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浙江省

找到约3,69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斗技艺,享龙井——“越乡杯”2024浙江省龙井茶炒制技能大赛在武林广场隆重开赛

为深入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大力宣传龙井茶品牌,传承创新炒制技艺,培育锻造茶叶匠师,弘扬龙井茶文化,促进历史经典龙井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浙江“土特产”发展增香添韵,“越乡杯”2024浙江省龙井茶炒制技能大赛于4月2日上午在杭州武林广场拉开帷幕,下午举行了颁奖仪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得到了浙江省茶叶主管部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高度重视,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蒋伟峰,党组成员、副厅长陈良伟,党组成员、驻厅纪检监察组组长吕永健来到会场观摩指导工作、参观各县(市、区)展位并对本次大赛表示高度认可。

上午7:30,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应伟杰宣布开赛,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厉宝仙主持开幕仪式。本次大赛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办,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嵊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蒋伟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良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卫成,中国人保财险浙江省分公司副总经理徐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副书记杨秀芳,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宣传部副部长王建伟,绍兴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倪善贵,嵊州市委副书记余丹,嵊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小文等领导以及省经信厅、省供销社、省农科院等相关处室负责人以及省农业农村厅厅属相关单位负责人;全省龙井茶产区的4个市、18个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分管局长、茶叶业务负责人、龙井茶相关生产企业代表出席本次大赛颁奖仪式。

据悉,今年赛制与去年略有不同,本次比赛首次同时考量选手手工炒制和机械炒制水平。即每位比赛选手既要完成手工炒制,又要完成机械炒制,是对每位选手两种炒制方法所得茶叶样品分别进行感官评分并按照综合分排名,最终决出前10位选手,授予“浙江省龙井茶制茶大师”荣誉称号,第11-30位选手授予“2024浙江省龙井茶炒制技能大赛优秀制茶师”称号。大赛既体现传承和弘扬龙井茶手工炒制非遗技艺,又充分发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作用,提升机制龙井茶加工标准化和产品质量。前期来自18个龙井茶生产县(市、区)分设分赛区开展了预选赛,经过激烈角逐,选拔出了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参赛选手共40名,其中西湖产区6名(包括西湖区3名、西湖风景名胜区3名),钱塘产区14名(包括萧山区3名,富阳区5名,临安区、建德市、淳安县各2名),越州产区20名(包括上虞区1名,诸暨市2名,嵊州市6名,新昌县5名,天台、磐安、东阳各2名)。

经过共计5个小时(手工炒制3小时、机械炒制2小时)的激烈角逐,在裁判长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俞燎远和浙江大学教授龚淑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正高级农艺师金寿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邹新武,浙江省龙井茶证明商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推广研究员陆德彪,中国茶叶学会副研究员刘栩,浙江省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龚恕七位专家裁判的共同审评下,产生了本届大赛的最终名次。

蒋伟峰副厅长在致辞中提到,龙井茶炒制大赛是浙江乡村土特产发展的一件大事,是展示浙江现代“新农人”风采的一件喜事,更是浙江“三茶”统筹发展的一件盛事。龙井茶炒制技能大赛是浙江省最重要、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茶叶加工技能竞赛,已成为展现浙茶匠心、宣传浙茶品质、弘扬浙茶文化、展示浙茶科技的重要平台。本次大赛聚焦茶叶新质生产力,经典传承与创新发展并举,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同时考量选手手工炒制龙井茶与机械炒制龙井茶的水平;首次允许历届获得龙井茶炒制能手的选手参赛;首次授予“浙江省龙井茶制茶大师”荣誉称号。此次龙井茶炒制技能大赛的举办,必将为浙江茶产业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必将为浙江茶叶“新农人”培育增添新活力。我们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紧紧围绕加快“土特产”发展的新要求,加快培育茶产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茶文化引领力、茶产业竞争力、茶科技驱动力,持续擦亮“世界茶乡看浙江”的金名片,塑造茶叶历史经典产业的新辉煌。希望全省各产茶市、产茶县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加快生态茶园、美丽茶园建设,创新推广高精特新茶叶生产技术,大力弘扬茶文化、打造茶品牌,积极培育一批茶叶现代“新农人”,奋力开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让茶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黄金叶”“致富叶”。

嵊州市委副书记余丹推介越乡龙井品牌,她提到嵊州地处浙江省龙井茶越州产区核心区,有茶园面积21万亩,年产龙井茶6000多吨,约占全省龙井茶总量的1/3,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生产中心和“世界著名茶乡”。在茶产业发展建设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深厚扎实的产业基础,多元创新的发展模式等优势。嵊州市在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绿茶出口量、出口额等多个方面名列浙江省前茅。嵊州市已连续23年举办越乡龙井炒制大赛,龙井茶炒制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在历次全省龙井茶炒制比赛中,嵊州选手在前十名中占其2-3名,在2013年绍兴市评出的5名五星级炒茶能手中嵊州占4名,在2018龙井茶手工炒制争霸赛中,嵊州选手囊括前3名,赢得了“龙井茶,嵊州炒”的赞誉。

俞燎远裁判长总结本届大赛并宣布比赛结果,他提到大赛充分体现了赛事规格高、炒制技艺高、产品品质高等特点。充分展现了浙江省龙井茶炒制能手的风范,40位选手送样审评的干茶都达到了龙井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的特征,符合龙井茶的品质要求,而机械炒制的龙井茶在外形的扁平度、色泽的绿润程度等方面甚至超过了手工龙井茶,说明了现在占比99.1%的龙井茶机械化加工率彰显了浙江省机械化龙井茶的水平,真正在茶叶加工领域实现了“机器换人”。

浙江省龙井茶制茶大师

李爱明 嵊州市爱明茶业有限公司(越州产区)

解小华 淳安千岛湖好德源茶业有限公司(钱塘产区)

唐建良 建德市天羽茶业有限公司 (钱塘产区)

茹利军 嵊州市叶峰茶业有限公司 (越州产区)

高国兴 杭州市富阳区艺凡茶叶经营部 (钱塘产区)

王嘉巍 绍兴市上虞区虞舜茶业有限公司 (越州产区)

梁伟超 新昌县镜岭镇冷水村 (越州产区)

方建红 建德市天羽茶业有限公司 (钱塘产区)

赵忠平 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杨家牌楼社区 (西湖产区)

胡苗忠 嵊州市五石头岗茶叶专业合作社 (越州产区)

蒋伟峰副厅长,姜仁华所长,吴卫成副院长,杨秀芳副书记,张小文副市长为10位制茶大师颁发“浙江省龙井茶制茶大师”荣誉称号奖牌;徐虎副总经理还为10位制茶大师赠送了保额为50万的个人意外险。

茶叶是浙江省农业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龙井茶作为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茶叶品牌,是最具浙江元素的“金名片”。2023年龙井茶产量2.68万吨、一产产值62.23亿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直以来,浙江省高度重视龙井茶产业发展,以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抓手,坚持不懈推进龙井茶炒制技艺传承与创新、标准化生产、数字化监管、商标化管理、品牌化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助推了龙井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龙井茶品牌打造卓有成效。多年来,浙江省十分注重龙井茶品牌集群的打造,借势地方公用品牌,积极探索和实践“龙井茶”母品牌与“大佛”商标、“越乡”商标、“千岛湖”商标等子品牌之间的有机融合。目前,除西湖龙井外,大佛龙井茶、越乡龙井茶、千岛湖龙井茶已发展成为龙井茶旗下重要区域性品牌,形成了一个业界瞩目的龙井茶“品牌集群”。2023年,西湖龙井、大佛龙井和越乡龙井的品牌价值分别达到82.64亿元、52.33亿元和37.6亿元,位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1、第7和第30位。

龙井茶证明商标法律维权成效明显。近年来,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的打假维权方面,取得了一些典型案例。特别是:“龙井茶”证明商标维权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

数字化改革赋能龙井茶产商标管理。2022年,龙井茶品牌使用管理的数字化改革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浙茶香·龙井茶一件事”数字化应用,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申请、续展、变更等已全部上线,不仅极大方便了企业办事,同时实现的一证一码,也让消费者能扫码即可直观便捷的查看企业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信息,真正实现放心消费;完成了龙井茶原产地新昌县的“大佛”证明商标和“龙井茶”证明商标在使用申请审核上的有效衔接,实现了“一次申请、二证同办”事项,既减轻了新昌县“大佛”龙井茶企业两次办证申请的麻烦,也较好地推动了龙井茶原产地公用子品牌与龙井茶母品牌的工作“捆绑”和无缝对接,提升了品牌整体形象和工作绩效。基于数字化改革成果,修订了《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2022版)》,新制订了《浙农码(龙井茶)使用指导1.0》等三个规范性文件,重塑了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制度。

龙井茶质量安全有保障有力。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龙井茶质量安全,大力推行适制龙井茶品种筛选、生态茶园建设、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数字化生产线加工、龙井茶精深加工等技术,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高位运行。

龙井茶加工技术规程不断完善。为规范龙井茶机制技术和产品质量,1999年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牵头制定了《龙井茶机制工艺技术规程》(DB33/T 239—1999),2012年第一次修订,2023年第二次修订,该标准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提升龙井茶品质和标准化水平,及节本增效等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我们知道,业内有“龙井茶,嵊州炒”的赞誉。2018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举行了首届龙井茶手工炒制争霸赛,来自嵊州的三位炒茶高手一举获得前三甲。至此,嵊州龙井茶炒制水平可以说跻身全省头部,嵊州市也从龙井茶生产大县迈向了龙井茶炒制强县,夺得了龙井茶产业的先发筹码。而当年的冠军李爱明在本届大赛中又在所有参赛选手中排名第一,足以说明李爱明的炒制技艺之稳定,嵊州龙井茶炒制水平之高超。

与嵊州获奖选手合影(左起第四位为第一名李爱明)

一年烟雨炒龙井,几载茶香斗春风。

一炒对决龙虎榜,十年跻身凤凰池。

一省春茶说龙井,今朝龙井满城香。我们期待申遗成功后的龙井茶能够越来越香,越来越好!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发展规划 | 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茶业是浙江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浙江茶产业再创辉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茶业提质增效、茶农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的突出亮点,主要表现在政策引导、品牌提升、团队协作、科技支撑、保险保障、茶园茶厂工程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同时对“十四五”期间浙江茶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01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概况

“十三五”期间的浙江茶产业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完成了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的基本构建。

1、产业规模历史新高,生产发展势态良好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总体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势态,规模和产值均实现稳步增长。受2016年全省春霜夏旱严重灾情和2020年空前的新冠疫情影响,产值增速表现为明显的“两头低、中间高”。

2020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20.5万公顷、19.1万吨、238.6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4.2%、11.7%、43.8%,再创历史新高。“十三五”期间的浙江茶产业较好地遵循了20多年来坚持的“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提效益”的发展方针。

杭州市、绍兴市和湖州市“三足鼎立”的态势继续保持,其中茶园面积方面,前三位差距依然不大,茶叶产量方面,丽水大幅增加反超绍兴,茶叶产值方面,湖州、丽水增长较多,前三位差距逐步拉开。

2、茶类结构合理优化,主导优势保持良好

浙江茶产业中绿茶依然保持绝对主导优势,2020年绿茶产量、产值占全省茶叶总量的90.23%和91.31%。其它茶类发展态势良好,产量、产值比重达9.77%、8.69%,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2.69%和2.70%。其中红茶、黄茶、白茶、花茶均有大幅提升,红茶产值已占全省茶叶总量的6.80%,白茶、黄茶的产量、产值也有非常大的提升。此外,从少量生产到渐成规模,金华茉莉花茶实现复兴,占据一定市场。浙江形成了以绿茶为绝对主导,红、黑、青、白、黄五大茶类和花茶为补充的茶类格局,既突出了浙茶的资源禀赋特点,又兼顾了市场需求。

3、品牌打造层层有序,市场影响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名优茶继续高速发展,2020年浙江省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达到10.2万吨、213.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3.18%、89.43%,分别比2015年提高6.28%和0.57%,名优茶主导地位更加稳固。

全省已有茶叶品牌200多个,形成了省级品牌龙井茶、以浙江十大名茶为代表的4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代表的40多个企业品牌等层次分明的品牌格局。特别是龙井茶,2020年生产茶园面积7.4万公顷,产量2.5万吨,产值52.8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13.01%、22.13%,已成为我国产区范围最广、涉及茶农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区域优势最强、对茶产业贡献最大的地理标志绿茶品牌。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叶持续保持产销顺畅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年春季,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优势品牌产区和品牌茶企大都实现了量增价升的畅销态势,为浙江茶产业成功走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作出了贡献。

4、茶树良种化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增力鼓劲

2020年浙江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4万公顷,无性系良种率75.33%,比2015年提高了7.98%。

在安吉白茶“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和黄金芽热潮的带动下,浙江特异性茶树品种选育和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全国省级以上叶色特异品种55个,浙江有39个,占比超70%,其中安吉白茶已成为浙江栽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良种,黄金芽、中黄1号、景白2号等均有万亩以上规模种植。

茶树的良种化和特异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与产品品质的提升,更增进了浙江茶产业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5、抹茶发展迅猛初具规模,成为全球最大产地

随着新式抹茶饮品风靡市场,“十三五”抹茶消费快速兴起,浙江抹茶产业发展迅猛并初具规模。

2018年时,全球抹茶产量近5000吨,国内产量约3000吨,而浙江抹茶产量已达1709吨,已成为全球抹茶最大的产地,并形成了绍兴越城区、杭州余杭区和金华产区三大抹茶主产区。到2020年,浙江已有抹茶原料生产茶园3585公顷,抹茶生产企业35家,产量增加到3698吨,产值4.08亿元。

另外,还有碾茶流水线机械生产厂家6家、抹茶机械生产厂家5家,以及成熟的抹茶产业化成套技术,为全国抹茶的快速发展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

6、匠人队伍不断涌现,产业接班后继有人

到2020年,浙江省内已拥有国家级绿茶非遗制作技艺4项、省级12项、县级4项,省级红茶非遗制作技艺1项,全省茶叶非遗传承人超过100人。

安吉、余杭“茶二代”全面接班,丽水“茶二代”全面培育、景宁“茶二代”显示新的活力,宁波余姚、宁海的“青茶培养”计划有序推进,2020年浙江省农艺师学员新生中事茶学员超过四分之一,全省茶专业人才年轻化趋势明显。

浙江省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竞赛、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能大赛等赛事的召开也筛选培育出新的技术接班人,浙江茶叶“匠人”不断涌现。在2020年举办的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上,面对来自全国14个省(区)的60名制茶能工巧匠,浙江茶人分别取得第一、第三、第十二的成绩,浙江代表队获得了团体第一。

7、文化助推强劲有力,茶艺生活蔚然成风

在茶文化的社团组织建设方面,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各地活跃着80余个茶文化社团组织,有力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以及各地以中国(国际)茶商大会、中国茶叶大会、安吉白茶博览会、温州早茶品牌展为代表的30余场重大茶事活动更是成为浙江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重要载体。

随着茶文化与茶科学的有序普及,斗茶和茶艺创新大赛的不断涌现,生活茶艺成为了学习的热潮,茶空间也逐步进入寻常人家,茶文化已深度融入浙江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8、云端推介成新常态,市场拓展双向并举

2015年以来,浙江茶叶市场整体产销两旺,到2020年全省总交易量、交易额分别达15.6万吨、235.5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8.33%、22.98%。茶市交易趋向整合集中,各类茶市从110家减少到86家。规模最大的浙南茶叶市场省外茶叶比重持续稳步增加,交易量已超半数,“总部经济”越加突现。

随着中国电商业的发展和浙江全球电商高地的崛起,“十三五”期间浙江茶叶网上销售快速发展,大部分茶品牌已涉足电商,领军品牌艺福堂2020年“双11”销售额达到2750万元。特别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地纷纷将茶事活动搬至线上,开启了“云节庆”的新模式,举办各类云上茶展、推介和直播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补充和稳定了茶叶销售形势,助力了浙江茶叶疫情期间的逆势上扬。其中松阳香茶网络茶叶节完成线上成交额600余万元、线下成交超2000万元,带动全年线上茶产品销售额超7亿元。

9、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内涵深度拓展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不断做长产业链、做宽茶业态。精深加工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全省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增至111家,利用茶叶20.6万吨,实现产值43.7亿元,比2015年的10.84万吨、18.97亿元增长90.04%和130.36%。

抹茶成为浙江省深加工产业中最有成效的品类,2020年产量、产值分别达到3584吨和3.97亿元,同比上涨8.06%和15.06%。

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模式集群化发展,建成杭州龙坞茶镇、松阳茶香小镇、齐溪茶叶特色强镇等一批茶业特色强镇,其中龙坞茶镇已成为全国茶事活动的集聚地。2020年首次现场发布的“世界茶乡看浙江·浙里游好茶”十大茶旅精品线路,串联10个市、40个县(市、区)的包括茶历史、茶文化、茶产业及茶旅游在内的相关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来浙探茶、识茶、爱茶、事茶。到2020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值达91.1亿元,比2015年的43.9亿元增长107.51%。

02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措施亮点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有力施策,作用显著、亮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台专项政策意见,明确茶业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政策。

2016年1月“十三五”开局之始,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11号),明确浙江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同年8月,浙江省农业厅召开全省茶产业传承发展工作推进现场会,对各产茶县(市、区)茶业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各重点产茶县也相继出台有关政策。2018年,省农业厅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变化,组织制订《推进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调整重点发展方向,在2019年与省发改委、省林业局联合出台《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2018~2020年)》(浙农产发〔2019〕7号)中,将调整后的重点发展予以明确,并划定浙中龙井茶、浙北白茶、浙南早茶、浙西香茶等四个优势区域和39个茶叶优势县。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之际,第一时间下发《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浙江春茶生产应对措施建议》,稳定了全省茶叶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为浙江茶叶逆势上扬、转忧为喜、增产增值成功助力。

2、组织兴办茶展会,浙茶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2016年底,经浙江倾力争取,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唯一的国家级茶叶展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永久落户杭州,并已连续举办三届。

· 2017年首届茶博会开幕式上,国家领导发来贺信,作出“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的重要指示。

· 2018年第二届茶博会上不仅规模扩大至7万平方米,更是举办了全球茶叶界最高规格的工作会议——第23届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会议,通过了权威国际展览业组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成为杭州首个获得UFI认证的展会。

· 2019年第三届茶博会上,不仅成功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暨第十四届国际农业经贸合作论坛,更是取得了丰硕的展销成果,30多个国家1563家企业参展,5天时间客流量达18.5万人次,达成茶叶交易量5255吨、交易额55.8亿元。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世界茶叶盛会,而2020年在杭州举办的首个“国际茶日”系列活动更是把浙江推上了新的焦点,国家领导再次发来贺信,《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

此外,首次跨越中国南北举办的三届浙江绿茶博览会(西宁、银川、深圳),以及松阳(中国国际茶商大会)、嵊州(国际绍兴绿茶大会)、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不断提档升级,搭建了众多广阔的交流平台,为浙江茶叶做强区域优势品牌、提升品牌内外影响力、促进市场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3、中央财政项目引领,两大标准工程圆满完成

“十三五”期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浙江省茶产业各项工程顺序推进、成效显著。

2017年完成的中央财政立项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共投入3年时间、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4亿元,完成20个县共3905公顷标准茶园建设、73家初制茶厂改造和44条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配置,推动“标准茶园”和“标准化名茶厂”工程圆满完成。

2009~2016年浙江完成25个共3853公顷农业部标准茶园工程创建,到2019年全省创建各级标准茶园4.3万公顷,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21.24%;2012~2017年的标准化名茶厂工程,共认定128家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到2020年建成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349条,生产量达1.0万吨,达到全省名优茶产量(10.2万吨)的9.8%。

两个工程的圆满完成,带动了全省茶园种植和名优茶加工两个环节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为下一阶段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全面推进技术进步

2014年成立、2019年换届的两届浙江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形成了“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为浙江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投入资金2500万元开展的“十三五”茶树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已育成中黄1号、中白1号等新品种25个,申报鸠16、杭茶119等植物新品种保护36个,收集种质资源180余份,申报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制定标准8项,进一步加强浙江省茶树育种技术储备,提升育种创新能力。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两轮投入1020万元,其中2018年首轮项目3个、2020年第二轮项目4个,聚集关键技术的全套熟化推广,分别从生态茶园体系、抹茶产业化、龙井茶标准化和绿色精准防控、红茶提质增效、白化茶关键技术、智慧茶园建设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支撑浙江生态茶园、抹茶、龙井茶、红茶、白茶等方面的高水平发展。

产业技术项目三轮投入2360万元,其中2016~2018年首轮33项、2018~2020年第二轮42项、2020~2022年第三轮47项,开展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已完成的两轮项目累计集成新模式54种,制定技术规程48份,引进推广中黄1号、金牡丹等茶树无性系良种47个,示范带动、推广应用相关茶树新品种和新技术6.67万公顷,直接带动浙江各地茶产业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发展。

5、生态茶园工程启动

为实现茶产业的高水平绿色发展,2018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包括生态茶园在内的“五园创建”工程。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发文组织、部级重大协同推广项目技术集成、各级茶园项目支持、省茶叶产业团队专家指导下,到2020年生态茶园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3年时间建成178个省级生态示范茶园,共计6704公顷。并带动全省建成各级生态茶园646个、共计1.3万公顷,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6.4%,基地内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37.0%、化肥使用量降低34.7%,茶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茶叶品质明显提升、茶园效益明显提高,亩产值达939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31元。

2020年,以生态茶园为重点、每年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的“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通过农业农村部立项,武义更香茶业、安吉宋茗茶业等纷纷通过数字化项目立项,投入各级财政资金数千万元,成为浙江省提升推动新生态茶园工程和探索智慧茶园工程的新支撑、新载体。

6、茶园保险增点扩面

春茶季是浙江茶业最重要的产季,产值占全年的近75%,春季霜冻是对产业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浙江于2015年率先在绍兴市、丽水市和湖州安吉县试行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对春茶生产发挥了较好的防灾止损作用。首批低温保险试点工作在2017年完美收官,三年累计赔款772.18万元,平均赔付率达106.85%。

全省重度霜冻年份如2016年赔付率可达151%,普通年份如2017年和2018年可达60%左右,带动全省茶园低温保险在2017~2019年快速推广、全面普及,推广县(市、区)达42个,基本覆盖了各重点产茶县,到2019年全省参保达到最高值,投保面积1.41万公顷、保费3545万元,已结束政策性保险试点的安吉县,主体自行投保,面积不减。

2019年和2020年茶园保险期内温度适宜、霜冻少,赔付率仅20%左右,虽然2020年投保面积有所减少,但政策性保险对茶产业的稳定与抵御自然风险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03

浙江茶产业“十四五”展望

虽然“十三五”的浙江茶叶创造了许多辉煌,但仍存在劳动力短缺、全程机械化技术不成熟且应用滞后、茶叶出口萎缩、经营主体强弱分化等短板,许多瓶颈亟需破解,也面临着国内外局势影响的冲击,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十四五”的浙江茶产业,将在茶叶产销矛盾不断起伏、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加的新形势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新一轮茶消费热潮将至

随着5月21日国际茶日意义被逐渐广泛认识,推动茶消费的活动在全球的热度将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茶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重视,茶的保健功能将得到普遍、深刻认识。同时茶产品的日趋多样化也将助推消费热潮在全球的掀起。

2、茶文化将成为引导消费重要动能

随着我国文化引领作用的进一步强化,全民对文化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茶的历史、人文、典故等茶文化的关注将逐渐成为重点之一。同时,茶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繁荣也将助推茶作为文化产品载体作用的显现。尤其是茶艺、茶文化呈现的日常化、常态化和竞技化,将形成更为浓厚的茶消费氛围。

3、茶产业智能化(智慧茶业)有序推进

随着智慧茶园、茶树病虫害精准防控设施、茶叶数字化工艺加工生产线、茶叶智能化产品分类设备等分段模块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以及茶叶开采时间、产量质量、病虫害精准测报、茶树水肥营养、灾情监测、加工在线监测等分析评判模型日趋成熟,特别是全省范围智慧茶业多地试点、有序推进,智慧茶业将如星星之火、快速燎原。

4、茶人尤其是“茶匠”将成为广受尊重的群体

茶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精髓,决定了茶人在新时代的独特地位,并进一步受到正视,茶对人类健康、物质与精神协同作用的特殊性决定茶人是盛世时代倍受关注的人群。崇尚用心做茶的风气越来越浓,匠人将越来越多并愈加受人敬重。茶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科技支撑作用显现,茶人获得感也将得到提升。同时,随着茶为国饮、科学饮茶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茶人在引导、宣传与服务茶消费的过程中发挥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

5、中国茶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

联合国尤其是粮农组织对茶叶的推崇有效促进了品类丰富的中国茶的全球化消费。同时,茶保健功能被广泛认可,将推动全球范围内经营中国茶的规模不断升级。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的进一步加强,来中国体验茶生活与学习茶文化的人群也将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茶叶成为全球华人首选礼品的时代将悄然到来。

6、浙江将成为全球茶叶聚焦中心

永久落户杭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吸引力将日益增强,其中国第一茶展、国际第一茶叶博览会认可度也将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同时,浙江的包容、服务、经济快速发展与茶消费增长强劲将吸引全球茶叶生产商与经销商汇聚浙江。互联网高地、电商总部、国际化城市的特殊地位也将支持全球茶叶的不断聚焦。还有茶叶研究中心、茶学教育中心、茶文化交流中心对全球茶人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突显。这些趋势将为浙江茶叶带来更多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04

浙江茶产业“十四五”对策建议

“十四五”的浙江茶叶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规划引导,明确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浙江茶产业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制订“十四五”浙江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发展。按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接轨全球化总体要求,以“匠心精品、绿色发展”为目标,充分优化浙江省涉茶资源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聚、市场聚焦、文化活跃等优势,以智能化、机械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为导向,全面构建茶产业、茶文化、茶经济、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业体系,推动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全力打造世界茶叶生产、展览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休闲养生中心,努力为推动茶产业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共享美好生活作出浙江的贡献。

2、强化基础要素,提升标准化水平

切实抓好标准的宣传贯彻、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对茶叶种植、加工、流通、品牌打造的杠杆作用。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加快名优茶采摘机械的研发与应用、引导茶园运送机械、巡检机械配置,组建一批茶机服务组织,建立一批茶机农艺融合示范区(点),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品牌化名优茶整体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和肥药双减,深入实施茶区园林化、茶树多样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机械化、培管科学化,在现有178个省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基础上,开展高品质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增点扩面与生态茶园支撑技术体系深化提升实践,到2025年,全省占总面积70%以上的茶园生态明显改善,其中省市县三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面积达到6.67万公顷(100万亩)。

3、强化品牌打造,推进龙头企业培育

打造一批内销生产经营型品牌(如安吉白茶)、匠人精品传承型品牌(如径山茶、惠明茶)和多品类企业型品牌(如柯桥玉龙茶业、仙居茶叶实业),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连接基地,利益联结紧密,带动三产融合,探索建立茶叶产、供、销一体化的“浙茶利益共同体”。支持浙江茶叶出口企业建立浙江茶叶出口同业联盟,合力打造自主国际品牌。

4、保障科技支撑,加快智慧茶业进程

优化教育资源,分类推进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树人大学等高校的茶叶专业发展和浙江茶业学院、浙江农艺师学院等建设,为浙江省茶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茶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强化茶产业技术团队建设、三农六方合作,充分发挥人才聚焦、协同作为的作用,全面巩固茶产业科技水平制高点。加强茶业智能化规划制订,加快茶业智能化平台设计和茶业数字区块与模块研发,从智慧茶园着手,逐步拓展至智慧茶厂和智慧市场,率先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品控等全环节大数据应用于一体的智慧茶业全产业链,为全国茶叶树立浙江标杆。

5、抓好平台建设,推进国际融合发展

强化“茶叶是浙江金名片”的认识,丰富“世界茶乡看浙江”的内涵,把茶产业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和国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打造世界茶叶博览交易平台。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全球茶叶电商总部平台。发挥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平台作用,提升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定价权和话语权。做强做大3~5个产地市场,夯实“千家万户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服务平台。深入构建农创客发展平台,培育茶叶创业创新人才。纵横拓展共生、共享、共融平台,集中力量办大事,谱写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新篇章。

作者简介:

12

罗列万

推广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茶叶专业专家指导组成员、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第二届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组长等。长期从事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技术研发推广、茶品牌建设、茶叶市场拓展和茶产业管理等相关工作。浙江省近30年茶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制定者、农业农村部20多年茶产业政策文件参与起草人;参与策划了13届浙江绿茶博览会、3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著作2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被认定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获浙江省委宣传部与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最美科技人”和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授予的“觉农勋章”等荣誉称号。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400804);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团队项目(2020-202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8C160004)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1年第1期文章《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页码:6-12,作者:罗列万,冯海强,胡双。

引用格式:罗列万, 冯海强, 胡双. 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 中国茶叶加工, 2021(1): 6-12.

来源: 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2020-2022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项目总结交流会在泰顺举行

2023年2月23日,2020-2022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项目总结交流会在泰顺举行。这是浙江省农业(茶叶)系统的第三轮项目技术团队会议,来自全省各市、县(市、区)主要产茶区的茶叶技术骨干,携带46个项目的技术研究成果以总结汇报的形式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凝聚系统性技术专业人才的力量,开展旨在解决茶产业领域里的技术痛点、难点,以技术团队项目的形式展开技术攻坚和科学研究,站在攻克技术的制高点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茶产业,服务茶农的管理职能,是浙江一贯以来的优良传统与优势所在。46个项目涉及品种优选培育,种植植保、病虫害防治,绿色防控技术,生态、有机茶园建设,名优特色茶叶加工技术,加工工艺及茶机装备研究,甚至茶叶精深加工等,他们大多数来自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长期在生产的最前沿,知道茶农以及行业的所需,知道技术在随行业发展中出现的卡脖子的难点与痛点,两年一度自下而上申报最终确定的46个项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浙江省的一次系统性的技术大攻关,与单纯为论文而项目或为项目而项目的项目不同,这里有浙江茶人为技术创新的初心,有系统技术团队为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担当。术业有专攻,有项目能争取上项目支持最好,但更多的人,更多的时候,他们敬于业,专于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经验与技术,乃至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默默无私地奉献给他们工作着的岗位与服务的茶农茶企。

2023年2月23日,2020-2022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项目总结交流会在泰顺举行。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厉宝仙,泰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严炳宽,泰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陶一砖,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组长、研究员罗列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杨秀芳,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肖强,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陆德彪,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教授王校常等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各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茶叶站负责人,第三轮茶叶团队区域试验站、示范基地实施主体负责人共1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茶叶科科长、研究员俞燎远主持会议。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茶叶科科长、研究员俞燎远主持会议

泰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严炳宽

泰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严炳宽致辞:泰顺是“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眉茶出口基地县”“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还是世界名曲《采茶舞曲》的诞生地。泰顺产茶历史悠久,2010年泰顺三杯香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1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9年入选“中国农业区域公共品牌目录”、2020年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产品。2022年“三杯香”品牌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达到19.14亿元。目前,全县拥有茶园面积9万亩,产量4150吨,产值4.6亿元。

希望借本次会议的机会,与领导和专家、兄弟县市区交流学习,推动泰顺县茶产业科学技术工作持续进步。

专家点评

46个项目分别做总结汇报【配图】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厉宝仙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厉宝仙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46个项目,实施主体态度认真负责,项目成效显著,各有关单位协同攻关,以科研、技术作支撑推动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茶叶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以培植新优势促进茶农增收致富。

同时对下一轮项目申报和实施提出要:选题有针对性,方案有可持续性,实施有精准性。

又讯:2月23日上午,与会嘉宾参观了泰顺当地两家茶科技赋能茶产业的代表性茶企——浙江泰龙制茶有限公司、泰顺县猫狸坎茶场。

浙江泰龙制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座落于浙江茶叶质量强镇仕阳镇万排乡,是一家专业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建有农业部标准创建园核心基地1200亩,联接基地4500亩,年产茶叶350吨,基地被评为中国美丽茶园,是浙江省茶叶出口种植基地、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采用绿色食品农业循环管理体系,以核心标准化基地种植技术模块辐射周边基地5000亩,同时成立了万众茶叶专业合作社、泰龙植保专业合作社和万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稳固的联结利益机制,带动周边农户298户共同科学治理茶园,从源头保证茶叶品质,农户企业实现双赢。

公司主要生产销售泰顺三杯香绿茶和泰龙红茶、白茶等不同类型名优茶,适应市场对多茶类的需求,产品具有优质、耐泡、价格合理、消费层面广的特点。在北京、杭州、苏州、徐州、温州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开设专营店8家,拓展省级及地区代理商20家,产品进入全国连锁超市110多家门店。在淘宝、天猫、京东、微信等平台开设了产品旗舰店,形成了泰龙茶业产业化、规模化、线下线上全覆盖销售的发展道路。

公司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依托、科技为动力、质量为重点,以开发三杯香茶为突破口,以"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走产加销一体化之路,不断发展壮大。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标准化名茶厂、浙江省出口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浙江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和浙江省A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等。产品多次获各类茶事活动金奖和中国“中茶杯”名茶评比一等奖。

浙江猫狸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茶旅为一体的有限责任公司,获评浙江省科技型企业、泰顺县县长质量奖企业。现有茶园200亩,其茶厂基地位于泰顺县雅阳镇东安村野猫坎,接连承天氡泉自然保护区(华东大峡谷景区),平均海拔750米,常年日照充足,云雾缭绕、雨落充沛,并通过欧盟有机认证。

公司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完善旅游观光基础设施和改善茶园生产环境,把新技术、新业态引入茶叶种植加工,把农场打造成集茶叶采摘、生产加工体验、休闲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现代茶旅融合的农业企业,并坚持通过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和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零化肥和零化学农药使用,成功产出高品质的高山生态有机茶,成为高山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

茶场主营生产“猫狸坎”“帮考红”等品牌绿茶和红茶。生产的所有产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有机产品标准和欧盟有关认证标准生产加工。已取得国家茶叶生产许可证(SC)和欧盟有机产品认证。

公司秉承“安全、优质、品牌、健康”的理念,致力于走立体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产品采用标准化生产和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基地一年仅采摘一季,不打农药,使用农家肥,采用人工除草,基地生产产品芽叶肥壮、白毫显露,香高味醇,深受消费者青睐。

来源: 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66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