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茶企面对面,探讨河源茶产业发展

11月19至20日,我市举行河源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交流会,这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系列活动之一。30多位来自全市各地的茶产业代表和专家学者面对面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如何讲好河源茶故事、传播河源茶文化,凝聚共识制定河源绿茶标准,合力打响“万绿河源客家茶”品牌,促进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是由市人社局主办,市人才驿站承办,以“凝聚产业共识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过举办茶产业代表与专家面对面对话等系列活动,探讨我市做好茶产业提质增效的文章,打造河源绿茶标准,做强河源绿茶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市人社局副局长罗文才,市科学技术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研讨交流会。此外,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余悦,《茶源地理》系列丛书主编吴垠,以及深圳市国际茶艺协会执行会长陈锌等专家学者也受邀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期间,余悦和吴垠两位专家分别作了《培养明茶精艺的优秀人才,推动河源茶事业高质量发展》《浅谈茶文化与产业,知性与品牌》专题讲座,为参会人员进一步理解茶产业和茶文化带来更多知识点和新信息。“有了文化的支撑,河源的茶产业才能走得更长远。”河源市茶叶协会副会长邱丽琼认为讲座让自己对茶文化有了更系统和深层的认识与理解,对我市茶行业的发展方向也给出了很好的指引。

在研讨会上,来自全市各地的茶产业代表们围绕“如何打造河源绿茶标准”“发展壮大我市茶产业”“引进留住茶产业人才”等问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专家们也积极建言献策,给出了独到见解;人社、农业农村、科技、商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在现场进行答疑解惑。

本次活动还制定并审议了《河源市卷曲形炒青绿茶》团体标准,为我市做强河源茶品牌,扩大河源茶影响力,推动河源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各界共识。

“作为客家人、河源人,我们要对我们自己的茶有自信。”紫金县祥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陈炯昌认为,河源茶文化挖掘要突出河源客家茶的特色,如“要煮着吃”的仙湖茶、拥有悠久历史的客家擂茶、被虫咬过的紫金禅茶等。

河源市茶叶协会副会长邱丽芳建议我市的茶产业企业可以结合政府政策、福利待遇等去吸引和留住人才。就打造河源茶叶品牌方面,她表示,接下来将协同相关科研院校、专家学者进一步研讨,取经优秀做法,讲好河源茶的故事与文化。

“河源茶有着一批自己忠实的茶友,这就是立足之本。”高级制茶师陈荣发认为,河源茶产业无需盲目追求产量高、成本低,可以仿照“小产区”的发展特点,走小众路线作为突破口。在借鉴外地案例的时候,保留好的传统,对不适合的部分进行改革创新。

“宾至如归客家茶。”吴垠建议河源茶可以围绕“客”“家”这两个字来做文章,将中原文化的待客之道、天人合一融入其中,让消费者感受到喝了客家茶,像被家人一样对待。她认为河源茶还能将客家文化、客家戏、客家山歌等“装”进去,这样的话,河源茶便基本具备了品牌、产品、文化、场景和消费者相对应融合的属性,也就有了品牌打造的方向。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工作,把茶产业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富民兴村的重点工程来抓,着力提高茶产业技术含量,推动茶产业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目前我市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推动茶产业发展,引导构建了茶叶产业“一心二园三区一带”的发展格局。

罗文才认为,茶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就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市茶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就有2万多人。他建议我市的茶园、茶厂可以开设一部分“妈妈岗”,让本地妇女得以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工作带娃两不误。他表示,我市人社部门接下来将通过落实社保、岗位补贴等方式,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企业设置“妈妈岗”。

名茶还需有名牌,做好茶品牌是茶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市已成功打造了紫金蝉茶、黄花茶、龙窝茶、东源仙湖茶、龙川霍山茶等一系列区域特色茶叶品牌。罗文才提出,河源茶产业接下来的目标是围绕“万绿河源客家茶”这个品牌,打造河源的绿茶标准,助力我市茶产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需求无缝对接,努力打造大湾区的“茶罐子”,推动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邹茹玉  通讯员:程子跞

来源:河源人社,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