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雾茶庄

找到约49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普韵茶庄PVTEA:“耐泡度”与品质的关系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这茶耐泡!



  言下之意,是暗指这是一泡好茶。但转念一想,普洱茶或黑茶一定比精工细制的西湖龙井耐泡吧,可是能说西湖龙井就不是好茶吗?肯定是不能的。

 

  那么茶叶耐不耐泡,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是不是越耐泡茶就越好?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耐泡度。它的确是判断茶叶质量的一个方面,体现了茶叶内含物质丰富,是否经得起冲泡,但是与茶叶好坏并无绝对关系。

 


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特点,要判断茶叶的品质,要综合其干茶、香气、滋味、叶底等等因素,不能用是否耐泡来一概而论。

 

  同样的茶类,一般来说,茶叶越耐泡、滋味越醇厚、香气越丰富,品质越好。

 

  因此,是否耐泡与茶叶品质并没有绝对关系。

 

  那么决定耐泡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01、茶树的品种

 理论上讲,乔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而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耐泡度。

 

  因此,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乔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常常比较耐泡的原因。

 


  02、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树龄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因素是息息相关的,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

 

  严谨地说,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龄越大,滋味越醇厚,耐泡度越高。这也是有的茶友追捧古树茶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老到一定程度,茶树出现了衰老的病症,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平时常说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说的都是茶树的生长环境的重要性。

 

  茶树周边的生态环境优美、海拔够高、土质肥厚,出产的茶叶一定是内质丰厚、口感饱满的,会更耐泡一些。

 


  03、叶片的老嫩程度

 一般情况下,全是芽尖的茶比较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这是因为粗老的原料,其内涵物质比较丰富,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

 

  如:绿茶的原料一般较嫩,嫩芽的酚氨比很高,鲜美清香。而乌龙茶采到一芽三四叶,芽叶连枝,叶片有一定的成熟度,其中的茶梗也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

 

  故相对而言,乌龙茶比较耐泡,当然也与两者加工工艺不同有关。

 


  04、制作中的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主要是制作中的揉捻。同样的原料如果揉捻程度过重茶汁浸出就会很快,就没那么耐泡。所以在揉捻时一定要把握轻重。

 

  其次,越完整的茶叶越耐泡,茶叶的碎渣子很容易泡出味,但耐泡程度不高。

 

  像一些红碎茶,经过揉切成小碎片,容易泡出很浓烈的滋味,但是泡一两次很快就寡淡了



 05、冲泡方法

同样的茶,不同人、不同时候冲泡,耐泡度就是不一样。这是由主要与茶水比例,还跟时间和温度有关。

 

  对于大多数茶叶而言,如果头两泡没泡好,会影响接下去的香气和滋味。

 

  如果冲泡温度过高、浸泡时间过长,就会使茶中的物质过早过多浸出,导致接下滋味变淡了。

 

  看完之后,相信大家对于耐泡和好茶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了解。

 

  当这些条件相差无几的时候,可以肯定,耐泡并不一定就是好茶,但好茶大多是比较耐泡的。

 

黄山云雾茶溯源

前言:黄山云雾茶诞生于明代中、晚期,属于烘青类绿茶,因产在“烟云荡漾,雾露滋培”的黄山而得名,[1]是历史遗存下来的一种地方名茶。黄山云雾茶在加工制作技术成熟后,伴随着历代茶僧的传习,以民俗、节庆为交流,以祭祀、待客等茶俗渗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又以茶品出众获得了文人墨客的赞赏,以致“精于炒和焙,不损本来真”的黄山云雾茶技艺传至民间后,一直是代代相袭,流传不息。

本文将对黄山云雾茶的诞生、兴盛以及发展的历程进行溯源,以期能够寻求云雾茶的历史真相,分析云雾茶的生长环境,探索云雾茶的经营业态,描述云雾茶的文化魅力以及理清云雾茶与毛峰茶的关系。

(一)

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号称“黄山四绝”。然在松、泉、石、云之外还有一绝,这就是有着“清香冷韵”美誉的黄山云雾茶。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2]在历经宋、元时期,至明代“罢废团茶”推崇散茶的历史背景下,黄山茶逐渐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有关“黄山茶”的记载也时有出现。[3]如明代徽州人程信在《游黄山》文中,就叙述了他汲泉烹茶的感受:“黟山深处旧祥符,天下云林让一区。千涧涌青围佛寺,诸峰环翠拱天都。烹茶时汲香泉水,燃烛频吹炼药垆。为问老僧年几许,仙人相见可曾无。”[4]弘治十五年(1502年),《徽州府志》记载:“近岁茶名细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芽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方,名号殊而一。”[5]这种茶叶分级法,与后来出现的黄山茶相当接近。从茶叶之命名来说,由“雀舌”、“莲心”可以感知茶的形状。由“金芽”、“芽下白”可以想象茶的色泽,这些描述与明代中、晚期问世的“形如雀舌,锋毫显露,色显嫩绿”的云雾及毛峰茶,都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可见在明代中叶,黄山茶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徽州文人吴日宣在游览黄山后,将所见所闻作了文字记载:“仙灯洞,洞高五十余仞,前广丈余,中半倍之,后视中复广者尺,深五十余步。一壁下隔为二洞,各广四步,有奇水从石渗出,右洞二池,一泓澄澄,足供酌盥,僧架木为室,块处其间。洞口古茗数柯,前僧所树,今僧抚有之。”这一段文字应该是最早见载于古籍的黄山茶。[6]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明代学者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到:“……郭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松罗远甚。”许次纾说黄山茶与钱塘龙井可以相提并论,因其冲泡后,清澈微黄,雾气结顶,犹若兰惠,清香四溢;尤其是茶凉之后,香味犹存,故有“冷香”之雅名。[7]由此可见,黄山茶在明代时期就已经享有一定的声名了。

在《徽州茶经》等文献中,有许多黄山茶的民间故事,流传甚广的云雾茶故事就是一例。传说明天启(1621~1627)年间,黟县知县从黄山云谷寺和尚那里得到了云雾茶和黄山泉和后,与太平县的知县一起分享,谁料太平县的知县却是官迷心窍,偷偷地将云雾茶献给皇帝邀功请赏,从而引发出一连串引人深思的故事。又云:黄山云谷寺地域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8]据黄山旧志记载:仙灯洞,又名仙僧洞,在仙都峰下。从云谷寺去二道岭,约四里可至。洞周有竹林茶园,旧时由僧人所植。明崇祯八年(1635年),徽州歙县人许楚在《黄山游记》中,记载黄山莲花庵“庵地平旷约二亩许,四楹三室,左右映带,篱茨甚幽丽。就石缝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齗腭不去,所谓黄山云雾茶是也。”[9]“黄山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清香冷韵,远胜匡庐。”[10]至此,黄山云雾茶问世!新编《黄山志》也有关于黄山茶的记载:“莲花庵在桃花峰下桃花洞,明人鲍正元建于汤院旧址,僧印我住持。庵前五峰耸翠,众壑争流,苍松修竹,环境幽雅。黄山多石少土,唯此庵有土地二亩。”[11]古人和今人关于黄山茶的记载虽然相距数百年,但却共同印证了“有(茶)地二亩”,这无疑是铁定的结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二亩茶地,远古的黄山茶才有了它生存的基地。

(二)

黄山云雾茶的诞生与明代茶叶制作方法的变革有关,也与徽州松萝茶的炒制技术有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唯令采芽茶以进。[12]皇权的干预,使得散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而以“松萝法”为代表的松萝茶则是大行其道,尤其是代表炒青工艺的“松萝法”传至安徽各地以及赣、鄂、闽、浙诸省茶区时,它在普及和推广炒青工艺的同时,还推动了六大茶类的兴起,亦为中国茶叶的兴盛提供了技术支撑。所以,当时的茶叶加工制作工艺皆以“炒青法”为主,而先进的炒青技法则冠之“松萝”名称且作为技术规范。“松萝法”炒青技艺的方法是:鲜叶先杀青抖炒,散去水气,杀青后摊放以使之散失热水蒸汽,这是“扇”的转变;然后通过揉捻,让香味在冲泡时容易散发;再进行揉捻,继而用炭火炒干或烘干。如是,炒干者为炒青(茶),烘干者为烘青(茶),先炒后烘或先烘后炒的则为半烘炒(茶),而且是种类很多,品类亦很多……也正是在“松萝法”技艺的引导及促进下,黄山茶叶品类得以及日益增多且声名鹊起;黄山云雾茶就是一例。如是,松萝茶得天时地利而蜚声全国各地……因之“松萝法”的引导以及促进,云雾茶以及紫霞茶等茶品,也先后面面世![13]黄山云雾茶的问世,无疑是源自“松萝法”的炒青技艺;然在制作工艺上却是有着传统技艺的承袭,也有着因地制宜的改变,以致它亦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和意义!黄山云雾茶的制作方法为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子烘、过筛、老烘、拣剔等工序。它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突破了“松萝法”制作工艺的约束;以“先炒后烘”代替了“边炒边烘”的技法,既“承袭”了“炒”的基础技术,又“变革”了“烘”的关键工艺;在传习、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中,它还演变出“子烘”、“老烘”以及“复烘”的焙茶技艺;不仅提高了制茶效率,也提升了茶叶品质。与此同时,黄山云雾茶还以独特的制作工艺促进了黄山毛峰茶的诞生……

黄山云雾茶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它以“味醇、色秀、香馨、汤清”而获得市场认可和茶人的喜爱。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人闵麟嗣在《黄山志定本》中载有:“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14]又有《随见录》文中提及:“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15] 据此推断,黄山云雾茶应是源自松萝茶的制作技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人陆廷灿《续茶经》一书中,有称赞黄山云雾茶的记载“……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16]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徽州江人登山在《素壶便录》中记载说:“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峰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棵)有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称,当为茶品中第一。”[17]

(三)

黄山位于东经118°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5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风景区153平方公里。北纬30度线,被地理学家称为“神奇纬度”,也是茶叶生长的“黄金纬度”。黄山地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质变化,造就了黄山生物种的多样性,以致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黄山茶叶的自然品质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极其良好的条件。

黄山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年均温15ºС上下;日照较短,云雾偏多,雨量充沛,常年雨量达1700毫米以上;以致有了“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大满山云”的气候条件。黄山终年云雾缭绕,茶树在云蒸霞蔚中生长缓慢,茶芽鲜嫩肥厚且持嫩性强。丰富的漫射光和紫外光,有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并增多。加之山花烂漫,花香遍野,使茶树芽叶受到芬芳的熏陶,从而促进了茶中氨基酸、叶绿素等氮素化合物和芳香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使得黄山茶叶生物碱、维生素C含量都高于一般茶叶;形成了黄山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所以,黄山云雾茶不仅浓郁清香,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

黄山茶园主要分布在800~1000米之间的桃花峰、松谷庵、云谷寺、慈光寺、钓桥庵等处,景区外围分布在海拔400~600米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三岔等地。黄山茶园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黄红壤,黄壤等,土壤酸碱度的PH值为5-6,土壤中腐殖质丰富,有效磷含量也比较高,十分适宜茶树生长。丰富的有机质和磷钾肥,对茶树的自然生长和优良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黄山茶树品种主要是黄山大叶种,树型高大,芽叶壮实,抗寒抗旱能力强,一芽三叶长7.3-9.3厘米,一芽三叶百芽重49.8-65.5克。氨基酸含量高达5.2-5.4%,是制作黄山茶的理想原料。自清以降,“云雾茶”在承袭“松萝法”炒青技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和提高,终以“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的加工制作方法,成为了色、香、味、形俱佳的名茶并走向了市场。

晚清时期,“歙之巨业商盐而外,惟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赊。”[18]这表明茶叶经营已成为歙县的重要行业,行贾四方。

徽州大儒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曾提到:“歙县茶大多供销本庄,唯昌溪、大洲源等诸河流附近之地,多制洋庄,故该县茶产,居本庄、洋庄两可之中,本庄滞销,则多制洋庄,洋庄价疲,则改制本庄,因时制宜。”[19]歙县辖治的黄山汤口、冈村、杨村、芳村四处所产为黄山本庄茶中的翘楚,合称黄山四大名家。其时,“歙县茶大多供销本庄,唯昌溪、大洲源等诸河流附近之地,多制洋庄,故该县茶产,居本庄、洋庄两可之中,本庄滞销,则多制洋庄,洋庄价疲,则改制本庄,因时制宜。“而山茶是分散生长在山林之间,茶地面积多零碎小块,不经人工培植,但有天然的树荫遮盖,又有甘冽的山泉供给,加上山间云雾缭绕,所产茶叶虽质薄而味则清香芬郁。”[20]民国时期,黄山云雾茶同其它华茶一样,处于销售的低谷,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并且扩大销路,黄山茶农和本土茶庄采取以云雾茶作为茶坯,用混合窨制的技术改制成云雾花茶,销往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东等地,而且是花色品种繁多。如黄山戴氏家族窨制的云雾珠兰花茶,一经上市场就受到天津“正兴德”茶庄的好评并包销全部茶品![21]另外,北平“庆林春”茶庄也与戴氏家族联手推出以“黄山云雾”、“天都云雾”为牌号的云雾茶;戴氏家族还以“春”字为茶庄牌号,制作并销售云雾珠兰茶。[22]与此同时,黄山地区除云雾茶以外,还出现了新的花色品种,甚至派生出许多奇异的别称,如天都峰云雾顶谷,黄山天都云雾等等。又据民国时期的资料记载:“黄山天都之云雾茶、汤口之毛峰、莲芯、雀石、龙芽、仙品、松萝、毛尖、香片、石耳峰贡茶、仙峰大方茶等,俱为佳品,且黄山为皖省之名山,其所出茶质之精良,亦较他处为。现此珠兰茶,每年之销数,约在百余万左右。”[23]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七月号《国际贸易导报》(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一文介绍:“黄山松萝、天都云雾、汤口毛峰号称仙品,盖黄山高,出云雾,所以产之茶,雨雾润渥,香味芬芳,故为珍品。”[24]

(四)

清代以降,以品质见长黄山云雾茶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代文学家袁枚游历徽州,他登上黄山和齐云山,作诗三十多首。如《一路望天都、莲花二峰半为云掩,到院少顷始露全峰》:“山如新妇羞相见,故使云为半面妆。坐待片时才却扇,天公教我捉迷藏。”袁枚还在《坐光明顶上老僧送茶至》诗中写道:“方学渴猊思饮海,忽见老僧来送茗。和云带露一吸干,满腹金茎仙露冷。”[25]袁枚也许是因攀登之累,口渴异常,连茶带水一起饮下,因而来不及细细品尝,只觉得清香可口如饮仙露一般,霎时神清气爽。

19世纪末,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俞樾进黄山游览。他发现桃花峰、松谷庵一地的野生云雾茶最好,而这些地带都是花丛密集处,所以关于黄山茶要生长在万花丛中的说法一直很流行。俞樾的《孙莲叔赠云雾茶赋榭》茶诗,描绘的主题就是黄山云雾茶,读来更是使人一咏三叹,回肠荡气。[26]俞樾《孙莲叔赠云雾茶赋谢》诗,是答谢他在徽州认识并结为异姓兄弟的孙殿龄(字廉叔,一作莲叔),俞樾感谢孙莲叔赠予珍贵的云雾茶而赋诗回赠,同时对自己喜好的云雾茶进行了生动的叙述。黄山是传说中神仙浮丘的旧游之处,在这“非云非雾”的世界里,在这“人间烟火”罕至的环境里,生长着一种云雾茶。俞樾沿着“天梯石栈”,攀上“非云非雾常朦胧”的黄山悬崖峭壁,“茶丁欲采不得路,导以鹤子从猿公。”“茶丁”的脚下是没有路的,他们的向导是“鹤子”或“猿公”行走的山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众多的采茶诗中,采茶人大多是女性,而俞樾诗记载的却是“茶丁”,也就是说在黄山,采茶人绝大多数是“茶丁”。因为在黄山,一般是少有女性能够有攀登涯壁的勇气和体力,只有男人能够攀登上那陡峭的石壁,所以是“缘穜缒索仅得上”。然即使是身体健壮的男人,即便是能够攀登陡上石壁,其结果往往也是“十人提篮九则空”。因为零星的茶树生长在山涯石缝中很难采摘,由此可见采茶之艰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云雾茶产量之稀少。而“物以稀为贵”的黄山云雾茶价格,亦是十分昂贵。所以,俞樾写出了“何怪价与黄金同”的夸张,他竟然说黄山云雾茶价等同于黄金的价格,看着友人赠送的茶,心情特别舒畅。品着友人赠送的茶,感觉特别美好。此时此刻的俞樾可谓是:“灵草天然云雾茶,饮之甘美醇香;快哉两腋来清风,欲上蓬莱仙境!”作为文人、诗人,其想象力无比丰富,其情感亦真挚亲切。其《孙莲叔赠云雾茶赋榭》诗,既烘托了黄山云雾茶的珍贵,又折射出黄山云雾茶的美妙,更是称颂黄山云雾茶的一篇佳作!

民国十八年(1929年)出版的《黄山指南》记载:“云雾茶生黄山眉毛峰为最,桃花峰汤池旁次之,吊桥、丞相源与松谷庵、鞭蓉岭相仲伯。”《黄山指南》不仅记述了“云雾茶”的具体产地,而且对黄山茶的质量进行了分类。陈少峰还说:“黄山之茶常有云雾罩之,故名。……味极清香,一经水泡,云雾满布,如有食滞,饮之立见消除。惟眉毛峰崖悬径险草木繁密,鸷兽时出,云雾尤为常蔽,故人罕到。夏初发芽,断之有白绵如杜仲,仅数十株,味更香美不易得也。”《黄山指南》还记载了云雾茶“惟眉毛峰崖悬径险草木繁密,鸷兽时出,云雾尤为常蔽,故人罕到。夏初发芽,长三四寸,断之有白绵如杜仲,仅数十株,味更香美不易得也……”[27]这无疑印证了清代文人俞樾在《孙莲叔赠云雾茶赋谢》诗中“茶丁欲采不得路”,以致“十人提篮九则空”的描述。由此可见,关于云雾茶的产地、采摘、以及数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叙说,俞樾的诗句和陈少峰的文字都可以相互印证,同时也证明了云雾茶从清至民国的发展历程。从《黄山指南》中还可以得知,从远古时代走来的云雾茶,至民国时期亦有了一定的规模或名声。它既不是明代文人笔下那“二亩地”的面积,也不是清时茶人所记载的“月团三百片”的产量。总之,黄山云雾茶经过了一代代茶农的辛勤劳作,也经历了清至民国时期徽商在市场上的全力销售,更有着俞樾、陈少峰这些热心茶人的宣传和推广,终使云雾茶走出了深山,走向了市场!

小结:民国三十年(1941年),中国近代茶学专家傅宏镇在《茶名汇考》中说:云雾茶产于黄山高处,高峰壁立千仞,人自下仰望,常在云雾间,故名黄山云雾茶。《随见录》又云:“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罗之外。”[28]中国近代茶学专家陈椽在《安徽茶经》之九“蜚声全国的黄山毛峰”一文中称:《黄山志》载:“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龊,谓之黄山云雾茶……历史上著名的黄山云雾,就是现在特级黄山毛峰的前身。”对于云雾与毛峰的孰前孰后,陈椽给出了肯定的结论!陈椽还指出:“过去茶商相互争利,巧立名称,招引顾客。他们所立的名称有:黄山天都峰毛峰,黄山仙人峰毛峰,仙人峰珠兰毛峰,黄山老仙人明前寿眉,黄山天都峰云雾顶谷,玉屏峰珠兰旗枪,莲花峰珠兰白毫,黄山莲心,珠兰雀舌,黄山天都云雾等等。”[29]1988年3月,黄山书社出版的《黄山志》在[植物-特产](156页)“毛峰茶”条:称黄山“云雾茶是毛峰的前身。”《黄山志》主编刘秉升称:黄山云雾茶是黄山毛峰茶的前身之说,是根据当地人流传的习惯说法。其实,持此观点的尚有1991年出版的《中国茶经》一书。[30]

2008年,丁以寿教授编著的《黄山毛峰》一书出版,主要内容包括黄山毛峰茶的历史文化、产地生态、名人评说以及泡饮技艺等,可谓是内容详实、权威、系统而全面。丁以寿教授在《黄山毛峰(历史和发展)第一节》中明确指出:黄山毛峰茶“源于明清云雾茶”且“创制定名于晚清。”[31]至此,黄山云雾茶的历史轮廓基本清晰,它与毛峰茶的关系业已理清。与此同时,也为黄山云雾茶成功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翔实的理论支撑,可谓是以茶文化赋能茶产业,为黄山云雾茶乃至茶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17]引自(清)江登云,《素壶便录》;嘉庆九年(1804年)培德堂刻本。

[2] 王镇恒、王广智《中国名茶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2月。

[3] [4] 蒋文倩,《梦寄茶情黄白间》:合肥《茶业通讯》2017年12月。

[5] 引自(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弘治十五年(1502年)刻本。

[6] [11]蒋万榜主编《黄山志》(2008版):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2月。

[7] 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

[8] 胡武林著《徽州茶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1月。

[9] 引自(清)许楚著《青巖集、黄山游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10] 刘秉升,《黄山志》: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88年3月版。

[12] 引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标点本。

[13] 郑 毅著《徽茶始祖松萝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

[14] 引自(清)闵麟嗣《黄山志定本》;康熙十八年(1679 年) 刻本。

[15] [16]引自(清)陆廷灿《续茶经》(随见录);雍正年间(约1734年)。

[18] 引自许承尧《歙事闲谭》第 18册《歙风俗礼教考》

[19] 引自民国二十四年《安徽歙县茶叶调查》.《工商半月刊》,1935,7(12)。

[20] [23]引自姚晓燕《歙县茶史简述》:杭州《茶叶》,2018年第4期(44)。

[21] 郑 毅《历久弥香云雾茶》:福州《福建第一茶叶》 2019年 5月29日。

[22] 郑 毅《八十年前正兴德茶庄资料》;黄山《黄山日报》2019年1月22日。

[24]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茶业》;上海《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6卷7期。

[25] (清)袁 枚《小仓山房诗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

[26] (清)俞 樾《茶香室杂钞》: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2月。

[27] 引自陈少峰《黄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

[28] 引自傅宏镇编撰《茶名汇考》;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月。

[29] 陈椽著《安徽茶经》[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年。

[30] 刘秉升主编《黄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88年3月版。

[31] 丁以寿著《黄山毛峰》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来源/《徽茶》2023年4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平利县八仙云雾茶业有限公司-大山深处,一个汉子苦苦的追求

品八仙云雾茶 悟人生沉浮事

—平利县八仙云雾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显春

“八仙云雾",一个夺人浮想联翩的“仙镜” 。八仙云雾茶,原名“八仙茶”,产于陕南平利县八仙镇鸦河一带,因为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故而得名。那么,这里是怎样的一个“仙境”?

古老传说 为“八仙云雾”蒙上神秘面纱

“入山无处不飞翠,八仙云雾百里香”。八仙镇,位居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巴山主脊,这里群峰矗立,气势磅礴。古时传说,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云游四海时,被巴山深处幽静奇异的风光所迷恋,曾留步于此。至今在八仙镇与岚皋县接壤的神仙台之顶,还存有汉钟离与铁拐李的棋阵遗迹。后来在这座山脊深处,荒无人迹的茫茫原始森林中,发现一个大屋,屋内还有野炊的痕迹。它的周围古木参 天,树上留有8位仙人的大名,“八仙”地名由此而得。

再说平利县,平利县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这里被称为“女娲故里”,又是一个仙气满满,令人想往的地方。早在唐代,平利就是历史悠久的茶乡,更是全国八大茶区之一。

八仙云雾茶的主产地——八仙镇鸦河一带,但是,原来 这里并不产茶。相传300多年前,清康熙年间,移民张氏由湖南带来茶种,种在鸦河村磨子沟。由于这里气候适宜,茶树生长繁茂,茶香袭人,茶叶品质极好,不几年就被人们栽遍 了东山西沟。新中国建立后,又不断发展,时至今日,现有茶园20000余亩,无论总产和单产,均居全县11个产茶基地 乡之首。

因为要去平利县八仙云雾茶业有限公司采访,想象着神话传说“八仙过海"里的八位仙人,腾云驾雾来到平利巴山中,寻一处清新雅致之所,品茗、下棋、赏月、聊天,静看云卷云舒的悠然自得,竟不禁有些期待早日成行。

走进平利 採寻“八仙云雾”茶

平利县八仙云雾茶业有限公司,主 要出品的八仙云雾茶叶,就种植在松鸦乡海拔1200-1600米的大巴山里。作为陕西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自有茶园基地820亩,流转茶园面积1020亩, 辐射带动鸦河茶园面积20000余亩, 5289平米的办公及厂房面积中,就有蒸 汽热杀青清洁化名优茶加工生产线两条,产品覆盖八仙云雾绿茶、八仙云雾毛尖、八仙云雾红茶、八仙云雾黑茶和八仙苦养绿茶、富硒香茶、绞股蓝、蜂 蜜和其他农产品分拣中心,仅冷藏库就达3000立方米

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让“八仙云雾茶”闻名遐迩?又是怎样的一段历程铸就了它的辉煌?带着疑问,我们駆车数百公里,一路翻山越岭,经市过乡,在一个冬日暖阳的下午寻访到平利县八仙云雾茶业有限公司。

八仙云雾茶业有限公司,就座落于平利县八仙镇狮坪街洞宾南路。“八仙 镇”、“洞宾路”,连地址都迷漫着一 股仙气儿。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它的面前。一进门,满墙的贫困户帮扶信息, 一下子把我从想象中拉回,让人以为到了某个政府办公室。墙上“勇担社会责任,聚力产业帮扶”几个醒目大字告诉我们,这里的确是八仙云雾茶业有限公 司在八仙镇的办公室,公司掌门人罗显春接待了我们。

罗显春,温文而雅、爽朗干练,是初见时给人的印象。满口纯正的平利口音,证明他是一个地道的平利“土著”。短暂的寒暄过后,罗显春就和我们聊起茶来。谈起茶,罗显春如数家珍,从茶叶的种植、制作,到茶叶的经营、销售;从接手茶叶公司,到上门收茶、与贫困户打交道、做朋友的种种历程……让我们随着他的讲解,思绪起起落落,浮浮沉沉。

茶事,把我们三人与门外的喧闹隔绝开来,他的做茶历程可谓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啊!

供销社改革 罗显春临危受命

说起罗显春的“八仙云雾茶”,这还得从他的经历说起。罗显春的人生真是多姿多彩,做茶叶前他干过售货员、 出纳、会计、副主任、主任,妥妥一个真正从基层走出的干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罗显春所任职的八仙供销社已严重亏损,面临改制。在谁也不看好、谁也不愿接手的情况下,时任副主任的罗显春被上级任命为供销社主任,命他把改制进行下去。

经过两年地不懈努力,他力挽狂澜,大刀阔斧,圆满完成了八仙供销社的改制任务。结果是,供销社由原来的一百多人到最后剩下四人留守代购蚕茧维持基本生活,加上罗显春这个主任, 共五人。

在工作生活进入了慢节奏后,罗显春又带领着几个职工,对八仙的市场和行情做了全面的实地考察和分析。他们从八仙的当地土特产入手,几年下来, 供销社生机再现,效益得到很大提高。

茶厂成立 罗显春再挑重任

就在一次为供销社外出釆购途中, 罗显春碰到了时任八仙镇镇长。无聊的旅途中,镇长和他聊起了八仙的经济发展以及八仙的茶叶。对八仙茶叶早有想法的罗显春和镇长侃侃而谈,聊了一路。下车的时候,镇长告诉他:“乌金乡并到镇上来了,原乌金乡上的茶叶厂也并过来了,你去当个厂长吧!我看你行!”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一份任命文件就送到了罗显春的手里,任命他担任八仙名茶开发公司经 理。

当时,罗显春的妻子吴传兰看到这个红头文件,不禁泪眼婆娑,当时也是这么一个红头文件,让罗显春当上了供销社主任,结果是往事不堪回首。现在罗显春又拿回来一个红头文件,这让她不由地担心起来。可是罗显春安慰妻子:“上一次是解体一个单位,这一次是要筹建一个单位,不是一回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04年,罗显春又一次走马上任,任职八仙名茶开发公司经理。然而,此次任职,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拐点,也是他与茶结缘,开启茶事之旅的起点。

首战告捷正宗“八仙云雾”茶新鲜出炉

如果说供销社的改制是做“减法” 的话,那么重建八仙名茶开发公司就是要做“加法” 了。八仙名茶开发公司,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制作的 “八仙云雾茶”在1987年获得了国家级金奖,但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几易领导,到罗显春手里时,已是“四无公司”:无厂房、无基地、无机械、无资金,一切要从零开始。

又是一个“烂摊子”,又是一次 “创业史”;再一次考验,再一次的煎熬,摆在罗显春的面前。天生就有股子掘劲儿的罗显春,决定再拼一把,他先从茶叶的加工入手。要加工茶叶,就要有厂房车间、技术人员、制茶设备,这些从哪里来?

只要你想做事,一切皆有可能。在鸦河的一所小学校里,罗显春找到了一间房子,做为办公室和包装车间,又在房屋外面,自已搭了一个大一点的偏厦做加工车间。

随后,罗显春去找制茶技师张科范。张科范是最早的制茶技工之一,曾在原茶叶专家刘成浩的指导下,系统学习过制茶技艺,还炒制了参与国家评比的“八仙云雾茶”评比样茶,并获得了金奖。由于原本就认识,又了解彼此的为人,罗显春真诚相邀,张科范便欣然答应。就这样,一个热衷制茶的茶技师与一个想做事情的实干家,完美结合, 联手搞事了。

技术有了张科范,只剩配备机械了。经了解,制茶三件套置齐,最少得两万块。没钱怎么办?虽然很努力地在亲戚处千挪万借,也没有凑够,只好去银行贷了三万元,购回了制茶设备。

春茶开釆前,一个茶叶加工厂的简易装备与人马安排就绪。罗显春、张科范和工人们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大干起来。而罗显春则一边督促着连夜安装调试机器,一边亲自到茶园收购鲜叶。收购鲜叶可是制叶的重要环节。

罗显春知道茶农们关注的是价格和结款问题。他就天天去收购鲜叶。价格按鲜叶质量等级定价,最重要的是结现金。由于很多茶叶收购者都有拖欠茶款的情况,尤其是鲜叶收购,拖欠更为严重。因为手里有贷款买设备后的余钱, 他现收现结,首批鲜叶收购就收到了近五百斤。

茶叶收购上来,就马不停蹄地让人连夜炒制,干了一个通宵。在人们还没从睡梦中清醒时,第一批鲜叶成茶了。成功与否,在此一举了。

数十天的辛苦与劳作,换成眼前青翠碧透的茶汤,香气氤氤,沁人心脾。罗显春和张科范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望着袅袅升腾的热气,呆在了那里:“这就是’云雾茶'?”直到几个围观等候的茶农端杯品尝后,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情,齐道:“好茶!的确是我们“八仙云雾”茶的味道。”张科范果然出手不凡,不愧是参与过炒制金奖茶样的技师。罗显春一直紧蹦的心终于放下,数日的艰苦卓绝,今日修成正果,这神圣而又令人敬畏的茶汤就是“八仙云雾”茶。

那一年春天,罗显春的茶叶加工厂 几乎收购了鸦河大部分的鲜叶。

发现冒牌• “八仙云零”路在何方

经过几年的发展,八仙名茶开发公司逐渐走入正轨,已开始面向市场销售,业绩还算不错。当时的平利县八仙名茶开发公司,隶属于平利县女娲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县上相关部门的要求,罗显春的八仙名茶开发公司虽然生产八仙云雾茶,但必须要统一在平利县女娲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之下,打造女娲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 参加展销。

2007年,安康市举办了一个茶叶展销会,罗显春接到通知,也去参加。在展销会上,八仙名茶开发公司以女娲牌展销了自己的八仙云雾茶。就在展销会即将结束时,罗显春离开自己的展销摊位,向别处走走,他发现在临近汉江边的一个门店上,赫然挂着“八仙云雾 茶”的大牌子。为一探究竟。罗显春没有吭声,心想,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八仙云雾茶,怎么可以挂“八仙云雾茶”的牌子呢?经过一翻攀谈,店家告诉他:“八仙云雾茶品质好,是新创名茶,打 “八仙云雾”的牌子,茶好卖。”这让罗显春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李逵”还没有出来,“李鬼”就已经上街。八仙云雾茶,该怎么走?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

明确身份 公司独立创建党支部

回来后,罗显春几宿没睡好觉。经过深思熟虑后,罗显春决定到省城西安去见见世面。在弟弟的引荐下, 他认识了德福茶庄的老板和来茶庄喝茶的两位客人。茶庄老板是福建人,对于茶树知识的丰富积累,让罗显春惊诧不已:一个卖茶人却对种茶之事如此了解。而两位茶客,不但喜茶,还对茶叶的生长环境及冲泡技巧,都讲得头头是道。他们谈起“八仙云雾茶”,更让制 茶人罗显春目瞪口呆。他没有想到自已 做的“八仙云雾茶”,竟没有别人了解得多。罗显春很受触动。

两次外出,两回受挫,罗显春对 “八仙云雾”茶原有的那点自信,一下子沉到了谷底。一不做二不休,从西安返回后,罗显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 平利县女娲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里脱离出来,成立自己独立的公司。2008年5 月,经过相关手续,罗显春将以前公司 牌子换成了 “平利县八仙云雾茶业有限 公司”,他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0年8月,罗显平又以他的公司为中心,成立了八仙非公有制经济联合支 部,罗显春担任了支部书记。罗显春坚持在企业里,成立了党支部,他认为有了核心组织,更利于企业的管理与人心的凝聚。

注册品牌让“八仙云雾”回家

新公司成立后,罗显春要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注册“八仙云雾茶”品牌,以获得品牌保护。但是传来的消息,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八仙云雾茶”已被湖北一家公司抢先注册。经过多方了解和询问,他得知湖北的公司注册了 “八仙云雾”商标,却好多年没有用。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你要想注册“八仙云雾”,只有等他们在规 定的年限内没有使用,你才可以再抢注。

虽然心急如焚,但毕竟看到了希望,罗显春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这一等又是两年。两年里他没闲着,不但为 “八仙云雾”抢注做了准备,而且也为抢注成功后做准备。他先让人重新设计了商标图案,充实了注册资料,然后又分别到湖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考察,开发新产品,还自我加强学习植茶,制茶,品茶和评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罗显春终于成功抢注了 “八仙云雾”商标。捧回商标注册证时,罗显春百感交集,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终于如愿以偿了, “八仙云雾”真正地回家了。

真是好事多磨,一波三折。就在他们商标注册成功之后,贵州也出了个 “八仙云雾”茶。由于“八仙云雾”成了抢手的牌子,中国十大种名茶,陕西十大名茶,都有“八仙云雾”。虽然罗显春有品牌注册证书加持,但“八仙云雾”茶的品牌推广和业务销售仍然受到重创。当时理亏的贵州商家想花30万购 买“八仙云雾”这个商标,罗显春坚决婉拒:“别说30万,300万都不行。”

创新发展 为企业打开销路

经过一翻折腾,罗显春再次陷入思考:品牌注册成功,如何将“八仙云雾”做强做大?在实践中守住品牌,在 制作中坚持品质,这是扩大规模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

他明白,对于产品,品牌是外衣, 品质才是内在。为了坚守茶叶品质这个内在,他们得罪过亲戚,拒绝过茶叶大户,婉拒过地方官员。为了收到好茶, 罗显春带领工作人员主动到茶农家里, 到茶园地头,讲茶树栽培、茶园管理, 让茶农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只有质量保证了,才能年年有收入。

同时,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上,罗显春也从未停止过研制新品的脚步。他研制出的“八仙苦养绿茶”,首次落户平利。在茶叶的创新上,不仅有“八仙云雾”绿茶,还研制出了的“八仙云雾” 红茶、“八仙云雾”黑茶,让公司生产的茶叶全年有售,不辜负每一个季节, 不浪费每一片茶叶。而且,他还研制开发出多种平利土特产,搞起了多种经营,如苞谷花、天星米块块糖、野竹笋、天蒜等几十项,通过微商,远销全国。

2011年,“八仙云雾”系列茶叶在陕西省第二届茶叶文化节和中国深圳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银奖。

“产业扶贫 带动村民致富

在罗显春的经营管理下,“八仙云雾”茶,细细品味,回味悠长,一股淡香中透着一丝苦涩,它的口感受到茶客们的追捧。但是,在八仙镇种植“八仙云雾”这个金字招牌茶的茶农们,却过着和茶一样清苦的生活。这是让罗显春常常会思量,总是放不下的一个问题。

从供销社到“八仙云雾茶”,罗显春走得步履维艰,却也铿锵有力。以前他是带领几个人创业,现在他要带领一群人致富。

随着茶叶销量的增加,也带动了不少周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种茶的热情与积极性。自推广产业扶贫政策以来,

罗显春公司已帮扶的贫困户达190多 户,计600多人,覆盖周围六、七个村 子。企业发展了,就要带动贫困户脱贫,这是企业的责任,更是罗显春这个老党员坚持在做的事情。公司成立之初,建立非公有制党支部,这时都起到了作用:党员先行。

每户家庭是个什么情况,罗显春都门儿清。办公室墻上和二楼摆放的贫困户资料,都是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家一 家跑出来的。由于每个贫困户都得法人代表亲自到场,拍合影照片、留存影像资料等,所以,罗显春更是一户都不能落。

然后,根据实际调査结果,为有的农户派技术员做现场指导和培训,为有的农户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他体恤茶农疾苦,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这所想的这些做法,温暖了贫困户们的心,打动了许多人,他们感觉到:这个罗显春是真的在为我们着想。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产业扶贫,让企业与贫困户都尝到了甜头,贫困户学了技能,增加了收入;企业劳务用工也更加方便,不用到处找寻。而且农户的土地流转,也可为企业服务。现在,这 190多户从叫法上也改为了 “脱贫户”。罗显春这样的爱心企业也被政府冠以“精英主体”的好听的称号。就这样,茶产业的规模做起来了,茶农们的日子也好了起来。

罗显春说:"现在的企业经营不能单打独斗,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好的政策,更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帮扶了贫困户,他们就和我们走到一起了。心想到了一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何况扶贫工作做得好,政府也是有奖励的。”

如今,平利八仙云雾茶业有限公司,已从当初的5人,发展到20余人,带动季节用工60人;茶产量亦从起步时不到1吨,到现在已达100多吨;现在公司已拥有独立的高山茶叶基地三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两座,办公及体验店六处,苦养种植基地3000多亩,利用土地流转合作经营茶园3600多亩,与龙门村、靛坪村、鸦河口村、正阳河村等地农户签订了农产品供应协议近300余份, 带动农户产业发展近二百户。仅茶叶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600余元,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和合作社希望与他们合作, 或供货,或联营。目前,罗显春的八仙云雾茶业公司,已走到了全县的前列。

总书记来了 陕西茶叶大放溢彩

2020年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省平利县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在老县镇蒋家坪村茶园,总书记边走边称赞这里生态好、环境好、空气好,并在茶园与茶农亲切交谈。总书记深情指出:“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犹如一支强心剂,让平利茶人为之激动和振奋,陕西平利及平利茶已跳入国人的面前。

罗显春,做为平利茶人,也是备受鼓舞,他告诉记者:“千百年来,第一 次有国家最高领导人来到平利,让人无比喜悦与振奋!我们要把平利茶做好, 努力研发新品,在质量技术上把好关, 把陕西平利茶向全国、全世界推广,让人们爱上喝茶,喝平利茶,喝“八仙云雾”茶!

近几年来,“八仙云雾茶”的销售份额也从平利辐射安康、西安,乃至全国各地。罗显春也与时俱进,通过门店 销售和电商平台,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销量。“八仙云雾”还以良好的农业规范和质量品质,获取了国际欧盟质量认证、茶叶有机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了通行证。

人生如茶 茶如人生

平利县光照适度,土壤松透,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的良乡沃土,具有 “高山云雾出好茶”的优势。“八仙云雾茶”正是汲取了这一优势,叶质柔嫩,色泽翠绿、口感醇厚。这里的山、 这里的水,更是造就了罗显春的坚毅与果敢的个性,不懈努力,拼搏奋进。

自罗显春接手茶叶公司后,不仅是做"加法”,更是做“乘法”,让“八仙云雾”茶的“含金量”更高,使它在品质、品牌、发展和规模上呈几何级地增长。不但推动了平利县的经济发展, 还造服了一方百姓。小小的茶叶,倾注了罗显春半生的心血。

罗显春就像一个陀螺,不知倦怠。此时,他已启动了2022年的规划:主战场部分转移,开启出口业务,主要针对是非洲、东南亚等国家。罗显春吿诉我们:县上现在对出口奖励也是比较多的,他有信心把这一块儿做好。

此时此刻,罗显春正以睿智与执着的精神,带领着他的团队,把“八仙云雾”茶推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巅峰与高光时刻。习总书记在平利关于茶产业的讲话,一直激励着当代茶人罗显春在做茶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向前……

罗显春做茶的历程和眼前的“八仙 云雾”茶,不禁令人感慨:茶如人生, 人生如茶!舌尖上的“八仙云雾”茶, 甘甜舒爽,沁人心脾!那碧绿的叶片, 那淡淡的清香,那升腾的雾气,使人心 神具安,心灵愉悦!人生百味尽在其中啊!

来源:陕西省茶业协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7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