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正山小种桐木关红茶

找到约316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回溯正山小种发展之路,致敬先辈茶人精神!

正山小种作为世界红茶鼻祖,于公元1568年在武夷山桐木关诞生。红茶在450年的历史传承中,颇具传奇色彩,也经历了颇多坎坷。


正山小种发展过程中,也曾有过低迷的时期,但最终在几代茶人的坚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当代茶圣”吴觉农、“茶界泰斗”张天福、骆少君院长的关心支持、积极建言,对正山小种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今日,让我们回溯正山小种发展之路,致敬先人,感恩他们的坚持和付出,让正山小种在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正山小种诞生

01


武夷山桐木村庙湾,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江氏家族自宋末由河南固始入闽,距今约800年的历史。其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业世家”之称。



公元1568年,正值采茶季节,一队官兵途径桐木关,晚上睡在了采摘的茶青上。待官兵离开,茶青已发红。江公急中生智,将已经发酵的茶叶反复揉搓,并用桐木盛产的松木焙制。茶叶吸收松烟后,色泽变得乌黑油润,蕴散出独特的松烟香。


因当地一直习惯于绿茶,不愿饮用这另类茶,江公无奈,只得将茶挑到几十里外的星村贱卖,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以数倍的价钱订购此茶。


顺应市场的需求,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诞生了。关于红茶起源的这一说法见《中国茶经》。



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始于偶然,正山小种的产生不仅是偶然间的发现,更是出于江公的爱茶惜茶之心。


致敬江公惜茶初心,才诞生了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留给后人说不尽的传奇故事。



02

“正山小种”发展重要的推动者



19世纪末开始,正山小种红茶就受到冲击,20世纪更是每况愈下,民国时期跌落低谷,新中国成立后,正山小种的命运也几经波折。


这一过程中,我国茶界几代人为正山小种的复兴不懈努力,他们的精神仍影响着在每一位正山传人。


吴觉农

吴觉农(1897—1989),浙江上虞人,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茶叶专家。我国现代茶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留日期间,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


吴觉农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后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家级的茶叶研究机构,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觉农在崇安(今武夷山)工作期间,以茶树改造和茶业复兴为己任。他曾说:“中国不能没有世界顶级的红茶”。


他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次到桐木、星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正山小种历史资料和自然地理数据,1942年吴觉农在武夷山设计茶叶研究所,接管张天福创办的“福建省茶叶改良总场”。与正山小种第二十二代传人江润梅一起大批量组织生产正山小种,往上海口岸出口,为正山小种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江素生(江元勋之父)与吴觉农老先生(左一)在京合影


1985年,吴觉农在与正山小种第二十三代传承人江素生的交谈中,提出:“正山小种可以做出好茶,你们要搞新产品开发,搞小包装,组织茶业产销合作社,把茶叶做精。”并委托友人帮助江素生。时任武夷茶场场长的“岩茶泰斗”姚月明积极提供帮助,为日后正山小种的复苏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吴觉农给江素生的亲笔信-节选


张天福

张天福(1910-2017),1910年出生于福州名医世家,是福建茶业科研与教育的创始人,被誉为“茶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对福建省的茶业发展和中国的茶事活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0年,张天福先生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为发掘和恢复中国特有正山小种红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受市场的影响,正山小种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时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的张天福,在委员提案中提出“应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工夫(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在张天福的建议下,政府给予重视,使正山小种这一传统红茶得以保留并发挥效益。


江元勋与张天福(右一)照片


2002年6月20日,时隔60年后93岁的张天福重返桐木关,再续世交友情,并题写“茶业世家”赠与江元勋。



张天福还指导江元勋办厂,恢复正山小种。他告诉江元勋要“看的准,抓的紧,时不我待,干事业切忌一心二用,事无巨细,从细微入手。”

06年7月张天福老先生到正山堂指导正山小种制作工艺


山高水长,情深义重。抚今追昔的“张爷爷”给继承先辈从事茶叶事业的江元勋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发展。


骆少君

骆少君(1942-2016),福建惠安人,研究员、高级评茶师,中国著名的茶叶品质化学研究专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事茶叶生产、研究及质检工作40余年,为杭州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兼《中国茶叶加工》杂志主编。


骆少君认为:“武夷山是未受污染的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是茶界的福气,更是武夷山人的福气”。


自1997年以来,她每年都要几上桐木,考察正山小种的生产情况,指导江元勋如何传承与大胆创新,并在她主持下由叶兴渭、叶启桐、祖耕荣、叶勇、修明等茶界专家同仁共同制订正山小种红茶标准。


07年张天福老先生与骆少君女士为正山堂“正山小种发源地”揭牌


茶业世家不遗余力

03


在桐木,只要谈起江氏家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会自然想起正山小种,二者已经连为一体。


江润梅(1914-1973),正山小种第二十二代传承人,制茶专家、评审专家,是桐木关江氏“茶业世家”中杰出代表人物,被誉为延续正山小种红茶的“一代大家”。


江润梅喜茶爱茶,善于思考,通过不断潜心钻研,成为当时方圆百里制茶第一人。其父江春波一生奔波于上海、福州等地,为正山小种的发展不辞劳辛。其子江素生一人北上,苦觅桐木茶叶出路。


桐木村作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1940年,张天福先生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种示范基地”,并交由江润梅负责收茶、制茶及基地的管理工作。1942年,吴觉农在武夷山麓设立茶叶研究所,并于桐木庙湾、华光庙一带建立品种园,并交由制茶经验丰富的的江润梅负责管理。

 

为保证正山小种红茶的产品质量,在张天福先生的建议下,江润梅在桐木组织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集中进行技术指导、科学管理、使产品质量保持稳定,这一举措使得当时处于衰微态势的正山小种得以生机和延续,为解放后茶叶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历代传承的基础上,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艰辛创业,建立正山堂茶业,创新正山小种技术,带领团队创始高端红茶金骏眉。


正山小种在江氏家族血脉传承中,一步一步走向今天。


为了正山小种的复兴,吴觉农、张天福等老一代茶界宗师倾注心血,苦苦奋斗;江氏三代人不忘初心,不遗余力;骆少君等现代茶叶专家学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各级政府、有识之士纷纷助力,致力复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正山小种的发展与成就。


能够在先辈们奋斗过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是每一位正山传人的骄傲与荣幸。致敬先人最好的方式,便是将这一精神流传下去,将正山小种继续发扬光大,让中国红茶再次站上世界的舞台!

释戒烟熏正山小种2018年 | 一款桐木关传统烟熏工艺制成 很“ 正 ”的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被称作红茶鼻祖,不管是原料还是工艺,都是一般红茶无法比拟的。近年来市面上的「正山小种」很多,但正宗的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


1、原料来自“正山”——桐木关

2、使用传统烟熏工艺加工

 


原料、工艺不同,做出来的茶当然也千差万别。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款「释戒烟熏正山小种2018年」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山小种。


“正山”——生态桐木关


所谓「正山」就是指桐木关内的山头,区别于外山而言。

 


作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桐木关被称作"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开启物种生物基因库钥匙"

 


这样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同样孕育了品种优良的正山小种茶。

 


桐木关的主要的产茶区平均海拔均在1000米左右,高山上沟谷相间、云雾缭绕,赋予了茶叶绝佳的生长环境。

 

此“烟熏”非彼“烟熏”


 

传统的正山小种必须使用武夷山桐木最原始、最传统的加工小种工艺制成。

 

在萎调时使用干松针、松树与松香柴生火加温,松香柴含有松油,因此更容易烧着。

 


当松柴温度升高时会从中挥发出松香油,这种松香油会吸附茶青与茶叶上形成一种烟熏的独特味道。

 


而并非现在市面上,许多用松枝点燃、用烟熏制而成的「烟熏小种」。

 

掌柜赖依婷——”好茶会说话“


 

茶人赖依婷,是茶香记的老朋友了。她相信”好茶自己会说话“,她选择的茶叶高标准,同时也代表了高品质,深受茶友们的喜爱。

 

赖伊婷 释戒掌柜 高级评茶员 图为中央四套拍摄资料

 

传统桐木正山小种红茶,以独特的松香和草本木果香令人难忘,回味无穷。

 


这款烟熏小种2018年,经过了一年的陈放其松烟香由猛烈趋向柔和,香气入水,与桂圆汤相融

 

纯正的松烟香里带有一丝果香。冲泡后,香气四散开来。

 


入口顺滑,松烟香和果木的香气融入茶汤中,抿一口,是甜甜的桂圆味。几口下去又能感受到口腔一丝清凉感,这也是品饮桐木红茶特有的感受。

 


传统工艺下的烟熏小种,随着时间自然陈化,口感也会越加醇厚,滋味也更加立体丰富,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这也是喝桐木关正山小种的乐趣所在。

金骏眉和正山小种有什么区别?

世界红茶的始祖——正山小种,就在福建的武夷山自然风景保护区;

除了正山小种,金骏眉也是桐木关红茶代表;其汤色金黄澄亮,花果蜜香,深使茶友喜爱;

武夷山金骏眉,由武夷山桐木关施小将、北京张先生、孙先生、武夷山的江元勋先生、梁骏德先生等与2005年共同研制成功。制作金骏眉的原料全部采摘自武夷山天然保护区桐木关15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小种野茶的芽尖。

    武夷山正山小种传承人
正山堂的江元勋让人抽样做了统计得出一下结论。每生产好的一斤正宗的武夷山金骏眉红茶,有6-8万粒春茶的芽尖。据武夷山第一泡金骏眉的创制人梁骏德介绍说,一般是用5斤正山的嫩茶芽来做1斤金骏眉,1斤正山的嫩茶芽本钱价就要500元,加上精制加工和其它开销,至少要卖卖4000-5000元1斤,才能收回成本。

 与传统正山小种红茶比拟,金骏眉红茶的最大特点是,形状细长如眉,间杂金色毫尖;香气幽雅多变,既有传统的果香,又有显著的花香,还有蜜香、薯香、花香等韵味;汤色较淡,金黄透亮;滋味特别甘鲜圆润,回味悠久。

金骏眉

正山小种

金骏眉和正山小种同为红茶,地位却不可相提并论。若按资历,正山小种称得上金骏眉的前辈,但如今风头远不如金骏眉。那么草根布衣正山小种与后起贵族金骏眉,它们之间关系如何?又存在哪些差异使他们分道扬镳?。

金骏眉和正山小种一脉相承

金骏眉

正山小种

金骏眉属于红茶正山小种的分支,原料采摘于世界红茶发源地——武夷山。40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红茶鼻祖:正山小种。400多年后,在正山小种基础上创新而来的金骏眉,以其无法超越的优异品质,再次掀起一场红茶热。

金骏眉

正山小种

虽然正山小种和金骏眉在外形和口感上有很多区别,但还是有很多茶友容易混淆

1、诞生时间的区别

正山小种也称普拉山小种,为世界红茶始祖,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为了区别外山小区,桐木关采用当地独有的松柴熏制;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风格并传承至今;也称作“烟小种”;

干茶黑色,茶汤深红,有独特的桂圆香。因烟熏味道不太适合国人,早期主要销往海外;

相对来说金骏眉还很年轻,创制于2005年,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研发制成;

取消了传统的烟熏工艺,发酵度相对轻,但保留了自然的花果蜜香,由于没有了烟熏味,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来;

2、制作工艺的区别

金骏眉部分沿用了正山小种的传统制法,少了烟熏工序;关键点在于发酵和烘干环节;

发酵时间长了,跟正山小种无异,发酵度太轻了,又容易产生苦涩;所以在萎凋时,茶青由鲜绿色转为暗绿色即为刚好;

烘干是金骏眉产生蜜糖香的关键,对于时间和温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正山小种则采用传统的萎凋和烘焙技艺,使用松柴进行烟熏,此工序成本高,工艺复杂,因此造就了其独特的桂圆香;

由于松柴资源有限,又研制了新工艺正山小种,即减少或去掉烟熏环节,这让新工艺正山小种也具有了花果蜜香;

3、原料的区别

选料:正山小种摘取1芽3叶;金骏眉则完全选用芽头,5斤左右的茶芽(即50000粒左右茶芽)才能制成1斤左右的成品。

工艺:金骏眉基本上沿袭了正山小种传统的制造工艺。在萎调时,鲜叶原料由鲜绿色变为暗绿色,就视为萎调适度。金骏眉只在萎调时有小部分的烟熏过程,而传统的正山小种则要在萎调和烘焙的过程中经过松柴烟熏。

4、外形:

金骏眉红茶的最大特点是形状细长如眉,间杂金色毫尖,香气幽雅多变,既有传统的果香,又有显著的花香,还有蜜香、薯香、花香等韵味;正山小种红茶其成品茶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铁青带褐,有天然花香,香不强烈,细而含蓄,味醇厚甘爽。

5、香气、口感的区别

金骏眉较正山小种更为甘甜、香气馥郁,汤感绵软细腻顺滑,蜜香兰香直抵心肺;

正山小种则带有明显浓重的松烟味,桂圆香自然;

新工艺正山小种和金骏眉很相似,都有花果蜜香,但不及金骏眉明显,因为原料不及金骏眉细嫩,层次感更高,别具风韵;金骏眉比正山小种更绵甜,沁人心脾。

6、茶汤颜色的区别

水温80~90℃,适合的水温有利于金骏眉茶叶香气、滋味以及所富含的内含物的浸出。 

如果都用100℃的水冲泡,金骏眉冲泡的颜色像色拉油一样金黄澄亮,茶汤较淡。

正山小种的茶汤开始时红艳透亮,数泡后红色逐渐减弱到金黄透亮;


味觉:

品茶之韵味,“正山”正宗金骏眉口感清甜顺滑,具有集果香、甜香、花香于一体的综合性香味。“外山”更多的是焦糖香,茶水较硬,口感偏涩。
形状:绒毛少、条索紧细、隽茂、重实;
色泽:金、黄、黑相间,色润;
香气:复合型花果香、蜜香、高山韵香明显;
滋味:滋味醇厚、甘甜爽滑、高山韵味持久;
汤色:汤色金黄、浓郁、清澈、有金圈;
叶底:呈金针状、匀整、隽拔、叶色呈古铜色

7、叶底的区别

(1)茶叶:因桐木正山金骏眉多为奇种,茶芽身骨较小,制成的干茶外形细瘦、紧结、乌黑透亮且有光泽。又因正山金骏眉全手工揉捻,致其外形稍呈卷曲。而受金骏眉茶种决定,正山金骏眉应该是黑多黄少,比例约6:4,还带有极少部分的银色、褐色,即金黄、黑、银、褐四色相间。
(2)茶汤:金黄透亮,呈琥珀色;橙黄、清澈、明亮为上;红、浊、暗色为次。   
(3)叶底:泡开的茶叶芽头挺拔,呈鲜活明亮的古铜色(略带红色)。而“外山”的较干涩、匀整度不够,大小不一,茶汤较浑浊偏红色。

8、耐泡度的区别

虽然采用细嫩茶芽制成,但好的金骏眉基本都可以冲泡10泡以上。

正山小种大约冲泡8泡左右,如果是百年老枞或野生正山小种会更耐泡一些。

找到约30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