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临沧县志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临沧有一个因茶得名的寨子-茶寨



贡茶寨
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大寨镇文丰行政村,直线距昔归26公里、那罕19.6公里、纸山箐8.2公里、昔元6.6公里,地处大寨镇大寨行政村北,东隔河邻文蚌,北连鱼塘组,西接棠梨坝村,西南与大寨村福寿组交界,为澜沧江支流勐麻河畔,因历史上茶寨的茶叶和纳贡田的米作为贡品上贡到大勐麻土司而得名茶寨。

贡茶寨位于世界茶树和茶文化起源中心的云南临沧,临沧是普洱茶原产地和滇红茶、大叶种蒸青绿茶的诞生地、是中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贡茶寨地处临沧邦东大雪山东北支脉东端,地处横断山系澜沧江山脉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贡茶寨是大勐麻土司管辖辖区内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村寨之一,上贡到土司家的茶叶自明代便是大勐麻土司进行礼仪活动和祭祀的贡茶,亦在道光年间上贡到北京得道光皇帝封为贡茶,现尚有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保留。



                                “文章瀚博古文丰,茶韵飘香贡茶寨

1、  1707年获时省府认可,在尧上开办 “文宫小学”,汉语教育推动了云县的文明进步,为云县志最早的官办小学,赵家花园的古柏、丹桂、进士石、进士纪念碑、以上无不在诉说着此地自古以来文化丰盛,取文化丰盛之意得名文丰,贡茶寨是大勐麻土司管辖区域内人工栽培茶叶最早的村寨之一,因历史上贡茶寨的茶叶到土司家,自明代以来便是大勐麻土司进行礼仪活动和祭祀的贡茶,而得名茶寨。


贡茶寨岩茶山
      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写,茶者“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陆羽遍寻茶源,并对产茶之地进行总结,他认为茶之上品出自烂石,所谓烂石,是指风化较完整发育良好且未种植过作物的碎石土,其矿物等养分齐全,结构良好,为茶树生长的上佳之地,所产茶叶数量稀少,品质亦更高。
2、岩茶山:为一整块石头经风化而成,石上种植于明、清、民和改革开放各时期茶树数百颗,古中小树并存,上百颗茶树独生于一整个经风华的石头之上,乃世间罕有。



3、马道嗞(:史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今瑞丽)土司思伦法率众10余万人攻景东,打通临沧地区通往景东等地道路”。缅宁(临翔)至景东的驿道(东北线)由县城起,经丙兔、五台坡、璋珍、邦包,到邦东街,过澜沧江嘎里渡入景东,从邦东街往北,经大石(云县大朝山西镇),到勐麻(云县大寨),再到云州(云县城),是当时盐茶等大宗贸易往来的主要干道。当时马帮盛极一时,拥有骡马少则二、三头,多则数百头,大马帮并配有武器。密林深处随时可见“山间铃响马帮来”。
       在茶寨寨子脚有一处坡很陡的道路,古时马帮来到这里的时候上很陡的坡,使劲到嗞起嘴漏出牙齿来,得名马道嗞,从马道嗞南线到邦东那罕昔归马台、北线至云州过凤庆大理达昆明,西进棠梨坝、官房到蚂蚁堆、勐莱坝到耿马孟定出缅甸,东过纳贡田出糯洒栗树到景东、虽然山川险阻,万水千山,途中行旅艰难,既无舟楫之利,又无车马之便,交通运输仅靠人背马驮,然商业贸易尚称发达,流通亦畅,内、外贸易均备,国外运至缅甸腊戌、仰光;省内到云县、耿马、景谷、墨江、昆明诸地,经马道嗞向国内外输送茶叶等产物,马道嗞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交叉路口。



3、古茶园 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该茶园属于高密度规则并排种植,茶树基围达110cm左右,期间经多次矮化,是贡茶寨作为大勐麻土司管辖区域内最早栽培茶树的村寨的有利见证。





在品茗中聆听——云南茶业史上的“四个第一”

有人说,彩云之南,是上天不小心弄翻了调色板,把七彩的颜色洒落,才使得这片土地如此丰饶神奇;更为幸运的是,数千年前的一场风雨,把茶叶的种子,馈赠给了这片美丽的红土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唐朝陆羽的传世巨著《茶经》之开篇首句。关山万里,陆羽梦里千回遇见的南方“嘉木”,正傲立彩云之南,身姿绰约,绝代风华。

回到沉香袅袅的时光深处,我们品茗历史的甘润,触摸历史的文脉,作为茶叶故乡的彩云之南,几千年来,这神奇的叶片在风雨岁月中演绎了多少传奇故事?云南第一个官办制茶厂和第一个茶叶实训所在哪里?深居大山的云南茶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让我们侧耳聆听,那来自遥远时空的历史涛声吧。

——编者

千里茶山,万千故事。

当云南茶随着一队队马帮“哒哒”的马蹄声在逶迤千里的茶马古道上穿行千年,在历史的节点上,又面临如何精制、如何包装销售的难题,多少前人迎来送往,成立专门机构,研制精品良茶,探索畅销之道;多少背影,渐渐淡出时空,消失在鸟语花香、泉声汩汩、繁枝茂叶的茶山深处,然而他们留下的故事,那些过往足迹、音容笑貌,让我们在驻足停留间,转身回眸……

筚路蓝缕

时光来到1915年,在宜良宝洪寺一带。其时,旧产土茶,味色均好,唯不知如何进一步改良和焙制,所以销量不佳。后经过官方聘请技师杨世臣改良焙制工艺,使其味香色绿,回甘生津。于是,由官方筹款,在县属产茶地选定万户庄朝阳寺设一官办制茶厂,招生10名,入厂学习,认真传授,赋予烘焙技术后并精心包装,因此得以畅销;再行另筹的款,设立茶业讲习所,使茶叶制作和包装技术得以普及。至此,云南省第一个官办制茶厂在宜良万户庄朝阳寺创立,由此开创了云南制茶工艺改良的先河。

1919年6月16日,云南省公署发布第369号训令:云南近年“频兴师旅,府藏空虚”,拟成立茶业实习所,创办模范林场、兽医实习所、化学制造科等。于是,刚刚从日本留学学习茶专业回国的云南会泽人朱文精、宜良人陈洪踌等人立即受到重视,被委派赴省内各县及普洱沿边调查宜于种茶地点,设场实验。又选定宜良县上栗者村四周田地约40亩,设置实验场;并在该村望海庙一处,设置茶业实习所,招生实习,以期改良。

朱文精于1919年12月被任命为茶业实习所所长,陈洪畴为茶业实习所技术人员兼宜良茶业实验场厂长。据史料记载,朱文精“自承办以来,热心任事。教授学科,则尽心讲解,教授实习即以身作则,勤慎将事,从未偷安片刻”,“身兼司、管、教,事事躬亲”。教授的内容,包括茶叶历史、茶叶地理、茶叶概论、茶地选择及整理法、茶种培养法、茶树栽培法、茶芽采摘法、茶树病害学、茶之分析、茶叶经济、绿茶制造法、红茶制造法、茶叶贮藏、茶叶配合包装法、茶品检查法、茶叶贩卖术、茶叶组合经营事例等,课程内容涵盖茶叶生产、制作、销售全领域。

宜良县实业所为推动茶业发展,于1922年12月24日由实业所所长马云翔带领宜良籍毕业生张熚、陈炳华前往江头村讲演,“附近各村绅董及种茶各户,前来听讲者,计有八十余人,演讲词旨殊亦明晰有序。”学员们均好学深思。其演讲深入浅出,提出茶业衰败的原因是:“栽培失当;不知驱除病害;不知改良制造;装潢不加讲求;贩卖失信。”“业茶之人,于栽培制造诸法,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以致日本、锡兰所产之茶,日盛一时。”——表达了复兴茶业之志。

另有《临沧县志》记载,民国9年(1920年),邑人何进雄前往昆明学习红、绿茶制茶法,毕业后于民国12年在临沧圈掌大庙设龙泉制茶厂,培养学工十余人,制出的红、绿茶,销往昆明、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国家。由此,云南茶业改良已初见成效。

朱文精于1923年将实习所焙制的5种茶样(含红茶1份,绿茶4份),分别是橙黄、龙华、凤眉、雀舌、兰叶交实业司,转送上海总商会展览会茶叶审查员胡德馨、陈周、谢蓉斋3位茶叶专家品评,专家们经评定,联合出具了报告书,其中绿茶兰叶“叶嫩味鲜浓”,得分最高,为80分;绿茶雀舌得分78分;红茶橙黄得分70分。“如批七十分者,每担(100斤)约值银七十两,以此类推。”认为云南茶业实习所送评的茶叶,无论红茶还是绿茶,茶叶的底子都好,但制法上尚欠精研。此行,在上海茶叶专家的指导下,云南红茶的制作工艺得以进一步提升。

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诗经·周南·桃夭》中红妆新娘待嫁的场景。

云南茶在制作工艺和包装的不断成熟中,有如待嫁的红妆新娘般令外面世界的人们刮目相看。

1923年8月,经过精研的云南宝洪茶作为云南茶业的代表商品首次在国际展会亮相,这也是云南茶叶走向外销突破性的一次展会。

据《山水茶事别样云南》记载:其时,中国茶叶公司联合云南省方面成立云南茶叶改进委员会。成立之初,委员会的第一项议题就是设立培养人才的“云南茶叶技术人员训练所”。随后,他们又和相关机构共同出资,成立“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南中茶公司)”。

云南中茶公司大量招调全国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从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征选138名高级制茶技工分配各厂工作,并与中山大学农学院合作引进一批该校茶科的毕业生,安排到顺宁、佛海、宜良三家厂,并将宜良实验茶场作为中山大学教学实验基地,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云南茶叶调查研究,编印茶叶书刊,为云南茶业培养了现代化生产的技术力量。三家厂建立后,只在宜良开设茶叶技术人员训练所,这是云南茶业发展以来第一所也是整个民国时期唯一一所茶叶训练所——“云南茶叶技术人员训练所”。其所长是辛亥革命元老、云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邦翰。

宜良茶业实验场和云南茶叶技术人员训练所,是现代茶学教育的开端,为近代云南茶业发展培养了第一批人才,成为茶叶技术骨干培养的摇篮,并在民国时期云南茶业发展的三十多年间逐渐发展成为云南茶业的母校。

在茶叶实训所两年制艰苦的学习和大密度的实践中,学员们积累了丰富且全面的茶学技术。抗战胜利后,内地技术人员和工人纷纷离开云南,这些学员有的成长为茶叶公司和各茶厂的骨干,部分学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茶业的业务主干。

从1915年第一个官办茶厂创办到第一个茶叶训练所成立,从第一份红茶试制样品送评到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从培训制茶人员到为茶区输送人才,并建设茶厂,宜良都为全省乃至全国输送了茶叶技术最为全面的人才。民国时期是宜良茶乃至云南茶发展的重要时期,宜良在整个云南茶业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筚路蓝缕开先河的作用,成为云南近代茶业人才培育的摇篮,为整个云南乃至中国茶业史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张居正

来源:云南政协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德丰昌正寨臻品系列之探寻芒麓昔归(二)

  芒麓昔归产于云南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境内的昔归村芒麓山,芒麓山是临沧大雪山向东延伸靠近澜沧江的一部分,背靠昔归山,向东延伸至澜沧江,山脚便是昔归渡口(原嘎里古渡),芒麓茶就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名有三:一为“芒麓茶”,二为“昔归茶”,三为“嘎里古茶”;旧时关于“芒麓”一词,不同的书籍记述,其汉字也不同,大致有:蛮鹿、蛮绿,从临邦公路到芒麓山公路里程24公里,距大朝山电站10余公里,位于海拔740~950米之间。  

  亚热带季雨林中的茶园主要种植在半山一带,成林成片分布在森林之中。茶树有的规则排列着,而大部分熙熙落落的生长,但仍然可以看出人为的痕迹,完全可以断定这是栽培型古茶园。

  有的树高三、四米,有的五、六米,有几棵茶树主干只剩下一截枯树桩,但又从底部重新长出了锄把粗的新树叉。大茶树基围在80~90厘米左右,茶园属传统采摘自然生长,树枝盘曲向上,经百年的人工无意造作,形成的造型嶙峋古怪,似卧龙、似飞禽展翅,既易攀援采摘又有观赏性,是典型的人工栽培古茶园。  

  二、历史背景

  芒麓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产茶的芒麓山有芒麓茶民旧址,附近是昔归新石器遗址,山脚是嘎里古渡遗址、茶马古驿道遗址,顺古驿道上行10余公里便是邦东古镇遗址。矗立在澜沧江西岸的芒麓山,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品质超群。芒麓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使得她在历史上一度享有盛名。

  三、专家认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茶叶协会理事长陈宗懋,以及当代茶叶大师吴觉农等专家学者均认为: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在澜沧江流域,最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环境在澜沧江两岸,品种最好的茶叶在澜沧江流域临沧市的双江、临翔、云县、凤庆等县区,以及思茅、西双版纳等地。  

  澜沧江西岸的芒麓山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温和,日夜温差大,森林大面积覆盖,澜沧江云海弥漫。其早朝阳晚背阴的山势,使得日照时间短,且多为漫射光照射,加之雨量充沛,湿度大,土壤富含腐殖质,土质疏松,含有茶树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在这种生态条件下生长的茶树植株健壮,基叶肥实厚重,为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1982年国家农科院茶科所,云南省茶科所到临沧县帮助调查茶叶品种资源,证实临沧茶叶品种均属云南大叶种群体,邦东乡大叶茶被国家茶科所列为优良品种。

  采集到的邦东大叶茶叶片标本中,叶最长25.5厘米,宽11.5厘米。芒麓茶是邦东茶的典型代表,邦东茶的精华首推芒麓茶。

  四、史志记述

  《缅宁县志》记述:“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既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可以想象当时的芒麓茶应有的地位,历来是缅宁县不可多得的名品,这自然就成为县内要员和富豪们以及文人墨客品茗的首选,同时也是接待嘉宾的首选,招待省府官差、礼仪往来更是缺少不得。当时县署官员多有饮用芒麓茶的偏好。上世纪七十年代,昔归村每年精制100公斤忙麓茶上交县上,当时茶农们亲切地称之为“县委茶”。  

  《临沧风物志?名茶篇》中记载:“临沧大叶茶原生地茶,产于临翔区邦东乡。邦东乡有野生、驯化、引进三类。野生茶有红花油茶、红山茶、小红花茶、小白花油茶、大树茶、香果叶茶、小叶种茶、牛皮茶、小山茶、老苦茶等10余种”;“邦东驯化茶为大叶茶或称长叶茶,含氨基酸32.9%,咖啡碱3.61%,水浸泡物40.49%。用邦东茶制作的功夫茶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滋味醇和鲜美,汤色红艳带金圈。用于制作青茶,外形显白毫,茶叶清香回甜。邦东驯化大叶茶被列为全国大叶良种茶之一”。

  在《临沧县志》记述中,对芒麓茶的评价也是最为突出的:“较名贵的初制青茶是忙六茶和晓光山茶,忙六茶产于邦东忙六山,茶水的浓度高,清澈,经久耐泡,饮后爽回味。

  由于有过辉煌历史时期,被后人传为“贡品”并非没有根据,据有关资料记述:商朝末年,生活在云南的濮人就曾将大叶种茶敬献给周武王。雍正时期,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后,设立官办的茶叶总店,为清宫采办贡茶,以博圣上赏识。“宋代大理国时期,勐海、双江、临翔、云县、凤庆等著名的‘御茶山’,除供大理国作为‘御茶’,还作为‘贡茶’进贡给皇帝”,作为临翔区旧时的名品芒麓茶,进贡当然必不可少。  

  五、品饮忙麓茶

  要品赏到芒麓茶的真正品质,还得亲自到芒麓山。首先是观其山水美景:蓝天白云下蜿蜒南流的澜沧江水,悠然往返于江中的渡船;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下疏密间杂的古茶树,涓涓流淌的山泉;唱着山歌采茶的农家少女,热情好客的昔归茶民;习习入怀的山风,清脆悦耳的鸟语。再加之烈日与炎热的河谷气候,品茶之欲难耐。  

  芒麓山的泉水,当地人称“羊肝石水”,是冲泡芒麓茶的首选,当然在当地别无选择。用当地的水冲泡,效果最佳,即使是生茶也变得熟了许多,其茶水的苦涩味减少,回甘依旧;此时喝下一杯芒麓茶,顿感喉咙滋润,口舌生津,特别是那久久的回味,即使你现在只喝一杯白开水,口中总有芒麓茶的回甘,就如同吃过橄榄之后再喝水,“回味甜”让你美不胜收。  

  芒麓山山泉与临沧城的“泉水”作对比:前者冲泡茶水纯正,入口即化,且苦涩味减轻,总体感觉陈化;后者冲泡茶水有杂味,苦涩味重,总体口感明显比前者差。  

  芒麓茶与其他大树茶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入口淳和滋润、回甘持久,杯底留香持久,三四泡后更觉爽口,其香不减,其甘不减,苦涩皆无,特别适宜不会喝高浓度生茶者品赏。就算是只喝茶,不品茶,芒麓茶喝到一定时候,其“霸强”性逐渐显露,去喝其他茶便觉“不堪入口”,总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之感。  

  刚采摘加工和当年的生茶冲泡后,茶水青绿,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其内质丰富而十分耐泡。随着存留时间的增加,茶水颜色逐渐变深,越来越走向桔红,苦涩味随之消失,其香有增无减。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