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浙江松阳龙井43茶叶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2016年浙江绿茶:打造千亿茶产业链 再续辉煌经典产业

 

一杯香茗,传承千年文化;一片绿茶,记录历史经典。

 

两千年种茶、产茶的历史,让茶香从钱塘流域飘香五湖四海;从“茶圣”陆羽传世经典《茶经》到乾隆钦点十八棵龙井御茶,浙江悠久的茶文化一脉相承。无论是茶产业在浙江农业中的地位,还是浙江在全国茶产业中的形象,都可以用同样的词来表述:经典、辉煌。

 

经典产业名震华夏

 

“十二五”期间,浙江茶产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5年,茶园总面积19.45万公顷,较2010年增加1.66万工勤,增幅9.33%,超过1983年18.33万公顷的历史高点;茶叶总产量17.25万吨,较2010年增加了0.98万吨,增幅6%,期间2012年总产量达到17.48万吨,创历史新高;茶叶总产值(农业)144.1亿元,较2010年增加53.6亿元,增幅59.2%。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加上政府部门的重点支持和茶企、茶农的悉心培育,让浙江茶叶品质享誉全球。以绿茶为例,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十大名茶为代表的品牌产品市场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以珠茶、眉茶、蒸青茶为主的浙江出口绿茶,远销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绿茶集散中心浙南茶叶市场自2011年起发布“浙南茶叶市场绿茶价格指数”,5年来,该指数已成为全国绿茶交易价格的“晴雨表”;“西湖龙井”的地位无可撼动,“大佛龙井”“丽水香茶”等区域公共品牌的产业模式早已引发全国性关注;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景区是国内第一个将自行车骑行运动与茶园自然风光融合的景区……浙江省的经典产业名震华夏,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扶持、市场、模式。

 

 

扶持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从政策、资金、科技等多个方面,扶持茶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2011-2013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左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14年启动中央财政立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茶产业提升项目,每年安排中央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对重点产茶县进行集中扶持。其中,首批11个县提升项目已完成建设,建成高品质标准茶园3.44万亩,改造茶厂37家,新建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21条,带动项目县110多万亩茶园提质增效,平均亩产值达6659元,高出同口径全省平均水平320元。

 

 

投入4000万元的茶产业“十二五”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对茶树新品种、名优茶机采技术、连续化生产线、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等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和成果推广,共培育国家级茶树新品种4个、省级新品种3个,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县19个、建立高效生态优质茶园基地79个,建立茶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和茶资源食品加工应用示范企业134家,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面积9.9万亩,技术成果覆盖230余万亩。累计获奖成果101项,名优茶机采机制技术日渐成熟,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劳动力依赖问题有望突破。另外,还有专项支持“三农六方合作、省茶叶科技创新团队、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茶叶技术推广专家团队”等平台,开展了140多项茶叶科研与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有效推动了茶产业技术进步。到2015年全省标准化技术推广面积达236.4万亩,占总面积的80.7%,无性系良种面积达206.2万亩,良种率达70.3%;创建标准茶园49.7万亩,完成初制茶厂改造3508家。

 

市场

 

浙江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拓展市场,提升品牌,才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十二五”是茶叶消费趋势发生重大转型的一个时期,因此全省上下统一认识,坚持把开拓市场、提升品牌作为产业发展增效的重要途径。一是办好浙江绿茶博览会,有效提升了浙江绿茶整体形象。五年来,通过在哈尔滨、南京、太原、郑州等城市的举办,累计接待专业客商1.7万家、消费者28万人次,现场对接茶商1300家,完成现场产销合作意见2.7亿元,并成功实现了20多个地方品牌推介落地。为浙江绿茶品牌提升、产品市场扎实拓展、内外茶商紧密联动、保持浙江绿茶产销两旺良好发展势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平台作用。二是重视龙井茶品牌打造与管理工作,通过浙江绿茶博览会中的龙井茶专项推广、炒制技艺展示与市民品尝、咨询活动,加大龙井茶中国茶叶第一品牌的宣传力度;同时,还通过加强龙井茶证明商标的管理工作,促进了龙井茶证明商标覆盖面持续扩大,2015年全省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企业达364家,龙井茶专卖店达598家。2015年全省龙井茶产量2.5万吨、产值44.5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14.6%和31.7%。

 

 

功能拓展、产业集聚,才能促进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是浙江茶叶全面实施拓展茶叶功能、转变茶产业增长方式的启动时期。通过举办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茶深加工产品博览会,引导茶企业参与深加工产品开发,茶深加工产业得到较好推进,饮料用茶、提取用茶、绿茶粉及其他原料用茶等精深加工用茶生产显著增加,到2015年全省精深加工茶叶消耗量已达10.8万吨,培育茶深加工企业55家,实现产值18.97亿元。同时,在各地重视与工商资本介入下,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及茶体验功能得到了较快发展,涌现了包括杭州梅家坞、临海羊岩山、松阳大木山、安吉溪龙乡、龙泉金观音、开化茗博园、诸暨十里坪、苍南五凤香茗园等一批茶休闲养生热点。到2015年全省涉茶第三产业产值已达43.9亿元,比2010年的22.5亿元增加了近一倍。其中,临海市羊岩山茶文化园年接待游客已达100万人次,中国最大骑行茶园的松阳大木山年游客量已超70万人次,西湖龙坞茶镇列入浙江首批特色小镇,计划3年内投入60亿元资金,围绕“西湖龙井茶”这个中心,打造集茶叶、旅游、文创、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多元化集聚区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还有已完成规划的松阳茶香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都在有序推进之中。

 

模式

 

浙南茶叶市场、浙江碧云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大木山骑行茶园这四个典型分别代表了茶叶重点市场、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精深加工龙头和茶休闲旅游的名片,丽水、新昌、松阳、安吉、余杭、临海、柯桥、武义等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行业人士前去参观学习。

 

 

浙江省茶产业通过样板树立、典型推广,促进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浙江省启动标准化名茶厂建设,通过有序组织、政策支持、技术支撑、授牌鼓励、示范推广等措施,大力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与连续化升级,三年共建成“环境优美、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品牌突出、规模生产、效益明显”的省级标准化名茶厂95家,有效带动了名优茶加工升级。到2015年全省已有37个县、101家茶企、140条生产线投产,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7.59亿元。标准化名茶厂创建作为浙江省茶产业现代化的一个亮点工程得到农业部的重视和各兄弟省的高度关注,先后有50余批来自全国产茶区的同行考察学习。

 

 

通过全力推进产业提升工作,茶产业效益得到全面提升。据农业部统计,2015年浙江省茶园平均亩产值达6338元,并涌现松阳、安吉、武义、新昌、余杭等一批亩产值超8000元的高效示范县,其中安吉、松阳2015年茶叶亩产值已超万元,分别达到10800、10200元。

 

千亿产业鼓舞人心

 

茶产业是最具浙江特色的历史经典产业,“十三五”是加快推进浙江省茶产业传承发展的关键时期。2016年1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发挥茶产业资源与传统优势,强化品牌整合、全产业链、茶业强镇、科研开发、机器换人、文化兴茶、营销体系建设,构建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面打造浙江茶业千亿产业的目标已经明确。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茶产业总产值增加了59.2%、面积增9.33%、产量增6%,充分显示了浙江省茶产业的活力,从中也不难看出浙江省茶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成效,为“十二五”浙江茶产业“稳定面积、稳定产量、提高效益”的发展方针作了最好的注脚。

 

 

浙南茶叶市场占地77亩,拥有营业房196间,营业面积30000平方米,交易摊位10000多个。市场在具备交易及物业管理等基础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拓展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领域,逐步完善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市场专业网站,为经营户搭建网上商铺和商品展示信息发布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建立以松阳、遂昌、武义、丽水的茶园基地为基础,市场为依托,集物流受理、信息配载、零担托运、仓储配送、货物中转、车辆停放等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中心;与当地金融机构联合,在市场开设金融服务网点,方便客户资金流通,保障资金安全;与农业部门合作在市场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

 

走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发展的路子,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内产大于销的局面将越来越明显,对浙江省茶产业冲击也将越来越大。为此,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依托松阳县、丽水市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浙南茶叶市场强大的辐射功能,抓住机遇,建成了年产2000余吨生产能力的速溶茶粉、功能性速溶茶粉生产线;新建年产500吨抹茶及各类粉茶生产线。年消耗干茶可达1万余吨,相当于丽水市茶叶总年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填补了丽水市茶叶深加工的空白,从原来的名优茶向茶叶深加工转变,主要产品有速溶绿茶粉、速溶红茶粉、速溶乌龙茶粉、高茶氨酸速溶茶粉、抹茶及各类粉茶等。松阳的名优茶片末就从建厂前的每公斤3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公斤8-18元,既实现了公司和茶农共赢,又为茶产业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降低了茶产业系统风险,增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景区是国内第一个将自行车骑行运动与茶园自然风光融合的景区,突出“古韵茶香,健康骑行”的理念,结合了茶园观光、茶园品茶、采摘制茶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茶园以景区不同特色的骑行道建设为载体,注入“道茶文化”因子,建设展示“道茶文化”的景观节点,使骑行成为体验景区道茶文化的独特形式;通过“骑行游戏化”设计,把骑行行为转变为具有任务感和挑战感的旅游体验,打造松阳骑行旅游集散地、中国首家道茶文化主题骑行旅游区,形成休闲骑行品牌亮点;依托景区连绵的低丘缓坡、地形条件,设置专业自行车赛道,通过举办自行车赛事打响景区品牌,打造山地自行车运动基地品牌;将茶产业和休闲运动、养身养老等旅游产业相结合,推进茶叶深加工,开发茶文化养生产品、茶休闲食品、茶宴等茶旅游商品,实现茶产业、茶旅游互促互进,多方共赢的局面。

 

茶业强省再续辉煌

 

浙江是“绿茶之都”,茶业产值、种植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为顺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消费趋势,浙江省提出,茶产业传承发展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整合做强以龙井茶为核心的3-5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全力打造世界绿茶生产、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科研、休闲养生中心。

 

 

品牌

 

以优势品牌整合为重点,着力提升品牌效益。“十三五”期间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推进茶叶主导品牌的整合塑造,努力构建国际、国家、公共区域和文化品牌相协调的品牌结构体系。

 

 

首先要做强龙井茶品牌,努力把龙井茶打造成大生产对接大市场、大集团对接大品牌的国家一线茶品牌。其次要支持丽水香茶、安吉白茶等地方区域优势品牌整合发展,强势打造区域优势品牌,积极探索公共品牌发展新路。对产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品质特色唯一、消费对象忠诚的区域性文化品牌,加强标准规范,引导匠心演茶,培育传承茶匠,注意三产融合、突显整体效益。

 

同时,要强化品牌形象宣传,发挥中国茶业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和各地茶博会、产品推介会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浙江茶叶整体影响力。

 

在提高品牌效益的基础上,以产业联合集聚为着力点,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亿元级以上茶叶生产经营型龙头企业,推进组建浙江绿茶出口联盟,扶持茶叶出口龙头企业抱团打造国际优势名牌。

 

同时,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提高茶叶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浙江还将把茶业、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复兴与特色小镇创建结合起来,通过茶业强镇建设促进茶业发展。目前列入首批特色小镇创建的西湖龙坞茶镇正按照“茶叶生产示范区、文创艺术集聚区、养生健身度假区、茶园风光观赏区、茶叶交易集散区、茶文化体验区、茶乡民俗体验区、户外运动休闲区”的目标加快建设,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20个左右的茶业特色强镇。

 

 

科技

 

十三五期间,要充分借力在杭国家级涉茶科研机构的研发实力,发挥专家在浙江省的集聚优势,完善茶叶全产业链科研开发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队伍建设,支持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培训等长效人才培育机制;加强茶树新品种选育,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园耕培机械、名优茶采摘机械、名优茶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及信息化技术等产业机械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全程机械化为目标,通过配合创建一批茶叶“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

 

 

合作

 

以项目整合为抓手,带动全省茶业提升。从“利长远、促转型、兴实体、惠民生”出发,着力推进“两标”、“三提”“行动。(“两标”即抓好标准茶园、标准化名茶厂两项重点基础工程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营造茶园良好生态环境,并继续推进省级标准化名茶厂评定工作,全面推进茶叶加工业升级;“三提”即通过茶园良种化、生态化、设施化提升茶叶品质,通过生产机械化、连续化、规模化提升经营水平,通过品牌整合打造、市场营销拓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全产业链发展提升综合效益。)构建产业发展引导高地,示范带动全省加快茶产业传承发展。

 

 

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茶产业传承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各级财政对茶产业发展重要环节的资金支持,主动对接各级科技部门加大对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重点投入;同时,省农业厅将进一步协调省工商局加强龙井茶等优势品牌的保护与管理,并与省供销社等部门合力推进茶品牌建设和茶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加强与涉茶科研究院校、行业协会、文化社团的合作,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的配合协调作用,创建部门、系统、行业、联盟和各主产区内外等多重合作的共享共赢机制,全力打造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先导的浙江茶产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浙江省茶产业传承发展。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571-85311262

邮箱:info@txcha.com.cn

注:本文来源   茗边头条

 

 

监制:杨倩

主编:杨光

责编:陈淑安

 

 

 

科技赋力领风骚 ——浙江高质量推动“三茶”统筹发展纪实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浙江深入贯彻“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以农业“双强”行动为抓手,依托科技赋能,加强数字化应用,进一步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全面提升茶叶科技贡献率和生产经营水平,有力支撑茶产业领跑全国。目前,全省茶叶无性系良种化率达78.2%、名优茶机制率达99.1%,建成生态茶园41.4万亩,建成全国首个省级“茶产业大脑”,9家茶企被认定为数字农业工厂……茶产业已成为浙江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固本:匠心育种浙产茗茶更幽香

春和景明,满目皆绿。今年春茶采摘季,淳安县鸠坑乡严村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祭祖仪式”——一棵约占1分地的茶树前,“茶仙子”采完今年的头芽后,茶农们齐声欢呼,热闹非凡。“这棵‘茶树王’树冠面积约3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树龄最长、树冠面积最大的鸠坑原种茶树。”淳安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茶叶站工作人员王华建自豪地说。

鸠坑乡是我省入选国家级茶树良种中唯一有性系品种“鸠坑种”的原产地,鸠坑种具有适应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等特点。作为曾在我省种植面积占比高达45.7%的茶树品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鸠坑种是浙江茶产业的根。

然而,近20年来,随着茶产业品种结构调整和无性系茶树良种的繁育推广,鸠坑种以及原产地的鸠坑原生茶树种质资源流失严重,“鸠坑种”如何重拾昔日荣光?

“只有保护和开发好鸠坑种种质资源,选育出更多鸠坑种新品系,才能把根留住,逆势突围。”对此,淳安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育种项目负责人邵宗清感触颇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淳安县就深谋远虑地开展鸠坑茶种的资源调查、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先后育成不少鸠坑系列茶树新品种(品系)。目前淳安县共有茶园面积19万亩,其中,鸠坑群体种及其后代单株面积有10万多亩。

“如‘鸠16’就特别适合生产高档龙井茶,‘鸠211’冲泡后茶香中带有玫瑰香气,这些鸠坑新良种都深受省内外茶农喜爱。”邵宗清告诉记者,仅淳安县千岛湖天井岩茶叶专业合作社每年就繁育20亩鸠坑系列茶苗,5年来累计推广鸠坑系列茶苗1500万株,年年供不应求。

天下名茶,以种为先。近年来,浙江各地全面加快茶树品种保护更新步伐,根据不同区域和茶树品种,分类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圃。同时,加快省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科学开展基因测序,分析挖掘功能性基因,进一步推进新品种创制选育,培育了一个个造福四方的优质品种。

在杭州西湖云栖高地,育种专家从龙井群体种中发掘选育了萌发期早、芽叶生育力强,且整齐耐采摘的“龙井43”母树,为西湖龙井茶扦插培育出国家级优良茶种;在安吉天荒坪,一株树龄逾百年的再生型古白叶茶树被当地茶叶专家发现,通过无性扦插等技术,叶白茎绿、口感鲜爽的“白叶一号”成功诞生。

如今,以“龙井43”为代表的西湖龙井茶已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其品牌价值达79.05亿元;安吉白茶“白叶一号”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广的茶叶品种,推广面积突破500万亩,一片叶子富裕了一方百姓的故事正在之江大地被不断书写。

“我们将继续加快推进茶苗繁育区域中心建设,促进茶苗组织化规模化繁育和品质提升,加快茶树新品种推广和老化低效茶园更新改造,培育品种新优势。”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突破:机械助力茶叶生产更高效

走进景宁六江源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可看到一条全自动数字化加工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随着机器加工,阵阵茶香扑鼻,这是丽水市首个无尘数字化加工生产车间。“从摊青到杀青,从揉捻到提香,7道工序均为无人化、无菌化生产,每个环节的作业数据在总控云平台上实时更新,生产效率翻了一番,仅7个小时成品茶就可以出厂,每天可以加工鲜叶2500公斤左右,而且茶叶品质也提高了一大截。”公司总经理傅广杰介绍,为抓住年轻消费群体,公司还引进了一条全自动包装流水线,专门用于包装优化创新。

用工难、成本高一直是困扰我省名优茶产业提质增效的难点,机械化采摘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利刃”。近年来,随着浙江大力推进农业“双强”行动,越来越多的先进茶机被推广应用,让农企和农户尝到了机械兴农的甜头。如浙江骆驼九宇有机食品有限公司通过首台乘用型采茶机完成茶叶采摘,效率提升3倍;由浙江理工大学研发的第五代采茶机器人,长着一双能实现3D定位的“眼睛”,约1.5秒可采一颗芽叶……

从“凭经验做茶”到“靠机器制茶”,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茶叶科研院校、学会组织、农技推广体系等作用,以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三农九方”科技协作、茶产业技术团队等为抓手,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模式,持续扩大全程机械化、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和设备,加快茶叶生产智能化、标准化、规模化步伐,全产业链技术水平得到大幅跃升。

在产茶大县新昌,茶机产业已成为亿元产业。如今,当地成功研制出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多功能名茶辉锅机、茶叶色度智能识别控制系统、新颖采茶机等先进实用机械,有效提升了茶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和致富内驱力。截至目前,该县共有86个茶机产品列入省农机推广目录,拥有农机推广许可证的茶机加工厂14家,年产茶机3万多台,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产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并出口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

跃升:数字兴茶茶园管理更智慧

品质,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价值万金的西湖龙井来说,尤为如此。前不久,记者来到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茶场村,只见满山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引人注目的是,茶园里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盏太阳能杀虫灯。“茶叶怕虫害,有了性诱捕器、靶向声光等防控新设备后,害虫数量明显减少,几乎不再需要施农药了,不仅降低了成本,茶树长势也更好了。”转塘街道茶场村茶农笑着说道。

其实,早在2018年,西湖区就已在国内率先通过无人机飞防手段实现全域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幅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从源头上保障了西湖龙井茶的质量与安全。为严格把控每一棵茶树、每一片西湖龙井茶的品质,西湖区在全域推广应用茶园绿色防控集成创新技术的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智慧生态茶园”多跨应用场景,一键管控茶园内的智能设备,构筑起一套西湖龙井茶园智慧防控网。近几年,西湖区出产的茶叶每年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列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

无独有偶,近年来,松阳县也大力探索建设茶叶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努力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流程溯源监管。就在去年,松阳启动“松阳茶叶在线”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依托数字赋能,搭建集溯源、监管、查询于一体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农药、化肥购销和施用等环节实施闭环管理。

近年来,浙江充分把握数字化浪潮,抓住数字化改革这项“一号发展工程”,推动数字赋能茶产业,“浙江茶产业大脑”应运而生。如今,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浙江成功探索“产业大脑+未来茶场”发展模式,贯通了种植、加工、流通、品牌、文化、服务等各环节业务流和数据流,实现主体全上线、地图全覆盖、数据全贯通、业务全闭环、服务全集成、一码全管控,使浙江茶产业更具竞争力。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浙江正加快构建茶苗培育、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流通及相关产业一体化的数字精准管理体系和“浙农码”“三色码”质量追溯诚信评价体系,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记者:沈璐兰

来源:浙江农业农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松阳:“三军”联动 茶产业全链发展见成效

正是春茶上市时节,松阳县赤寿乡楼塘村的茶师白昭锋奔波于松阳、云南两地,把在云南瑞丽市生产的茶叶及时空运回浙南茶叶市场销售。白昭锋告诉记者,他在云南、湖北等地发展了3000余亩茶叶基地。

据了解,像白昭锋一样,松阳有500多名茶师在贵州、湖北、四川、江西、云南等8个茶叶主产地建起了5万余亩茶叶基地,通过收购当地茶青制作成品茶,联结辐射百万余亩茶园,带动百万余名异地农民从事茶产业致富。

从种植茶苗茶树、制作成品茶,到开发医药保健、食品、养殖等领域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进而发展融入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的茶休闲生态产品,松阳县通过“种全国、走全国、卖全国”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做好深度开发文章,发展茶叶全产业链模式,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效益凸显。去年,松阳全县茶叶深加工总产值达2亿元,大大提升了茶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被誉为茶产业链发展的“松阳模式”。

01

种植大军:良种良法育名茶

11.56万亩茶园,良种率达94.8%,位居全省首位。

在近8万种植大军的辛勤劳作下,银猴、白茶、龙井43、迎霜、乌牛早、浙农139、中茶108……这些适宜加工成红茶、绿茶、黑茶等茶类的国家级良种茶在松阳多而全。

茶产业发展初期,松阳就有了较强的品质意识,政府出台的首个优惠奖励政策就是鼓励实施茶树良种化工程,依靠科技从源头上确保茶叶品质。

由于良种茶具有上市早、采摘期错开、品质好、价格高的优势,茶农的种植效益高。松阳县通过政策扶持,建立规模良种苗圃基地,每年繁育良种茶1亿株以上。自2001年以来,全县良种茶园面积以每年8000亩的幅度递增,至今已达10.96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11.56万亩的94.8%。近年来,良种茶苗不仅能满足当地的需求,而且还调往省内外市场,同时也造就了一支专门做茶苗生意的营销队伍。下源口村成为茶苗销售专业村,全年产值达800万元。

在实现良种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松阳借助得天独厚的种茶环境,加强对茶叶生态种植技术的研究,并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的目标,先后制订颁布《松阳银猴系列茶》地方农业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松阳茶》省级地方标准,大力推行无公害有机茶种植模式。

在全县重点产茶乡(镇)建立“松阳银猴”标准化建设绿色农资专卖部;大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组建合作社,全县的合作社已拥有茶园7.1万亩,全部实行统防统治,同时综合采取生物、物理防治技术降低茶叶种植环节农药残留。全县107家服务组织,负责7.1万余亩茶叶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有效防范了茶叶农药残留。去年松阳的茶叶合格率达99.83%。这些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还让茶园亩节约农药成本111.5元,增加产值1779.2元。目前,全县茶园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已达9万多亩,通过无公害以上认证的茶园基地达6.1万亩,其中全县已获有机茶认证面积达3500亩。

02

科技大军:开发新品巧制茶

市场需要什么,就加工什么。这是松阳茶产业占领市场的制胜法宝。

从螺旋形茶到直条茶、针形茶,从绿茶到红茶、黑茶,从茶叶到速溶茶粉……无一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在不断地转变加工方式。

松阳新兴镇上安村的刘伟明是加工绿茶的好手,自发现市场上对红茶需求量较大的商机后,就自费跑到福建去学习,回来后经常与其他红茶加工户们相互切磋技术。如今,他已成为加工红茶、绿茶的“双能手”。

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去年上马了两条速溶茶粉生产线,抢占市场先机。他说,速溶茶粉属于精制茶类,不仅是生产茶饮料的上好原料,还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种行业,实现茶叶从单纯的“喝”到“用”的转变。

拓展茶叶用途,突破茶叶传统的饮用功能,将茶叶加工延伸到医药保健、食品、养殖等饮茶和用茶领域,这是松阳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秘方”。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新品,松阳茶加工业逐步实现由粗散向精深方向转型。在2012年国际(杭州)茶资源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上,松阳的速溶茶粉、茶叶香肠荣获科技奖,茶叶年糕、茶叶熏腿获创新奖。茶叶深加工成了松阳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松阳县正通过实施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扶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茶叶加工企业,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园区等措施,引导茶产业集聚,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和质量,促进茶叶企业走规模发展之路。至今,松阳已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1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3家,省示范茶厂5家。去年,松阳茶叶深加工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

03

营销大军:走南闯北拓茶市

要将片片茶叶换成一张张钞票,除了依托浙南茶叶市场集散功能外,还离不开那些走南闯北的茶商们。

松阳新兴镇横溪村的孟文化是较为典型的茶商之一。早在1994年,他从种茶起步,成为全县较早一批获得松阳茶师资格的炒茶人。如今,他已成为一名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商。他不仅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还在浙南茶叶市场拥有自己的商铺,在全国各地还有一批较为固定的客户。仅去年,孟文化销售的茶叶产值就达5000余万元。

松阳的许多茶叶通过孟文化这样的卖茶人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据统计,目前松阳已云集全国10多个省市的4000多名茶商,其中有500多名为本地人,他们大部分都是从茶农或者制茶人转型而来的。

依托浙南茶叶市场的交易交流,不少松阳茶师的名气也逐渐变大,他们凭借着一技之长,前往四川、湖南、贵州、湖北、福建等产茶省,建基地,宣传推广松阳茶种植、加工技术,获取原料加工松阳茶,再运回浙南茶叶市场销售,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不少茶叶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

据统计,去年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实现茶叶交易量6.7万吨,交易额34.4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连续多年位居全省之首。其中,外出茶师回乡销售的茶叶总量,占浙南茶叶市场销售额的近四成。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松阳人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卖茶叶赚大钱,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有一定规模的绿茶专业市场,就一定能见到松阳茶师的身影。异地生产,回乡销售,背靠浙南茶叶市场,松阳茶叶总部经济初露端倪;以“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创业大军推动下的松阳茶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茶产业全链发展模式效益凸显,被誉为茶链发展的“松阳模式”,促使松阳茶产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

地处浙南山区的松阳县,从2001年开始,将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培育,茶园面积每年以新增8000亩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1.56万亩,去年全县茶叶产量1.076万吨,产值达9.12亿元,以占全国4%的种植面积,生产出了占全国6%的茶叶产量,创造出了8%的经济效益。全县有三分之一人口从事茶产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得益于茶产业的发展,松阳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茶叶小县一跃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全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和“浙江省茶叶强县”等称号,成为中国绿茶集散地。

来源:松阳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