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砖茶千年古茶树

找到约120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中国西南地区古茶树的分级

1、原始古茶林(唐代或唐代之前  树龄1000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茶树林,茶树一般胸径大于50cm,胸围大于160cm,树高超过15m,树龄千年以上。主要有野生过渡型茶和野生型野生茶两个品种。茶树间距约20~50m,每亩约20~30株,亩产10~20kg,极其稀有。雨林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2、野化古茶园 (宋代  树龄500~1000年)



原始雨林间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后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茶树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约10m,树龄500~1000年。茶树间距约8~15m,每亩约50~90株,亩产30~50kg,极为稀有。长期没有人工干预,生态及茶性特征逐渐野化。


3、原生态古茶园(明代  树龄300~500年)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保持完好,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少。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等多种热带雨林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


4、生态古茶园(清代  树龄100~200年)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茶树间距约1.5~3.5m,每亩约190~400株,亩产约60~90kg,数量较少。一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农家肥、偶尔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好。


5、近代茶园(民国  树龄60~100年)



1912-1949民国年间,茶树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


6、现代茶园(1949~至今)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64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园。茶树树高60~90cm,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约120~190kg。很强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打农药,除草、翻地。地表土裸露,靠施化肥维持产量,多数现代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近年有向生态化、有机化发展的趋势。




贰 茶树(按树龄分)


1、千年野生过渡型古茶树(唐代或唐代以前  树龄1000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过渡型古茶树,一般胸径大于50cm,胸围大于160cm,树高超过15m,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所制晒青茶,汤色淡金剔透,香气似老酒的醇香,带特有的雨林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


注:人们通常所说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名为“Camelliaslnensis(L)O Ktze”,有3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其染体多为二倍体(2n=30)。科学意义上的“野生茶”或茶人们所说的“野生型野生茶”,是“茶系”以外的近缘茶树植物,没有经过人工驯化栽培,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能否饮用,需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野生型野生茶嫩叶无毛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或全无锯齿。叶片革质肥厚,主副叶脉粗壮明显,茶菁多呈墨绿色。野生型野生茶树龄不等,已知最大的为镇沅千家寨1号古茶树,树龄约2700年。


2、野放型古茶树(宋代  树龄500~1000年)



古人种植、无人看管情况下被抛荒数百年,逐渐恢复自然生长状态下乔木型茶树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分枝部位高,主根发达的大部分树型特征的古茶树。野放古茶树大多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5~15m左右,树龄约500~1000年之间。野放型古茶树树脂含量高,所制晒青茶有类似松脂的油香,口感厚重开阔,带些野生气,十分难得。


注: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分枝部位高,成乔木状树姿,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栽培型古茶园里最老的几棵或树龄最大的茶树王,有时也指高大乔木姿态的野放茶树、野生过渡型茶树和野生型野生茶树。用大茶树鲜叶制成的晒青茶叫做大树茶。


3、原生态栽培型古茶树(明代  树龄300~500年)



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所制晒青茶香气自然协调带老木香,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原生态古树茶比较难得。


4、生态栽培型古茶树(清代  树龄100~200年)



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所制晒青茶有古树茶的老枞香,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生态古树茶产量有限。


注:云南古树茶产量总和只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1.1%~2.7%。


5、老茶树(民国  树龄60~100年)



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不够100年。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所制晒青茶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稍有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以区分。


6、小茶树(1949-1976年  树龄35~60年)



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芽叶不甚粗壮,所制晒青茶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差。


7、台地茶树(1976-至今  树龄0~35年)



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由于密植及施用化肥,产量大,生长周期快,所制晒青茶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





叁 树形


1、乔木型



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的树型。乔木型茶树分枝部位高,主根发达。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达3~5米,野生茶树高达10米以上。如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茶,以及大部分野生大茶树等。(《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2、小乔木型



亦称“半乔木型”。植株高度中等,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主干较明显的树型。小乔木型茶树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树冠较高大,根系较发达。如郑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3、灌木型



植株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只达1.5~3.0m的树型。灌木型茶树近地面处枝干丛生,或从根颈处发出,分枝稠密。成年后无明显的主干。根系分布较浅,侧根发达。如毛蟹、苔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4、乔木型灌木栽培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3页)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2250px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300~5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高大的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5、小乔木型灌木栽培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3页)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小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2250px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400~8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较高的小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小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肆 叶型


1、特大叶类



叶长大于14cm,叶宽大于5cm,叶面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2、大叶类



叶长10.1~14cm,叶宽4.1~5cm,叶面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3、中叶类



叶长大于10cm,叶宽大于4cm,叶面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4、小叶类



叶长小于10cm,叶宽小于4cm,叶面面积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伍 工艺


1、传统自然发酵工艺


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將茶叶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裝入竹篮。入篮須得湿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现加工成“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茶”。(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著《佛海茶叶概况》)


发酵工艺:晒青茶—少许水分回软—入篮—筑茶—分口堆存自然发酵,约需4~5个月,约15~30kg一篮。


现在很少有厂家有能力和技术按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传统工艺接近失传。


2、晒青茶工艺

即常见的普洱生茶。

工艺:鲜叶—萎凋—杀青—揉捻—晒干

3、渥堆发酵熟茶工艺

即常见的普洱熟茶

发酵工艺:晒青茶—湿水—渥堆—强制发酵,约需45天,一堆一般有数吨。

普洱茶产地之江内六大茶山

  曼撒古茶山

  曼撒古茶山为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所辖茶山在现今的勐腊县曼腊乡境内。曼撒地名现今改为“曼腊”,因盛产茶叶而赋名。“曼腊”系傣语地名,“曼”:村庄;“腊”:茶;“曼腊”即茶村之意。曼腊东与老挝、丰沙里省接壤,南与易武乡相连,西与象明乡毗邻,北与江城县整董镇毗邻,群山连绵,河谷纵横。乡政府驻地距易武街31公里。

  据史书记载,曼撒茶山是最早发展的六大茶山之一,域内拥有古老茶园1万余亩。《云南经济滇茶概述》中载:“镇越县即六大茶山的易武茶乡,曼撤茶山茶质优良,远较佛海为胜,年产茶约200吨,清朝乾隆(1736年)前已有汉族在易武曼腊制团茶,乾隆年间(1736-1795年)石屏一带的汉族就纷纷迁居曼撒茶山,开发茶园,致使茶叶产量大增”。曼撒茶山茶叶以品质好、香高味浓而誉享国内和国际茶叶市场。清末民初,茶山所产茶叶主要经老挝运销越南莱州,再转销南洋诸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当时较有名的商号有张家湾的“张正号”、曼乃旧庙的“胡记号”茶,闻名遐迩的易武“元宝茶”有相当一部分出自曼腊。曼撒村是古茶山的中心地带。据史载和口传,茶王树寨原有一棵茶王树,老树直径为1.2米,树龄千年以上。1918年前,这株茶王树一次可采鲜叶100多公斤。1926年,茶王树主十枯死,后从树桩根部萌发出3枝新枝,新枝直径分别为36、43、26厘米。

  曼撒茶山,海拔在750-1958米之间,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17.2摄氏度。年降雨量1600毫米,茶区土壤属砖红壤性红壤,局部地区黄壤和紫色壤土,pH值在5-5.5之间,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曼撤古茶园几经苍桑,大部分荒芜衰败,现古茶园面积仅存2500余亩。由于长期无人管理或是只采不管状况,相当一部分茶园荒芜、树势衰退,有的变为林茶混杂的树林,茶园单产低下。其中一片林茶混交林,由于土壤肥沃、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地处偏僻,罕有人迹,茶树生长茂盛,树势强壮,树干基围140厘米不等,而且密度较大。其中,保存有一株高23.5米,基部围粗1.44米,树龄在500年左右的古茶树,是当地发现的野生状态下最高的栽培型古茶树。

  古茶树均属云南大叶种,古茶树茶种群体较集中,叶型分为长叶型、椭圆型两种;从芽叶上可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另外尚有少许的中小叶茶树分布。

  现今的曼腊乡辖曼腊、曼乃、倮德3个村民委员会,42个自然村,1356户,总人口6571人,有汉、彝、瑶、傣、佤、哈尼等民族杂居,茶园总面积5000亩,年产毛茶4.5—5万公斤。

  可惜如今,曼撒茶山已笼罩在易武的名头之下。

  蛮砖古茶山

  六大茶山里,蛮砖常常会被人们忽略和忘记,现存的典籍中,这座茶山的记载也廖若晨星。在普洱茶辉煌的舞台上,其它的古老茶山或长或短地演绎过重要的篇章,只有蛮砖静静地伫立在时间的深处,笑看着茶事的兴衰。

  也许正是这种边缘心理,使蛮砖茶山成为了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最完好的茶山。蛮砖茶山早在清乾隆年间,茶叶的产量就已在一千担以上,清末民初,蛮砖还曾是倚邦六乡乡政府所在地,建有蛮砖关帝庙,如今关帝庙虽然早已从大地上消失,但遗留下来的蛮砖关帝庙碑文,却明确记载了“蛮砖为六大茶山之一”。

  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心大镇在今曼庄村。曼庄村是个历史页面很厚的地方,蛮砖茶山的兴衰史都记在这里。曼庄村在史书中成为蛮砖,崇拜诸葛亮的茶山人说,诸葛亮当年来六大茶山时在曼庄埋下一个铁砖,于是这里称为埋砖,后又演绎为蛮砖;另一个说法为傣语中曼庄意为大寨子中心之村,因曼庄过去是土司头人们经常聚会商议解决各种事务的地方,故称曼庄。

  由于数代茶家的精心养护,在蛮砖茶山,你很难看见岁月的流逝,那些掩映在原始密林中的茶林,正在茶农的努力下不断地扩大,变成了产茶万担以上的生机勃勃的茶园。这里生长出来的“蛮砖优质茶”,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是茶中的珍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当地政府在蛮砖茶山新建了万亩茶园,让我们感到昔日这位跑龙套的小生,没准有一天会成为六大茶山当红的角色。

  曼砖古茶山,又称蛮砖,现称“曼庄”,为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位于今勐腊县象明乡南部,包括今象明乡的曼庄、曼林两个村委会辖区。

  “曼(蛮)砖”一词,自明末清初以来,几乎凡涉及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史籍、散记,都会提到。清?阮福《普洱茶记》及雪渔《鸿泥杂志》等史书记载:“倚邦、蛮砖者味较胜。曼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即公元1741年,碑文记:“蛮砖为普洱茶六大茶山一山”。这些记载,不但说明曼砖茶山所产之茶品质好,而且是最早形成规模、产量较大的茶山之一,显示了其在六茶山中的重要地位。据记载,古茶园最先为当地土著人“本人”的先民开垦种植,清朝初午后,大批石屏等外地人进入,与当地少数民族茶农共同种植发展茶叶,清乾隆时期六年已形成较大规模,达到兴盛,茶山的茶园面积达到1万余亩,茶叶年产量最高达200多吨,其茶箐多数运往易武加工成“圆茶”外销。

  曼砖位居六大茶山中央,沿茶马古道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曼砖茶山古茶树古茶园在海拔565-1540米之间都有分布。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云雾缭绕,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种植茶树的自然条件优越。现今曼砖古茶山仍保存有2930亩古茶园,古茶树大都生长在茂密的森林中。茶树品种较杂,以云南大叶种为主,还有当地人称之为“柳叶茶”的小叶种,约占古茶园总面积的1/4。这里的古茶树大叶种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茶叶香高持久、滋味浓重,内含物丰富,为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古茶树长势较好,密度较高,茶叶单产较高。有一株较大的古茶树,树型小乔木,树高3.9米,基干围粗1米,树冠直径3米,属普洱茶种,树龄300年左右。

  革登古茶山

  革登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北部,东连孔明山,南与基诺茶山隔江相望,西接曼庄茶山,北与倚邦茶山为邻。革登茶山最令人难忘的是史载“孔明遗种”的茶王树、祭茶祖的“茶祖会”遗址。

  在茶山最令人难忘的是史载“孔明遗种”的茶王树、祭茶祖的“茶祖会”遗址。清·阮福所著《普洱茶记》中说:“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茶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子此。”清·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也有相似的记载:“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倚邦末代土司之子曹仲益先生在《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中谈及茶王树时说:“这棵茶王树在光绪初年,每年尚可产茶六至七担之多,是茶树中稀有之物,可惜已死。

  革登茶山茶树由老百姓多年采摘及照顾,高度多为1至2米,而这些茶区都未喷洒农药,革登茶山品质特点: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在香甜茶系当中属于最具有特色的茶品。被称之为环保生态茶或有机茶。

  “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莽芝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清?阮福《普洱茶记》和《普洱府志》的这两段记载,表明了拥有“茶王树”的革登茶山,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的代表性特征和悠久的植茶用茶历史,并以此而著称于国内国际茶界。

  历代史籍中,革登茶山和莽枝茶山有分有合,其因主要是,两茶山都有较其他茶山更古老的代表性古茶树,又由于两茶山交织相连,难分你我,而且面积不大。有鉴于此,本文即将两山合称为“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位于勐腊县象明乡西部,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委会辖区,东与易武、曼腊乡接壤,南与勐仑镇相连,西与景洪市勐养镇、基诺山乡交界。历史上的莽枝(芝)茶山、牛滚塘茶山(今安乐)等均属于革登茶山范围。茶王树的存在,证明了革登茶山悠久的茶山发展历史。曹仲益《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一文中说:革登“奇特的茶王树,生长在新发寨背后的山顶上,据老人讲,这棵茶王树在光绪初年,每年尚可产茶六至七担之多。民国初年,其根部枯干尚存。《勐腊县志》也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株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荣时期,茶园总面积达6000多亩,茶叶产量达100多吨。

  革登茶山区域的海拔最高点是山神庙为1950米,最低的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最低海拔565米,著名的石粱子孔明山”诲拔1722米。悬殊的海拔差异,构成了立体型的气候奇观,其气候大致分为三等:一是低海拔温暖型,如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一带;二是中海拔较温暖型,如曼林、曼松;三是高海拔偏冷型,安乐、石梁子孔明山、曼拱一带。古茶区山高谷深,磨者河、罗梭江等纵横,冬季雾多,云雾缭绕,区域内常年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8.20C。土壤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土、紫色土.土质都呈微酸性反应。土壤pH值4.5-6.5之间,兼少量石灰性反应。特点是: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机质腐殖质含量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5%以上;土壤透气性好、水分含量中上,有机质含量高;另外,在湿热作用下由于侵蚀浅薄少故而土层深’厚,能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养分足、茶树根深叶茂。

  革登茶山至今保存有古茶园3232亩(其中安乐1616亩,革登560亩,莽枝1056亩),在海拔1360米处,保存有一株较大的古茶树,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6.3米,树冠直径5.6米,基部围1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300年左右。革登小叶茶古茶,学名(Camelliaslnensls),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5.4米,树幅4.5x4.8米,叶形椭圆形,叶面平,叶身平、叶质稍硬,叶色墨绿.叶缘平,叶尖钝尖,叶齿浅密锐,叶直立状着生,叶基楔形,叶脉7-8对,芽叶色泽翠绿,芽叶茸毛多。

  莽枝古茶山

  莽枝山紧连革登茶山和孔明山,面积比倚邦茶山小,莽枝茶山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莽枝山脚的曼赛、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种茶。

  明朝末年已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山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莽枝山,本是一块古茶区,元、明时期早已茶园成片,普洱府成立之前,已有汉商进到Ⅱ萤枝茶山买茶。由于当时六大茶山还是车里宣慰司的辖地,汉人在六大茶山定居的还不多,汉商们进到茶山买茶大多借住在当地的少数民族家中,汉商中有尊重民俗、诚挚待人之人,也有心术不正、胡作非为之徒。

  雍正六年(1728年),一伙江西籍茶商到莽枝茶山贩茶,住在莽枝茶山小头人麻布朋家中,这伙人中有一人行为不检,勾引麻布朋之妻,并与麻布朋之妻发生了通奸之事,事情败露后,麻布明一怒之下杀死了妻子和那位江西商人,并将两人的发辫割下悬挂于牛滚塘的大青树上,以示警告。此事发生后,汉商们不思已过反而联名写状向省府诬告麻布朋“劫商害民”。当时莽枝山是车里橄榄坝大土司刀正彦的领地,刀正彦是车里宣慰刀金宝的叔父,势力很大,刀正彦不买清政府的账,没有处置麻布朋。清政府早已想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正找不着借口,于是便借麻布朋之事向刀正彦发难,认定是刀正彦指使麻布朋杀死江西商人。鄂尔泰下令命清军进茶山平乱——清军人山,焚栅湮沟,无险不收,几十个寨子被毁,整个六大茶山烽火狼烟。

  一年以后,以刀正彦、麻布朋双双被斩结束。雍正七年(1729年)七月,鄂尔泰宣布成立普洱府,车里宣慰司让出澜沧江以东的普腾、勐腊、思茅、勐乌、整董六个版纳划归普洱府,六大茶山属版纳整董的范围,顺理成章便归人了普洱府,这便是先有牛滚塘后有普洱府之说的由来。普洱府在多处矛盾未平的形势下诞生,六大茶山虽然划归了普洱府,但茶山仍不安宁,雍正十年(1732年)茶山土千户刀兴国又率众起义,莽枝茶山再次起战火,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剿抚兼施将刀兴国的反抗弹压下去。倚邦的曹当斋坐上了六大茶山总管的位置,在曹当斋的调抚下,茶山终于J恢复了宁静。从乾隆初年开始,莽枝茶山和其他五个茶山一道逐步走向太平、兴旺、繁盛。乾隆初年,云南已恢复了“茶引”制,商民买卖茶叶宽松了许多,于是大量汉人、回民涌进莽枝茶山,修整老茶园、开新茶园、到乾隆后期和嘉庆年间莽枝茶山人口过万,牛滚塘已成为大街场,有四百多户人家。

  乾隆到咸丰年间是莽枝茶山最兴盛的时期,茶园盖山,村寨密集,莽枝大寨、秧林大寨、牛滚塘街是最热闹的地方,三个大寨遥相对望,相距不到一公里,被茶园连接着。莽枝大寨嘉庆年建过关帝庙,建庙时的大碑现今还在遗址上。莽枝茶山乾隆后期有上万亩的茶园,每年春秋两季,思茅、普洱、江城的马帮一批又一批地来牛滚塘驮茶。牛滚塘的山梁上至今还有一条三米深的古道,这便是当年马帮踩出来的。

  清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发生了民族械斗,打得惨烈,争斗双方伤亡惨重,这场战祸使莽枝山茶业受到重挫,茶农避乱、村寨迁空不少,商旅畏途,不到莽枝茶山买茶。曾经人喧马嘶的牛滚塘街,到清朝末年已无人居住。村民们不愿回令人伤感的牛滚塘街,留下的大都迁到离牛滚塘一公里远的安乐村去住,到1950年牛滚塘也仅有七八户人家。如今牛滚塘的古庙、清真寺已不存在,只有大碑还躺在荒草中,碑上牛滚塘几个字还清晰可见,让人追思往昔的牛滚塘。

  莽枝山还有许多成林成片的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夺等老村寨,有的古茶树已长到十多米高。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明清两朝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和普洱茶集散中心。倚邦古茶山,位居勐腊县象明乡东部,北接景洪市勐旺乡南连曼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明朝隆庆年间,车里宣慰使把所治区域划分为12个行政区域称为“西双版纳”,倚邦划为十二版纳之一的版纳倚邦,因盛产茶叶,又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茶水井”之地,统一管辖当时的六大茶山。

  自清.雍正七年至同治年间,由于石屏和四川、江西的客商、茶农大量前来开垦茶园、建茶庄商号,倚邦古茶山茶叶生产贸易一直保持着兴旺繁荣的景象,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倚邦古镇位居形似马鞍的山梁上,方圆l平方公里左右,四面山峦耸立、沟壑纵横.犹如群山之中的孤岛城堡,易守难攻,住户最多时逾千户,古镇主街和3条支街两旁茶庄商号林立,大小茶庄商号50多家,有不少客栈、杂货铺等等,商贾往来频繁,马帮铃声不断。一派喧闹繁荣,茶叶年生产贸易总量达一万担以上。直到清末,倚邦一直保持了“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茶叶贸易中心的地位。

  倚邦古茶山的古茶树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倚邦古茶山的普洱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所以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

  倚邦古茶山,位居勐腊县象明乡东部,北接景洪市勐旺乡,南连曼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居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通往普洱府属思茅厅要津、结合部,是滇藏茶马古道源头的中心枢纽。明朝隆庆年间,车里宣慰使把所治区域划分为12个行政区域称为“西双版纳”,倚邦划为十二版纳之一的版纳倚邦,因盛产茶叶,又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茶水井”之地,统一管辖当时的六大茶山。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个村委会的茶山,古茶树以云南大叶种茶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这里的普洱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因此,自清?雍正年间起,曼松头拨春茶制作的普洱茶被列为朝廷贡茶的首选,“年解贡茶二十担”。采办贡典之茶一直持续到清末光绪年后期,由于社会动荡,边关不安,道路艰险,贡茶押解途中累遭盗匪抢劫,官府只好作罢。倚邦茶山所产的普洱茶紧团茶,又称“元宝茶”,主要销往四川、西藏、贵州各地,并部分通过老挝、经泰国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

  清朝末期,社会动荡,盗匪猖獗,内地商人不敢人山贸易,加之易武古茶山的兴起,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生产贸易中心逐步移到易武古镇,倚邦茶山茶商茶农四散,贸易锐减,仅有庆丰和、庆丰益、元昌和恒盛等四家茶庄在惨淡经营。1912年以后,倚邦茶山的普洱茶产销重新出现逐渐恢复势头。1942年,基诺族、瑶族起义,攻打倚邦古镇,战火把古镇变成了一片废墟,倚邦古茶山、古镇从此走向衰落。

  倚邦古镇古迹遍地,茶史文化古迹保存众多,青石条铺成的古镇街道,青石条茶马古道从这里伸向远方,记载和彰显着普洱茶古茶山远久的茶史和蕴涵丰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主要古迹还有位于倚邦寨的官坟梁子完好地保存着倚邦“土千总”曹当斋及夫人之墓。曹卒于1799年,乾隆二年皇室敕功德碑一块,内容都涉曹土千总及曹夫人叶毓管茶功绩,可见清王朝对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重视程度。倚邦街村委会保存着乾隆、道光、光绪时期的三块青石碑,记录了当时的重大茶事;在新发寨山神庙一大茶坑旁的茶拜堂,保留着古代茶农、茶商祭祀茶祖孔明、祭茶树神的遗迹遗物;安乐的江西庙、四川会馆遗址等等,足见当年的兴盛繁荣。

  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着的古茶园总面积为2950亩。古茶树普遍分枝密,有较多分枝级数,最多四级以上。茶树高3-7米,根基围30-100厘米。叶基楔形,叶长叶宽脉对叶身平或微隆,叶缘平。有上百亩连片的小叶种古茶园,小乔木型,绝大多数的茶叶叶片色泽呈深绿或绿,树龄均在300-500年,共计1200亩,主要集中分布在倚邦、曼林、曼庄3个最早生产普洱茶的古茶山。这一活的见证说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与内地古茶区在茶叶种植、加工、工艺技术和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攸乐古茶山

  攸乐茶山(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毅人放火,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壤。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拨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攸乐古茶山,现今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所辖区域,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四面分别与景洪市勐养、勐罕、景洪镇,勐腊县勐仑、象明等乡镇相接,海拔在575-1691米之间,地处北热带、南亚热带气候的山区,年平均温度18-200C。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境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适宜种植多种热带经济作物。古茶园土壤属砖红壤性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在5.1—5.7之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基诺乡土地总面积622.9平方公里,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有林53万多亩,占全乡总面积的57%,是典型的纯山区农业乡。古茶园面积2900多亩,新式台地茶园面积7299亩,采茶面积9260亩,2004年干毛茶总产量330吨,单量34公斤。

  攸乐古茶山种茶、制茶、贸茶历史悠久,史籍记载,清朝雍正年间(1729),普洱府曾在基诺山设置管理古“六大茶山”的攸乐同知,派五百兵丁驻防。清末年间,古茶园面积有1万亩左右,几经沧桑,至今大部分被毁,古茶园荒芜面积达70%以上,全乡现存古茶园面积只有2900多亩。古茶树、古茶园在海拔1100-1500米之间,土壤砖红壤和红壤之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较高,有机质含量高。大部分为林茶混交林,属云南大叶茶种,叶型分为长叶型和椭圆型两种;芽叶分为红梗绿芽和绿梗绿芽两种;基诺古茶园中还发现比大叶种稍小一点的中叶型茶种。

  基诺古茶园为大面积混杂林茶园,海拔1200-1500米之间,总面积1800多亩。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在50-120厘米之间,主干胸围在30-80厘米之间,树高2-3米,树冠直径在1.5-3米之间。树势苍老,附生和寄生植物较多,树龄在300年以上。

  司土老寨为清朝雍正年间攸乐同知驻地,海拔1100-1300米,保留有多片混林古茶园,面积800余亩,但古茶树多为砍伐后重新萌发的枝干,仅在基部保留有较粗的一部分老桩。其中最大的一株老桩高0.4米,围粗1.10米,老桩上长着十多枝分枝,株高为3.3米,树冠直径2.3米,树龄约400年。

  代表性的古茶树主要有:茨通古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Slnensisvarassamica),树型小乔木,属砍伐后重新萌发的古茶树,基部老桩高0.4米,围粗1.10米,整株古茶树高3.3米,树幅2.3-2米。叶长椭圆形,长宽15.5x6.0厘米,叶脉10-12对,叶水平状着生,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齿细锐,叶质厚、硬、脆,芽叶色泽绿,茸毛多,树龄500多年。亚诺古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Slllellslsvarassamlca),树型小乔木,树姿直立,树基部围粗1.18米,主干胸围0.60米,树高2.98米,树幅2.6x2.4米,分枝密;叶倒卵圆形,长宽11.3x4.9厘米,叶脉10-12对,叶面微隆,叶身平;叶质厚、硬,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齿钝,芽叶色泽紫红,茸毛多。树龄300多年。

古六大茶山的秘密


精读笔记第六期

《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书名:

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主编:

詹英佩

出版日期:

2006年3月





内容梗概

        作者从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的原因说起,还原历史,追述了从明代以来六百多年间古六大茶山兴衰起落的历史原因,社会背景,民族分合的状况,对普洱茶安民固边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主题作了深度揭示。



内容亮点

改土归流对六大茶山的影响


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渊源


老茶号(1900-1937年



精读笔记



 

对普洱茶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清代是普洱茶走向鼎盛达到“名重天下”的时期。翻阅清代历史资料,不难发现关于普洱茶的记载几乎都是普洱茶产自六大茶山,六大古山即今西双版纳澜沧江东岸的勐腊县以及景洪市境内的倚邦、易武、莽枝、革登、攸乐。为什么清代的史书总是是说普洱茶产自六大茶山呢?普洱茶和六大茶山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要想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追溯到明清时期的西双版纳即车里宣慰司以及清雍正年间那场震撼南疆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运动——改土归流。

 

车里宣慰司

车里宣慰司是一百多年前西双版纳的称呼,包括今西双版纳全境加上普洱市的思茅、六顺、整董以及老挝的勐乌、乌德等地1729年以前都属于车里宣慰司的管辖范围。车里宣慰司的前身为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是元朝中央朝廷与1293年在云南南部边疆设立的一个土官自治地方政权。无论是元代的的车里路军民总管府还是明代的车里宣慰司其管辖范围都要远大于今西双版纳。



1729年之前车里宣慰司有十二个版纳,包括澜沧江东岸的六个版纳,澜沧江西岸的六个版纳。而澜沧江西岸的六个版纳从明洪武十七年至1950年止一直称为车里宣慰司。到了1729年改土归流之后将车里宣慰司辖区内澜沧江东岸的六个版纳划归为普洱府。所以车里宣慰司和普洱府有承接、并存的历史渊源,车里宣慰司和普洱府都与普洱茶有割不断的关系。

研究、考证普洱茶历史车里宣慰司和普洱府都要关注,改土归流是这两个政权发生改变、出现承接并存的起因和缘由,而六大古山之所以被史籍反复记载与改土归流有很大关系。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清代中央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一场最大的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行动,长达数十年。简单的说,改土归流就是封建中央要剥削少数民族首领,土司,士官们的各种权利,派中央朝廷委任的各位流官(主要是满人、汉人、蒙古人)来管理各位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政权体制,改各地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为府、州、县、厅。而改土归流的提出者实施者是鄂尔泰。

鄂尔敏上任云贵总督时,由于贵州苗族和云南乌蒙,东川等地的少数民族抗清活动频繁,变向雍正皇帝提议改土归流,并得到雍正皇帝的大力支持,在他上任的两年内便将贵州苗族地区及云、贵、川交界地区的苗、彝等少数民族地区全部改流。再想扩大改土归流的范围时,反抗的少数民族在起义失败后退到了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六大茶山藏了起来。起初由于车里宣慰民族团结且一直处于归依顺服的态度,鄂尔敏正想着以何种理由对车里宣慰司进行改土归流时,住在莽枝山的麻布朋因气愤妻子与汉商通奸便将其杀害,此事本属于合法事件,却被汉商反咬,诬告麻布朋杀人。鄂尔敏听到消息后立即下令清军进山抓捕麻布朋。至此清政府对车里宣慰司进行改土归流的大幕正式拉开。


(普洱府)


因麻布朋引起的六大茶山战争结束后,鄂尔敏成立了普洱府将原来归属于车里宣慰司管辖的澜沧江以东的普腾、勐腊、思茅、勐捧、勐乌、整董六个版纳规划为普洱府直管,并在攸乐设立同知,建攸乐城。但是由于其管理方式出现问题,致使六大茶山战事不断,直到1735年,滇南少数民族的起义完全平息,同年云南茶法正式颁布,普洱府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做了调整,即:三庭一县一厅(思茅厅(包括六大茶山)、威远厅、他朗厅、宁洱县、车里宣慰司)。



虽说改土归流具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和大民族主义的指导思想,使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更加穷苦不堪,但是它成立了普洱府,是普洱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普洱茶从由车里宣慰司到普洱府的转变,让茶叶买卖由土司垄断茶商放贷转为持“茶引”购茶,进贡茶则由既贡缅甸王又贡天朝皇帝转化为只贡天朝皇帝,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加工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而茶法的颁布也保证了普洱茶的规范管理、计量统一、纳税准确、运销通畅。简单的说普洱府改变了普洱茶、提升了普洱茶。

在鄂尔泰进行改土归流时,虽说车里宣慰司管辖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反抗和起义,但是并不能否认车里宣慰司的首领们在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安危时牺牲地区利益,维护国家统一的行为。


古六大茶山


倚邦茶山



从明隆庆四年至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了改土归流,置建了普洱府,六大茶山从车里宣慰司的辖地中划出,归入普洱茶府。从史料分析,贡茶的茶箐在六大茶山采购,而贡茶的深加工或成型包装则在普洱府。贡茶分为八个规格,五斤、三斤、一斤、四两、一两五钱重的团茶、还有瓶装的芽茶、蕊茶,匣装的茶膏。其中四两重的为女儿茶(原料全由茶山未婚少女采摘)其中倚邦的曼松茶是特级贡茶,汤色清亮、苦涩味淡、清香回甜是六大茶山所有茶中最耐看、最上口的茶。曼松贡茶是皇帝的专用茶。



曹当斋是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位贡茶采办官,是六大茶山的最高长官,为普洱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曹当斋生在茶山,长在茶山,了解茶山的社会状况,同时他也清楚茶山夷民对改土归流的不理解和抵触,于是他开始挺行一系列适合茶山实情的政策。严格执行云南茶法和茶山管理条令,维护茶农利益,引导夷民学习汉人技术和文化,以他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施政能力为改土归流、普洱府成立后六大茶山茶叶的发展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到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园至少已达2万亩以上。曹当斋管理六大茶山三十八年,这三十八年是六大茶山从封闭落后、矛盾交织走向民族团结,和谐兴盛的三十八年。在曹当斋去世之后其子曹秀秉承父业,是普洱茶持续兴盛。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曹当斋和曹秀推动了普洱茶的兴盛和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普洱茶的兴盛与清王朝的兴盛同步,世袭管贡茶的曹氏家族其兴衰和清王朝的兴衰也是同步的。随着清王朝的没落,外国的入侵、抗日战争等一系列原因,倚邦元气散尽,无法再振,至今倚邦仅有30多户人家守护着祖宗的家园不愿离去。

 


攸乐茶山


攸乐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境内,据零星的史料记载和古茶园古茶树留存的分布情况推断,攸乐茶山明朝中期至少已有茶园四千亩以上。雍正七年普洱府成立时,清政府在茨通(老土司)筑起了攸乐城,并设同知一员,但是由于流官政权攸乐同知的设立遭到傣族上层人士和攸乐人的反对和抵抗,使攸乐山一带连年发生战争,加上瘴疠流行,官兵无法驻扎下去。直到雍正十三年清政府不得不将攸乐同知移至思茅,称思茅同知,随后又改为思茅厅。

据《普洱府志》记载:乾隆十三年,清廷议准云南茶引三千(贩茶许可证)颁发到省,转发丽江府,由改府按月给商府赴普洱府贩茶运往鹤庆州之中甸。此条令的下发说明清政府不在设机构垄断经营茶叶,茶商只要领到“茶引”便可到普洱府卖茶,这就使得茶商进入攸乐山贩茶更为方便,攸乐人主要是用茶叶换粮食、盐巴、布匹等日常所需之物。到了光绪年间攸乐山的茶就已销到印度和欧洲了。

因抗日战争爆发,六大茶山茶叶衰退,以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攸乐人生活更加贫困。致使1941年兵役和和苛税,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因杨安元(民国时期,攸乐茶山的垄断者)倚仗权势,无理取闹,导致1941年攸乐人起义的导火线。两年战乱,使攸乐山的经济、文化受到严重损害,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基诺人开始重振茶叶,如今悠乐茶园面积已位居六大茶山之首。

 


莽枝茶山



说普洱茶就得说普洱茶府,说普洱茶府就得从改土归流和莽枝山说起。

在普洱府成立之前,就已有汉商进到莽枝茶山卖茶,雍正六年,一伙江西茶商到莽枝山贩茶,住在莽枝山麻布朋家中,却有人行为不检点与麻布朋的妻子通奸,事情败露后,麻布朋一气之下杀死了妻子和那位商人。却遭到汉商们联名上书诬告麻布朋“劫商害民”。当时莽枝茶山是车里橄榄坝大土司刀正彦的领地,刀正彦并不理会鄂尔泰,没有处置麻布朋。正好给鄂尔泰一个对车里宣慰司改土归流的借口,鄂尔泰立即下令清军进入茶山“平乱”,经过一年的烽火狼烟,以“刀正彦、麻布朋”被斩结束。



(牛滚塘)


雍正七年鄂尔泰宣布成立普洱府,但是由于普洱府的流官门倚仗权势,克扣茶民,引起茶农激愤,雍正十年茶山士千户刀兴国又率众起义,莽枝山再起战火。直到倚邦的曹当斋上任后,茶山才恢复平静。乾隆初年,云南实施“茶引”制之后,大量的汉人、回民涌进莽枝茶山,修正老茶园、开辟新茶园。(牛滚塘本是一块足球场大的坪地,坪地中间有个圆形的大水塘,一年四季不干,附近村寨的牛都爱在塘里打滚洗澡,牛滚塘因此得名)

乾隆至咸丰年间是莽枝茶山最兴盛的时期,但是在清咸丰末年,居住在牛滚塘的回族和汉人之间发生矛盾,争斗双方损伤惨重。这场战事使莽枝茶山茶叶收到重挫,茶农避乱,村寨迁空,商旅畏途,曾经人喧马嘶的牛滚塘节到清末年已无人居住。


 

革登茶山



虽说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但是因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颗特大的茶王树(唯一被纳入史册的茶王树)因而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气。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历来推崇孔明,认为是孔明教他们种的茶树,把孔明山看做是孔明的化身,茶山人认为这颗茶树王是由孔明所种,所以明年春茶开摘前,几个茶山的茶农都要来祭拜茶树王和孔明,在清朝时期每年祭拜茶树王时,几千人会在草坪上唱歌、跳舞、祈祷场面极其热闹。但在民国时期这颗茶树王便枯死。

革登茶山在道光年以前有上万亩的茶园,茶园从革登老寨到倚邦习崆山,往西接到莽枝山的牛滚塘。由于咸丰年间莽枝山战乱,导致革登茶山的人口大减到了清末民初已无人居住。革登茶山还有个古寨叫阿卡寨,如今叫新发寨。与新发寨一步之遥的是直蚌和茶房,直蚌和茶房一带直到现在还保留有三四百亩古茶园。

 


蛮砖茶山



蛮砖茶山有两个著名的大寨,一个是曼林寨,是蛮砖茶山茶园最多的寨。一个是曼庄村,是蛮砖茶山的中心大寨和人口最多的村。曼林寨在蛮砖茶山的顶峰,海拔1700米,是一个景色秀美的山寨。清代,曼林的茶由思茅和宣威的马帮来驮,到了民国年间,曼林的茶大多由杨安元收购。

从曼林往北走就是攸乐山,往南走便是曼庄,蛮砖茶山的兴衰与曼庄村的兴衰有直接的关系。从明朝末年制清朝末年,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心大镇便是曼庄。清代曼庄有三大家族,分别是丰家、卫家、权家。其中丰家势力最大、影响最大。后来随着丰家的败落曼庄也逐渐败落,仔细翻阅资料,不难发现曼庄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疫病,1910年左右,已经下滑的曼庄染上了瘟疫,几千人仅剩下几十人。

曼庄人在民国之前都是以茶叶微生,粮田开垦较少,自抗日战争后茶叶衰退,住户有增无减,时至今日曼庄也只有20多户人家。几乎全是丰家、卫家、权家的后人。


 

易武茶山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由于云南“茶引”制购茶,思茅总茶店撤销,从乾隆初期开始,上万人涌进易武,改造老茶园、开建新茶园,经过四五十年,易武新增茶园3万亩以上。到了乾隆末年,整个易武茶山南至易比、北至裸得,长达100多公里,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嘉庆初年易武茶商开始向土司买土地,争土地所有权。动摇了土司势力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土司制度的兴衰味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道光年以后易武的茶号、商号大增。清咸丰后期,滇西发生了杜文秀起义,滇藏商道阻断,易武人转而将茶叶主销东南亚和香港,到了光绪年间易武经济实力超过了倚邦,成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



易武正山的古茶村(曼秀):

黄家是易武最大的家族

易武人黄卫中在曼秀开了一家茶号:泰来祥。黄卫中生财有道,不仅在曼秀开茶庄,还开酒坊、开染户等大小生意。


易武正山的古树村(落水洞):



落水洞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被古茶园围着,村子坐落在两个小山梁之间狭长的凹地上,易武人说,落水洞的茶芽头肥,豪又亮,用来做七子饼的盖面最好。所以落水洞的茶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价格都很贵。


易武正山的古树村(麻黑):

1920年到1938年麻黑有四家茶号,分别是杨有禄(茶号名不详)、何金城(成兴昌)、张正鸿(鸿庆号)胡发兴(兴顺祥)


易武弯弓和漫撒:

弯弓大寨和漫撒老街曾是易武茶山最兴旺的两个寨子。弯弓寨的关帝庙是六大茶山最大的庙宇,但是由于弯弓古茶园破坏较为严重,现已看不到成片的茶林。从弯弓向西走一个小时,翻过一座山便是漫撒大寨,虽说它的地势较高但是从不缺水,沿着漫撒蒲桑河上游一扇磨那里生长着几十亩千年古茶园。,这片茶园是六大茶山中最老的茶园。


易武曼腊茶山:

张家湾民国初年最大的茶号是陈云号,老板陈石云,人称陈半山。

1933年赵国传开了一个名为新盛利茶号。

杨春乔在陈石云死后是张家湾首富,也开了茶号(茶号名不详)

曼腊茶山还有个古村叫曼乃

在清末民初有四个茶号:天顺祥、仁和祥、德顺祥为胡氏所开


老茶号


象明(倚邦)老茶号(1900-1937)


倚邦惠民号茶庄:

郑慧民先生于1926年创办,郑慧民出生于倚邦街,毕业于普洱省立师范学校,品学兼优、为人正派。1918年郑慧民先生创建了倚邦小学,并亲任校长。为了给学校筹集经费,郑慧民一边办学一边做茶卖。直到1931年郑慧民逝世,惠民茶号也就此停业。


倚邦升义祥茶号:

大约建于1932年,庄主向升平(又名向寿三),毕业于普洱省立师范学校,是倚邦的四位才俊之一。1938年以前,升义祥生意很好,向升平去越南卖菜。1935向升平留在茶庄,放弃了云南省海关公务员。1938年因法国人阻挠云南茶进越南,六大茶山茶叶外销路断,升义祥茶庄停业。


易武老茶号(1900-1937)


乾利贞茶号:

乾利贞茶号早期叫做:陈利贞茶号,创建于清道光三年,由姓陈老板在倚邦创建,清同初年曾停业,同治四年江西人赵开乾复开,改名为乾利贞。清光绪二十三年,赵家迁往易武,乾利贞茶号也迁往易武。后期又经过多次转让、由袁谦禄、刘子辉、刘幼清、傅鸿文四位掌管。

易武老茶号——同庆号:


被海内外公认的云南第一号,是六十年前普洱茶最闪亮的商标。现只有两张同庆号的商标遗留在世上,一张是红色的龙马商标,一张是蓝色的双狮商标。


福元昌茶号:


元昌号原是倚邦崔姓人家经营,崔家衰落后元昌号茶号几易其主,倚邦姓黄人家也接收做过,后因黄家失火再转让。1926年左右,易武余福生买下元昌号改为福元昌。


易武安乐号茶庄:

庄主李开基,被易武人尊称李大先爷。光绪十八年创办,制作饼茶、砖茶、团茶等。产品销至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因其品质较好,两三年内便名声大振。


大清国的国标茶——七子茶饼:

清政府颁布的的云南茶法规定:七两为一饼,七饼为一筒,一筒重四十九两。此法是为了规范管理,利于监控,保证质量,便于茶税。七子茶饼从普洱茶府成立至清咸丰年主要销往西蕃和西藏。



六大茶山的秘密不止如此,如果你已经读过《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如果还没有,那么赶紧去看看吧~



作者简介


詹英佩   女,昆明人,1986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记者,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员。自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



各说各话








本期主题:喝茶时,听过最离谱的忽悠是什么






您有什么想说的?






文末点击“写留言”提交您的分享。







本次话题将在2月15日(周五)为大家送上留言分享。

找到约11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