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茶业:绿染秦巴山川 成就“金山银山”

81岁的陕西茶业开拓者、高级农艺师蔡如桂(左)在汉中市南郑区远山眉茶叶专业合作社制茶车间查看红茶萎凋情况(5月10日摄)。守望秦巴山半个多世纪的蔡如桂1966年从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毕业,来到偏远的巴山深处镇巴县蚕茶站,足迹踏遍秦巴茶区,手把手地将自己的技术无私地传授给茶农,成为陕南茶业的开拓创新者。如今秦巴山区的茶园里仍时常闪现着他的身影。

陕西省南部地区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气候温润、生态优越,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地和涵养地,土壤富硒,茶叶生态条件独特。党的十八大以来,陕南三市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专项扶持、示范推广等措施,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推动陕南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稳步增长,已建成的293.4万亩茶园绿染秦巴山川,茶产业年综合产值500多亿元,77.9万贫困人口因茶脱贫致富,茶产业成为陕南群众奔小康的新产业。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影报

商洛市镇安县的盛华茶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在精选新茶(5月8日摄)。秦岭腹地的镇安县现有10.5万亩高标准茶园,2020年全县茶叶产值达到2亿多元,从业人员达到1.4万人,带动1800多户5700多人实现脱贫。

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刚子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为新茶杀青(3月4日摄)。

这是云雾缭绕的汉中市勉县漆树坝镇青坪山茶园(2020年3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勉县是茶叶种植大县,全县茶园面积达18.6万亩,茶农逾1.2万户,茶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汉中市南郑区小南海镇秦家坝村村民在采摘夏茶(2020年6月11日摄)。茶叶产业让该村群众走上致富路。

晚霞中的汉中市镇巴县观音镇丰源林牧业有限公司茶园(5月9日摄)。该公司种植高山富硒有机茶6200亩,山区移民搬迁群众长期在茶园茶厂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1957年出生的安康市紫阳县科技工作者梅紫青在茶园里查看富硒茶大叶泡品种的水分与折光率(5月9日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梅紫青在陕西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于1980年发现紫阳县为中国第二大富硒区,进而进入富硒茶开发研究;1989年该成果在北京通过鉴定,并获得国家星火计划金奖。目前富硒茶已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茶农在安康市紫阳县向阳镇的紫阳富硒茶观光园采茶(5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这里形成了5000亩茶园规模,不仅开展茶园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培训、茶树良种选育等工作,也成为集茶山观光、民俗风情体验、休闲娱乐、特色产品购物于一体的观光游览地。

茶农在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刚子茶叶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茶园采摘新茶(3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流水镇地处秦巴山区,汉江穿越全镇,种茶历史悠久。近年来,当地政府从科技入手,带领茶农提高茶叶种植管理水平,目前见效的6600亩茶园年产茶叶120吨,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

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仁河村龙寨茶厂举行开茶仪式,村民在村就业扶贫基地展示采摘新茶(2020年3月17日摄)。

汉中市南郑区秦家坝村村民在村里的扶贫茶厂炒青茶(2020年6月11日摄)。茶叶产业让该村群众走上致富路。

这是汉中市镇巴县观音镇丰源林牧业有限公司茶园(5月10日摄)。该公司种植高山富硒有机茶6200亩,山区移民搬迁群众长期在茶园茶厂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朝霞映照下的安康市紫阳富硒茶观光园(5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

来源:新华社,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