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汉中秦巴

找到约5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汉中四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汉中红

汉中产茶历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自古就是出产名茶贡茶的知名产地,被公认为地球上同纬度地带中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2013年,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原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与陕西理工学院秦巴红茶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发出汉中红茶,统一品牌为“汉中红”。2014年、2015年,“汉中红”在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连续两届蝉联大会“特别金奖”。2022年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中获得“大金奖”。

文化背景

汉中文化底蕴深厚,是刘邦成就汉室基业的发祥地,诸葛亮六伐曹魏的战略大后方,“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汉水、汉朝、汉民族、汉人、汉语、汉文化等称谓与汉中一脉相承至今。

生态环境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临川渝,属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汉中属江北茶区北缘。茶区森林广茂,沟溪纵横,果繁竹茂,碧水蓝天,雨量丰沛,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土壤偏酸,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且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天然锌、硒等微量元素。茶园多立地于大巴山北麓海拔800—1600米的缓坡地上。“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和生态优势,赋予了汉中茶叶“香高、味醇、形美、耐泡、保健”的独特品质。

制作工艺

特级汉中红茶鲜叶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特殊加工工艺精制而成。

品质特点

“汉中红”条索紧秀、乌黑油润,金毫显露,汤色红亮,滋味鲜爽醇厚、喉韵悠长,香气高鲜持久、嫩甜香,叶底柔软、细嫩显芽、匀整、红明亮。

干茶

茶芽纤细,

外形细紧

茶汤

汤色红艳,

清澈明亮

叶底

色泽饱满,

芽尖鲜嫩

冲泡方法

1.器皿选择

建议选用功夫茶白瓷杯组或者透明玻璃杯,这样在冲泡时既可享受汉中红茶冲泡时清香飘逸的茶香,又可欣赏汉中红芽尖在水中舒展的优美姿态与晶莹剔透的茶汤。

2.水温控制

汉中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泡茶用具的大小投入适量茶叶,用开水冲泡或降至90度左右进行冲泡,也可用茶水分离法进行冲泡。

3.茶量控制

冲泡汉中红需要放多少茶叶呢?根据个人口味浓淡掌握。汉中红茶干建议放入3克即可连泡8次以上,太多了浪费。

4.冲泡技巧

预先放入3克汉中红进行温润洗茶后,为保护细嫩的茶芽表面的绒毛及避免茶叶在杯中激烈的翻滚,应沿着白瓷盖碗或玻璃杯的杯壁细细的注入水,可保证茶汤的清澈亮丽。

5.品饮要点

第一次注沸水后,汉中红在杯中大约静置5秒,以后每泡顺延5秒即可。后期几泡时可将水重新加热至沸腾。

6.水质选择

选用山泉水、井水、纯净水等含钙镁低的“软水”,水质新鲜,无色无味且含氧量高的水冲泡。建议不要用自来水,否则就浪费了如此的优质好茶。

来源:汉茶飘香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汉中镇巴:以绿生金的镇巴密码

行走在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兴隆镇楮河沿岸,水车、廊亭、庄园……目之所及皆是江南水乡的微景观,一幅“水在街中流,人在画中游”的画面徐徐展开。这里是镇巴县以富硒茶山为核心旅游资源,打造陕南茶文化特色旅游体验地的一个具体案例。

近年来,镇巴县聚焦生态农业、旅游康养等产业优势,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实践,探索形成具有镇巴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等“两山”转化模式,切实把镇巴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好生态支撑好产业

见到周自华夫妇时,他们正在自家茶园指导农户进行茶树的冬季管护。周自华夫妇是镇巴县有名的制茶专业户,不仅经营着2000亩茶园,还通过3年时间研发出“芳悦一品香”汉中仙毫、汉中毛尖、汉中炒青等多款茶品。

“我们这里依山接水,竹木繁茂,这么好的生态正是种植高山富硒茶的好地方。”在周自华看来,是当地的生态优势成就了自家茶园的发展,茶园新开发的茶品不仅取得了绿色产品认证,更是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

镇巴县种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茶色好、味浓、耐冲泡”是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给出的评价,而在当地人看来,中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零污染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镇巴茶绿色有机的优势。

镇巴县,位于陕西南端,大巴山北缘,地跨川陕,水接秦巴,是亚洲最大的木竹林巴山林的主要生长繁育地,被誉为“亚洲之肺”。有人说,像镇巴这样雨水充足的地方,只要不砍伐,林草就能自然生长。但镇巴县委、县政府坚持保护生态与见缝插绿并重,完成7万亩国土绿化造林任务,其中退耕还林0.5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推动造林绿化落地上图,成果上图率100%,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0.5%。

“70.5%的森林覆盖率意味着水土流失明显减缓,河流变清,水质变好,土壤有机质更加充足,这就是绿水青山,也是发展的最大底气,既是大自然的恩赐,又是人力争取的结果。”镇巴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余国军说。

如今,生态茶产业已成为镇巴县特色主导产业,镇巴县凭借周边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科学的茶园管理技术提升茶叶品质。

近年来,镇巴县遵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在“绿—金”互换上努力探索。

2023年5月21日,中国茶产业生态低碳发展信息交流会在浙江杭州举行,镇巴县隆升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升茶业)荣获“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认证企业”,认证面积1000亩,可生产生态低碳茶25吨。

据了解,镇巴县生态低碳茶是全国第一个践行“双碳”目标的农产品,是通过科学管理茶园及周边生态环境,综合运用固碳减排技术措施,降低茶园管理以及茶叶加工过程碳排放生产的农产品。

“我们所有茶园都必须实行人工或机械除草,杜绝使用除草剂,从生产管理上保证茶叶的品质。”趁着天气晴好,在隆升茶业基地,县茶技站技术人员正结合茶园长势,指导茶农开展茶园管护。

如今,生态茶产业已成为镇巴县特色主导产业,为保证茶叶品质,当地茶企和茶农不仅从茶叶生长的全周期进行管护,还针对茶树施肥的环节重点管护。“一年采走的鲜叶和修剪枝叶会将茶树上大量的营养元素带走,而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相对有限。”鉴于此,当地技术人员提出要及时施入基肥,满足茶树生长需要,并且茶园的基肥应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重施有机肥,施后覆土,以提高肥效。

目前,镇巴全县有茶园面积16.2万亩,投产茶园12.1万亩,生产茶叶6313吨,实现产值12.3亿元。全县2万余户7.9万人从事茶叶产业,户均收入6000余元以上,实现“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好生态催生好经济

良好的生态不仅孕育了特色茶产业,更催生出更多产业项目。

“秦巴无闲草,遍地皆良药”是镇巴县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发展中药种植的真实写照。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统计,镇巴全县药用植物有1000多个品种,载入《中国药典》的中药材有236种,人工种植30个品种,因此也被称为“天然中药库”“巴山药库”。

“中草药种植对环境要求特别严苛,一般需要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湿度适中的气候条件,有些中草药还需要特定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矿物质含量等,镇巴县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中草药的生长。”国家科技特派团中药材组成员、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楠说。

在对镇巴县的生态环境进行调研后,国家科技特派团成员陕西中医药大学开展“药用大黄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建设高效生态秦药道地药材基地,包括4个大黄试验基地和230亩优质大黄种苗繁育基地,制定药用大黄栽培加工技术标准。

一个项目开启了镇巴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思路。当地积极搭建中药材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建设中医药健康产业园,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建成5.4万平方米钢结构标准化厂房,引进中医药上下游企业6家。目前,全县累计种植中药材面积达30万亩,其中人工种植15.6万亩,园区订单2.6万亩,年产药材2.4万吨、产值4.5亿元。长期从事中药材行业经营主体85家,加工企业24家,嵌入产业链的群众1.1万户,户均增收2800余元。

由种茶到种药,镇巴县找到了“由绿生金”的发展密码,良好的生态环境犹如一把打开产业发展的钥匙,不断开启着更多产业业态。

随着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的理念深入人心,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开展种养的想法被提上日程。

镇巴县决心试验“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引进稻鱼综合体经营,坚持稳粮增效、生态优先,大力推广“稻+鱼”种养技术,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大幅提升。全县共种植水稻5.7万亩,目前已收获1.15万亩,其中养殖稻花鱼2500亩。

“今年我们的稻谷丰收了,稻花鱼也丰收了,由于稻花鱼和稻谷共生,稻谷都没打农药,所以鱼比普通的市场价要高一块钱左右,大米要比普通的大米高两到三块钱左右。”赤南镇袁家坝村党支部副书记唐华说。

稻花鱼给镇巴县带来的不仅仅是产品销售的收入,还有周边休闲旅游的大量客群。

“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垂钓的乐趣,为我们的产业发展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镇巴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龚兴富说。

镇巴县顺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健康养老、田园旅居等业态,加强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推进一批“医疗+旅居”“体育+旅居”“康养+旅居”等大健康文旅产业项目。

如今,镇巴县以生物医药、康养旅游、绿色食品、养生养老、医疗服务等为重点的“药、医、游、食、养”五位一体大健康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循环农业反哺良好生态

在镇巴县三元镇柳坝村,村民艾远兴家有一个设计独特的厕所,在村里推行“改厕”工程时,他对原本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一点微改动,把人畜粪便储存起来而不是用水冲掉,做好清洁处理,当作有机肥来栽种葛根。

“栽种葛根需要整地筑畦,刚好施用储存的人畜有机肥,这样生产出来的葛根更受欢迎,销售价也高不少。”艾远兴说。

艾远兴是村里公认的种植能手,在他家的庭院里,葛根地里间作玉米、土豆,这些作物除了销售之外,还有一部分作为饲料用来养猪,产生猪粪可以再利用作为肥料,这样就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经济作物与农作物同时生产,最大限度利用了土地。

艾远兴利用自家庭院进行种养循环的尝试是镇巴县5万多农户正在为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县”而努力的一个缩影。

早在上个世纪,镇巴就推行“粮食—酒糟—养殖—畜产品、粪便—沼气—沼渣、沼液—种植业”等种养一体化模式,曾建成沼气池4250口,部分农户结束了“烧柴+火塘”生活的历史。如今农户按照产业互进互促、循环一体推进的思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家庭农场,推广“猪—沼—果、菜、粮”等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果品、现代畜牧业和无公害蔬菜,建立了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园林示范村。

在保护生态的理念指引下,镇巴县一系列种养循环产业相继落地,其中也包括要将“秸秆”变“财富”。

2023年8月22日,镇巴县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在碾子镇召开。

“我们的牧草加工厂可收储加工农户农作物秸秆3000余吨,可带动100余户群众年均增收1800元以上。”碾子镇莲花村党支部书记金宙旺说。

据了解,碾子镇牧草加工厂于2022年6月份建成投产,厂房占地2200平方米,拥有牧草种植基地5个,因地制宜发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等综合利用,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玉米等农作物秸秆青贮饲料加工,将秸秆机械化加工为食用菌基质、育苗基质、栽培基质,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避免了农作物秸秆废弃、焚烧对环境的污染。

“发展生态经济让镇巴县尝到了良好生态的甜头,反过来就要利用发展经济奠定的物质基础进一步修复生态、保护生态。”汉中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局长赵冈说。

镇巴县是一个产煤县,煤炭蕴藏量达到8000万吨。挖煤,本来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捷径,煤炭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0%。为了保护森林、河流、土地等自然资源,镇巴县委、县政府一口气关掉了全部小煤窑。国有大型煤矿也一并整治。对矿渣进行再利用,对煤窑进行回填,恢复耕种。

同时,县里下决心开展小流域治理,清理了9.2公里泾洋河垃圾、恢复植被,改变了以往脏、污、臭的环境。对捞旗河开展河道清淤、生态护坡、排污口整治,建成后的捞旗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涵养了水源,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过程中,镇巴县提出了到2025年,全县林地保有量达到4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2.2%的目标。

“我们将‘储备—生金—反哺’循环往复列为规划,形成共识,假以时日,一个更高更美的‘绿—金’转换模式一定会显现成效。”镇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毛忠诚说。

来源:镇巴乡村振兴,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陕西汉中持续探索“茶产业+” 助秦巴茶香“飘”向世界

“从1998年起我就学制茶工作,这些年制茶工艺不断优化。现在不仅有省内客源,许多外地人也爱上了汉中茶,茶叶制作量逐年上涨。”来自陕西省汉中市勉县阜川镇的瞿发兵边手工炒茶边向中新网记者说道。

记者在阜川镇的茶园内看到,茶芽翠绿饱满,层层叠叠的茶树垄顺着山势延伸。据了解,汉中是中国江北茶区北缘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和汉茶文化发祥地之一。


图为瞿发兵正在炒茶。李一璠 摄



图为在勉县阜川镇茶园一景。李迪 摄

近年来,阜川镇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整合政策、资源、技术等要素,探索“茶产业+”的发展新路子,推动茶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引进培育一批优质茶叶生产企业,构建“特色农业+茶乡旅居+油菜花海”的农旅融合产业体系。

“未来将引进‘智慧农业’数字系统,从茶园管理到茶叶加工,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将加强茶旅融合建设,开发观光休闲茶旅等项目,提升茶产业生态效益。”阜川镇一茶企负责人鲁琼表示,公司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外地茶商的对接,使来自阜川镇的茶叶销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

目前,阜川镇共有高山茶园7.4万亩,是汉中市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是汉中市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图为陕西省汉中市勉县阜川镇小河庙高山茶园。李迪摄

2022年以来,汉中市持续研发茶类新品、创新加工工艺、强化产销对接,促进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带动茶产业提质增效和茶农增收,推广“茶叶生产+体验+旅游观光”模式,认定生态茶园58个,打造茶乡精品旅游路线11条,建成茶旅融合示范点20余个。

截至2022年底,汉中市茶园总面积达132.4万亩,茶叶总产量达6.4万吨,综合产值370亿元,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稳居陕西省第一。

如何让汉中茶叶飘香、飘远?汉中市的答案是主动出击,全力破局。勉县以国铁集团对口帮扶为契机,与福建茶企合作拓展销路,目前已生产销售汉中炒青、汉中红茶等茶产品125吨、销售额达1500万元;西乡县茶业公司与外贸茶企合作,2022年自营出口外贸茶已超500吨,通过第三方公司间接出口达5000吨。



图为阜川镇茶山一景。魏亚丽摄

聚焦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该市引进福建红茶工艺,研发出花果香型汉中红茶新品,与中茶所联合研制“汉中蜜黄”,量产后夏秋茶利用率提高20%以上,形成以绿、红为主,白、黑、黄为辅的“五色汉茶、五茶共舞”发展格局;茶糕点、茶含片等产品涌现,绿茶挂面、超微茶粉生产线也投入生产。该市累计创新研发茶叶新产品、茶叶衍生品30多个,新增产值6.5亿元。

据悉,“汉中仙毫”公用品牌价值已达38.7亿元。汉中市开拓国内外市场,“汉中仙毫”专卖店覆盖国内13个省28个大中城市,同时,该市年出口外贸茶5560吨,远销东南亚、中亚、东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采茶姑娘在阜川镇小河庙茶山采摘春茶。魏亚丽摄

乘着互联网的“东风”,该市探索“互联网+茶”新模式,推进茶叶大数据项目建设,打造数字化营销新模式。该市90余家茶企建立网上销售平台,50余家开展直播售卖,网上年销售额达3.5亿元。

秦巴山区,绿叶生“金”,汉中市百万亩春茶已陆续开采,汉中官方表示,该市将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持续推进全产业链建设,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完)

作者 李一璠

来源:中新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