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生产的红茶

找到约6,448条结果 (用时 0.033 秒)

【张维东】茶通万里:万里茶道的历史与价值

       万里茶道,指从1689年清朝和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及现蒙古国境内,在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口岸恰克图进行交易,然后继续西行,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自圣彼得堡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成为18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万里茶道的形成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生活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他们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日常饮食以食肉、饮乳为主,缺少水果蔬菜,难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由于茶叶具有解腻、提神、增加热量、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对他们来讲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饮品,“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茶叶作为生活必需品,被誉为“健康天使”。
  19世纪俄国茶炊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双边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道就此开通。1728年,中俄又签署了《恰克图条约》,确定在边界两侧各设一个贸易圈。此年,沙俄市圈建成,称“恰克图”。1730年,中国市圈竣工,称“买卖城”。市圈内建有市场、商号、货摊以及贮藏货物的库房。中俄双方各派官员管理。1755年,清政府中止了沙俄商人来北京贸易,全部集中在恰克图进行。恰克图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基地发挥重要作用,日渐繁盛。中国输俄的商品以茶叶为大宗,1845年至1847年以前每年输出俄国的茶叶大约40000箱,1852年以后达到175000箱以上。其他商品有丝绸、布匹、铁器等。俄方出口中方的商品以毛皮、药材、工艺品等为主。
  恰克图贸易给双方商人带来了巨额利润,俄商人将茶叶转贩至欧洲市场,获取厚利。同时,恰克图贸易还给沙俄政府带来了不菲的关税收入。1760年从恰克图收的关税已占俄全国关税收入的24%,1775年上升到38.5%。1821年至1850年,恰克图一处俄对华贸易额占俄全部对外贸易的40%—60%,最高时达到60%以上,而中国对外输出商品的16%和对内输入商品的19%是在这里进行的。这一时期的中俄贸易基本上是平等互利,双方商贸亦为公平贸易,并且年年呈现顺差,不少白银从俄国流入中国。
  20世纪初,由于交通的发展,运输茶叶的路线改为以江海水路和铁路为主,通信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信息的传播,加快了流通速度,再加上俄政府对中国茶叶进口采取关税壁垒政策,以及印度茶、锡兰(今斯里兰卡)茶的竞争等原因,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山西祁县晋商老街,街道两侧遍布明清时期的茶庄、烟店、票号、钱庄、当铺等商铺旧址和商贾宅院
  晋商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经营主力军。山西商人历来有走出去行商,从事长途贩运的传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商业重镇和码头。明清时期,晋商凭借区位优势、地利之便,成为长城沿线“九边重镇”和蒙古草原一带“茶马互市”等民间贸易的先驱者与经营垄断者,张家口、归化、包头、多伦、库伦、恰克图买卖城等商业区域均为晋商掌控。如恰克图买卖城清雍正八年(1730年)仅有4家晋商商号,至嘉庆初年发展到60余家;到道光年间,茶庄发展到100家左右,全部为晋商经营。茶叶贸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旅蒙晋商”和伟大的国际贸易之路——万里茶道。
  晋商为中国茶叶的国内外贸易乃至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创造了“总号经济模式”,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即东家与大掌柜坐阵总号,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各分号在外独立自主,灵活经营。二是创造了茶票业兼营模式,实现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产、加、运、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茶产业经营模式。四是创造了茶叶品牌化营销模式,在抓好茶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茶产品的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晋商在湖北羊楼洞一带生产的“川”字牌青砖茶,在湖南安化生产的“千两茶”,至今都是蒙古国和俄罗斯市场的畅销货。五是创造了“顶生意”的身股激励模式,把东家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绑在一起,共同发展。六是树立了勇于开拓、艰苦创业、诚实守信、以义制利、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精神,创造了茶通天下、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义通天下的丰功伟绩。
  万里茶道是伟大的,也是辉煌的,它是中蒙俄三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与宗教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力。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驿站,图为晋商在此建造的山陕会馆(摄影/温飞)
  从经济方面讲,通过贸易流通,满足了游牧民族对茶叶等生活物资的需求,同时也把牧民的牲畜、毛皮销售出去,增加了收入,有助于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茶叶的品种与形制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包装更加考究,品牌效应更加突出,带动了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乃至镖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昌盛;带动了其他商品的流通,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集聚,拓宽了就业门路和岗位;在造就了一大批大商号和大商人的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商业人才,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推动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市场,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许多地方都是因茶而生、因茶而兴盛起来的。
  从政治方面讲,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不仅勘定了边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贸易发展促进了政治的稳定。为了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两国制定了一系列运行、管理和监督制度,而且特别规定禁止用鸦片与茶叶进行交易,有利于两国之间增进了解和沟通。
  晋商在福建武夷山等地收购茶叶,经由航运及马匹、牛车、骆驼等陆路运输工具贩往恰克图等地
  从文化方面讲,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文化的交流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在恰克图,中俄商人直接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使用带有中国腔、俄国腔、蒙古调的“恰克图语”,各方商人相互都能听得懂;中国饮食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传播,中国生产的红茶和砖茶受到商人青睐,包子、饺子、羊肉面、炸油饼在这里都能吃得到,做法和口味甚至食品名称的读音都带有山西味;富有民族特色的两国手工艺品很受欢迎;晋商与俄商在恰克图非常注重礼仪礼节,经常相互走动,相处和睦,每逢对方节日还要相互祝贺,互赠礼品。
  从民族与宗教方面讲,行商的伙计都要学会中医的针灸拔罐,有的还随身携带药方和药品,方便给牧民治疗常见病;晋商非常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途经敖包和寺庙要献茶并祭拜,并且善于处理当地政府官员、王公贵族以及寺庙僧侣的关系,如遇灾害、修路、寺庙维修或有重大祭祀活动等都要慷慨捐资,广做善事,多行义举。由此可见,万里茶道也是民族之间交流融合、文明传承的和睦大道。
  作者简介
  张维东,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

紫阳红,熠熠生辉的中国的红茶界新星

紫阳红,是紫阳红茶的证明商标。2013年申请“紫阳红”国家证明商标,2016年注册成功。

紫阳县生产红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1951年西北茶叶公司安康支公司从江西请来5名技工在蒿坪、洞河制红茶拼配到出口苏联的红茶。那时茶叶属于统购统销物资,后因出口苏联结束,紫阳红茶生产结束。二十一世纪初,为了适应内地市场消费者的需求,2008年闽秦茶业开始试制红茶,到2020年紫阳县已有150余家茶叶企业生产红茶,产量从试制的200斤到2020年紫阳红茶茶量达到575吨,红茶产量已经占到紫阳茶总产量的6.5%,产值达到1.89亿元,占到茶叶总产值的7.2%。成为紫阳茶业新的增长点。

  

为什么紫阳红茶生产起步晚,发展速度快。

一是时代的发展迎来了紫阳红茶的发展机遇。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茶叶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茶园面积迅速增长,茶叶产量业快速增加,同时茶叶也从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转变到已消费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国人的消费观念和需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名特优、安全、健康的茶产品成为国人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国人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迎来了国人对红茶的青睐。自此红茶由单纯的出口同时也转向内销,内销红茶为契合国人的消费习惯,品饮方式由出口的调饮专向以内销为主的清饮,产品需求也有不同要求,出口红茶品质要求:浓、强、鲜;内销的红茶品质要求:鲜、醇、香,生产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提升,对茶叶的产地和品种都没有了过去的束缚。

上世纪80年代初紫阳县茶园面积3万多亩,发展到2019年已经达到25.3万亩,产量也从当时的200多吨,2020年产量达到8805吨;紫阳县的茶叶也从紫阳毛尖、陕青茶发展到品种繁多的名优茶如:紫阳银针、紫阳翠峰、紫阳春峰、紫阳香毫。紫阳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紫阳群体品种所塑造的春茶氨基酸含量高适宜制作优质绿茶,香高,味厚、回味甘;夏季茶多酚含量增高适宜制作高品质红茶,紫阳茶品种水浸出物高非常适宜于生产国人青睐的优质新工艺红茶,可以说紫阳红茶发展契合了时代的需求,也可以说紫阳红茶天生丽质,终于赢来了发展的机遇。紫阳优良的群体品种,紫阳独特的天然禀赋,形成了紫阳红茶独特的品质:甜香高长,滋味醇厚甜和。

二是紫阳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了红茶高质量发展。为促进紫阳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2012年年初,紫阳县成功申报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着力实施茶产业八大工程,打造紫阳富硒茶知名品牌示范区。并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三年的技术帮扶协议,对接最先进的前沿技术是紫阳红茶发展的技术支撑。2012年5月中国茶叶研究所叶阳专家对紫阳红茶生产进行了系统的生产加工培训;2017年聘请了安徽农业大学宁井铭教授对紫阳红茶进行了专门的审评,并对紫阳红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系统的培训;2019年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周天山教授针对紫阳茶叶的特点培训了花香型红茶的加工技术,2020年9月再次到紫阳进行了紫阳红茶加工技能提升培训。这些最前沿的技术培训指导,为紫阳生产高品质红茶做了技术保障;同时加强与安徽农大、江西婺源茶校等全国著名茶业高校的合作,选送职业茶农到安徽农大学习红茶制作技术,遴选初高中毕业生到江西婺源茶业学校开设紫阳专班4期110人次。注重茶产业人才建设,为后续发展注入新的力量。目前这一批人有的创办了企业,有的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例如第二期的胡钰桃在紫阳县洞河镇马家庄村创办了天一茶业有限公司、第四期的汤海洋在紫阳县双桥镇苗河村创办了茗坝茶厂,还有康硒天茗的陈钖、关南春的谭朗等一批学员成了企业的生产厂长和技术骨干,有国家级技术院校做技术引领,和持续的专业技能人才做保证,使紫阳红茶生产发展从一开始就走上快车道。

三是企业积极创新、研发、质量比对提升紫阳红茶品质。2008年闽秦茶业公司的总经理陈英丽是福建省福鼎市人,凭借南方人最前沿的商业敏感,开始在紫阳县的双桥镇他的生产基地开始有紫阳群体品种试制紫阳红茶,紧随其后的科宏茶业、盘龙茶业、和平茶业、关南春茶业等近十家企业开始从福建、浙江、安徽聘请技师进来指导生产红茶。同时企业积极走出去学习考察,紫阳县与2015年组织和平茶业、科宏茶业、关南春茶业等十几家企业到福建省福鼎市考察学习坦洋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2018年又组织焕古庄园、茗安茶业等十余家茶企到安徽祁门考察学习祁门功夫红茶的加工工艺;通过不断的请进来指导生产和走出去考察学习,紫阳红茶加工工艺不断精进;从2012年开始紫阳县基本每年都要举办红茶质量比对或获奖红茶评鉴活动,并请全国有名的体系专家教授进行指导点评,企业间相互学习借鉴,紫阳红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企业积极参加国家最严格的质量评比,检验自己的红茶质量,根据反馈的评比情况,不断总结完善紫阳红茶的生产工艺,提高自己的加工水平,形成了紫阳红茶稳定的技术工艺,茶叶品质持续提升,近几年紫阳的茶叶企业在全国各种质量评比中,先后有闽秦茶业、科宏茶业、和平茶业、关南春茶业等11家茶企生产的红茶在中国茶叶学会、中国流通学会等组织的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一等奖多达三十六次。特别是紫阳县科宏茶业有限公司从2013至2018年连续六年荣获中国茶叶研究所举办的“中茶杯”“国饮杯”一等奖,2019年获得中国茶叶研究所举办的国际鼎城茶王赛特别金奖,2020年紫阳又有两家企业紫阳县关南春茶业、紫阳县莲花茶业合作社生产的红茶获得中国茶叶学会“国饮杯”金奖。紫阳红茶获得陕西省科研成果登记。紫阳红茶产品,已然成为紫阳茶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政府鼓励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注重品牌塑造和宣传推介,促进了紫阳红茶的大发展。2015年出台了紫政办发【2015】116号文件《关于印发紫阳县促进茶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2017年出台了紫政办发【2017】128号文件关于印发《紫阳县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从标准化茶园建设到管理,从厂房改造、机械更新、技术提升、科技创新、产品质量评比、品牌推介营销等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对质量提升进行重奖,获得中国茶叶学会“中茶杯”“国饮杯”特等奖一次性奖励一万元;支持企业多主体、多渠道、多类型、多方式的茶叶品牌营销推广战略。极大的鼓励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每年至少有二十多家企业进行厂房改造和机械更新,生产加工逐步实现清洁化连续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紫阳县目前有红茶注册商标八十个,有16家企业有红茶包装设计专利;企业十分重视参加对外宣传推介紫阳红茶,杭州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北京茶博会、西安丝博会暨西洽会、杨凌农高会等重点节会,大力开展紫阳富硒茶品牌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有效拓展市场销售。让更多人了解紫阳富硒茶、喜欢紫阳富硒茶。持续推进紫阳富硒茶全国实体店、网店建设,扩大营销规模,着力打造紫阳富硒茶国际体验店,培育面向国际市场展销平台。打造紫阳富硒茶电商营销平台,加大线上营销宣传,促进线上营销快速发展。现在紫阳红茶已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福建等多地,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熟知和认可。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茶叶审评委员会委员刘栩在审评紫阳红茶时说:“紫阳红茶条索紧秀,乌润显毫,汤色红亮,甜香高长,醇厚回甘。紫阳红茶品质已达到全国高端红茶水平”。

紫阳红,已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中国的红茶界熠熠生辉。

来源:陕茶网(邱红英),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


 武夷茶在山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


01

历史溯源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就像一块保留地,内涵隽永却又无声无息。明朝中后期,世界红茶鼻祖——红茶就诞生在桐木关。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发展经济,减轻民众负担,下旨罢造团茶,改贡散茶,一向以团茶龙凤饼著称的武夷贡茶,在改制散茶时,因其制作散茶的技术落后,生产出来的散茶品质低劣,走入了有史以来最低谷。     


   从清代周亮工的记载:“前朝不贵闽茶,即贡茶亦只备宫中盏之需。“可以看出当时改制散茶后,武夷茶处境的尴尬。明朝中后期的某年(1568年),在采茶的季节,有一支军队路过于此,晚上驻扎于今天的桐木村,当地茶农未曾见过如此动乱场面,当天已采摘的茶青没有来得及制作茶叶,第二天已经发酵。为了挽回损失,茶农以当地马尾松干柴进行炭焙烘干,并通过增加一些特殊工序,以最大程度保证茶叶成份。制成的茶叶运往镇上销售,本是无心之作的茶叶,却受到大量茶客的欢迎与喜爱,接下来订单逐年增多,需要整个桐木都全力生产此种茶叶,才可勉强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使得桐木远近闻名。

       16世纪末17世纪初(约1604年),正山小种被远传海外,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随即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并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自此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泉城绿泉城红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红茶

     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著名的长诗《唐璜》里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称正山小种红茶为武夷红茶,给予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

      19世纪70年代远销欧美各国,年产量2。4万担之多。后因战事频繁,产量逐减,至1949年产销几乎绝迹。50年代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最高年产量达2万担左右。正山小种红茶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国内外消费着面前。


02

振兴


        正山小种红茶在桐木关延续了四百年的传奇。桐木关便是红茶鼻祖百年传奇的载体之一。

      2005年以前,正山小种红茶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只不过是一种红茶而已。其发源地桐木关在众多的中国茶村中并无太多的特别之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山小种红茶每公斤售价不足20元,山上茶园荒芜,生产工艺濒临失传。在正山小种红茶处于最低谷时,仓库里积压着上百万元的茶叶无人问津,茶青无人采摘,制茶季节几乎闻不到茶香,有的村民甚至改种毛竹。但就是那看似普通的几万颗茶芽彻底地改变了桐木村、彻底地改变了正山小种红茶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2005年,村民在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工艺基础上研发出的金骏眉,更是带动了整个红茶产业的发展,掀起了中国红茶的复兴。

03


茶区分布


     正山小种的原产地初步界定范围为东经117°38‘6′~117°44‘30′北纬27°41’35′′~27°49‘00′′。方圆565平方公里,东至麻粟,西至挂墩,南至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关。产地仍以桐木关为中心,另崇安、建阳、光泽三县交界处的高地茶园亦有生产。

          然而,产地仍以桐木关为中心,另崇安建阳、光泽三县交界处的高地茶园均有生产。产区四面群山环抱,山高谷深,气候严寒,年降水量达23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0~85%,大气中的二氧化炭含量仅为0。026%。雾当地具有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雾日长等气候特点。雾日多达100天以上,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海拔1200~1500米,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8C,日照较短,霜期较长,土壤水分充足,肥沃疏松,有机物质含量高。 


找到约6,306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