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自制竹筒茶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大郭说茶丨33.云南少数民族的喝茶习俗

大家好,我是大郭。《大郭说茶》由福海茶厂出品,将和你一起度过有茶陪伴的时光。


春节假期,我去云南各个地州逛了逛,也路过了好几个普洱茶的产区。在旅行的过程中,我发现云南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喝茶习惯。在今年的第一期大郭说茶里面,我们就来聊一聊云南少数民族的喝茶习俗。

我们在之前的节目里说到过,云南的茶区大多都分布北纬 25°以南的滇西、滇南,澜沧江两岸山区丘陵地带的温凉、湿热地区。那么在这片地区主要居住着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回族、瑶族、傈僳族、白族、苗族、壮族等等少数民族。自古以来,茶就被云南少数民族所运用,并且在云南各民族的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饮茶、吃茶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腌菜茶”

比如布朗族的“腌菜茶”,布朗族人会在初冬采老茶叶蒸熟,放入碗口粗的龙竹筒中压紧,埋入土中数月或者数年,遇节庆的时候才挖出,把茶叶伴着辣椒和盐嚼着吃。


“凉拌茶”

基诺族风味独特的“凉拌茶”则是采鲜嫩的茶叶揉细,放入碗中,加上黄果汁、酸笋、酸蚂蚁等各种调料,用来食用或者待客。


“青竹茶”

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的“青竹茶”就更富有野趣。人们在野外劳作休息时,砍一节粗壮的鲜竹筒,装入清澈的泉水和茶叶,架在火堆上煮沸,煮好了再倒入稍微细一点的鲜竹杯中饮用,茶香竹香融在一起,沁人心脾。


“竹筒茶”

壮族、景颇族、哈尼族的“竹筒茶”,则是采鲜茶叶经过日晒或蒸煮,稍搓揉后即装入竹筒中,用木棒筑实,竹叶封口。数月后茶叶变黄发香,这个时候再劈开竹筒,取出棍状紧压茶,晾干或烘干备用。可用沸水冲饮,也可装入瓦罐中加香油浸腌成为“腌茶”,炒大蒜或炒其它蔬菜,是一种特有风味的菜肴。


“酥油茶”

而居住在滇西北的纳西族、藏族、普米族则喜欢喝“酥油茶”。人们先将茶叶加水煮沸,滤掉茶渣,再将茶水倒入打制酥油的茶桶里,加入研细的核桃、花生、芝麻、麻仁,当然少不了酥油,反复拉动桶内特制的拉杆,打出油水交融的酥油,加糖或盐就可以饮用了。这种茶饮用之后耐饥、耐渴、耐寒,营养价值非常高,又不会引起血脂的升高。


“苦茶”

佤族“苦茶”饮茶方式很特别,它是将自制的绿茶烤成金黄色,待散发出香味后,放入底小口大的陶瓷缸中,茶叶要占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然后加清水并且在缸里要放一个小木片,再用炭火来煎茶。不时用小木片将茶叶按下去,以防止它沸腾出缸外,等水快煎干的时候,再加清水,然后再煎,煎到水剩一半时斟出茶汁饮用,这种茶,你想想就会非常浓,所以有提神解乏的作用。


“龙虎斗”

纳西族茶酒合一的“龙虎斗”是先把茶叶放到小陶罐中,也是烤黄,然后再加入沸水稍微再煮一煮。但这个茶不是直接喝,茶杯中要先倒半杯白酒再加茶水,水酒交融时杯中发出悦耳的声响,令人十分惬意,饮后发汗解热,据说可以治感冒。


说了这么多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喝茶习俗,你可能会好奇,这些听起来非常特色的饮茶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啊,云南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各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造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殊局面。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各异,他背后其实反映了生活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的不同,这是人们适应并利用自然环境所创造出来的产物。

比如我们拿傣族举个例子吧,傣族居住的地方都是比较炎热、湿润、翠竹满山。那么野外劳作的时候也不方便带太多的器皿,休息的时候如果需要饮茶消热解渴的话,那就就地取材,砍青竹筒煮茶,这是非常方便的;基诺族它也居住于热带炎热地区,所以吃茶的时候加入带酸味的调料,除了消暑解热外,还可生津健胃,助消化;而居住于滇西北高寒山区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经常是吃肉、乳制品,以保证高热量对抗寒环境。

茶叶是一种普通的物品,在人类漫长的利用过程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普洱茶也是如此,它是礼物、信物,甚至是药物,当然也可以是祭品、商品和饮品。它的文化精髓渗透到了云南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云南地域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璀璨奇葩。

我是大郭,我在大郭说茶,我们下期接着聊。

参考文献:

(1)昌建纳:云南少数民族与茶[J]茶业通报. 2006.28(2):91-93

(2)朱力平,董正晓:云南少数民族普洱茶文化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2:52-54

春节趣谈: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话谈千古事,茶沏一室香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国饮,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就有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随着饮茶习俗的历史演变,日常的茶风茶礼渐渐变得越来越具有艺术性,对于茶,人们就有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讲究。

  特别是在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节日,茶更是具备很强的仪式感。

  上期小编就和大家聊过,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时,不同的地方的喝茶习俗都有不同讲究。

  如:春节叫“做年茶”,初一出门叫“出行茶”,结婚叫“新妇茶”。

  那这期,我们就延续着这个喜庆劲儿,说说关于普洱的佳话,也了解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喝茶中的讲究。

  01.独龙族——定亲茶

  Drung:Engagement  of  tea

  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

  便会相互增物定情。

  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

  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旺,放上茶壶,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不管姑娘家人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倒入碗中,按顺序,敬姑娘父母、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来,就开始说婚事。

  说到姑娘父母将茶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还想说,需要等到明年再来。

  02.佤族——竹筒茶

  Wa:Bamboo  tea


  居住在云南省沧源、西盟、澜沧的佤族,

  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生活习惯,

  喝竹筒茶就是一种流传久远的饮茶风俗。

  佤族竹筒茶流行于佤族聚居地区。是他们的一种饮茶方式。其特别的是,砍青竹为具,一端去除竹节,采摘青茶放入竹筒,置于火上烘烤,青茶在高温中受竹气蒸熏,使竹筒内茶叶产生特殊清香,然后冲开水作饮。

  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少量盐巴,其滋味更加别致。饮后,可止渴解乏,祛热解暑,明目化滞。阿佤人吃竹筒饭,喝竹筒酒,为古朴食风。

  03.布依族——姑娘茶

  Buyi:The  girl  tea


  饮茶,以茶水待客,

  是布依人的习俗。

  一有客人来到布依族人的家中,

  主人往往先递烟,然后敬茶。

  茶是布依族最普遍和必需的饮料。

  布依族用的茶叶多为自采自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会将山上,能如茶叶一样冲泡饮用的其它植物嫩叶,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

  布依族家家户户都善于加工茶叶。饮茶、品茶都很讲究。他们的茶叶不但自己消费,还销往其它地区。

  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姑娘茶”。

  “姑娘茶”是布依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每当清明节前,她们就上茶山采茶嫩尖叶,回来通过热炒,保持一定温度后,一片一片将茶叶叠整成圆锥体,然后拿出去晒干,再经过一定的手法处理后,制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

  这种圆锥形的“姑娘茶”,每卷约50—100g,形状整齐优美,很像是毛笔尖,所以又被称为“文笔茶”或“状元笔茶”。由于,质量优良,是布依地区茶叶中精品,是不对外出售的,而只是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赠送给情人。这象征了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

  04.纳西族——龙虎斗

  Naxi:Strong  tea


  纳西族,

  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

  同时也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民族,

  纳西人常饮用具有奇异色彩的“龙虎斗”茶,

  祛寒湿、治感冒。

  纳西语叫“龙虎斗”为“阿吉勒烤”。

  “龙虎斗”的调制方法是:先将一小把晒青绿茶放入小陶罐,再用铁钳夹住陶罐在火塘上烘烤,并不断转动陶罐,使之受热均匀。待茶叶焦黄、茶香四溢时,冲入热开水。接着像煎中药一样,在火塘上煮沸5-6分钟,使茶汤稠浓。同时,另置茶盅一只,内放半盅白酒,再冲入刚熬好的茶汁(注意:不能反过来将酒倒入茶汁中),即成“龙虎斗”。

  这时茶盅中发出“嗤——”的声响,待声音消失后,就可将“龙虎斗”茶一饮而尽了。有时还要在其中加上一些辣子,使“龙虎斗”更富于刺激性。

  纳西族人认为,用“龙虎斗”治疗感冒,比单纯吃药要灵验得多。将“龙虎斗”趁热喝下,会使人浑身发热,祛湿冒汗,睡一觉后,头就不昏了,全身也有力了,感冒自然就好了。热茶借酒气而升散,能祛风散寒、清利头目。

  调制“龙虎斗”,一般取茶叶5-10克。酒量因各人情况而定。“龙虎斗”对于常年身居高湿闷热山区的居民来说,确实是一种强身保健的良药。

  05.拉祜族——烤茶

  Lahu:Baked  tea


  拉祜族清代以后史籍称之为“倮黑”,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澜沧地区。

  烤茶就是拉祜族古老而传统的饮茶方式。

  烤茶,在拉祜语中称“腊所夺”。

  饮烤茶,通常分四道程序进行:

  1、装茶抖烤。先用一只小陶罐,放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茶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为止。

  2、沏茶去沫。用沸水冲满装茶的小陶罐,随即撇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清水,煮沸3~5分钟待饮,然后倒出少许,根据浓淡,决定是否另加开水。

  3、倾茶敬客。是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

  4、喝茶啜味。拉祜族兄弟认为,香气足,焦香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烤茶。

  云南民族众多,26个民族饮茶各具特色,小编三天三夜也聊不完他们的茶俗,以上挑出最具特色的和大家分享,从中也可见,云南大叶种茶叶的魅力所在。

  但作为世界茶源中心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众多民族都有一个最古老的种茶、制茶先祖——古代濮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叶并加以利用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种植茶的云南少数民族之一。

  在远古先民的眼里,云南民族本身就是“茶”和“茶仪”泱然的民族。云南普洱茶文化一直与民族相挂钩,云南民族的文化也直接反应在普洱茶的文化特征之上。

  作为普洱茶之源的云南普洱茶集团,就是普洱茶“根植于斯”,“正典、正宗、正源”的典范,弘扬普洱茶特色文化是其自带基因。

  -END-

腾冲封姓两代茶人的故事

本文节选自《普洱》2021第7期

作者 | 杨凯

腾冲是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它位于云南省的西部,再向西,则是现属缅甸的野人山,或叫茶山。

腾冲有多座活火山、大量温泉热海、湿地、地质层理、文化小镇、国军墓园等等令人赞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图片

腾冲也产茶,早在元代,这一带就有茶叶贸易存在。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

这里的金齿百夷就是腾冲、德宏州的少数民族。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那本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中也说,滇滩关外,“茶山野人时以茶、蜡、黑鱼、红藤、飞松五种入关易盐、布”。

清代,腾冲境内只有南部的蒲川产茶,为小叶种茶,产量有限。那时腾冲人大多饮用滇滩关、铜壁关等八关之外的缅甸大山茶和边境的南坎茶。竹筒茶(或酸茶)也很流行。这与徐霞客所记相吻合。

1912年,当地有个叫封镇国(字佩藩)的人,因为率领腾冲的民团,参与清政府镇压盈江、腾冲、缅甸茶山一带少数民族的动乱,以军功被授予蓝翎都司的官衔,也就是正四品武官,在滇西一带很有影响力。民国肇始,由于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威望,被委任为小猛统(今永德)巡检官。

他看到双江、云县、凤庆、永德等地大叶种茶叶种植给当地居民带来福利,就到勐库一带购买茶种,运回腾冲家乡窜龙村(又名攒龙村)试种。随后,他离职回乡,此时,他种下的茶子已“茶苗芊芊”,试种大获成功。

到1921年封镇国去世时,封家的茶园已年产茶50余担(约6千市斤),“开辟利源,家给食足”,封家人可以靠茶过上相当不错的生活了。这是腾冲大叶种茶叶之始。

景颇姑娘喜摘春茶

对此,腾冲人,原民国总理李根源先生称其德媲鸿渐(陆羽),并写诗赞道:

攒龙村

群峰叠翠拥攒龙,茶树青青绣谷中。

采得芽尖八十石,巡司播种已收功。

镇国去世后,曾担任过北洋议员,昆明市政公所会办(相当于市长)的腾冲县长刘楚湘在墓志中写道:

生民所资,饮食教诲。人嗜茶饮,芳香轻快。

陆羽博物,著经唐代。中土名产,舶翰海外。

厚生裕民,利泽悦兑。腾冲艺茶,青青□□。

人思倡始,歌君遗惠。我铭幽宫,传之万岁。

封镇国去世那年,其子封维德(字少藩)17岁。中学毕业后封维德回到腾冲,先后担任区长、县政府秘书。为发展当地经济,1939年,封维德在腾冲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组织当地村民“推广种植,以期增加产量,复兴农村。”

次年,他通过李根源联系了时任云南茶叶技术人员训练所教务主任,中国近代茶叶的开拓者陆溁,并写信,希望对方惠寄“中国茶叶公司茶叶合作社章则”和云南茶叶技术人员训练所之各种课本一份,以便学习推广。

随后,他参考安徽和凤庆的书籍,结合自家种茶和腾冲实际,在陆溁帮助下编写了《种茶浅说》一书,陆溁为此书欣然作序。

1940年底,陆溁结束了宜良的花茶制作和中茶公司《制茶法全书》的编写,来到腾冲。陆溁利用窜龙村的茶叶,制成红茶、乌龙茶、绿茶、白毫等茶,各界人士品尝后,大为赞许。

他们一致认为,腾冲有发展茶叶的潜力。陆溁发现:

一、腾冲地处边地,对外贸易进多出少,急需找到一种经济作物进行平衡;

二、腾冲各地,气候土壤适宜种茶,但对当地制茶工艺,他只讲是用极简单之锅炒土法,并未说明这种土法是现代磨锅茶式的炒青还是炒而复曝的晒青茶;

三、为支持政府禁烟,可以用茶叶作为农民禁烟的经济替代;

四、腾冲——八莫(缅甸城市)公路的修建,为腾冲茶借道缅甸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此,他提出一系列的设想,包括:培训学生,集资建立机械化、半机械化茶厂,去茶区添办茶种,自制堆肥、绿肥,茶树之间间种其他作物,兴办农村合作组织,同时用已经栽种成功的龙川茶试制绿茶、红茶、乌龙包种茶等,以探究腾冲茶究竟适合制作何种茶叶。

原民国代总理农商总长李根源先生为封镇国题写的墓赞

有了陆溁坐镇,封维德更有信心了。他请当地最有影响的官员李根源、刘楚湘出面,组织成立“腾越民众茶林业公司”,并创立茶林学校。李根源、刘楚湘、封维德率先认股,聘请吉如膏为总务主任,陆溁负责技术。

他们从凤庆、双江采购茶籽205驮,运到腾冲,划定茶区,播种育苗,成活数百万株。同时,利用本地已有的茶树资源,制作了适合缅甸、新加坡销售的白毛猴茶、白毫红茶、橙色白毫等高档茶,运销缅甸、南洋。

但是,第二年的春天,日寇攻陷腾冲,人民涂炭,学校被占领,公司也被扼杀在襁褓中。李根源(印泉)、陆溁(澄溪)、刘楚湘(梦泽)以及封维德等人的茶叶兴边、茶叶救国之梦也被中断了。

县长跑了。刘楚湘、封维德、陆溁他们随县里的抗日民众逃到腾冲县北部的界头,和日军打起了游击。不久,封维德接到命令,代理现属德宏州的梁河设置局局长(相当于县长)。

在梁河,他一边为抗战部队筹措粮草,一边写每月的敌情通报,还成立了两个小型的实验性茶叶种植场,从家乡窜龙驮来18驮茶种,在梁河县的回龙寨种植,建立起回龙的第一个茶园,成活茶苗一万六千余株。也就是说,现在小有名气的回龙茶,是封维德从腾冲引种的。

封维德颁布了《梁河设治局为禁绝鸦片改种茶林告民众书》

封维德颁布了《梁河设治局为禁绝鸦片改种茶林告民众书》

抗战胜利后,腾冲县恢复了“腾越民众茶林业公司”,他们以每月10万金元卷,每年100箩谷子的待遇,把正在重庆复旦大学茶学系教书的陆溁一家又吸引回了腾冲,此时,封维德仍是公司股东。

1954~1955年,封维德担任保山专区建设科负责人,主要负责农业、水利等工作。当然,可以为国家换钢材、换机器、换气油、换康拜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急需的茶叶,是他工作的重点。

他在保山专区所管辖的各县,包括保山县(辖今施甸县)、腾冲县、昌宁县、泸水县、龙陵县以及下辖的德宏自治区的各县开设茶业辅导员训练班,茶农训练班,大力推广茶叶种植。从1955年保山专区参与茶叶培训会人数,可看出当时各县的种茶规模。

1955年,封维德主持编写的茶叶培训材料

此时的新茶园,着力于推广等高带状茶园建设,茶园周边,打埂、挖沟、种龙舌兰、修防火墙;技术方面,着力于推广不平锅;设备方面,着力发展木制揉茶机和水力揉茶机。

封维德既是领导,也是主要授课教员。他们研究出一系列向文化水平不高,祖辈以打猎、种植为生的农民和少数民族群众宣讲茶叶的窍门。农民不愿种茶,就带他们做算术,算一亩茶的价值比种苞谷高多少,能换回多少钢材;

农民记不住种茶的方法,他们就把它编成流行歌曲,用唱歌的方法,使辅导员们在头脑中对茶叶技术和知识形成机械记忆,以使他们记得更牢,理解更深。潜移默化,将茶叶技术和理念牢记于心。

封维德编写的种茶技术歌,歌中专门提到等高种植这种新式的栽培技术

1956年,保山专区撤销,封维德随保山的机构一起并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原德宏泰族景颇族自治区),在政协农业水利委员会工作,1958年去世。

必须承认,封家两代人和他们请来的专家陆溁,对保山市和德宏州茶叶产业的初创,居功至伟,培养了很多茶农,也给后代留下了很多参天的茶树,泽被后人。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保山的茶叶种植在杨善洲老书记的带领下,发展迅速,昌宁县最为突出。在老书记退休后坚持造林的施甸县大亮山林场,也留下了很多生态良好的野放茶树。

回到腾冲,现在的腾冲,既有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古茶,也有适制红茶、普洱茶的大叶种古树茶、茶园茶,还有本地特产绿茶——磨锅茶,此外还有引进的高山乌龙茶,遮荫种植的抹茶……。

当年封镇国种植的茶苗,已长成参天大树,陆溁试制过的产品,也都全面量产,民国以来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全面开花结果,造福乡人。

* 昆明晓德书号、懋勤轩等机构为本书提供大量背景资料,在此深表感谢。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