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大叶茶

找到约69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权威!云南栽培大叶种茶资源的多样性和优质性解读

当然大家都知道云南的茶树多为大叶种,进而很多人就简单地认为大叶种等同于内含物质丰富,等同于茶叶品质好。但是,何谓“大叶种茶树”?其优质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资深专家、中国第一部古茶树著作《中国古茶树》的作者虞富莲在他的文章中为我们分析了云南栽培大叶茶资源的多样性和优质性。(点我购买2021年8月刊 阅读更多专业文章)

按茶树植物学形态标准,叶面积≥40cm为大叶。云南统称的大叶茶包括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在张宏达的植物学分类系统的32个种4个变种中(见1998年《中国植物志》—山茶科),云南有23个种3个变种,占总数的76.5%。其中以云南作模式标本的种有18个,占茶种数的51.4%。在38万平方千米的地域内集中那么多的变异,这在全球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这也证明茶树物种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基因集积最多的地区就是茶树起源中心,所以云南当之无愧为世界“茶树王国”。

大叶茶资源的多样性

据统计,云南目前在生产上栽培利用的主要地方群体品种约有60多个,以群体种作亲本育成的(审定、认定、登记)无性系品种有20多个。群体种生命力强、适应性广,制茶品质优,依旧是目前生产上的当家品种,尤其是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几乎全是群体种。古树茶以其独特的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茶树物种方面有普洱茶(C. sinensis var. assamica)、白毛茶C. sinensis var.pubilimba) 、德宏茶(C.dehungensis)、秃房茶(C. gymnogyna)以及少量的苦茶(C. sinensis var. kucha)、多脉普洱茶(C. sinensis var. polyneura)等6个种和变种。

形态特征方面,则常见的有乔木大叶、小乔木大叶,灌木大叶极少。灌木大叶是云南独特的大叶茶资源之一。不论是叶片大小、叶形、叶面、叶缘、叶尖、叶齿、叶脉、叶质等都囊括了茶树所有性状,换言之,相当于全国茶树叶片形态的缩影。而且大量极为特殊的叶形,也足见其资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从样本可知,目前一芽三叶最大的是勐海大叶茶,长16.8cm;一芽三叶百芽重最重的是元江糯茶380.1g,也就是说制1000g晒青茶只要600多个芽叶;芽叶色泽有绿、黄绿、深绿、淡绿、紫绿等,70%左右是绿、黄绿色;茸毛有稀毛、中毛、多毛、特多等,在各个群体种中都有存在,但80%左右是多毛和中毛。茸毛是商品茶质量的重要标志,茸毛多有利于品质。

云南大叶茶与中小叶茶的比较

就全国而言,树干挺拔的典型直立乔木型茶树很少,不到5%。在原始森林里,茶树只能算是二线植物,一级乔木层建群树种主要是樟科、壳斗科、桦木科等,所以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养成耐阴习性。小乔木茶树约占30%,灌木型茶树占65%左右。云南低纬度高海拔的地域特点,却是以小乔木和乔木型占绝对多数,约为95%左右,灌木型中小叶茶主要分布在滇东北较高寒地区。云南优质大叶茶与中小茶的主要异同点有以下几方面:

1.大叶茶小乔木、乔木树型,树姿多直立;中小叶茶灌木及少量小乔木树型,树姿多开张、半开张。

2.大叶茶叶长在16~20cm、一芽三叶百芽重在120~160g,比中小叶茶高50%左右。也就是说,大叶茶1000g鲜叶一般只要有630~830个一芽三叶。

3.据叶片解剖结构观察,大叶茶角质层薄,上表皮细胞大,栅栏细胞多为1 ~2层,海绵组织发达,叶泡大,内含物质丰富,叶面多呈强隆起,有的有少量硬化细胞,抗寒、旱性弱;中小叶茶角质层较厚,有腊质,上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栅栏细胞多为2~3层,海绵组织较小,硬化细胞无或极少。抗寒、旱性强。

(勐库大叶茶叶片强隆起)

4.从生化成分看,大叶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含量要明显高于中小叶茶,但氨基酸与咖啡碱差异不显著。这是大叶茶最适合制红茶和晒青茶(普洱茶)的基础。此外,据浙江大学屠幼英鉴定,大叶茶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要强于中小叶茶,这是大叶茶易发酵的重要原因之一。

(石头寨特大叶)

云南大叶茶适制茶类

云南栽培大叶茶资源,可以加工六大茶类(黄茶主要决定于加工工艺,大叶茶也可以制)。云南最具特色的是红茶、普洱茶和白茶。红茶以乌润披金毫,汤色红艳有金圈,花香浓郁,滋味鲜浓,甜润甘滑,冠以国内大叶种红茶之首;普洱茶以色泽红褐,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滋味醇滑回甘享誉海内外;白茶(月光白)以芽朵肥壮,外白内褐,清心孕香,别具一格。

本文节选编辑自

《云南栽培大叶茶资源的多样性和优质性》

作者丨虞富莲

供图丨虞富莲、卢磊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再造海南“茗星”!海南大叶茶迎来新机遇

海南完成全省大叶茶种质资源普查,正在编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海南大叶茶迎来新机遇——

再造海南“茗星”


这些天,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的制茶师黄成龙,忙碌起来干劲十足。

尽管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结束近半个月,但他提起来仍然心情激动:“看新闻上说,我们五指山的大叶茶在进博会上很受欢迎。”

来自国际盛会的反馈,让这位海南大叶茶从业者充满信心。

长在深山里的海南大叶茶,因其优越的生长环境、稀缺的种质资源、独特的滋味口感,在海南被冠以“茗星”称号,由其制成的红茶,曾作为我国创汇产品蜚声国际。但如今,海南大叶茶产业正面临茶树老化、制茶工艺亟须改进、茶企“小弱散”、缺乏品牌运营等难题。

好在,业界对海南大叶茶品质充满信心。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方合力下,海南已完成海南大叶茶种质资源全省普查、建立起省级茶树林木种质资源库、开展大叶茶生产与加工技术研究、编制全产业链发展方案……如何帮助海南大叶茶从中国茶叶市场版图中突围?海南业界正在破题。


科研人员在采集野生海南大叶茶样本,进行全省种质资源普查。海南日报记者封烁摄

“茶师傅”有底气

“国字号”茶树良种为从业者带来发展信心

黄成龙工作的茶园,是五指山大叶种茶科学研究所示范基地。因分布在山地,茶树显得高低不平,按照标准间距种植,每株都有自己的“领地”。

11月末,一些茶树枝丫上又有芽叶悄悄冒尖儿了。“上周刚采完一波茶,眼下得好好修剪枝叶,让它们休养生息,春茶采摘时才有更好的状态。”黄成龙说。

眼前的茶园藏着他儿时的美好回忆。这曾是黄成龙大伯的茶园,园子里的茶树都是大伯当年从高山上移栽过来的。五六岁时,黄成龙常和小伙伴在茶园里玩泥巴、捉迷藏。到如今,这些茶树也有30年树龄了。

现下,大伯将这片茶园承包给五指山五创茶业有限公司打理,每年收取3万元的租金。而黄成龙则成了该公司的一名制茶师。乡亲们嘴里的“阿龙”,也有了新外号——“茶师傅”。

黄成龙喜欢“茶师傅”这个称呼。他觉得,这个称呼有职业的尊严感,也有对这片叶子的敬畏。

为了更好地理解茶,做一杯好茶,黄成龙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学习制茶,又考取了中级评茶员、中级制茶师证书,平时也留意积累关于茶叶的知识。

比如,怎么判断茶树的品质。黄成龙在一株茶树旁蹲下来,轻捧起一抔土壤并用指尖揉碎,介绍道:“茶树怕水,又离不开水。你看这土壤,富含矿物质,透气,不容易积水,照我看来,这片茶园位于上、中等级之间。”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有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黄成龙对土壤与茶树品质关系的判断,依据就来源于此。而且,在他眼中,每片茶园都有自己的微生态系统,能赋予茶叶独特的滋味。“30年了,这片茶园保存得很好,周边种着杉树、芒果树、香蕉树,所以产出的茶叶气味十分独特。”说起大叶茶,不太健谈的黄成龙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这些年,黄成龙发现五指山大叶茶茶企数量在增多。他对比海南和外地的茶企,细心地找到一些差距,“比如,我们茶文化不浓,制茶功夫还缺火候。”

由于当地茶企规模、产值普遍较小,许多茶企对加工设备投入不足,部分茶企还停留在小作坊层面,自动化程度较低,在茶叶加工、包装生产等环节,还没有形成标准化体系。

但这些差距并没有影响黄成龙对产业未来的期许,“我现在月工资6000元,虽然不算高,但我喜欢在这片熟悉的茶园工作,而且我会继续考职称,做出一杯滋味更好的大叶茶。”

黄成龙的个人成长,也是近年来海南大叶茶产业化、当地茶人职业化的缩影。而他的从业信心,则源于这片叶子的“底气”。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中心副主任方宗壮表示,海南大叶种茶树原产五指山一带,适合制红茶,滋味浓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栽培的茶树品种有600多个,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茶树良种有76个,海南大叶种位列其中,是‘国字号’品种。”

随着海南大叶茶为更多爱茶人士所识,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目前,海南全省茶叶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海南大叶茶种植面积约1万亩,多分布在五指山、白沙、琼中、定安等市县。

探寻流量密码

有机种植、新品研发、包装设计、品牌营销……海南茶企多点突围

“色香味都挺好。”

“很丝滑,它本身自带香味,有大自然的气息,回去我会考虑再买一些。”

在今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期间,海南馆展出的五指山大叶茶,成了往来宾客称赞的“茗星”。

“这是五指山大叶茶在进博会的‘首秀’,仅互换微信联系方式的客户就有200人。”参会的海南茶企工作人员介绍,进博会结束后,他们接到一笔来自江苏的订单,以600元/斤的价格售出五指山大叶茶产品。

虽是进博会“新秀”,但海南大叶茶早已“自带光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成书的《琼台志》,就有“芽茶”和“叶茶”作为土贡被征调京城的记载。及至现代,海南大叶茶品质也屡获专业认可。

今年9月,海南省农垦五指山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保亭金江五指山分公司负责人曾向阳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恭喜!金鼎红茶以总分93.55分的成绩,荣获中国茶叶学会2022年茶叶品质评价五星评价。


近日,五指山水满乡采茶姑娘在冬管期前采摘茶叶。海南日报记者袁琛摄

“金鼎红茶的原料就是海南大叶茶。”曾向阳冲了一泡大叶红茶,汩汩而出的茶汤红艳明亮,“很多老茶客就认这个滋味,耐冲、香醇、浓厚。前几天,北京一家老字号茶企又下了一笔150万元的订单。”

海南大叶茶名气鼎盛之时,要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由海南大叶茶与云南大叶茶合璧而成的海南红碎茶,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红茶评比中荣获金奖,而后远销欧美,风靡一时,成为当时国家重要的创汇产品。

尽管品质叫好,但近些年,海南大叶茶缺乏市场青睐。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的茶企普遍反映,海南大叶茶产业整体面临茶树老化、茶园管理技术与制茶工艺亟须改进、茶企“小弱散”、缺少成功的品牌运营等困难。

好在,一些新探索正在进行。海南真吾乡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金漳介绍,该公司深挖大叶茶文化内涵,比如将黎族传统制茶技艺融入大叶茶产品营销、推出配套的黎陶饮茶器具产品等,“我们将大叶茶的茶文化、喝茶的仪式感都融入这杯茶里,这些都是赢得市场的‘加分项’。”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海南大叶茶实体店的销售额受到冲击。“为了寻找新的市场出路,公司目前与厦门一家设计公司合作,希望通过新的包装设计,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铺货。”曾向阳说。

还有茶企在新品研发上做文章。例如,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部分海南茶叶品牌推出了百香果味、火龙果味、芒果味等海南大叶茶茶包。采用绿色有机种植模式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也是海南茶企寻求市场突围的一种做法。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汤适介绍,公司正在白沙陨石坑核心区建设有机茶园,其中海南大叶茶种植面积300亩,“公司产出的有机茶产品已通过多国有机食品认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为今后海南大叶茶产品走向更大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开启新的赛道

深挖品种潜力,精研加工技术,定位“小而精、精而美”

今年10月11日,省农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茶叶研究专家,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寻找野生古茶树,通过采样、研究,以期揭示深藏海南大叶茶基因里的“秘密”。

“如果能从溯源上证明,海南大叶茶是海南独立分支的特色品种,那么海南大叶茶的市场将更为广阔。”省农科院院长黄正恩表示,目前已完成海南大叶茶种质资源全省普查和初步鉴定评价,累计采集种质资源样本833份,将于今年底召开发布会公布成果。

不仅如此,省农科院还与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合作,在白沙建立省级茶树林木种质资源库,为海南大叶茶良种选育、种质创新、种质资源保护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种植环节,海南大叶茶茶园还存在茶树老化、种苗扦插成活率较低、茶叶产量较低等困难。这与茶树品种有关,也与种植环境、种植技术等因素有关。

对此,黄正恩透露,省农科院正在开展的大叶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已取得新进展,“我们已经开展茶树扦插繁殖相关因素研究,可以提高海南大叶茶种苗的扦插繁殖成活率;摸清茶园土壤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明确茶园主要病害情况及种植应用技术;建立海南大叶茶精准化提质加工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以及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标准制定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茶叶加工一环,海南积极向外取经。今年10月,省农科院科研团队前往云南昆明、普洱考察茶产业。方宗壮介绍,2021年,云南茶全产业链产值达1071亿元,其背后是科技力量的支撑。云南一些有实力的茶企,不仅有自己的科研团队,还有先进的生产线。因此他建议,政府部门可引进一批龙头茶企,借力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在产学研结合、精深加工领域发力,进一步提高海南茶叶品质。

当下,海南大叶茶难以在短期内扩大种植面积。“所以海南大叶茶要坚持走‘小而精、精而美’的高质量发展路线。”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李鹏说,目前《海南大叶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正在制定,将把海南大叶茶产业作为有机产业进行打造。

为了在有限种植面积里提高茶叶产量,同时确保品质,海南还将着力提升茶农的种植技术。“这几天,我们邀请了来自贵州的茶叶专家,为海南大叶茶种植农户、茶企举办有机茶生产培训班,同时,计划在五指山、琼中、白沙3个市县,分别建立5个到10个田间培训学校,对茶农开展长期培训。”李鹏说。

听闻这个消息,黄成龙期待着,以后能在家门口进修种茶、制茶“功夫”,带动更多老乡种茶、制茶,共同增收致富。

)

按照国际有关评判标准,茶树芽叶的茶多酚含量高于30%,即属特异种质资源。五指山水满乡的海南大叶茶,芽叶茶多酚含量约35%,制成红茶滋味醇厚,带来明显苦后回甘的口感。

今年海南大叶茶种质资源全省普查累计采集样本833份,将揭示海南大叶茶基因里的“秘密”。

再闻大叶茶,茗香满琼州

独特而珍稀的海南大叶茶

正走上一条新赛道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 傅人意,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世界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及成果产业化”项目中期进展汇报会议顺利召开

茶产业是云南打造“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为对标“中国最优、世界一流”,集聚全国全球科技资源,在茶叶所昆明总部及勐海高标准建设“世界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公益性公共平台,突出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立足云南大叶茶优势,根据大叶茶的特征特性,从国际化的角度开展大叶茶研究,开展品种、种植、加工技术和设备等系统研究,形成一套技术体系,创造一批突破性的技术、品种和标淮等科研成果,进行成果熟化、转化并实现产业化。2022年11月17-18日,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牵头承担、申时全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世界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及成果产业化”项目中期进展汇报会议在勐海主会场以线上方式组织召开,项目组成员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对每家单位项目前期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及要求、财务培训和每家单位项目中期进展情况汇报,最后由申时全研究员进行项目总体执行情况总结,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世界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及成果产业化”项目作为省科技厅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支撑云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省重大科技专项。该项目自2021年1月启动实施以来,通过项目组的共同努力,总体达到预期目标并取得阶段性成效。项目对标“中国最优、世界一流”,在昆明完成4000平米实验室及科研设备建设,初步建成“世界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公益性公共平台,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技术辐射中心;在大叶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创新与应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与配套设施集成及应用,大叶茶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互联网+云茶产业创新与应用示范,大叶茶营养健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围绕项目合同内容、目标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产业创新与应用示范方面,通过技术服务、基地建设、人员培训、创新主体培育等措施,服务企业21家,完成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示范面积200万亩,实现社会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为实现云茶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助推云南茶区乡村振兴建设,支撑云茶产业、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尽快完成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公益性公共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将加强项目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调度,原则上每季度调度一次,按质按量推进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确保项目合同总体目标、主要研发任务和经费合理合规使用,圆满完成项目各项指标任务。 


申时全研究员作执行情况总结


参加单位作汇报

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8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