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分类新国家标准于2014年6月22日起实施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67 秒)

茶叶标准化系列报道之中国茶叶标准化工作概述

我国部分现行茶叶标准简述

(一)现行绿茶系列国家标准

1.GB/T 14456.3~6-2016《绿茶 第3部分至第6部分》系列国家标准,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3年下达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国标委综合[2013]56号)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厅科字[2013]65号”通知,《绿茶 第3部分至第6部分》,即:中小叶种绿茶、珠茶、眉茶国家标准列入了制修订计划,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牵头,负责制修订工作。《绿茶 6部分:蒸青茶》是根据2013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达的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进行制修订的,由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蒸青茶业协会等单位负责起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6年6月14日发布,2017年1月1日实施。2.GB/T 14456.2-2018《绿茶 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5年下达的标准制修订计划(国标委综合[2015]73号),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单位承担修订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8年2月6日发布,2018年6月1日实施。


(二)现行红茶系列国家标准

现行红茶系列国家标准主要包括:①GB/T 13738.1-2017《红茶 第1部分:红碎茶》、②GB/T 13738.2-2017《红茶 第2部分:工夫红茶》、③GB/T 13738.3-2012《红茶 第3部分:小种红茶》、④GH/T 1116-2015《九曲红梅茶》、⑤GH/T 1118-2015《金骏眉茶》、⑥GB/T 24710-2009《地理标志产品 坦洋工夫》。

1.GB/T 13738.1-2017《红茶 第1部分:红碎茶》和GB/T 13738.2-2017《红茶 第2部分:工夫红茶》,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下达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国标委综合[2014]89号),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牵头,负责制修订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年11月1日发布,2018年5月1日实施。

2.GB/T 13738.3-2012《红茶 第3部分:小种红茶》,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0年下达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国标委综合[2010]87号、供销厅科字[2011]4号),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牵头,负责制修订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2月31日发布2013年7月1日实施。3.GH/T 1116-2015《九曲红梅茶》和GH/T 1118-2015《金骏眉茶》,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批准立项,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牵头,负责制修订工作,于2015年12月30日发布,2016年6月1日实施。


现行青茶(乌龙茶)系列国家标准

现行青茶(乌龙茶)系列国家标准包括:①GB/T 30357.1-2013《乌龙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②GB/T 30357.2-2013《乌龙茶 第2部分:铁观音》、③GB/T 30357.3-2013《乌龙茶 第3部分:黄金桂》④GB/T 30375.4-2015《乌龙茶 第4部分:水仙》、⑤GB/T 30357.5-2015《乌龙茶 第5部分:肉桂》、⑥GB/T 30357.6-2017《乌龙茶第6部分:单丛》⑦GB/T 30357.7-2017《乌龙茶第7部分:佛手》、GB/T 18745-2006 《地理标准产品 武夷岩茶》、GB/T 19598-2006《地理标志产品 安溪铁观音》。

1.GB/T 30357.1-2013《乌龙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2013年12月3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颁布,并于2014年6月22日实施。

2.GB/T 30357.2-2013《乌龙茶 第2部分:铁观音》,201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标准规定了铁观音产品分为清香型铁观音和浓香型铁观音,其中清香型铁观音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浓香型铁观音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201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 30357.2-2013《乌龙茶 第2部分:铁观音》,自2016年4月26日实施。



(四)现行再加工茶系列国家标准

再加工茶是以茶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加工的、供人们饮用或食用的产品。主要分为花茶、紧压茶、袋泡茶、粉茶等。目前,再加工茶类标准有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2项,基本建立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作为配套的再加工茶类标准体系。对再加工茶的品质、卫生、加工、包装、标志等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示范带动作用初见成效。但同时也因市场上新产品开发速度较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跟不上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这也是再加工茶类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的方向。边销茶,因其主要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得名,有称紧压茶、砖茶。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边销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它是边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事关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民贸产品。再加工茶类标准体系中包括系列紧压茶、砖茶国家标准。再加工茶类标准相关标准包括:①GB/T 9833.1-2013《紧压茶 第1部分:花砖茶》、②GB/T 9833.2-2013《紧压茶 第2部分:黑砖茶》、③GB/T 9833.3-2013《紧压茶 第3部分:茯砖茶》、④GB/T 9833.4-2013《紧压茶 第4部分:康砖茶》、⑤GB/T 9833.5-2013《紧压茶 第5部分:沱茶》、⑥GB/T 9833.6-2013《紧压茶 第6部分:紧茶》、⑦GB/T 9833.7-2013《紧压茶 第7部分:金尖茶》、⑧GB/T 9833.8-2013《紧压茶 第8部分:米砖茶》、⑨GB/T 9833.9-2013《紧压茶 第9部分:青砖茶》、⑩GB/T 22292-2017《茉莉花茶》、⑪GB/T 24690-2018《袋泡茶》、⑫GB/T 31751-2015紧压白茶⑬GH/T 1117-2015《桂花茶》、⑭GH/T 1120-2015《雅安藏茶》


(五)现行茶制品系列国家标准茶叶深加工是有效解决茶资源过剩、提升茶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和提高茶叶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茶制品是茶叶深加工产品的阶段性产品。1.茶制品概念

茶制品是以茶树根、茎、叶、花或其制品等为原料,采用相应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制备的含茶全部、部分或单一有效功能性成分,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的中间制品或终端产品。

2.茶制品产品种类及用途

茶制品产品形态包括:茶粉(抹茶、超微茶粉)、固态速溶茶、茶浓缩液、茶浸膏、其它茶叶提取物(如茶多酚、茶氨酸、茶色素、茶皂素)等。茶制品可作为食品配料和添加剂(饮料原料、营养强化剂、食品保鲜剂、调味剂、着色剂等),也可用于保健食品领域(抗氧化剂;降血脂;解抑郁等)医药领域(医药原料等)以及日化领域(抗氧化、美白、保湿、镇静、去污等)。固态速溶茶、茶多酚、茶黄素、抹茶等茶制品是茶叶深加工行业的初级产品,也是食品、日化、保健、医药等领域的生产原料。



3.茶制品产品国家标准

为进一步引导、规范和促进茶制品行业健康发展,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茶制品系列国家标准。目前已发布实施的茶制品产品系列国家标准有:⑴GB/T 31740.1-2015《茶制品 第1部分:固态速溶茶》、⑵GB/T 31740.2-2015《茶制品 第2部分:茶多酚》、⑶GB/T 31740.3-2015《茶制品 第3部分:茶黄素》、⑷GB/T 18798.4-2013《固态速溶茶 第4部分:规格》、⑸GB/T 34778-2017《抹茶》5项。

GB/T 31740.1~3-2015《茶制品 第1~3部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牵头研制2015年7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于2015年11月实施。GB/T 18798.4-2013《固态速溶茶 第4部分:规格》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北京远东正大商品检索有限公司、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进行研制。2013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2014年6月实施。该标准修改采用了ISO 6079:1990《固态速溶茶 规格》。与ISO 6079相比,该标准增加了固态速溶茶的分类、感官要求、卫生指标、微生物指标等,化学特性中增加了咖啡碱及茶多酚的含量要求。GB/T 34778-2017《抹茶》,由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宇治抹茶(上海)有限公司、安徽农业大学、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牵头进行研制。2017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 34778-2017《抹茶》,2018年5月实施。随着茶叶深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深加工的优化升级,以固态速溶茶、茶多酚、茶粉等为代表的大宗茶制品的产能发展迅速,但与国外如日本等对茶叶的深加工利用度比较,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如何破解茶制品的深度开发利用难题,一方面,从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有待不断注入创新活力,推动茶叶深加工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需求层次的升级,茶制品的功能特性、质量特征和安全保障在消费意识中的权重上升,从标准角度引领茶制品行业绿色、健康发展颇为重要和迫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茶制品系列国家标准体系将不断完善,进一步保障我国茶制品的生产有标可依,引导和促进生产企业加工技术升级和产品质量稳定,为茶制品的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茶制品部分标准填补了国内外标准空白,不仅是对我国现代茶制品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是对ISO标准体系的有益补充。


2019年度茶制品项目交流会在中茶院举行


(六)茶叶国家标准样品

茶叶标准样品是指具有足够的均匀性,代表该类茶叶品质特征,经过技术鉴定,符合该产品标准的并附有质量等级说明的一批茶叶样品。主要分为两类:

1.感官分级标准样品,归属GSB 16。这类标准样品均为配合相应的茶叶产品文字标准,作为相应茶叶分等定级、质量判定的实物依据。如GSB 16-3636-2013《西湖龙井茶分级标准样品》等。

2.茶叶中活性化合物标准样品,归属GSB 11。这类标准样品可用于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如GSB 11-1439-2012《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标准样品》、GSB 11-1440-2001《儿茶素ECG》、GSB 11-2544-2010《茶黄素标准样品》等。



(七)茶叶团体标准1.我国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2018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正式实施。《新标准化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新法赋予了团体标准明确的法律地位,为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明确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作为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国家标准体系。团体标准自愿性标准, 供社会自愿采用2.发展团体标准的重要意义:技术层面能有效快速满足市场需要和满足创新需求,同时能优化整合利用各类标准化资源、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般情况下,团体标准具有“快、新、活、高”的特点,能更好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即:团体标准制修订速度较快,迅速跟进新技术、新产品,标准机制灵活、易协商一致,标准指标高于或严于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3.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目的:通过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4.《新标准化法》对各层级标准重新进行功能定位:①国家标准侧重于保底线、安全性、通用化,具有普适性和技术法规特征;②行业标准侧重国家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行业标委会制定满足本行业技术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③地方标准更重点突出区域特色和横向关联性的特征。

5.团体标准制定原则: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增强产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可替换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6.《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对团体标准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

第三十三条:对于已有相关社会团体制定了团体标准的行业,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行业特点,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明确本行业团体标准发展方向、制定主体能力、推广应用、实施监督等要求,加强对团体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对举报、投诉,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采取约谈、调阅材料、实地调查、专家论证、听证等方式进行调查处理。相关社会团体应当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处理。第三十六条第三款:对于全国性社会团体,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和相关政策要求进行调查处理,督促相关社会团体妥善解决有关问题;如需社会团体限期改正的,移交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地方性社会团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团体依据职责和相关政策开展调查处理,督促相关社会团体妥善解决有关问题;如需限期改正的,移交同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由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移交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有效衔接,各司其职、形成合力。7.团体标准的评价机制:为了协调和指导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工作, 2018年7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GBT2000.2-2018《团体标准化第2部分:良好行为评价指南》,2019年2月1日实施,对社会团体应用实施GBT20041-2016《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的情况进行评价。8.茶叶团体标准的实际效果: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htt// vww.ttbz.org.cn//)对社会团体的注册、团体标准信息的发布等监管统计,截至2019年8月,完成公示并审核通过的社会团体2443家,共发布团体标准9561项。其中:茶叶行业社会团体53家,2018年以来共发布涉茶类团体标准116项,内容包括茶叶产品、代用茶、含茶制品、茶叶机械、生产技术、茶叶品牌、服务规范等,对全国现有茶叶标准体系进行了补充,对我国茶产业的三产融合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9.我国团体标准发展面临的问题:综合起来看,我国团体标准的审核、发布还存在审核把关不够严、标准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具体包括:①在认识上:对团标的定位、功能等认识存在偏差,与政府标准没有很好区分,存在“抢地盘”现象,制定标准的目的、目标不明确;②在能力上:标准化专业人员缺乏、标准质量难以保证、制标主体能力不足;③在管理上:会员企业(单位)水平参差不齐、参与单位动力不足、程序欠规范;④在宏观环境上:团体标准处于建设初期,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信用监督管理体制和第三方评估评价监督机制。


(八)茶叶国际标准化1.ISO/TC34/SC8概况1TC序列:ISO/TC34/SC8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TC34下设18个分技术委员会,其中SC8是茶叶分技术委员。2)工作范围:ISO/TC34/SC8茶叶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涵盖不同茶类的产品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包括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良好加工规范(含物流)等,以便在国际贸易中促进茶叶质量更明确并能确保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3)组织机构:ISO/TC34/SC8秘书处设在英国标准化协会(英文缩写BSI),联合秘书处设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英文缩写SAC),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和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担。ISO/TC34/SC8现有P成员国18个,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等茶叶主产国和英国、德国等茶叶消费国;O成员国25个,包括法国、墨西哥、埃塞俄比亚、韩国、西班牙等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与SC8建立合作关系的委员会有:ISO/REMCO(ISO标准物质技术委员会)和ISO/TC34/SC12感官分析分技术委员会。与SC8建立合作关系的国际组织有:⑴国际分析化学协会(英文缩写AOAC);⑵欧盟茶叶委员会(英文缩写CET);⑶欧盟委员会(英文缩写EC);⑷联合国粮农组织(英文缩写FAO);⑸国际茶叶促进会(英文缩写ITPA)。

2.ISO 茶叶国际标准

1)现行有效的ISO茶叶标准:ISO/TC34/SC8主要负责茶叶产品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等的制修订工作,不涉及茶叶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现行有效的ISO茶叶国际标准共26项,其中:25项为国际标准,1项为技术报告。

2)现行有效的ISO茶叶重要产品标准:①ISO 3720:2011《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②ISO 6079:1990《固态速溶茶 规格》、③ISO 11287:2011《绿茶 定义和基本要求》。3.中国从事ISO/TC34/SC8茶叶标准化工作的路径ISO/TC34/SC8在中国的技术归口单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简称中茶院),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指导下,中茶院一直代表国家组织参加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推动茶叶国际标准化进程。

标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为促进中国茶叶标准“走出去”,满足国际贸易对国家标准外文版的迫切需求,目前已经出版了紧压茶系列以及绿茶、红茶等11项国家标准英文版,未来将持续推进绿茶系列、黑茶系列、茶叶分类、抹茶、茉莉花茶、白茶等重要国家标准的英文版翻译工作。由我国主导的《绿茶 术语》、《茶叶分类》、《乌龙茶》三项国际标准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2019年世界标准日


标准的宣贯、应用实施与监督管理

(一)标准的管理与监督体制标准是由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的规范性文件,标准化不仅包括规范化过程,而且包括标准的实施以及改进、提高的无限循环过程。标准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这个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进行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贸易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都直接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标准化。从宏观层面看,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一个国家直至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建立了相应的标准化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标准化工作。在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标准化工作。1949年10月成立了中央技术管理局,内设标准化规格化处,1952年颁发了我国第一批钢铁标准。1961年国务院颁发了我国第一个标准化管理法规——《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197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加强了对标准化工作的管理。1988年7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全国的标准化工作,1988年12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自1989年4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规定了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共设立了1274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737个分技术委员会;拥有现行国家标准35081项、行业标准58539项、地方标准37377项,企业标准超过百万项;行业标准发布部门42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近5万名。其中:全国农业标准体系中国家标准7000项,行业标准64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760项目。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法所称标准(含标准样品)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新《标准化法》对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1.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编号和对外通报,对拟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否符合规定进行立项审查;国务院建立标准化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协调。2.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依据职责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在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中出现争议的,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商,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机制解决;根据标准实施信息反馈、评估、复审情况,对有关标准之间重复交叉或者不衔接配套的,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处理或者通过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机制处理。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和宣传工作,传播标准化理念,推广标准化经验,推动全社会运用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发挥标准对促进转型升级、引领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对标准的制定进行指导和监督,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2008年3月22日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9,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339 on Tea of Standardization of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全国茶标委”)正式成立


(二)标准的宣贯、应用实施1.标准宣贯。是标准应用实施的首要工作,起草单位需编写,提供各种宣贯资料,做好技术咨询,进行分类培训,召开专门宣贯会等。2.应用实施。只有通过应用实施,制定标准才有意义,才能实现制定标准的目的。标准的贯彻执行,强制性标准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违反的将会依法处理。推荐性标准由各有关方自愿采用,国家鼓励采用。但推荐性标准被合同、协议所引用时,便相应具有法律约束力。使用者声明其产品符合某项推荐性标准时,如果不贯彻执行该标准,将会受到查处。标准实施后,有关部门将进行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保证标准的应用实施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3.标准的修订。标准实施一段时间后,为保证标准的适用性,必须根据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标准的内容和其中规定的有关要求是否仍能适应当前科技和生产的先进性要求进行审查,这种对标准实施后进行的定期审查称为复审。一般对实施五年的标准要进行复审,由该标准的主管部门组织进行。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一对食品质量国家标准进行了清理,包括: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公布的现行有效的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可食用农产品的国标和国标制修订计划。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按照要求,对归口的77项质量标准,6项质量标准计划项目集中进行了清理。从内容是否涉及食品安全指标要求,涉及的食品安全指标要求与食品安全标准的关系,质量指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标准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判定。最终77项标准中,26项不涉及食品安全指标的标准,继续有效;50项涉及食品安全指标的标准,基本是产品标准,其涉及的食品安全指标为采用现有食品安全指标,拟进行修订;1项方法标准《GB/T 18625-2002茶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涉及食品安全指标,建议纳入食品安全标准范畴。6项质量标准计划项目,其中《20153246-T-442固态速溶茶 第3部分:水分测定》,因其修订的国家标准已经被食品安全标准替代,建议废止,其余5项为继续有效。

根据《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行业标准备案工作的通知》(国市监标创函[2019]176号)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开展供销合作行业标准复审和信息数据核对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对实施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行业标准组织进行了复审。

 

2016年中英标准化合作会议


发展与展望

(一)国际标准化发展趋势许多国家都确定了国际标准化优先原则,大力采用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按照“一个标准、一次检验、全球接受”的要求,突破贸易壁垒,发展本国经济。主要特点:一是标准化领域、标准化内容越来越广泛。国际标准化逐渐扩展到能源、安全、卫生和环境领域,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更是国际标准化的热点。标准化内容正从传统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发展,管理标准、服务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化的重要内容,像能源、气候变化等需要全球统一应对的领域更是三大国际标准化机构的战略重点。二是国际标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数量不断增加。三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在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主要为专利)与标准结合,将使知识产权的拥有方获取巨大利益。有创新、专利的“标准”,将为企业以及行业发展带来“红利”。(二)中国标准化战略我国正在大力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变。主要目标:一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最严谨的标准筑牢质量安全底线,用最适用的标准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用最有效的标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最科学的标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推进中国与国际国外标准体系兼容,推进标准的互认,以标准互联互通促进产能合作和经济贸易便利化,打通新技术向新产业转化的标准通道,推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标准体系的建设,服务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南亚标准化合作工作会议


(三)未来中国茶叶标准化作为茶的原产地,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茶园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在茶叶生产上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地位。但是,我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我国茶叶生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茶业企业规模过小、标准化工作落实不到位、劳动力成本过高等是重要原因。中国是茶叶大国,却并非茶叶强国,大而不强、大而不精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在国家工商部门核准注册的茶叶类商标4万多个,国际市场上我们与国外知名品牌的差距还很大。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更加严格的技术壁垒。中国茶要走向世界最终必须依靠企业品牌,必须加快推进茶叶提质增效,降低成本,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标准化是中国茶叶的发展方向之一在统一标准下进行国际贸易,防止国内茶企在竞争中相互压价,有利于树立中国茶的质量信誉,有利于中国茶品牌的创建和持续。未来的茶企竞争必会在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之间展开,只有具备品质和质量安全有保证、品牌公信力强的企业才会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茶叶标准化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还需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完善,切实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以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发展⑴把好源头质量安全关。茶叶生产企业在茶园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不要使用禁限用农药,化肥、一般农药、除草剂的使用要严加管控,逐步实施以“茶园生态化”为主的质量安全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⑵把好过程质量安全关。在收购原料过程中,要按照国家食药总局关于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和规定,严格把好原料进货验收关,确保茶叶原料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规定,不添加国家禁止添加的物质;按照相关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保证产品达到标准要求,做到诚信生产,诚信经营;⑶加强标准宣贯与实施。加大各项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执行力度,政府部门加强对茶企的监管力度,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的茶叶质量安全观,让消费者喝上质量安全放心的健康茶!随着茶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实施力度不断加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等系列标准的陆续出台,将推动我国茶行业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突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整体发展水平,茶产业发展必将迈上更高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大祥,张正竹.《茶叶分类方法.

[2]翁昆.《茶叶标准体系. 

[3]赵玉香.《绿茶标准

[4]杨秀芳,孔俊豪.《茶制品产品标准.

[5]杜颖颖,张俊.《茶叶质量安全标准

[6]鲁成银,傅尚文,韩文炎.《茶园管理技术规范


作者简介:尹祎,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

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2022年12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叶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和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组建课题组,继续开展第十四次“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公益课题研究 (评估对象邀请不包含我国港、澳、台地区)。

一、数据分析

参与本次评估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共133个。课题组依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采用科学、系统、量化的方法,经过对品牌持有单位调查、消费者评价调查、专家意见咨询、海量数据分析,最终获得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共计118个。

本次获得评估的118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其品牌所在的地域范围覆盖全国四大茶区16个省(市、自治区)。以浙江省为代表的江南产区品牌数量最多,共66个,占获评品牌数的55.93%;其次,是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南产区,有21个,占17.80%;再次,是以福建省为代表的华南产区,共18个,占15.25%;以山东省为代表的江北产区,共13个,占11.02%。数据可见,除江南产区外,其余各茶区获得本次评估的品牌总数占比均低于20%。从省域来看,浙江省是全国范围内参评品牌数量最多的省份,共参评20个,而后依次是福建省、安徽省和湖北省,分别为16个、13个、11个,其余各省参评数量均在10个以内。

根据茶类统计,绿茶类品牌有76个,红茶类品牌共18个,乌龙茶类品牌有7个,黑茶、黄茶、白茶类品牌分别为6个、3个与2个,再加工茶与其他类型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各有1个。另外,本次获评的品牌中,绿茶与红茶比例各占一半的品牌共计4个,本次统计将这4个品牌与再加工茶品牌一同归入其他茶类品牌。根据本次获评品牌不同茶品类的区域分布来看,绿茶类品牌数量最多的是浙江省,共计10个;红茶类品牌数量最多的是福建省和湖北省,均为3个;乌龙茶类和白茶类品牌数量最多的均为福建省,分别为7个和2个;黄茶类品牌数量最多的是安徽省,为2个。

根据CARD模型,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强度乘数。本文依据CARD模型中各项指标,对本次获得评估的118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进行针对性的数据分析。

1. 品牌价值:整体呈现上涨趋势,高于50亿元的品牌数量创新高

品牌价值是品牌建设成效的综合体现。本次获得评估的11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为3 116.98亿元,单个品牌最高值为82.64亿元。与2022年评估结果相比,单个品牌最高值提升了3.59亿元。

进一步比较近3年来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与增长率可见,2021年为22.18亿元和10.39%,2022年为23.15亿元与4.37%,2023年为26.41亿元与14.08%。数据说明,近年来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呈逐年递增趋势。

根据品牌价值大小区间分布可见(表1),本次评估中品牌价值超过50亿元的品牌有9个,占7.62%,分别为西湖龙井(82.64亿元)、普洱茶(82.21亿元)、信阳毛尖(79.84亿元)、潇湘茶(69.10亿元)、福鼎白茶(60.70亿元)、洞庭山碧螺春(53.05亿元)、大佛龙井(52.33亿元)、安吉白茶(52.06亿元)、武夷山大红袍(51.81亿元)。浙江省的安吉白茶与福建省的武夷山大红袍两个品牌的品牌价值首次突破50亿元。品牌价值处于20亿~50亿元的品牌数量最多,为57个,占48.31%;品牌价值处在10亿~20亿元之间的品牌为28个,占23.73%;品牌价值在10亿元以下的品牌有24个,占20.34%。

数据表明,本次评估中,品牌价值≥50亿元的品牌数量及所占比重较往年有所增长,尤其在品牌数量上有了明显突破。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及增长率也再创历史新高。所有获评品牌的品牌价值均高于1亿元。这说明,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整体建设在不断进步,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效。

2. 品牌收益:个别品牌收益增长较快,两种发展模式各有千秋

品牌收益,指的是在剔除生产环节的劳动收益,结合市场交换完成的最终零售价格,并充分考虑茶叶产品在再生产环节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以连续3年的数据统计得出的由品牌本身带来的收益,其计算公式为:品牌收益=年销量×(品牌零售均价-原料收购价)×(1-产品经营费率)。

如图1所示,近3年来,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呈现“高-低-高”的曲线递增趋势,2023年较2022年的增长率有所回升。本次获得评估的118个品牌,其平均品牌收益为16 362.75万元,比2022年增加了1 777.62万元,增长率为12.19%。其中,品牌收益最高的是福鼎白茶,达到了55 419.00万元。

从省域比较来看,云南、广西、广东、河南和贵州5省(自治区)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均达到了2亿元以上。山东省与重庆市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相对较低,均不足亿元,分别为7 916.99万元、6 624.46万元(表2)。

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是每千克茶叶的品牌溢价能力的直观体现。本次有效获评的118个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为96.76元/kg,较2022年获评品牌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增加了8.22 元/kg,增幅为9.28%。

从省域比较数据来看,江苏省蝉联榜首,获评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为674.29元/kg。排名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浙江省和安徽省,分别为213.80元/kg和55.49元/kg。数据显示,江苏省、浙江省获评品牌的单位溢价能力相对较强。其中,来自江苏省的洞庭山碧螺春、镇江金山翠芽分别以2 333.00元/kg与1 208.89元/kg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带动了江苏省整体平均水平;浙江省以武阳春雨(999.35元/kg)、西湖龙井(967.66元/kg)、径山茶(890.77元/kg)和缙云黄茶(624.22元/kg)等品牌提升了浙江省获评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其余各省域获评品牌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相对不高,均低于60元/kg,其中,云南省获评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最低,仅为2.57元/kg。

从表3可见,本次获评品牌的品牌收益位于前10的品牌中,浙江省的品牌数量最多,共有3个;其次是福建省,共2个;河南、云南、湖南、贵州和江苏各1个。本次评估结果显示,贵州省的湄潭翠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首次进入了品牌收益前10位,为29 987.86万元,较2022年(25 446.45万元)增加了4 541.41万元,增长率为17.85%,该品牌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也从2022年的48.38 元/kg增加至56.83元/kg。

具体分析本次获评品牌的品牌收益位于前10的品牌可见。2023年,福鼎白茶的品牌收益排名第一,达55 419.00万元;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牌收益为29 373.04万元,排名虽位列第十,但其单位销量品牌收益高达 2 333.00 元/kg,可见其单位溢价能力极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潇湘茶、普洱茶和信阳毛尖,这3个品牌的品牌收益均在35 000万元以上,但品牌单位销量收益不足10.00元/kg。数据说明,这3个品牌主要采取规模化经营、“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以此提高整体品牌收益,但单位销量价格较低;而洞庭山碧螺春等品牌则以高单位溢价能力取胜。

从单位销量品牌收益(表4)可见,洞庭山碧螺春单位销量品牌效益最高;镇江金山翠芽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排名第二,达到了1 208.89元/kg;第三为武阳春雨,单位销量品牌收益999.35元/kg;从省域进行比较可见,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位于前10的品牌中,来自浙江省的品牌数量最多,共有4个;其次是江苏省,共3个;贵州省、江西省、山东省各1个。从生产的茶类比较可见,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位于前10的品牌,均只生产绿茶或以绿茶为主,其中,长清茶区域公用品牌旗下绿茶和红茶平分秋色。

综合考量品牌收益、单位销量品牌收益的数据表现可见,目前,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基本呈现两种特征。一是以规模取胜,通常以扩大茶园面积、提高茶叶产量、提升茶叶销量,从而增加品牌收益;二是以溢价取胜,通常在茶叶种植面积与产量等方面缺少“量”的优势,便深耕独特的品种、品质、文化与体验等,以此提高茶叶品牌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实现品牌高位溢价。两种模式,各有千秋。但两者如果均能够找到更适当的规模、溢价空间,均可以进一步提高品牌溢价能力。

3. 品牌忠诚度:品牌市场价格整体平稳,个别品牌波动较大

品牌忠诚度因子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及忠诚程度。该因子侧重于测算价格波动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在CARD模型中,品牌忠诚度因子=(过去3年平均售价-销售价格标准差)/过去3年平均售价。产品售价越稳定,品牌忠诚度因子越高。

在本次获评的11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885,与2022年(0.876)相比,品牌忠诚度因子虽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仅提升了0.009。这说明,茶叶平均市场售价较之前或有朝着相对稳定方向发展的迹象。

比较不同茶类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图 2)可见,我国绿茶类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最高,为0.898,较2022年(0.886)增加了0.012。尽管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之间的竞争如往年一般激烈,但其总体价格波动变小,品牌忠诚度因子得以上升。主要原因在于品牌市场价格具有高稳定性的绿茶类品牌在增加,而市场价格呈现不稳定性的绿茶类品牌数量在减少。白茶类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相对最低,仅为0.706,但与2022年相比,提升了0.083。主要是因为连续2年获评的2个白茶类品牌,其品牌忠诚度因子都有所提升。黄茶类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从2022年的0.730上升到了0.798,增加了0.068,黄茶类品牌连续2年获评的品牌数量为3个,其中1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在2023年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小,另外2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都在上升,整体带动了2023年黄茶类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提升。黑茶、红茶、乌龙茶与其他茶类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均在0.870以上,其中,乌龙茶与红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较2022年(0.876、0.874)都有小幅度增长,分别增长0.005与0.002;黑茶区域公用品牌比2022年(0.881)下跌了0.015。

比较近3年获评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大小区间分布(表5)可见,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8及以上的品牌共6个,占获评品牌数量的5.08%,较2022年增加了1.91个百分点;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5至0.98之间的品牌数为17个,占14.41%,与2022年数量一致,占比高0.92个百分点;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0至0.95之间的品牌为38个,占32.20%;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80至0.90之间的品牌个数为41个,占34.75%,比重基本与2022 年(34.13%)持平;品牌忠诚度因子小于0.80的品牌数共计16个,占13.56%,较2022年(14.29%)下降0.73个百分点。由表5可见,与2022年相比,2023年获评品牌总体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得到提升;但与2021年相比,本次获评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位于尾部的品牌数量与比重仍较大。这说明,获评品牌的整体价格波动虽有所减弱,但尚未恢复到2年前的水准。

同时,数据显示,本次获评的个别品牌,其品牌忠诚度因子达到了1。这意味着,该品牌的市场零售价在过去3年中几乎未发生任何变化,价格相当稳定。该数据同时反映出,该品牌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如成本、季节、物价、市场走势等) 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也就是说,虽然生产、营销等成本在增加,但产品的品牌溢价却没有进一步产生。另一方面,数据同时显示,2023年品牌忠诚度因子最低的品牌是福鼎白茶,为0.564,主要原因是近3年福鼎白茶市场零售价格大幅上涨,对品牌忠诚度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相较于2022年(0.403),福鼎白茶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已有所回升,说明价格上升正在进入相对稳定向前时期。

品牌建设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品牌忠诚度是一个品牌获得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顾及消费者感受,保持相对平稳上升的价格趋势,是品牌建构起消费者心中良好形象、获得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条件。唯有稳步前行、有效掌握定价权,才能使一个品牌走得稳健,走得长远。

4. 品牌强度:品牌发展力有所下降,高品牌价值的品牌需提升好感度

品牌强度及其乘数是一组能够体现品牌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因子,由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 (统称“品牌强度五力”)等5个二级指标构成,这是对品牌强度高低的量化呈现,同时体现出品牌未来持续收益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小。

根据统计结果,本次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乘数为18.19,比2022年(18.14)略有提升。品牌强度乘数最高的品牌仍是普洱茶,为19.94,但比2022年(20.00)略有下降。本次评估中,普洱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带动力101.07、品牌资源力102.75、品牌经营力89.58、品牌传播力114.94和品牌发展力85.78;其中,普洱茶的品牌带动力与品牌传播力是本次获评品牌的最高值。可见,普洱茶的高品牌强度主要得益于其广泛的区域规模产业资源及其普遍的知名度。

如图3可见,本次获评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平均值分别为品牌带动力84.13、品牌资源力86.19、品牌经营力84.27、品牌传播力81.29和品牌发展力79.43,与2022年相比,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和品牌传播力分别增加了0.05、0.36、0.43和0.74,但品牌发展力下降了0.49。横向比较,118个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资源力最高,而平均品牌发展力是唯一一个不足80的指标。

品牌发展力主要考察的是品牌保护、市场覆盖、生产趋势与营销趋势等4个方面的指标。茶叶基建、改造的投入,茶树品种、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品牌的持续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图4所示,根据品牌价值大小划分,比较品牌价值前10位、前50位、前100位以及获评品牌整体的平均品牌发展力以及其近3年的平均基建、改造和平均品种、技术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可见,平均品牌发展力从左至右依次降低,即位次越靠前的品牌其品牌发展力越强。比较品牌价值位于前10位、前50位、前100位和整体品牌4个层级品牌的平均品牌发展力与基建、改造和品种、技术研发投入之间的基本关系可见,品牌价值前10位的获评品牌近3年的平均基建、改造和平均品种、技术研发投入均不高,分别仅为7 763.67 万元和2 776.67万元。数据反映,品牌价值相对较高的品牌,其资金投入已经从基建和研发逐渐过渡到品牌营销、品牌保护、市场覆盖等方面。这说明,这些品牌在以往注重生产性投入的基础上,已经着眼于与消费市场的互动投入、品牌营销与品牌保护的投入。但整体而言,获评品牌在品牌保护、市场覆盖、营销趋势等方面的品牌发展性投入不高,因此,导致了平均品牌发展力不足80的情况。

图3显示,除品牌发展力之外,本次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也相对较弱。品牌传播力由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构成,该项指标直接关联一个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互动、品牌的传播推广工作成效。比较品牌价值前10位、前50位、前100位和整体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以及近3年来平均品牌宣传与推广投入,如图5所示,平均品牌传播力从左至右依次降低,分别为96.33、87.85、82.42和81.29。可见,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远高于后面3组的平均值。同时,近3年平均品牌宣传与推广投入从左至右也呈现依次下降的特征。数据表明,高品牌价值的品牌在品牌宣传与推广上的重视程度更高,投入金额也越大,品牌传播推广工作成效也更为显著。

进一步对品牌传播力的二级指标进行比较,如图6所示,品牌价值位于前10的品牌的平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分别为114.20、93.63和83.99,品牌价值位于前50位的品牌的平均值分别为95.48、85.15和84.05,与品牌价值位于前100的品牌、整体品牌的平均值差异明显。尤其是平均品牌知名度,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较整体品牌的平均值高38.07%,高低差异明显。数据同时显示,平均品牌好感度与平均品牌知名度呈现不同趋势。品牌价值位于前10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好感度仅为83.99,低于品牌价值前50位品牌的平均水平,同时,4组品牌的平均品牌好感度均较为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品牌传播力位列第一的普洱茶,其品牌知名度、认知度与好感度分别为156.51、113.33、81.81,知名度和认知度均为本次获评品牌的最高值,但品牌好感度却不及整体品牌的平均水平。品牌声誉评价数据同时显示,普洱茶过分依赖于其超高的品牌感知力(知名度、认知度)。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品牌好感度由媒体报道、消费者评价、电商平台用户反馈等因素综合而成。普洱茶等品牌的有关数据反映一个事实,虽然因其产业规模体量大、高品牌传播力等,使得其品牌价值处于较高水平,但因其以高知名度、认知度取胜,而品牌好感度相对不足。品牌好感度低会对品牌的未来产生隐患,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未来,应当加强自身品牌形象的维护,提高品牌的消费者好感度,持续提高品牌强度,为未来品牌忠诚度打下坚实的品牌声誉基础。

二、现象与趋势

1. 文化赋能,中国茶品牌迎来历史新机遇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此项申报共包含中国15个省(市、区) 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中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中国茶制作技艺及风俗的成功申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这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传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更是为中国茶产业、茶文化的复兴,重新出海,回归世界茶舞台的视野,奏响了主旋律。

本次获评的118个品牌中,共有30个品牌的相关制作技艺或习俗列入非遗名录。其中,27个品牌拥有茶产品出口相关数据,比重高达九成。其他未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88个品牌,其中59个品牌设有出口业务,占67.05%。从图7可知,近3年来,获人类非遗认证的区域公用品牌的茶叶平均出口量在逐年递增,从2020年的6 907.09 t增长至2022年的7 584.82 t,增长率为9.81%,而与2021年相比,增长率仅为0.31%。从平均出口额上看,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近3年平均出口额从25 361.88万元提升至33 478.56万元。图7同时可见,未被列入人类非遗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近3年的平均出口量和平均出口额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均低于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值。总体而言,本次获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茶叶平均出口额与出口量都呈现一定的增长,说明这些品牌的茶叶产品在出口方面走势积极。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38.94 万 t,较上年增长1.54%;出口总额22.7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0.25%;出口均价5.83美元/kg,同比上年下降11.53%。可见,尽管本次评估数据显示,获评品牌的出口额和出口量均较2021年有所提升,但与海关“量增价跌总额减”的数据统计之间存有差异。数据说明,茶叶出口量增长,但茶叶出口溢价未能得到体现。此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为中国茶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国茶叶品牌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和文化品质保障。这同时也提升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今后走向海外市场、亮相国际舞台的原产国底气。

2. 迎合数智化时代,全链路赋能新茶业

近年,我们已步入数智时代,通过数智化手段、数据库以及数据分析等,为茶产业赋能。赋能不仅体现在生产端,在市场端也同样得到充分体现。“算法”“云计算”、数智链等能够通过数字孪生,营造更具匹配性的消费场景,从而提高消费体验,反向赋能品牌再优化。

数智化为茶叶品牌的生产、运营与消费提供了良性循环的可能,尤其有利于品牌在生产端与消费端之间的信息传输、信息反馈、信息分析。当前,品牌在生产端的数字管理已逐步成熟,茶叶主体可借助物联网技术,对茶叶生产、加工、运输环节进行数智化管理,从而实现茶叶供应链端到端可视化、高效化运营,提高品牌的生产质量与效率。比如安吉白茶等品牌,其数智化建设与服务已在生产端卓有成效。但目前,针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管理平台,尚未有较成熟的案例。

使消费者通过数智化场景营销享受用户体验,这一切都依托于数字电商平台、数智化装备的迅速发展。像京东、天猫、淘宝等大型数字化平台早已将先进的科学数智技术融入平台,服务消费者与从业者。本次获评的11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共计有27个品牌建有天猫或京东旗舰店。调查显示,建有统一的天猫旗舰店或京东旗舰店的获评品牌,其平均品牌收益为21 629.04万元。而未建立天猫或京东旗舰店的获评品牌,其平均品牌收益为14 800.22万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同时,建有天猫或京东旗舰店的获评品牌平均品牌传播力为86.84,也比未建立天猫或京东旗舰店的获评品牌 (79.81) 更具优势。可见,充分有效运用大型数字平台能够为品牌带来更多的关注与收益。

分析本次获评品牌近3年的国内电商销售情况,如图8所示。2020年,获评品牌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量为2 632.80 t,占当年度茶叶平均销售总量的15.99%,贡献了18.88%的销售额;2021年,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量5 640.61 t,占 31.98%,贡献21.50%的销售额;2022 年,平均国内电商销售量下降至4 652.61 t,仅占当年度平均销售总量的23.47%,较2021年下降了8.51个百分点,但销售额比重不降反升,提高了2.57个百分点。这说明通过数字化营销,使得品牌溢价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释放。

3. 多元化探索,推动中国式茶业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报告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共性与中国特色。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赋能茶业发展,茶业同时深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践行“三茶统筹”理念,以“茶文化筑魂,茶产业助力,茶科技赋能”之势,努力提升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结合课题组14年来的研究可见,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大致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以西湖龙井、洞庭山碧螺春、福鼎白茶等品牌为代表的经典型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模式。这类品牌的历史渊源深厚,文脉悠长,以代代传承,书写茶叶发展篇章。这类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大多形成于历史名优茶,其茶叶种植范围受限于长期以来的地理生态区划,茶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赋能。第二种,是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采用“一县一品”,发展全县域甚至以上地区的、具有地理标志产品特征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区域公用品牌,如普洱茶、汉中仙毫、安康富硒茶等,有相当的产业规模与标准化生产基地,其茶叶种植范围与行政区划高度统一。第三种,则是近年来以天府龙芽、潇湘茶等品牌为代表的跨行政区划的整合型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模式。这类品牌以整合大区域资源为优势,打破原有的地缘疆界,汇聚多个小而散的区域子品牌,形成合力,共同面向市场。一般来说,这类模式的品牌覆盖范围较前两种广,不受制于县域、甚至地市区划的局限,可囊括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多类茶产品,建构起较为庞大的产品矩阵。

比如“潇湘茶”,2015年,经湖南省委省政府指导,开展以大湘西地区为地域范畴的茶叶公用品牌建设。2016年,组建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品牌标志、统一准入机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形象,合力打造“潇湘茶”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促进会更名为湖南省茶叶品牌建设促进会,“潇湘茶”区域公用品牌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省,覆盖 45 个县(市、区),品类涵盖了绿茶 (花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以及代用茶 (如莓茶、青钱柳、绞股蓝)等。数据显示,“潇湘茶”的整合效果较为显著。如图9所示,2020年,潇湘茶相关从业人数达235万人,占品牌所在区域范围内农业相关从业人员的13.98%;2022年,潇湘茶从业人数达到300万人,占15.65%。

天府龙芽是四川省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4年,四川省政府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成立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130多家茶叶主体抱团启动品牌培育;2018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范围覆盖四川省11个设区市32个县(市、区)。天府龙芽依托促进会和川茶集团,以多方合作、协同、聚力的方式共同实施品牌战略。数据显示,从已授权许可使用“天府龙芽”品牌的2批企业(50 家)看,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家,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

品牌的打造,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要符合品牌发展规律,适应市场竞争逻辑,适合当地资源特征,能为当地带来品牌效益的,都值得探索。目前已长期形成或近年出现的3种模式,是实现中国式茶业现代化的3种探索路径。经典型模式,重地理、文化基础,注重地理生态及历史人文因素;产业型模式,按照“一县一品”的模式打造品牌,形成了以县域茶业为主的模式特征;整合型模式,着眼更大区域的茶业资源整合,重视品牌的营销传播,以统一形象面向市场,形成整合优势。3种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经典型模式,重点需要解决如何利用品牌思维,结合现代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开掘文脉资源,创新产业链,构建新的品牌溢价空间等问题;产业型模式,重点需要解决适度规模、产业集群、区域空间资源整合等问题;整合型模式,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品牌整合打造模式,正“摸着石头过河”,试图通过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集中资源,做大做强,在品牌管理上存在着更新、更大的挑战,特别需要加强品牌运营队伍的能力建设,关注品牌旗下各县、区、市之间的关系处理,注重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品控等内部管理与自律问题。

4. 拒绝茶叶过度包装,绿色文明表征价值观

产品包装是品牌符号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产品的外在保护与储运设施,更是体现品牌核心价值的载体,是品牌个性的表达工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1年发布国家标准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23350—2021),该标准将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2022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强调将茶叶等商品列为过度包装执法监督的重点对象,《通知》还要求,到2025年,茶叶等商品存在的过度包装等违法行为需得以有效禁止,相关企业需做到快速“瘦身”。2023年4月3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 《倡导茶叶适度包装,推动绿色文明消费》倡议书。

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产业,从产品到包装都应秉承绿色、环保、生态等理念。本次获评的11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共有105个品牌具备统一的包装应用体系,占比近九成。统一包装大多由茶叶品牌相关协会组织专业设计并指导印制。中华茶奥会关于茶叶品牌包装设计大赛上的评审标准,从环保、醒目、理解、好感、便利、文化和创新等7个方面进行考量,其中,环保作为首条细则,以提倡作品“符合节能、低碳、绿色、可再生等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重要的评分标准。在2022年的茶奥会赛事中,有多件获奖作品为协会选送的统一包装,如新昌县名茶协会选送的“大佛龙井”统一礼盒包装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因茶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赋能的特殊性,茶叶过度包装问题长期以来较为严重。特别是在材质采用、空间比例等方面,豪华装较为普遍。未来,相关协会、联盟的自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应当加强绿色包装标准建设、包装物设计,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引导茶叶企业适度包装。

三、未来建议

1. 传承与创新结合,活化“中国茶技艺习俗”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是中国茶人生活方式的展示与延续。此次申遗成功,是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如何通过传承与创新结合,活化这一重大文化遗产,成为当下及未来的重要课题。

要传承,必要注重传承人才的培养,传承技艺与相关习俗。中国茶非遗传承人普遍拥有传统、高超的制茶技艺,但大多年事已高,因此保护传承人及其技艺,应当设置各层级的相关保护工程,在传承中保护,加大力度,培养年轻一代非遗接班人,加大对新生力量的培养系统工程设计、培养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后辈接力作用,进一步弘扬中国茶技艺、茶习俗与茶文化。

中国茶产业、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同频共振。要注重研究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创新,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结合。技艺方面,既需要秉持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精神,恪守传统手艺的精髓,也需要接纳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让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持续改进和提升,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新中国茶制作方式,实现守正与创新并肩。相关习俗方面,既要有标准范式的传承,同时也要有创新突破。如径山茶宴的复原,让现代人看到了唐宋风雅;而潮州工夫茶,则深入了潮汕人的生活日常,自然延续了千年茶文化。让传统习俗不止于表演,而是真正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才能活化中国茶传统文化与相关习俗,焕发其新的生命力,使其不断焕新、延续与发展。

2. 跨次元梦幻联动,品牌乘势破圈突围

数智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令茶业年轻化、时尚化发展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早在十余年前,新式茶饮便借助互联网、现代技术配合,吸引了年轻消费一族,将传统茶饮与现代生活相联,衍化出与中国传统饮茶方式不同,却比较接近于西式茶饮的新的茶空间、茶元素、茶产品、茶文化。如今,“国潮”消费来袭,新式茶饮纷纷主动回归茶的本质,推出以区域公用品牌传统中国茶为茶底的系列饮品,如“奈雪的茶”龙井系列、福鼎老白茶系列等,深受消费者追捧,在短时间内,以惊人的销量出圈,也打破了许多年轻消费者对传统中国茶的刻板印象,并达成反向“种草”的效果。《2022 年新式茶饮高质量发展报告》 调查显示,超七成的消费者表示在喝过新式茶饮之后,愿意尝试更多的传统原叶茶。

目前,我国尚有较多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生产于区域,消费在区域,尚未突破区域之疆界。而跨次元梦幻联动等方式,可以令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乘势破圈突围。其一,可积极探索与新式茶饮等新业态的跨界联动,打破次元壁,融入到年轻消费群的生活习惯中,链接传统与流行。当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与其产生联动,则能够将品牌推向年轻、时尚的大众市场。

其二,发现与及时互动,实现不同产业的横向联动。如 2022 年冬季火爆的“围炉煮茶”到2023年春出现的“围炉冰茶”,实现茶文旅的联动组合,又如“茶+酒”“茶+咖”的重新结合,“茶+教育”“茶+健康”“茶+娱乐”“茶+影视”等,不改变茶品牌本身的价值内涵,以“茶+”形式衍生多种玩法,都可以成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出圈突围的有效路径。

3. 全链路数智管理,精确设计市场策略

数字化、数智化,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不同。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只是当今社会的基础设施。这个时代的制胜方法,绝不仅仅是建设数字化平台,更重要的是实现数智化管理与应用。

目前,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市场定位与消费者确定,更多地依赖经验。在数智化时代,应当尽快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管理平台,打通从茶叶生产、流通、市场、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实现智能化分析,这不仅可以实现茶叶生产与品质管控的精确性与高效率,更能链接生产与消费的链路,达到精准生产、精准保质、精准销售,协会可以借助管理平台以精准的消费画像指导企业展开品牌营销,从而更有效贴近与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化的内心需求。其次,茶品牌从业者要理解、掌握数智时代品牌传播的逻辑与规律,充分利用算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找到茶品牌在市场上的消费群体,描绘精准的用户画像。

目前,大量的市场调研可以通过数智化分析,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赋能。比如,根据凯度发布的《2023年十大消费者洞察趋势》,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在回归理性,品牌需要减少对流量的依赖,转向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对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追求。2023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发布的《女性消费力洞察报告》显示,女性消费主要集中于“深度悦己”和“注重家庭”,表现为对“品牌+国货”“绿色+健康”“个性+定制”等6个方面的消费趋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主体,可以依据以上消费洞察数据,引导企业结合自身产品优势,制定茶与健康、茶与女性、茶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品牌策略。为了实现数智化、全链路、精确性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各品牌主体需要调整协会成员、品牌运营者、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引进具有深度而精确的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

4. 借助国际共识,推广中国茶品牌个性

国际化是中国茶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日,由安徽农业大学专家牵头,联合来自印度、英国等31位专家制定的国际标准《茶叶分类》(ISO 20715:2023)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及分类标准已获得国际共识。此前,我国茶学专家已牵头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 《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20716:2022),国际标准《白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20680)也已正式获批立项。可以看到,我国茶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者等在国际茶界越来越具有话语权,也越来越获得了国际共识。中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进一步奠定了中国茶在国际上的地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让世界看到中国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独特的民俗魅力。借此,中国茶可以向国际市场推出“仁雅义朴”的整合品牌个性,各区域公用品牌可以同时向国际市场推出自己的品牌个性,立足中国茶本身的差异化特质,表达中国茶以及各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个性。

3年疫情,曾阻挡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走向市场、走向国际的步伐。而今,中国茶,当以各区域公用品牌为品牌集群基础,迈步从头越,开辟更广阔的市场,提供更具品质感、美感、情感、价值感的中国茶,获得中国茶的现代化复兴。

附表 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单位:亿元)

声明:本研究中所估算之品牌价值,均基于本次有效评估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持有单位提供的数据及其他公开可得的信息,并以“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与计算方法,协同数字化技术应用,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本评估所涉及的品牌只包括在中国内地注册、登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标准化系列报道之⑫中国从事ISO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概述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简称中茶院)作为ISO/TC34/SC8在中国的唯一技术归口单位,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指导下,一直代表国家组织参加国际茶叶标准化活动和推动茶叶国际标准化进程。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参与ISO国际茶叶标准化活动更积极、更活跃和更富成效。


一、跟踪ISO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动向,积极参加国际间实验室检测方法环试,并及时转化国际标准为国家标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茶院钟萝团队参与了茶叶中水浸出物、总灰分、粗纤维等理化指标测定方法全球环试,近20年来中茶院周卫龙团队也积极参与了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茶黄素等品质和功能指标测定方法的全球实验室间环试,并将ISO发布的测定方法国际标准及时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使得我国质检机构出具的茶叶检测数据跟国际同行有可比性,减少茶叶国际贸易壁垒。二、组建中国代表团参加ISO/TC34/SC8茶叶国际标准化历次会议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根据ISO/TC34/SC8历次会议议题,中茶院牵头组织院校、协会、企业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代表中国参加了历次ISO/TC34/SC8茶叶分技术委员会会议,在国际茶叶标准化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行使大国责任、推动茶叶国际标准化进程。2008年以前,中茶院原院长骆少君研究员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由骆少君研究员主导提出的特种茶项目在2008年杭州召开的第22次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上顺利列入ISO/TC34/SC8前期预研项目。2008年以后,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曾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2008年成立的ISO/TC34/SC8茶叶分技术委员会联合秘书处为此项工作推进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22次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合影(杭州)


2009年10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ISO/TC34/SC8第23次会议,大会围绕绿茶、红茶中的茶多酚指标、绿茶、红茶中茶氨酸的测定方法等11个议题展开汇报、交流和讨论,会议形成9个决议。中国代表团宛晓春教授在大会做了“特种茶项目的前期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框架”及“乌龙茶国际标准前期研究基础”的陈述,赢得了与会代表对特种茶工作的好奇和一致认同,当场就有好多国外专家表示愿意加入特种茶项目的工作。

参加ISOTC34SC823次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合影


2012年6月在斯里兰卡科隆坡召开的ISO/TC34/SC8第24次会议,大会围绕茶叶中茶氨酸测定方法实验室环试结果、白茶工作组工作进展报告、茶叶中茶黄素测定方法建立的前期研究报告等13个议题展开汇报、交流和讨论,会议形成13个决议,其中由我方提出的乌龙茶、茶叶化学分类、绿茶—术语等提案作为前期预研项目立项。2015年6月在日本静冈召开的ISO/TC34/SC8第25次会议,形成13个决议。会上,宛晓春教授代表项目组做“特种茶”工作报告,杨秀芳研究员代表项目组做“绿茶术语”工作小组报告;会议交流推动了后续“乌龙茶”及“茶叶化学分类”两个国际标准制定提案的正式立项,也明确了“绿茶术语”国际标准制定提案由我方提出;在白茶、抹茶、冷热型速溶茶、稀土元素等众多议题中,中国代表团根据前期研究工作所积累的数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建议,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成员与国际同行间开展了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的推动力。

参与主持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23、23、25、26次)


2017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ISO/TC34/SC8第26次会议,大会围绕ISO/TC34/SC8主席工作报告、秘书处工作报告、7个工作组项目召集人工作报告等9个议题展开汇报、交流和讨论,形成17项决议。在大会环节,宛晓春教授作为茶叶分类项目召集人做“茶叶分类”工作报告,黄艳博士(代表乌龙茶项目召集人孙威江教授)做“乌龙茶”工作报告,杨秀芳研究员作为绿茶术语项目召集人做“绿茶术语”工作报告;杨秀芳研究员和李大祥教授分别向大会做“茶多酚规格”和“茉莉花茶”项目建议书的简要介绍。在小组会议环节,中国代表团宛晓春教授和孙威江教授分别主持WG6(茶叶分类工作组)和WG7(乌龙茶工作组)的工作组会议。本次大会,“绿茶 术语”新工作项目通过网上各成员国的投票、大会报告、参会代表讨论后正式立项,并在会上成立了新工作组即WG10绿茶术语工作组,同时8个国家同意并愿意派专家参与项目,其它项目得到有序推进,整体呈现了中国代表团实质性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活跃度、专业性和有效性。

26次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英国伦敦)
即将在杭州召开的ISO/TC34/SC8第27次会议,大会将围绕ISO/TC34/SC8秘书处工作报告、前期预研项目工作进展、新项目工作进展等展开汇报、交流、讨论,由我国专家作为召集人的绿茶术语、乌龙茶、茶叶分类等三个工作组将分头召开工作组会议,参加以上三个工作组的各国专家也将到会交流。三、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的同时,组织专家提交国际标准提案,牵头推进国际标准研制工作一直以来,我国积极派出专家参与茶叶理化指标系列测定方法国际标准及绿茶、红茶等产品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组织专家提交了“乌龙茶”、“茶叶化学分类法”、“绿茶术语”、“绿茶茶汤制备”和“白茶”等国际标准提案,其中“乌龙茶”和“茶叶分类”两个项目立项于2015年7月,并分别成立工作组WG6,WG7。绿茶术语国际标准在2017年12月正式立项,并成立工作组WG10。近十年由我国专家提出并已正式立项的国际标准制定新项目有3项,包括ISO/NP 20715《茶叶化学分类》、ISO/NP 20716《乌龙茶》和ISO/NP 18449《绿茶 术语》,并在ISO层面成立了三个工作组,即ISO/TC34/SC8/WG 7 茶叶分类工作组(召集人:宛晓春教授)、ISO/TC34/SC8/WG6 乌龙茶工作组(召集人:孙威江教授)和ISO/TC34/SC8/WG10 绿茶术语工作组(召集人:杨秀芳研究员),相关工作正常推进中。其中ISO/NP 18449《绿茶 术语》在ISO网站注册立项时间为2018年4月,2018年提交工作草案发ISO/TC34/SC8/WG10 绿茶术语工作组专家讨论并征集意见建议,2019年在工作组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ISO/CD 18449稿,发ISO/TC34/SC8秘书处,秘书处在今年6月通过ISO网络平台征集各成员国对CD稿的意见,于今年8月返回全部意见,完善后的ISO/CD 18449将在杭州会议上发工作组专家继续讨论,同时工作组组长将在大会上做工作组工作进展报告。通过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参与或牵头,发挥了中国专家在茶叶国际标准化舞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我国从事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批既懂标准又懂业务、既会英语又善交流的茶叶国际标准化人才。

四、积极承办ISO/TC34/SC8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促进国内外茶叶标准化交流作为技术归口单位,中茶院代表国家积极承办ISO/TC34/SC8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2003年在杭州举办了ISO/TC34/SC8第20次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中国、英国、德国、法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日本等国代表20余人参会,上一届主席Dr.Andrew Scott先生在杭州会议上上任。2008年在杭州举办的ISO/TC34/SC8第22次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中国、英国、德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日本、土耳其等国代表参会,由我国提出的“特种茶国际标准制定”项目作为前期预研项目列入会议决议。五、积极发挥ISO/TC34/SC8茶叶分技术委员会联合秘书处的作用在国标委的推动和多方协调下,ISO/TC34/SC8茶叶分技术委员会联合秘书处成立于2009年4月,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与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联合秘书为浙茶集团毛立民董事长杨秀芳研究员为技术助理。联合秘书处成立十年来,秘书处成员赴英国标准化协会(简称BSI)、ISO总部及国内参加ISO相关规则、政策和经验的学习与交流,参加了中英双边机制交流、中国—南亚标准化工作交流并在会上做专题报告,在杭州协助接待了来访的ISO前秘书长罗博·斯蒂尔先生,并就我国推进茶叶标准化工作做专题汇报。联合秘书处为我国专家有效从事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提供规则和经验的指导、多方的协调等作用,同时从不同层面、不同场合宣传了我国茶叶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提升了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201210月在杭州参加ISO组织的秘书周培训


六、积极开展国家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为支持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满足国际贸易对国家标准外文版的迫切需求,全国茶标委完成了GB/T 9833.1-2013《紧压茶第1部分:花砖茶》、GB/T 9833.2-2013《紧压茶第2部分:黑砖茶》、GB/T 9833.3-2013《紧压茶第3部分:茯砖茶》、GB/T 9833.4-2013《紧压茶第4部分:康砖茶》、GB/T 9833.5-2013《紧压茶第5部分:沱茶》、GB/T 9833.6-2013《紧压茶第6部分:紧茶》、GB/T 9833.7-2013《紧压茶第7部分:金尖茶》、GB/T 9833.8-2013《紧压茶第8部分:米砖茶》、GB/T 9833.9-2013《紧压茶第9部分:青砖茶》、GB/T 13738.3-2012《红茶第3部分:小种红茶》等10项英文版出版项目,并已发布实施。GB/T 30375-2013《茶叶贮存》、GB/T 30357.1-2013《乌龙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30357.2-2013《乌龙茶 第2部分:铁观音》、GB/T 30357.3-2015 《乌龙茶 第3部分:黄金桂》、GB/T 30357.4-2015《乌龙茶 第4部分:水仙》、GB/T 30357.5-2015《乌龙茶 第5部分:肉桂》等6项英文版出版项目得到正式立项并已上报国标委审查发布。


七、工作展望多年来,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指导和领导下,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我国从事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关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主要包括:(一)重点推进已立项目的研制工作加强与国内国际茶叶标准化专家的合作与交流,根据国际标准制定程序,重点高效地推进我国专家牵头的《乌龙茶》、《茶叶分类》、《绿茶术语》等三项国际标准制定进程。(二)加强国际标准研制的储备工作一个国际标准提案的提出和有效立项,来自于前期大量科学有效的基础研究。为更好推进新立项目提案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高效性,需要做好标准的前期基础研究工作,尤其是科学数据收集工作,具体包括代表性样品收集、国际标准测定方法的采用以及国际实验室间比对等。(三)亟待进一步培育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茶叶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鉴于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的高效推进,需要具备深厚茶叶专业功底、了解国内外标准化规则、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基本的沟通交流协调能力,这样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需要各方搭建平台和提供支持,所在单位重视和支持,专家自身努力。同时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要出台相关政策,开展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定向培养,提升国际标准化人才的综合素养。(四)积极创造条件,继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标准互认和标准体系相互兼容,积极推进我国茶叶国家标准的外文翻译工作。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


相关信息链接:链接一ISO概况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总部设在日内瓦。ISO公共网站地址:https://www.iso.org。ISO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的发展,以便于国际间物资交流与服务,并扩大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其工作领域涉及除电工电子以外的所有领域。ISO成员分为三类:正式成员、通讯成员和注册成员。每个国家只能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家标准化机构参加。截止2018年底,ISO共有成员164个,其中:正式成员120个、通讯成员40个、注册成员4个。ISO组织机构包括全体大会、理事会、技术管理局、政策制定委员会、中央秘书处等。


ISO的技术工作主要通过技术委员会(TC)进行。TC的设立须经理事会批准,TC的工作范围由技术管理局确定。每个TC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分技术委员会(SC)。根据项目需要,TC、SC可下设若干工作组(WG)。每个TC、SC均设有秘书处,由ISO的正式成员担任。每个WG设一召集人。TC、SC成员分为积极成员(P成员)和观察成员(O成员)。P成员应积极参加活动并有投票的权利和义务;O成员仅能参加会议、获取资料。截止2018年底,ISO共设TC 300多个。截至2018年底,ISO制定发布了22000项国际标准,包括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以及ISO 26000社会责任体系标准等。ISO标准在世界上具有权威性和通用性,已成为国际经贸活动的重要规则,被誉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在减少国际贸易壁垒和经贸摩擦、推动建立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链接二ISO/TC34/SC8概况   ISO/TC34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的代号,TC34下设18个分技术委员会,其中SC8是其中一个分技术委员会,即茶叶分技术委员。ISO/TC34/SC8主要负责茶叶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涵盖不同茶类的产品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包括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良好加工规范(含物流)等,以便在国际贸易中促进茶叶质量更明确并能确保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ISO/TC34/SC8秘书处设在英国标准化协会(英文缩写BSI),秘书长Mr.Tim Bellamy(英国),现任主席Mrs.Katie Donnelly(英国),联合秘书处设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英文缩写SAC),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和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担,联合秘书Mr.Mao Limin,技术助理Mrs.Yang Xiufang。ISO/TC34/SC8现有P成员国18个,分别为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等茶叶主产国和英国、德国等茶叶消费国;O成员国25个,分别为法国、墨西哥、埃塞俄比亚、韩国、西班牙等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与SC8建立合作关系的委员会有ISO/REMCO Committee on reference materials(ISO标准物质技术委员会)和ISO/TC34/SC12 感官分析分技术委员会。与SC8建立合作关系的国际组织有:(1)国际分析化学协会(英文缩写AOAC);(2)欧盟茶叶委员会(英文缩写CET);(3)欧盟委员会(英文缩写EC);(4)联合国粮农组织(英文缩写FAO);(5)国际茶叶促进会(英文缩写ITPA)。ISO/TC34/SC8一般每两年召开一次委员会会议。ISO/TC34/SC8主要负责茶叶产品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等的制修订工作,不涉及茶叶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现行有效的ISO茶叶国际标准共26项,其中25项为国际标准、1项为技术报告,

2019年世界标准日


链接三国际标准化工作概况  国际标准化是指在国际范围内,由众多国家和组织共同参与的标准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协调各国、各地区的标准化活动,研究、制定和推广采用国际标准,以促进全球经济、技术、贸易的发展,保障人类安全、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和推行国际标准,利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利于促进国际经济、技术、贸易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最主要的三个国际标准化机构分别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英文缩写ISO)、国际电工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英文缩写IEC)和国际电信联盟(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英文缩写ITU)。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由25个创始国在伦敦提出成立并正式成立于1947年,它是由各国(地区)标准化团体组成的非政府性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现有成员达16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世界国民总收入的98%和全球人口的97%。ISO主要作用为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国际标准达成一致意见提供一种机制。中国是ISO创始国之一,1950年停止会籍,1978年恢复成员国资格,2008年起成为ISO常任理事国。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成果,主要包括ISO、IEC和ITU三大机构所制定的标准,以及ISO确认并收录在《国际标准题内关键词索引》(KWIC Index)中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如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以ISO为例,国际标准制定程序一般包括以下 7个阶段:(1)预备阶段:提出前期预研工作项目(PWI)。TC、SC可将由P成员投票、简单多数通过的、尚不成熟的、暂时不能进入下一阶段处理的工作项目纳入工作计划。(2)提案阶段:提交新的工作项目提案(NP)。NP可由国家团体、TC或SC秘书处以及其他相关组织提出,在ISO要求至少5个P成员国同意参加,再经TC或SC成员简单多数投票通过的即被接受。(3)准备阶段:准备工作草案(WD)。NP被接受后,TC或SC负责组建工作组(WG),由项目负责人和专家共同提出工作草案(WD)。当WD作为第一个委员会草案(CD)分发给TC或SC成员时,CEO办公室负责登记,准备阶段结束。(4)委员会阶段:提出委员会草案(CD)。第一个CD发给TC或SC成员讨论,提出意见和修改后,经TC或SC的P成员投票同意,并且所有技术问题得到解决后,CD便可作为征询意见草案分发,并由CEO办公室登记,委员会阶段结束。(5)征询意见阶段:提出征询意见草案(DIS)。征询意见草案(DIS)第一稿发给所有成员国投票,当正式成员2/3多数赞成且反对票不超过投票总数的1/4时,草案即通过,经修改后成为最终国际标准草案,经CEO办公室登记,征询意见阶段结束。(6)批准阶段:提出最终国际标准草案(FDIS)。最终国际标准草案(FDIS)再次发给所有成员团体投票,当正式成员2/3多数赞成且反对票不超过1/4时通过,即批准其作为国际标准发布。如未获通过,可将文件退回委员会,批准阶段结束。(7)出版阶段:印刷发行国际标准(ISO)。以上是制定国际标准的正常程序。快速程序一般应先有较为成熟的标准文件,可作为制定国际标准的DIS或FDIS,从而省略正常程序中的准备阶段乃至委员会阶段,加快了标准制定的进程。链接四ISO国际标准的表现形式按经历程序、成熟程度以及市场需求不同,可以不同形式发表:(1)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英文缩写IS)ISO 按程序经成员国正式表决批准的并且可公开提供的标准。国际标准为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准则或特征,目的是在特定情况下达到最佳秩序程度。(2)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英文缩写TS)ISO出版的未来有可能形成一致意见上升为国际标准的文件。但当前不能获得批准为国际标准所需要的支持,对是否已形成协商一致尚未确定,其主题内容尚处于技术发展阶段,或另有原因使其不可能作为国际标准马上出版。(3)技术报告(Technical Report,英文缩写TR)ISO出版的提供信息的文件,它包括从那些通常作为国际标准出版的资料中收集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包括:从国家成员体的评述中得到的数据、其他国际组织工作方面的数据、或者与国家成员体某一具体方面的标准有关的技术发展动态数据。(4)可公开提供的技术规范(Public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英文缩写PAS)ISO为满足市场急需而出版的标准文件,它表示:1)ISO之外的某一组织中的协商一致,或者2)一个工作组内的专家的协商一致。与技术规范一样,公开发布的规范可供立即使用,还可作为获取反馈的手段,以便最终转换为国际标准。(5)国际研讨会协议(IWAS)ISO通过专题研讨会形式形成协商一致的可供使用的标准性文件。这种文件的技术内容可以与现行的ISO标准的技术内容相竞争,但不允许有冲突。

20145月在瑞士日内瓦参加ISO组织的秘书周培训


链接五近10年中国代表团参加ISO/TC34/SC8历次会议的成员组成情况2009年10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ISO/TC34/SC8第23次会议:以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为团长,中茶院杨秀芳研究员和周卫龙高级工程师、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和刘乾刚教授、福建省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董秀云副处长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与食品处徐长兴处长为团员组成中国代表团。2012年6月斯里兰卡科伦坡ISO/TC34/SC8第24次会议:以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为团长、中茶院原院长张士康为副团长,中茶院副院长杨秀芳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和刘乾刚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宁井铭博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朱仲海主任以及福建省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归洪波副处长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与食品处徐长兴处长为团员组成的中国代表团。2015年6月在日本静冈召开的ISO/TC34/SC8第 25次会议:以中茶院原院长张士康为团长、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为副团长,中茶院杨秀芳研究员和周卫龙高级工程师、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安徽农业大学李大祥副教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朱仲海主任、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刘绍文总工程师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与食品处徐长兴处长为正式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2017年12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ISO/TC34/SC8第26次会议:以中茶院副院长杨秀芳研究员为团长、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为副团长,中茶院张亚丽副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和黄艳博士、安徽农业大学李大祥副教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申伟卫主任以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与食品处屈昊处长为正式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2019年10月在中国即将杭州召开的ISO/TC34/SC8第27次会议:将派出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为团长,中茶院杨秀芳研究员和周卫龙高级工程师、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和陈子丹副教授、安徽农业大学李大祥副教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英杰女士等为正式代表的中国代表团代表中国参加本次会议。 
作者简介:杨秀芳,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周卫龙,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毛立民,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ISO/TC34/SC8茶叶分技术委员会联合秘书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