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重新开始是什么意思

找到约8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你确定你喝的是古树熟茶?

近年来古树熟茶产品层出不穷。什么是古树熟茶?这一概念从何而来?

我想,从鄙视链来讲,古树茶确实因其品质占据茶界首端而备受追捧。如此热门的头部概念对于任何一个善于把握商机的人而言,都是不可错失的良机,于是,古树熟茶一说横空出世。

1、熟茶一窝蜂风靡神州大地,古树熟茶也跟着来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普洱茶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供不应求。

自1973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后,代表公司赴广交会交流学习的业务员,发现以发酵后的熟茶为主的普洱茶在广东、香港极具市场和销路,便带回茶样,根据云南各地方实际进行了发酵技术探究,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功打入香港、广东等外省市场。在随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中普洱熟茶技术逐渐成型,并日益发展。

1973年,熟茶元年。

2004年,经济发展的大潮也淹没了西双版纳勐海,勐海茶厂因此改制,一夜之间,成了吴远之先生的控股的民营企业。吴先生一跃千里,以十余载,铸就全新的大益,并成为普洱茶行业的标杆。(那个时代,普洱茶就是紧压茶。还没有制定普洱茶生茶云南省标,省标大约是2004年开始制定的。)

7572熟茶,是改制前勐海茶厂熟茶的代表作。

改制前的7572,足以作为好熟茶的标杆,诸行业资深人士每次喝毕,赞叹词不绝于口。我也喜欢喝,确实也有一丝简简单单的幸福感。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7572的传奇?

原料深度、拼配技术、自然陈放,三者缺一不可。而很显然,7572不可能是古树纯料发酵。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等级制的收购标准体系下,古树茶难于采摘,价格和台地、小树茶相同,不可能被选中。由此可见,作为标杆的7572,极有可能是台地茶、小树茶发酵的拼配产品。

以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作为分水岭,普洱茶在市场上经历了十五年的江湖鏖战,这些产品的价值与意义究竟在何处?

2、古树这一概念的存在

那就从古树这一概念开始说说看。

“古树”二字在官方规定的印刷包装纸上只能以“大树茶”的字样出现。

李文华先生是我很敬佩的资深茶人,其普洱茶的拼配技术叹为观止。他对我说:“大树应该是指西双版纳解放前的茶树。而古树怎么也要有100年树龄。古树被市场认知是一种必然性,由于稀少,如何在产品上标注清楚,各企业不一。”

谁都清楚,除了好的原料,好茶还需精良的生产工艺。

虽然都是普洱茶,生茶与熟茶的制作工艺却完全不同,这对于茶原料的内涵物质有着巨大的影响。

烟虫这朋友不太地道,毫不留情面,直言:“古树熟茶有,但是非常少。可以说市场上98%以上的古树熟茶是假冒的。”

狗吠之年,老班章搞出了大新闻。现在市面上打的老班章熟茶,是否可信?

有人说这是以边境上的老挝原料制作,生态比老班章更佳,但茶料真是在一口料(纯料)渥堆发酵的吗?

谁也没有亲眼见过,想看也未必能看得见。尤其是那些蜗居在几千百里之外,靠吹牛卖茶的茶商。

2004年以后,关于熟茶的技术创新,犹如共享单车、滴滴等的发展势头。熟茶发酵,目的在于将具有刺激性的多酚类降解且部分转为多糖类成分,因其分子也经历了微生物的裂解与重组,所以同时增加茶汤中的可溶性糖与蛋白质。整体更为柔和适口,并适合了人体健康机能的需要。

古树茶也具有刺激性的多酚,但由于本身的可溶性糖类蛋白质类,氨基酸类等等物质含量更多,且无机物含量少等原因,发酵后相对口感平衡。而这些对于上好的古树茶而言,生来俱佳,何必再发酵成熟茶?

任何一位经验丰富的制茶人,绝不会做这类“放屁脱裤子”、暴殄天物的蠢事。这只能蒙混少知的消费者。

对于真正的茶人,古树熟茶,很不一般。但喝茶的人,甚至会觉得不算什么。

饮茶,一重香气,其次口感。能品至韵味者,已是有专业素养的爱茶人。更专业者如能辨喉韵,或某茶特有的印记,上升到气韵与体感。

人间普洱,难论真假;品茶论道,最怕虚妄。

3、熟茶有其韵其味合则是好茶

我们说改制前勐海茶厂7572是好熟茶的标杆。

搞清楚了什么是好的熟茶,再来看古树熟茶。先不论古树熟茶这一命题的真伪,就说生茶,生茶在热反应过程中,茶内质的主要成分被大幅度改变,因此,生茶优异,但发酵成熟茶以后就未必表现得那么出色了。

古树茶品质精优,那么古树熟茶是否也都是良茶?

解此问之前,我们想想怎样的熟茶是好茶?以我的经验,香、甜、厚、滑、纯,是衡量一款熟茶优劣的起码标准。

2001年改制前勐海茶厂7572熟茶包装和饼面

改制前勐海茶厂,其熟茶还有散茶,分1、3、5、7、9级,多销往香港、广东等地区。1、3级以精美小木盒子包装,茶量1公斤。其余级别皆以大袋装,易接触空气,湿仓。

我喝不惯湿仓味,香港的普洱茶,只有这味道。你若好奇,可寻机一试。

在广东某茶友心中,熟茶被奉为很正面阳光的茶。

1973年,昆明茶厂的吴启英等人,在考察学习了广东潮水渥堆的基础上,试制出了普洱熟茶。1973年是试制,并没有产品。

熟茶的出现,是普洱茶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普洱茶发酵机理有三:一是通过湿热使多酚类降解。二是利用了自然的微生物对茶叶进行了分子裂解,从而使它变得更符合健康取向。三是通过养堆拼配和菌作用等实现分子新的聚合重组,使口感上变得更细腻醇厚适口。

虽然这一过程,强加了人为干预,但在间接性执行工艺上,茶的制作也得到了可控性。而在后期仓储中,昆明干仓的普洱茶区分于香港、广东等地区湿仓茶的重要原因。

注意,就口感上,干仓湿仓的区别绝不可以用“茶叶是否打过农药”一说而混淆。这里不赘简述几句:

在普洱茶的常规性检测指标中,有一项叫做“灰份”。灰份,指燃烧后产生不可尽燃烧部分的比重,实质就是无机物。

为什么说施肥打药的茶不好、不生态?农药带来的,不一定是无机物超标,茶所含的无机物冲泡时大部分不溶于水,所以无机物很少能带来口感的不适。

农药(除了杀虫剂一类)会促进茶的发芽率,缩短生长时间,生长周期短了,意味着物质积累不够。

发酵好的熟茶,燃烧过后无机物比不一样,从喝的体验角度,我们明显能感知到的溶性物质其实不是很多。

普洱茶从来都是好东西。至此,消费者从对茶的扭曲性传播、减肥效果等唯美传播上找到了某些心理暗示。

人的第一、第二本位所需求的取夺,是人的基础。在“一元论”的世界,每个人认为自己的认识都没错,就像重度糖尿病患者认为大米是有毒的,不能吃。而在正常人的认识中,大米养活着人类几千年。

说的如此混乱,其核心在何?

形而下讲,以生态、安全、适口为健康。

西双版纳的茶,勐海的茶相对阳刚,易武茶比较柔和。我们在喝茶时,背部会有感觉,这就是所谓的体感。

古树茶不到地表合适的条件不发枝芽,这与它自身的根系和养分输送情况有关。古树茶香甜物质与活性物质的多酚多糖,与古树本身是否无关?答案是否定的,甚至有反其道而行的情况。

如果你在熟茶中寻到了“韵”,那么,要恭喜你,你入门了。

过去,教科书及一众博识的专家学者,都会引导消费者去喝“密集型农业经济作物”,即所谓的台地茶。

古树熟茶来了,它的气感、韵味或是唯一不可替代的。

我深信熟茶勐海味的历史意义。今天的熟茶正在毁坏我们喝茶的虔诚,如果你执迷于熟茶诸多命题中的坚固说辞,你的味觉与身体必定会受到心理误导,接受很不舒服的体验。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

“没有信用、没有信仰、不要荣誉、不要真理、心怀两端、言语不一的人们,你们之被人谴责就活像从前寓言中的介于鱼与鸟之间的一种模棱两可的东西。”

面对混沌不清的市场,我们就来推敲推敲古树熟茶的真实性,或者说探测一下市场上的古树熟茶到底有多少是真的。

4、“越陈越香”和“古树茶”,是普洱茶的两个关键词

2007年普洱茶大崩盘以后,古树茶乘虚而入,时髦起来。这所谓的古树茶,多指生茶,而这里说的是古树熟茶。

先来看一组数据。1950年,云南全省茶叶面积只有区区16万亩,1990年增加为240.6万亩,到了2017年已扩展至610万亩。

将古树茶的树龄定义为上百年也好、解放前也罢,以1950年的数据为基,除了后来逐渐发现的极少部分茶树,云南的古树茶面积理论上不可能超过16万亩。

这还没剔除中间几次砍掉古树种小树,砍掉茶树种玉米等经济作物的历史事件。如果精打细算,古树茶顶多占云南总茶林面积的2%至3%。

如此稀缺的古树茶,能拿多少出来发酵做所谓的古树熟茶?又有多少制茶人舍得花大价钱制作茶料成本极高的熟茶?

我无法得到准确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纯料的古树茶,做生茶都尤其紧张,更别说拿去做茶料成本极高的熟茶了。

我常在勐海见到的熟茶堆子,一般都超过50吨。比方说,这一个发酵堆的量就是老班章古树茶春茶的全部数量。

真的古树熟茶,不可能放到市场上流通,因此很多市面上所谓的古树熟茶,都是打着古树之名牟利。

一位制茶的朋友分析说:

“古树熟茶?我喝过确实很好喝,小众。一个发的好的熟茶堆子要8到12吨,最便宜的古树按400一公斤算一个堆子,也要320万的成本,按1200一公斤算,就要960万的成本。现在有离地发酵,最少也要500公斤左右才能发,如果做了玩,发少量的古树,也要50万左右同一个堆子,加上百分之三十的损耗,那就是有钱疯了过于任性。”

问题在于,熟茶发酵每一次的情况都不同,相对应的走水、堆温、翻堆时间、翻堆次数都会有变化,这是个需要经验积累的技术活。

云南从出现新工艺至今,最多不过七八年历史,有几家茶厂能做到100%的优品发酵率?如此高昂的成本,一旦发酵失败,后果如何承担?

在前文,我只不过拿了400元一公斤的古树原料假设。但据我所知,市场上的古树熟茶动不动就是老班章古树熟茶、冰岛古树熟茶、刮风寨古树熟茶。如若都是真的,又是什么级别的成本投资?要承担多大的发酵风险?

这些古树茶是有基本价格存在,用老班章、冰岛、刮风寨古树发酵,经营者该如何解释成本?让消费者相信所卖是老班章、冰岛、刮风寨的古树熟茶。

试问如此精贵之物,投放至市场,怎么定价?怎么卖?卖给哪些人?果真如茶商向顾客介绍的那样,是饼茶都是古树茶?不得而知。

熟茶发酵是个技术活,同一人发酵同样的三个堆子,同一时间发,同一时间收堆,制成的口感都不一样,做成了那是阿弥陀佛,但废了就废了。这种人不是有钱任性,就是甘愿喝废料,人云亦云,“皇帝的新装”。

你可曾想过勐海一年要发酵多少熟茶?你的所闻定不如我所见那般确切。

只能说,勐海有无数的熟茶大堆子,至少有十几二十个上千吨熟茶量的工厂。

如你去勐腊县易武镇,会发现做易武生茶的茶商,喜欢往易武象明各大茶山里钻,因为好茶绝大部分生于深山老林。而做易武熟茶的茶商,大多止步于纳么田(离抵达易武还有十余里路的一个村寨)。

纳么田只是一个自然村,没有多少台地茶,原料来自周边的几个生产队,茶厂五队,六队,七队,八队,九队……大多是原易武区老区长张毅1982年推广种植的,以云抗十号为主,并非易武原生种,茶价便宜。据说,压制成熟茶也没几个人能喝得明白好坏。

在勐海,做生茶的多是春天来收料,做熟茶的则是夏秋时来。大多做茶人都习惯于春茶做生茶,夏茶做熟茶。

谁能保证,一定能买到头春古树的熟茶?

除非出于某种无私的爱,倒有可能从开金矿的的朋友手头弄上不计成本的几公斤古树熟茶而已。

5、再来说说古树熟茶的“熟茶”发酵的自耗与成本维度

熟茶的发酵,过去都是地面发大堆,达到三吨以上才好发。

这几年熟茶工艺突飞猛进,可以小堆发酵,多以竹筐、木框,还有用不锈钢发酵的,几十公斤也行,这使得昂贵的古树茶发酵有了成本上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可控性,不然,以笼统把几吨、价值近千万的古树茶拿去发酵,万一发不好,烧堆、发酸了,谁敢冒此风险?这是工艺提升和消费者需求提升的趋向产物。

以不锈钢发酵为例,从潮水、至3到5次翻堆、到养堆、再到完全干燥,大概要40天左右,也就说最早当年的4月份春茶就可以制成新的熟茶,当然也建议适当陈放后饮用。

以我较熟悉的后月众筹做的140公斤的二春夏茶混采老班章发酵熟茶为例,来观摩整个流程:

8月9日,140kg老班章潮水下堆;

8月13号,第一次翻堆;

8月19号,第二次翻堆;

8月23号,第三次翻堆;

8月25号,发酵度约6成,起堆;开始养堆;

9月10号,预计可以装袋;

9月30号,预计完全干透,发酵结束。

熟茶的原料是晒青毛茶,也就是散生茶,原料的级别决定了熟茶的级别,用台地茶料怎么可能发出古树茶熟茶的韵味,原料上品质的成因永远排在第一位。

2010年之前,大部分茶商多用夏秋的台地、小树来发酵熟茶,就这品质,仍然有不少打着古树的名头来卖。2010年以来,勐海就开始有很多小厂发酵小堆古树茶。

目前,市场上宣传最为凶猛的要数某正熟茶,曾有朋友揶揄说:“缺什么补什么!某正可能也是无正”。

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的话。但我确实品尝过某正的印本纪(号称用小绿印配方研制,说一句,小绿印是生茶啊,这两个不太通用吧),感觉浓稠有余、韵味不足。什么意思?就是不好喝。是不是古树做的?不知道。

如此一说,爱茶人自能明心见性。

市场之内是否真有古树熟茶流通?答案是肯定的。但该如何分辨?我们无从下手。

作为普通消费者的形象置身市场,我们为什么要分辨?又有什么好分别的呢?就像我们买茶、喝茶?只因为好喝,这就够了。

听卖茶的讲故事,是要买拐还是买担架?

中国人爱讲面子,自以为送人老班章熟茶,倍儿有面子,为了面子搭上万贯家财的故事到处都是。

但存在即合理,只要有市场这只手的存在,混乱就不会终止。

中国有句成语:熟能生巧。成语的本义这里不做解释,但做技术活的手一旦巧了,机心也就会随之而上升。

帕斯卡尔说:

“不爱真理的人所采取的借口是说,尚有争论,还有很多人在否定它。因此,他们的错误无非是出于他们并不热爱真理或者仁爱;因此他们是无可原谅的。”

作为爱茶者,我们是否需要放下“博识茶道”的包袱,基于日积月累的经验,倾听那些颠覆认知的观点,重新审视我们对茶的认识,尊重常识,尊重事实,将爱茶之心的门窗打开,让阳光自由地照射进来。

星球测评 | 何为岩韵?怎么买到高性价比岩茶?



上期我们从“挑选男朋友”的角度向朋友们分享了“水、肉、大”的岩骨花香的“基本身份特征”——

比如原生家庭:树种

性格:滋味

特长:产量高,名声大

加分项: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送礼不过大红袍!


这期我们来探讨一下啥是岩韵,这似乎是一个很中国式的审美问题,其实也不尽然。

“韵”“气”都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审美名词,正气、义气(广州小伙伴过冬基本靠“一身正气儿”)这个"气"如何理解,茶叶中的"茶气"是啥玩意儿,咱们下回再细聊。这期,就先说说“韵”,所谓“岩茶的岩韵”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回忆一下,在你的字典里,何为韵?

很奇怪,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很多人对茶,有一种水很深、很玄的误解呢?

同样一个常见字,比如,你放到聆听一首音乐、品尝一款美食、欣赏一种艺术,你不会吐槽,为啥这个"韵"字前面加一个茶,大家就觉得茶人在故弄玄虚了呢?

说回"韵",我们恐怕从小学就会开始接触到,比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音乐的韵,“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诗词歌赋的韵,还可以用来形容舞蹈、摄影、美术甚至是建筑,当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尤其是建筑,它的韵律美表现在重复上,是一种间距、形状等有逻辑的“搭建”,就好像一组完美的五线谱。

我们会为一首歌潸然泪下、会为一幅画驻足、会深深的记住小蛮腰(广州塔)的样子,会觉得它们很"有韵味",你感受到这些美好事物背后的共通点了吗?

对,这就是

因为它们都会给你留下“记忆点”,以它们各自独特的方式。

当你再次听到这首歌、看到这幅画,你会有联想,甚至有“回到从前”的错觉。

这就是韵的体现方式,有喜有悲,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共鸣。

如果说“味”只是感性世界里的那些一般性的感官体验,那么,对于那些特别深刻、美妙而持久的体会,我们便可称之为“韵”。

所以,一款好茶,就和一道怀石料理、一首经典歌舞、一部经典电影、一幅经典绘画一样。。。。。。当茶汤在口腔回荡,直接刺激你的口鼻,当然也会有让人油然而生美好感觉的"韵"。

那么,回到具体的岩茶,其中所指"岩韵"又是什么呢?

当我们在"韵"字前面加一个岩字,这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何为岩韵?


喝茶大都是愉悦的,因为茶叶中的氨基酸会刺激我们大脑释放多巴胺,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说喝茶有“恋爱的感觉”了。而茶的韵味,就好比我们听了一首动听的旋律,听完还会回味,茶汤也是。

最重要的感觉就是,当你喝到一款有韵味的茶,它会让你安静下来、停下来、吸引你的注意力,所以“岩韵”首先说的就是这款茶对你很有吸引力,你很喜欢。

所以,好茶就像一首好歌、一部好电影、一篇好文章,能唤起人的好心情。

那武夷山的岩茶之韵,又有怎样的风味特征呢?

如果你去过武夷山国家5A级名胜风景区,看着眼前一座座山峰俊秀,置身氧气森林无敌胜景,你会很自然的产生"美好如斯"的感叹。

生于斯、长于斯的武夷岩茶,正是合了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茶"的特点。

正岩茶特色——甜——氨基酸含量高

这与武夷山独有的生态环境有关,来来来,我们先看图~

丹霞地貌,奇峰突兀。武夷山的山体属沉积岩,相对疏松,镁、铁、锌、钾等矿物质丰富,生长在这么有营养的环境下,茶叶的内涵物质当然丰富啦,香气滋味那是棒棒哒;

光照以漫射光为主。丛林植被茂盛,直射光少漫射光多,坑、涧地处低,光照不会太强,而有些人以浓、强度判别是否为正岩茶,是有偏颇的。正岩茶有浓强度高的,但浓强度高的不一定就是正岩茶,这点很重要,要记住哦~

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沉淀,这个道理你肯定懂,想想为啥吐鲁番的葡萄为什么那么甜;

水雾丰富,雨后湿润的空气被锁在山涧的小环境里,不易散去,负氧离子丰富,氨基酸含量高。其中,奇丹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可达16%(绿茶的氨基酸含量通常在8%-9%),这个数据一出来令很多专家惊叹呢~

韵——全方位的感觉

这里的觉不只是味觉,还包括嗅觉、体感、精神层面享受记忆


如何体会岩韵?

啜吸法品饮茶汤,慢咽(正如清代袁枚所说的“不忍遽咽”)。喝茶时,一边吞咽一边呼气,体验喉部清凉、润甜的舒适感,茶香从口腔连接到鼻腔直至头顶,似通窍之感(像是吃了淡淡的薄荷糖),齿颊留香。

袁枚,清代文学家、评论家、诗人、美食家。他之于武夷岩茶品饮之道的最大贡献在于:以美食家的角度品评茶味,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文。

乾隆四年,70岁的袁枚来到武夷山,游览了幔亭峰天游寺,在《随园食单》中的茶酒单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杯中已竭香未消,舌上徐停甘果至。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鲁莽便失真。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在他看来,岩茶之味是茶中的人间至味。


如何选择性价比高的岩茶?

根据小伙伴们的行为习惯,我们做了两种攻略:


自主学习型:适合有时间,求知欲更强的朋友


1.多读一些岩茶书籍(如《武夷岩茶百问百答》),了解科学、正确的岩茶知识,学会区分不当言论;网络上的不当言论有很多哦,比如:武夷山海拔越高的茶越好;焙火越重茶汤越浑浊;焙火越重品质越高。

2.多喝、多买、多入坑(交学费),喝茶用脑,实践出真知(嗯,喝懂茶真得靠智商)


喝茶时注意四点:

①看干茶、闻干茶

看干茶:干茶粗壮、紧结、乌润。如果有黄片(粗老大叶)干茶会比较松散、不成型。

闻干茶:干净、无异味

②看汤色:干净、透亮,即便用“破坏性”方法进行冲泡(100℃水闷泡1-3分钟),也只是颜色加深,茶汤依旧透亮。

③观察身体感受:茶汤喝下去的舒适感,香气、滋味是否令你愉悦。不好的茶身体会有排斥的反应,难以下咽,不想再喝。



④看叶底:鲜活、油亮、肥厚柔软有弹性

你学会了吗?

被动学习型:适合“拿来主义”,有啥喝啥的人群


这类朋友可以多看以“客观、真实、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的测评类文章、视频,比如茶叶星球(没错,这是广告,哈哈);或者选择则专家推荐,优中选优,少入坑。


价格入门:多少钱一斤起步?

品质过关的岩茶是有基础价格的,因为岩茶的产量少,你知道吗?正岩茶只有72平方公里~(内心苦涩,不知喝了多少A货正岩茶o(﹏)o)

而且岩茶的制作成本很高,比如,茶园养护成本、人工采摘、人工挑拣的成本,而且岩茶需要反复焙火,制作工期长(6个月),制茶经验丰富的师傅费用也高,这些环节都表明了岩茶不可能便宜!!!

ememmmm,入门级岩茶起码是400/斤起

另外,喝茶也是一个晋级的过程,就像打小怪兽一样,随着经验的积累,你对茶叶等级会有更高、更深的认识,最终打爆大BOSS。

重点来啦:所有的茶都可以用“破坏性”(审评)冲泡方法来判别,多数时候都不会吃亏,因为我们的味觉、身体不会欺骗我们!

“破坏性”(审评)冲泡方法:高温+坐杯(100℃闷泡1-3分钟)


为啥岩茶这么好喝?有啥秘诀吗?

为啥?因为制作工艺呗~大师和大厨一样,工夫很重要!岩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制作工艺:做青、焙火

做青:这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根据茶叶的状态做青数次,从下午6点左右到第二天凌晨3、4点。我喜欢把乌龙茶叫做“熬夜茶”,制茶真的是熬心血,每到茶季,制茶师傅们的生物钟都混乱了,好辛苦。

什么是做青嘞?它有两个工序:碰青晾青,并且交替进行。碰青——茶叶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茶叶外缘的细胞壁破损,形成绿叶红镶边的状态,芳香物质不断释放、变化的过程;碰完之后晾一会,让受损的地方“自我修复”一下(主脉的水分流向叶缘,补给受损地方,重新舒展)。

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的人生?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焙火:更是漫长的过程,岩茶要至少三道焙火,从4、5月到10月,半年的时间,根据茶叶的状态进行焙火(焙火越重、存放时间越长,茶叶越黑)。但并非越黑越好,要做到“焙熟、焙透、不伤茶”,让茶叶始终保持活性,吐纳呼吸。(焙火是啥?请看下面的“茶叶星球の秒懂百科”)

另外,根据岩茶的制作工艺,要在秋冬季才能喝到当年的新茶。有些茶焙火重,需要放置1个月,退火后再喝滋味更佳。所以,岩茶不像绿茶,追求“绝对新鲜”。

PS:岩茶油润度好并非高品质岩茶的重要标准,有些茶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其油润度才会慢慢展现出来。


茶叶星球の秒懂百科

①岩茶客们常聊到的「蛤蟆背」是什么?

焙茶的时候,火温和时间达到一定程度,茶叶受热膨胀鼓起来,表皮和叶肉分离形成的气泡点,如蛤蟆的背部一样,这个就被人俗称“蛤蟆背”。But,这个不能作为评价岩茶品质的标准。

你听说过铁观音的“蜻蜓头”吗?未来某期告诉你~

“焙火”是啥?

你是不是以为把茶叶放在火里“烧烤”?NoNoNo!

焙火类似于烘焙蛋糕、咖啡豆(有些重焙火的岩茶闻起来与咖啡熟豆相似,就是这个原因啦~属于“火攻香”),主要目的是把茶叶里的水分、青气蒸发掉,干燥是所有茶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焙火是干燥的一种方法),只有水分达到一定标准后(通常是6%以下)才可以长期贮存。传统的烘焙(碳焙)是把茶叶放在焙篓上,下面用炭火的热量慢慢烘干茶叶,有点像广东人煲靓汤“文火慢炖”

岩茶的焙火非常讲究,其他茶叶焙火1-2次,而岩茶焙火至少3次,甚至5、6次,从四五月份采摘鲜叶,到最后一次焙火,要经历6个月之久,做到“焙熟、焙透、不伤茶”,让茶叶始终保持活性,吐纳呼吸。

焙火工序非常考验制茶师傅的技艺和经验,这就是上一篇文章开篇讲到,为啥传承技艺那么重要,为啥有那么多非遗传承人了。


②为什么没有老丛肉桂?

答:肉桂是近几十年的优良品种(有好种、好养、好活、产量高、抗病性强等特性),最老的肉桂有50余年。而水仙是老树种,有百余年,所以称为百年老枞。通常80岁以上称为“老枞”,不到80岁但树龄比较高的叫做“高枞”。



下期预告


写在后面的话

茶为国饮,什么是国饮?老百姓喝得起,可以天天喝、门槛低、味道好、对身体好的才能称为国饮。但很多人不喝茶,为什么?

水太深、不会选、不会泡......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茶叶把年轻人拒之门外。作为不年轻的90后、00后,我们要为茶叶发声!茶,并非玄学!它喝起来真真切切。“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至于茶艺、茶道等我们老了,自然有所体会。我们想做的是:让你爱上这杯茶。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评测同类茶叶,以直观的视频、图片分享每款茶的品质特征,帮小伙伴们挑选适合自己的茶,然后,爱上茶!


茶叶世界观 | 两面“茶叶江山”构成一个中国人

 

2018年10月16日,弘益大学堂与昆明璞玉书店共同举办《茶叶江山》签售茶会,此次茶会的主题为“秋日识茶——周重林和李乐骏的《茶叶江山》”。

本次茶会由弘益大学堂策划执行,茶会中邀请了《茶叶江山》的两位作者弘益大学堂校长李乐骏先生和茶业复兴创始人周重林先生做演讲分享,并且邀请了弘益大学堂提供茶道美学展演,让参会的各界爱茶人士于茶、花、香的视觉盛宴中感受中国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

    活动流程及现场    

▼以下内容为弘益茶道美学编辑部实录

▲签到台

 

签到完毕后,弘益大学堂主持人穆星洁老师宣读此次签售茶会的主题,邀请嘉宾上台就坐,宣布茶会正式开始,随后是弘益大学堂精心准备的茶道美学展演。

 

▲茶道美学展演

 

音乐里是雀跃的鸟鸣,潺潺的流水,目光中是那焚香的女子,缥缈如射姑仙子,冥思小憩,绝尘辽远;然后是持篮插花的少女,人面与花相映红,翩若惊鸿于花间穿梭;曼妙的茶师轻轻投茶、注水,婉若游龙。茶香悠然,香意祥和,花影婆娑,将尘世的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碗茶,人人沉浸于这如梦如幻的展演中。

 

▲器物展示席

 

    弘益大学堂校长李乐骏先生讲座    

弘益大学堂校长

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华茶青年会主席

人社部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审定专家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云南省青联委员

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读书分享会,看到那么多读者,甚至有坐飞机赶来的读者,我非常的感动,谢谢大家。这是我和我的好朋友周重林先生共同创作的一本书,名字叫作《茶叶江山》。今天时间可能非常有限,我就想跟大家谈一谈,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我们为什么要用“茶叶江山”来命名这本茶的书籍。

 

优人神鼓

 

我想这其中谈到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人一生要面对两个“江山”,这两个江山成就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思维,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1988年,台湾一位著名的舞蹈家,也是一个剧作家,刘若瑀女士,她创立了一个舞剧团,叫作优人神鼓。很多人问她,说刘老师,你应该是做传统文化的吧?今天我也常面对这个问题,大家说你们是年轻人,你们正在做古老的传统文化。但是我想我们究竟是做什么的,今天我看到了这句话,我觉得我和刘老师心里面想的是一样的,她说:我们并不是在寻找传统文化,我们是在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坦白来说《茶叶江山》这本书,就是从这样的一个意寓出发。中国人为什么今天还在饮茶,因为在茶当中有我们每个中国人自己的本来面目。

 

中国明代的地图

 

全盛时期清代的地图

 

我们来看这样一张地图,这是中国明代的地图,我们看到它还非常的广博,甚至包括今天东北的大部分。当然这是明代全盛时的地图,到了明代中期,女真人崛起,我们发现明代的版图被大幅度缩小。我们这个民族的版图在明代是经过一次大幅度的缩水。

 

我们再看全盛时期清代的地图,大概在乾隆年间,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浩瀚的版图,它有多大呢?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应该发现这里面包含了西北、东北大量的版图,和前面这幅地图相比西藏新疆全在版图当中,为什么?这里面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历史变迁使我们这个国家的地图前所未有的被保留了下来。包括到民国时期到今天,我们保留的领土,很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这样的一幅地图。

 

▲讲座现场

▲长城

 

我们在书中谈到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今天所饮用的茶叶,尤其是在云南这样一片土地上,生长的大叶种普洱茶。1620年,普洱茶这个词还没有被汉族的典籍所记载,仅出现了“普茶”一个词;到1729年,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政策叫“改土归流”;到1799年,我们第一次把普洱茶记录到清代中期,出现了重要的一个语句,叫“普洱茶名震天下”, 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震天下,味最酽。”普洱茶开始在明清之际,开始最大规模的融入到中原的历史当中。

 

由此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包括到今天,在坐的有多少茶友去过西双版纳,走过古茶山?我们应该有意的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在明代政府时期,我们一方面在修建石头的长城,但是我们开始懂得在西南开始修筑一个绿色的长城,用这个绿色的长城同样的保卫我们国家的江山。我们知道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只有一个朝代没有大规模修筑长城,就是清朝。因为清代就是从长城那边过来的人,所以我们的版图前所未有的扩大。

 

鄂尔泰

茶马古道地图

 

同时,从清代开始,我们建立重要的制度,用西南所产的茶叶交换西北所产的马匹,数百年的饮用传统使西北的民族离不开茶叶,于是我们看到一条绿色的长城在清代发展成为极盛,使我们这个国家的江山和版图开始出现重要的牢固关系。这个人叫鄂尔泰。最近大家都在看《延禧攻略》,他就是高贵妃的后台,高贵妃就是靠这样一个重臣获得皇帝的宠幸。历史上真有其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治理了云贵,使西南真正融入了中央政权,他靠的是什么样的策略呢?很重要的就是通过“改土归流”使云南最重要的茶叶物资,大叶种的普洱茶开始向全中国的内地和西北边疆地区进行销售,透过茶的这个物资,我们这个版图这个江山融为一体。

 

周老师是我们中国研究茶马古道的专家,我相信他看到这张图非常的熟悉。我们整个茶马古道贸易网络,有出国的,有到北京的,这是一张局部图,仅是指我们的茶马古道在西藏西北地区的局部交易网络。我们发现这个网络是多么的重要。多少年来透过这样的一条道路,我们不仅输送茶叶,我们更输送了一种伟大的民族认同。使西藏人、蒙古人也知道,他喝的茶叶来自这个共同国家的另外一些边疆地区,云南、四川、湖南。它透过一片叶子,建立了一种重要的民族认同,五百年来历经不怠,所以茶叶江山很重要的一层意义在此。

 

▲各地早餐习惯

 

当然今天,我还想和我们所有的读者朋友们探讨另外一个意义上的江山。刚刚我们所讲到的是版图上的江山,我称之为“物质的江山”。我们还有一个江山,是“精神的江山”。物质江山是我们画得出来的江山,叫作外在的江山,但是中国人还能称其为中国人。应该还有一个江山,这个精神江山我们称之为内心的江山。那么茶和我们内心的江山有什么联系呢?我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早餐和宵夜,茶酒饮品都凝聚了我们的乡愁。现在比较晚,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些图片勾起了我们的味蕾,南来北往,我们中国人被不同的地域文化所定义的根本是我们选择的早餐,我们选择的饮品。

 

这些所有的饮品和食物凝聚了我们的乡愁,塑造了我们的味觉记忆,甚至在一种心理结构方面奠基了我们的心灵,决定了我们的潜意识。一个人在做出很多决定的时候,是来源于我们的潜意识,而潜意识很重要的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向大家推荐一个词汇,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我们吃进身体里面的物质。在德语里,“食物”一词的字面意思就是生命的媒介,就是一切有生命能量物质才值得被人类使用。所以我们今天所吃的物品,所喝的饮品是不是遵循了这样的一个原则?我们透过吃,透过饮,来构建一种生命的连接,来构建我们心灵的结构。

 

▲云南茶山

 

看一些随手在云南茶山拍摄的图片,没有比这更美好的场景。我号召我们云南人,来到云南生活旅游、工作的人,我们只要有空就到茶山走一走,你会发现生命的真相,这些所有的树都是透过生命的连接,透过最自然阳光的光合作用来成长,来奉献给我们的一片叶子。我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那么痴迷地饮用普洱茶,尤其是这些来自深山老林高山云密之中的大叶种古树普洱茶。当我看到,食物的本质是生命的媒介的时候,它体现了我们今天所饮用的这样一杯茶,它是实实在在生命的媒介,只有生命可以认知生命,只有生命可以感动生命。

 

 

最后我花五分钟的时间,向大家介绍我工作的地方。我们和璞玉书店的创始单位阳光心霖公社一样是一所学校,璞玉书店的创始单位是专门做少儿英语教育的,应该是我们西南最成功的少儿英语学校学校。我们是做茶的教育,弘益大学堂的诞生就是基于我刚刚所讲述的所有美好理念。弘益大学堂2014年创办于云南昆明,弘益茶道美学是我们创办的一份微刊,到今天有35万的读者在关注。我们和重林创建的茶业复兴是一样的,是一个完全原创的刊物,有120位撰稿人在为我们撰写内容。我们有一些视频团队,在做一些和生活美学有关的视频,看这样的一些视频与文章都是免费的,我们希望透过这样一些美好事物去让所有人感受到。

 

 

2014年我们创办了一间学校,这间学校是今天唯一的省级重点茶花香的职业培训学校,到今天我们结业的学员已经有5000多人,在座的会有一些弘益的学员。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选择我们的师资,到今天在全球范围之内,最好讲授茶、花、香领域的老师几乎都在弘益大学堂登台上课,这些老师加起来超过了150位。云南是世界茶源,我刚刚放给大家的图片,全部都来自这片土地,来自澜沧江周边。但是长久以来,我们输出物质并不讲出精神,我们把所有的物质用最简单的方式售卖到中国乃至全球其他任何地方,五百年来从未改变,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一次次的物质奇迹,但是从来与精神无关。希望在这一代的我们向更遥远的一代致敬时,在物质丰饶的地方,一样要有精神的力量。所以在世界茶源我们说一定要有一所顶尖的茶学校,我希望来立足云南,立足美好生活。

 

 

花教育也是这样,云南不仅是世界茶源,我们更是亚洲花都。在距我们十五公里以外的地方,每天诞生着中国交易市场上80%的玫瑰。没有昆明的斗南,中国人都没有办法谈恋爱了。但是我们长居于云南,输出了玫瑰花,却没有输出花艺教育体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中国人今天要有自己的花艺教育体系,所以弘益大学堂的花学院正在致力于做这方面的尝试。

 

云南是得天独厚做生活美学最佳的教育空间。弘益只做三个教育:茶、花、香。做茶是世界茶源,做花我们是亚洲花都,做香我们是植物王国。中国和香中所用香料品种的70%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生长,但是过去三十年来,我们只做最基础的贸易,出售最廉价的基础香料油,这并不是不好,因为全球所有的香企业,我们知道的Dior、雅诗兰黛等等全部都在昆明设立了办事处,他们只用在销售额中扣除可以忽略不计的采购成本,来采购最廉价的香料物。但是被他们组成的香水,组成所有的香料配方与我们这片土地上所有的文化无关。

 

 

我们希望从今天开始,希望从四年前开始,我们是不是能透过云南的芳香物质,能恢复我们中国人古老的传统。刚刚我们看到博山炉中焚出的香烟,这本是我们这个国家一直以来的文化传统。自明代开始,乃至在唐宋,我们所有家庭的一天,是从我们点燃一炉香开始的,但是这个传统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

 

所以今天我非常期待,现场的读者们,能和我们一道,不仅是复兴传统文化,更是透过“两个江山”的构建去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我相信大家可以和我们一道通过一杯茶重新寻找我们的内心。透过一片茶,我们的茶叶江山得以成立。

 

   茶业复兴周重林先生讲座    

 

锥子周文化机构总编辑

自媒体《茶业复兴》出品人

当下茶文化卓越的研究者与传播者

 

▲“天地”茶饼及包装

 

对于传统我们可写的东西并不多,但是可以做得很精细,今天我的这个主题叫做茶心、茶汤、茶人。这本书很多人看过,这本书封面上画作里的人物,与我和李乐骏先生今天穿的衣服是一样的,很有意思。而这本书的内容也与刚刚李乐骏先生放得很美的云南茶山的照片有关,在撰写这边书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云南茶山之间穿越,如同书本封面上的这两个古人一样在群山之间瞭望江山,更有趣的是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个法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书本封面上的这个版权签名是法语。我们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在普洱市,遇到了这幅画的两个作者,她们俩在普罗旺斯做了一款茶叫做“天地”,她们的产品包装便是这本书的封面,她们对中国茶的理解如同水墨画一般,是意象美,是古人仙气飘飘在群山峻岭之间穿梭 。

 

▲销法沱第一张海报

 

法国人接触到茶,最先看到的是销法沱第一张海报,他们理解的中国就是有茶,有茶就是有信仰,所以销法沱的海报是一张佛陀,和中国人所说的禅茶一味、佛茶一味如出一辙。茶是在中国的寺院里兴起的,所以对他们来说佛陀就是最好的口号。销法沱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茶叶,现在下关茶厂生产的沱茶在茶叶市面上或者茶叶店都是很常见。

 

把销法沱真正做得大的人他的中文名字叫做甘普尔,甘普尔是二战的时候的一个伞兵,就中越边境线附近作伞兵,那时候是丛林作战,有很多的毒虫、蚂蝗、野外有毒的昆虫等等,那时候作战是十分艰难的事情,这时候他们发现中国的军人使用一种东西来调养身体,而这种东西就是茶叶、茶膏还有沱茶。后来他们的军队得到了中国军队的支持给了他们一些茶,甘普尔当时分到的是一个沱茶,据他自己回忆他将沱茶放在军衣的左上方口袋,也就是心脏的位置,跳伞的很多人死了,而他没有死,他觉得是沱茶保佑了他,附着了他的心脏,而刚好沱茶又是这样的形状,这是很有意思的。

 

▲甘普尔

 

▲荣西禅师著述《吃茶记》

 

甘普尔是一名法国人,更早的时候法国人之所以要引进中国的茶叶则是因为一个传说,传说中国人的茶是可以治疗心脏病,中国人的这种病很少,主要原因是茶能养心,日本荣西禅师写过一本书叫做《吃茶记》,这本书里面用的就是中国的原理从饮食结构告诉大家吃茶养生,在日本的饮食结构中缺少一种苦,这种苦只有茶叶中能提供。

 

荣西禅师将茶带到日本之后治好了一个将军的病,就让茶在日本生根,路易十四将茶引入法国时就说茶可养心,他不是我们今天说的茶可以养闲心,而是真的可以养护心脏。在茶叶江山这本书中我们有讲到在我国的西藏、新疆乃至更远的边陲地区都将茶叶视为很珍贵的东西,《茶叶江山》这本书都在围绕着这些故事来展开。

 

▲甲乙寺主持和周先生

 

▲牧民家修缮很多次的茶器

 

关于茶汤的故事则要从青海湖边的甲乙寺开始说起,当时我将一个沱茶送给甲乙寺的主持,他开心得不得了,又带我们去了塔尔寺。后来我们去了青海的一个牧民家,看到他们喝茶的器物觉得十分震撼,他们对瓷器的珍惜表现在瓷器本身,有许多不断修复的痕迹,在藏民的眼中茶即代表着文化。我们在《茶叶江山》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故事,一个藏民家中挂有一幅字画“之子于归”,现在许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诗经,意思是家中有女儿已经出嫁。

 

在云南老曼峨这个地方依旧保持着结婚需要茶礼的习俗,而在大部分地区早已没有了这种在习俗,这种习俗传承着茶的文化,《茶叶江山》这本书反复讲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从塔尔寺、湟源、玉树林芝、拉萨、扎什伦布寺、松赞林寺、雨崩等等地方人与人相遇的故事,茶与人相遇的故事。如同李乐骏先生说的一样,茶叶守住的不仅仅是外在的江山,还守住了我们内心的江山,味道这种东西是最难改变的,我们现在说故乡,我们回到家以后发现其实是有很大变化的,城市不断改变、建筑的不断重建,但是滋味是不会变的。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茶人的责任是什么,现在从事茶行业的人越来越年轻,这是很了不起的,在十几年前也是很难想象的事情。我们于茶中逐步逐步的找回连接,或者找回法国人眼里中国人应该有的样子,法国人眼里的中国一直是仙气飘飘穿梭于这天地之间的样子,就像这本书封面上的古人。

 

   签名及合影    

▲文章由弘益茶道美学编辑部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校,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责任编辑:离苏

END

找到约7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