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人品茶

找到约1,196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中国人品茶与法国人品酒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其三,中国人斟茶与法国人斟酒都讲究留有余地。


中国人在与客人共同品茶时,由茶海向客人的闻香杯中斟茶通常只 斟七分满,留下的三分是情谊———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含义。法国 人斟葡萄酒一般是以杯子容量的1/3为度,为的是便于闻香品味。中国 人品茶时讲究分三口将茗杯中的茶水饮完,为的是便于细细的品啜。为 什么一定要分三口品呢?传说是缘于品有三个“口”,同时也暗含着“ 一苦二甜三回味”之意。法国人品酒一如中国人品茶,也讲究慢慢的饮 细细的品,不是像有些中国人喝酒那样“感情深,一口闷”。 中国人喝茶有品茶、饮茶、喝茶之分,品茶的茶叶与茶具均要上乘, 舍得下功夫细细品味;饮茶则不一定讲究茶具的优劣了,也不拘于特定的 形式,随意饮用就是了;喝茶一定只是为了解渴,大口大口开怀畅饮。法 国人饮葡萄酒也有品酒、饮酒、喝酒之分,用水晶杯自然是品酒了,用其 他酒杯、器皿照样可以饮酒,如果用嘴对着酒瓶大口喝酒,那一定是酒鬼 一醉方休的喝酒方式了。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茶界百科 如何品茶?

喝茶的目的在于解渴,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补充人体水份不足。尤其是在剧烈运动、体力流失之后,大口大口的急饮快咽,直到解渴为止。对于茶叶质量、茶具配置、茶水选择,以及周遭环境并无太多要求,只要能达到饮茶卫生标准就可以了。

往往邀两三知己,围桌而坐,以悠闲自在的心情来饮茶。通过茶颜、观色、闻香、尝味,从中获得美感舒畅,达到精神升华。其主要目的在于意境,不在喝茶之多少,随意适口而停止,‘解渴’在品茶中已显得无足轻重了。

茶蕴含着大自然的生命力,它的文化内涵更结合了文学、音乐、艺术等,成了中华文化之一环。茶之"亚圣"卢同曾作七碗茶诗,将品茶的好处与境界写的生动别致、耐人寻味,堪称不朽的传世之作。

一般正常喝茶时,茶汤吸入口中,从舌尖沿着舌面滑入口腔,少部分则由舌面向两侧滑落,和牙床接触,大部分则由舌面向后方滑进喉咙去了。茶汤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所接触口腔的面积也不大。这种急速匆忙的喝法,在喝茶时叫牛饮;在饮酒时叫干杯吧。

所以常常认为牛饮和干杯都是糟蹋了好茶;浪费了美酒的行为,它们的香醇甘美,像浮云过于太虚,无法享受到。在茗茶的品茗技巧上,为了避开牛饮干杯的缺失,除了小口慢饮、回转缓咽外,当茶汤喝入口中,必须将口腔上下尽量空开,也就是上下牙床张开。闭着双唇,牙齿上下分离,增大口中空开。

同时口腔内部得以松弛,舌头与上颚触部位形成更大的空隙,茶汤得以机会浸淫到下牙床和舌头底面部分。当要吞咽时,口腔必缩小范围,将茶汤压迫经过喉咙,吞下了肚子。在口腔缩小过程时,舌头底下的茶汤被压迫出来,并会生成泡泡的感受,这样的现象就叫鸣泉。但只是技术性鸣泉,不一定饮茶如此,喝任何饮料亦可如此。

品饮到五、六十年以上陈期的普洱茶,如不知年的红芝普洱茶、同庆老号圆茶、末代生紧茶等,茶汤已经极为柔和,有香无味的境界。其茶汤经过口聜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涌出细小泡泡的感受。这种舌下生津现象,才是真正的舌底鸣泉。

经过长久陈化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尤其已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也因为茶单宁在陈化过程中,经氧化消失了,已经不能刺激两颊或舌面生津。生津过程更加缓和持续,生津现象更加细致轻滑,生津感受更加柔顺安祥,生津意境则仙扬道化,接近无为了。

中国的茶叶和法国的葡萄酒堪称世界两绝,中国的茶文化和法国的酒文化虽然各自有着自己的渊源,但中国人品茶与法国人品酒,却有着颇多相似的情趣。其实,中国人对品茶的茶具与法国人对品酒的酒具都颇为讲究。

中国人品茶因茶叶的种类不同而异,泡绿茶首选玻璃器皿,喝花茶以细瓷盖杯为优,品乌龙茶则以宜兴紫砂为上。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清扬,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鸟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

大师品茶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爽,香气馥郁,而且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所以深受众人青睐。而大师们品茶,则能品出一种心境,一种文化的味道。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林语堂先生是个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喝茶有“三泡”之说,“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此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中外闻名。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简直就跟没来过北京似的。

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在这些大文豪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沉浮。而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尽在一杯清茶之中。他们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也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摘自2015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荆墨(山东滕州)】

找到约1,16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