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山头茶书

找到约193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云南山头茶探秘,贺开记,茶之路

《云南山头茶探秘+贺开记+茶之路》从一个山头到一个茶山系列再到全国产区

图书信息
书名:贺开记
作者:于坚、周晓枫等著
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
版次:2014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平装
开本:787mm×1092mm 1/16
字数:150千字
页码:241
ISBN: 978-7-5416-7452-5

《贺开记》25位作家为我们揭开贺开古茶山神秘的面纱,在《贺开记》里仰望茶山,这一次阅读,都会对贺开古茶山心生向往。

周晓枫在《贺开古茶山》里的开头:“任何时候去云南,都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旅程。”多美的一句话!让我在内心对云南心驰神往。好想带上《贺开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目的地当然是:云南。可是现实有许多桎梏,不允许我有说走就走的任性和洒脱。所以只好静下心来,在书本里寻觅那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但我对茶怀有始终的尊重。”这是这篇文章里第一句与我的内心有着共鸣的文字。我也不懂茶,可是对茶的尊重,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我也有!所以我相信对茶怀有始终的尊重是值得我肃然起敬的。“我知道,即使现代社会的变迁,修改了既往的生活方式,茶,却依然贯彻某种古老而优雅的传统。”其实茶也是一直在改变的,只是万变不离其宗,优雅传统,从容自若。

图书信息
书名:云南山头茶探秘·无量山篇
作者:韩子荣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版次:2016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精装
开本:787mm×1092mm 1/16
字数:100千字
页码:225
ISBN: 978-7-5507-1692-46
内容简介
《云南山头茶探秘·无量山篇》是第一部云南山头茶寻茶指南,一部介绍云南各村寨、各山头古茶树情况的普及读本。本书按照山脉水系的归属分为八个部分,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地质和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古茶树资源的现状。作者历时5年行走数万公里 ,探寻了无量山脉的60多座古茶山,亲手绘制完整点古茶园地图,全面介绍云南古茶树资源分布和现状,向读者展示累茶区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推荐语
韩子荣先生开着房车,千里送书到「茶业复兴」编辑部,来不及吃饭就搬书,撕膜,签名,「滇南古韵」罗总半路抢签一本。「无量山」是神奇的山,有着高品质茶,自然吸引高士。韩子荣耗时5年,走访无量山60多座茶山茶园,并亲手绘制地图,把一山一韵做了极为细致的描述,拿一本书,山野之气扑面而来,是一本难得的佳作。——周重林
其他爱茶之人,多是在一席一壶一杯间细琢,而韩子荣却置身于茶山,亲闻泥土的味道和茶树散发的芳香。他已不是热爱茶那么简单,甚至是把茶山、古树当作自己的恋人,全身心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及茶文化的推广上,每一片茶叶都饱含着他辛勤的汗水。他身上有着当今人们所崇尚的精益求精、严谨、专注、坚持、敬业的工匠精神。—— 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代会长 胡皓明
读完《云南山头茶探秘·无量山篇》后,我深深体会到韩先生用心良苦。从2011年起,历时5年,他独自一人行走于山高路险的云南茶山,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云南古茶山的地理特征及风土人情,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无量山及其余脉的60多座古茶园。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 陈勋儒
目 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无量山主脉东坡山头茶
第一节:南涧无量山东坡山头茶
第二节:景东无量山东坡山头茶
第三节:锦屏山头茶
第三章:无量山主脉西坡山头茶
第一节:南涧无量山西坡山头茶
第二节:景东无量山西坡山头茶
第四章:景东镇沅无量山东支脉山头茶
第一节:文井山头茶
第二节:勐大山头茶
第三节:田坝山头茶
第五章:景谷无量山东支脉山头茶
第一节:凤山无量山东支脉山头茶
第二节:正兴山头茶
第六章:宁洱山头茶
第一节:永胜山头茶
第二节:困鹿山山头茶
第七章:江城山头茶
第八章:古六大茶山山头茶
第一节:易武山头茶
第二节:象明山头茶
第九章:无量山西支脉山头茶
第一节:景东镇沅西支脉山头茶
第二节:凤山无量山西支脉山头茶
第三节:景谷无量山西支脉山头茶
第四节:威远山头茶
第五节:民乐山头茶
第六节:碧安山头茶

图书信息
书名:茶之路
作者:生活月刊.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4年9月第1版2017第7月第10次印刷
装帧:平装
开本:787mm×1092mm 1/16
字数:350千字
页码:316

ISBN: 978-7-5495-5298-6

第一,《生活》杂志原《茶之路》别册的结集,荣获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颁发的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笔触传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满浓烈文化气息,兼具专业知识性,整体筹划及制作宏大而细腻。
第二,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鲜明区别于普通的茶类图书。
第三,四色图文书,所配图片均为知名摄影师实地拍摄,既有茶山茶树样态,又有制茶工艺呈现。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第四,反思之路:在依托自然与人工成就茶的文明里,追寻茶人是如何从自身出发观照土地、生态和生命的,藉此潜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茶归山林,人归自然。
第五,造访四川、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等重要茶区,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山间茶树的生长样态、种植过程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均有详述。

从2013年春开始,《茶之路》的写作者们踏上茶之路,跨越八省,造访了三十多个茶区进行采访,他们的工作方式就是走入茶山、走入茶源,和茶农、和茶人交谈,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然后把故事带回来。
这是一本唯一入选亚洲卓越报道大奖的茶报道,在众多的茶书中,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生活月刊》创意总监令狐磊在《茶之路》的前言中写下,“寻找茶的源头,就是寻找中国人精神的源地”。这本书,可以带你抵达真正的茶源,在这些关于茶的故事里,读懂中国世间。


目录
前言:茶源 
Ⅰ蒙顶
【蒙顶甘露】
茶中故旧
南方有嘉木
Ⅱ峨眉
【峨眉绿茶】
刚柔相济
四时有序
做一百年茶
Ⅲ太湖
【阳羡茶和顾渚紫笋】
风土与茶韵
果农茶事
工科男的阳羡茶
饮春之味
Ⅳ余杭
【径山茶】
旧时余韵
尘梦内外
Ⅴ西湖
【龙井】
大隐于市
执着古早味
茶如镜
绿茶的花样年华
Ⅵ皖南
【徽绿】
手工的极致
茶季归途
那时候……
【祁红和安茶】
精制的尊严
最神秘的味道
重组记忆拼图
Ⅶ潮州
【凤凰单枞】
凤凰单枞的前世今生
守山人
Ⅷ云南
【普洱】
茶山远在时光中
建立正确的口感
岩教心事
终老的地方
普洱茶的历史和现场
【景谷大白茶】
丛林之中觅本真
种茶记
【滇红】
高山上的瑞草
我和红茶的缘分
Ⅸ闽东 闽北
【福鼎、政和白茶】
返璞归真香
古老又鲜活的茶
【福州茉莉花茶】
茶为骨,花为魂
鲜灵浓郁的理想世界
【岩茶】
岩茶的地土之香
大红袍的播火者
【正山小种】
溯溪寻正山
金骏眉的故事
“红色液体”的神秘历史
Ⅹ闽南
【闽南乌龙】
原乡的繁华与哀愁
回到土地
西风独自凉
禾怕寒露风
Ⅺ台湾
【台湾茶】
回到茶的初心
云雾深处
自然之茶
从台北城大稻埕茶港谈起
后记:茶归山林,人归自然
致谢

一段云南山头茶的长征,一部寻找云南好茶的工具书

图书信息
书名:云南山头茶
定价:298.00元
作者:林世兴
出版社: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41678042
字数:450千字
页码:278
版次:2014-3第1版第1次
装帧:精装
开本:889mm x 1194mm 1/16
商品重量:0.4kg
7年的时间,作者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这是一段云南山头茶的长征。业界评述,《云南山头茶》是一部奇书,是融入云南民族文化的史书,是寻找云南好茶的工具书,是一部自驾游式的茶书。
作者历经7载,跋涉云南数万公里山区,遍访横断山脉、高黎贡山等出产古树茶的山头村寨,调查、整理、撰写出了一本系统介绍云南古茶树资源分布的12万字的《云南山头茶》。
目 录
卷首语 圆了梦
序 融入云南民族的一部茶书
前言 为了寻找云南好茶
云南山头茶“板块学说”
部分 怒山余脉板块
章 江外景洪及勐海山头茶
节 布朗山一勐龙山头茶
第二节 路南山山头茶
第三节 贺开一广别山头茶
第四节 南糯山一苏佛山山头茶
第五节 勐海勐宋山头茶
第六节 勐往曼糯山头茶
第七节 巴达山头茶
第二章 澜沧山头茶
节 景迈一芒景山头茶
第二节 邦崴及文东、富东、东河山头茶
第三章 孟连山头茶
第四章 双江山头茶
节 马鞍山山头茶
第二节 四排山(沙河)山头茶
第三节 东半山山头茶
第四节 西半山山头茶
第五章 沧源山头茶
第六章 老别山山头茶
节 老别山南部片区古茶园
第二节 老别山中部片区古茶园
第三节 老别山北部片区古茶园

第二部分 云岭余脉板块
第七章 无量山山头茶
节 无量山南段:古六大茶山及江内景洪、江城山头茶
第二节 无量山中段:宁洱及镇沅、景谷(西部)山头茶
第三节 无量山北段:景东(西部)、南涧(西部)及巍山(南部)三县山头茶
第八章 哀牢山山头茶
节 哀牢山西岭古茶带
第二节 哀牢山东岭(主脉)古茶带

第三部分 高黎贡余脉板块
第九章 德宏州三县两市山头茶
第十章 腾冲山头茶

第四部分 云南传统茶区与“板块学说”
节 “六大茶山”与“板块学说”
第二节 “四大茶区”与“板块学说”
第三节 新尝试:纬度茶
附录一 写给喝茶人的工具书
附录二 一位“草根茶人”的诞生
附录三 迎接山头茶时代的到来
后记 深深的感激
编委简介

【大益茶史02】经历了“三年大跃进,十年大革命”的勐海茶厂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个每天都幻想用八八青泡脚的硬核男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37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书接上回,咱们接着来啊!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佛海县临时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厂,茶厂正式成为国字号企业。随着范老出走台湾,茶厂群龙无首。省茶司遂派王兴、杨秉葵、唐庆阳等人深入佛海,恢复茶厂的生产与运营。一行人来到佛海,眼前的景色完全可以用“凄凉”来形容。彼时的茶厂,经历了兵荒马乱,已经完全停产三年,荒草丛生,厂房因长期失修而破旧不堪,与废墟无异。与其说是重建,不如说是新建一个茶厂。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0多个人经过了好几个月的整顿、清理、修缮厂房,1951年,机器再度轰鸣,茶厂勉强恢复了生产能力。

1952年,为了庆祝茶正式厂复产,也为了彰显自己“国企”的身份,其中一名负责人的提议,“要不咱们改个名吧”,得到大家的同意后,将茶厂名字注册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自此,“庆祝一下改个名吧”成为勐海茶厂的保留节目。根据当时统销统购的要求,除了藏销产品外,都需要使用“中茶”商标。咋看之下没什么不妥,但由于当时的大环境依旧处于民不聊生阶段,在饭都吃不饱的前提下,喝茶无疑是一种奢侈,所以那时的中茶并不好过,因此,使用商标是需要付费的。每贴上一个商标,都需要为中茶支付一笔费用。当然,好处是不用为销售烦恼了。

茶厂的配套也并不完善,经常出问题,没有电,就自己发电;不够吃,就自己种植,不够穿,就找少数民族以物换物。几年下来,茶厂周边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甚至还创办了自己的电影院,子弟学校等。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勐海县的人民背靠茶厂,居然迈向了小康生活。所以后来围绕茶叶系统的商检质检等部门都大量派遣了驻厂代表,城市里限量供应的食物吃不饱,派驻到这个边远之地,反而算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如今的勐海县

从1953年开始,茶厂迎来疯狂改名1.0的时代,

1953年,为了庆祝接管南糯山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

1954年,为了庆祝进攻紧压茶、绿茶,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

1956年,为了庆祝没有坏消息,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

1957年,为了庆祝制茶机器改革,加工能力突飞猛进……好吧,改名确实太频繁了,这次就不改了。顺便说一句,这一年,一名叫“邹炳良”的18岁少年中学毕业,分配到了茶厂。享誉海内外的云南七子饼茶也是这一年,在唐庆阳的主持下迎来复产。

1958年,新中国迎来了大跃进时代,“赶英超美”成为人们的口号,吹牛B是人们的基本诉求,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茶厂也立志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于是搬迁计划,也就提上了日程。新厂址选在新茶路一号,也就是如今的勐海茶厂旧址,一边建设新厂,一边疯狂研发产品,在产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只好增添品类,造成创收的假象,单是1959年一年的时间,便研发了“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沱茶”、“勐海砖茶”等数款新品。这是非常迎合时代的一个操作。具体口感差异个人没有喝过,但是结合时代环境,个人猜测口感差别不会太大。

· 大跃进时代标志性的海报

1961年1月,为期三年的大跃进结束,新厂也日益完善,两厂并行生产,正式进入改名2.0时代,更名为“勐海县茶厂”。

1962年,茶厂没啥大事儿,但是在遥远南边,一道红光划破海南的夜空,一个吴姓的家庭诞下一名男婴,取名“远之”。有种说法是1966年,这里以百科为准,如果有机会面见这位“男孩”,我再亲自求证一番。

1963年1月,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副厂长周培荣、以及前面提到的少年邹炳良先生,也再这一年参加了由国家外贸部、商业部、农业部联合开展的为期两年的分级红茶研制工作。旨在提升个人水平,分享制茶工艺,提高中茶的质量与数量。直到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相比大跃进而言,文革对于茶厂的影响不大,毕竟茶是一个务实的行业。只要茶厂负责人不出什么事情乱开车的话,安然度过。再说了,当时的茶厂压根就没有厂长,依旧是多名负责人同谋同策。

1967年,勐海以“中茶公司”之名生产砖茶,当时正值“文革”,勐海茶厂所制砖茶,也遂以“云南省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字样署之于茶砖内飞之上,标重250g。款砖茶都带有明显时代符号,因此藏茶的行家也将此砖茶称为“‘文革’砖茶”。虽然这块砖茶不是很贵,但是很有纪念意义,算作一个时代的烙印。

1970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成立,茶厂又改回了“勐海县茶厂”。前后两次改名,约等于改了个寂寞。

1973年,参加了分级红茶研制工作的邹炳良先生已经成为了勐海茶厂的技术骨干,也成为了“渥堆方法制造普洱茶”工艺技术的探索者、研究和实验者,他根据多年学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亲手研制、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昆明茶厂原厂长吴启英共同撰写了各地不同气候、不同季节的温湿度条件下制造普洱茶的工艺——“速成后发酵法”和“普洱茶生产操作规程”。自此,与吴启英女士携手成为普洱熟茶的父母。

熟茶父母

1975年,云南茶叶逐步进入了量化生产阶段。人工发酵技术的成熟,研配技术的革新和规范管理给予普洱茶从前有别于山头茶、商号茶统一而稳定的风格。而7542、7572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诞生了。两者被誉为新时代的开端,既有承先启后的味道,又有开放进步的氛围,对普洱茶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他代表了一种旧式生产观念的结束,也开启了新的生产时代,由于它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对普洱茶的观念,也间接地改变了云南种植普洱茶的方式,多年来,两款产品均被业内誉为普洱生、熟品质的“评判标准”,成为普洱茶界的一个传奇。这其中,邹炳良先生的贡献功不可没。

文革结束后,茶厂负责人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咱们复产20多年,我们居然连一个厂长都没有!于是,周培荣被推举为第二任厂长。我想,周老先生本来只是想以普通人身份和大家相处……

1983年,随着周培荣逝世,唐庆阳成为勐海茶厂第三任厂长,自1938年开始,唐庆阳为云南的茶业躬身奋斗了56年,其中四十余年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勐海茶厂,从俊逸青年到满头白发,‘滇红’有他的心血,藏销紧茶有他的操劳,七子饼茶在他的主持下恢复制作,他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勐海茶厂,而是整个云南现代化制茶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但接任厂长时年纪颇大,到了年底便选择了匆匆退休,因此,这个厂长更多属于名誉厂长,是专属唐老的终生成就奖。

接连两任厂长上位,都是在自己的人生末年,难以为茶厂计划长远的发展策略,大家应该是误解了厂长这一职位的功能性,厂长应该是一种职位,并且具备带领茶厂的责任,而非一个成就。因此,勐海茶厂急需一位“年轻人”为茶厂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与长远的规划。1984年,邹炳良老先生唱着“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出现在备选人目录中,彼时的邹炳良,45岁,娶妻生子,已经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加上自身履历确实耀眼,深得民心,就这样,邹炳良成为了新厂长的不二人选。自此,人们看到了茶厂的后续发展的希望。同年,中茶逐渐稳定,统销统购的制度取消,虽然不用再支付使用费,但是市场的消费习惯已经认准了中茶的商标。一时间,销售又成为了勐海的难题。算是给邹炳良上任的第一场大考。为了解出这个答案,邹老用了5年的时间。

1985年,邹炳良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顺便应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创制出8582(生茶)、8592(熟茶)两种新茶号。

1986年,邹炳良还是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旗下的普洱茶10级、8级顺便获得了省优称号。

1988年,邹炳良依旧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顺便在八达、布朗山开辟两个万亩茶园基地,为当地创造了大批就业机会,也为勐海茶厂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意义深远的基础。

· 邹老的大考

1989年,邹炳良上任5年后,终于悟出了第一场大考的答案,邹炳良先生意识到,海茶厂要做大做强,必须拥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他与厂领导班子共同创意、研究,因为品饮普洱茶对人体“大大有益”,所以,设计创立了“大益”牌商标,并于1989年成功注册,自此,大益成为了勐海茶厂的独立品牌。也成为了勐海茶厂巨大的无形资产。

除了大益,邹炳良在任期间,建立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产、供、销体系,发展新茶园10万多亩,建设茶叶初制74所。勐海茶厂工业产值、利润、上缴利税、职工收入连续11年同步增长,成为勐海县乃至云南省的纳税大户。

1996年,57岁的邹炳良从勐海退休,但是与茶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心中万千不舍。短暂休息之后,邹炳良终究还是寂寞了,遂与友人创办了海湾茶业,并推出了耳熟能详的老同志品牌。在茶叶圈,邹炳良是受人尊重的中国普洱茶终生成就大师,即使参与了褒贬不一的小罐茶宣传,人们吐槽也只会是小罐茶的营销负责人杜国楹,邹老在茶圈,必然是德高望重的典范。

伴随邹老40余年的勐海生涯结束,【大益茶史】第二集告一段落,下一期,我们将回顾千禧年前,勐海茶厂在下一任厂长带领下,濒临破产日子,至于广大朋友期待的辣个男人的故事,可能还要再等等。

找到约18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