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过的茶重新加工

找到约323条结果 (用时 0.033 秒)

张静红:理解了江湖,你就能理解普洱茶鱼龙混杂的现状

张静红,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副教授。

“那位台湾先生让我们猜,这样一饼茶在外面卖多少钱。我大着胆子说,会不会是四五百块一饼。自己心里说,怕是猜高啦。结果对方告诉我们,这么一饼茶在台湾现在要卖一万五千块人民币。我当时真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普洱茶的流动与流变

2020.09.26广州

大家好,我叫张静红,来自南方科技大学,非常高兴来跟大家分享我对普洱茶的研究。作为人类学者,我研究普洱茶并不是要做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所以大家来听这个演讲,可能没有办法学到怎样鉴赏普洱茶,辨别它是好是坏,是真是假。

普洱茶产自云南,云南是我的家乡,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这个茶已经变成了我作为一个云南人所不认识的“怪物”了,它成了一个传奇。

某种意义上,我研究普洱茶就是想了解,我的家乡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变化。

01

2000年之前,我几乎从来没有注意到普洱茶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大部分云南人喝的茶是本地的散装绿茶。

我当然知道普洱茶的存在,知道它会被压成方形的砖,或者圆形的饼,或者是一个蘑菇的形状。

它泡出来汤色和云南的绿茶非常像,是浅黄色的,闻起来会有一种被太阳晒过的干草的气息。一不小心就会泡得非常苦涩,难以下咽,但又会觉得颇为回甘。

大概2002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熟普洱茶的茶,简称熟普。这时候我传统印象中的那个普洱茶,被叫做生普或生茶。而熟普,我被告知它可以从生普转化而来,中间会经过一个发酵的过程。

熟普完全挑战了我们云南人对茶的认知,因为它喝起来完全不像茶,泡出来是又红又黑的汤色,闻起来还有一股我们不太熟悉的霉湿的感觉。我当时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普洱茶要有生和熟的分别,为什么要经过一个发酵的过程呢?

还有一种茶被叫做老茶,老茶更增添了普洱茶的复杂程度,而且也正是老茶,最后吹响了普洱茶成名的号角。

不管是生的还是熟的普洱茶,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它们都会成为价值连城的宝贝。在这个时候普洱茶也被叫做“可以喝的古董”。

于是一个很有趣但也令很多人疑惑的现象就产生了,尽管生茶和云南的绿茶非常相似,但如果一款茶被鉴定为绿茶,可能它存放两年就会被丢弃。但是如果它被鉴定为生茶,那就意味着,它存放得越久,越有价值。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越陈越香”成了普洱茶最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健康宣传当中,普洱茶被认为可以减肥、降脂和美容,可以助益消化,茶叶专家也在不断地做很多研究和实验,想要证明普洱茶的正面功效。不过最近这些年里,还是不断有声音质疑普洱茶是否具有完全正面的健康功效。

我采访过的很多消费者,他们之所以消费普洱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普洱茶的滋味的魅力。他们所说的这个滋味的魅力,就生茶来讲,指的是一种很强烈的生津回甘。对熟茶来说,指的是一种喝起来很温暖、很滑润的感觉。

我在广东做过调研,一个消费者告诉我说,一个茶喝下去,如果像广东的老火汤一样滑,就是好的熟茶。资深的普洱茶客更想突破口腔的感受,通过手心和后背的发汗,去感受老茶的“茶气”。

一般的消费者会觉得,“茶气”这个词听起来非常玄,怎么也感受不到。资深的茶客就会说,那多半是因为你还没有学会喝普洱茶,或者是你还没有遇到真正上好的普洱茶。

真正上好的普洱茶当然是可遇不可求的。我2004年买到了一本书,这本书当时被称为普洱茶的圣经,作者是一个台湾的茶人。他在这本书里记述了很多款老茶,包括它们的来历、滋味、样貌、价钱,这些老茶在市场上一经流转,价值马上就飞升。

一饼圆饼的普洱茶是357克重,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它的价格只是1000块人民币左右,可到了20世纪90年代,它飞涨到了1万块钱人民币。然后到了2002年,在有些拍卖会上,它曾以10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再到后来,这样的老茶就成了完全没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的东西了,它变成了无价之宝。

它促使很多人去寻找类似的宝贝。找不到老茶的人,就把希望寄托在生茶上,买新的茶,存放起来,希望它们有一天也能变得价值连城。

“越陈越香”既给云南带来了惊喜,同时也带来了尴尬。惊喜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突然之间普洱茶变得如此与众不同,它成了云南的一张名片。可是大家要知道,越陈越香这样一种概念和习惯,在云南人那里本来是没有的,所以也就意味着当普洱茶被说成是越陈越香的时候,云南人手里并没有老茶。

手里没有老茶,也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对普洱茶的话语权,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普洱茶的文化或经济资本,主要掌握在香港、台湾,还有后来很快跟上的广东人的手里。

我在2006、2007年的时候,在云南和大珠三角地区同时做调研,在两个地方我都问了一个差不多相同的问题,就是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喝普洱茶的。

同一个问题,我在不同的地方得到的答案非常不同。在云南,很多人会告诉我,我大概是两千零几年才开始喝普洱茶,最早的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可在大珠三角就完全不同了。我在香港的一个茶楼遇到过一个80多岁的老先生,他告诉我说,他爷爷的时候就已经在这样的茶楼里喝普洱茶了。大家可以推算,就是说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初年的时候,普洱茶就已经是大珠三角一带茶楼里的主角了。

云南人以前并非一点都不喝普洱,但至少可以证明的一点是,大部分云南人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和消费普洱茶,实际上不早于上个世纪90年代。

为什么在云南和珠三角之间会有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呢?普洱茶和它的故乡,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02

在讲这些变化之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普洱茶的历史和地理的渊源。因为这个渊源,也是今天普洱茶的商业和文化包装所加以利用的基础。

云南被认为是世界茶叶的重要源头,澜沧江两岸孕育出了制作普洱茶的重要原料,叫做云南大叶种。云南大叶种和另外一个茶叶品种小叶种是相对的,我们所熟知的龙井、碧螺春这些东部的绿茶,制作原料就是小叶种。

很多人都问过我,普洱茶叫做普洱,是不是因为有种茶树叫做普洱?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没有一棵茶树叫做普洱茶树。按照制茶学的原理,采摘自任何茶树的鲜叶,只要按照规定的加工程序,都可以做成普洱茶。但是长期以来,大家已经接受了用云南的大叶种做成的茶的滋味,把它叫做普洱茶。

尽管有很多关于普洱茶命名原因的说法,但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它是因地命名的。大家可以在这张地图上看到,在云南的南部有一个地方叫做普洱。这个地方在17世纪早期,就成为了包括茶叶在内的很多物资集散和运转的中心地,普洱茶就是因为这个地方而得名的。

人类学家通常会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或对象,比如一个村寨,或者一个民族,一个群落,来进行长时间的田野调查。但我感觉普洱茶从生产到贸易和消费,整个链条非常复杂,所以我选择了在多个田野点进行调查。

不过在这许多的田野点中我还是有一个重点,这个地点位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是一个紧邻老挝的村庄,叫做易武。易武是一座茶山的名字,也是一个乡的名字,现在变成了一个镇,它和周围的几座茶山连起来被称作“古六大茶山”。

这个地方诞生了一些很有名的私人商号,比如“同庆号”、“同昌号”、“同兴号”、“车顺号”等,这些商号都是由汉族的移民建立和经营的,他们大概在17世纪中后叶迁移到了易武,和当地的原住民少数民族共同利用了这里的茶叶资源。

这些商号的茶叶生产和贸易从清朝的中后期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是这里的茶产业盛极一时的体现。他们从附近的茶山收购茶叶原料进行精加工,然后把它紧压成饼,再把七个饼包成一桶,这样就形成了我们俗称的“七子饼”。

之所以进行紧压,实际上是为了方便运输。大家都知道云南位于高原,地势崎岖,所以在现代的交通产生之前,要把云南南部的茶叶运出去,需要依靠骡马,依靠马帮。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云南的学者进行了一次考证,他们给这样一些运输茶叶和其他重要物资的道路,取了一个比较诗情画意的名字,叫做“茶马古道”。我现在要提到三条比较重要的茶马古道,第一条叫做“滇藏茶马古道”,它是把云南的茶叶运往西藏的道路。

▲茶马古道路线图

有一个半真实但是又有点玄虚的传说,在滇藏茶马古道上,因为路途遥远,风吹雨淋和太阳暴晒,茶叶发生了一种叫做自然发酵的变化。当茶叶从原产地到达消费地的时候,它的生涩感就消失了,变得比较润滑。这是关于普洱茶由生转熟的第一种说法。

另一条路线贡茶之路,把云南的茶叶通过内陆运到北京,在清朝的时候作为一种贡品,上贡给皇宫里的皇帝、贵族们喝。

后来在故宫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当年云南进贡的普洱茶,有一个茶因为形状像人头或南瓜,被叫做“人头贡茶”或者“南瓜贡茶”。这个茶是现存年代最久远的普洱茶,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它的产地就在六大茶山。

▲人头贡茶

还有一条路线没有被正式命名,但我对它最感兴趣,因为它联系起了云南和大珠三角、东南亚,还有南洋。

云南的普洱茶到了大珠三角,比如广东、香港这一带,因为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而发生了一些改变。

大家都知道这一带人特别会养生,特别懂得吃,比较生涩的普洱茶到了这里以后,人们发现不能马上饮用,就把它放在仓库储存一段时间,等它从生涩变得柔和了才喝。相对于马背上那种意外的发酵,这种存储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有意而为的自然发酵。

再谈一下另一种发酵方式——人工发酵,这种技术最早是1973年的时候在昆明茶厂诞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技术呢?

刚才我讲到,普洱茶从云南到达大珠三角的时候,因为生涩没法马上被消费。产茶地的生产者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产品到了消费地以后马上就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昆明茶厂这边就派了人,去广东和香港一带学习仓储存茶的经验,最后就诞生了一种快速的人工发酵技术。

这个技术最早在昆明茶厂产生,但后来比较成熟的是在西双版纳的勐海,所以今天我们如果讲到比较有名的熟茶就会提及勐海。

03

制作熟茶的发酵技术,长期掌握在国营茶厂的手里,易武六大茶山属于私人商号,并不掌握这样的技术。而且在国营茶厂比较兴盛的时候,六大茶山遭遇了兵荒马乱和天灾人祸,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六大茶山只是为国营茶厂提供鲜叶原料,自己就不再制作传统的七子饼了,这一终止就持续了大概半个世纪。

这个发展的转机还要从香港回归说起,我们都知道香港仓储了一些老茶,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前后,港人把很多老茶抛售了出去。在这个时候最大的买主是台湾人,虽然这些买到老茶的台湾人之前接触普洱茶并不多,但他们非常敏锐地嗅到了这些老茶的潜在价值。

打开七子饼,他们发现了里面的一些票据,比如同庆号和乾利贞宋聘号内票,从中得知老茶的原产地是云南易武和六大茶山,这批台湾茶人就萌生了去原产地一探究竟的愿望。我有幸采访到了当时第一批去云南易武探访的台湾茶人,这位先生跟我讲了他们当时到易武时的遭遇。

▲同庆号和乾利贞宋聘号内票

这张图是1994年的时候,他们拍摄的易武老街。

▲图片来自《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摄影:陈怀远

他们到达易武的时候非常劳累,但让他们失望的是,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破落的小山村。当地人的生活非常困苦,没有一家像样的旅社。他们把随身携带的同庆号、同兴号的一些老茶饼给当地人看,但当地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我还采访到了一个当时在乡政府工作的人,他参与接待了这批台湾客人。他说:“我们根本搞不懂,这些台湾人来我们这里干嘛。这里那么远,那么穷,什么也没有。有一位先生是他们那队台湾人的领头,他有一天拿出一个茶来泡给我们喝,说是原来我们这里做的,是‘同庆号’的。我觉得那个茶很特别,喝起来很滑很甜,是我从来没有喝过的茶的味道。

那位台湾先生让我们猜,这样一饼茶在外面卖多少钱。我大着胆子说,会不会是四五百块一饼。自己心里说,怕是猜高啦。结果对方告诉我们,这么一饼茶在台湾现在要卖一万五千块人民币。我当时真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长话短说,当地人最后和这批台湾客人达成了协议,开始合作。他们找到了两位以前在同庆号工作过的老师傅,然后又打制了一种压茶的石磨,台湾的客人拿出他们的老茶作为模型,就这样使得当年用手工石磨制作普洱茶七子饼的传统做法重新出炉了。

这个方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是我在一户人家中拍下的他们制茶的流程:从树上采下来得到鲜叶,然后在锅里面进行炒茶,炒完以后要揉捻,就是给这个茶叶做塑形,然后把它在太阳下晒干,这个时候得到的产品叫做干毛茶。

在干毛茶的基础上把它拿去蒸,在蒸汽的高温之下,茶叶会变得比较柔软,变软了的茶叶就可以放到一个布袋里,用手工进行塑形,然后再放到石磨下压制,等阴干了以后就可以进行包装,也就得到七子饼了。

04

这样的故事不仅在易武,也在云南其他很多的茶区上演,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里,给云南这个产茶地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最显见的就是茶价的飞涨。我们从这个图表上可以看到,以易武的一公斤干毛茶原料来说,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几块钱,到了2002、2003年的时候是十几块钱,到了2006、2007年就变成了一两百元、三四百元。

▲易武历年干毛茶的价格(单位:元/公斤)

到了最近的这些年,大家可能有所耳闻,普洱茶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了。有一些珍稀的品种已经突破了几千块,甚至一万块。

其实在我做调研的那阵子,特别是在2007年的时候,普洱茶的价格曾经出现过像股市一样的崩盘,价格突然高涨,然后又突然跌落。但是跌落之后,在淘汰了一些资本以后,它的价格又在继续上涨。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接下来我要讲的,现在对古茶树,或者叫古树茶的追捧。古茶树是很早以前由当地人的祖先种下去的,已经有上百年,甚至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们在森林的庇护之下,生态环境比较优良。但是它们长得东一棵西一棵,没有规则,因为长得比较高,采茶的难度非常大。我就曾经听说过有当地人为了采长得非常高的茶叶,从树上摔下来,有摔伤,甚至摔死的事件。

与之相对的是台地茶,台地茶出现的非常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种下去的。它的间距比较窄,非常密集,呈阶梯形,所以叫做台地茶。

因为它比较密集,所以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在台地茶刚被推广的时候,它被视为一种科学的种植方式。而且,它的长相要优于大树茶,所以大家那个时候比较看好台地茶。

从这个图表上也可以看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古树茶和台地茶的价格是没有差别的,甚至当地人其实更钟情于台地茶。但是大概从2004年开始,两者的价格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大树茶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台地茶就永远都赶不上大树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大树茶与台地茶价格对比

我在易武采访的时候,当地人告诉我,这个变化也是由台湾人带来的,我采访过的台湾茶人也印证了这个说法。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发现,大树茶喝起来的滋味,和台地茶的确有很多不同,简单的来说就是大树茶喝起来比较柔顺,回甘更明显,更能让人感觉到茶气。

还有一个原因,台湾的茶人意识到,像同庆号、同兴号这样的老茶诞生的时候,在易武和六大茶山还没有台地茶。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的人之所以想要买大树茶,实际上源于一种还原和恢复古董级的普洱茶的愿望。

价格差背后,发生了很多让人很纠结的故事。我在易武采访过一家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父亲要把家里的地分给几个儿子,大儿子就在跟前,当时台地茶被认为比较科学和先进,所以他就要求父亲把台地茶分给他。

他的弟弟,也就是这家的小儿子,因为当时没在易武,家里就把没人要的大树茶分给了他。大家可以预见到,时光流转,这个标准一变,今天他的哥哥追悔莫及,弟弟就成了幸运儿,幸福来得非常突然。

另外一个变化,是对茶叶单一产地的推崇。所谓的单一产地指的是,要把茶叶原料的来历细分到非常非常小的山头和村寨,有一点像葡萄酒业用不同的庄园来划分不同的葡萄酒的品质,或者是档次和价格。

在过去没有单一产地的概念时,整个云南,所有的产茶区产出来的茶大家都觉得差不多,但有了这样的划分以后,很多人就要去细分,你这个茶到底是西双版纳的,是普洱的,还是临沧的,它们的滋味有什么区别。然后在西双版纳,要分易武的和勐海的有什么区别,在易武还要细分是哪个小村寨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这些小村寨每一个地方的茶叶产量都非常少,这些茶叶就变成了稀缺资源,往往有钱也买不到。以易武为例,它下面一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寨,近些年一公斤干毛茶的价格已经达到了一万元甚至两万元,所以普洱茶的总体价格在不断地上涨,其中的细分差别也非常突出。

05

在老茶奇货可居、新茶原料总体价格上涨、大树茶和台地茶之间价格差不断扩大、“单一产地”的区分又越来越细的状况下,资源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状况也越来越多了。

根据资深人士的估算,以易武为例,整个地区大树茶年产量不超过100吨,台地茶或许可以达到300吨,但是在外面的市场上,打着“易武正宗”旗号的茶饼不下3000吨,而且其中很多都标注着“易武古树茶”。

政府不断出台一些措施,想要规范整个市场,但是大家可想而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永远都赶不上弄虚作假的速度,所以很多人说普洱茶是一个江湖。

说它是一个江湖,最明显的是大家会发现,在田间地头完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揉茶的方式,有的茶商希望当地的做茶人家揉茶的时候,用顺时针的方向来揉,有的希望按逆时针的方向来揉,还有的觉得要从前向后或者是从后向前揉。不同的揉茶方式导致的最后茶叶的滋味也是不一样的,就变成了各说各有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江湖这个概念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有非常丰富的含义,我觉得用它来诠释普洱茶的现象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江湖是和风险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我遇到过很多有不同来历的茶商茶客,坐在一张桌子前一起喝茶时,有一种在争斗的意味。

因为很多人是第一次相遇,彼此不知道来历,然后就相互猜测你是谁,你到底懂不懂茶,然后相互较量,看各自到底懂茶到什么程度。

甚至我作为一个研究者,我在跟很多人在一起喝茶的时候,他们也在测试我,他们想要测试我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一个研究者,还是说可能也是来收茶的。这其中多多少少有一个意味,就是你要是不懂茶,那你就没有办法做这个研究。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

我们可以用侠客来比喻这些茶商茶客,侠客认为在江湖世界里,当很多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最能够依赖的是自己的武功和技艺。我遇过的很多茶商茶客,他们也觉得普洱茶非常混乱,政策标准不清晰,我就只有靠我自己的嘴巴来辨识一个茶到底是不是好茶。

有一个人就非常精辟地跟我总结说:“不要相信他们告诉你的,说这个茶是哪个茶山来的,它是古树茶,是哪个产地。我什么都不相信,我只相信我自己的嘴巴,只要我尝一口,我就能知道这个茶的来历,甚至能尝出这个茶有没有加过化肥农药,它做茶的工序我都可以推测出来。”

当然这样的说法有时候会有些夸张,因为我们会遇到很多人说自己很厉害,最后发现他其实也不怎么厉害。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真的非常厉害,我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像老师一样教我怎样喝茶。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现在不仅中国有很多人每年会去茶山收茶,前年我在云南的茶山也遇到了很多来自海外的、国际的人士,有澳洲的、美国的一些茶商。

他们到了云南的茶产地,其实更加不懂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但他们内心对技艺非常倚仗,觉得我只要练就一张厉害的嘴巴,只要把这个茶喝懂,我就能买到好的茶带回家乡去。

在普洱茶的江湖里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因为普洱茶被细分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那么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人在用不同的茶来为自己贴一个身份标签的时候,也会是多么精细。

在普洱茶的江湖世界中,我们看到好像武林门派各自林立的景象,其中有不同的派别,有的人只喝生茶,有的人只喝熟茶,有的人只喝西双版纳的,有的人只喝普洱的。还有的人要用仓储的方式来进一步地划分,只喝干仓的,或者是只喝湿仓的,或者是只喝云南仓的,还有台湾仓、香港仓等等这样的分类,他们相互斗争,彼此不能够相容。但有时候他们又想起茶以和为贵的理念,大家应该相互理解,相互融通。

所以我的研究认为,理解中国江湖文化的含义,可以有助于解读普洱茶鱼龙混杂的现状,以及这些行动者们在这样复杂的情境中的生存策略和方式。

我遇到过很多茶商,包括生产者,他们怀着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们非常希望有一条清晰的规则来帮助他们规范市场,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多多少少又觉得模糊就好,因为在模糊中可以找到一个空子,他们依然可以生存。

06

不管外面的江湖风云如何变幻,最后我们要谈到的是当地的做茶人家的生活的一些变化。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当然是他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因为普洱茶值钱了,所以当地人的生活改善了,他们变得非常富裕。

这是我在2007年和2019年,也就是去年,拍摄的同一家人的房子,以前是小平房,去年他们家已经建起了一个七层楼的房子,在里面既可以做茶,也可以居住,还可以接待客人。

因为茶叶变成了金子,所以大家就非常辛勤地耕耘,有时候可能是过度的耕耘,所以茶山的自然和生态已经有些堪忧。

另外,为了达到茶叶的安全生产质量标准,这个标准大概从2006年开始执行,很多做茶的人家不得不在住家之外另外寻找一个地方,搭建现代的工厂。如果你去到易武,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地方就会看到,原来的灰瓦屋檐越来越多地被现在的建筑钢板所遮挡和蚕食了。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口味的变迁,易武人其实和大部分云南人一样,在很长的时间里喝的比较多的是生茶,它近似于绿茶的口味。2007年我在易武调研,曾经遇到过一个台湾的茶人,他非常慷慨地为我和当地的一个易武人家泡了一款老茶。

这个老茶当然是非常珍稀的,尽管当时易武的当地人知道普洱茶越陈越香,可是我能感觉到当时他们其实不太能接受,甚至有一些抗拒。但是去年我去到易武的时候发现,很多当地人已经喝上了他们自己手中的存放有五年甚至十年的老茶了。

所以越陈越香这样一个概念,正在改变所有的云南的茶乡,不仅是在口味上,还有在概念上,在商业推广上等等。在人类学上我们把它叫做习得的滋味,指的就是一种滋味、一种价值,实际上它是经由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慢慢地塑造出来的。

如果你要问我,你做过普洱茶的研究,你最喜欢喝哪里的普洱茶?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最喜欢喝的肯定是易武的普洱茶。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在这个地方呆的时间比较长,我和这里的人已经建立起了一种很亲的感觉,当我喝这个地方的茶的时候,我会想起那里的山山水水,所以对我而言,这也是一个习得的滋味。

所谓习得,指的就是一种正宗的标准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种人为的建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演讲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不要寄希望于从我这里学到怎样鉴别普洱茶的正宗与否。其实更重要的是,我想把这一种或者是某一种正宗性的标准,它被建构出来的过程,分析和分享给大家。

好,感谢你们。

原标题:理解了江湖,你就能理解普洱茶鱼龙混杂的现状|张静红一席第808位讲者

注:内容来源公众号一席(yixiclub),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人的傲娇与落寞:市场遍地烂茶!老夫的茶,才是天下第一

茶圈,没有标准,更显江湖本色。

有人踏遍茶圈,只为寻一杯好茶。有人混迹茶叶江湖,只为在无趣的人生里,看有趣的风景。

半隅风景,半隅宁静。茶圈形形色色的人,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茶人。

有个茶友在后台留言说:

他有好茶,想带来跟老杨一起分享。也想尝尝老杨的葡萄酒,一起探讨探讨。

见了面之后,茶客穿着长衫,留着一点胡子,戴个圆眼镜,一看就是文化人。

是茶人,不是卖茶的

一坐下来,茶客就介绍:我接触普洱茶18年了,是真正懂茶的人。

老杨一听,好奇地问:您做茶这么久,有没有版纳的好茶,卖点给我。我只有临沧茶的渠道,一想到云南茶山里,还有自己没喝到的好茶,有点不甘心。

茶客一本正经地说:版纳茶,你能遇到我是你的荣幸。但我不是卖茶的,我是茶人。我可以把我的好茶分享给你。


老杨顿时心花怒放,不想,遇到了比自己爽快的人,果断地说:您也喜欢红酒嘛!您分享给我几饼品质好的茶,列级庄您就挑几瓶。

茶客突然一脸疑惑:我分享给你我的好茶,你要给我分享费的。

这回轮到老杨尴尬了。原来,茶人所说的分享,是卖啊!

他也配叫茶人

老杨换了个新茶,说:这是一位茶人送的原料,还不错,先试试这个。

然而,茶人关注的焦点却不是茶,而是茶人这个称呼。绷着脸问一句:哪个茶人啊?

老杨说:一个做茶快20年的茶老板,比你还早两年呢。

茶人突然来一句:呸,一个卖茶的奸商,也配叫茶人。他的茶我不喝。

没办法,老杨只能把原先喝着的茶给他倒上一杯。

只见茶人呲溜一口吸光茶汤,便开始化身老夫子,说:茶人,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精神修养。像老夫这样深切爱茶的人,才敢叫茶人。

茶人说着,越想越气:一个卖茶的茶商,也配叫茶人。做茶的茶农也叫茶人,连茶行业的打工仔都敢自称茶人,茶人就是被这些人玩坏的。

老杨不知道茶人是什么高尚的称呼,只能说一句: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一个名字嘛,他们开心就好。


茶人顿时间红了眼,把老杨刚续上茶的杯子往桌子上一撂,咚的一声,茶人似乎生气了。

很是愤愤然地说:你这人不真,跟你喝茶没味。老夫不喝了。茶人是能随便称呼的?要是假茶人遍地走,那真茶人不就廉价了。

没想到会有这么激烈的反应,倒是,这位大叔反客为主这一套着实霸气。老杨本着看热闹的心情,为了避免尴尬,赶紧赔礼道歉:初入茶圈不久,对茶人不太了解,还得请您指点两句。

茶人看自己被抬高了,脸色终于好一点,点点头,一句“孺子可教”,越听越想笑。

终于,茶人喝下半杯茶压压惊,说:茶人,是对茶有着无边热爱,充满情怀,把茶视为人生的中心,把一生都奉献给茶的人。比如,陆羽、冯绍裘等。

茶人继续说:有了这份对茶的情怀和热爱,卖茶就不是茶了,而是把自己的茶分享给同样爱茶的人,获取一点报酬,这是可以理解的。

听着茶人侃侃而谈,老杨突然想起了穿长衫的孔乙己,读书人的事不算偷。茶人卖茶也不算卖,叫分享。越想就越想笑,但只能憋着。

同时也了解了:千万别在喜欢自称茶人的人面前说其它人是茶人,实在要说,就说陆羽这类公认的茶人。

不然,“茶人”一定会化身杠精,场面会很尴尬。

你喝茶居然喝喉韵?

老杨给茶人泡了个2022年的冰岛老寨的二类古树。茶人一听是冰岛老寨,有点激动。赶紧拿出手机拍个照。

满心欢喜地坐等开汤,茶汤倒出来,不等凉上几秒,端起茶杯,呲溜一口,连同滚烫的热气一起吸进嘴里,扭动几下嘴巴,咽了下去。

喝了两杯,茶人连连感叹:脂粉香、花蜜香融在汤中,厚滑饱满,生津极好,穿透力强,气韵随茶汤入喉,不愧是老寨。


喝了三泡后,茶人似乎习惯了冰岛老寨的味道,又重新开始点评道:你这个茶,整体可以,就是茶汤成团的感觉弱了点。

老杨喝茶从没留意过茶汤成团的感觉,只能说:嗯,但清凉感和喉韵还是好的,冰岛老寨特有的冰糖韵,新茶两泡出喉韵,不算差。

茶人摇摇头:你喝茶居然喝喉韵?落伍了。在我们的圈子里,都是喝茶汤成团的感觉。只有茶汤成团的茶,才是好茶。

听见这话,老杨简直想双手瞬间长出九阴白骨爪,刨个洞钻进去,但又不可能。又补了句实话:我平时喝茶,喜欢闻杯香,茶汤舒服就好了。

茶人顿时脸上不悦:这是谁教你的?

老杨赶紧说:前几年遇到一个茶老板,他根据葡萄酒,教我从外观、汤色、香、气、韵、叶底等几个方面辨别茶叶好坏。

茶人一听,激动地说:

你这一套是错的。茶,乃天地之灵物。别跟葡萄酒那种庸俗的东西混为一谈。香气,咖啡有。余韵,葡萄酒有。茶最特别的地方,在于茶汤成团的感觉,这是茶独一无二的,要喝就喝茶汤成团的感觉,其他的都是错的。

看着茶人的气势,犹如排山倒海,滇池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老杨哪敢说什么,只敢点点头。


你这冰岛很一般

喝到尾水,茶人终于明目张胆地找茬。

茶人说:你这个冰岛,口感太淡了。才喝了20泡喉韵就弱了,太一般,我以前喝过XXX家的冰岛,能够泡26泡呢。

老杨赶紧说:今年雨水不好,天气原因,品质没有前几年的好。

说来也怪,茶人一边说着茶不好,一边擦擦额头上的汗,一杯又一杯往嘴里灌。看得出来,他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喝得倒是挺开心的。

喝嗨之后,茶人又开始摆出长者姿态,继续说:我喝下来,发现你这个冰岛,不是采用古法工艺制作的。

茶人一边点评,仿佛为自己懂茶到如此程度倍感自豪。他说:你用的是高温快炒的方式炒茶,制茶手法也马马虎虎,好歹杀青杀匀了,

但是,要用勐海的制作工艺,低温慢炒的茶,才能越陈越香。

茶人摆出一副高人神色,摆了摆手:总体来说,你这个茶,工艺有点瑕疵,入不了我的法眼。让你试试老夫的茶,你就知道,什么才是越陈越香的典范,好茶的标杆。

老杨赶紧点头认怂,说:的确有瑕疵,但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已经尽量做到最好了。

但想来,总感觉有点怪怪的。喝茶为啥总要分个高下呢。似乎也分不出来啊。毕竟,一泡冰岛老寨二类古树,自己就喝了3杯。

其它的,都被茶人呲溜呲溜吸掉了。


试试老夫的茶

茶人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盒子,从盒子里取出一块黄布,一层又一层地拆开,只见一小块茶叶出现在眼前。

茶人介绍说:我这个茶,是来自1890米的高山。早上10点采摘,下午杀青,全程不落地加工,正宗的普洱茶古法工艺。

老杨好奇地问:哪个山头的?

茶人又不乐意了:你喝茶居然只看山头,没品味的暴发富才追名山。老夫这个茶,是两座海拔1890米的高山千年古树纯料拼配的。从不外传的祖传秘方,老夫亲炒的超高水准,完美的古法工艺传承,市场上,买不到的。

开汤之后,隐隐感觉茶汤轻盈至极,这是老杨喝过最柔的茶了。茶汤在舌尖散开,就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柔和感。

香气、滋味、回甘各方面都不错,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从头喝到尾,没有喉韵。

一问价格,5万一公斤。茶人还特别强调:有的人说老夫的茶太贵,简直就是对茶的侮辱,懒得搭理他。老夫的茶,不出现在市场,遇到不错的人,才分享。

只是,5万买一公斤没有喉韵的茶?老杨沉默了片刻,说:这个价,我还是选冰岛老寨一类古树。

茶人很无奈,但也没办法,说了一句:你不懂茶。

茶人说的对,的确是不懂。

最后,茶人说:我请你喝这么好的茶,你也应该送我一瓶酒作为礼尚往来。

于是,送了他看似高端,实际很便宜的一瓶酒。

写在最后:

茶人走了之后,老杨更加好奇:茶人到底是什么人?

遇到一些人,自称茶人,明明是卖茶的,却不承认自己卖茶,莫非,在茶人看来,卖茶很丢脸?

而且,茶人一听把别人叫茶人,就不开心得炸毛。仿佛茶圈遍地白痴,整个中国茶界,只有他自己配叫茶人。

喝起茶来,总是一副:别人的茶,千方百计挑毛病。自己的茶,天下第一。

大概是老杨没遇到传说中谦逊、包容、对茶无限真诚的人。

不然,也不至于给人一种错觉:喜欢自称茶人的人,满眼欲望利益,偏要装作无欲无求,卖茶不叫卖,叫分享费。倒是,但凡有人说他的茶有一点瑕疵,战斗力瞬间爆表。

越来越理解不了:茶人,到底是什么人?

不巧的是:这样的茶人,你身边一定有。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价值10万的茶,你却只能泡出10元的口感?

导读:茶为国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而云南作为世界茶源的发源地,拥有久负盛名的普洱茶。因其普洱茶的特殊性,在冲泡普洱茶和品饮普洱茶时也有很多的讲究。一不小心,就可能把好茶泡砸了。


一、普洱茶冲泡

(一)干泡台与湿泡台


在普洱茶的冲泡中,冲泡的方式一般又分为干泡法和是湿泡法。



(1)干泡法较为简洁,美观,大方。在实际操作中,不配有茶盘,直接将废弃茶水倒入专用装废水的水盂里,这样可保持桌面干净且方便收拾,还可以随心更换布置茶席,增添了布置泡茶空间的乐趣。相对于湿泡,干泡法省去了一些较为厚重的茶道用具,使茶道变得更简洁、方便、更有适应性。


干泡法使用的茶具一般包括:壶承、随手泡(烧水壶)、茶巾、茶刮、茶夹、水盂、茶荷、紫砂壶或盖碗、公道杯、品茗杯等。“壶承”是干泡法常备,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收拾起来也很方便,所以是经常保持干爽的,不像湿泡中的茶盘,会长时处于潮湿状态。


(2)“湿泡法”,就是平日里我们经常看到的在大茶台上即可随意清洗茶具、洗茶、泡茶,弃水直接倾倒在茶台上的做法。湿泡法最直观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茶桌上有没有茶盘,或者说水能不能直接倒在桌面上。茶盘的作用就是可以收纳洗具、洗茶的水或泡茶时多余的茶水,也正因为这样,泡茶时整个茶桌看上去是湿湿的,所以就叫湿泡法。



湿泡法要用到的茶具一般包括:茶盘或茶台(湿泡必备)、随手泡、茶巾、茶刮、茶夹、水盂(用于盛放废水)、茶荷、紫砂壶或盖碗、公道杯、品茗杯等。现在的湿泡茶盘,源于潮汕工夫茶。由于淋壶等的需要,湿泡茶盘渐渐从一个小茶盘,发展成了现在更加方便的湿泡茶盘、茶台,各种形状,各种材质,丰富多样。


(二)茶道“六君子”


茶道六君子(茶艺六用)一般指的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则、茶夹、茶针。


茶筒:是用来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茶则:又称“茶拨”,为盛茶入壶之用,衡量茶叶用量,确保投茶适量。既可拨壶中泡过的茶,也可将茶叶由茶荷拨入壶中,故名茶拨。


茶漏:在使用紫砂壶、紫陶壶等壶口小的茶具时,将茶漏放置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茶匙:又称“茶勺”,主要用于从存茶罐中取出冲泡所需的茶样。


茶夹:又称“茶筷”,其功用一,与茶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其二,也常用于挟洗茶杯等,防烫又卫生。


茶针(茶通):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茶针有时和茶匙一体,即一端为茶针,另一端为渣匙,用竹、木制成。



(三)白瓷盖碗与紫砂壶的使用


当我们在冲泡普洱茶,最常用到的就是白瓷盖碗,其次是用壶冲泡,紫砂壶和紫陶壶是经常用到的。下面就来说说,白瓷盖碗和紫砂壶在普洱茶冲泡中的使用以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白瓷盖碗,又称“三才碗”或“三才杯”,即有:“盖为天,托为地,杯为仁”之意,寓意天地人和。白瓷盖碗是在冲泡普洱茶过程中最常使用的冲泡器具,因为白瓷盖碗,瓷器胎质细密,釉厚,不挂味,更适合冲泡新茶,更有利于新茶香气的散发,滋味的析出,更能够真实展现一款茶的品质高低。


那么,该如何让正确使用盖碗呢?在使用盖碗时,用食指轻轻按住盖纽顶部,拇指和中指分别捏住盖碗边缘,无名指和小指自然放松,用盖碗出汤时,盖子倾斜,与碗身留出一道缝隙,缝隙大小要刚刚好,既保证茶汤能顺利流出,又不会使茶汤蔓延到碗口周边烫手,又要保证能够防止茶叶流出。



紫砂壶,顾名思义就是用紫砂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壶具。在普洱茶的冲泡中,也会经常用到紫砂壶之类的壶具。


紫砂壶更适用于有一定年份的普洱老茶和熟普,用紫砂壶冲泡能够吸收一些仓储产生的不愉悦的气味,也可以充分发挥茶中的物质,使茶汤喝起来更加顺滑和温润。


在使用紫砂壶冲泡普洱茶时,将茶投入壶中注水冲泡,盖上壶盖,之后可用热水在壶身浇淋一圈,起到让紫砂壶增温保温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茶叶的舒展和茶香气、滋味的挥发。


(四)普洱茶冲泡的基本准备


在冲泡普洱茶时,也是有一定的基本顺序及步骤的,这也是冲泡普洱茶冲泡时的基本要求。那接下来就来说说普洱茶冲泡的基本步骤:


(1)备具。烧水壶、茶壶(紫砂壶、紫陶壶)、盖碗、公道杯、品茗杯、茶针、茶匙、茶滤等泡茶所需用具。


(2)备茶。准备7g普洱生茶或熟茶样品,将备好的茶置于茶荷中放到一旁备用。


(3)温杯洁具。在白瓷盖碗或紫砂壶中注入烧开的清水,荡碗(壶),之后将水倒入公道杯,再由公道杯分别倒入品茗杯中,用“狮子滚绣球”、或逆时针平摇品茗杯、或以手滚动温杯的手法温洗品茗杯,最后一个品茗杯的水直接倒入茶盘中。



(4)赏茶(投茶)。赏茶,从左往右将干茶展示给茶桌前的客人,让品茶者了解茶的品类及外形特征。展示完毕之后将茶投入盖碗或壶中,用温杯的余温促进干茶香气的散发。


(5)冲泡。普洱茶的冲泡与其他茶的冲泡不同,在冲泡时有一道洗茶的工序,洗茶的茶汤可以再用来润洗一遍品茗杯,将润洗好的品茗杯分到客人的右前方。之后再次注水冲泡,正式出汤。随着冲泡次数增加可进行适当的闷泡。


(6)出汤。用盖碗出汤时,将盖碗拿稳,准确出汤到公道杯中,切勿泼洒。


(7)分茶。分茶时,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分到客人的杯中,公道杯中有剩余茶汤,就倒入茶盘中。


(8)品茗。品茗时,先看汤色,再闻香气,最后尝滋味。一杯茶汤分三口喝完,从而获得品茶的最佳感受。


二、普洱茶审评方法

(1)五因子审评法


我们通常所使用的茶叶审评方法为“五因子”审评法,即干评外形(包括色泽、条索、整碎、净度)和湿评内质,内质审评包括包括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今天就重点给大家讲讲普洱茶的“五因子”审评法,其他茶类的审评方法笔者就不再赘述。



审评步骤:


备具:准备四套审评杯碗(进行两两对比)以及若干品茗杯。


取样:按照1:50的茶水比,称取3g样茶。


审评:(二次冲泡法)将茶样分别倒入审评杯中,加入150ml开水,盖上杯盖,第一次焖泡3min,顺序出汤后,依次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第二次焖泡5min,出汤后依次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最后对茶样进行综合评价。


(2)“363普洱茶审评法”


“363普洱茶审评法”由周云川先生创制,这个审评方法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三次冲泡出汤,来对普洱茶的品质特点做一个综合的判断。由于第一泡时间为30s,第二泡为60s,第三泡为30s,所以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做“363普洱茶审评法”。


相比较五因子、八因子审评法来说,“363普洱茶审评法”最大特点就是,方法简单,学习容易,不仅适合专业审评,更加适合普通大众使用。


(3)63方程式审评法


63方程式审评法是阮殿蓉根据两年品鉴会的宝贵经验,重新确定了品鉴会的品饮方式,创立并命名了经得起推敲的冲泡模式--“六三方程式”。


学过代数的都会认识方程式,63方程式中的X=6次出水,Y=3次开汤,这套冲泡品鉴方式适用于所有茶类。其中6次出水阶段,需要准备1个盖碗,6个公道杯。干茶投茶量统一标准为8g。


经过10s的醒茶之后,接下来的6次出汤时间均为20s,必须用计时器来准确计时。在3次开汤的过程中,选择的器具则是标准评审杯,投茶量为5g,茶叶闷泡时间分别为5min、3min、3min。此法能够更加公平公正的审评、品鉴普洱茶的内质。


(4)十四鉴茶法


十四鉴茶法,在评审的项目上,不仅包含生产阶段的因子,同时还需要参考茶叶种植地、海拔、天气,冲泡地海拔、温度、湿度等因素对茶叶开汤后茶汤质量的影响。


此法在品鉴茶叶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推荐使用此方法作为一般情况下的茶叶审评。


总体来看,从以上审评法来看,最为简单,易于操作的审评,也是目前各大茶类通用的五因子审评法,也是茶坊间最为普遍的开汤审评法。


在本次普洱茶冲泡与品鉴的微享会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普洱茶紧压茶的审评,普洱生熟茶我们都采用茶叶审评法常用的“五因子审评法”。


接下来就按照普洱茶审评的“五因子审评”中的条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因子来一一叙述。



普洱茶审评要素

首先,对一款普洱茶来说,最直观的是普洱茶的外形特征,包括色泽、条索、饼形(面)等。条索特征为其中关键点,其中条索紧结、条索匀整、条索肥壮、条索油润、条型优美、条索显芽毫等等,而紧结、匀整、肥壮、油润、(条型)优美、洁净、显毫等词的描述,都是品质好的条索。


干茶条索审评又分为晒青茶的审评。毛茶的条索一般情况下,外形可分为肥嫩紧结、肥壮较紧结、尚紧结、疏松等一些形态特征。一般毛茶的审评也可按照“八因子”审评法进行茶叶的审评,这样同时也为普洱茶的原料进行把关,从而获得更好的普洱茶品饮感受。


普洱茶又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的审评,而熟茶又有散茶和紧压茶之分。


普洱茶生茶紧压茶,通常的品质特征:外形色泽墨绿(根据陈化的时间不同,外形色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形状端正匀称、松紧适度、不起层脱面;洒面茶应包心不外露;内质香气清纯(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其香气会呈现出兰香、花香、蜜香、菌香、木香的变化),滋味浓厚、汤色明亮(汤色也会由黄绿、绿黄、明黄、金黄、橙黄、栗红而依次递增),叶底肥厚黄绿。


普洱茶熟茶紧压茶,通常的品质特征:外形色泽红褐,形状端正匀称、松紧适度、不起层脱面;洒面茶应包心不外露;内质汤色红浓明亮(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或是仓储陈化的环境和时间不同,汤色会呈现红浓、栗红、酒红等),香气独特陈香(陈香是熟茶中较为平常的香气,品质不同的熟茶也会呈现出如,梅子香、稻香、糯香、樟香等一些独特的香气),滋味醇厚回甘(好熟茶的滋味都有香、醇、甜、厚、滑的特点),叶底红褐油润。



普洱茶中的滋味物质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作为普洱茶的原料,其内含物质丰富,从而形成了普洱茶独特和丰富的滋味。那么,普洱茶中的苦、涩、甜鲜是由哪些物质决定的呢?


茶叶中具有滋味的物质有数十种,各种茶叶的不同滋味,都是这些滋味物质组成比例发生变化的结果。


其中茶汤中的苦味物质是来自茶叶中的咖啡碱、花青素等物质;而涩味物质是由茶叶中的茶多酚产生的,茶多酚也会在茶叶加工的过程中得到一部分改造,使涩味减弱,茶汤也变得浓醇爽口;茶叶中的甜味物质主要是可溶性糖和部分氨基酸产生,使茶汤变的甜醇;多种氨基酸是决定茶叶的鲜味、鲜爽度的主要成分,大部分氨基酸鲜中带甜,有的鲜中带酸,或以甜味为主,个别的虽甜但回味苦。


品饮普洱茶有哪些感受呢?

因为普洱茶特殊的性质,从而使它具有丰富且独特的滋味,也导致在品饮普洱茶时,茶汤的口感滋味也产生不同的感受,包括嗅觉、味觉以及身体的感受都有一定的区别,茶汤喝进口腔内会产生多种感觉,包含了味道、水性、喉韵、生津等茶的滋味,有的是舌头的感觉,有的是喉咙的感觉,还有的是身体的感觉。我觉得品饮普洱茶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那么喝普洱茶时都有哪些丰富而独特的感受,接下来大家就跟随我一起进入品饮普洱茶的神奇世界吧!


喉韵:喉韵是众多普洱茶爱好者的喜爱,也是资深品茗高手所追求的一种感觉。据说茶网产品测评人风浔的说法,喉韵有两种感觉,一是喉韵通透,轻吸一口气,速觉喉咙处有风,并且通风顺畅,吸气来回顺畅、通透;另一种是喉韵悠深,喉部有风,感觉更强烈,在胸腔内有一种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气韵贯穿整个胸腔。


水路细腻:茶汤细嘬一口,使茶汤充满整个口腔,细腻的茶汤从舌尖穿过整个舌面到达喉咙,流入整个胸腔,就像是山间潺潺的溪流。


茶韵:茶韵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官色彩,故常常是只可描述不可定义。从平时品饮普洱茶的感受总结而来,茶韵也可以用“飘飘欲仙”的感觉来形容,其实这也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说法。


茶气:茶气在普洱茶品茗中具有极重要地位,茶气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的特色之一。茶气也是在喝茶后,先口腔内引起强劲的感受,在身体内能感受到打嗝、排气、热气在体内激荡升腾、毛孔松驰微张、微汗等的身体感觉。品茗者常常也以这样的身体的感受来判断出一款茶茶气的强弱。


清冽:茶汤中的清冽感,清冽感就如同山中的泉水一般清甜、甘冽,一般会在品饮普洱生茶时的5、6、7泡出现这种感受。



因为普洱茶的独特滋味,在品饮时不仅仅限于以上的几种感受,再次笔者就不一一举例了。通常品饮普洱茶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大多也是带有个人主观感受。


结语:要想更好地感受普洱茶的滋味,首先要掌握普洱茶冲泡的技巧,在品饮是要全面调动身体,投入忘我的境界去感知,慢慢体会,如此循序渐进才能提升自我对普洱茶的认知。


授权转载自[说茶网],作者:齐坤

找到约310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