易武茶,宣传云南茶,我希望她们生意好,参天大树之下必有好运气。

之三

从镇子出来,到了易武的牌坊往右拐三四公里的国道,再左拐爬坡往上走就是高山寨,高山寨是最早出名的一批寨子茶,其茶细腻柔顺,很有特点。这里保留了一片相对来说树形完整的古茶园,80年代古茶树其实也是砍过的,只是砍过一次后就再也没有砍,版纳的生态实在是很好,三四十年茶树长得又高又粗。

以前概念没有这么多,一边走到麻黑,一边走到高山寨,就算是进入核心产区了。

从高山寨寨门前的国道往前走,沿途是薄荷塘、杨家寨这些寨子,茶地则是在离寨子很远的原始森林深处。茶客若要理解“生态”二字,必得去这些地方。

只是这几年森林公安管的严,茶季是不允许游客进入的。

以前每到收茶季,易武漫山遍野都是密密麻麻的收茶客,这两年不准上山,游客的数量在急剧减少。游客少,销量也直线下降,茶客看不到茶树,是不敢收茶的。

茶客不守树,茶叶想收又不敢收,虽然大小树发芽时间有先后,大部分明前茶都是小树茶,然而,上到茶山的茶客谁又愿意拿自己的资金和看不到的鲜叶去对赌?

这几年,茶叶大发展,易武的原始森林种下了无数的小树茶,采收量是远远超过大树茶的。

有一年,易武一个小山头炒作茶王树,被当地政府制止,制止的原因大概在于森林防火、生态破坏这些问题。但是,从市场层面来理解,酒香也怕巷子深。

好多人,拼命标新立异,不还是怕市场忘记?

易武茶区在李书记退休以后,推广都是在逐年递减。恢复易武圆茶制作,记录老茶庄历史,集中几十家作坊共同拿到一个QS,易武博物馆,这是事件都是老书记牵头,每一件都是可圈可点的易武推广大事件。

如今政府层面的广告在减少,民间的炒作被制止,方向到底往何处去,估计谁也弄不清。

之四

国道边第一个寨子是曼洒村,此曼洒非彼漫撒,曼洒周围是小树茶,并没有古树。

漫撒其实是古名,指的是现在普洱茶核心的古茶区,并没有一定准确的地理意义,只是收茶客把易武周围的几个村的茶叶都划归到易武,而更远的(大致)刮风寨、丁家寨、杨家寨、马趴寨等等划归到漫撒。

所以,有时候收茶客对消费者说易武茶区,漫撒茶区,大家都还有点莫名其妙。从地图上看,最近的是落水洞,一条直线下去,高山、丁家寨、杨家寨、茶王树、滥田、弯弓、薄荷塘、多依树、一扇磨,最远的是天门山,都在一条直线上,也都是好茶集中的区域。

沿国道过曼洒、曼乃,过了倮德村就是江城地界了,一直传说的用江城茶替换易武茶的大通道就在此。

这几年,易武茶保护的意识逐渐提高,毕竟这是自毁身家的事情,除非客户出价实在太低,比如香港客商要求是100元一公斤的“易武茶”,还得按芽尖是芽尖,二梭是二梭的做,那就只能是用江城茶叶了。

从易武镇的上段走刮风寨方向,一路经过曼秀、落水洞、麻黑、大漆树,这几个寨子相连,相距也不远,不过一两公里的距离。

从麻黑分路出去到刮风寨就比较远了,约有十多公里远,这段路一直是毛路,道路烂、窄不说,有一段特别陡峭,这十来年我每年都去茶山,刮风寨也仅仅去过三四次。

之五

易武街头上,今年开始一些小山头小寨子的广告牌被摘除,原因据说是很多古树茶都是属于自然保护区,茶树采摘权属于国有还是私有说不清,只是管理权属于茶农。

把小山头去除,这只是茶农这个环节做得到,市场则无法控制,市场到处可见薄荷塘,多依树,天门山,弯弓这一类小山头的名字。

2010年,借着茶市翻红,易武茶逐渐开始复苏,12年之后易武茶最早开始裂变小山头,今天市场流传的薄荷塘、多依树、一扇磨、天门山、蟒蛇箐等等小山头,都是这时期之后细分,甚至迟到2016年、2018年还在不断细分。

细分的结果是易武茶反而又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了,要说好茶,遍地皆是,要是谈量,一个山头也没有,资本进不来,大资金来了也无处使力。

和老班章不同,老班章由众多农户控制资源,易武现在细分的小山头有些就是几户茶农所有,甚至就是一个家族所有,这在很大程度上掐灭了大资本进入的途径。

当然,有利有弊,“纯净度”更容易保持。

前两年有个古树坊品牌在薄荷塘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在茶博会造势,结果一个茶农的朋友圈曝光,根本就没有收购。一个茶农的朋友圈就可以刷爆全中国,一个朋友圈足以毁灭一个大品牌。这就是现在互联网的现实。

这还不像老班章,大一点的茶厂用税收就可以说服当地政府弹压。

易武绝大部分都是做毛茶,做初制,即使精制,联合茶农成立合作社就可以解决税收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易武茶再出名,当地政府颗粒无收。

没有收入,也就没有管理,也就没有服务,这是福还是祸?

之六

易武茶好,这是公认的好,你要翻历史书,书中都会告诉你,易武茶为代表的古六山就是清代的“国标茶”,普洱茶就是古六山茶,这在清代是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的。

但是,易武茶好喝不好卖,要论名气,前有班章后有冰岛,两者的名气现在都远远超越易武,甚至曼松茶也盖过了从前的老大。要论价格,不上不下,要说贵,不如老班章、冰岛茶,要说价廉物美,又根本谈不上。

从渠道上来分析,正是因为玩家多,导致推广的渠道远远弱于勐海厂家的渠道,两者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任何人都知道的道理,量变到质变,易武茶又如何追?

从每年茶客的流向也看得出,勐海由于厂家集中,每到春茶季,茶客无数,虽然绝大部分人都会来易武转一圈,然而,都是游玩的兴致大过于采购。

现在的茶价透明,茶树资源透明,做真茶,价格高了山下接受不了,做假茶,茶农没说好,茶农第一关就过不去。

虽然灯下黑的案例也不少,只是现在喝茶人口感刁钻,思维敏捷,能上到易武的茶客都非等闲之辈,哪里又是前十年的光景了。。。

文章来源:吴疆 吴疆说普洱 (非常感谢原创分享文章,好文章贵在分享)

普洱古树茶概念的形成及发展

现在古树茶已经成普洱茶的重要名片,也是普洱茶的两大热点和卖点。随着古树茶概念的火暴,市场上假古树茶、假古树熟茶大量出现。

更为可笑的是假的古树老茶也大量冒出来了。如果了解古树茶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就会知道所谓古树老茶一定是假的。因为古树茶概念和产品出现的并没有那么早。

古树茶概念较早提出的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时期使用古树茶制作的产品也开始出现,但是在包装纸上正式印上“古树茶”文字的,是2000年之后的亊情了。

在古树茶概念的提出和产品制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何仕华,所以茶界也有称他是“古茶第一人”。他在1985年送检了原来认为不能饮用的“野生栽培茶”,证明可以饮用。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出现的古树茶概念文字的产品就是1997年何仕华制作的"澜沧景迈千年古茶"。当然这个产品上还没出现完整的"古树茶"三字。

97年何仕华“澜沧景迈千年古茶”

较早的用古树茶原料制作的普洱茶产品出现在90年代中期,港台茶人在易武、勐海用古茶为原料制作了真淳雅号和云海圆茶,并没有用"古树"、"老树"的文字。

真淳雅号

97年出现了定制的"老树圆茶"和"澜沧景迈千年古茶",还是没有"古树茶"字样。99年的绿大树和易昌号虽然用了古树茶原料,但仍没有"古树茶"字样。2000年前后一段时间,很多用古树茶原料制作的产品上,多数使用的是文字是"野生茶"或"野生栽培茶"。

97老树圆茶  

99绿大树

99易昌号

正式使用古树茶文字到包装上是2001年之后。2001年何仕华的茶包装使用了“古茶树茶”,2002年澜沧古茶公司包装使用了“野生古树茶”字样,之后“古树茶”概念和文字才逐步推开。

2001何仕华古茶树茶

2002澜沧古茶“野生古树茶”

古树茶的第一波推广与普洱茶的推广是同步的。在这个方面普洱市政府作出很大努力与贡献。普洱市政府推动的三个活动产生了重大推广作用:

2005年“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历经8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公里;

2007年的“百年贡茶回归普洱”活动,迎贡茶车队历经9个省市,行程万里。

这两个活动时间长,涉及区域广,影响巨大。

2007年思茅市更名普洱市,普洱市成为以茶命名的城市。

2007年笔者出版的《品鉴普洱》一书介绍了乔木老树茶(古树茶)的品鉴方法并推介了二十多古树茶区,对推广古树茶起一定作用。当时书中将介绍的茶区统称为"乔木老树茶"。因为当时自已对古树的定义是300年以上,而所介绍的茶区中有好几个达不到300年。至于基本认同超过100年就算古树茶,是之后的亊情了。

2007年杨中跃著《品鉴普洱》 

2011年杨中跃著《新普洱茶典》

2007年普洱茶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不论古树茶还是台地茶,价格从突然暴涨几倍到暴跌几倍。大量资金投入收购炒作普洱茶,几十吨、几百吨的抢收,盲目的,不顾品牌品质的收。

07年以前云南所产的茶叶最多是制成绿茶,其次是红茶、花茶。07年大部分做成了普洱茶。由于原料供不应求,小叶种茶、绿茶很多混入普洱茶中。2007年全国存储下来了多少普洱茶无可计数。

2007年普洱茶暴跌后,市场的低迷推动了品质选择。品质优秀的古树茶开始突显地位,真正进入了古树茶的大发展时期。古树茶的价格也不断上升,每年涨价没有停止过。以老班章为例,05年是80元左右一公斤,07年暴涨到1000元一公斤。08、09年降到400元一公斤。2020年12000元一公斤。

而普通的台地茶毛料07年一度涨到近百元一公斤,之后大跌,时至今日,普通的台地茶毛料才二三十元一公斤。


访广德源茶业董事长陈植源:茶路跋涉,智者长歌

晴朗的冬日下午,我们与资深茶人——广德源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植源(以下简称陈董)相约于佛山顺德。初次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50多岁精气神十足,聊起茶来更是意气风发,他与茶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事件,这几十年的风雨做茶路,他的每一步都迈得异常坚定,值得我们这些后辈敬畏。

一、始于1986,坚守如一

陈董在1986年,20多岁的他开始从事茶业,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现代中国茶业的起起伏伏,如今50多岁依然与茶为伴,茶已然成为他生活的伴侣。现在,回忆起早些年艰苦的岁月,他依然还能体会到当年岁月的沧桑,正是因为对茶的这份执着追求,才让他克服了每一次的挫折,坚强地走到了现在。80年代时,西双版纳还没有机场,到那里收茶必须从昆明转车过去,当时道路崎岖颠簸,每一次出行都是冒着风险的。那个时代,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商品都是统购统销,加盖统一的印章后方可外运。回忆条件艰苦的年代,许多茶人因看不到希望而离开,陈董却始终如一,这份“爱”的坚守,实属不易。

在云南产茶区,以前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地方,今天都成为了特别火热的名山头或名茶区,如:班章、冰岛、易武等。80年代,勐海地区改良茶种,砍掉了大量的古茶树,如今,存活下来的“优良”茶种都是当年生长于交通特别落后,人未能进入的地区的,也正是这一历史因素成就了今天的各个名山名寨。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和艰辛,也只有像陈董这样坚持做茶30多年的资深茶人才能深切体会。

二、理念独到,精益求精

陈董对茶的极致追求,让笔者在陈董这里听闻了许多他做茶的经典案例。班章茶“火”起来以后,陈董为了进一步探知班章茶的属性,1800元/公斤的班章纯料,他一次性购买了50公斤,却用于发酵熟茶,当时就有人感慨:陈董可能疯了!(因为在2010年的时候,1800元/公斤属于高价,更何况是纯料班章发酵熟茶)最终50公斤班章纯料制作出了117个茶饼,陈董称它们为广德第一饼。后来他把这些班章纯料茶饼都陆续送给好友了,现仅剩几饼。在做这款茶的过程中,他对真正班章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640.webp (2)

(广德第一饼)

好的水质,泡出的茶味更香醇。陈董不仅对茶的选料追求极致,对泡茶的水也很有讲究。交流中,陈董给我们说了一个“选上等水泡好茶”的典故——李白让书童打江心水泡茶。书童以江边水企图蒙混过关,不料被发现。原来,江心水因流动含氧量高,水质比江边的更胜一筹。说完,陈董指了指泡茶的茶壶说,泡茶讲究一种茶叶一个壶,所以他茶桌上摆了不少茶壶,每换一种茶,则换一个壶。此外,选用上等的软水,这样才能使茶与水巧妙融合,泡出来的茶才好喝,为了寻找上等的水,他对比了很多矿泉水品牌的水质和口感,并到水厂调研,才最终决定用水。好的水,使烧水壶不会留下水垢,说着他给我们看了他已经使用了十年的烧水壶,壶内底部和四周都很干净。

640.webp (3)

2000年,陈董到福建安溪县收铁观音茶,行走至半山腰,看到一户茶农家的铁观音外形肥壮、圆洁,闻干茶也特香,直觉告诉他这是上等好茶。随即让茶农泡了一泡来喝,却感觉茶味一般,心想不应该呀!临走时带了两泡干茶,到了山上的收茶点,因为不甘心,便借别人的盖碗和山上的水,再次冲泡刚才带来的茶,泡出来一喝:果然,好茶,高香持久!于是,立刻就近借了一辆摩托车,骑行一个多小时山路,就为了买刚才那一袋铁观音,当时安溪县茶山道路还比较狭窄,车辆一般只能单行,摩托车出行还相对方便一些,堵车风险小,但是仅3米宽黄泥碎石路面的茶山村道,一旁是峡谷深渊,一旁是山壁,路面车辙深凹。陈董驱车直下,心里并不是担忧山路险峻带来的危险,而是担忧回去晚了,这袋茶被与其它茶混在一起而被埋没,在他的努力下,最终如愿以偿,也让他深切感知水质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后来讲究用水的缘由。

三、铁观音王,遍尝甘苦

2001年,陈董在广州以12万元的拍卖价,购得100克安溪“铁观音王”,创当时内地拍卖价之最高纪录,轰动省内外,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因此,当时他被人们称为顺德的“铁观音王”。

2003年,据《顺德报》记者对陈董收茶的报道:上山买茶难,找好茶更。千家万户种茶、制茶,尽管互相交流、学习,农业科技部门也不断培训,但制出的茶总有质量上的区别。从排着队的茶农拎来的茶叶中,用天平称出7克,编好号。先是看成色,然后捧起来干闻。接着用开水洗茶具、暖杯、暖茶、闻茶水香、看汤色、品茶味。品玩第二道茶,将茶叶翻搁在杯盖上,看成色,再闻茶叶味。拿不准的,再品第三道茶,然后确定收购价。按一天200多人来卖茶算,我们就要试200至300次茶,试多了全嘴苦涩难咽。

高价买茶,遍尝苦涩,皆是因为他爱茶。为了能喝上一杯好茶,为了让消费者买到一杯放心茶,他默默付出很多。当年,陈董与安溪“茶王”王坤福二人还在铁观音的故乡共同开发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按国际标准出品优质茶叶,服务消费者。

铁观音2

四、细心琢磨,不断学习

30多年的茶界生涯,铸就了陈董对茶的特殊感情,据其透露,目前他有五个存茶仓库,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是出于安全考虑。陈董带我们参观了其中一个仓库,里面老茶、新茶不计其数,这么多好茶承载了资深茶人爱茶的情怀。

此外,他还带我们去观看正在烘焙的铁观音茶,扑面而来的茶香瞬间环绕左右。陈董说,铁观音再次烘焙是为了去除杂味(手汗味、搬运中沾染的其它味道等),让茶香更纯。做茶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要细心琢磨,同时明确自己的定位,并坚持学习,不断进步。

640.webp (4)

五、坚持公益,回馈社会

走进陈董的办公室,各种证书、做公益获赠的牌匾摆放在书架上,引起了笔者的好奇,进一步追问得知,原来他曾从2006年开始连续当选为顺德区多届人大代表,并受邀为交警支队监督员等。9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坚持做公益,其中大多都是不留名的,陈董平和地说,自己是从苦日子中一步步走出来的,能够切身感受贫穷带来的各种不便,他也将会一直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就是这样一份高尚的情怀,让陈董今天在社会赢得了一致好评,他的茶也被更多人认可。

640.webp (5)

六、明眼识茶,免去损失

1986年,陈董在顺德开了第一家私人茶庄——广德源,是顺德最早以茶叶为主的公司之一。80年代,佛山人已经开始喝普洱和红茶,那时候国家标准没有现在这么全面,市场上也充斥着一些不适合品饮的茶,如:香港传过来的一些加了香精的荔枝红茶。这款茶利润较高,但长期饮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对此,陈董拒绝销售这一类茶,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640.webp (6)

(陈董为我们讲解茶识)

多年做茶,练就了一双识茶的“火眼金睛”。因此,朋友也经常请陈董去鉴别茶的真假,一般情况下他看一眼就能区分茶的真伪。有一次朋友请陈董去鉴别一款老茶,通过包装他就认出是假货,他进一步解释道,包装的铁丝太硬,当年的铁丝都比较软,竹壳的组成方式不是当年的风格,包装的茶纸也不对,从这几个方面揭穿了假货的面目,让朋友免去较大经济损失。

七、注重品质,声誉良好

除了总店“广德源”茶庄,陈董还拥有广德茶艺馆,以及广州南方茶叶市场的广德茶行。他的公司成立以来,在行业内取得较好声誉,1999年,参加中华春季茶艺活动优良茶评鉴比赛,获得台湾冻顶乌龙翠玉茶组的头等奖。

640.webp (7)

2004年,在中国茶·广州(国际)采购年会暨第三届全国名优茶质量评比大赛中,其选送的茶马古道普洱茶饼荣获金奖。

2005年,在广州(国际)茶博览交易会暨第四届全国名优茶质评比大赛上,其班章熟饼勇夺茶王称号。

2006年,公司积极支持大良新桂体育事业,及各个社区公益慈善活动,向有需要帮助的家庭伸出援手。

结语:与陈董这个资深茶人交流的一下午,倍感时间流逝之快,是陈董对茶的讲解深深沉醉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晚辈,也是陈董的香醇好茶让我们享受了一次高品位的茶学之旅。最后,笔者想说:资深茶人的成功,得益于对每一件小事的极致追求,正因有他们的存在,中国茶业的发展壮大更具希望,更多的极品好茶将被创造和传播,让我们为这份匠心精神点赞。

佛山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张国锋(左一)、副秘书长史翠兰(右二)、广德源茶业董事长佛山市茶叶流通协会监事长陈植源(中间)、【亚太茶业】全媒体主编钟晓丹(左二)

文稿:骁锐(写于2018年3月)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