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墨江古树生普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158 秒)

南糯山:云南最大的混生古树茶园,与最早的茶园基地

地理位置优越的南糯,很多时候都是茶友玩家们的的第一站。她隶属于勐海县格朗和乡,坐落在澜沧江下游的西岸,与隔流沙河和勐宋茶山对望,因为离214国道很近,开车从景洪到南糯山需要30分钟,从南糯山到勐海县城,只要15分钟。

这篇专题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南糯的茶园与历史。


超大型混生古树茶园

南糯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软糯细腻,事实也确实如此,南糯茶香气高扬,口感清甜,茶汤滑口,甘韵十足。不过在傣语命名中,“南”的意思是“酱”,“糯”的意思是“笋”,南糯山一词极为盛产笋酱的竹山,在普洱茶尚未兴起之前,南糯山也确实是以笋酱而闻名的。

相传很久以前,南糯山没有名字,爱伲人在此居住,妇女们于竹林之间,挖笋制菜肴,多余部分制成“笋酱”。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视,当地招待宴上的笋酱大受其喜爱,顺势提出每年进贡笋酱,村民至今仍有制笋酱的传统,从此茶和笋酱,皆为岁贡,后来傣族就把这山叫作“南糯山”,爱伲人也就跟着这么叫开了。

南糯的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南诏时期(公元745年左右),古濮人就在南糯山上种植了大量茶树,900多年前,布朗族先民受战乱迁移,爱伲人(即哈尼族雅尼支系)从墨江经景洪,渡澜沧江到达南糯山时,山上己有布朗族抛荒的茶园。数千年来,僾伲人对这些茶树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南糯山茶叶生产得到发展。至清代,已经形成了近千公顷的超大型混生古树茶园。

除了古茶树众多外,南糯山还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因为靠近交通要道,一百多年前的南糯山,还曾是云南机械制茶近代化的摇篮。

民国南糯茶叶实验场

1938年,回族巨贾白孟愚受到云南省财政厅邀请,在南糯山上召集人手,建成了云南第一座思普茶叶实验厂,该厂就是大名鼎鼎的云南省农科院茶研所前身。由于资金充裕,当时的思普茶叶厂几乎集结了国内最顶尖的茶叶人才和设备,为了高规格的起步,白孟愚还不远万里地把英国产的制茶机搬回了南糯山。

南糯山上的茶树资源当然也没有浪费,新设立的种茶场面积达1100余亩,一期种植茶树三十万株,最终存活近二十万株,在当时称得上是规模空前。得益于设备先进和品质优秀,南糯制茶厂的机制红茶和绿茶曾远销香港、缅甸、印度等多个国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而现代化制,对当地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尤其是创始人白孟愚,对茶农们非常亲切,教导时也尽心尽力,被当地尊称为“孔明老爹在世”。

1948年底,由于国内时局动荡,白孟愚被迫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南糯山茶厂,但茶厂的底子还在,树龄近百年的大茶树也还在,南糯山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950年,国家在南糯山茶叶实验场的旧址上,成立了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科研所附近随处可见直径在0.3米以上,树高3米至5米的大茶树,是科研人员们最好的研究对象;1951年,科研人员周鹏举在当地猎户的引领下深入南糯山原始森林,首次发现了一棵株高5.5米,直径1.38米的千年古茶树。

1954年,中国植物界大牛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时,才意识到茶树王的科研价值,之后有数波专家团抵达此地,共同进行考察认定。在多轮认定后,专家团得出保守结论,这棵茶树王的树龄在800年左右,属于栽培型茶树中的翘楚。

也正是因为这颗宝贵的茶树王,南糯山才再次进入了科研界的视野,随着慕名而来的专业学者数量增多,这所坐落在大山中的茶研所,一直没有中断与外界的交流。1954年,南糯山茶研所从山上的优质古茶树种选出南糯大叶54-20抗寒后代,这个品种就是鼎鼎有名的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

南糯山的名寨与名茶

在名茶山环布的云南,南糯山也算是资历最老的那一批了,不仅保持了从古代传承下来的良好生态,而且交通十分便利,每年游客都络绎不绝。不过成名最早,不代表发展最好,南糯山的茶叶虽然品质一流,但在过去一直是优质供应商的身份,没有地域品牌知名度,算是为别人白白做嫁衣。

不过近些年来,普洱茶市场的迅猛发展,成为了南糯山新时代下的发展机遇,特别是08年后名山古树时代的到来,更是让南糯山的地位水涨船高。据统计,勐海县拥有原生态古茶园4.6万余亩,其中南糯山1.2万亩,占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由于古茶园的分布较广,不同片区的南糯茶,口感滋味有一定区别。

南糯山村委会,下辖30个自然村,有9个自然村都有古茶树分布,如有1500亩古茶园的姑娘寨,有1200亩古茶园的竹林寨,其中半坡寨以3700亩的古茶园稳居第一,也是南糯最受追捧的名寨之一。

半坡寨是一个有着100余人口的哈尼族寨子,位于南糯山半山腰,平均海拔1400米,离景洪坝子很近,天气好时还能看到勐宋古茶山,这里有着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和平均800年树龄,上下连片的栽培型古茶园,此外还有一棵被称为“老博博玛”的800年树龄茶王树,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之一。

半坡寨不仅古茶树多,茶叶滋味也是一流,尤其是香气上,初嗅干茶,有股的淡雅的荷香;待茶芽苏醒后,再嗅湿茶,梅子香显现;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从鼻腔中缓慢出气,能充分感受到香含于水,果香、兰花香竞相显露,久久不散。

从茶叶内质理化指标来看,半坡寨古树茶的水浸出物为49.73%,相当不错,茶汤滋味醇厚,饱满厚实;咖啡碱含量为3.76%,明显偏高,形成了苦底;而酯型儿茶素含量为5.77%,带来涩感;游离氨基酸含量为4.07%,鲜爽不足。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半坡寨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等的含量都不错,很适合茶叶生长,不过速效磷的含量很低,仅有1.21mg/kg,为了保证茶树类黄酮物质的形成,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建议针对型施加速效磷。

从默默无闻的土特产山头,到专家齐聚的科研圣地,再到络绎不绝的普洱名山,在近百年的沧海桑田中,南糯山彻底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白茶沙龙(一)云南白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扬:今天正好借这个机会。一方面聊下云南白茶话题,一方面也为我们昆明的茶文化氛围贡献一点活力。接下来我们让诗云带领我们进入这个活动的节奏。

诗云:欢迎各位嘉宾和小伙伴来参加我们的第11期白茶沙龙。肯定有很多小伙伴就好奇,茶叶进化论一直在讲熟茶,怎么发起这样的沙龙。

其实,白茶产业近十几年来发展迅猛,云南白茶更是蓬勃发展。这两年来,随之而来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议。今天,我们沙龙的主题是云南白茶的现状及未来,现场也可以喝到5款非常有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云南白茶。

今天好茶很多,沙龙开始我们暂不介绍嘉宾和各位小伙伴,在接下来的流程会给大家一一去介绍。今天的沙龙是发散性思维的一个沙龙。

关于白茶,我最早知道的是福鼎白茶,它已经有一套非常标准的体系了。云南白茶现在如果按照福鼎白茶的规则去做,我们做的能比它更好吗?这是第一个思考。我们云南白茶有古树茶的优势,有生态的优势,问题在于云南白茶是建立一套自己的标准,还是在福鼎白茶的标准之上,利用自己的原料优势去做得更好?今天的沙龙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的。

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看法进入我们品鉴加交流的一个环节。今天喝的第一款茶来自大邦白茶。下面有请大邦白茶的创始人娄自田先生花两分钟的时间介绍这款产品。

娄自田:为什么我们要来做大邦白茶呢?我抛砖引玉,讲一些趋势性的东西。

两年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对象主要是经销商,得出一个结论。普洱茶的零售确实很难出货,但云南白茶的销售还可以,也就是说云南白茶其实已经积累了很多消费者资源。但是在这里面没有一家专业做云南白茶的品牌,只是一些普洱茶企业在做,也有些企业尝试去做云南白茶品牌,但在市场端确实没有形成真正的云南白茶品牌。

我们觉得这是个机会,比当年普洱茶的机会还要好。这个其实得到很多数据的支撑。第一个数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12年中国白茶的产量是5700多吨,去年是94000多吨。从2017年开始最近这4年,增长的幅度非常大。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云南白茶基本上没有被统计进去。主要原因在于标准的欠缺。比如月光白,许多企业在生产时为了解决合法性问题,在包装上写了普洱茶的标准。

于是,我们就启动了大邦白茶这个品牌的建设。事实上,我们是品牌先行,产品是滞后的。我们在出租车的广告已经在做了,但产品还没出来。我们在广州茶博会上掀起了小小的高潮,从早到晚,展位上坐满了人。云南白茶受欢迎的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市场上期待云南白茶已经很久了。

刚才我们在下面喝茶,李扬我们分享了一个话题,即云南这边做的白茶跟其他白茶是怎样的一个做法?大邦白茶的做法好像是先去创造一套理论体系,然后去做事,通过产品的渗透,在市场上打成一个标准。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是非常愿意这样去做的。

前年,中国已经有14个省在生产白茶,去年增加到18个,连西藏那边的茶厂也在生产白茶。恩施玉露这边有个企业叫润邦,四川的竹叶青,都在生产白茶,生产高端白茶。

我们分析后认为有几个原因。第一,普洱茶的出货量这两年其实是受阻的,大家做普洱茶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整个库存量比较难消化。普洱茶的很多经销商都在寻找出路,在操作模式上,白茶是一种比较好的题目和素材。第二,中国绿茶产区主动寻求改变。绿茶产区很多,包括四川、河南、安徽都在做白茶,主动寻求改变。

去年,贵州某县县长带队来我们办公室交流了一上午。他们就说,我们绿茶产区为什么要做白茶?原因很简单,绿茶的保质期实在太短了,两三个月以后品质衰退,像龙井这种名茶一开始卖6000块钱,要不了两个月就只卖1000块钱,所以选择做成白茶。

从这些现象可以推测,中国白茶在未来两三年一定会达到一个疯狂的程度。所有省份都在找自己的特点,我们云南要跟着福鼎去走吗?对我们来说,不追求毫香蜜韵。这个词是福鼎白茶给自己的标签。我们云南白茶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就是要有我们自己的标准。像信阳毛尖、太平猴魁、龙井、碧螺春等,都有自己的标准,但它们都是绿茶。

我们认为未来的白茶会形成这样一个态势,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差异化,包括外形、口感、工艺等层面形成的差异。比如我们云南白茶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海拔高。在这些特点中,我们怎么去找到属于每一家企业的特点,以及标准是什么。就像同样是福鼎白茶,我们调研了几个比较大的品牌,他们的产品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都是福鼎白茶这个大的品类。

诗云:娄总是实战型的企业家,今天分享了好几个非常关键的地方。我真的不知道原来全中国有18个省在做白茶了。这些省份现在来做白茶,适制性怎么解决?娄总刚才引出了这个话题,我们就这个小点延展一下——绿茶做白茶好喝吗?

李扬:其实我在消化娄总刚才说的东西。听娄总一说,我的很多疑惑、想到的很多东西,娄总已经想过了。所以,这个事情请娄总先来说是对的。在娄总的发言之后,再来谈所谓适制性这些话题,显得格局太小了。局限于福鼎白茶,以福建白茶为纲的,可以去谈适制性。如果在娄总刚才说的各个省应该有各个省的标准,各个省有各个省的白茶这个情况下,我们再说适制性,好像就又说回去掉了。所以,待会如果有合适的话题再谈。

诗云:好的。现在大家品鉴的是大邦白茶,有没有茶友来跟我们分享下品饮感受?刚刚娄总还没有给我们介绍这款产品,先请娄总简单介绍下。

娄自田:我说一下工艺。云南白茶有一种工艺是月光白,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我们在分析各种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了复式萎凋,做72小时,用日光干燥。云南的气候特点保证用日光干燥,含水率9%是可以做到的。福鼎做不到这样,必须要烘。我们最近总结了云南白茶一个广告语:云南白茶,不揉不炒,不烘不焙不提香。好茶为什么要提香?我们最终选择了这样一个工艺做了一款森林白茶。具体的茶园在张家湾这一片。

诗云:好的,谢谢娄总的分享。现场请两位茶友分享下喝这款茶的感受?

茶世恩:这款茶,我们在写《云南白茶一本通》这本书时已经喝过。我们也采访了大邦白茶的另一位创始人李亚全李总。我觉得这款茶喝下来有惊喜,适口性很好,清甜。我们写书之前去做调研,去跟不同的商家去聊,好多人给我们反馈说云南白茶适口性好,普通消费者一喝就能感受到,它的茶汤、滋味会给你一个直观的口腔反馈。

施中琦:为什么选易武片区来做?还是,是不是想打一个森林茶的概念?

娄自田:不是专门选的易武,是做下来以后,易武的很好。还有无量山片区的也很好。景迈的也不错。当然,群体种的丰富度更好。选择森林茶,是因为这款茶在我们的产品体系里属于中间偏上的。我们自己有三个品牌:景珍白茶、古林白茶、大邦白茶,分别对应不同的产品体系。

诗云:接下来,请著名茶文化学者杨凯老师分享历史上云南白茶的状况?

杨凯:我们名称上的白茶和工艺上的白茶,怎么区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过去云南茶往往不这么叫,不光是云南茶,就是全中国的茶,其实它不是标准产品,每一个茶也不是按我们六大茶类分的,每一个茶都有自己的工艺。比如,普洱茶是一个大类,在过去,对西双版纳和普洱地区以外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整个滇西这一带都叫普洱茶。

但是你进了思茅进了版纳,你就发现看不到“普洱茶”,所有的茶它都有自己的名字,或者是地域的名字,或者是季节的名字。比如说,按季节来说,历史上我们的普洱茶可能就是分成芽茶,最早的生芽、蕊茶,完了又按季节分,就是夏茶、秋茶、谷花茶,像这种分下来,完了再有按地域分的大山茶、坝子茶等等。我们的茶类其实分得很细,如果你把它加工起来以后,每一种茶也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是没有统一的类的,工艺也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把茶加工成藏销的紧茶,加工成饼,它又是另一种工艺,过去是没有像我们现在的标准或者六大茶类的说法,它每一个都不一样。

这里头有一款茶应该就是历史上的云南白茶。是春天最早的生芽,过去进贡给皇帝的所谓“八色贡茶”里有两款散茶,一个叫芽茶,一个叫蕊茶。我们现在从汉文献的记录里找不到芽茶的记录,很多老人,他们也不知道这个茶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从英文的文献里能够找到它们,就是说芽茶是用春天最早的芽采下来以后,除了生晒没有其他工艺,这么一来就很明确,这个应该是一款白茶。

生芽之外,还有一款茶就叫熟芽。生芽和熟芽是不同的。很多人也在问我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生芽,最后我从英文文献里找到生芽,它就是一款白茶。按照英国人的说法,除了生芽,所有茶都可以叫普洱茶。这就是说我们最早在历史上,并且作为贡茶的,我们就是有白茶的。这个白茶其实跟福鼎的银针是匹配的。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茶公司进入云南,开始试制各种茶叶,做了老青砖、乌龙茶,也做了白茶,只是不确定当年用什么工艺。1942年以后,日本人打到缅甸,红茶出口受阻。勐海茶厂大部队撤离,留守人员每年都要生产白茶,很可能就是现在的这种白茶。他们收农民的鲜叶,16斤鲜叶里大概挑出1斤来做白茶。

跟这个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墨江的景星茶厂生产了一款茶叫寿眉。我看了相关记录,找到了当年做茶的汤仁良先生。2018年,他98岁,我就问他,你当年做的寿眉到底是什么工艺?老人家说我当年没做过寿眉。我把文件拿给他看,说这上头有技术主任是你吧。他说对,这就是我。当时它叫新华茶厂,隶属于墨江茶叶公司。他说我是茶厂的技术主任,这块写的本年寿眉制作数量基本没做。我就问他,本年没做,但你去年做了吧,是什么工艺?老人家说80年前的事了,记不住了,这个线索就断了,但这个东西当年是存在的。

那么这个寿眉是什么?我最后通过外国文献来解决这个问题的。19世纪,中国人在出口茶的时候,做了一个宣传画,把中国很多出口产品都给列出来,包括寿眉、椎脊茶,包括各种茶。陈椽先生在《茶叶通史》里写过椎脊茶,但是我问了安徽农大的各种专家,没有人知道什么叫椎脊茶,最后在这个画册上找到了。但是寿眉这种茶的工艺到底是什么工艺?是蒸青工艺还是白茶工艺,现在不是很清楚,可能要跟其他地区的出口材料对比一下,才能确认19世纪的寿眉是不是白茶。这是解放前的情况。

解放后,白茶是怎么兴起的?大概在2004、05年,普洱茶热起来了。这个时期,白茶在港台地区也很受欢迎。在港台的茶餐厅里吃早茶,你去点的话,它肯定会有普洱,有老寿眉,有菊花,或者菊普。我们一般都喝老寿眉,因为那会儿又便宜又好喝。

在这个时候,云南做普洱的人就开始说,现在普洱的味道有点单调,怎么去改进?有些人就吸取了白茶的工艺以及其他工艺,做了很多私房茶。所谓的私房茶,他们都把它命名叫普洱茶,没有叫白茶的,也没有叫乌龙茶的,反正这种茶香气都比较奇特。

后来他们就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说我们景迈山的月光白非常好看,背面是白色的,正面全是黄黑色、褐黑色。他们就说我们景迈山的白茶都是景迈山的少女半夜上山去采来的茶,全部阴干,不能见太阳。反正这故事很迷人,利于做销售,但是当年他们没有找到相应的归类,一直不承认这是白茶,一直说它是普洱茶。

后来,包括我们杨总(杨泽军)也开始做白茶,至于他们的白茶是什么工艺,待会让他自己来讲。其实云南普洱茶是有很多的,它根据云南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的特殊的茶性,发展出不同的产品。并且是在历史上,这些产品就是宫廷的贡茶。

注:文字根据沙龙现场整理,发言未经嘉宾和茶友审核,解释权归嘉宾和茶友。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茶摸茶,闻香观色。品鉴普洱茶有哪些技巧?

多听多看,多试多学。新入门的茶友,想必对这八字真言都不陌生,不过除了这些基础外,还有一些方法能帮助各位少走弯路,多多进步。

今天就以普洱生茶为例,来和大家聊聊普洱品鉴的技巧。


看茶

看茶不是翻来覆去地瞎看,而是仔细观看茶饼的每一个细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看制成的饼茶工艺,是否成熟稳定,

二辨制成的饼茶外形,是否均衡统一,

三观制成的饼茶外缘,是否规整紧实。

静电除尘工序普及后,普洱茶的卫生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在此之前,老茶中的杂质,基本全靠人工筛选,难免有所遗漏,因此一些老茶可能会出现杂质。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色泽上观察生熟区别,熟茶的色泽呈黑褐色,生茶的判别稍复杂一些,不同年份色泽也不尽相同,通常年份较短的呈墨绿色,年份较长的呈棕褐色。


摸茶

摸茶,就是在双手洗净沥干后,实际感受下茶饼紧实度的手感如何。同等的储藏条件下,茶体疏松,陈化速度较快,茶体紧实,则陈化速度稍慢。

用茶刀撬开茶饼,查看内外用料是否一致,这里有“洒面”和“一口料”的区别。

洒面,指茶体表面撒上一些等级较高的茶叶,以达到卖相更好的目的;一口料,指整个紧压茶内外都是同种等级的茶叶。这两种情况适用于不同场景,都属于正常现象。


嗅茶

顾名思义,嗅茶就是用鼻子细细闻茶饼,这一步主要是为了感受干茶有无异味。

普洱茶正常情况下会越陈越香,但如果工艺失误或存储不当,导致普洱茶吸附了异杂味,就会导致串味,产生如水闷味、草席味,烟熏味、霉味等各种刺激性味道等等。

总之,有异味的普洱茶,绝不是好喝的茶。喝这样有异味的茶,会令你产生不愉快的感觉,也有违“喝茶有益身心”的主旨。


开汤闻香

投茶茶6-8克,洗茶1-2泡,用公道杯倒出茶汤后,稍稍停顿几秒,等公道杯的温度有所下降后,再去仔细闻杯底的茶香,杯壁的香气,也叫“杯底香“和”挂杯香“。

有的茶没有香味,有的若有若无,有的香气飘散,而有的茶香气直澈肺腑,极为高锐。比如景迈古树香气彰显,持久飘逸,而冰岛古树则淡雅清香,悠远如丝。


开汤观色

陆离个人认为,这是品鉴普洱最重要的一步。

普洱熟茶是全发酵的产物,多呈红褐色;普洱生茶不同的陈期,有着较繁复的变化。陆离曾整理出不同陈期的生普,茶汤色泽的差异,多为主观记载,仅供茶友参考。

陈期1至2年,汤色多呈黄绿色,有如稚气幼童,不宜过多品饮;

陈期2至3年,汤色多呈金黄色;

陈期3至5年,汤色多呈橙黄色;

陈期5至8年,汤色多呈橙红色;

陈期8至15年,汤色多呈石榴红;

陈期15至30年,汤色多呈宝石红,有如佳偶天成;

陈期30年以上,汤色多呈酒红色,有如国色天香。


透明度亦有以下区别:

茶汤浑浊,汤体犹如山洪之水,悬浮物明显可见;

茶汤不清,汤体有如黄河之水,悬浮物颗粒较小;

茶汤清晰,汤体有如长江之水,游鱼嬉戏,依稀可见;

茶汤透明,汤体犹如滇池之水,水生万物,一览无余;

茶汤清透发亮,汤体有如云南墨江双胞井水,凛冽,身着光彩;

茶汤晶莹剔透,汤体犹如九寨溪流之水,精致之极,巧夺天工。


开汤嗅香

这一步首先为了品异。开汤品尝时,如异杂味盈口,多半说明普洱茶存在客观问题,其中属于品质问题的有:

如果有烟熏味,多半是炒或者烘干时,茶叶受柴火生烟袭扰;(区别于烟韵)

如果有糊青味,多半是炒或者烘干时,不慎将茶弄糊了;

如果有炒青味,说明晒青毛茶是炒干的,而非晒干;

如果有烘青味,说明晒青毛茶是烘干的,而非晒干;

如果有红茶味,多半是新摘的茶青没来得及晒干就捂,造成叶梗发红;

如果有水闷味,多半是茶叶不慎被雨水淋湿;

如果有霉味,多半是储藏条件不好,产生发霉现象。(区别于陈味)


第二是为了品香型。不同的茶汤香型,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比如清香,花香,果香,蜜香,就属于香甜蜜柔型。而松脂香,樟香,药香,则属于陈韵悠长型。

第三是为了品层次。有的生普变化单一,只能品出一种单薄的香气;有的生普变化丰富,能清晰地感受到多种香气的交融。

而更高境界的普洱,不但有多种香气,而且每泡茶汤产生的香气也不同。甚至同一泡茶汤,仅仅是茶温的由热至冷,就能产生多种不同的香气。

不同种类的生普能品出的香感也不同,有的高扬下沉,香气含蓄不张扬;有的含蓄内敛,香气丰富且协调持久;而有的激烈高扬,香气尖锐且历久弥新。

开汤品味

经常有茶友调侃“不苦非普洱”,而苦确实是普洱茶的本味之一,判断普洱品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种苦,在口中化开的速度如何。

除了最直接的滋味外,品鉴普洱,还有三个很重要的点:汤感、水路、喉感。这三种感受颇为主观,不同茶友对同款茶的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因此不必钻牛角钻,适口为珍。


至于更高阶的体感、茶气和茶韵,就已经是另一个范畴了,篇幅有限,新手茶友们只看文字,理解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首先要品汤感,汤感,新手茶友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茶汤含于口中的感觉。

有的生普汤感贫乏,如若无物;有的生普茶感较薄,只有些许感觉;有的生普汤感较厚,浓厚有质感;有的生普汤感饱满,汤质能充盈口腔。

其次要品水路。水路,新手茶友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茶汤由口吞咽至胃时,舌面及口腔的感觉。

有的生普水路粗糙,咽下茶汤后,舌面感觉有毛刺一样;有的生普水路顺滑,咽下茶汤后,舌面感觉柔顺;有的生普水路丝滑,咽下茶汤后,舌面感觉如丝般顺滑。

最后要品喉感,有的生普喉感发干,口腔干燥想喝水,没有回甘;有的生普喉感甘甜,回甜犹在;有的生普喉感甘润,如雨露般滋润,回甜历久弥新。

品饮普洱,看似步骤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老茶客都已烂熟于心,不需要刻意去想,不急不缓,浑然天成。不知茶友你有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呢?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