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80年代千两茶价格

找到约149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熟茶技术进化史(对堆味、酸味 与仓味三大技术难题的解决)

《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节选文章之三

人类的技术进步,往往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于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动技术进步,从而形成技术进化史。

普洱茶作为一种后发酵茶类,初精制出来是半成品,需要长时间的仓储来养熟。要减少后半程的仓储时间,有一个办法,就是用醇化多年的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初精制过程中加快醇化速度,生产出来的茶已经红变,不用怎么仓储就能现喝。民国红汤茶的制程,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能缩短后期仓储时间的工艺,其通过原料的前发酵与后发酵,精制过程的醇化,远距离运输过程中的长时间醇化,让茶叶运到销区,比如藏区与香港,就变成旧茶,可以现喝。故深受有喝陈茶传统的香港人欢迎。

建国后,普洱茶的市场长期跟香港有关。香港地价贵,港人可能是最不愿意大规模仓储的,因为不经济。但民国红汤茶制程已被绿茶化制程所取代,成品运到香港,只是香港人眼中不堪饮用的“半成品”,不想继续大规模长期仓储的香港人,就想通过毛茶精制与成品仓储的创新手段,快速生产成品,于是诞生速成发酵法——香港发水茶、速成仓储法——港仓。

虽然茶叶能快速催熟,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发水茶,还是高温高湿的港仓,做出来还是“半成品”,其解决了绿茶化普洱茶陈化缓慢的问题,又面临了“堆味、酸味与仓味重”之新问题。快速发酵的熟茶,精制出来堆味、酸味重,并不适合品饮,需要长时间仓储以去除堆味与酸味。快速仓储的港仓,仓味重,需要长时间退仓,一个完整的仓储周期,往往要十年,才能存放出干净、仓味轻的高品质茶叶。本来追求先天速成,结果还是落入了后天的慢养,这是历史开的玩笑,熟茶与仓储的几十年技术发展史,就围绕如何系统性地解决酸味、堆味与仓味来展开……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2018年做小堆熟茶与轻发酵熟茶模型时,提出了普洱熟茶制程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先天不足,后天来养,后天也未必能养好”,就是传统熟茶与仓储派面临的最大问题。先天,指的是从茶园开始,到采摘,到初精制的一个完整品控过程,后天指的是成品茶仓储。

“先天具足,后天少养”,是民国红汤茶的传统,按民国红汤茶工艺精制出来的茶叶,没有酸味、堆味与仓味这些重大缺陷,可谓先天具足,不用长期仓储以去除质量缺陷。熟茶2.0,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极为重视熟茶的先天制程,让才生产出来的茶叶酸味与堆味轻,新茶就很好喝,放几年更好喝,进的是干仓,不存在仓味。也就是长期仓储,不是将明显的缺陷转化掉,而是进一步提升品质,从而实现“先天具足,后天慢养更佳”之目的。

因此,熟茶与仓储的技术进化史,就是一部缩短半成品转化时间并改进明显缺陷,保持活性,多增加健康物质与风味物质,从而提升综合品质的历史。

普洱茶的技术开发,相继受成本控制型、赚快钱、质量控制型三种制茶思路统治。

建国后,普洱茶产在大陆,销在香港。香港的普洱茶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大众口粮茶市场。香港人有喝普洱陈茶的传统,懂普洱的人多,不好忽悠,故香港茶商做普洱茶很讲规矩,否则很难立足。而且,香港人把普洱茶当成价廉物美的口粮茶,这意味着普洱茶卖不起价,不是一门暴利生意。当然,普洱茶作为农产品,会出现供不应求,价格激烈波动的情况,比如解放初香港市场的红汤茶,就因断供造成紧俏,价格飙涨,但这种现象很难持久。

成熟市场要讲规矩,可操作空间少,普洱茶卖不起价,香港茶商自然要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卖红汤茶,卖熟茶,卖港仓做旧茶,无疑能节省很大一笔仓储费用。最好是,香港人只管卖茶,或者只存一点茶,边存边卖,而让东南亚与大陆当普洱茶的原料、加工与仓储基地,于是“前店后厂”与“前店后仓”模式盛行,起初是广东,后来是云南,充当了香港这个前店的后厂,肇庆等地在80年代以后也充当了香港的“后仓”,肇庆防空洞的“洞藏普洱”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盛极一时。

香港人的做茶思路,无疑影响到了生产端,让普洱茶的技术开发,长期走成本控制型之路。云南的熟茶生产厂家,虽然也强调品质,但受制于成本,加上茶叶卖不起价,就很难用好料,在推行精细化的全程品质管控,搞深入的微生物研究,下血本搞制茶装备的升级换代等方面,也缺乏动力。这就造成,熟茶自1973年诞生以来,技术一直在进步,但进步得比较缓慢,酸味、堆味等重大缺陷长期没有得到彻底系统性解决。在人们印象中,也觉得传统熟茶制程不卫生,与现代食品生产有较大距离。

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大陆等新兴市场开发出来了,而且投资收藏概念兴起,普洱茶不再是一种廉价的茶,而是被茶叶的中高端消费所接纳,被中国资源性产业的金融化进程所击中。一个又一个新市场出现,厂商面对的都是些不懂茶,又追茶的人,这就给普洱茶带来了巨大的操作空间,文化普洱、金融普洱、中高端概念就充当了操纵市场的最佳道具,于是普洱茶由赚规矩的钱,进入了赚快钱的时代。

在第一个阶段是由于成本控制与卖不起价,导致技术创新与资本投入不足。在赚快钱的阶段,快速变现主导了普洱茶的生产与技术改进。于是,湿仓茶泛滥成灾,以重发酵为代表的速成普洱统治熟茶生产,绿茶化的古纯扬名立万,大家纷纷炒作新茶,就是这一时代的显著标志。

近年来,普洱茶告别了狂飙突进,市场扩张速度慢下来了,由跑马圈地进入了行业深耕期,市场可操纵的空间变小,市场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市场虽然不好做,但在消费升级的强劲推动下,产业升级正在向纵深发展,讲究品质的中高端市场与讲性价比的国民熟茶,给许多立志开百年老店、实施长期主义的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机会。大家不再是拼谁跑得快,而是拼谁活得久,将持续创新、系统性创新沉淀为能穿越大周期的经典!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质量控制型制茶思路,就成为了新时期厂商的普遍选择,也带给了我们无限的荣光与希望……

上文说到,熟茶生产出来其实是半成品,其痛点是怎样减少堆味与酸味重的问题,以缩短仓储后熟时间。下面就谈一下熟茶诞生以来的痛点解决之道。

熟茶酸味重,意味着没发透,成熟度不足,是半成品,需要长期仓储来养熟。而堆味重,意味着杂菌、腐败菌多,也可以通过长期仓储来消除。但在七八十年代,普洱茶不太值钱,香港茶商拿到酸味、堆味重,要长时间仓储转化的普洱茶,肯定不乐意,于是推动云南厂家改进工艺,让新茶减少酸味与堆味。另一方面普洱茶要大批量出口日本、法国,也需要通过更高的检验门槛,需要大幅度提升品质。这就是80年代初中期,熟茶技术大升级的时代背景。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与下关茶厂,通过长期的技术攻关,于1984年生产出品质稳定,深受香港与海外市场欢迎的普洱茶。这标志着,普洱熟茶1.0进入了技术成熟期。其脉络为:

1973—1975年,试制;

1975年,技术定型;

1979年,全省推广;

1984年,技术成熟。

其标志性事件为,昆明茶厂与云南大学微生物所合作,搞清楚了微生物发酵机理;勐海茶厂与香港蓝天公司合作改进工艺;下关茶厂欧洲总代理甘普尔80年代的药理实验,取得欧洲市场准入资格。这就是80年代中期,普洱茶系统的三大升级:技术升级、微生物研究升级、医学临床试验升级。这三大升级,奠定了云南普洱茶的江湖地位。

技术成熟,就能形成经典。品质稳定,拥有经典配方与发酵工艺,能做出深受市场欢迎的经典茶品。昆明茶厂的7581,勐海茶厂的7572,下关茶厂的销法沱,就是八十年代形成的三大熟茶经典产品。这也意味着从80年代中期起,经典厂家、经典配方、经典发酵技术、经典产品的出现,让普洱熟茶进入了经典时代。

笔者的个人观点是,普洱熟茶1.0进入了技术成熟期,其实是摸索出轻发酵三七开的做茶思路。熟茶发到七成左右,已经发透,其酸味与堆味就会大大减少,但还留有三成的后期仓储醇化的空间,让茶叶保持活性继续转化。熟茶2.0强调活性,其实传统轻发酵七成左右做出来的茶,就保留很好的活性。发得太轻,比如四五成,就是半生不熟的茶,典型的发酵不足,茶叶酸味重,不适合品饮。发得太过,会将茶叶发“死”,失去活性,没多少仓储转化价值,健康价值与品饮价值也大受影响。所以,轻发酵7成左右,是做熟茶的黄金比例。摸清这一规律,是熟茶1.0技术派的最大贡献。

但是,熟茶1.0也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一是舍不得用好料,二是制程粗放,不够精细化,而且对微生物的活动规律了解不深,导致生产过程中腐败菌、杂菌多,虽经工艺改进,但堆味还是很明显,要摆放几年退堆味。

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与大陆新兴市场相继起来,投资炒作意识彰显,普洱茶开始卖得起价,甚至是天价。火热的市场,会造成滞后的产能严重供给不足,于是大家纷纷跑到茶厂抢新茶,或者下单做定制茶。抢茶的结果,导致厂家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茶叶的成熟度,以便让新茶能尽快上市交易,从1996年起,发酵8成左右的适度发酵成为主流。2006年普洱茶开始疯狂,价格节节上涨,全国人民涌进来做普洱,喝普洱,倒卖普洱,在搞到茶就能赚钱的背景下,重发酵的速成普洱成为主流,生产出来就是成品,能现喝,能上市交易,能尽快变现。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90年代中期到2007年,做仓卖假老茶盛行。许多熟茶发三四成熟,就拉到广东进湿仓,三四年后当老生茶卖。

虽然我们强调活性,也不是所有的原料都适合发轻一些。制茶师傅的经验是,

好料发轻一些,因为轻发酵还原性强,好变更好,有缺点会放大,普通料发重一些,以掩盖缺点,喝起来顺口。

2015年高端熟茶兴起,轻发酵盛行,以放大原料价值、后期转化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轻发酵、活性发酵、慢养发酵,都是为了放大原料价值。好原料,要讲工艺的匹配性——这就是目前轻发酵流行的原因。

(一)建国后普洱茶的两大传承

建国后,普洱茶产销大变局与香港做旧工艺的兴起:

云南失去成品茶生产与香港市场直接对接的话语权,沦为普洱茶出口原料基地。这时,绿茶化思维统治原料与成品茶生产,传统工艺被篡改,但香港人有喝陈茶传统,不接受未经后发酵的普洱茶。

民国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民国普洱工艺,是“自然陈化+轻度人工催熟”。建国后,普洱茶变“绿”,但边销和港销有喝陈茶的传统。变“绿”的普洱茶,不受藏区老百姓、香港市民欢迎,说是喝不出以前的味道。于是,边销茶工艺局部回调:边销滇青还是以绿茶化工艺为主,但恢复了一些民国后发酵的制茶传统(不完全照搬,经过改良),以满足藏区人民对传统普洱茶的味觉需要。销藏区的普洱茶以紧茶为主,解放后改以砖茶为主,紧茶在1967年停产,八十年代的班禅沱就是复刻民国紧茶。

香港变得最彻底,发水做旧,快速催熟,彻底改变了传统红汤茶的工艺,这是熟茶与港仓之滥觞。

民国红汤茶,发酵较轻(以自然陈化为主,人工催熟为辅)。香港发水茶,发酵很重,采取快速人工催熟方式,偏离了民国红汤茶传统,是一种全新的茶,开启了现代熟茶的创新之路。

广东公司卖绿茶化普洱成品,为香港市民不喜,而供原料给香港茶商发水做旧,利润低,于是50年代中期学香港并结合国内广东等地的后发酵茶制茶传统,研制广东发水茶,以利润较高的后发酵成品供香港。

建国后,民国红汤茶的后发酵传统被斩断,进入绿茶化普洱茶与滇青时期,但在下关茶厂、昆明茶厂与勐海茶厂还有部分后发酵工艺经改良后被保留。最开始,普洱茶被当成绿茶,绿茶化普洱、滇青与普洱茶是一回事。但50年代初,广东人用云南与广东等地的原料,生产的绿茶化普洱,香港人不买账,于是接受了香港人的观念,未醇化的青饼,不能叫普洱茶,而发水茶(熟茶前身)醇化速度最快,从而将普洱茶仅视为发水茶,没渥堆发水的,不能再叫普洱茶。这就是“生茶不是普洱茶”之说法的历史依据,因为生茶过去被称为滇青、云南青,被归为未发酵的绿茶。但市场观念随时在变,约定俗成,加上国标的强制执行,生茶凭借自然后发酵的新提法重回普洱茶大家庭。

生茶的后发酵模型:自然陈化为主(自然仓),人工催熟为辅(技术仓)

熟茶的后发酵模型:人工催熟为主(渥堆),自然陈化为辅(自然仓)

建国后普洱茶的两大传承:

民国普洱茶→绿茶化普洱茶→滇青(不能再叫普洱茶)→生茶(回归普洱茶)

民国红汤茶→香港发水茶→广东发水茶→现代熟茶(云南渥堆发酵茶)

(二)普洱茶后发酵技术的演化

毛茶醇化与精制由云南完成,做成轻度发酵的普洱茶。由于交通落后,运输周期长,转手交易多,在运输过程中,转手交易的中间仓库中,成品会继续醇化,到了香港就可以立即品饮。建国初期,普洱茶绿茶化(毛茶缺乏醇化,精制工艺绿茶化),生产出来的成品太新,加上运输条件改善,计划调拨,转手交易少,造成出厂到香港时间大大缩短。尤其是,成品在广东广州等地生产,离香港极近,成品可以在极短时间拉香港。这就造成绿茶化的成品醇化时间严重不足,香港人被迫探索快速人工后发酵法。

民国:缓慢后发酵制茶法(从毛茶醇化到成品醇化,周期至少要三四年,甚至十多年)。

香港:快速人工后发酵法(做旧)。

两种做旧方式:

毛茶做旧——发水茶(洒水渥堆);

成品做旧——港仓茶(高温高湿仓+退仓技术)。

由此,形成普洱茶后发酵技术演化路线图:

毛茶:香港发水茶→广东发水茶→现代熟茶(云南普洱茶);

成品:港仓→湿仓→南方自然仓(干仓)→自然仓(南方仓、昆明仓、原产地窖藏、北方仓)→科技仓。

(三)绿茶化与醇化的两条产业开发思路之争

普洱茶的技术进化史,就是一部绿茶化与醇化的百年恩怨交集并缩短半成品转化时间的历史。其中,绿茶化有两个高光时刻。

民国以红汤茶为主,绿茶化为辅。

1950—1972,绿茶化制茶思路统治云南,传统的红汤茶制程被边缘化,导致云南人不会做普洱茶,要向广东人学发水茶(绿茶化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1973——1995,绿茶化在滇青领域继续统治,醇化工艺以普洱茶的名义开启熟茶新赛道。

1996——2002,市场开始分生熟,生茶的初精制继续绿茶化,生茶的湿仓醇化盛行,熟茶由轻发酵向适度发酵转变,以缩短熟茶半成品的仓储后熟时间。

2003——2007,市场需求突然扩大数倍,拥有库存的港台茶商惜售抬价,而且库存也没多少,导致大量新入行者被迫抢新茶,而有限的产能远远跟不上市场对新茶的旺盛需求,从而使得新茶价格节节上涨,于是普洱茶的传统交易模式——存新卖旧,变成了炒作新茶的交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大家要求才出厂的熟茶堆味轻,摆两三个月就能喝,就能卖,于是熟茶的仓储后熟三四年,甚至十年才喝的传统被打破,重发酵熟茶盛行,熟茶生产出来不再是半成品,而是成品,“熟茶没有存放价值,品饮价值不高”之说法也成为市场主流。邓时海的“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就迎合了这一时期的市场潮流,被视为金科玉律。但事实的真相是,优质熟茶也是要存的,不能只存生茶,熟茶半成品也需要仓储来养熟,而且熟茶不仅仅只是喝的价值,高端熟茶的品饮价值也非常高。

2008——2014,绿茶化古纯大行其道(绿茶化的第二个高光时刻),熟茶被视为用料差,粗制滥造不卫生的产物,上不了台面,不懂茶,没品位才喝熟茶。

2015年以后,随着中期茶的崛起,熟茶2.0的到来,普洱茶重回醇化时代。

不发酵的绿茶,全发酵的红茶,生产出来就是成品,没有半成品一说。而普洱茶作为后发酵茶,生产出来的往往是半成品,需要漫长时间继续后发酵,将半成品养为成品。新茶的较佳品饮期,一般是三到五年,上佳品饮期是十年,极佳品饮期是二三十年。

新茶口感欠佳(当然,采用生茶绿茶化、熟茶速成发酵法,也可让新茶口感变佳,这也是缩短半成品转化时间的一种重要思路)→存放三到五年的次新茶口感较佳→存放十年的中期茶口感上佳→存放二三十年的老茶,进入“化境”,口感极佳。

这个完整的转化周期是二三十年,随时间推移,每过几年,或者十年,品质有大飞跃,茶价不但翻倍涨,而且也带来收藏与品饮普洱茶的最大乐趣——充满变化与惊喜,存茶就像养自己的孩子一样。消费者与经销商,也可以像厂家一样是生产者,通过仓储再加工,将半成品加工为成品。

普洱茶其实是两次加工:初精制——半成品,仓储再加工——成品。

三次醇化:毛茶醇化、精制过程中醇化、成品醇化。

两次加工,三次醇化,就是普洱茶的最大特色。仓储后熟,也是普洱茶金融化,或者收取普洱茶仓储地租收益的绝佳道具,故有道是“无仓不普洱”。千万别过于绿茶化,去仓储醇化,干自废武功的事!

半成品分为:

生茶半成品——青饼,靠仓储养熟。

熟茶半成品——堆味、酸味重的熟茶,轻发酵的熟茶,靠仓储养熟。新料拼老料,也可大大缩短仓储后熟时间,这是过去大厂技术派做熟茶的一项传统与秘密——熟茶做出来就好喝。现在不是秘密了,大家做熟茶都知道拼老料!

仓储半成品——港仓入仓茶,出仓是半成品,要通过退仓技术来养熟。

留有活性空间是指,发酵进入糖化阶段的初始期就中断,然后通过养堆与成品仓储进一步糖化,四五年后达到较佳品饮期,十年进入极佳品饮期。普洱茶发酵:酸化阶段→糖化阶段。熟茶要发透,指的是要进入糖化阶段。

消费者买茶,辨识度为王。目前熟茶辨识度不高,轻发酵五成左右辨识度高,但没发透,酸味明显,严重影响品质。这种半生不熟的轻发酵熟茶,靠传统干仓退酸,时间太长,而采用科技创新手段,使酸化阶段迅速进入糖化阶段,可能是未来熟茶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

(四)产业效率升级:从数量发展型进入质量发展型阶段

数量发展型以降成本为主。走质量发展型道路,需提质增效,用“五化”提升附加值:生态化,健康化,金融化,美学化,文明化(民族的、地方的、中华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发酵与仓储技术,由慢到快是做数量,由快到慢是做质量。

第一个由慢到快(半成品转化速度)

红汤茶→绿茶化→速成发酵法(香港发水茶、广东发水茶、现代熟茶)、速成仓储法(香港专业技术仓、香港市场变通仓、湿仓、南方自然仓、科技仓)

第二个由慢到快

现代熟茶:轻发酵→适度发酵→重发酵

慢养熟茶(发养结合)→速成熟茶

熟茶半成品跟仓储后熟作用的结合:

轻发酵+香港专业技术仓(十年成仓:慢养发酵+慢养仓储)

适度发酵+香港市场变通仓(较快发酵+较快仓储)

轻发酵+香港湿仓(做假老茶,发三四成熟,快速做仓)

适度发酵+湿仓

轻发酵/适度发酵+南方自然仓/勐海仓

适度发酵+昆明仓/北方仓

由快到慢:

慢养发酵(轻发酵、适度发酵)+慢养仓储(南方自然仓、勐海仓十年,昆明仓二十年)

快慢平衡:

由慢到快→由快到慢→快慢平衡(国民熟茶——快,中高端——慢)

文章节选自《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如何做大康养文旅时代的中国茶》,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佳兆业茶业集团出版,作者李国标(笔名白马非马),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刀哥访谈】杨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熟茶


时间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昆明云普茶厂

访者新茶媒、企业外脑、晓德书号

访谈对象杨行吉


 


杨行吉简介




杨行吉,祖籍安徽,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云南临沧茶区,任茶叶技术员,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地做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他每到一处都教茶农做红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区逐步地推开了红、绿茶制作。

1980年杨行吉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茶科所所长,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茶叶栽培试验基地,边建所、边生产、边科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种了茶叶良种,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科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改造试验、台刈修剪试验,仅用两三年,使几十年的老茶树变成了青青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之后,他以点带面,把试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对改变临沧茶园面貌,增加产量,增加茶农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杨行吉开始新的试验课题,大胆革新红碎茶,取消单独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试验项目。经过三年多批次不断试验,1983年经全国有关茶叶专家、学者等20余人现场鉴定,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品质,突出浓、强、鲜,经生化测试结果,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艺制出的红碎茶多,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老工艺必须经过8—10小时萎凋,才能揉切、发酵,而新工艺现采下的鲜叶及时就可以制造,既省时又省工。 

1983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及新机具”试验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杨行吉调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主管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指导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茶叶公司调拨任务外,他还组织全区各茶厂和其他茶厂的部分工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使各个茶厂增产增收,多创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985年他调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了办公室、宿舍、试验车间,同时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亩茶地上进行茶树快速高产试验。三年成园投产,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样板茶园。他还在茶叶局下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还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继茶科所为重点试验,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全区推广生产普洱茶。 

1989年他调到云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省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1990年省农业厅准备自己办茶厂,他被抽调筹办,在农业厅生产基地大普吉,建立简易厂房400平方米,购置了茶叶机械设备,在一年内筹备基本就绪。1991年茶厂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厂长,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与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合作,进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变化与普洱茶的品质的关系研究,该厂成为云南农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学基地,茶厂提供生产工艺研究,农大对普洱茶工艺中微生物参与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经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生产高品质普洱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业外脑联合晓德书号一行,到昆明几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厂采访老茶人杨行吉。
杨老师师承茶界黄埔军校——安徽农学院,陈椽前辈嫡系,60年代建临沧茶科所,70年代自发研究发酵熟茶,80年代筹建花园茶厂,德高望重,成绩斐然。

采访中任你茶界敏感疑问尖锐话题,杨老师毫无忌讳,有问必答,他说:"所谓专家,除了理论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专长帮助企业发展。"
向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的老茶人致敬!

83岁高龄的杨行吉老师

以下是访谈内容: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我们了解到杨老师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临沧,请问那个时候临沧当地做的是什么茶?【杨】:晒青茶,也有少量的红茶。但制茶工艺极其不规范,一家一户做的茶,工艺基础整体较差。 

【问】:那时,当地喝的是什么茶呢?

【杨】:也是晒青茶。但是我对现在一昧强调的老式做法(传统工艺)有些看法,当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当然有云南茶浓强度过高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艺。那个时期的云南茶区普遍现象是: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经常见到农户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啊!搓完后放到簸箕里,有太阳的时候就拿出去晒了!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问】:那其它茶区比如版纳、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样?

【杨】: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较落后。 

【问】: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没有普洱茶的概念?

【杨】:有了,当时勐海茶厂也想做,因为香港澳门那边有需求。当时做绿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积压在简陋的临时仓库里拉不回来,经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来颜色都变了,检验一下也是可以卖到港澳一带的。但这种茶只能算是自然发酵,也不叫普洱茶,压成饼的话叫青饼,泡出来的汤色也显红。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是唐庆阳,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试了一下这种茶,发现霉味很重,我说这茶怎么能喝呢?唐厂长答:小伙子,要学一下!我们要把这种人工发酵的普洱茶研究出来,意义很大呢!但当时我很不感兴趣,就一直没在意。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当年的茶区大树茶多不多?

【杨】:很多啊!不过那个时期砍树现象就很严重了,就像勐库的小户赛,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品种都一样,为什么现在中寨的茶价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说:以前他们寨子的汉族人想增加产量,把树砍了发的就多,我们不想赚那么多钱,就没砍,结果现在我们的茶比他们的值钱了! 

【问】:说到大茶树,想请教下杨老师,树龄大的茶树和树龄小的茶树,哪一种茶的口感会好一些?

【杨】:我认为,在同一块地方,树龄大的茶树口感上要比树龄小的好。还要注意,茶树周围有没有水果树,比如2002年有茶农给我推荐一棵很大的茶树,我买了他的鲜叶,但是做出来的茶并不好吃,后来才发现这棵大茶树周围有很多核桃树,核桃树对茶树影响很大,这种环境下的古树茶,甚至不如台地茶好喝!此外,还要看茶树的朝向,像冰岛,周围也有很多大茶树,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还有茶树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当时临沧有没有做紧压茶的?

【杨】:当地就是做成散的自己吃,如果茶厂要调货,比如下关茶厂要货,就必须用马帮驮,散的体积太大,就洒一些水压在箩筐里驮运。那个时候马走的慢,天气又热,驮到茶厂要十多天,茶汤的颜色都开始变红了。当时下关茶厂的原料用量,临沧茶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如果要1万担,临沧这边起码要供应六千担。下关主要是做边销茶,所以临沧供应的料也是以老叶子为主。下关做的紧压茶,苦涩味下降了很多,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临沧这边觉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关茶厂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决定自己生产。茶做出来后送到迪庆,结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涩味重!我们这才知道,下关做的紧压茶,是经过发酵的,此外还掺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问】:请杨老师介绍一下1980年筹建临沧茶科所的情况?

【杨】:当时是为了研究红碎茶,一开始是省茶叶公司提议,在风庆茶厂搞,几次试验下来没有成功。临沧地委决定自己搞,我们就建了临沧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叶公司和外贸局又出面了,说是得打省里的牌子,这才投了科研经费。 

【问】:89年筹建的茶厂是哪一个茶厂,是省茶叶公司的吗?

【杨】:那个是花园茶厂,是农业厅下属的一个茶厂,我之前在临沧茶叶局,因为我和外贸部的出口公司比较熟,方便办理出口许可证,所以89年调我到农业厅在昆明大普吉筹建花园茶厂,主要是生产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熟茶。 

【问】:熟茶工艺中,原料的老和嫩对发酵出来的熟茶有什么影响?

【杨】:原料嫩的话,发酵出来的茶滋味比较单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叶子,发酵的熟茶滋味丰富一些。一般较嫩的料如单芽做的熟茶比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这个土司砖,用的原料就比较粗老,很受广东一带茶友的欢迎。


【问】:在昆明发酵熟茶用的时间有多少天?

【杨】:在哪里发酵时间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原料的状况,一般在昆明发我们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会到80多天。 

【问】:用古树茶为原料发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区别大不大?

【杨】: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来的,主要是成本高,价格也贵些。 

【问】:云南有很多茶区,临沧就有勐库、永德、凤庆等,哪一个片区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质上有优势?

【杨】:我们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浓淡,不管哪个茶区,如果发酵出来的熟茶浓强度高,我们就认可它。 

【问】:杨老师对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杨】:今年茶行业市场很不好,但我们的熟茶还是供不应求的。熟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养胃,这个保健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杨老师研发熟茶有多少年了?

【杨】:我在60年代也就开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规模的尝试,真正大规模做熟茶,还是从花园茶厂开始的。

【问】:杨老师对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杨】: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堆味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样避免堆味,在发酵过程中从技术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做到刚出厂的熟茶就没有堆味!熟茶发酵的规律,至今没有人成功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 

【问】:杨老师对现在的“小堆发酵”、“木框发酵”怎样看?

【杨】:这是做样子,做宣传样子!我试过了,效果不好!

【问】: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因素?

【杨】:是仓储的因素,主要是湿度!

【问】:普洱茶在云南哪几个地方存放适合一些?

【杨】:临沧、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错的。 

【问】:杨老师如何理解勐海味?

【杨】: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与原料无关,主要还是人和工艺的问题。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问】:杨老师做熟茶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艺最大的技术改进在哪方面?

【杨】:就是原料、温度、湿度、空气、水这些因素的合理调配!

【问】:当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较混乱,特别是茶区的毛茶制作,有很多专家说法都不一致,有没有必要统一管理?

【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技术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会讲空话,那些所谓的专家,连一款像样的茶都出不来!我认为作为专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企业、茶农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产品,这才是专家!生茶和熟茶还是应该分开,统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属性,大米和米饭毕竟不是同一种食品。 

【问】:晒青毛茶的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杨老师怎么看?

【杨】: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杀青的茶我是不会要的!


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晓德书号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全体采访人员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厂、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晓德书号团队



海量存茶正在变老!老茶不贵的时代,终将到来!

老茶的世界,天价且魔幻。

百年老茶,易武四大家族,一旦出现,动辄千百万。

几十年老茶,88青,当初一提几十块。如今,一提88青126万。

老茶,以万里挑一的面目、伴随着天价出现。高品质老茶,是一种极致稀缺的完美享受。但对老茶过度执着,是给自己挖坑。


-01-神奇的老茶推手

一位有过一面之缘的茶友,

从老杨的文章里截个图发过来,先是一波吹捧,然后说:看得出来你对老茶也感兴趣,其实,我也有老茶哦!

聊了很多,茶客便向老杨推荐他的老茶,有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回流的,也有本土留下来的。

本来想:要是几百块、千把块一饼,就随便买一饼支持一下。若是再贵些,愿意换的话,就用一瓶拉菲换一饼吧。便好奇地问了价格。

不想,这位卖老茶的老板发过来图介绍:台湾XXX大师珍藏的老茶,75万一提,可以回收。

一看见台湾普洱茶大师的字样,老杨脑袋里就接二连三地浮现出老茶造假的事情。且不论真假,重点是75万一提茶叶,买不起。

于是,先夸两句抬高老茶玩家,再坦白地承认:我卖的都是新茶,哪个喝老茶的会找20多岁的人买老茶。而且,我也买不起啊!

不想,这哥们居然偷窥老杨的朋友圈,把70年代的五大名庄,80年代的罗曼尼康帝酒园发过来,一针见血地说:

你也玩老酒,又那么喜欢茶,老茶肯定也喜欢的,可以回收一点,我这是70年代的老茶啊!


老杨只能坦白中带点低情商地说:老茶水太深,我不敢玩。

果然,老茶玩家马上就来脾气了:你这么说,是怀疑我的老茶是假的?我这可是台湾普洱茶大师签名的,怎么可能是假茶。保真,你也是卖茶的,为什么不回收?你凭什么不回收。

这咄咄逼人的态度,让人有点不舒服,只能再无奈地回一句:穷,玩不起几十万一提的老茶。

这老茶玩家居然想出奇招:喜欢的话,可以用XXX换嘛!

不知道这哥们当年玩老茶是不是把房子抵押了,才会这么走火入魔。只能再硬着头皮说一句:我不玩老茶这行。

却不料,这伙计还有招:好吧!你要是给我面子,咱们以后也好见面,就先买一饼吧!

老杨灵机一动:要不,我用一支70年代的拉图,跟您换一饼吧。

老茶玩家说:怎么能换呢,我不喜欢老酒。

老杨只能无奈地说:我喜欢老酒,您却不喜欢。人各有所爱,您喜欢老茶,我却不一定喜欢老茶。当您喜欢并有钱,更重要的是愿意花钱的时候,就值几万一饼,当不喜欢或不愿意花钱时候,不就是一饼茶吗?

(其实,喜欢老茶的。主要是道行不够,怕假。只能敬而远之。)

老茶玩家有些急了:哎呀,你要是给我面子,就直接买一饼啦,这品质绝不让你失望。

这阵势,像极了传说中的王牌销售。也不知茶友有没有遇到过这类人,还是说,这家伙是单纯地欺负老杨还不够老。


总之,真正高品质的老茶,可遇不可求,但大多数人没有遇到真正极品老茶的命。

来历不明,大师签个名的老茶,就想卖天价。

应该有人信,但更多的人,不敢信。

-02-时光与经典不可复刻

市场,讲究物以稀为贵。

易武四大家族,70/80年代的老茶,之所以珍贵,不外乎品质和稀缺两个原因。

70/80年代的普洱茶产量1万吨左右,而且,当年的普洱茶多是出口,这才导致70/80年代的老茶异常稀缺,才导致有人以喝回流的老普洱茶为荣。

本质上是稀缺,是产量太少,遗留下来的老茶太少。  

如今,70/80年代的老茶一片难求,片茶片金,是真正的物以稀为贵。如果真有70/80年代的老茶,是不愁出手的。

越陈越香,极度稀缺,大厂的经典配方,21世纪初遇到了普洱茶的风口,多种因素综合,才孕育了稀缺金贵的老茶市场。

相反的,稀缺,让很多人一生没见过真正的老茶,就已经沉浸在老茶的虚幻里。因为历史空白、很难追溯,老茶造假的人连老茶的历史都敢胡编乱造。

以为大师签个名就是真的老茶?其实,老茶这趟水,深着呢。

然而,真正玩真老茶的人,又是一个独特的圈子,假的老茶,根本进不了真老茶的圈子。

所以,市面上某人有一提老茶,号称大师签名的,就是真的。谁敢信呢?

承认老茶的经典和独到。但如果没有那个道行,对老茶,最好敬而远之。

普洱茶,越陈越香。经历岁月转化的老茶,口感越加醇厚,喉韵也越来越深。这是普洱茶的特别之处,也是造就老茶市场的基础。

但是,百年易武老茶也好,88青也罢,唯有时间与经典不可复刻。限量版就是限量版。

传奇永远无法复制,因为,当产能放开后的茶叶也变老之后。

老茶依旧经典,但天价神话已经不可能重现。

-03-当前的老茶市场

很多人印象中的老茶,都是天价。

那是因为,目前的市场,真正意义上的老茶,是号级茶以及改制前的印级茶。

这部分茶,总有消耗完的一天,普洱茶复兴后,存下来的茶叶,也有变老的时候。

当近20年的存茶变老时,大多数老茶,也会因存量太大,变得不再珍贵。


老茶市场,看广东

广东,普洱茶最大的消费地,老茶最大的市场。

据广东省茶业行业数据:广东年消费茶叶20-25万吨。其中,消费最大的是普洱茶,2018/2019年,普洱茶交易在8/9万吨左右(含流转)。

(广东人爱喝本地陈化的老茶,广东存一年,就有云南存三年的效果。很多广东茶老板,喜欢买新茶到广东存。)

广东是老茶最大、玩法最多的消费地,广东茶叶市场的情况,几乎就是老茶市场的情况。

经典老茶,永远饥渴

广东茶老板,对经典老茶,永远处于饥渴状态。还饥渴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只有你有老茶,够真够经典、品质够好。广东茶老板可以直接现金收购,如果遇到万里挑一的经典老茶,非常懂行的广东茶老板,是有魄力拿房拿车换的。

但是,品质好的老茶,又很稀缺,大多数时候,茶老板也很难遇到经典老茶。平时卖的老茶,并没那么贵。

大多数老茶,没那么贵

据圈里的广东茶商透露:目前,最好卖的老茶是2001年-2004年的老茶(也有人叫中期茶)。

大多数人能接受的老茶价格,一饼357克或400克,大约400-600块,最好卖的还是200左右一饼的。

这些陈化了十七八年、几百块一饼的老茶,还是如今中上规模的茶企当年开发的茶品,口感相当不错。而大多数老茶,并卖不上高价。


品质一般的老茶,很便宜,甚至卖不出去。2004-2007年存下来一大批库存,这些茶也陆续变成老茶了。现在好卖吗?

真的有很多茶老板跑去请藏家开仓,想源源不断地把老茶拉到自己的茶店里,藏家还不卖?有,但并不多。

2020年,有藏家开仓卖老茶(中期茶),几十块一个大饼,却反响平平。广东都卖不出的茶叶,别的地方更不可能卖出去。

好的老茶,有人争着要。但某些老茶,不是茶存坏了,就是坏茶变老了。

写在最后:

供求,产销,市场。

老茶不贵的时代,终将到来。

云南山头茶,也正在变老。名山古树茶14年了,第一批山头茶也变老了。然而,价格并不贵。

以前,在茶商朋友那里喝茶,试了2013年的懂过,汤色金黄,汤质稠滑,喉韵也不错。而这样的茶,昆明干仓9年转化的357克茶饼,不到200块一饼(当年原料太便宜,这个价也能赚)。

云南仓储的老茶,除了少数转化超好的,大多数茶叶,口感很不错,但不贵。

老茶不贵的时代,正在到来。

2014年,古树茶市场的大背景下,云南茶区的普洱茶开始出现大量库存。

根据2014年到2020年的产销情况,云南普洱茶积累了20余万吨库存,分散在全国各地。加上近两年的产量,库存茶的存量相当可观。

这些库存茶里面,品质很好的茶,依然在一边卖一边存。品质一般甚至很差的茶,倒是迫不及待地通过直播间,以9块9的价格走向市场了。

一分钱一分货,9块9一提的茶,不仅是学费,喝了还得学废。

如今,每年有四分之一的茶叶主动或被动地存下来。当茶叶产能彻底放开,如今的茶叶也变老的时候。那时候,老茶还会很贵吗?

天价老茶终究还是有的,高品质的老茶中,出生好,有名人背书的极少数老茶,有可能创造新的奇迹。

但这样的茶,是万里挑一,甚至几十万里挑一。大多数老茶,终会随行就市。

总之,无论什么时代,时间都会筛选并留下极少数高品质有故事的老茶,成为经典。

但大多数老茶,时光转化,口感不错,但终究只能用来喝。

大浪淘沙之后,老茶不贵的时代,必然到来!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