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都茶配套

找到约1,020条结果 (用时 0.434 秒)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的深度研究与思考

我国正处在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而产业振兴正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茶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领域和优势产业,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深远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郴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近,我们在组织编纂《中国茶全书·湖南郴州卷》一书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贯彻郴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对此作了一些深入研究和深度思考。

一、高点定位,切实把郴茶产业纳入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郴州开局起步的关键期,也是郴州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发力期、综合优势转化期、转型升级突破期。市委书记刘志仁在市第六次党代会的报告紧紧围绕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打造“一极六区”的总目标,准确鲜明地把“产业立市”列为“六市”总要求之首,把郴茶产业列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四大百亿”产业之一,把“郴州福茶”列入提升“四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之中。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振兴郴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表明了对郴茶产业的高点定位,切实把郴茶产业纳入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产业。这完全符合郴州市情,符合郴茶产业的历史现状和优势前景,顺应了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

(一)从历史文化层面看,郴茶产业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产业。郴州自古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九仙二佛之地”,是道教、佛教发展之福地,故郴州又别称为“福城”。郴州是茶祖神农发现茶叶、肇始农耕文明的故土。郴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故事溢彩。神农在资兴的汤溪狗脑山发现茶叶和指导百姓种茶,郴州百姓将茶叶叫为“福茶”,释全真无量寿佛一世茶缘活到138岁,“苏仙橘井泉香”,陆羽品鉴“天下第十八泉——圆泉”,中国茶出内陆下南洋的“湘粤古道”等系列故事,有记载,有传说,有遗址,极大地丰富了郴茶历史文化的内涵。郴州茶文化高度融合了郴州特有的神农文化、福地文化和寿福文化。“郴州福茶”历史文化在全国都是独特的。

(二)从自然环境层面看,郴茶产业是地域优势明显的绿色产业。“郴”字,意为林中之邑,故郴州别称为“林城”。郴州地处湖南南部的山区、丘陵地带,南岭山脉和罗霄山脉交汇点,山水奇秀,生态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94%。茶产区主要分布在南岭山脉和罗霄山脉,两大山脉山林高密、溪流纵横,常年云雾缭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生产的茶叶以其优异的品质,独特的风味,深受饮茶人的喜爱。在茶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前期出现过宋代贡品“狗脑贡”“冷泉石山茶”,明代贡品“五盖山米茶”,清代“玲珑茶”“东山云雾”等历史名茶。之后,五盖山米茶、汝白银针、安仁豪峰、郴州碧云、南岭岚峰、龙华春毫、莽山翠峰、莽山沁、莽山瑶山红、东江云雾、回龙秀峰等一批名优茶多次获国家、省级奖项。郴茶品质特征明显,最突出的品质特征是香气清悠高长,滋味浓醇甘爽。其中绿茶具有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厚甘爽的品质特点;红茶具有花密香悠长,滋味浓醇甘爽的品质特点;白茶具有花毫香,味甘醇的品质特点;青茶具有花香悠杨,韵味醇厚的品质特点。郴茶系列品牌中富含硒元素,茶多酚含量高出我省平均值10%。这些特点和优势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

(三)从现有基础层面看,郴茶产业是“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和部门、茶行业组织、全市茶企、茶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百亿茶产业,抓好品牌发展、产业扶贫、乡村振兴”这个中心工作,在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基地提质改造、茶文化挖掘、茶文旅融合、茶类拓展和品质提升等方面狠下功夫,郴茶的影响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茶产业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茶企、茶农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得到了加强,茶农收入和企业效益逐年增长,以茶为媒的茶文旅一体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茶产业综合效益不断增加。据2020年底统计,全市有茶叶生产经营主体277个,其中茶企98个(规模茶企31个),专业合作社200个,有茶馆500余家,茶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全市茶园面积达到41.5万亩,绿色防控面积26.52万亩,野生茶面积16万亩,干毛茶总产量1.4万吨,生产产值37亿元,综合产值达62.9亿元,茶旅产值3.7亿元,支付贫困户采茶及各项工资1.2亿元,实现税收0.37亿元,出口产品300吨,创汇2000万美元。实践证明,发展茶产业不仅是精准脱贫致富达小康的支柱产业,更是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柱产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茶产业已经成为民生大产业、百姓致富宝。

(四)从发展潜力层面看,郴茶产业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的优势产业。郴茶产业在全省同行业中已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优势。一是茶园面积排全省第三位,仅次于湘西和益阳。二是品质优良。因独特的山地条件和气候特征,郴茶品质在全省也是屈指可数,汝城的白毛茶、桂东的玲珑茶、资兴的狗脑贡、宜章的莽山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名气。全市茶树良种化提高到85%。三是茶企规模不断扩大和硬件条件大为改观。郴州茶企现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十家省级龙头企业,年产值超亿企业有四家,五千万至一个亿的企业有十家。我市资兴狗脑贡茶叶有限公司和桂东玲珑王茶叶开发有限公司的厂房设备规模在全省一流。四是品类众多,茶类结构优化,且各具特色。郴州历史上产茶均以绿茶为主,随着市场需求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我市现在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等多茶类发展,还引进了黄金芽、乌龙茶等品种和加工工艺,现有几家企业还与高校合作开发出了保健茶系列,以满足市场需求。五是品牌建设不断推进,成功创立了区域公用品牌——“郴州福茶”并正在不断提升影响力。资兴狗脑贡茶、桂东玲珑茶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桂东玲珑茶2019年评为湖南省十大名茶,全市已有50余个品牌荣获省级、国家级茶叶评比会、农博会、茶博会金奖、中茶杯特等奖和一等奖。郴州作为“天下第十八福地”,福地产福茶,将郴州茶公用品牌命名“郴州福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于2019年12月28日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注册,“郴州福茶”9个团体标准2019年4月30日经国家标准委员会主管的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审查公布。“郴州福茶”区域公用品牌在2020第十二届湖南茶业博览会上冠名推介,标志着郴茶产业开始走上了品牌发展之路。“郴州福茶”将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品牌,成为高品质的生态茶、健康茶、幸福茶。全市茶企将在“郴州福茶”公用品牌的引领下,团结一致,抱团发展,更加筑牢郴茶地位和发挥郴茶优势,为早日实现郴州“百亿茶产业”目标而聚力。

二、高位推进,积极探索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基础优势和广阔前景,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对此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发展方略和对策措施。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郴茶产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八大瓶颈”制约:一是绿色生态茶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有机化程度相对较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经营主体存在“多小散弱”;三是品牌体系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大;四是科技转化率低,没形成茶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五是营销方式滞后,营销体系不完善;六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三产融合不紧密;七是专业市场建设滞后,市场平台及机制不健全;八是茶产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不落地。针对以上瓶颈和问题,应采取精准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从而有效推动郴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建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我们认为,这是指引中国茶产业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茶经”。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用心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坚持高位推进,积极探索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站在历史新征程上,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问题导向、提质升级,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全面协同、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按照“转方式、强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创新思维,科技兴茶,文化促茶,以市场需求和品质提升为导向,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助农增收和乡村振兴为目标,不断推动郴茶产业生态优质发展,优化茶类产量比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打造郴州特色品牌,做实茶产业科技体系,推动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综合发展,从而实现“四个提高”即提高郴茶品牌影响力、提高郴茶产业竞争力、提高郴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提高郴茶产业的综合效益的目标。按照《郴州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到2025年,把“郴州福茶”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五个十亿元级主产县,十个亿元级茶乡小镇或专业村,培育五个亿元级龙头企业,十个五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50个千万元级茶庄园,100个百万元级茶馆茶店,10万个销售网点,茶旅游每年1000万人次以上。全市茶园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茶三万吨以上,茶业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使郴茶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一)致力绿色增效,推动郴茶产业生态优质发展。

绿色是郴州最大的资源,最大的优势。郴茶产业的发展,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处理好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高质量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统一。应坚持以建设绿色生态茶园为重点,着力做优茶产业生产体系,推进基地规范化。针对我市绿色生态茶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应全面抓好绿色生态茶园规模化、标准化、有机化建设,把我市打造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绿色生态茶产地。一是大力推进绿色生态茶园规模化。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各县市区应扩建茶叶基地,稳步有序地将分散经营的茶园集中管理,推行茶园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户等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规模化水平,夯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大力推进茶园标准化。实践证明,茶叶标准示范园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辐射和带动区域茶叶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坚持科学规划,夯实从茶园到茶品的高质量发展基础。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园、示范园、精品园建设,尤其应重点支持千亩茶叶标准示范园、万亩茶叶标准示范园建设工作。三是大力推进茶园有机化。茶园有机化是提升茶园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茶叶产业发展的趋势。应持续以推进有机茶园为抓手,大力推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地区”创建工作,积极推行茶叶“三品一标”品牌认证、种植基地GAP(良好操作规范)认证、产品SC(生产许可)认证和加工企业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茶叶产品溯源机制和市场监管体系,确保企业推进和规范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叶生产,力争五年内绿色食品认证茶叶基地达60%以上,把茶叶产业建成健康、绿色、环保产业。

(二)致力强企创牌,推动郴茶产业强势高效发展。

茶企是茶产业发展的主体,而茶品牌是茶企信誉的凝结和形象的展示,是致胜之宝,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针对我市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应以实施“强企创牌”战略来推动郴茶产业强势高效发展。

1、强龙头,做大郴茶产业经营体系。一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以园区包抓帮扶、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联合体创建为重点,推进郴茶产业经营主体提档升级。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把现有茶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按照龙头引领、联盟联合、集群发展的思路,着力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产加销组织化程度。探索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大型产销集团,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格局,促进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共创。支持潜力大、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茶叶企业群体,带动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各级有关部门应深入开展包抓帮扶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工作,不断提升园区的生产、加工、营销水平,提升园区示范带动能力。二是推进精深加工。充分发挥郴茶产业品质优势,坚持春夏秋茶并重,高中低档搭配,绿茶与红茶并举,初、精、深加工兼顾,科工贸联合,大力推进茶叶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按照茶叶标准化技术规程和清洁化生产要求,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注重发展高端茶产品,扩大生产袋泡茶及茶多酚、茶多糖和茶色素,丰富茶叶花色品种。三是完善市场营销体系。用好线上线下两种资源,立足省内市场,做大国内市场,扩大国际出口,制定鼓励茶企扩大出口的支持政策,支持授权茶企在省内外建立销售窗口。建设郴茶交易中心和产地原料市场;建议市规划、商务、人社、文化等部门积极支持由北湖区政府正在规划实施的原市区万华机电市场升级改造为“郴州福茶国际文化城”建设项目,并配套建设“郴州福茶”博物馆和“郴州福茶”文化广场,改变郴州目前有茶无市现状,打造丰富多彩的郴州茶历史、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宣传窗口。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培育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促进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营销模式转变。

2、创品牌,做强郴茶产业品牌体系。一是提升“郴州福茶”区域公用品牌。坚持以“郴州福茶”品牌为引领,把郴州茶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围绕实施品牌战略目标,走真正集团化之路,充分发挥“郴州福茶”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郴茶品牌整合,稳步推进郴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使用,推动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监管“六统一”,同步建立品牌管理、市场管理等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郴州福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建议市委、市政府积极支持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注册牵头组建“郴州福茶集团有限公司”,聚力我市茶企、茶品牌抱团发展,集团成员企业之间要在研发、采购、加工、销售、管理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运作,通过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管理新的商业模式,拓展市场,做大做强郴茶产业,做响“郴州福茶”品牌,并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资本运作,助推“郴州福茶”上市。二是壮大茶企品牌。支持茶叶生产企业开展SC认证、企业商标注册,鼓励企业作为品牌经营主体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下的企业品牌,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企业优化包装设计,提升产品档次,培育企业文化,塑造品牌核心价值,支持品牌授权茶企参与各类品牌评选活动,持续提升郴茶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三是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多平台、多载体、多途径开展郴茶品牌和茶文化宣传推介活动。通过举办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等加大营销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各产茶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品牌授权茶企走出去。开展茶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形成一部宣传片、一个形象口号、一个LOGO、一个宣传折页、一个包装、一首歌(或诗赋)、一部微电影,为郴茶品牌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内核。

(三)致力科技创新,推动郴茶产业持续振兴发展。

科技创新是郴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郴茶产业发展潜力在科技创新引领。针对我市科技兴茶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必须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做实茶产业科技体系,突破郴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支撑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良种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根据郴茶产业自然条件和适制茶类,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做到适区适种、适区适制,充分发挥品种特性,持续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鼓励科研机构和茶企开展新资源引进、新品种选育和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作,确保每个产茶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市级和一个县级繁育圃或品种保护示范园,实现优质良种茶苗自给有余。建议市农业农村部门和科技部门积极支持恢复“郴州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争取这一国家级示范场能得到国家、省的支持。同时,重视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系统调查、收集、保存、鉴定评价郴茶树种质资源,对全市现有茶树种质资源尤其濒危种质资源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强化科研联合攻关和技术推广。加强茶产业科研体系建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建议市农业农村部门和科技部门积极支持建立“郴州市茶产业创新研究中心”,抓住刘仲华院士团队支持我市茶产业发展的机遇,促进我市茶产业科技创新。整合农业、科技等部门力量,抓好绿色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技术、精深加工技术、贮藏保质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新产品开发及加工工艺创新和新机械研发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加快形成郴茶产业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健全完善“生产经营主体+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的科研机制,围绕郴茶保健功能、名优茶机械化采摘、茶叶精深加工等重大技术开展创新协作攻关和关键技术推广,研发应用高效率的夏秋茶加工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提升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茶业研究室作用,给予该所在品种选育、产品研发、加工标准、生化分析、技术传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使茶企、茶农在科技指导下少走弯路,减少损失,规避风险。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茶行业协会、茶经营企业、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生产主体和组织的作用,建立市、县、乡、村相互配套、服务形式多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畜沼茶”循环模式及有机肥替代、肥水一体化、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建立茶园投入品负面清单。围绕茶园整地、茶树修剪、病虫防治、大宗茶机采等环节引进推广机具及配套技术,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生态环保高效的技术模式。

(四)致力延链增值,推动郴茶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郴州茶产业已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向生态、旅游、健康、休闲、生物产业等方向发展,正在形成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态势。郴州是湖南省由脱贫攻坚迈入全面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茶叶+旅游”、“茶叶+脱贫·振兴”“茶叶+文化”深度融合,既具发展优势,又有发展潜力,必将效益倍增。针对郴茶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应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适应市场需求,根据不同条件、不同季节,充分利用鲜叶资源,生产各品类茶。在开发名优绿茶、品牌红茶的同时,生产白茶、黑茶、青茶。既要有名茶好茶,也要开发大众茶。茶叶的消费需求和格局正在由传统的泡饮方式向优质、新型、方便和保健的方式转变,茶企应加快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加工工艺创新,开发方便、经济的茶叶新产品,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药品、茶保健品、茶用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和服务三产紧密融合的完整产业链,并建设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链。二是推进茶旅深度结合。茶旅一体化是茶业与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茶旅结合成为拉动茶叶消费的新卖点。我市茶园皆处在青山绿水之间、风景优美之地,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要以旅游为龙头,以茶文化为主线,开发采茶、做茶、品茶、购茶及观茶艺、学茶艺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格局。打造茶旅融合品牌,支持茶叶主产县市区打造茶旅精品线路、茶旅精品园区,建设茶文旅特色乡(镇)、村,打造民宿、避暑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开设亲子式茶旅、游学式茶旅、探险式茶旅,结合宗教文化开展修行茶旅,推动景区茶区、茶旅品牌、茶旅文化、茶旅康养一体化发展,实现茶旅深度融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积极推销茶叶采摘旅游路线,开展一日游等活动,开发茶为原料或主题的旅游消费品。举办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大型咨询活动,让市民和游客积极参与。建立郴州茶旅电商网络大平台,为企业、茶人、茶旅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三是推进茶文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郴州历史名茶多、茶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将茶产业发展与区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加强对我市茶文化的系统研究;继续搜集整理茶史、茶俗、茶艺、茶歌和我市历史文化名人的茶事逸闻等茶文化素材,丰富茶文化内涵;开展茶文化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茶艺表演、斗茶会、春茶品鉴会等节庆活动,努力提高茶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茶文化对外交流传播,提升郴茶文化影响力,着力打造茶文化高地。支持出版系列茶文化书籍或专著,讲好郴茶故事。

三、高效落实,为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效机制保障

实践证明,推进郴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并落实长效保障机制,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有效激发郴茶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促进茶产业科学发展、协同发展的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茶业的有机衔接中担负领导之责,应当因地制宜,清醒认识本地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目标,科学引导小农户生产同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建立科学务实的茶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按照市场规律,稳妥地把保护茶农利益机制融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共赢链条中,大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联结起以龙头茶企带动、政府政策扶持、社会服务组织助力的发展共同体,营造共创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针对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保障机制建设存在的短扳和不足,建议市委、市政府推动强化落实以下“五大长效机制”:

(一)强化落实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市县两级应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放在全局和战略的位置,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责任体系。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郴州市百亿茶产业暨“郴州福茶”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协调解决郴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挂帅,明确牵头部门,产业主抓部门和配合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全市茶产业发展。县市区党委、政府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将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二是出台专门文件。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郴州百亿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导性文件,强化对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同时拿出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县市区任务,落实部门责任,指导推动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建立市级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合力协调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充分调动县市区层层抓茶产业振兴发展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行动有力推进、取得实效。

(二)强化落实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机制。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在投入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方面,参照湘西、益阳、长沙、株洲、怀化、衡阳、邵阳、岳阳、常德的做法,建议我市财政安排茶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品牌宣传推广资金每年增加到2000万元。县市区财政相应逐年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为茶企、茶农产品销售开辟绿色通道,解决茶企、茶农办证难,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以巩固郴茶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加大要素保障。加大茶产业发展用地、项目资金、金融保险等要素支持力度。加大上级茶产业发展项目争取力度,统筹整合各类产业发展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茶产业发展,形成稳定投入机制。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良种繁育基地、茶树良种补贴、基础配套设施、标准茶园创建和龙头企业品牌培育、科研推广和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环节。持续改善生产条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探索金融保险支持茶产业发展新方式,创新金融产品,稳步扩大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覆盖范围,完善信贷投放机制和融资担保机制。各县市区同时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生产要素向茶产业聚集配置,鼓励有实力的茶叶合作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土地流转方式,实现茶叶规模化开发,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三)强化落实社会化服务机制。在全面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应重点发挥茶行业协会作用和加强茶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茶行业协会的作用。郴州市茶叶协会于2014年成立以来,在郴茶产业发展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加快推进郴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市茶协应继续发挥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品牌打造、茶类结构调整、技术指导、调查研究、节会组织、技术培训、文化挖掘、品质提升等方面为郴州茶产业发展进一步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目前协会工作因体制不顺,经费无来源,面临极度困难状态。建议市委、市政府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协会工作,将市茶叶协会开展工作经费采取承接政府产业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给予解决,使协会更好的为发展郴州百亿茶产业提供有效服务。二是加强茶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深化院地、校地合作,通过在职深造、人才交流、工作实践等形式,培养一批在市内发挥领军作用、在省内居于领先水平、能够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的茶行业专家。大力实施茶企人才素质提升工程、职业技能提升工程、茶叶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强化行政管理、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三大队伍的培训培养,尤其要培养一批种茶科技户、炒茶制茶能手。积极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员(师)的培训认证工作,大力引进茶叶种植、加工、营销高层次人才,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拓展创新创业阵地,建议市人社部门积极支持市茶协组织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小微企业创业者搭建制度化、智能化服务平台并提供政策支持。市县茶协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郴茶品牌产品质量评比、加工技能创新、制茶工匠竞赛、评茶茶艺培训等活动,服务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专业人才。

(四)强化落实市场监管和行业监管机制。一是加强茶产业综合执法。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劝阻农药进茶园,对违法违规销售化学农药一律予以没收。加强企业生产法律约束,对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短斤少两等各种违法行为从重处罚。加大茶叶原产地产品保护力度,宣传好、使用好、管理好、保护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原产地保护标记使用权的行为,切实保护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二是加强行业监管。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督监控体系和茶叶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产品可追溯;规范和引导土地流转,完善巩固茶企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加大对郴茶产品的保护力度,净化市场环境,打击假冒伪劣,维护郴茶产业发展的正常秩序。建立健全茶叶检测中心,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市县两级茶业协会应加强对公共品牌的使用和管理。

(五)强化落实督促考核和跟踪考评机制。一是建立完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市县两级建立健全季统计、督查和年底考核制度,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区市县和市直部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考核评估,强力推进郴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建议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将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产业项目进行督查调度,考核评估。市农业农村局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检查指导和考核通报;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抓好任务落实。县市区也应建立健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二是建立完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奖惩激励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对当年茶产业产值、增速在省市靠前,茶叶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县市区给予重点支持;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规定,适时对为郴茶产业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尤其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贡献突出的茶企业、茶馆(楼)、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应给予表彰奖励。

(作者黄孝健系郴州市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市长、中共郴州市委原正厅级巡视员、郴州市茶业协会创会会长、湖南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专家;罗海运系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湖南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来源:湖南茶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周国富: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 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导语:5月21日,第二个“国际茶日”之际,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第十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受邀参加,并发表《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各位茶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充满激情迎接建党百年华诞的红五月,茶香四溢,生机盎然,国际茶日,香飘世界。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和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在“大疫之年”稍作休整之后又焕发青春活力隆重启幕。本届论坛聚焦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聚焦以新理念引领新征程、在新阶段构建新格局,聚焦乡村振兴惠民富民、国人健康幸福安康,议题重大,意义深远,标志着中国茶界勇毅前行的自信和坚韧,是一次中国茶产业固本铸魂、创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盛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向与会代表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崇高敬意!

2020年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一个关乎生命更关乎着生机的新冠肺炎“大疫之年”,对中国及其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每个人的人生与事业带来新的挑战,让我们有时间来审视自我,反思过往,审时度势,决胜未来。

茶事亦然。回首120年来中国茶事发展的跌宕起伏,天翻地覆,使人感慨万分。自1840年因茶而起的鸦片战争失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9年间,政府腐败,战乱不断,使泱泱大国由强而弱,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茶叶也由繁荣而衰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星火燎原,波澜壮阔,在中国大地上,我们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中国从此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尤其是2020年“大疫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二十大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经济正增长的大国,创造了14亿人口大国脱贫致富达小康的历史性和世界性奇迹,风景中国独好。这一年,中国茶产业表现出了坚强的发展定力与韧劲,全国上下同心同德,线上线下亮点纷呈,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内销量、内销额、出口额、出口均价等持续攀升,再创历史新高,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助力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发展战略,明确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导原则和路径选择。对于中国茶产业来说,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茶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十分重大,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和新起点。今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建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我认为,这是指引中国茶业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茶经”。中国茶人一定要用心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切实担负起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开创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担当,充分发挥茶和茶文化在全面小康、国民身心大健康和人民幸福安康中的重大作用。

下面讲两点意见,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开创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机遇与使命

当下,开创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欣逢“国运盛茶运兴”盛世兴茶的大好机遇,面临着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肩负着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创新茶科技,促进茶文明交流互鉴、茶饮世界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担当。

其一,经过建国70多年来的振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洗礼蝶变,中国已成为世界产茶大国、世界茶消费大国和世界茶文化大国,奠定了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茶和茶文化已经蝶变演化出一片万紫千红的茶春天、茶世界。但与世界茶业强国相比较,中国茶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的尴尬局面和低小散弱的现实问题。面临破解大国小农瓶颈,丰富产业链供应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全面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话语权和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再创茶业强国辉煌仍任重道远。

其二,当今中国发展的航船驶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品质消费、健康追求、多元需求、个性需求、美好生活需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及其破解中国“三农”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智慧发展、现代发展、统筹发展和效益发展的主旋律。

其三,第74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5月21日设为“国际茶日”,以此赞美茶对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的价值,致敬茶对脱贫减灾、人类健康、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这是中国千年事茶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对茶文明的高度认同,更是对中国茶和茶文化的更高期待。“国际茶日”,世界行动,将有力提升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国际视野和世界价值,深化“一带一路”各国茶和茶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全球茶产业的双循环发展,共同造福世界茶人的快乐安康。“国际茶日”亦是“中国茶日”,更是中国茶人的使命担当,中国茶人应以此为契机,立足中国,放眼全球,茶为国饮,香飘世界,致力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茶和茶文化全方位、高品质、多元化、广渠道地走进世界。

其四,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现代茶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茶界的重大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茶产业已经成为民生大产业、百姓致富宝。2020年,中国茶产区遍布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近千个县(市、区),茶园总面积4747.69万亩,全国茶叶产量298.60万吨,总产值2626.58亿元,国内销售量220.16万吨,年人均茶消费量1.2千克,茶消费人群近5亿,出口量34.88万吨,出口总额20.38亿美元。涌现了浙江安吉、福建安溪、湖南安化的“三安”经验,以及全国茶区一大批脱贫致富达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实践证明,发展茶产业不仅是精准脱贫致富达小康的支柱产业,更是乡村振兴富裕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柱产业。当前,茶业供给侧与需求侧问题仍然很多,改革发展重任在肩,主要问题有:一是茶叶产能持续增大,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凸显;二是就茶论茶发展粗放,茶资源深化研发利用不足,产业链供给链短缺,生产成本攀升,竞争优势弱化;三是区域品牌、集群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与日益增长的品质多元需求矛盾突出;四是科技人才、科技转化跟不上发展需要,业态融合发展形式单一;五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不足,可持续发展力不强等等。面对问题导向,致力茶业变革创新,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和茶业现代化水平,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不懈努力,勇毅前行。

其五,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严峻挑战,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带来重严重威胁,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值得中国茶人深思与智变。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变革,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反思才能促变,变革才有未来。变,重要的是壮大“心”的力量,既有权衡大势、机敏识变的灵气,又有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硬气,好时防止变坏,坏时促进变好。变革要靠奋斗。俗话说得好,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中国茶人要致力理念之变、云(科技)之变、链(全产业链)之变、茶品之变、茶人之变……顺应时势,智慧蝶变,用变革来书写肩负的使命答案,用奋斗去实现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育先机,开新局,让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开辟出一片全面小康、国民身心大健康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新天地。

二、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分为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个部分。中国特色包含茶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资源禀赋、地域特征、民风民俗、工艺特色,以及大国小农、大国小康、大国健康、大国创新等诸多内涵;中国特色是文化自信和持续发展的风采。现代茶产业包括国际视野、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现代科技,彰显智慧化、机械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全产业链等先进生产经营方式以及科学管理、科技转化、人才支撑、协同协调、现代营销等现代特征。高质量发展讲究质量效益、品质品位、诚信匠心、安全健康、多元供给、美好生活需要和竞争市场、创造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展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创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精神。中国茶人要肩负起盛世兴茶开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以“国际茶日”为新起点,立足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大国气度,崇尚创新,注重协调,饱含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科学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推动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创茶业强国辉煌。

1.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确立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观。

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茶文化引领和茶科技支撑,用强健的茶文化茶科技两只翅膀推动现代茶产业的高质量腾飞,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是一个有机整体,辩证统一。科学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以新发展理念指引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务必确立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观。

确立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就要在坚持立足茶叶、精益求精做好六大茶品类的基础上,跳出茶叶做产业,跨越地域壮产业,穿越传统富业态,顺应时势创产业,变革创新强产业,文化引领兴产业,科技强链健产业,市场竞争旺产业,补链富链强链链链成环,链强业兴乘风破浪,深化茶资源全产业链开发利用,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农业经典产业中,唯有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无论从茶籽种苗、地域文化、茶园生态,还是制作工艺、人才工匠、茶品品类、业态发展等具有世界特色优势;唯有茶文化、茶资源、茶传统、茶生活、茶传播在历史渊源、丰厚底蕴、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融入人民生活、融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等具有独特人文优势;唯有茶和茶文化富有融喝茶、饮料茶、食茶、用茶、玩茶、事茶等于一体的“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等具有创新发展的产业潜力优势。顺应时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必然呼唤着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跳出所以超越,跨界所以跨越,变革所以创新,顺应所以突破,统筹所以腾飞,促进茶界团结合作和跨界跨学科的协同协作,推动茶产业从单向度跨向高维度,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升级,激发创造活力,激活更强动力,创新创造市场,营造茶业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斑斓多彩。

2.构建又强又美、优势互补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悠久的产茶历史、丰厚的茶文化底蕴,坚实的茶科技基础,使中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具有地域的广博性、资源的广谱性、品类的丰富性、文化的独特性,承担着全面小康、国民身心大健康和人民幸福安康的使命担当。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茶园面积,最丰富的茶品类茶资源,最多的茶叶从业者和爱茶人士。新时代新阶段,品质健康消费多元多样,低小散弱茶业现状难以为继,“立顿”模式不合水土,务必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茶业,美在生态,根在文化,强在科技,兴在产业,福在民生。借鉴“三安”经验,梳理各地实践,遵循新发展理念,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用心营造又强又美、优势互补,既慕强而大、又爱小而美的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大格局,正逢其时。一是培育壮大以新型龙头企业为支柱的现代茶产业集群。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党的“三农优先”、“乡村振兴”、“土地三权分置”、“适度规模经营”等政策和制度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动、茶人主业、社会参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彰显资本、技术、品牌、市场、文化功能,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和线上线下共融共享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构建“六链合环”(利益链、文化链、科技链、协同链、供应链、产业链)全产业链发展命运共同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茶产业的相衔接,唱响品牌,提升品质,丰富品类,竞争市场,扩大规模,降本增效,驱动茶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协同化国际国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致力乡村振兴百姓富裕,造就一批既有国际范又有中国风的现代茶企业集群。二是因地域、文化、特色、风俗制宜,打造一大批小而美、精而特的特色茶文化小微企业群。千年的传承创新,独特的地域环境,厚实的文化底蕴,造就了风韵千姿风格百态的优质茶文化资源群落。要精心谋划,用绣花功夫,激扬文化创造活力,依靠茶文化传承人、创业者、爱好者,营造平安和美、品味高尚、特色鲜明、个性张扬,散发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乡韵茶邦,如茶庄园、茶家乐、体验馆、养生茶家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多元需要。

3.建设高效生态茶园,夯实从茶园到茶品的高质量发展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消费者对品质消费、服务消费需求显著提升。绿色奠定健康底色,文化涵养安康亮色。作为健康产业的健康生产和健康产品的安全供给至关重要,迫切要求健康茶人办好健康企业,健康企业智造健康茶品,健康茶品惠及消费者身心健康的茶品品位健康链。

品质、多元、健康茶品始于茶园,高效生态茶品基础在于茶园。市场需要好品质,企业需要好效益,好品质好效益首先是种出来的。好茶园的基础在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美。生态茶园,周边有林,园中有树,坎间有草,路边有花,涧中有水、时生云雾,衍生出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的和谐度。她吐故纳新,净化空气;固土纳水,涵养土地;四季常青,赏心悦目,是红脉绿韵的风景线,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绵绵乡愁、健康养生的绝妙地。她是生态的结晶、自然的内涵,也是美化大地的使者,更是环境美好的象征,体现“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自然观,涵育天地人伦理的生态文化。高效茶园,关键要从“会”种茶向“慧”种茶转变,优质特质茶种茶苗是产品的芯片,精心选择优良优质良种,科学布局茶园品种结构尤为必要;选择地形地貌,充足基肥,改良土壤,测土配方,培育有机生态土壤条件十分讲究;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非常重要,做到旱涝有保障,冷热可调控,机器能换人,节本又高效;综合防控优先,科学管理有序;精彩“六茶共舞”,构建“六链合环”,致力提高茶园的亩产和品质,才能有效提升茶品品质增加茶业效益,切实改变当前一些地方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局面。

品质、多元、健康的茶品供给,贵在慎始慎终。从茶园到茶品,还需要经历采摘、制作、包装、营销、消费等诸多环节,务必坚持自信、诚信、匠心、创新的新茶人精神,务必坚持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智慧化生产,品牌化、市场化、人文化营销服务,做到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保障品质、多元、健康的茶品供给,以质取胜,以文化人。

4.坚持多元合力,服务乡村振兴,促进茶业繁荣。

茶叶,一片小小的绿叶,包含着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涉及种茶人制茶人卖茶人事茶人饮茶人,事关人事、交往、礼仪间的和谐文明,福荫人民的小康、健康和安康。绿色生态在脑中,国计民生在胸中,诚信匠心在心中,勿以利小而不为,勿因逐利而妄为,茶的道义在人间,当以民生而作为。合作是相处之道,创新是致胜法宝,有境界自成高格,经历练方显本色,同舟共济,勇毅前行,坚实茶业发展命运共同体,坚持多元合力,服务乡村振兴,开拓一片茶业新天地,使中国茶和茶文化在国际茶文明交流互鉴中出彩出新,赢得辉煌。

图片来源:新华视点微博

①精彩“六茶共舞”,绽放千姿百态。

精彩“喝茶、饮(料)茶、食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三产融合,跨界拓展,全价利用,深化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绽放千姿百态,创造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新消费需求,创新茶产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壮大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是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阳光大道。

精彩“六茶共舞”,绽放千姿百态,要注重当今消费市场的六大特点:一是“小”。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超过英、德、法三国人口总数。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今年将达9200万人。以小单元、宅生活、小包装、微消费等为特征的包装灵巧、快捷方便、功能齐全、价有所值、人见人爱的小消费大市场营销格局和宅家消费正在兴起。二是“中”。中国是世界上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壮大的国家,消费潜力巨大,消费者对产品的服务质量和品质品位要求日渐提升,“质量缺口”仍然很大,“好不好”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大”。随着抵御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练,人们对以喝茶饮茶食茶玩茶来追求身心大健康的愿望更加迫切,中国茶产品更要以数字化的健康研究加强茶对人的身心大健康创造出更多更健康的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生活需要。四是“多”。随着茶品消费市场的发展壮大,传统消费、时尚消费、多元消费、文化消费、品质消费等消费结构正在向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化转型升级,茶品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茶人迫切需要从会种(制、售)茶向“慧”种(制、售)茶转变。五是“文”。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和营销特别受人青睐。绿、红、金、土(乡土)等各色文化五光十色,更加令人陶醉。六是“茶+”。茶+文旅养情感融合、茶+互联网等新业态有着广阔的天地,茶越来越需要强健文化和科技的翅膀,高歌腾飞。

②构建“六链合环”,营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破解大国小农瓶颈,实现小茶农与现代茶业发展相衔接,打造利益链、文化链、科技链、协同链、供应链、产业链“六链合环”的现代茶业高质量发展利益共同体,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现实课题,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课题。

③倡导“六元和合”,喝好一杯健康茶。

喝好一杯健康茶是一个有机综合体。俗话说: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其实茶叶、环境、冲泡、饮者元素也很重要,只有“六元和合”,才能让喝茶充满文化,增添情趣,享受美好,促进健康,才能让人们喝好一杯身心健康茶,喝好一杯亲人和爱、情趣生活的家庭幸福茶,喝好一杯邻里和睦、人际相融的社会和谐礼仪茶,让茶和茶文化深深融进国人身心大健康品质生活之中,真正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时代风尚和美好健康生活需要。

首先是茶相适。天有一年四季,地有东西南北,人有九大体质,茶有六大品类,民族、民俗、地域、气候、文化等各不相同,茶人各有嗜好。茶,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只有因时、因地、因文、因人制宜,才能品出真谛,喝出健康。其次是水相合。“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好茶更要好水来呵护、去衬托。茶水相合,水为茶增色,茶为水添彩。正如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其三是器相宜。茶器具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文化增色,为生活添彩,它不仅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增添着茶人品茗问茶中的心灵愉悦和美的享受。当今,在创制茶器具的理念上要注重珍(珍贵、珍藏)、雅(文雅、赏玩)、俗(风俗、实用)、尚(时尚、新潮)、族(民族文化)、洋(各国文化交融)等六大类别导向和寿、喜、礼、品鉴、纪念、定制等功能导向。每个有品位的茶企业和茶品牌,都应有表达自身文化理念的茶器具,使茶与茶器具融进茶文化的系统之中。其四是境相融。“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是品茗环境的俭行之德。其五是泡相和。一是选之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茶、选水、选器、选法;二是道、技、艺之和,“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是泡茶的中庸之美;“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深情”,是待客时的明伦之礼。三是心之和,煮茶泡茶是物、技、艺、心的统一之和。即使同款茶水器,不同的心境、心情、心思泡出来的茶汤滋味也会不同。其六是人相通。“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是饮茶时的谦和之态。喝茶品茗需要心相融、人相知、同嗜好,共茶韵的共饮好友,到达有心之品、有敬之品、愉悦之品的茶韵境界。

④共享“六饮康乐”,致力茶为国饮。

“六饮康乐”,重要的是适合不同人群的口感和健康需要,使之饮者合口、食之健康;目的是打开茶饮(食)之门,推进茶和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使茶为国饮、健康消费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茶饮的快乐健康,使清敬和美乐浸润茶人心间,真正实现茶为国饮。一是清饮,简捷方便,使茶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以满足人的生理之需、感官之需、礼仪交往之需、健身养心之需。二是调饮,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把优势互补的不同茶或茶与牛奶、咖啡、糖、盐、冰等不同食品或与可食用的中草药调制混饮,如调饮茶、奶茶等,以满足个人嗜好和养生保健之需。三是饮料之饮,可以是单纯的茶饮料,也可以是与薄荷、柠檬等配制的混合茶饮料,以供旅游休闲和满足各人口味的趣味之饮。四是功能饮或药饮,用于辅助亚健康或慢性疾病疗养和日常的养生保健。五是茶衍生品食用饮,可以是茶中萃取物制成的保健品或日常饮(用)品,或是茶菜肴、茶酒、茶火腿等,尤其是抹茶的各种制品和食品,更应跨界跨学科有效协作,用心研发开发,以满足各方食者的美好生活需要。六是情感体验共情饮,结合茶旅文康养融合的游学、传习、问茶、品鉴、体悟等活动,让茶文化这朵共情之花帮助人们舒缓压力、调节情志、获智增慧、增进友情(谊)、愉悦身心,享受有质地的慢生活。

⑤增进“六者同心”,促进茶业兴旺。

俗话说:上下同欲者胜,左右同心者赢。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在新阶段构筑茶和茶文化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领导人、文化人、科技人、种(制)茶人、营销人、消费人“六者”勠力同心,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思维、辩证思维,共下一盘棋,迈向高品质,构筑起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体,为再创茶业强国辉煌而不懈努力。

最后,祝第四届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21年5月21日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多家央媒、区媒关注梧州六堡茶

摘要

3月8日,中新社报道《广西梧州六堡茶提档升级香飘海内外》。

3月8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报道《从“侨销茶”到“俏销茶” 非遗“古董”茶的致富经》。

3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苍梧六堡镇:春意盎然采茶忙》。

3月7日,广西新网报道《梧州:贡献税务巾帼力量 助力六堡茶产业发展》。

3月6日,中国新网报道《航拍广西乡村春日风光:青山绿水景美如画》。

中国新社

2023年3月8日

广西梧州六堡茶提档升级香飘海内外

春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茶山连绵起伏,采茶工们在茶园里采摘春茶,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六堡茶从茶船古道起点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镇启运,下西江、出珠江、越大洋,在东南亚享有盛誉。梧州现有茶园22.49万亩,年产六堡茶3万吨,综合产值约160亿元人民币,入库税收1.15亿元(同比增长69%)。如今,茶船远去,几经沉浮的六堡茶重焕生机。作为著名的外销茶,2022年梧州出口六堡茶均价是同年全国出口茶叶均价的2.55倍,除出口东南亚各国外,还扩展到秘鲁、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石牛顶茶园俯瞰。 本版图片均由潘绍珊 摄

延伸产业链 壮大六堡茶产业

广西种茶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美、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茶叶产区之一。六堡茶属黑茶类,因原产自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有1500多年种植历史,在清嘉庆年间,就以“红、浓、陈、醇”及其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二十四名茶。

近年来,广西提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产业,积极打造六堡茶品牌,以六堡茶为引擎,广西茶产业计划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千亿元产值目标。在全产业链思维指引下,梧州市聚焦原产地、原种茶、原工艺,持续做大生态茶园、做优茶品质、做强茶品牌、拓展茶市场、提升茶效益,加快六堡古镇建设,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让“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

今年初,梧州市启动2022-2023年冬春生态茶园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自2021年启动生态茶园建设以来,该市新增茶园面积超10万亩,梧州六堡茶品牌价值37.64亿元,稳居广西茶叶首位。

据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统计,目前,该市在茶园建设、涉茶市场主体总量、茶产业税收和品牌价值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市现有茶园总面积突破20万亩;SC认证茶企突破100家;六堡茶产业精制茶税收突破1亿元。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梁威龙介绍,随着六堡茶的热销,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到梧州投资兴业。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集聚区和苍梧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如火如荼推进,梧州市还通过靶向招商精准引进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入驻苍梧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集聚效应,提升六堡茶知名度、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

强化人才培养 传承制作技艺

做大做强茶产业,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梧州市不断壮大六堡茶非遗传承人队伍,通过搭建茶艺师技能大赛、制茶技艺大比拼、六堡茶技能劳动竞赛等平台,推进广西六堡茶产业科研人才小高地建设工作。一代代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将保护和传承传统制茶工艺视为己任,推动千年六堡茶再创辉煌。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苍梧县六堡镇四柳村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社长谭爱云一方面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培养更多传统制茶能手,带动当地茶农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抓校企合作,培养年轻一代掌握制茶工艺,真正做到传承与发展。“下一步,我们将会把茶园扩大到1000亩,让更多的企业、工作室、传承人、脱贫户加入振兴茶乡产业行动中。”谈及新一年的茶产业发展,谭爱云信心满满地说。

2022年11月,苍梧县六堡镇芦荻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易燕花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国茶人物·制茶能手”,她带领苍梧县六堡镇四柳、塘平等5个乡村30多户百余人从事六堡茶生产,带动当地六堡茶年销售达20吨。作为“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易燕花还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制茶能手,让六堡茶实现优质传承。

2022年以来,梧州市通过成功举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服务基层、与院士面对面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茶船古道·六堡茶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柔性引进刘仲华院士等专家教授6名,建立一支110多名高层次茶产业人才队伍,新增中国制茶大师1名、中国制茶能手2人,新增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3人,培养“广西技术能手”2名,培养了茶园管理师、制茶师、评茶师、茶艺师117名。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堡茶制作技艺在列。

内外兼修 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作为曾经的“侨销茶”,六堡茶与东南亚有着不解之缘。据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梁威龙介绍,清朝末期,大批华工下南洋谋生,却不适应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饮用随身携带的六堡茶后,得以消暑祛湿,身体不适症状消失,由此六堡茶得名“保命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六堡茶趋于沉寂。

自2016年起,六堡茶企业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积极走出去“揽客”。2017年,六堡茶在马来西亚、泰国等7个国家举行了“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活动,加速开拓东南亚市场。

为不断提升六堡茶出口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出口通关效率,2022年,《出口六堡茶加工规范》《六堡茶出口规范》2个标准获批发布,进一步完善了六堡茶标准体系,增强了茶企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梧州市还加强对欧盟、东盟等国际市场茶叶标准法规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收集研究,研究和建立完善生产、加工、出口检验监管模式,助力六堡茶打开更多包装、运输、销售、出口及检测标准化体系,优化六堡茶出口东盟国家市场。

在国内标准方面,梧州市已初步建成覆盖六堡茶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陆续发布国家标准1个、广西地方标准18个及一批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在研广西地方标准12项。六堡茶公共茶仓在2022年获批创建自治区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目前,六堡茶不仅成功开辟了全国30个省(区、市)的市场,还通过“茶船古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开拓法国、秘鲁、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茶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走进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新建的民族广场已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打卡点;在六堡特色小镇,六堡镇牌坊、茶街、茶船古道、古码头等一批茶主题鲜明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六堡特色小镇的轮廓逐渐成形……茶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六堡茶全产业链发展的一环。

自2021年起,梧州市实施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大关键环节着手,引进和培育龙头茶企集聚发展,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讲好“茶船古道”故事。

加快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旅康养融合新业态,正在成为梧州市大力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延伸六堡茶全产业链的重要布署。摩天岭六堡茶海、苍梧县六堡茶特色小镇旅游区、黑石山茶文旅综合体、六堡山坪瑶乡田园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正在梧州加快推进,同时规划建设“茶船古道”茶文旅休闲项目,打造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观光、养生于一体的茶旅养生胜地。

梧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孙本旭表示,下一步,该市将积极推动六堡茶数字平台建设,构建一批数字化茶园,加强六堡茶产业数字化应用,开展数字化生产,推动数据资产交易,建设无人车间、智慧工厂、数字茶厂,同时加快六堡茶数字化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建立“茶叶电子身份证”,健全溯源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杨志雄/文

国际在线

2023年3月8日

从“侨销茶”到“俏销茶” 非遗“古董”茶的致富经

国际在线 截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郭雅雯):六堡镇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西部。当地盛产的六堡茶已有1500多年的产制历史,自古通过“茶船古道”销至海外,是中国著名的侨销茶。

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党支部书记石濡菲

石濡菲1987年出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六堡女孩”,不久前刚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石濡菲从小就跟六堡茶打交道,从事六堡茶行业至今已有16年,是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党支部书记。把六堡茶产业做好,把六堡茶故事说好,带动茶农一起致富,是她履职的最大心愿。

上世纪70年代,六堡茶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经济产物,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茶园种茶制茶。如今,六堡茶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被称作是“可以喝的古董”。

“古董”茶的“逆袭之路”,产业振兴带动茶农共同致富

2004年,石濡菲父母创办的六堡镇黑石山茶厂正式开业。茶厂对原料严格把控,坚持纯手工制作,保证了茶叶的天然韵味,生意一直不错。不幸的是,两年后石濡菲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的身体也出了问题,19岁的石濡菲决定回到家乡接管茶厂,传承好六堡茶的制作技艺。

尽管从小就跟着长辈们采茶、制茶,但是真正开始系统钻研学习制茶技艺还是在石濡菲正式接管茶厂之后。学习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的过程相当漫长艰苦。从采青、晾青、杀青到揉捻、烘干、陈化……制作六堡茶共有16道工序,全部是纯手工完成,每道工序精益求精。“我们做这个茶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选什么原料、什么海拔、什么土壤、什么级别,晴天还是雨天的原料,以及火候、力度、时间等,各种差异都有很细微的讲究”,石濡菲说。

石濡菲在茶厂制茶

石濡菲的母亲韦洁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曾随母亲走遍六堡镇每座茶山、每个村寨,了解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艺。采茶时节,她又跟随茶农一起上山,回家共同炒茶、揉茶,一遍遍苦练制茶技艺。经过不懈努力,石濡菲逐渐掌握了六堡茶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及传统工艺,成为了行业能手。之后她又修建了新厂,通过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包装等建立了品牌,使得手工制茶的质量更稳定,产量也大幅提升。自家茶厂的生意蒸蒸日上,石濡菲却不忘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发展产业、共同致富。

石濡菲传授制茶技艺

2009年,为了让更多乡亲学到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为六堡茶行业培训储备人才,石濡菲开始着手将传统技艺编辑成教材,每年都开设多期培训班,从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做茶技艺等方面,将六堡茶制作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目前为止已累计培训6000多人次。不仅为行业储备了人才,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我们会收购茶农们的鲜叶,带动他们一起致富,每年我们能向茶农收购的茶叶鲜叶超过30多万斤”,石濡菲介绍道。未培训前,大多数村民做的六堡茶没有统一标准,有时做得又苦又涩,卖不出好价钱。培训后,村民们的茶叶价格都翻了倍。目前,石濡菲的茶厂通过联合茶农、合作社等种植茶园1.2万亩,带富茶农180多户,其中80户为留守妇女,靠茶叶产业单项每月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非遗”破圈,创新方式助力文化传承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包括石濡菲在内的非遗传承人十分激动。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到“六堡茶制作技艺”,石濡菲努力探索各种创新方式让非遗“破圈”。“如何让这个可以喝的‘古董’活在当下、被当下的人喜欢,这就是‘破圈’。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技艺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但任何好的东西、任何好的技艺、任何好的文化,得要让当下的人能去接受它、愿意为它买单的时候,产业才能发展,文化才能传承发展下去”,石濡菲说。

从茶叶的包装到茶的口感,再到六堡茶的销售模式,石濡菲不断在坚守传统制茶技艺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改良。精致的包装、质朴又醇厚的口感让六堡茶看上去不再像是个沉睡的老古董,而是神采奕奕地焕发出年轻的活力。六堡茶是一年四季皆可采摘的茶,产量极高。为了物尽其用,六堡茶还出现在点心、雪糕这样的食品里。甚至在面膜、沐浴露等各种意想不到的产品里,也能找到六堡茶的身影。“我觉得让六堡茶融入到当下人方方面面的生活里边去,才是对这个传统技艺的最大尊重和最好传承”,石濡菲说,“我们六堡茶应该要更多地出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场合里,才会有机会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六堡茶。”

位于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镇的茶园

截至2022年,梧州市茶园总面积已达22.49万亩。2022年全市六堡茶产量超3万吨,综合产值约160亿元。全市已有200多个行政村入股六堡茶产业,带动从业人数5万多人,受益村民约24万人;覆盖助力脱贫村91个,受益脱贫人口约3.5万人。茶园建设带动茶农平均年增收3000元。同时,六堡茶不断融入国际市场,2022年梧州出口六堡茶总值741.78万元。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孙本旭说,“梧州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茶农参与’的模式,推行‘企业+集体经济+大户’模式,逐步形成以茶企为龙头,村级集体经济为特色,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为补充的茶园建设格局。下一步,梧州市将不断增加梧州六堡茶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识别度,助力梧州市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石濡菲在全国两会现场

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石濡菲心情既激动又紧张,“我觉得自己肩负着六堡茶乡的茶农和茶叶界同仁们的期盼和托付。” 今年全国两会,石濡菲最关注的议题是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以及如何打响六堡茶品牌影响力。“我这次上会的建议首先是关于加大对广西六堡茶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我们中国茶走向世界”,石濡菲说。

“在未来,我觉得我们的六堡茶要一二三产融合起来,走高质量发展的路线。”谈到未来对六堡茶产业的规划,石濡菲说,“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传承技艺很重要,保护六堡茶的历史文化也很重要,更加重要的是六堡茶这个产业要如何发展、如何去创新发展,给它融入更多当下的元素,让这个传统古老的非遗活在当下,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辈人要做的事情。”

人民日报

2023年3月7日

苍梧六堡镇:春意盎然采茶忙

人民日报 截图

近段时间,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广西苍梧县六堡镇茶园春意盎然,茶树陆续吐露新芽。记者在苍梧各大茶园看到,茶树染绿了整个山头,清香扑鼻,甚是喜人。茶农带着采茶工具,三五成群地行走在茶园里,忙碌地采摘春茶。

六堡镇茶园春意盎然。

据介绍,为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今年,梧州市紧扣“三原六茶”发展思路,加快出台配套措施,支持六堡茶全产业链发展,力争实现六堡茶产业年综合产值200亿元以上、六堡茶生态茶园总面积突破35万亩,加快建成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集聚区,把六堡茶打造成为联农带农富农的特色产业。

采茶工正在采摘春茶。

广西新网

2023年3月7日

梧州:贡献税务巾帼力量 助力六堡茶产业发展

广西新网 截图

广西新网梧州3月7日讯 近年来,梧州市税务局聚焦自治区打造千亿元茶产业和梧州市打造“广西千亿茶产业半壁江山”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税收职能和妇女“半边天”作用,助推六堡茶产业全链条协调发展,2022年精制茶加工税收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70.60%。

巾帼勇担当,落实税惠政策“打前阵”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梧州税务女干部冲在前、干在先,对标当地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及梧州市六堡茶一、二、三产业发展目标,想方设法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确保茶产业市场主体应享尽享、快享易享,书写了“柔肩担重任”的美丽篇章。2022年茶产业市场主体减免缓缴各项税费超过1亿元,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以表达沟通优势,聚焦一产兴茶园。梧州市税务局发挥女干部善讲解沟通的优势,组织巾帼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宣传解读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等政策,引导更多茶农投身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值税优惠政策,引导分散经营的茶农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六堡茶种植业发展。广泛宣传各项国家保障政策措施,辅导茶农、制茶师、茶艺师、评茶师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应保尽保,吸引更多技术人才扎根梧州。目前,梧州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75户,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核心区内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69万元,比所在县平均水平高39%。

以精专业务能力,聚焦二产促创新。凭借“巾帼不让须眉”的业务能力,巾帼服务队深入全市茶企“一对一”辅导项目立项、费用分摊、成果转化等,通过现场答疑提高政策知晓度,引导茶企推进生产加工设备标准化技改和数字化生产,开展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延伸六堡茶产业链。近两年,梧州市11户次六堡茶企业累计664万元研发费用,全部得以加计扣除。充分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激励作用。

以细致工作作风,聚焦三产拓外销。巾帼服务队在日常走访茶企中“处处留心、时时在意”,针对企业经常“唠叨”“疏漏”的问题,主动上门详细解读“边销茶”免征增值税政策,指导六堡茶出口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操作,对合同、单证提供风险防范建议。持续优化出口退税服务,平均退税时间提速到1.69个工作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助推六堡茶走俏国际市场。

以视、网、微多方式,聚焦茶税广传播。巾帼文明岗充分发挥税收宣传职能,大力宣传在党的政策下茶乡发生巨变的时代故事,连续多年走进六堡镇举办全国税收宣传月启动仪式,近年来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发表梧州六堡茶相关新W稿件78篇,制作并全线推送税务公益广告《茶香里的幸福》《瑶乡是我家 地道六堡茶》等,讲好党的政策服务茶农致富、茶企增效、茶乡振兴的“茶”“税”故事,助力传播“茶船古道”历史文化,不断提高六堡茶海内外知名度。

巾帼善作为,行业监管“挑大梁”

面对一系列改革重任,梧州税务女干部迎难而上、勇挑大梁,将改革和赋能相结合,以落实两办《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和税收领域“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推进六堡茶产业专业化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精细监管促遵从。女税务干部职工创造性实施“分级分类”税收管理,对茶企开展户籍动态管理,逐户核实户籍信息,做到标识归类,分类辅导。完善“一企一策”“一户一方”监管和服务举措,精心制作“茶产业政策”定制套餐,满足不同发展规模茶企的个性化涉税需求。把脉献策促发展。成立女税务干部担任组长的税收分析工作专班,创建“经济‘税’观察”分析品牌,及时向梧州市委、市政府报送多篇六堡茶行业税收经济运行材料,把脉产业走势,献计高质量发展。5名女性科研骨干参与课题组深入产业一线调研,形成《大数据背景下税收赋能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调研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六堡茶产业标准体系等16项课题研究成果。柔性执法促规范。突出女性特点,以柔性执法优化税务执法方式,对违法情节轻微、损害结果较小的行为,实行“首违不罚”和说理式执法,帮助茶企规范财务处理,防范涉税风险,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巾帼“她”力量,架起税企“连心桥”

女干部职工积极参与“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围绕36条税收赋能六堡茶产业特色措施,立足岗位谋实做细服务举措,主动为茶企纾困解难,为营造良好税收营商环境贡献巾帼力量。献力便民服务。梳理六堡茶产业“业务前移”事项清单,实现茶企开业登记、发票核准、退税等业务“立办立得”。创新简化发票申领代开流程,在六堡茶原产地率先推行1万元以下发票代开免审服务,解决茶农代开小额发票难题。联合金融机构在全市六堡茶产业核心区、聚集区、社区村屯设置1364个社保费缴费服务点,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方便从业人员就近缴费。助力融资解困。将“以信增贷”列为巾帼创新工程,创新推出“组合式税费贷”金融贷款项目,“银税互动”工具箱产品增至23个。联合金融部门开展“妇建联建”,在六堡镇设立“税银”赋能六堡茶产业示范点,及时将诚信纳税的茶企信息推送金融部门,帮助企业变现信用资产,为茶产业发展壮大注入更多资金活水。近年通过“税银互动”帮助茶厂茶商获得贷款超过2亿元。全力护航发展。与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梧州市工商联成立巾帼问需工作组,建立常态化走访联系茶企工作机制,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创建“小丽说税”服务品牌,在“桂税e点通”征纳互动平台、“诉求直通车”增设巾帼服务坐席,及时收集解决茶企反映问题,打造为民办实事的“小丽台账”。“税蓝法援”服务队7名女性公职律师、数百名女性税务志愿者定期深入各村屯,为六堡茶从业者提供法律服务,护航市场主体安心发展,在全社会展现税务巾帼风采。多年来,涉茶市场主体政务服务主动评价逐年上升,“好评率”保持100%。(戴宛宁 谢菡)

中新网

2023年3月6日

航拍广西乡村春日风光:青山绿水景美如画

图为广西梧州市苍梧县京南镇古榄村。何华文 摄

3月5日,俯瞰广西梧州市苍梧县京南镇古榄村,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绘就出一幅美丽乡村、宜家宜居宜游的生态画卷。近年来,京南镇依托坐落桂江岸边地理优势和丰富水域资源,打造以水系、码头景观、滨河绿化及玩水嬉戏为主的滨水景观带,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广西六堡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87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